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手记》是一本由邱妙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知道是有些许的LES情节还是对作者的崇拜,总之,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本想细细品味,但实在无法停下来,尽管感觉很烧大脑。感觉有点意识流,也有思维被成倍放大的感觉,读的时候联想到了电影《盗梦空间》,大脑维度整个被扩展,感情凶猛而炽烈。最爱这样的天才作家!
《鳄鱼手记》读后感(二):恍恍惚惚一遍看不懂
直接放弃阅读鳄鱼,虽然这种方式出现在海边的卡夫卡里。但是真心不喜欢这种跳跃的暗喻。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遇到的人也不一样,产生的爱情自然千差万别。
《鳄鱼手记》读后感(三):无标题
人有的时候真的会偏执一端,与性向无关,只对书中那种人生的虚无感感同身受。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自己走进了一个黑漆漆的山洞,庆幸自己窥见了一点叫做“智慧”的光,向着微光前行,以为找到了出路。还没来得及沾沾自喜个够,才发现那是总也到达不了的彼岸。
《鳄鱼手记》读后感(四):被撼动就够了
第二遍了还是被深深震撼,上次被一本书一个人震撼是大学时候的事情了。推荐给朋友的时候,朋友知道作者是女同以后,发来一个被吓到的表情,好像生怕我会变蕾丝或者觉得这不是一个直女应该看的,生怕变蕾丝的想法就如同一个帅哥和你说“别看我,看我你会怀孕”;觉得直女不应该看的想法,我想说爱是不分性别的,邱妙津、纪德、兰波这些敏锐又高贵的灵魂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启示和感动怎么能辜负,有点好奇、多点包容和理解,这个世界更美好。
《鳄鱼手记》读后感(五):你为什么不给这个世界机会?
狂风骤起
所有的树都倒向一边
为什么要漂浮海面?
再等一下
再等一下
世界就要追上你了
给它一个机会吧
你没有
曙光出现的时候
我们却没有了你
你逝去了
《鳄鱼手记》读后感(六):鳄鱼不怕冷
第一次读《鳄鱼手记》,是初中的时候看的电子版,从我暗恋的女孩子口中得知了它。她很直,并且知道我喜欢着她。
第二次读,是大二的时候,认识了中文系的学姐,她又提到了这部书。于是,很自然的,就像想起老朋友,去图书馆找到了它,终于捧到这深紫色忧郁的书本。翻开,第一句,就觉得熟悉、温暖,这就是鳄鱼的内心。
“我是一个会爱女孩的女孩”,我是一个会看同一部书很多遍的女孩,我是一个忧郁但不失乐观的女孩,鳄鱼不怕冷。
《鳄鱼手记》读后感(七):令人窒息
觉得很是压抑
真的令人手足无措
她也许将世界看透的太早,心生乏味
于是过早告别
只有默默的看着她留下的文字,体味着她写下这些文字时候的情绪
我发现她的文字有魔力
你不能去细细的想
你若想得太多,会被带到深深的洞里
希望来世不要这么痛苦,痛苦到用刀割在自己的肉上都觉得不足以填满伤痛留下的坑洞
《鳄鱼手记》读后感(八):可能还是感觉不一样吧
翻完了《鳄鱼手记》。 早先想买这本书,是因为我自认我对同性的感情很痴很狂,想看看是否还有人感同身受;终于买到且翻完,一言难尽。无法评判这书好不好,却言这书不对我。我和作者的想法感受,终大不相同。 大概是源于我身处二十一世纪,她处在更未开化的二十世纪末。 她的感情是夹缝中求生的汩汩溪流,缠绵而悠长,夹缝则是社会的固执偏见,感情细流很容易被掐断,带着无法遏制的无奈;我的感情是凝结的血块,大块大块,回味起来干涩而夺命,加点泪水就能变成血海。好不容易止住了泉眼,揭去粘在灵魂里的血块却又有着撕扯的疼痛。 作者和我一样的是——写下大学时光的索索碎语。
《鳄鱼手记》读后感(九):鳄鱼不是唯一的动物,但向爱而生值得永恒纪悼
如果生活中遇见一个邱妙津式的Tomboy,我一定是矛盾的。一方面,她的才华和对朋友的活跃细腻会非常吸引我,但另一方面,她的沉默、暴躁和绝望,会是一个一旦深入就无法摆脱的深渊。阅读《鳄鱼手记》的整个过程并不顺畅,每晚看个几十页就要合上书本休息一下,以免文中轰隆隆袭来的故作轻松的绝望吞噬我仅有的积极乐观。
这是一本被誉为拉拉界bible的小说,但跳出les身份的限制,其实它更像一部个人自传,说白了就是流水账。其中描述的种种人物经历,总能让人轻易找到共鸣,所以这不仅是一本les小说,更多是一本爱情与心理互为毒药的病例。
书中拟人化的鳄鱼是孤独的,但好在鳄鱼不是唯一的动物,它被搜寻,窥探,捕捉和解剖之后,还会有别的动物取而代之。
《鳄鱼手记》读后感(十):为什么没有在一起
很多人读完的困惑是,为什么“我”与“水伶”相爱却没有在一起,而选择了相互折磨。
为什么,我的感觉是。
“我”内心最初一直没有接纳自己,也没有接纳自己的取向。认为与男人在一起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故而最开始在一起后,就把 水伶推开,希望她往正常的路上走去。
而后当“我”想要再回来的时候,在水伶那里有拒绝。
因为水伶觉得自己爱的是“自己新生的“我””,换言之,水伶爱着的是自己心中的那个“我”,她可能有真实的我的影子,但更多的是水伶赋予的东西。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我们日常中喜欢的人,其实都有真实的对方与想象中的对方的辩证,我们认识的对方是自己想象的对方, 在日渐接触中发现自己想象的形象与真实的对方的形象产生偏差,这导致争吵、失望与痛苦。
而水伶干脆拒绝这样的痛苦的可能性的存在,不愿去用真实的“我”来改变水伶心中的“我”的形象,于是根本拒绝了和我再在一起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