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国转型》是一本由袁伟时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与中国转型》读后感(一):這樣的書預示著中國的進一步的悲哀
此書竟然被推薦,意味著巨大的災難。
第一、中國近百年來的災難,完全是西洋的耶穌教的信仰世界和不成熟的哲學世界的結果。(注意:黑格爾、馬克思的路徑也屬於耶穌的信仰世界)。
第二、正是孔子推動了西洋擺脫信仰世界、進入了哲學世界,并推動向道義世界前進。
第三、只有孔子才能推動科技的發展。爲什麽這麼說呢?孔子讓人完全立足現實(西洋所謂世俗),有了壓力,那麼技術必然會發展。孔子令人正視壓力。
第四、近百年、喪失了孔子的保護,中國的男人、女人、小孩、老人都遭殃了。
第五、孔子就是人性,人性就是孔子。
第六、哲學世界消滅信仰世界,就是啓蒙。道義世界消滅信仰世界,更是啓蒙。然而反過來就是走向愚昧。
第七、袁偉時屬於信仰世界的人:他是耶穌信徒。
第八、反封建就是反人性,就是退步(在中國)。反feudlism就是令人性發揮作用,就是進步(在西洋)。
第九、最公正的社會就是孔子在人民心中的時代。
第十、先知先行者脫穎而出,只有孔子所發現的大道下才行。否則就是有錢者能夠脫穎而出、世襲者脫穎而出。百分之七十來自農民的進士只有那時候才能實現。
第十一、永不加賦、藏富於民,只有孔子主導才可以。
第十二、只要不存從人性,必然會走彎路。
第十三、法治白搭,事實已經證明。只有道德經過外在的禮發揮作用,才可以。
第十四、商業組織,孔子在心中,才會發揮最大的力量,才能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加強大的公司。
第十五、中國需要道德的價值觀。
第十六、暴民政治的沃土是從西洋被胡適、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魯迅等罪人運來的。
第十七、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樣的獨立性,只有孔子的教導才能實現。
。。。。
《文化与中国转型》读后感(二):豆瓣上说无病呻吟,有人跳起来了
这种书籍的讨论权作是一种无病的呻吟,不看也罢。
不说其他,就说说所谓的“三纲五常”和当前现状,以及一些所谓的“民主”。
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有用的部分是什么?为何要保留?保留的方法又是什么?如何推行?
三纲五常如果被明君所用,那是好的(别说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没有皇帝,那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中国叫皇帝、主席,国外叫总统,不在乎形式,都是万人之上的主儿);如果被王八蛋政府盗用,那是人民的痛苦。
一说到三纲五常被明君所用,有人就开跳起来,说你是奴隶思想,做奴隶太久。我干!
我所说的三纲五常(不是指字面意思)是说制度和秩序,别直接用脑残的思维说你说的那是腐朽。扯淡!先去学习一下,那个国家没有制度,没有秩序,就连万恶的美国(你懂得是说的话)都有一套先进的制度,但你能说制度很完美,很完善吗?就连奥巴马都解决不了!
不要追求字面和形式,想清楚再辩驳!
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糟粕难道还要被继续?
愚忠思想!
奴隶在实际生活中不管你想不想,你都在做。就目前的社会现状来说,你依旧是奴隶。社会制度虽然改变了,但是你无法改变一个现实,你为别人打工,你是否认为你是在创造价值,而公司理应给你一份工资?这是对等交易,不存在奴隶与被奴隶的关系,ok?
截止目前,中国至少还没有一个让你存在绝对民主的公司,老板谦卑的告诉你,你是企业最大的资产和宝贵财富。那纯粹是扯淡!
别说你不工作,不生活,我不相信你工作的地方是一个民主横生的公司。不管你想还是不想,公司都是在你身上始终就是一个奴隶主,你自己高看自己说是平等的关系,还是说双赢的局面,那纯粹是意淫。
为何别人有几十套房,而有人连房都没?有人20亿元的房产,为何还有小孩被冻死?有人拿着国外的护照,代表着中国的民意?有人......为什么......
当然,没有人愿意做奴隶。在一个特殊的社会中,奴隶做不做却不是你想或者不想那么简单。
最后,这个该不该用,会不会用,如何用,根本不是一个小作者说了算的。只有上面说推,那就不推也推,如果上面说不推,那就推也不推!
在中国一切以特色为核心。
以上不是书评,个人观点而已。
--------------------------------老A仲先生送的故事的分界线----------------------
燥热的长清东三里出租房内,一瘦弱青年顶着大汗,拿着点燃的“哈德门”香烟,鼠标划拉着凤凰网军事频道,陷入了沉思:国家下一步将何去何从?台湾何时才能收复?如何保住钓鱼岛?一个个难题需要他思索抉择,此时,传来咣咣的敲门声:开门的是警察,说“拿出身份证,查房!
吃饭都成问题,还考虑国家大事?
看看这个故事,你能想到啥?
《文化与中国转型》读后感(三):批判,就是对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
批判,就是对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
——读袁伟时的《文化与中国转型》
■禾刀
“中国社会转型,困扰世人快200年了”。翻开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的《文化与转型中国》,跳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显得那般沉重。本书是袁伟时近年来与媒体往来文章的合集,主要涉及文化优越感、文化主体论、大国崛起、国学热、孔子热、读经热、孝道热等诸多“时髦”话题,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蒂还是传统文化与中国转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袁伟时之所以将“困扰”时间界定为“快200年了”,是因为自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起,中华大地便经历了太多史册难承其重的历史事件,经济损失自不待言,仅人口便损失2亿(作者推论)。更主要的是,在近两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从当初的优越感,迅速在螺旋型下坠中陷入迷茫,“五四运动”何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群体性反思?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物质丰足,一些原本在历史上饱受质疑的文化论调居然再度“飘红”——在“大国崛起”的“太虚幻景”中,伴随着文化主体论和国学热等现象,且有愈来愈热之势。不过,袁伟时却就此兜头泼了一盆盆冷水,反倒认为中国现在急需一次文化启蒙运动。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袁伟时划定的时间范畴来看,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间两次大型碰撞颇为瞩目,一次是“五四时期”,另一次则是改革开放以来。
1793年,急欲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英国,以为乾隆祝寿的名义,派遣使臣马戛尔尼率领庞大的使团来华。本来,只要乾隆帝稍稍留心向外眺望一下,中国完全可以搭上十八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快车。就因为这个“十全老人”的无知和短视,历史机遇便悄然溜走。其实早在郑和下西洋之时,中国鄙视国外文化的自大情绪便“昭然若揭”,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央,所以理应“万国来朝”。而随着大清王朝的日益没落,外国列强的争相蚕食,对传统文化优越感的反思终于迅速聚积,主张对国外先进文化的“拿来主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这层意义上看,“五四运动”是一次启蒙运动。
如果说历史上我们曾经愚昧,那么近年来涌现的一些社会现象却令人匪夷所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条件确实得到了明显改善,一些人因此片面地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的“丰功伟绩”。殊不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对国外先进知识的借鉴学习融入,我们或许依旧徘徊在计划经济时代。
不难看出,近代中外文化的两次碰撞,均是以打开国门,主动融入到国际大家庭之中,在学习借鉴中充分吸收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果的丰富营养。就此现象,袁伟时进一步解读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助于传统的自然经济,但无法满足工业革命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对于传统文化,袁伟时并非一概反对,而是认为“中国的史学遗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学艺术也是很辉煌,中医中药至今还是中国人健康的护卫神……”,这些文化遗产都很重要,但强调传统文化里也有许多糟粕必须坚决地批判摒弃,比如强调等级捍卫威权地位的“三纲五常”。袁伟时同时指出,时下被一些人提及的中华文化概念本身就不太严谨,因为存在民族、外来文化影响等诸多因素,比如,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阴历纪年法在元明时代频频出现测算失误,在利玛窦以及龙华民、汤若望等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天文历算后,问题才得到解决。
批判,就是为了对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在于抱着历史的陈规陋习,牵强附会地制造文化亮点,而应本着“开放、包容、自由”的原则,让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长河中不断淬火、吸收、转化,如此才能真正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回过头来再看,近年中外文化的两次大碰撞其实也充分表明,封闭的文化只会画地为牢,更何况现今这个“变平”的时代。
另外,本书还有两个方面颇值一提。一是袁伟时的治学态度极为严谨,文中一再强调,对于《易经》这样的古代经典,不能“增字解经”,“赋予它本来没有的东西”。这样的求真治学素养永不过时;二是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问题,袁伟时曾两度在《南方周末》上撰文对学者秋风进行批驳,也曾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当面交锋,思想敏锐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言辞犀利,直言不讳,令人印象极其深刻。
标题:文化与中国转型
作者: 袁伟时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2-11
定价: 38.00元
《文化与中国转型》读后感(四):有人说袁老从2003年起盛产书籍89本,元方,你怎么看?
某位豆友不知为何,拼命往上顶自己的差评,很想让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袁老本人确实争议比较大,观点不同可以并存。不过另一位于前天刚加入豆瓣的豆友@乐活家族 ,发帖时读书记录只有这一本想读的,说袁老从2003年起盛产书籍89本。本人百度+豆瓣了一下,没发现这么多,很疑惑,于是虚心求教。某豆友提示本人自助。
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整理搜索了一下,发现某些人真是信口雌黄啊。太祖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记得了?看来语文没学好呢。
在豆瓣中点“袁伟时”,显示:“搜索结果1-15,共89”,啊,为什么15个结果显示共89,豆瓣出了这样的逻辑错误咱就不去管它了,毕竟它还没有人工智能么!
结果经咱整理如下,发现两本感兴趣的,改天找来看看。上结果:
袁伟时著:
1.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海天出版社,1992
2. 路标与灵魂的拷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木刻文化,港版
3. 晚清大变局(上下册),明报,2006,港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岳麓书社,2009
4. 湖南楚墓与楚文化,岳麓书社,2009
5. 文化:中国与世界,木刻文化,港版
6. 近代中国论衡,香港联合书刊物流有限公司,2006
7. 中国现代思想散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
袁伟时编选:
1.告别中世纪:五四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2. 大学精神档案,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袁伟时言论集:
1. 大国之道,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 昨天的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 文化与中国转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这些都还能算袁伟时的作品。
最奇怪的是,有个叫肖川的人写的书,不知为嘛算到豆列“袁伟时集”里去了。至于凤凰网博报年度文选2012那本,估计也就选了袁伟时一篇文章,那是肯定不能算进去的。
袁老好歹80多岁的人了,不经调查就信口雌黄说人家10年产书89本,也太不厚道了。我数学虽然不好,10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会算的。
《文化与中国转型》读后感(五):评论文化与中国转型
《文化与中国转型》读后感(六):几句感慨
我觉得中国人是很难容许少数不同声音存在的,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微博和论坛。稍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就会很容易引发一片声讨。要么以少数声音的一方息事宁人结束,要么以更大的风波叫嚣结束。毫无逻辑、理性以及礼貌的辩论,更多的只是抹黑、谩骂、攻击和诋毁,但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又只纠结在骂战或者辩论本身,事情的结果到最后通常会被忽视掉。
另外,关于辟谣。合理的怀疑是值得提倡的,然而现实往往是,一旦有人出来辟谣,那么他必将承担引发新一轮骂战的风险。所以,不要说这个国家怎样怎样去“和谐”,其实周遭大多数人的做法都是在以身作则的“河蟹”别人,只要你跟我的想法不一样,我就要各种办法说服你,只不过更有办法的人就更趋近于”河蟹“。言论自由,除了政策和法制的完善外,其实更需要的是我们平常人的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