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里的人们》是一本由(芬兰)西兰帕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一):《夏夜里的人们》文字音符下的夏之夜曲
世界上的文学家有很多,但是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却并不多。众所周知,这些个可以荣登全世界认可的作者肯定有着更突出的,举世瞩目的文学成就。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收获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感受他们文字中的精妙绝伦,感叹他们文学造诣上的登峰造极,更感叹他们那妙笔生花般的创作。
很是幸运地我在2012年的年底收获了手头这套由新星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收集这系列丛书不外乎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精彩作品收藏,另一个则是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阅读面。
《夏夜里的人们》在这些众多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是那样脱颖而出地深深地吸引到了我。最初看这本作品,我其实并不是很了解真正的内容。也许是因为我个人的孤陋寡闻,以前并没有阅读过这部作品。然而,在初次阅读过程中我便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书中内在的深厚魅力和精妙绝伦性。大师级别的作品果真反同凡响。
夏天的夜晚能有什么样的话题展开呢?我们的作者很是独特地用着一双超凡的慧眼,用文字作摄录机,拍摄下了一幅幅的画卷震撼书外的你我。常理角度而言,夏天的夜晚,除了虫子的鸣叫便是人们的汗流浃背。热,烦躁,焦虑理应充斥人们身旁。可是我们在《夏夜里的人们》一个截然不同的别有情调的夜晚。开篇最初的文字便很是清新,自然,流畅地徐徐拉开了一幅精美的夏之美景。也许是因为作者所处的国度有别于我们中国,所以我们透过这本书更是感受到了异国情调下的夏日之景。当然,作者很是擅长拿捏不同时刻的情景交融。通过人来衬托景致,更通过不同时刻的景致暗示着人物的心境。有如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乐,在那样一个独特的夏天夜晚尽情地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地倾力演出着那份神秘的美感。以往读过不少的书作,但是可以如此难能可贵地用文字的形式展开如此精妙绝伦的自然风光勾勒纯属少数。而本书的精妙之处便是那种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的文字的语言,图画的风貌,人物的刻画,生动的展现。也难怪乎他会被外界称之为是一位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更是一位理想主义的艺术家。尤其喜欢作者结尾处的那精神上的提升。尽管夏夜的景致依旧,但是人人的不幸却各自不同。每个人都依旧需要生活,每个人都需要坚强面对自己的不幸。生活才会充满了激情和希望。
在这些个尽情展示的文字音符下,书外的读者共同聆听了一曲精彩的夏之夜歌。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二):再见芬兰
五月带着轻薄的衣服独自来到了芬兰。当飞机掠过葱葱郁郁的树林时我激动得快哭出来,毕竟这是我十年前就埋下的梦想。
住的地方是老式木建筑,老得所有家具外表都已剥落。但是一切都是那么柔软干净,就像婴儿抱着一块舒适的棉被入睡的感觉。最宜人的,是充斥在整个房间里的那股淡淡的木头的芳香。
通常在到达新的目的地的那天,我都会休整一下,不出门,但是在芬兰,我却不愿耽误任何时间,于是揣着地图便出了门。
没有人,没有车,只有偶尔路过酒吧里面才能穿出阵阵谈笑声。不知道是晚上几点,总之天边是蓝色的,红色的,金色的。走到海边才发现已经是午夜12点了,然而天色却依然这么亮着,我才知道北方没有真正的黑夜。
海鸥在天空盘旋,野兔从脚边越过,我就这么闯入了它们安静的世界。
后来去了坦佩雷,虽然是五月,但是在北国依然是严寒。来到湖边,虽然有阳光,但天色依然暗沉,可惜没有赶上芬兰的夏天。坐在湖边,看着湖对面的大烟囱和树林,终于忍不住脱去鞋袜用肌肤亲近这冰凉的湖水。
要离开的那天,我又去了湖边,我开始哼歌,哼着自己都不知道调子的歌,因为总要找一个方式来抒发离别的伤感。
湖对岸的游乐场里了我终于听到了芬兰人畅快的欢笑声,而在其他地方这个国度的人民安静得让人窒息。
但是那些欢笑那些安静终究都是属于别人的生活,我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世界。带着无奈与不舍,再见芬兰,下一次再见,也许可以从坦佩雷走到诺基亚。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三):西兰帕的芬兰之夏
关于夏夜的记忆。
后来,夜里有风扇呼呼旋转,窗外偶尔有发情的猫在吼叫。
再后来,从南到北,在不同的城市里度过了夏夜。
西兰帕的夏夜。
阅历无数的劳工,依旧把简单的工作,当作生命的仪式。在结束的时刻,失落的告别。
在千湖之国的芬兰,在皓月当空的夏夜,一切仿佛一首田园牧歌。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四):夏夜里的美
《夏夜里的人们》是一部以芬兰北方夏夜的美丽景色为背景展开的小说。有人说它不像小说,的确不太像,优美的“千湖之国”的蔚蓝湖泊,林木葱郁的巍巍群山,瞬息万变的阳光之美,深不可测的天空之景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在每一幅画这样的面中人成为景色的陪衬。作者用优美的文字,诗情画意般展现了芬兰那特有的迷人风光。人,在仙境般的环境里生活,他们感受到美了吗?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虽然题目是《夏夜里的人们》,但人却成为书中的配角。有情窦初开是少女,有追随爱情的少年,有不太负责任自私的艺术家,有任性妄为的被误杀的壮汉,有冷漠的丈夫、暴利、狠心的父亲,有要生孩子的女人,有婴儿那恬静的美丽的面容,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们……这些人物如同景物一样,也一幅幅展开,每个人各具特性,人本身就是千面,这些不同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着自己的路,有交叉,有平行。无论如何,他们成为了作者西兰帕卷作品中的人们,或者这些人们映射生活中的我们,现实与作品就这样在不同的时空里叠加。
读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头脑中出现的那些景色深深地烙在记忆力,想到芬兰去,印证一下记忆中的景色是不是能在现实中找到。
结尾很让人感动,人与景就那样不留痕迹地结合在一起,景色是美的,人更是美的,那副画面就那样定格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本书获得诺贝尔奖一定有它获取的理由,一草一木,动物与人,山与水……都散发出的温情,打动着我。不能否认,生活中,此书里存在着丑,但就是因为那个丑,让美更显得珍贵。哪一个人不渴望美好降临?愿夏夜里的人们都能寻找到美好。
《夏夜里的人们》读后感(五):画卷里的夏夜
夏夜是我深深喜欢的一个片段一种场景,它像是童年里一幅美好的水墨画,在潮湿的气息中慢慢定格。芬兰作家西兰帕的作品《夏夜里的人们》几乎不能说它是一部小说,你在这文字的盛大邀约中,仿佛不由自主地置身于一幅田园风光的画卷中,漫步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不需要语言,只需要眼睛,那些乡间的人们自顾自从睡梦中醒来,开始一天又一天桨果般的日子,你走过一个又一个人的身旁,他们却并未发现你的存在,他们即便是在交谈,也仿佛像是一首冷静的诗,有着宁静的力量。
美好的文字有着超越世间一切阻碍的本领,哪怕你并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那文字里的甘甜,它也已经带着一股醉人的芬芳扑面而来了。展开书卷,那夏夜里的舒缓、宁静、低鸣,仿佛就在字里行间中向你低低地诉说着,渐次出场的人们优雅而心无旁骛地生活着,他们只专注于自己的脚下与手边的泥土,河流,他们是乡村中被遗忘的植物,在寂寞中生长出一生的故事。
《夏夜里的人们》,或者更像一首在夏夜的傍晚时分缓缓响起的小提琴曲,它从河对岸悠悠地流淌出我们对于乡村的怀念,但这个乡村不是充满了尘土与听喧嚣,而是我们记忆中那个无人的午后,无休止的蝉鸣席卷了整个寂静的村庄,只有你的树下仰望着童年,抑或是你走在刚刚下过雨的庄稼地边,泥土的气息芬芳着你的鼻翼,绿油油的颜色让你心生无边的喜欢。
《夏夜里的人们》走出来一个又一个的人物,情窦初开的姑娘,追随她而来的青年,要生孩子的女人,笨拙得可以的男人,意气用事的小伙,被自己的粗俗送了命的壮汉,还有他那守在家中的老婆,以及好色的农场主,自私的艺术家,被甩在家中的女人,每个人的语言都不是很多,但他们都一一在画卷中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作者并没有用任何评价来审视每个人,而是让他们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就像是在还原一个个最真实的乡村人家给我们,而其余的想法,都只留给看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