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接纳力》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6 04: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接纳力》读后感10篇

  《接纳力》是一本由海文颖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接纳力》读后感(一):你不是没有幸福,而是不懂接纳!

“我很好,即拥有个人幸福力。 你也很好,即拥有人际幸福力。 我们大家都很好,即拥有群体幸福力。”

  读到这三句话的时候,我稍微呆了呆,随即一个激灵,仿佛有一把刀霍然劈来,正中脑壳,整个身心都禁不住震颤。

  “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简简单单的一句认同,又有几个人是真正发自肺腑说出来的呢?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叩问心扉,是否还能坦然承认自己很好?当面对别人的时候,是否真正自心底赞同对方真的很好?

  然而事实往往是,与人同行,同行者被人夸赞,自己则会不由自主感觉被贬低从而对同行者产生一种强烈排斥,这个时候,心底涌起的想法是,说他好就是贬低我,而此时也绝不会承认同行者也很好,进而觉得我们大家都很好。

  朋友梵时常跟我抱怨,说邻居自恃清高,总是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自家的孩子教育方法多么的得当

  我问梵她邻居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梵给我举了个例子,她们在一起聊天,梵不经意间说起孩子总是磨蹭,怎么催怎么说都不管用,真是气死人了。邻居反倒说下次换个方法,不催不说看看孩子什么反应,然后邻居开始说自己是怎么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

  梵受不了了,觉得邻居在贬低她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在夸奖自己的孩子多么多么的乖巧听话,于是梵很生气,总觉得邻居特别差劲

  然而在我听来,整个过程平铺直叙毫无夸张,邻居说的只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并无任何贬低别人的意思,而她说的那些方法,也是极其可行的。

  可是梵在意的到底是什么呢?梵觉得邻居自夸的同时在贬低她贬低她的孩子,那一刻在她的心里,邻居好就说明不好,她若认同了邻居的好,便是认同了她自己的不好。

  这样的认知如同几岁的孩童一般,如果看到朋友被人夸奖了,而自己没得到夸奖,心里就会很不舒服,觉得被人不认同被人贬低了。

  我们时常同孩子解释妈妈夸奖别人,并不是说你就不好了,你们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好,你很好,他也很好。

  然而轮到我们自己的时候,就有点困难,我们似乎更难以坦然的承认你好我也好,似乎一定要分出个到底是谁好才行。

  海文颖在《接纳力》一书中说道,“有多大的接纳力就有多大的幸福力,接纳力和幸福力结伴而行。”

  既如此,很多事接纳起来似乎特别的困难,那么难道我们苦苦追寻的幸福力就要毁在接纳力上了吗?若我们自己都不能接纳的事又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去接纳,从而拥有强大的幸福力呢?

  海文颖说,接纳力可以修炼,在多年的育儿研究中,她特别关注接纳力和幸福力的施行,并逐步创办了浩途家庭俱乐部,帮助过许许多多的父母

  在《接纳力》一书中,她归纳出五个接纳力修炼术,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

一、倾听

  1、忍住不说:忍住不说,孩子才有机会说,允许孩子活出自己的节奏

  在这里她给出一个建议:静语七日,不管孩子老公其他家人说什么,尽可能的微笑点头,鼓励对方。

  我照着这样的方法去做,真的收获了很多以前忽略的东西准备一直坚持下去。

  2、倾听:觉察内心的真正需求,并做笔录

  3、甄别脑子里的各种声音

  4、在关系中倾听并反躬自问:这一点特别重要,真正去实践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好处

二、共情

  这里与别的育儿书不同的是,共情并不是要父母完全体会孩子的心情体会他们的感受,而是照顾自己的情绪,如何与自己共情。

  这一点是我在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1、说出孩子的感受:用描述语言,说出孩子的感受

  2、练习说出自己当下的感受:在此兼顾的是父母的感受,怎么表达才能不让孩子觉得是在遭到批评,而又能让孩子准确的明白父母真正的感受。

  比如:我看到……我感到我……

  3、练习回到小时候的某个场景,说出那个时候自己的感受。

  这是给我最大震撼的一点,当我试着这么去做的时候,我发现,多年来积存在心底那些莫名的情绪都在慢慢消散,似乎有一道亮光射进心底。

  4、留意记忆碎片,捕捉记录下来。

  5、平时总会有人评价你,记录,并叩问自己。

三、划界限

  1、搞明白自己的领地:谁有问题?谁遇到困难?谁的目的没达成?如果答案是自己的,则属于自己的领地,如果答案是属于孩子的,则属于孩子的领地。

  2、属于自己的领地,仔细考虑并制定计划

  3、属于孩子领地的,要忍心不插手。

  4、在孩子承担时,要给孩子倾听和共情,支持孩子将他的意识充满他的领地。

  (1)学会为孩子做主,保护孩子的领地边界

  (2)协助孩子认识确定自己的领地边界

  (3)在孩子练习做自己领地主人的时候,守在一旁陪伴和支持孩子

  (4)欣赏注视着孩子逐步将自己的意识充满他领地的空间

  (5)带孩子认识他最大的领地边界

四、立规则

  1、找到心中所要依傍的准绳。

  准确的说,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这个目标影响你对孩子的准则,只有了解到这个准则,才能找到育儿中的底线,才能为以后的言行一致打好基础

  2、排除干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1)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孩子做什么

  (2)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其他养育人做什么

  (3)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

  3、言行一致,孩子才愿意沉浮及规则

  留意自己的话语对孩子的影响,留意自己的话语与真实现实之间的差异,觉察自己的局限性

  觉察自己的言行与心中准绳是否一致。

  4、在立规则这种疗愈自己

  在规则中拆台,什么是拆台?

  (1)请记住规则是中立的。

  (2)留意执行规则的过程中的各种情绪感受

  (3)不带任何谴责批判的与各种情绪、感受相处顺藤摸瓜,找到“台”

  (4)遵循自己心中的准绳,无论如何坚持采用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拆台。

五、我信息

  1、在关系中找到自己心中那份脆弱的感受,并向对方表达出来

  2、不评论别人,只表达真实自我:首先区分哪个是我在说话,本我是“我想要”,自我是“我能要”,超我是“我应该要”

  3、清晰报答,温柔捍卫自己的领地

  4、聆听并支持孩子的自我表达:看到自己我再放下自我,便能真正看到孩子,支持孩子行使他的自由意志

  父母顺应孩子,不执着于自己头脑中的计划和安排,能心甘情愿享受对孩子的陪伴与等待,这就是对孩子的真爱

  看似很简单的五条修炼术,实则需要十分用心,不但要对孩子用心,还要对自己用心。

  近几日朋友圈传疯的《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月薪三万的妈妈撑不起的是到底是什么呢?国外夏令营以及各种辅导班,是孩子真心想要参加的吗?是非必要参加不可的吗?很显然,并不一定是。

  事实上是这位妈妈在通过与别人的比较后,才决定给孩子报各种班,因为担心孩子会落后于人,然而去国外一趟,英语水平真的能提高很多吗?退一万步说,国外夏令营确实能让孩子们英语水平提高了,那也不代表就一定比自家孩子要好呀?

  这个时候,这位妈妈的幸福力是极低的,她只有在与别人不断的比较中才能平和,她不会想到别的孩子去参加夏令营及各种辅导班了,这很好,而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去参加,他或许还可以从别的地方收获别的东西,其实也很好。

  然而此时她不能接纳自己孩子表面的落后于人,只有跟上去,她才能心里舒坦些。

  当下,如果她能倾听下孩子的心声,倾听下自己的心声,到底出于何种目的才去选择这样的暑假模式,或许她不会发出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感叹

  倾听后,她会很明白孩子想要什么,自己又想要什么,在这份亲子关系里,她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多少自己未能达成的目标,又映射了多少自己童年未能实现的愿望

  然而这些属于妈妈领地的事情,却被误导在孩子身上,从而转移到孩子的身上,这才是最大的焦虑

  细细分析下来,月薪三万,撑不起的其实是父母脆弱的幸福力,他们不敢坦然接受‘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

  其实不需要攀比不需要从外界寻求力量发自内心的认同自己认同别人认同大家的好,他们一样很幸福,孩子也并不会觉得比别人差,更不会因此而自卑及至落后于人。

  与其拼命挣钱与人攀比,不如潜下心来修炼接纳力,接纳孩子接纳自己接纳身边的人,接纳‘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

  《接纳力》读后感(二):3步可以帮你开启幸福育儿模式

  很多育儿书籍告诉父母,你一定要先爱自己,然后才有精力爱孩子。于是,宝爸宝妈们有机会就对自己好,比如逛街、买衣服、追剧等等。

  但是,我们对自己好之后,似乎元气并没有恢复,面对孩子仍然有可能爆火。这是怎么了?

  是因为父母可能误解了“爱自己”的意思。

  《接纳力》告诉我们真正的爱自己不只是满足自己对物的要求,更要满足自己心的要求。倾听自己、共情自己、整合自己这三步可以帮助我们满足心的要求,真正做到爱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接纳力》的作者海文颖,曾经企业高管,在职场上杀伐果断,披荆斩棘。原以为生了孩子之后,带孩子这件事还不容易吗?结果,有一天,孩子用金箍棒把客厅矮柜上的东西全部扫落,一下子击碎了海文颖虚妄的育儿自信。为了孩子,海文颖成立了how to读书会,和一些家长同学习如何育儿,后来how to读书会发展成浩途(how to)俱乐部。这本书里记录的许多案例都是海文颖与家长们共修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养育好孩子,先养育好自己。

  一、 倾听自己

  很多沟通书籍中都会提及倾听,但这种倾听通常指向外部,要求父母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听孩子说话。

  当我读到“倾听”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想又是老一套--要多倾听孩子呗。但是,作者海文颖只用了很小篇幅讲了如何倾听孩子,她觉得倾听自己更重要。

  这个观点新颖

  不知道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出现某种错误行为,你的头脑中各种想法都冒出来了,就像好几个小人在吵架一样,吵得你心乱如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暑假里,琉璃为孩子的作业烦恼。老师的作业布置得有点多,孩子经常吵着:妈妈,我想换一个班,可能作业就少点了。妈妈,我们老师布置这么多作业,你能不能打电话教育局,投诉我们老师?

  哎,现在的孩子不得了啊。

  临近开学了,孩子每天在家补作业,哼哧哼哧的写,从早上写到晚上,眼看着剩下的假期将在写作业中渡过,琉璃也很心疼孩子。

  她告诉我,她心里有几个想法在交战:

A:做太多作业,我好害怕孩子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育儿知识)B: 作业量太大,应该为孩子求情(其他家长)C:孩子太懒,平时让他写作业不肯写,现在完成不了,活该。(自己)D:写不完作业,就让他承受自然后果吧(育儿知识)E: 我很怕跟老师沟通。我如果跟老师求情,老师会不会觉得我教子无方?我不擅长与老师、领导说话,我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自己)

  琉璃说完之后,我们一起把她的想法记录下来,并且辨别出这些声音分别来自哪里。全部梳理清楚之后,琉璃告诉我,最后一个是重点,她心里最大的声音是不敢和老师交流,不会和老师交流。

  奇怪的是,说完这句话之后,她反倒觉得与老师交流没那么可怕了,也许她真的可以和老师聊一聊孩子的作业。

  成年人社会上行走多年,心里装了各种声音,思绪杂乱。倾听自己,分辨各种声音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真正想说的话。

  二、 共情自己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的结尾让人印象深刻

  吉塔爸爸被教练设计关在了一个小屋子里。

  吉塔在决赛中遇上了劲敌--曾经的奥运冠军,吉塔是她的手下败将。吉塔承受了巨大心理压力。在比赛中,她四处张望渴望看见父亲熟悉身影,渴望得到父亲的指导与鼓励。

  然而,让她失望的是,父亲始终没有出现。放弃对别人的依赖,吉塔选择自我激励。在比赛结束那一秒吉塔给了对方一个漂亮的过肩摔,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部电影让观众知道了:“我”是自己最忠实的、不离不弃的朋友。

  但是,事实是,很多人把自己培养成了敌人

  只要自己犯一丁点的错误,指责的声音就冒出来批判自己,比如:你不应该对孩子发火。

  这种愧疚感对于养育孩子一点好处没有。海文颖让我看到了一种强者思维:每一个错误背后,都暗藏着礼物。它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所以,面对错误,父母们真的无需自责,反而需要深深地共情自己:亲爱的,你既要工作,也要照顾家庭,还要照顾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让我抱抱你吧。

  允许自己有坏脾气,允许自己有阴暗面,然后治愈自己。

  有一个浩途的会员曾经讲述过这么一个故事: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总是尿裤子。虎妈问孩子:你怎么总尿裤子?孩子回答:老师说了,吃饭和做操的时候不准去尿尿。天杀的,尿尿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老师这是剥夺孩子最基本的权利啊。虎妈打电话问老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老师回答: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如果这两个时间想去尿尿,要先举手。虎妈挂了电话更生气了。

  在座的家长与虎妈一起分析了她的心理历程。

  虎妈是不允许孩子尿裤子吗?不是。

  虎妈是为孩子不敢举手而生气吗?是的。

  虎妈是受不了孩子的“不敢”,还是受不了自己的“不敢”?

  这句话刚问完,虎妈的眼泪掉下来了。

  虎妈小时候兄弟姐妹多,她被寄养在亲戚家生活。因为寄人篱下,虎妈只能顺应,所有的要求都往肚里吞,从来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力。

  “我心疼儿子,只是想心疼小时候的我。”虎妈在自己的情绪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是的哦,父母们在小时候,因为自己父母的养育不当,多少曾经受过伤。这些伤在成年之后,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当我们出现情绪时,能够共情自己,同时把它当做一种线索,不断追问自己情绪的根源,也许就能发现为什么我的情绪卡在这里。

  这时候,我们拥抱小时候那个弱弱的自己,也许更有力量养育孩子。

  三、 整合自己

  弗洛伊德说:人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那个不受拘束的我,是让自己快乐的我,随心所欲的我。它通常表达成“我想”。

  自我是经过社会教化之后的我,它通常表达成“我能”。

  超我是理想的我。经过学习、社会道德规范约束,我觉得“我应该”是这个样子。

  暑假的时候,为了孩子的作业,父母们没少对孩子发火。天天妈妈在发火后,把自己梳理了一遍。

本我:你每天就知道玩,不想做作业,只知道拖,我想骂你,揍你。超我:我作为妈妈应该放手,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孩子完不成作业,他会受到老师的惩罚,就让他承受自然后果吧!吃一堑,长一智,他会渐渐学会管理时间。我要有耐心,我要学会等待,给孩子时间成长。事实是,天天妈没管住自己,骂了孩子。这是天天妈的本我。然后,她的超我跳出来批评她:你不应该骂孩子,这样没用。不能帮孩子培养能力,反而削减孩子内在的力量。本我与超我的打架把天天妈折腾得不行。

  这就是很多妈妈学得越多,反而越不开心的原因。你用本我在行动,然后超我站出来把你所学的知识变成一把把利剑射到你的身上,批判你,让你愧疚。

  自我本我与超我的整合。

  等到静下心来,天天妈妈冷静思考,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她的自我做出了选择:把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固定下来,让孩子养成习惯。但是具体什么时间写作业,让孩子自己选。这也是培养孩子安排时间的能力。

  用了这个办法之后,孩子居然很配合,这个问题解决了。

  一个人的自我发展得越清明,就越成熟。

  但是,发展自我需要一个过程。整合自我与超我,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慢下来。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不要立刻做出反应,而是应该倾听心里各种声音,听听本我怎么说,听听超我怎么说,然后选择自己能做到的方式。

  自我整合好了,父母内在的批评音会越来越少。

  育儿先育已。当父母真正关爱自己,才不会带着情绪养育孩子,才会在育儿中感受到快乐。《接纳力》这本书可以帮你走上这条幸福的育儿之路。

  《接纳力》读后感(三):孟子:我不教自己的孩子

  《孟子•离娄》中提到,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大概意思是,君子不教自己的孩子,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用道理教育孩子,孩子若做不到便容易发怒,影响父子感情。古人认为亲子关系是大于教育结果的。

  而如今,虽然父母并不是孩子的老师,但是每天监督孩子写作业、听写生字、算数学……俨然成了他的家庭教师。

  那该怎样做呢?答案就在《接纳力》里,它是一本教你如何接纳孩子、接纳自己的书籍。接纳力是一种能力,当能够驾驭这种能力时,幸福便会悄然来临,从而成就自己,成就孩子。要想习得接纳力需要修行这五项内容,即倾听、共情、划界线、立规则和我信息,通过找回自我、重塑自我以及表达自我来获取生命的力量,感知孩子的内在,让家长和孩子在接纳中共同成长。

  作者海文颖从职场精英化身柔软妈妈,在引领孩子的同时,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她创建了浩途俱乐部,帮助更多的家长从知道到做到,共同修行接纳的能力。她是新东方家庭教育的重量级嘉宾,也是北京卫视早教栏目的特约专家,她将接纳力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每个人都活出生命的绽放。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分享书中精彩内容。

  1.找回自我:倾听和共情

  一个人成长为今天的个体,生命中经历了众多的事情,那些戳痛自己的,在自我认知中留下了痕迹,并不自觉地运用到别人或下一代身上。

  要说育儿先育己,不如说,育儿先找回自己,可以通过倾听、共情来实现。

  先说说倾听,做到这四个字——忍住不说。

  有一天,浩浩妈给浩浩四块钱,让他买四根糖葫芦回来,他和弟弟每人两根,可是当浩浩回来后,只拿了一根。

  浩浩妈刚要说,你怎么把弟弟的糖葫芦吃了,可话到嘴边就咽下了。

  她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浩浩,浩浩喘口气继续说,我去买糖葫芦时,就剩下三根了,买完我看见李老师和张老师,就给他们一人一根,剩下了一根拿回来给弟弟吃。

  浩浩妈倒吸了一口凉气,暗自庆幸,幸亏忍住没说。

  浩浩妈忍住没说的话其实是她内心的写照,曾几何时,浩浩妈小时候也是这样被父母质疑,你怎么就不能再努力一下?你为什么抢妹妹的东西?这么简单的题都答错了?……这些质疑和委屈让浩浩妈心里烙下一道又一道的伤疤。

  当浩浩妈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了曾经的自己,并学会抚平自己,对孩子的倾听自然就打开了,而且真正倾听到孩子的心声。

  因此,倾听是从忍住不说,到觉察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来源于哪里,从而挖掘自己内心的声音,放下过往,才能更好的倾听孩子。

  再说说共情,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通过说出孩子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共情,学会这个句式,我看到……我感觉……。

  当浩浩感冒哭闹不打针时,浩浩妈脱口而出,你要像个男子汉,不许哭。

  浩浩妈很心疼孩子,但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原来,浩浩的姥爷是军人,非常严厉,对浩浩妈就像训练士兵一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安排学习生活,这让浩浩妈更像个男孩子,不苟言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浩浩妈找到症结所在,感受那时自己的无力,她终于意识到自己脱口而出一句生硬的话,会让孩子感觉不到爱,甚至觉得自己不够好。

  于是,她平静一下心情,用了共情的句式,对浩浩说,我看到你打针,把手缩回来,我感觉到你是不是害怕疼啊?可能真的会有点疼。但是为了治好病,明知道疼也要把手伸进去,妈妈会陪着你。

  这样的描述,可以与孩子共同走过这个过程,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

  育儿的路上充满荆棘,找回自己的过程也属不易,通过对孩子进行倾听共情,进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共情曾经受伤的自己,走出阴霾,用清亮的心面对孩子,才能对孩子更好的倾听共情。这种良性循环,让双方都在爱的环境中被滋养。

  2.重塑自我:划界限和立规则

  找回自我,就像知道房间里有什么东西,而重塑自我,是把房间原有的东西拆掉重新装修,它需要通过划界限和立规则来实现。

  先看划界限,比如房间的主卧是妈妈的,次卧是孩子的,而客厅是公共场所,这就是划界限,分清楚哪块区域属于谁。

  如何弄清楚哪块区域是谁的呢?找到事件的主体即可。

  比如孩子学习,主体是孩子,那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儿,让他自己做自己领地的主人。

  孩子需要帮忙的时候,妈妈可以给予帮助,但要有界限,倘若他问这个单词怎么读,你回答怎么读,不需要继续讲解这个词还有其他含义云云。

  这就是退出孩子的领地,让孩子自己做主,需要时给予帮助并保护孩子的领地完整,孩子比较容易形成独立的思想,不会人云亦云。

  琪琪妈意识到划界限的重要性以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可孩子姥爷看不下去了,把手伸到琪琪妈的领地里,阻止她的养育行为。

  琪琪妈拼尽全力捍卫领地,打小听话乖巧的她,与父母发生了有生以来最大规模的争吵,琪琪妈哭述,自己的人生从没有做过主,她不想孩子跟她一样,而孩子姥爷不能理解,觉得这样会毁了孩子,疯吵后愤然离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地,为了保护好自己和孩子的领地,妈妈们不断折腾自己,划界限通常带着伤痛,要跟过去的自己告别,要摆平入侵的人和事,但伤痛过后创伤才能被抚平。每个人的内在就像一个家,家的领土完整很重要。

  再来说说立规则。

  为了保证每个人的利益,而约定的一种处理事情的方法。

  如何将规则立起来呢?一句话,决定自己做什么并言行一致。

  一个喜欢听戏的妈妈,每次村里来戏班子她都会去,即便孩子哭闹,不愿意让妈妈走,她并不会指责孩子,你不要哭,怎么这么不听话……只是说明缘由后,仍然坦然离开。

  这是立规则的准则,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决定其他人做什么,规则不是立给孩子,你不能做什么,而是要告诉他,我需要做什么了。比如妈妈每个月只给孩子买一个玩具,而不是不许孩子要两个以上的玩具。

  再比如爷爷无意说了一句话,“这孩子真不听话”,妈妈不需要告诉爷爷这么说话会伤害孩子,而是决定自己做什么,妈妈可以跟孩子讲述发生的事情,客观评价,让孩子明白爷爷的这句话并不代表孩子不够好,就可以了。

  同时,立规则要立住,一定要言行一致。本书作者海文颖老师每个月只给儿子买一个玩具,可有一次路过玩具店,龙儿要再买玩具,不管他怎样央求哭闹,海老师都没有打破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海老师并没有吼孩子,不许哭,不买就是不买,而是温柔地告诉龙儿,妈妈爱你。

  目的是让他知道,不买玩具不是因为不爱他,而是因为有规则。

  其实,划界限与立规则相辅相成,界限分的清,规则才立的好。当各自在自己的领地可以做主时,才能更好的在公共领域里遵守约定,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要保护好双方领地,还要懂得在规则中决定自己做些什么。

  3.表达自我:我信息

  我信息就是表达自我,既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又不伤害别人。这里涉及家长的自我表达和孩子的自我表达。

  家长的正确自我表达是,描述事实、感受和影响,同时做到脆弱的表达。

  欢欢妈休假在家陪欢欢,工作上有些事情需要用手机处理,每次妈妈拿起手机,欢欢都会大吵大嚷,搞得妈妈进行不下去。

  后来欢欢妈对孩子说,妈妈现在需要处理工作,你在旁边说话,妈妈会分心,因为在我心里,你很重要,我现在很烦躁,即不能听到你说什么,也不能集中工作,你愿意安静一下吗?妈妈处理完就来认真听你说话。

  欢欢听到“你很重要”,很快就放松下来,安静的呆在妈妈身边等待。

  欢欢妈这句话用我信息来解读一下,是这样的。

  事实是,工作时孩子说话;

  感受是,很烦躁;

  影响是,妈妈不能力中工作,也听不到孩子的话;

  你很重要,表达出妈妈的脆弱。

  这样的方式,妈妈仅仅在表达自己,没有对其他人做出任何评价,而这世界上,最好的评价就是不做出任何评价。

  再来说一下,孩子的自我表达。

  为人父母,要给孩子撑起一片天,给孩子机会让他去尝试和体验自己生命的完整。

  妈妈要学会看到孩子的表达,不仅仅是听她说话、看他表情,而是放下自我的执念,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新新一家,原本准备周末去博物馆,票已经买好,周末一大早全家动身准备出发,可蹒跚学步的新新,突然走到了厨房,玩起暖水瓶,新新爸妈只得在一旁陪着,结果孩子自顾自的玩了一上午,去博物馆的计划泡汤。

  新新爸妈放下自己原有的计划,尊重了孩子的表达,虽然孩子不会说话,但是他通过肢体语言传达出自己的想法,对于他来说暖水瓶比博物馆好玩得多。

  当孩子被尊重、被爱,他慢慢会找到最完整的自己,并愿意表达出自己真实的需求,这让他养成坚定的品格。

  如果妈妈全然不顾孩子感受,或者横加阻拦,孩子便不愿意表达自我,父母失去了理解孩子的机会,亲子关系逐渐疏离。

  我信息不仅是自我表达,也是放下自我的过程,一方面妈妈要学会脆弱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我”为起点,而不是“你”应该怎样;另一方面当父母放下自我,学会接纳孩子的表达,会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完整。

  总结

  《接纳力》通过找回自我、重塑自我以及表达自我完成了家长的蜕变,育儿里最难的不是遇见顽劣的孩子,而是遇见了冥顽不灵的自己。

  通过倾听和共情找回自我,找到儿时丢失的生命片段,倾听内在的声音,共情过去的自己,放下之后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孩子也会被更好的倾听、共情,从而更幸福。

  找到自己以后,重新雕琢自我,在身上敲敲打打、缝缝补补,请那些占领领地的人离开,同时保护孩子的领地不被侵犯,并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规则。既有自我的空间,随意畅玩;又有公共空间的规则,相互约束,在自我空间中放松自由越多,在公共空间遵守规则的效果越好。

  所有这些都伴随着交流,也就是表达。不带有任何评价的,表达我的感受,不带有任何评价的,感受孩子的表达,让他愿意在他人面前呈现出完整的自己,形成坚定的人格。

  每个人从小到大所经历的一切,全部成为了今天的你,身上有各种被打磨过的痕迹,好的、坏的、有情绪、有波澜,通过接纳力的修炼,可以一点点拭去表面的灰尘,留下最本真的自我,这也许是遇见孩子以后,让自己更完整的方式。

  在育儿这场战役中,先战胜自己才能赢得育儿最终的胜利。

  《接纳力》读后感(四):育儿过程中,悦纳自己才有能力爱孩子

  做妈妈已经十一年了,也看了很多育儿书,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遇到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每次看育儿书的时候,都觉得书上的道理很对,可一旦我放下书本,面对实际情况,还是束手无策。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刻意不去看那些育儿书,以免更加自惭形秽。

  所以,在拿到《接纳力》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是有点些许抗拒的,别又是那些大道理吧!当我打开书,看到第一章的接纳力的定义和接纳力的表现,我就觉得这本书是那种接地气的育儿书,是适合稳定妈妈心神的书。所以,接下来看书的过程是很慢的,我几乎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消化、吸收。

  和别的育儿理论书不同的地方是,这本书虽然也讲育儿,也和家教有关,但很大篇幅是在讲父母应该如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怎样在养育孩子的同时治愈自己,提升自我。这个理念不算什么新鲜东西,但把这个理论融入到育儿中,把修正自己和养育孩子结合起来,就有了很强的实际意义。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原生家庭打下的烙印,有些潜在影响可能连你自己都没察觉到,可一旦有了孩子,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这些影响就以一种你原本非常抗拒的方式体现出来,阻碍亲子关系,破坏夫妻关系,困扰你的生活。和许多妈妈一样,作者原本是一个雷厉风行的职场女性,她也是生了孩子以后有了很多感触,才创立了浩途家庭俱乐部,并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了自己的育儿心得。

  和给新手妈妈看的育儿理论书不同,作者一开始就说,这本书其实更适合学习过育儿知识的父母。所以,书中没有那些大段大段的育儿理论和一些孩子的成长规律,更没有具体的教养规则,而是首先从父母自身入手,培养家长的接纳力。

  作者总结出培养接纳力的五个步骤: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每个步骤里又有具体的小步骤,如倾听四步走就有:忍住不说,自我觉察,反躬自问,拂尘找台。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是要家长从内到外地清理自己累积下来的坏情绪或小时候受到的伤害,从而治愈自我,重新成为一个清亮的“自我”,从而可以和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培养成熟、自由、绽放的孩子。

  作者从自身和浩途家长的一个个生活实例中,提出概念,分析案例,给出建议,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修炼自我,改善亲子关系,和谐夫妻生活的方法。这中间有迷茫、有思考、有探索、有失败,也有反复,幸运的是,作者坚持了下来,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贯穿了下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其实,仔细想想,书中很多案例中的父母都有自己的影子。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一些东西会以命运轮回的方式循环下去。家长是家庭的支柱,是孩子信任和依赖的对象,对他们而言,大人是有权威性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你的身教也会反应在孩子身上。所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要朝那个方向努力。身教重于言教,一个连自己都不满意的人,怎么可能去爱自己的孩子呢?肯定自己,欣赏自己的家长,才能用宽容的心看待孩子,给孩子好的影响。

  都说,孩子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家长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情商教育上的。所以,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让孩子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有一种“持续的幸福的能力”,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才能不带目的地,单纯地去和孩子相处,而不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高高在上地去命令孩子,事无巨细地代替孩子,才能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充分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快乐成长。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家庭的希望,孩子幸福,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我们对彼此都很重要。那么,我们何不学着倾听、学着理解、学着彼此拥抱呢。家长有了阳光明朗的心态,有了接纳力才能更好地倾听老公,教育孩子,才能实现家庭中的“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

  养育孩子、提升自己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愿与每一个体内充盈着洪荒之力的家长共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接纳力》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