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菜农笔记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9 04: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菜农笔记经典读后感10篇

  《菜农笔记》是一本由冯广博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菜农笔记》读后感(一):平凡生活不平凡温情风景

  冯广博生于湖北,后定居广州,其笔下所写,多为平常蔬菜花果,如土豆玉米薄荷白菜黄瓜茄子红薯、生菜、辣椒水仙栀子樱桃等等。从吃货角度来看,像土豆一类的做法,我也许比冯广博更挑剔一些,他通常只会炒土豆片,但好吃的土豆做法,比如土豆泥,要煮到几分熟才能保证方便去皮,又不至于煮得太烂,剁碎之后,要保证颗粒和土豆泥成比例分布,入油炒制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加一种茴香,等等,诸如此类,我也有自己食物图谱和做菜秘技,只是多年的漂泊生活让整个人都疲懒了。

  有时,对生活有多失望,对美食就有多向往。冯广博笔下的食物,当然远远没有达到精细极致程度,但常常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正是这份触手可及的气息,使我在阅读《菜农笔记》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承受由食物带来的诱惑和煎熬。如果只是饱食,似乎很容易解决。偏偏这些食物带来的回忆悸动,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敷衍过去的。

  《菜农笔记》在平常之中隐藏着不平常,正如本书副标题所云:发现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此其一,其二,作者笔下总是带着关怀人物的温情和温度。那个爬树厉害堂弟大难不死依靠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幸福枇杷可能会被砍倒,但酸酸甜甜的枇杷味道永远让人怀念。那个在偏远山村接下父亲教鞭执著教书的女老师,如一个烤熟的红薯,总带着一种坚实温暖力量,冯广博写下《大山深处,那盏不灭的灯火》这篇报道传递着这种力量,董阿姨20年如一日的慈善行为,让这种力量传递得更厚重。透过常见的水仙花,冯广博看到了时光流逝中那些不变的情感,水仙花是那些年冬天里唯一的花朵,那里有哥哥朋友们过往青春。多年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身为高级农艺师的嫂子推荐的豇豆种子栽种在冯家的菜地里时,也带着水仙花般迷人芳香

  当然,还有《菜农笔记》中屡屡提到的梅果和阿布,在冯广博笔下,他们是绝对主角。我们因此说冯广博是宠妻宠子狂魔,一点都不过份。事实上,《菜农笔记》不妨看作一幅徐徐展开的冯氏家居生活长卷。因为四季变换,因为万物生长,因为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使得这个长卷带有天然的3D效果,真是羡煞旁人。

  有朋友打趣说,冯广博是广州著名的同姓恋,因为他老婆也姓冯,客家女子,擅长种菜,也擅长炒菜,是他们家红烧肉一类硬菜不作第二人想的厨神。有时候,冯广博会为孩子是湖北人、河源人还是广州人的身份感到焦虑,但转念一想:“多年之后,阿布对于我做的味道,也许就那么两三种口味记忆。而对于妈妈的味道,则注定丰富着他整个人生”。食物的家庭价值教育价值,由此可见一般。不难看出,冯广博其实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

  按照中国文学传统,《菜农笔记》大概可以归作“闲书”一类。闲书不闲,也记些家庭生活琐事,还能读出些明清闲书的兴味。但《菜农笔记》展示的冯氏生活毕竟带了时代进步的标签,二冯人格更趋于平等,更趋于独立,更有着相互契合的三观。而这些,更保证了《菜农笔记》在日常饮食生活层面成为观察现代人生活场景一个窗口。 (李明:作家,现居昆明)

  《菜农笔记》读后感(二):一号线地铁空调坏了,还好这本书能让人心凉下来

  一号线地铁的空调一定是坏了。 人挨着人,肉挤着肉,各式各样气味串在一起,大声聊天的男女聊着房价工作时事新闻车厢里比车厢外还要热,焦灼。 这时候怀念起天真年代来了,一门心思读书的时候,至少心还是平静的。心静自然凉,可在当今的城市生活里,不管是天气还是心灵,没一个能凉下来。 好在还有这本书,冯广博的《菜农笔记》。一本书看下来,心中安宁了许多。 冯广博,曾经公务员编辑记者,菜馆老板,会展人,现在是跑者,茶友,菜农;过去曾独身一人地北天南,现在携妻子儿子一同住在广州琶洲,在自家楼顶天台开辟了一处菜园,过云淡风轻的日子,吃回归本味的有机蔬果,在城市中归园田居。 好生羡慕。 据说中国人是最喜欢种菜的民族,下西洋的郑和船队,补充维生素就靠在船上发豆芽;《都市菜园》中,耶鲁大学留学生家长在大学里开垦荒地种菜,还引起了当地居民效仿;维和部队到非洲种菜;南极科考队引入最先进温室培养技术在南极种菜;航天员到太空去种菜……这种菜的爱好或许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踪影,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荷月带锄归”,是归隐种菜,虽然技术不行,“草盛豆苗稀”;诸葛亮卧龙“躬耕于南阳”,也是在隐居种菜。 冯家的菜种得好。冯广博的妻子,梅果,是个客家女子,厨艺了得,他们在楼顶天台种的菜在梅果手中比肉还好吃,也是因为不用乱七八糟肥料,种出来的菜特别有“菜味儿”。土豆,生菜,莴笋,莲藕,油麦菜,折耳根,苋菜,火龙果三角梅,橘子……菜园子里什么都种,什么季节种什么应季的菜,种什么什么好吃。常常有来蹭饭的客人,对男女主人的种菜和做菜手艺赞不绝口。 家里还有一小儿阿布,聪颖可爱,妙语连出,酷爱爸爸做的土豆片和鸡蛋羹,把打高尔夫球的姿势用挖地类比。看这一大家子种菜、做菜、吃饭,喜欢得紧,现在哪还有这么过日子人家心安太难得。 古代多有风流名士,陆游,竹林七贤,王安石,范成大…或因厌倦尘世繁华,或因难耐官场黑暗,最终都归隐田园山林,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田园是一种情结。 现代人也一样,甚至更严重。 菜园子可以说现代人的最后一块精神家园。60、70、80后们,大多生长在有水有土的地方,他们的家乡人口密度并不高的小城小镇,他们见过鲁迅描述的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他们的童年在自然中度过,与动植物为伴,获得的乐趣原始纯真老家在十堰竹溪的冯广博亦如此。 但童年很快过去,田园生活慢慢被现代生活取代,菜园子没了,开阔土地没了,空气越来越浑浊,日子琐碎拥挤,人长大了,亲友分离。现代的是方便的,但同时也是冰冷的,焦灼的,寂寥的。多奇怪啊,我们在只能与天地日月为友的时候内心充盈,而在通讯工具无比发达时刻出奇孤独。 冯广博一定是参透了其中真理,才开辟了这一处菜园。种菜,就是什么都亲力亲为,播种、浇水、除草,踏踏实实地收获饭菜也是自己做。因为有了这菜园子,冯家的生活格外舒服有趣,与邻人朋友的交往也更有意思了。甚至多年不大碰文字的冯广博有了书写的欲望灵感。他有记日记习惯,就把种菜生涯一一记录,在《信息时报》的文学版开了个专栏,就叫《菜农笔记》,文字轻快明朗,好似那一本《随园食单》。连载得久了,竟发现写了这么多生活故事,集结出版,仍然是专栏的名字。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状况能够在他的文字中呈现,看《菜农笔记》就知道,冯广博找回了自己对故土眷恋,菜园子里有他对家乡亲友的怀念,有对过去的自然生活的致敬。 也不是工作不忙,但对他和家人来说,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爱好种菜,种菜就是休息。 总有人问他,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种菜?冯广博说,我们真的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看见,时间,在菜园里,安静流淌。 不说了,我也去垦地种菜了。

  《菜农笔记》读后感(三):楼顶不大可园可家可天下 菜农寻常识风识雨识春秋

  “曹家厨房自己写了对联,‘进村且看天色风花雪月途中客,回头又见炊烟柴米油盐平常人’,横批知足乐’。院子里几个套房也有对联, ‘屋后几块菜地蔬食养志,门前一株桃花静待花开’,横批‘很文艺’。 ‘三分呆气下田种地,一片诚心入山读经’,横批‘耕读好’。 ‘游于艺最爱好山好水,志于道不耻恶衣恶食’,横批’仁为美’。”

  这是《菜农笔记》的作者冯广博,去拜望居住英德山村好友曹彬,见的几幅对联,想必心喜,亦惺惺相惜,就在《溪童细雨采椿芽 》郑重地记下了,毕竟确认过“几块菜地蔬食养志”、“三分呆气下田种地”,这就是对的人了。

  山中清新鸡犬相闻,种菜更有野趣,而冯广博耕种的菜园,却在广州的楼顶,自有志趣,繁华都市里的一抹新绿,滚滚红尘中的隐逸南山,本是寻常的蔬菜,却更有味道,自然的味道,也更有人心疏宕的惬意,难怪他菜园春联意气风发,“楼顶不大可园可家可天下,菜农寻常识风识雨识春秋”,横批“自种其乐”。

  好一个“楼顶不大可园可家可天下,菜农寻常识风识雨识春秋”!

  冯广博和妻儿连年种菜,手工捉虫,火供驱虫。不料虫害没了,菜经常被麻雀啃得光秃秃的,于是在菜地旁边的火龙果下撒上米、饭或者五谷杂粮。一些不要的菜叶,也会放到火龙果下,留给鸟儿饱餐 。久而久之,鸟儿和人之间就形成默契,成群结队在火龙果下觅食和欢歌,不再侵扰菜地里生长的菜苗。

  这是在种菜吗?更像是田园牧歌。更坦言“所谓山珍海味饕餮盛宴,在我们看来,不如自家小菜一碟。 这也算养了浩然之气吗? 堪布离开的日子,我在想,他们每天箪食豆羹,而内心从容淡定, 充满喜悦,该有着怎样的信仰,有着怎样不同常人幸福感啊。 ”

《菜农笔记》插图艺术家赵向前绘画

  “入秋之后,太阳渐渐柔和下来。楼顶菜园,安静而温暖。这样的午后,你会想晒晒太阳。搬躺椅。顺便抓本书”,这是菜农冯广博最寻常的生活,却是多少都市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啊,这中间真的隔着千难万难吗?

  总有人问他,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种菜?冯广博说,我真的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看见,时间,在菜园里,安静地流淌。

  想想我蜇居的北京,城中辛苦,人心亦辛苦,但多少人仍然面朝着这片繁华,侦察着这个城市能够给他们怎样的财富名气,或者是未来舒适的生活,再不然就是将可收获的什么,唯一的志向就是去达到一个地位稳操胜券掌握财富,杯光筹措中的夜夜笙歌奢望占据中心指点一切,甚至连咖啡厅都成了创业营,可北京这锅炖了上千年的浓汤,多少金戈铁马,多少叱咤风云,多少万岁万万岁,到最后炖得连骨头渣都不剩了,只有金秋十月故宫外的落叶遍地,一片片金黄千年不绝,也千年惹人流连忘返

  西奥·德莱塞在《我的梦中城市》里写道,“你就想想这里面(纽约)的幻觉吧,真是深刻动人的催眠术哩!强者弱者聪明人和愚蠢人,心的贪馋者和眼的贪馋者,都怎样地向那庞大东西,寻找忘忧草,寻求迷魂汤”。倘若人们都能拥有自己的“楼顶菜园”,甘心做“菜农”,也许才不虚度此生,毕竟时间才是每个人的终身伴侣,只有珍惜,才可乐天安命。

  身处帝都,一页一页读着《菜农笔记》,许多妄念风平浪静,如故宫外那片千年如一的金黄,亦如广州都市中的那方小小的楼顶菜园,世事纷扰扰,只能自辟一片天地,一方菜园,一张书桌,一条小径,一缕炊烟……想象着楼顶菜园的模样,“菜农的楼顶毕竟最像楼顶。且不说春季的白菜,夏天的椒,秋天的茄子,冬天的韭,只那一块什么也没有的裸地,也会让人遐想:又种了什么? 会出什么样的苗苗呢? ”。“大家偶尔聚会谈到中秋楼顶的热闹场景,莫不怀念。现在的话题是:你种了什么菜?我们到楼顶看看? 楼顶从来不寂寞!”。

  忆起青少年熟读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诗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人生倏忽,自当思量该如何耕种自己的“心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就是人生哲学,无论是“楼顶菜园”,还是自己的“心田”,这都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菜农冯广博把这些言传身教给了自己的孩子,他说“我们种菜,必须让阿布参与,菜农的儿子怎么能不知道怎么种菜呢?不知锄禾日当午采菊东篱下,怎么把酒话桑麻! ”。

  等将来有了孩子,我应该教诲他什么呢,读到这里我有了答案。这也是自古以来的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不能理解“耕种心田”,就不能理解人生的价值,因为这天地之间,也是一片菜园,更是一片心田。

  :《菜农笔记》现已在京东、当当上市了哈。

  《菜农笔记》读后感(四):小日子 大境界

  我到广州没几年,冯广博也南下广州,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有着广泛影响的《黄金时代》杂志做了编辑。记得他在《黄金时代》杂志做编辑时,我还曾在广东团省委他办公的那栋古老的小楼上一起合了张影,照片是我在《广东安全生产》杂志时的摄影记者拍的,照片中我们都在哈哈大笑。那个时候他就和他现在贤良能干的爱妻梅果有了交往。当和梅果结婚后,他就从《黄金时代》辞职去了广东旅游出版社,在广东旅游出版社,印象中他还负责编辑过一本时尚杂志,在他负责编辑时尚杂志期间,我这个伪时尚的家伙还模仿时尚界的风格给他写过一篇小稿子。

  随着母亲的到来和儿子阿布的出生,跳了几次槽,折腾了几年的冯广博在工作上“安分”了一阵子。虽然工作之余,他已经开始种菜了,但还没跟各种蔬菜进入“神交”。因此,也不可能开始孕育《菜农笔记》。当冯广博开始往天台上运土,并搭起简易菜棚的时候,我已经快搬离琶洲村了。这期间,我去他家吃饭的时候,还用羡慕的眼光打量过他种在天台上那些已经长出嫩芽或小苗的西红柿、白菜之类。除了种菜,跑步是冯广博当时的一大爱好。但那时他基本是沿着小区跑,而尚未跑出后来的马拉松级别。

  2013年春,我因各种原因从广州回到了老家十堰。此后很长时间里,我忙于应付生活,几乎没跟冯广博有过联系。但我经常会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他的生活。在微信朋友圈,他发的最多的内容就是他蔬菜的长势或与儿子阿布一起种菜,以及围绕种菜、跑步、学习这些话题展开的讨论。他在广州一家报纸上写“菜农笔记”专栏具体是什么时候我不得而知,但有时能读到他通过微信朋友圈发的专栏文章。那时,我对他那些笔法简介、风格恬淡的随笔充满惊喜、感动和怀恋。因为伴随着蔬菜种植、长势的图片,他还会发一些他跑步经过的我曾十分熟悉的地名如黄埔古港、小蛮腰、猎德大桥等,以及这些地名的某棵榕树下他做俯卧撑或与儿子阿布幸福相伴的场景。

  随着“菜农笔记”一篇篇推出,跑步距离的不断增加,以及微信朋友圈里场景的不断变幻,冯广博在都市喧闹中安于内心的小日子所透射出的大境界在我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了。从让很多人羡慕的公务员到曾经一度热爱的媒体、出版事业,乃至一度希望或可能发一笔财的股市隐身而出,转而只专注内心安静、家庭的温暖、蔬菜的长势、儿子的幸福成长、奔跑的随性自由,这种人生情怀在脱离被生活的庸碌、繁琐捆绑,以及世俗名利诱惑之后,直接进入了“大隐隐于市”的内心皈依。

  在广州有段时间,我曾一度喜欢过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尽管《菜农笔记》在气质上和《瓦尔登湖》有相似之处,但和《瓦尔登湖》相比,我感到《菜农笔记》读来更亲切,因为身处一个充满“丛林法则”的世界,我们如何在面对每一个“面目狰狞”的日子同时,能从自己亲手种植的每一颗辣椒、西红柿,以及我们每一次奔跑的脚步声、与亲人的共处与交谈中找到内心的自由、生命价值,毕竟不是《瓦尔登湖》那种时代背景下过于遁世态度所能解决的。

  在冯广博《菜农笔记》出版的这个夏天,我所在的小城,知了在烈日的炙烤下发出阵阵绝望的嘶鸣,我也被肩周炎带来的疼痛折磨得彻夜难眠。但更多时候,我只保持着内心的沉默,就像《菜农笔记》中的每一棵蔬菜,每一种语调一样从容不迫。(诗人马帮,现居十堰)

  ea 4e �p?�T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菜农笔记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