《传播学史》是一本由E.M.罗杰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570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播学史》读后感(一):翻译很一般
只读了三章就已经有点看不下去了。实在想不通,这本书同一个译者,已经出了三版不同的封面了,里面的内容到现在还这么差,感觉跟没校对过似的。不知道前两版跟这一版内容一样不一样。句子大多翻译得很生硬,不自然,很多用词一看就是理解错了。还有比较明显的翻译错误,比如coat of arms,竟然翻成了“臂状的覆盖物”……实在服了。不得不联想,如果这些基本的史实都翻译不对,那么其中涉及到的学说、理论还能不能保证准确无误。如果能直接看原著就好了。
看到译者是某著名大学的学者,觉得翻译传播学这种外延很广的学科的学术书籍,真的不能只懂传播学就完了,必须得对中英文都有超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比如何道宽、展江老师那种……否则肯定容易出问题。
《传播学史》读后感(二):一点补充
1. 人类掌握所有知识可大致分为三个门类:(1)关系精神价值的人文学科 (2)涉及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 (3)有关社会行为的社会科学。
2.传播学的三大来源 (1)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 (2)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 (3)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3.所谓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
4.按照Wiener的观点,任何系统都具有从有序向无序,从确定状态向不确定状态变化的倾向。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5.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17.7.10
读了他的《传播学史》《硅谷热》《创新扩散》
拿到手就想放下的一本书
第1章 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
第2章 查尔斯.达尔文和进化论
第3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部分 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
第5章 芝加哥学派
第6章 哈罗德.拉斯韦尔和宣传分析
第9章 卡尔.霍夫兰和说服研究
第10章 诺伯特.维纳和控制论
第11章 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
第三部分 传播学领域的建立
第12章 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建立
传播学史中的主要人物
《传播学史》读后感(四):关于翻译问题
豆友提及诸如动宾搭配语序不对等问题,说到底不影响理解;coat of arms译作“臂状的遮盖物”,做不到信达雅我不怪你。
举个栗子,P136:“J杜威和G米德的反射弧思想就直接来自冯特的手势概念。冯特反过来又受到杜威的《人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的影响。”
该书面世是1872/73年,年仅13岁的Dewey是如何以这本C.Darwin的研究成果: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影响Wundt?
同样的错误,167页再次出现,一字不改,还不忘拍黑板强调该书开非语言传播研究先河。
《传播学史》读后感(五):关于书本的梳理和杂想
在五月天亢奋的背景乐下读完#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大学译丛-(美)E·M·罗杰斯[图书]# ,睡前来叨逼叨一下。
1948年,世界最早的大众传播学博士由施拉姆担任院长的衣阿华新闻学院授予,培养博士,设立专门院系,编写教科书,发表学术论文召开学士会议⋯⋯传播学的建立几乎与施拉姆一人之力密切相关。这个学科的幼稚与脆弱由此可见。
然而传播学的思想源流自达尔文的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决定论、及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批判学派对大众传播负面能力的思考由来已久,最终作用在传播学理论先驱的研究上,渗透在传播学发展的肌理中。其思想渊源从不浅薄,相反正因其与社会的复杂关联以及涉及范围的广泛,传播学自开始就在各个学科的边缘寻找自身的滋养。
正因此,传播学的奠基者与传统理论观点大多来自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以及信息时代到来后的电子工程、数学等学科。芝加哥学派中,C·H·库利的首属团体和镜中我理论,J·杜威的刺激反应理论,G·H·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与角色扮演,R·E·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为传播学开辟理论先河,帕克可当大众传播学理论第一人(书本191页)。
拉斯韦尔领导宣传研究,在舆论信息、政治领袖作用、大众媒体等方面进行研究,创建内容分析的传播研究方法。其发表的5W问题理论至今仍广泛使用。W·李普曼提出议程设置理论探讨媒体在构成舆论(引导人们想什么)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拉着菲尔德则在传播学研究方法上做出巨大贡献。焦点小组访谈法以及“拉扎斯菲尔德解密分析仪”至今仍被传播学研究、市场调查、媒体受众反馈分析中频频用到。其在广播研究项目与伊利县研究中逐渐积累思索得来的焦点访谈、三角策略及其资料分析方法等调查方法论和舆论领袖、两级传播流通理论等为传播学方法论的发展贡献巨大。
K·勒温的群里动力学和K·I·霍夫兰的说服研究讲进化论与弗洛伊德理论充分应用于传播学理论构建中,采取实验法探究传播学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N·维纳的控制论讲反馈纳入原本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中,引入系统论探讨传播结构中组成部分的关系。C·E
·香农提出的信息传播模型成为目前传播学教育基础性的模型,但其实际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在传播学的丰富发展与适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上述两位学者数学家的身份和以数理研究为主的研究成果都将新时代的传播学引入另一个更为数理化标准化的领域。
应该说,传播学自萌芽诞生之初至今,其学科的发展都并非来自传播学内部的突破,而是来自不同学科的方法、理念的影响、引入与冲击。或者说,传播学的确立,是由不同学科对信息传播相关知识的积累堆砌而成的。因此谋求传播学的突破,空守如今的传播学理论恐怕并无出路,在信息时代如何发现与分析信息流动传播中的规律,是开拓性的也是难寻依赖的,大概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寻求传播的秘密吧。(那么我们这群不会数学不懂代码的文科狗应该去干什么呢摊手)
最后对施拉姆的经历十分动容,以一人之力辗转各处以求建立独立院系,费尽心力培养学科后继人才,著述不断以传播学科思想,这样的行为与已故的恩师何其相似。只是施拉姆开创先河也功成身退,恩师继承一个日渐为社会漠视的学科仍满怀激情诲人不倦,却无奈出师未捷身先陨⋯⋯深夜思之,甚是凄楚。自当勉力,愿承恩师所愿吧。
晚安。
《传播学史》读后感(六):阅读与思考
一、读书,也是在读自己
阅读,是读作者,也是在读自己。读作者建构的那个世界,他的所见所想,他关心的,喜欢的。也读自己,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思维对作品有不同的解读,读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关心的,偏爱的。每个人的感觉sensation和感情feelings都是独一无二的。歌德也说,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我脑海中知道的,别人也都会知道,只有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我自己的。“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
一本传播学史,从个人传记的方式回溯了传播学的建立,发展。施拉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重要的人物,都在此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展现。读完之后,会对于传播学如何建立,这条学科的河流来自何方,又为何这样流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并且以后如果从事相关研究的话,总能从中找到研究的一些线索和启发。
我读完后的印象,是施拉姆好帅啊,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菲尔德好强,赞助小能手。
二、弗洛伊德和勒温
不过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弗洛伊德和勒温。(呃呃呃呃,都是心理学的。好吧,我确实还比较关注心理学。)
首先是他俩的研究方式。两个研究方式如此迥然不同的人,都在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成果。人和人真的非常不同啊。。。弗洛伊德主要是个案研究,一对一的谈话分析,长期深入。而且《梦的解析》竟然是他在父亲去世后,对自己的梦的分析写成的,呃呃呃呃,我以为是对不同个案的分析。这样说,这本书就是非常主观和个体的一个研究,然后成为世纪经典。。。。厉害厉害,服气服气。而勒温主要偏人际研究。罗杰斯说勒温是在和别人的谈话中思考的。他成立了一个hot air club,主要是大家的讨论和交流,以这种方式他得到启发和进行研究。好吧,我本科的时候看过他的群体动力学来着,是研究场域的,还挺感兴趣的。群体内的人的相互影响,可能会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嗯,有的人是通过和自己的内心交流来滋养自己的,有的人是通过和别人的交往来进行。我似乎偏第一种。和人交往太久,我觉得精神都失重,没办法思考,只是瞎闹。
看完之后想去再看《梦的解析》,去分析梦的符号。梦中常出现的事物,隐喻着什么呢?会不会太个体化,没法研究。。。。那么研究文学或电影作品中关于梦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呢?(其实,梦也是人和自己内心交流的一种方式吧,希望完成与得到的事物在梦里实现,讨厌与害怕的隐藏情绪在梦里浮现。每个人的梦都是他自己的独特世界,也许有的人没有关注。就像每天在你身边走过很多人,而你只关心你在意的人。)
其次是研究者的个人经历对他的研究兴趣的影响。弗洛伊德所处的维多利亚的时代,对性压抑的厉害,他提出的观点主要从性出发。勒温经历过反犹、排犹。开始思考与研究偏见。群体中的少数被排斥者,还会因为难以抵抗排斥者而自我排斥,自我贬低。阿伦特也提过类似观点,极权主义的起源。(还没看完,其实很好看。。。要命。。。马的书太多来不及看。。。)女性不也是这样吗,因为男权的强大难以抵抗,转而自我贬低与排斥。(我对女性议题也比较关注,大概是感觉社会对女性限制太多,阻碍了我追求自由。自由多么可贵。)
想写的东西很多,先写到这吧,改天再加。困了,休息会儿。。。。
《传播学史》读后感(七):传播学到底是什么?
对于传播学,我最初了解到是因为准备研究生考试,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概论》是我的启蒙“老师”。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罗杰斯的创新扩散,并对罗杰斯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在基础几乎为零的状态下,最想知道的也是传播学是什么,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于是选择了《传播学史 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这本书进行阅读。罗杰斯这位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传播学学者之一,用一种不那么枯燥,甚至可以说挺有趣的方式告诉了我答案。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从这个独特的视角中,我们可以知道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按照罗杰斯的说法:“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从这条河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传播学在美国如何产生与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自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20世纪 40年代初具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这整个过程是以美国为基地,向世界各国扩散和分化出去的。为了写这本书,罗杰斯与许多传播学大师进行了访谈,如默顿、卡茨等。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传播学领域的建立这三个部分。其中,传播学领域的建立又包括查尔斯.达尔文和进化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和卡尔.马克思和批判学派三个小部分;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则为本书的重点,其又分为七个小部分,分别是芝加哥学派、哈罗德.拉斯韦尔和宣传分析、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和大众传播效果、库尔特.勒温和群体动力学、卡尔.霍夫兰和说服研究、诺伯特.维纳和控制论和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传播学领域的建立部分则为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建立。因为时间有限,我详读了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建立中的库尔特.勒温和群体动力学部分。
首先,我先来谈谈相当于本书序言的第一章,即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没有像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等这些先驱者一样,因为施拉姆,传播学才能凭借自身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他创立了三个传播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培养新的传播学博士,联合起新的跨学科领域。由于施拉姆从小口吃,在表达上的困难后来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某种影响,并最终导致他进入了传播领域。施拉姆的传播学观实际上形成于1942年间,当时他是统计局教育处的主任。因为他每两三天就与其他学者聚集在美国国会大厦图书馆的会议桌旁分享彼此对新兴的传播学的兴趣和想法。因此,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学观诞生于他在统计局和战时新闻局的15个月中。最终,施拉姆成为了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人,是第一个将自己认作是一个传播学学者的人,他最早在大学中创办以“传播”命名的博士课程,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学者·。
接下来,我们谈谈库尔特勒温和群体动力学。
一、场论
“场论(field theory)”的一般观点是研究处于他或她的“场”中的个体,因为事件是由个体的当下环境中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这个“场”也被称为一种生活空间,是个体行为的私人环境,或是围绕这个个体的社会环境。他吸取了物理学的概念,并赋予它们某种适合心理学的特殊意义。在我看来,矢量=一种力量,推进前进;价=一种动机或需求(类似于“希望”);障碍=阻止一个个体实现愿望。对此,我自己绘制了一张图帮助理解。
在上图中,一个男人想要追求一个女人,那么这个女人对于男人来说就是“价”,男人内心想要征服女人的欲望则是一种矢量,推动他接近女人,而另一个男人则是这跟女人的另一个追求者,这个男人则是他的障碍,他需要打败这个男人才能得到女人的心。(仅作为自己的理解参考)
二、群体动力学
1.群体中的成员资格是一个人立足之“地”的组成部分,一个群体的认同为一个人提供了一种观点、一种视野和一种自我的意义。当一个人通过一种传播过程接受了信息,该信息的意义就部分地由这个人所属于的群体所决定。
2.犹太人的“自我怨恨”:不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远离犹太活动,但仍被别人划分为犹太人。多数人群体过于强大,难以攻击,所以个体转而进攻少数人群体或自己。
三、民主制
1.有关领导风格的实验:制作戏剧面罩,一组由专制的领导人领导,一组由民主的领导人领导。
2.“聊天活动“:提倡学生平等交流。不与别人谈话,他就不能卓有成效地思考。用他的学术思想来谈话,将他的富有感染力的热情传递给他人。
四、把关人
1.有关家庭妇女的文章:家庭主妇是她们家庭消费的新食品把关人。如果一个家庭主妇不打算烹饪腺型肉类的话,那么她的家庭就不会食用它们。这种情况不仅适合于食品系统,而且适合一条新闻通过某种传播渠道在群体中的流通。
2. 怀特有关电讯编辑的新闻报道选择的文章带动了一系列类似的“把关人”研究,这是大众媒体机构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传统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我对《传播学史 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一书的读后感,读这本书,想说的还有很多,但又觉得自己的想法过于浅薄,也许是这样,我们还年轻,人生是一个不断慢热积累沉淀的过程,也许,我在几十年过后再读这本书,意味又会不同。最后,引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的话作为读书笔记的结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的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人们期待着更多、更新的对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