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原狼》读后感(一):读后感
1
复现的主题:“故乡”,“笑”(幽默),“棋子”(各个独立人格)。
1.1
棋子象征脑海中(心灵中)的各个独立人格。这些人格看似并无交集,却集于H. H.的脑海中。他们构成了一个“社区”,而没有恰当规整的社区是冲突的聚集地,各自都想让自己最大限度地满足——正如棋子的不恰当排布。
1.2
“故乡”(也是《树木》的复现主题)象征各个独立人格之间的和谐共处。
1.3
“笑”(幽默)代表着回归故乡的道路,即获得H. H.渴求的各独立人格间的伟大和谐的途径。
2
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前半段颇有些梦幻色彩,但尚属正常,内容的逻辑衔接很流畅。 H. H.的人—狼的区分也是明显的。
中段的舞会极具Dionysus狂热的性质,似乎象征着个人意志的衰微,亦即入梦的过程。
紧随着这个冗长的入梦前奏,H. H.进入梦乡——剧场。此时,情节突变,带有浓重的梦幻色彩,内容的逻辑衔接也变得极度跳跃——正如我们在梦中常常体验到的那样。紧接着,小论文中的预言应现:独立人格的喷发——成千上万的棋子,正如在梦中,阈下意识的众意象再度浮出水面,它们表现为各独立人格,冲突上演。
3
H. H.的梦:梦在两个地方出现:在酒馆的梦和在剧场的梦。前者是显示的,而后者是暗示的(通过行文本身,见2;也通过同一意象的重复出现,见3.1)。
3.1
歌德—莫扎特的意象:不论这意象以什么形象、姓名出现,他们有着同一的人格特点:笑着的、伟大的——因而是神圣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H. H.最终屈服于这神圣性)。他们可以被看成一个意象—人格。因而他串联着小说的前后,也暗示剧场和梦的关系。他正如H. H.的amina。
3.2
最后的审判—大笑:根据(梦中的)情节,大笑是对罪恶(甚至是出于嫉妒而杀死自己挚爱之人的罪)最大最残忍的惩罚。大笑象征着幽默(但似乎也直接代表大笑本身);罪——源于心灵和现实的冲突——象征着冲突——扩大至心灵间各人格、心灵和现实、现实间各部分的冲突。这也是最后复现的主题(同时也在小说的前、中、后段复现的),也是这个转折之梦(作者50岁)的最终结论——一条“归乡之路”。
《荒原狼》读后感(二):《荒原狼》读后感
我本来以为,荒原狼会孤独地死掉,或者会在情爱的洗礼中变成幸福的“人”。然而,故事的跌宕和结束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模棱两可、甚至似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些教条式的呼号的答案。或许,不,事实上,人生的真谛就是那样,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之后,走向一个没有尽头的方向,而在时空的意义上化作虚无,亦即以死亡为尽头。
读这本书,出于一种偶然也是出于一种必然。《荒原狼》的名头在去年的时候占据了我书单里的一席之地,而借阅它完全是因为闲散随意地翻到。当工作以后的自由时光越来越少、步入社会的自己越来越乱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提供实打实的安慰和一针见血的帮助的,而阅读,也只能像手淫一般,短暂的平静之后,迎来的是更大的波澜!
当我沉醉在《荒原狼》的故事里的时候,我这个对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斥性的人,也算是一匹不折不扣的荒原狼吧。生长于西北农村,接受正统教育,从小听话乖巧却心存叛逆,青春时期压抑个性考取功名,直至在象牙塔真正打开那一扇扇前所未见的大门,一种自发与触发的倾向让我走入那样一个装逼点来说有些高雅和深奥的世界,我便要成为一个普通人眼中的狂人、异类,甚至是人格分裂的危险分子。当然,在现实的可见世界里,我只是个大学毕业一年、事业刚刚起步、踏实认真工作的公司职员,一个在和谐盛世挣扎着革除自己旧命的普通屁民。
黑塞的作品是值得人佩服的,他以他独到的见解去探索着人生的真谛,而可贵的地方在于真诚。伟大的作家都可以写出华丽的文字,构思出奇妙的情节,而那些能够吸引人并让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共鸣的,无疑都以一种知识分子最朴素最纯美的良心去打动人。他们不矫揉造作,不遮遮掩掩,不欺瞒人性,不哗众取宠,他们只是在以自己的笔去勾勒存活于世的人的样子,深刻而简约、梦幻而真实,在一部部作品的加工和处理中,他们完成了对于自己的剖析和救赎。
《荒原狼》的前半部分,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虽然自己的功力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从骨子里来说,我不由自主地加入了“狼人”的教派,所以那上百页的文字会让人产生爱不释手的感觉并萌生购买并收藏此书的想法。而它的后半部分,着实又让人有些泄气和失落,男人的世界里必须要有不止一个的女人,这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需求,而23岁的我直到工作也是个花花世界里的孤儿,是个彻头彻尾的屌丝和光棍,所以当50岁的哈利遇到荷蜜娜、遇到玛丽亚,又回忆起他一个个情人的时候,我的内心又会陷入那种一如既往的孤独所造成的痛苦,于是内心的烦乱随着荒原狼先生《神曲》一般的炼狱之行掀起了此起彼伏的波澜,我甚至以自扇耳光的方式尝试了可耻的钱色交易,而21世纪中国的低等妓女毫不留情地给那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上了一堂模棱两可的课,事实抹杀了一切的幻想。
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一个普通读者的特定时期,或许会有一定的意义。我不想去探讨和深究本书里对于哲学、音乐、战争、宗教等一系列过于高大上的东西的理解和诠释,而只是自顾自地倾向于把自己代入这样一个虚幻的探路历程,并用自己虚与实、对与错的方式完成针对自己的自我救赎。至于结果,我也像作者一样喊两句连自己都不确信的话吧!
——
“啊!我一切都理解了!”
“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个人生的棋局下得更好的。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学会笑的。”
······
2015年8月9日于湖北省图书馆
《荒原狼》读后感(三):撕裂与整合的灵魂
初读黑塞是在不谙世事的高中,在比较低潮的心境中慢慢看完了《悉达多》,悉达多求索的历程比较深的影响了我,以至于日后每每演绎黑塞早已在笔端演绎过的心迹。《荒原狼》算是在悉达多之后入手的,但是年轻的小子哪里看得进去,索性束之高阁。现在的我老了好几岁,总算是过去与现在、雨和雪的老熟人了,至少在表面上来说这本书我看完了。
看完了,然而论起诸多细节我仍然是一头雾水,只能就把我魂魄攫住的几个部分简要谈谈,算是对这一路读来的思考与交代。
我想半开玩笑地说,荒原狼又把我价值观栖息的茅屋吹倒了。寒舍虽小,毕竟是对一个人劳动的肯定,就这么眼见他楼塌了,总归心有不甘,不过奈何奈何又奈何呢?荒原狼哈利·哈拉太令我惊叹了,那是我的一部分深透骨髓的写照。他是一匹狼,我匍匐着趴在他身上,策狼扬鞭,思想撕裂之后又整合,整合之后再度撕裂,一如书中说的,这种体验绝不愉快,但是哈利哈拉心甘情愿,享受着这“最高的、神圣的有尊严的痛苦”,他把这视为人生的标的,我在阅读之中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这样的憧憬、阵痛,这是诸多人等和荒原狼共同分享的观念。倘《悉达多》明晰如画,振奋而快意,《荒原狼》则是暮年之人缓缓关上的磨砂窗,声音刺耳,窗外夕阳迟迟。精神的世界被拔高了,又被断然否定了,剩下的又将是什么呢?我没有答案,失去了曾有的明晰,踽踽独行,重建意识形态罢了。展现在面前的是越来越少主观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精神以自由以外的东西为代价,换取了自由,代价不能说高昂,回报也不能说丰厚。当阅读此书,许多被生活激发起来的争论与逻辑刚一出现就被我熄灭了,论辩的企求折射出我的荒堂无聊可笑尴尬,如此再也失去了论辩倾诉对话的愿望。即使在写书评,也半是索然无味了。或因图样,还是年少无知啊。
话虽如此,有一点还是让我感觉到有如海潮拍打的意味,无论帕布罗,莫扎特,还是荷密娜,都是但丁身前维吉尔、贝德丽采的化身,三教九流的世界,地狱炼狱天堂的世界,哪个没有经历过,唯如此,作者所指引的真谛才会敞开大门,欢迎满是乡愁的奥德修斯回家。西方的史诗里英雄一个人经历坎坷波折成就自己的百年孤独,东方的史诗里一个家族经历坎坷波折成就家族的百年孤独,当然,这么简化是不对的,高度抽象的复杂性被简化到主观而纯粹的大纲,那就太庸俗曲解了。
至于页尾谈到荒原狼找到一个“隐藏着无限的庄严、不朽与神圣,超然而永恒的世界”,或许是因为才疏学浅,我并没有因而得到大团圆般的解脱,仍然感到十分的荒诞与丧。阅读是读者的事,写作是作者的事,至于读者找到了什么,黑塞在一部充满精神纠缠的作品中给了太多。
《荒原狼》读后感(四):可怕的译本
这套文集基本是由吳憶帆翻译,吳憶帆是吴旺财的笔名,又有笔名齐霞飞、蕭逢年。“齊霞飛,台灣省花蓮縣人,一九五七年生,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留學日本,獲岡山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由於「齊霞飛」譯作甚多,發現這是假名,恐怕牽連不小。最近志文自己在網上公布齊霞飛本名吳旺財,是該出版社主力譯者,另有筆名蕭逢年和吳憶帆,讓我們決定這三個筆名的所有譯作都應該查查看……齊霞飛名下至少還有二十餘本譯作,查起來可要費一番工夫了。”
此人身份到底如何,没有明确说明,如果是留学日本,但是翻译起来,似乎任何语种都不在话下,简直全能,这就令人怀疑了。
参看天涯:谁才是“山寨”?台师大翻译所賴慈芸:翻譯偵探事務所
《荒原狼》读后感(五):20170213
这不是一片书评,脑洞大的不行,先说好。
一战之后这些人,看别人写故事写了大几百年,等到自己发现写无可写,于是开始絮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或多或少的奇葩,或疯癫,或偏执,或龌龊,所以格外好看。略萨爱写少年心语,马尔克斯喜欢念叨雏妓带来的救赎,加缪每天都丧着,普鲁斯特直接不设定固定的诉说对象。黑塞也是把一堆价值观念打包塞给了一个超浅薄的故事:从前有个老头儿,愤世嫉俗的,不爱聊天,别人也不搭理他。突然被酒吧里一个妹子【赫莲娜】吸引,被带上了嬉皮之路。最后看到赫莲娜和别人谁在一起,老头儿就给人家捅死哦。捅的是乳房,流出的是鲜血,失去的是生命。到这儿还不忘了龌龊一把。
黑塞先让哈利老头儿分裂成俩:一个叫荒原狼,一个是市井的哈利。这个分类很有趣,估计是弗洛伊德崛起了黑塞顺手一用,因为他没有按照经典哲学里的形而上/下的方法去分类。荒原狼作为本我是兽性的,欲望的,抽离的,沉思的,常年阴郁地寻求解脱。而市井的哈利接受声色犬马,但依然不是个很受欢迎积极融合的性格。这两者既矛盾又相似。最有意思的是,两个哈利都爱莫扎特,只是市井的哈利更能忍受pop。
那么最符合社会规则的一重人格【超我】在哪儿呢,是演奏家。他知道流行音乐的浅薄,也懂得莫扎特的美妙,但他认为, 让人happy就好啦,剩下的管那些干嘛!简直是西方的济公。
黑塞总是以一段非常抓人的心理描述20页内就带人入戏,在读者的频率进入心声对话环节之后,最后1/4把这矛盾非常凑合又戏剧化得发展。比如悉达多。荒原狼,哈利和演奏家最后的一场戏,可能相当于本我超我对性这个关键问题的冲突。三者发生矛盾时,演奏家是享受者心态,荒原狼要拥有赫莲娜的全部,从而升华成了杀掉赫莲娜。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荒原狼会对演奏家视而不见。
演奏家最后告诉自我,你得学着无所谓地放弃自己,学会微笑。恕我不喜欢这个结尾。
以及昨晚做了个梦,拿着吴京版孟星魂的那把细剑,捅了赫莲娜一万次。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条狼吧。
《荒原狼》读后感(六):中二的荒原狼
第三本黑塞 。 看得我有点心慌啊。 精神分裂了可咋整 。荒原狼本来就两个影分身狼和人 。后来被开导成一万个影分身了 。青蛙猴子长颈鹿都出来了。。
总之还是得去爱生活不能太清高啊。 很多事情深入了解都能感受世界的美好。 不只那些高高在上的学问 。黑塞很知识分子地把人在精神层面分类。。本来就是一种臭毛病呢。
书中带荒原狼去剧场做了几个梦要治愈他。很梦幻很超现实。结果看见赫米娜和别人躺一起还是杀掉了赫米娜。也就是他的影分身。这很好啊。说明他还是会嫉妒的嘛。接地气了
文中最后也没给出什么好建议。幽默是世界的粘合剂是什么鬼?我理解幽默就是种宽容乐观的态度。没看出来高明到哪去。。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伟大。完美的心理描写和诸多能做热门微博的名言警句。能看出黑塞的挣扎。践行在人生的小路上。中二老头及最后浪漫主义骑士黑塞还是很可爱的。
下一本看看玻璃球游戏了。
《荒原狼》读后感(七):可恶!拿剃刀来!
忘了读这本书的机缘,但却像命运的邂逅般让我开始自省。因为这种共鸣感实在太过强烈,所以对作者无情犀利的嘲弄感到一种内心的羞愧,无地自容,就像哈利面对歌德的“微笑”,我对作者的深入洞见感到一丝内心的恐惧和颤栗。
《荒原狼》是一本非常美的书,不论遣词造句,作者丰富贴切富有想象力的形容类比,还是他时刻流动变幻的思想。每一句都有着诗歌般的美丽优雅,每一句都让我如饮美酒,着迷不已。像是面对荷蜜娜的哈利,阅读过程中我完全变得被动,甚至来不及思考,只是一味的赞同和感激,像是被心理学家打开心扉的无助病患。我理解那种孤独,也备受“小市民”和“荒原狼”之间痛苦的撕扯,我希翼的自由自知永不可得,身处囚笼却不能安分守己,也曾因对世界的不解和自我的纠结想过用剃刀解决一切,却因对死亡的恐惧而生死不得。然而随着黑塞的一步步剖析,我亦看到了自己的自负,盲目,懒惰和可笑,发现自己好似不凡的见解有时也不过是另一种“公式”,和所有的荒原狼并无两样“看似不把人世间放在眼里却又活在人世间”。我实在过于严肃,没有一点幽默的才智。就像荷蜜娜所说“如果哈利是聪明的话,只要去嘲弄画家和教授就行了。如果是疯了的话,就会拿歌德的像去敲对方的头。不过哈利是小男孩,所以想跑回家里去上吊”。我的心智只够让我嘲笑这番荒诞然后继续躲回自己的世界里进行自我折磨。想来真是可笑的如孩童一般。
在我看来,这本书里所有的人物都是哈利自己,赫曼,荷蜜娜,玛利亚,帕布罗还有歌德。正如每个人身上无数的人格。他们在哈利的思想深处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博弈。哈利杀死的既是荷蜜娜也是自己,他杀死了自己的理性,完成了他的自我毁灭,成为了真正的荒原狼。可是人生之棋如何能下得好,大概只能成为真正的局外人。
这本漂亮的书因为各种原因其实微微有些超越了我的阅读舒适区,可是在微醺时却读的畅快淋漓,像是打开了任督二脉,也是第一次有这么绝妙的体验。怕是酒鬼的雏形便是如此。
《荒原狼》读后感(八):孤独就是独立,绝望深处的信心
类似的书看的太少了,也没有文学哲学素养基础,凭借着仅仅是喜欢看看书的热情,仍旧看的吃力,大段大段的文字独白,需要看一遍再来一遍,还是不够的……之前也看过黑塞的《悉达多》薄薄一本,也是一样发人深思的,也许这就是黑塞,他相信:饱受一切痛苦之后,救赎就在痛苦的尽头!
荒原狼,绝不是一本绝望者的书,而是信心者的书,那么为什么在哈利深深地孤独痛苦中为什么说不是绝望而是信心?哈利的痛苦是灵魂的痛苦甚至是超个人,超时代的,体现了个人的病态与危机,也是时代的病态与危机,信心来自何处?来自治疗与新生……在什么时候?在荷蜜娜教给思索式,自虐式的哈利时。必须先学会对别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如果先要获得别人的许可才享乐,那就是个可怜的笨家伙。p161. 为反抗死亡而搏斗,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美丽、高贵、伟大、值得尊敬的,为反对战争而搏斗也是一样。不过那种事情不管什么时候都只不过是毫无希望的唐吉柯德式的幻想罢了...........即使你知道努力不会成功,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变得肤浅、愚昧要是你认为必须为某件好事为理想的事情奋斗,达成其目的,那才肤浅呢。难道理想是为了被实现才存在的吗?难道我们是为了消灭死亡而活着对吗?不,我们是害怕死亡并且热爱死亡而活着的。正因为有死亡,所以小小的生命才会在短暂的期间显得那么美丽那样光辉。有趣的事情必须充分享受才好。p170......一头撞过去,顶多不过是被嘲笑罢了p174 你就是你,不要想去变成别人p198...关于你的人生,有过一个信念,一个希冀.....可是你逐渐明白,人生并不要求你做任何事情,受任何苦恼,付出任何牺牲人生绝对不是具有英雄角色的英雄诗篇,而是小市民式的舒适........那以外的.....就会被嘲笑说傻子.....这个有点干净、卖弄小聪明的世界,绝对不是怀念的故乡......时代和世界属于最平凡的人,除了死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属于真正的人.....永恒:信仰虔诚的人称为神的过度,那才是故乡,唯一引导我们的只有“乡愁”。 所追求的就是自己的灵魂世界,向往的那个世界只存在自身的内部....一切真实行为的具体呈现、一切真实的感情力量也属于永恒,所谓克服时间,或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不管你把你所向往的加上什么样的名称,其实那都只意味着你想从你所说的人格当中脱离出来的愿望。
莫扎特把幽默和笑教给困境中的哈利:人生经常是可怕的,.......把这样的音乐感觉之美夺走、撕毁、损害音乐,把音乐搞得脏污黏腻,但还是无法杀害音乐但精神,就像那样,人生—所谓的现实,也恶作剧地把世界的壮丽情景在四周洒落满地......我们只能任人生那样进行,只要我们不是傻子,大可以去嘲笑。应该先学会好好去听,去学会严肃看待值得严肃看待的事情,别的事情则一笑置之p293.......学会幽默,不管什么幽默都是死刑犯的小曲p295........必须学会笑,需要笑,必须理解人生的幽默是人生这个死刑犯的小曲
荒原狼的孤独:荒原狼是住在别的世界里,而不住在这个世界p38.犹如一个局外人(所谓的局外人就是无法苟同体制的人p10).身为没有故乡的荒原狼p54痛恨小市民的一切,却又隐藏其中,既是在这个世界到底正中央也还是个外人P107 无力的去追寻温馨来折磨自己是可笑的,孤独就是独立,花了很长大岁月才获得独立,但独立太冷酷了,不过却非常安静,安静,伟大得几乎叫人吃惊。p67......自己是孤独的,是在水中游着的,是失根的
动物与人:动物比人真实多了,没有一直动物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该怎么表现才好而在那里举止无措。
《荒原狼》读后感(九):人有无数个灵魂——黑塞《荒原狼》微笔记
4、 难道理想是为了被实现才存在的吗?难道我们人是为了消灭死亡而活着的吗?不,我们是害怕死亡并且热爱死亡而活着的。正因为有死亡,所以小小的生命才会在短暂的期间显得那样美丽、那样光辉。——2014/1/19
5、 人格这种东西,只不过是把你放进去的牢狱罢了。——2014/1/19
6、 一切高级的幽默,都是从不再严肃对待自己开始。——2014/1/19
7、 结尾: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个人生的棋局更得更好的。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学会笑得。帕布罗在等待我。莫扎特在等待我。——2014/1/19
8、 这本小说内容太庞杂,很多警句,尤其是中间穿插得关于荒原狼的论文可以整篇摘录下来,已经非微博所能容纳。为了保持完整性,索性就不摘了,免得断章取义。当然还有个人时间的关系,春节将至,诸事繁杂。只作零星摘录,推荐有心人可以去看文本。德国作家有哲学思辨的传统,黑塞是很杰出的一位。——2014/1/19
——2014/1/19丽江
《荒原狼》读后感(十):自杀者的不朽与永恒
曾拜读过赫尔曼黑塞的其他著作 诸如悉达多和德米安。不同于其他两本 这本荒原狼开篇更多的是与其他两本不同的心境 是一种下坠更是一种向死的无力感 而后读到帕布罗的魔术才发现 始终还是黑塞的风格 无论在求索过程中曾经历堕落或是对剃刀的向往 最终都将有一个参悟自身 实现自我的结局。
荒原狼的开篇与多数文学家的弊病一样 都感受到难耐的孤独 与现世格格不入 对一切文学艺术都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力 同时 伴随着一种不可侵犯的不可协调性。一切爵士乐流行乐都是难以忍受的 莫扎特贝多芬也好 尼采的癫狂也好 都是神圣的 不可被金钱扣以媚俗的帽子。
前段对于自杀者的描写大抵是我拜读过的对于向死最好的诠释了 是经典之作 值得永世流传的。
而后文荒原狼逐渐达到不朽 明白了一切皆可靠幽默来协调 所有的孤独皆可通过幽默感调和 这也是自身深有体会的一种思想 原来早在先前文学家皆由此觉悟 这种来自远古的呼应着实为现世的我带来不少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