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25 05:5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精选10篇

  《生命咖啡馆》是一本由约翰•史崔勒基 (John P.Strelecky)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一):找回自我的生命答案

  30 的我依然有许多的疑惑,有时怀疑难道要等到40时才会不惑,也更怀疑40岁时也许会有更多困惑,读《生命咖啡馆》是我为30 时的疑惑寻找出口。

  在那间咖啡馆里问到了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在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实现自我了吗?”

  坦白的说,以前的我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我所纠结的似乎看起来都是那些具体而又看得见摸着着的日常事,有大的小的远的近的。心情不好时,甚至老天都会成为我埋怨对象。这些问题,那么直白,就这么直刺刺地刺入到我的心里。让我停在这里,有种窒息感。

  我从没仔细仔细地思考自己人生埃 “如果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会承认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质疑自己的人生,是否还有比我目前所知更深刻一面?”这也是我一直的状态,不太好,质疑,怀疑,总觉得人生若是走上另一条路若许是另一番花园般的光景

  人还不到40,更没有棺盖论定的那一刻,于是常常在这种左右徘徊之中蹉跎岁月现代人吝啬理想,那是青春飞扬的学生时代做的事,那么其他方面呢?那些担忧恐惧着的事呢?跟随主人公这场咖啡馆之旅,这慢慢深入对话,我也跟着内省----这分明是一个需要清醒冷静与安闲又平静时刻埃 “你已经足够好”“有时候,你就是不知道自己早已准备好,可以尽情享受生命中的完美时刻”“你可以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真的有人在偷你的时间,等到你有机会可以做想做的事时,你或许已经没有力量或时间来完成了。”“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一句句紧敲密鼓,一句句都重重砸在我的心上,这完全就是对我在说埃若是二十岁时,有人对我说这些道理年纪太低,阅历太少,听之也不明白似是而非。如今再回首,恍然就是斑斑血泪

  这书分明就是写给我们这些经过一段的沉浮再次试图找回自我的中间时段的人啊。

  “我为什么在这里?”

  “我害怕死亡吗?”

  “我实现自我了吗?”

  我把这三句话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仔细想自己的生命答案。

  2012-11-27 19:38:22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二):找寻自己的“存在目的

  《生命咖啡馆》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引人深思故事

  “我”总是疑惑着,每天在小小的办公隔间里耗掉了十到十二个小时,就是为了要升迁;而升迁的结果,却是要在另一个办公室花上十二至十四个小时继续工作,难道人生除此以外,就别无选择了吗?

  正当陷入恍惚迷惑之境,“我”走进了一间叫做“你为什么在这里”的咖啡馆,遇见了凯西、麦克和安,以及找获自由的三个必答题:

  你为什么在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实现自我了吗?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何在这里之后,就已经确认了自己的“存在目的”。在这一生中,他们可能会愿意做十件、二十件或一百件事情,来达成这个“存在目的”。那些最满足、最充实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的“存在目的”,并且会全力以赴去达成它的人。

  可是现实中更多的是,人们长久地不停工作,尽是做些不一定能实现“存在目的”的事,与此同时,他们又不断地展望未来梦想着以后不必再工作了,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为什么人们花那么多时间做准备,以便在未来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却不肯现在就实现理想,这其中部分理由就在于,只要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轻信那些营销广告每天放送的大量信息,而认为人生的快乐圆满,就隐藏在那些产品服务之中。最后,我们就会为了保有相当的经济能力,而要一直去做些自己并不想做的事。为了补偿自己没有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我们就去买更多的东西,暗暗希望广告所传递的信息是真实的,期盼这些产品能带给我们日常工作所无法给予的充实感。遗憾的是,我们买的越多,要付的账单也越多,结果我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工作,以支付所有的开销。由于投入时间从事的这份工作,并非是我们真正想过的生活,于是当我们在工作上花越多的时间,空虚感也就越重,因为我们更没有机会去做想做的事了。

  我们对成功幸福和圆满的定义,有多少是来自于他人的影响,而非自己所做的判断?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体认到,一个人是否圆满成功,应该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由别人来告诉我们。

  如果你不能和自己想做的事齐头并进,就会在许多事情上浪费无谓的精力。等到你有机会可以做想做的事时,你或许已经没有力量或时间来完成了。在自己的一生中,迎面而来浪潮,就是所有的人、活动,以及那些想要引起我们注意、侵占我们的能量和时间,却和我们的“存在目的”毫无瓜葛事件;而往外冲刷的浪潮,则是那些能帮助我们达成“存在目的”的人和事。

  在潜意识里,人们都知道随着一天天过去,去做自己想做之事的机会,也逐渐在减少中。所以人们开始担心在未来的某一天,这样的机会终将不再——人们害怕自己要面临死亡的那一天。如果你已经做了、或是每天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必害怕自己没机会去做了。

  回想一下,有没有碰到过一些人,他们对自己每天所做的事充满无比热忱的;他们对自己喜欢作的事了若指掌,而且充满热情,大家都会向他们请教,希望他们能加入自己的工作行列;他们对自己的作为充满了热情和渴望,让你不由得深受感染,就是觉得自己想要帮助他们。

  然而,为什么每个人不一定都会去追求自己的“存在目的”呢?

  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他们从未接触过“存在目的”这样的概念;也有些人虽然知道这个概念,却不确定自己是否有所谓的“存在目的”;此外,还有些人则因为成长背景、生活环境或者宗教信仰缘故,不认为自己有资格权利去努力实践这个“存在目的”。

  实现目的的方法简单——知道自己能成功,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人生中,只有你真正知道自己存在的理由。不要让其他的人事物驱使你、摆布你,让你感觉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积极找寻自己要走的路,否则就要任由别人安排选择

  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自己的答案是什么。这世上并没有任何单一的答案可以适用于每个人,不过让自己置身在一个可以专注深思这个问题的情境中,是一个可行办法,多接触不同经验想法,然后注意个人的反应如何,是另一个可以依循的管道

  这样的改变是慢慢开始的——试着每个礼拜多留一点点时间给自己。不再用“物质”犒赏自己,以作为努力工作的回报,相反的,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用这样的方式奖励自己。最后,一小时变成了两小时,然后又进步到三小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全神贯注地在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些符合“我为什么在这里?”的答案、而且能帮助实现“存在目的”的事。

  生命其实就是一个很棒的故事,只是有些人并不明白自己就是作者,可以尽情地挥洒,写出自己的所欲所想。若是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的压力焦虑、成功和失败,和宇宙运行相比之下,都只是沧海一粟,若能诚实地去正视自己的平凡渺小,将使我们从中发现生命的真谛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三):掌控自我人生

  你会不会为每天的忙碌碌而焦躁不安,为看似的梦想努力而疲惫,为过美好的生活奔波忙碌......这些是你理想的吗?是幸福感的生活吗?是开心惬意的人生吗?

  如今社会现状压得我们喘口气都难,为自己那些所谓的理想中美好生活,每天勤劳工作争取更高职位多多money犒劳劳累的自我,以此物资生活慰藉。这是你想要的人生吗?心灵上的那层人生面该怎么掌控呢?需要自己找答案,自己的人生应由自我掌控,为自己创造并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压力山大的现在,你想过为自己的心灵解压吗?大多数人答曰:忙啊,没时间。我也一样,有时真的很喜欢一件事,无魄力放下现在的一切终究无动力实现。羡慕那种有魄力能放下所有包袱实现自己心中那份梦想,圆梦--实现自我。

  因无魄力放下现今“丰盛物质”一切,大家只能寄托于心灵心理大师的著作释放心中压力,也是现今此类书畅销原因。《生命咖啡馆》心灵励志类的,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书籍直接告诉我们心中想要的那个答案,留给自我反思。而《生命咖啡馆》确从一个话题引领我们探索心灵自由之路,通过书中“我”--约翰公司是个事业有成企业主管,但疲于奔命的他却开始疑惑--每天在办公室耗掉十小时,就是为了升迁;而升迁的结果,却是要在另一间办公室埋首十二个小时;难道他的人生除此之外,就别无选择了吗?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却又在旅途中迷了路,来到一家叫做“你为什么在这里?”的咖啡馆。与咖啡馆中服务员凯茜,老板麦克及其朋友不同的对话探索菜单上的三个问题:你为什么在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实现自我了吗?

  迷茫中的约翰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清楚地认清自己,别人的活法不一定适用于自己,找回最初的自我,在迷茫生活历程中半途扭转自己,需要多大勇气勇敢掌控自我的人生。我想到工作场合碰到一种情况,每天看到外出旅行的团队满头银发老年人居多,年轻时没钱没时间,老了退休有时间有钱身体不好了反而没经历去玩了。年轻时的他们也有梦想苦于无时间实现,老了才去实现,如身体状况不理想终不得实现。更让我们认清珍惜现在努力为自己心灵的想法扭转现在。

  大家只关注书中精彩文字对话,关注书中的插图了吗?用我们忽视的插画配合描述精彩文字,一颗被枷锁的心慢慢放飞的过程,充满荆棘道路上找到自我。一本好书中任何一个细节都那么意义深远,在约翰•史崔勒基的领路下,掌控属于你我的自我人生。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四):在咖啡杯里照见我们的疲惫和困惑

  在一切半熟不熟的场合,旅行总是最保险的话题。困守在城市丛林的我们都有一颗渴望远行的心。所以旅行的话题才会那么容易得到响应,七嘴八舌讨论地点和各类信息,大家雀跃着仿佛即将上路一样。

  大多数人渴望远行不过是一场有预谋的遁形,在职场疲于打怪升级时,也需要一个满血复活的机会。找个遥远美丽角落放松神经,放开心灵,暂时卸下背负的生活包袱而已,让他们做出远行决定的关键不在于风景好坏而在于放下就走的勇气。

  把一次远行当做一次痛饮心灵鸡汤的人,回到出发地依旧要面对一日三餐单调无味。你的单反再高档,你的技巧再纯熟,你也永远被隔绝在取景框的后面。即便抵达珠峰,你的灵魂也不能借此就被重新洗涤熠熠生辉。因为旅行的最高意义是打通生命个体自然通道。不要让接踵而来的风景充塞你的眼眶,发现才是旅行目的。“你为什么在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实现自我了吗?”如果不能在旅行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那么再多的风景只能徒增内存卡。装饰你的画册而已。在旅行中发现自己,发现生命的意义,然后转身回来,更努力地生活,这样才算是亲身经历。“一双鞋子可以告诉你它的主人从何处来,去过哪里,要去往何处。”一本书也可以照见过去的想法,未来的目标前行的动力。比如《生命的咖啡馆》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五):你在做你想做的事吗?

  你在做你想做的事吗?

  在人生这一趟面向未知单程旅行里,我们有时光顾着埋头前行,遗忘前行的真正目的;有时身陷十字路口,却不知所措盲目徘徊。当你突感人遭遇窠臼和停滞时,你会如何面对?是一如既往?是得过且过?是自暴自弃?还是寻求帮助?或者暂且停下脚步,奋力理清头绪,确认前行的目标和意义呢?

  《生命咖啡馆》中的约翰正遇到这样的困惑。做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企业主管,每天为了工作疲于奔命,最终他疑惑于自己每日拼命工作十小时博取升迁,难道是为了到另一间办公室埋首十二个小时吗?他的人生的意义难道仅在于此吗?于是他决定让自己休假,好好地给“充充电”,却在高速公路上为了逃离长时间的堵车而迷路,去到了一家名叫做“你为什么在这里”咖啡馆,邂逅了凯西、麦克和安,进行了一场关于以下三个问题的探讨:1、你为什么在这里?2、你害怕死亡吗?3、你实现自我了吗?

  正如书中安说的,有时我们对于人生的意义、理想并不清楚,却被亲人、朋友以及社会宣扬的观感价值观引导和左右。我们对成功、幸福和圆满的定义,有多少是来自于他人的影响,而非自己所做的判断呢?于是,我们投入一份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没日没夜努力奋斗,但当这一切与我们对人生的规划期许并不相符时,我们无法实现自我,只是为了赚取足够的金钱以购买所谓能带来“充实感”“满足感”的“商品”——也许也可以称之为物质、名利和地位。同时,也很容易陷入以物质弥补工作的辛劳,又再辛劳工作赚钱购买物质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里面。我们总以为渡过这一段,就能做一些与理想契合的事情,这恰恰与那个流传以久的“生意人与渔夫”的故事一样了: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以便在未来能做我们想做的事,却不肯现在就去实现我的理想?

  在人生中,只有你真正知道自己存在的理由,不要让其他的人事物驱使你、摆布你,让你感觉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积极找寻自己要走的路,否则就要任由别人安排、选择。是啊,为什么我们不从此刻就开始,不再为一些琐碎无益的事情浪费生命,努力思索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自己希望如何度过每一天;就在这一天开始,不再用“物质”来犒赏自己,多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作为努力工作的奖励,用这点时间来做你真正能投入热忱、兴奋的事情,慢慢的我们心中对“你为什么在这里”会有逐渐清晰的答案。当生命的每一天都能为了自己喜爱的明确的目标,而过得充实、圆满时,死亡对我们的威胁就显得有些无力了。

  《生命咖啡馆》里麦克说得多好:没有人可以阻碍,或是促使他们去实现理想、完成自己的使命。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掌控的。生命其实就是一个很棒的故事,只是有些人并不明白自己就是作者,可以尽情挥洒,写出自己的所欲所想。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六):生命咖啡馆——“自我存在”的意义何在?

  每天在办公室耗掉十小时,就是为了升迁;而升迁的结果,却是要在另一间办公室埋首十二个小时;难道人生除此之外,就别无选择了吗?

  一家叫做“你为什么在这里?”的咖啡馆,菜单上写着三个神秘的问题:

  你为什么在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实现自我了吗?

  对自我存在意义的探寻,从把问题中的“你”变成“我”开始。

  一旦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就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会发现每天一早醒来,你就开始在寻找答案,然后一整天脑海里都会不断闪现这个问题。虽然可能一时忘了这件事,但在睡觉时又会想起来。这个问题就像一扇门或一个通道,一旦你打开了,它就会不断地召唤你、引诱你;而门一旦打开之后,就很难再关上了。

  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很好,但有些人却不能满足于只是“很好”,而想追求更伟大的目标。

  如果诚实面对自己,是否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质疑?人生是否还有比目前所知更深刻的一面?

  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为何存在,不论在情感上还是行动上,他都很难不去实现自己的志向。

  有些人认为,最好是不要提出这个问题,只要一如往常地过日子,把这个“妖怪”继续关在瓶中就好了。也有些人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开始,获得了重生。

  有些人会花时间冥想,沉思自己为何在这里?有些人会去听最喜爱的音乐,留意自己的思绪飘向何方?很多人会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放松独处;另外一些人会和朋友或陌生人讨论这件事;还有些人则会从书中读到的概念或故事,获得一些寻找答案的指引。

  所幸,在我的人生路上,恰当的时间,遇见了那家扭转心灵自由之路的“生命咖啡馆”。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七):生命咖啡馆

  《生命咖啡馆》讲的是一个年轻人迷路闯进了一家名叫“你为什么在这里咖啡馆”,面临了三大问题:你为什么在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实现自我了吗?从而得到了人生的转变。

  这看似三个问题,其实是相互连接的。当你弄清楚了自己为什么在这里之后,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存在目的”,从而就会专注,以“存在目的”为轴心展开一切接近,实现自己“存在目的”的事情上,最后就会实现自我,当我们实现自我后,就不会害怕死亡了,毕竟我们想做的事情都做了。

  而这三个问题的关键问题,基石就是“你为什么在这里”也就是你的“存在目的”,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存在目的”,像是贝多芬从小就知道自己热爱音乐,也有些人在后来才知道自己的“存在目的”像是高更,人到中年才意识到自己的天命是画画,也有一些人到老了都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目的”。我一直认为那些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存在目的”的人是何等的幸运,而自问自己一下自己”为什么在这里?“还是一头雾水,懵懵无知。

  其实人生很简单,只要你知道了自己的”存在目的“,朝着它走就行了。诸如你的”存在目的“是赚钱,那么去积攒财富,是成为音乐家,就去学音乐,是成为画家,就去画画。但是有些人的人生又很困难,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目的”,这时候,就需要给自己一段时间,用冥想,阅读或者音乐等其他一切辅助自己了解自己的“存在目的”。幸运的人知道了自己的”存在目的“,不知道的人却又不去寻找的人就只能活在”别人的存在目的“里。搞得自己一身疲惫却不知快乐在哪里,从而轻信那些营销广告每天放送的大量信息,认为人生的快乐与圆满,就藏匿的那些产品与服务之中,为自己的辛苦犒赏大量物质,最后,就会为了保有相当的经济能力而要一直去做些自己并不想做的事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而对于那些知道自己”存在目的“却花很多的时间做准备,以便在未来能做想做的事情,却不肯现在就实现理想的人,都以为时间会等人吗?我们已经耳闻了很多关于积攒了大半辈子的资金想要实现旅游的梦想,最后钱是有了,人却无法自由行动的故事了。我们一定要知道时间不等人。

  就像《商人和渔夫的故事》,商人问渔夫为什么不每天多钓一些鱼,买更多的渔船,把生意做大,赚更多的钱,将来退休金更多就能过上想要的日子。渔夫说他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捕鱼,并且有机会陪孩子老婆。而现在他每天就做到了,为什么还要每天那么忙,到老了才享受现在就能过上的日子?还有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出版了一本书,当媒体人问她“长大后想要做什么”时,她说“我想要出书,现在就做到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长大呢?”

  为什么要等?你在等什么?是不是觉得实现自己的“存在目的”有些棘手,那么分析一下,是不是陷入了“打不出的高尔夫球”的怪圈中?“打不出的高尔夫球,讲的是一个人梦见自己面对着一个很难打的高尔夫球,因为那颗高尔夫球存在的位置不是竖在窗沿上,就是在往下倾斜的大块岩石上,或是一样古怪,艰险的地方。他试了又试,摆出不同的姿势,认真地挥杆练习,都不顶用。在他陷入焦躁的谷底时,突然灵光一现,把球捡到别的地方去。其实这根本无关紧要,除了他自己,没有人会在意他是从哪里把球打出来的。人生中,只有你真正知道自己的”存在目的“,不要让其他人事物驱赶你,摆布你,让你感觉到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并且只要你足够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存在目的“,那么就会发生一些解释不了的神奇事件来帮助你,就像”吸引力法则“一样,只要你足够想要,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知道自己”存在目的“的人并已经在自己的路上走的人,恭喜你;知道自己”存在目的“但是还在做一些跟自己“存在目的”无关事情的人,你在等什么?还不知道自己“存在目的”的人,我们一起加油,多跟自己沟通,多关注自身,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八):活着

  年纪渐渐大了起来,虽然不会像是在初中或高中那样,想一些虚无的东西,但是每次应酬归来,或是繁忙的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会想,我做这些有什么意义,明明我不想喝酒,也不能喝酒,但是当着人的面我面不改色把一杯白酒倒进自己的喉咙,然后去厕所吐的死去活来。

  我分明更喜欢在家看动漫,看小说,看杂志,或者看心理学,或者看历史,但是别人一召唤,我还是去了,因为我需要建立人脉,我需要用这些打开我工作的困境。

  可是仔细想想,我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这样的角落里,然后日复一日,感受同样的压迫。

  然后日复一日的想着,若是老娘哪天有了钱,一定不伺候了,我一定要去各大博物馆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我一定要坐在家里看一整天动漫,我一定要陪着父母去名山大川看看,我一定...........

  但是直到现在,我依然啥都没有做到,但是我一直想要去做,未来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九):寻找心灵的出口

  忙忙碌碌的都市人,你知道你为何而忙吗?

  忙着赚好多好多钱,忙着做所谓的“事业”,假期花掉一大笔钱来犒劳自己,买回一堆其实根本用不上、不需要的东西。再次疯狂工作,犒劳自己。循环往复,人们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什么时候,才能寻找心灵的出口,真正休息的日子,与朋友家人共同逛一下沙滩,享受一下悠闲的下午,共进一份美味的午餐?细数一下,其实我们需要的没有那么多。

  《生命咖啡馆》能给忙碌的都市人一点启发。

  首先,来回答三个问题:

  1, 我为什么在这里?

  2 , 我害怕死亡吗?

  3, 我实现自我了吗?

  我们可以去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会变得激情四溢,有计划有目的去实行,动员我们可以用到的人脉和资金。我们对事业的执著、热情,会感染身边的人,他们也会给我们大开方便之门。自然地所谓的“成功”会自然而然地降临。可是,如果真的很不幸,我们没有那么成功,到了60岁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做着我们喜欢做的事情。这又有什么所谓呢?起码这一辈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会过得很快乐的。

  要时刻警惕,那些偷取我们时间的东西。与我们毫不相关的信息、广告、邮件等信息铺天盖地地袭来,每天至少浪费我们20分钟。而每天的这20分钟,积聚起来就能够发挥很强大的能量。“在自己的一生中,迎面而来的浪潮,就是所有的人、活动,以及那些想要引起我们注意、侵占我们的能量与时间,却和我们的‘存在目的’毫无瓜葛的事件”……抛开这些偷走我们时间和精力的琐碎,才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在我们“存在的目的”上。

  其实,我们已经时刻准备好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很多人说“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工作,以准备足够的金钱过退休生活。”“所谓的退休生活,就是指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可以有足够的钱做我想做的事;我可以自由参加我喜欢的活动,把每一天都用来实现自我,过得满足而充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完全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来准备金钱,无需等待未来来做我们喜欢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现在就行动。

  可是很多人都没有采取行动,现在就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为什么?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广告,各种推销员向我们推销产品。他们仿佛在说:“用我们的产品吧。有了我们的产品,你的生活会更完美的;没有我们的产品,你的生活就会充满缺陷。”推销是这些人的工作,在他们的极力劝导下,我们购买了用处不大的商品,过上了他人口中所谓的“好日子”。遗憾的是,我们买的越多,要付的账单也越多,结果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工作。所以,大部分人的时间,都花费在不太重视不太喜欢的工作上。

  最后记住,无论以前被教导什么大道理,被灌输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我们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我们应该掌握好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命运。除了我们自己外,没有人会真正关心我们所作出的选择。在几亿万年的宇宙中,我们只是微小如尘埃。所以,每件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好好地考虑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与朋友交流,花时间独处来思考这个问题。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十):《生命咖啡馆》读书笔记

  ## 简介

  这也是一本思考生命意义的书,特点是以讲故事为主,浅显易懂,信息量也相对比较少,但个人认为它还是同类书籍中比较好的一本。这本书可以作为思考人生意义的入门书籍。

  ## 目标读者

  这本书内容的形式是讲故事,而且和其他往往讲童话故事的书不同,作者说这故事是真实发生在他身上的,虽然并不是所有读者都愿意相信,但这点也不是很重要。这本书适合之前还从没有真正仔细思考过人生的读者,因为比较好理解,相对来说也不会带来特别大的冲击,而另一些读者可能认为书中的描述过于啰嗦,反反复复都在讲同样的东西,信息量太少,也不够深入。

  ## 加班升职就是为了得到更久的加班时间?

  这是第一章的标题,第一章的内容是非常吸引人的,很多人看过都会感同身受,从而自然而然继续读下去。

  **“那个夜晚,我独自一个人走在漆黑、寂寥的漫漫长路上。如今想起来,这样的处境正好是我当时人生阶段的写照——在旅途上,我迷失方向;在生命中,我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是作者当时的状态,或许很多人都会有处于类似这样状态的阶段。

  “当时,我向公司请了一周的假,想要摆脱和工作有关的一切。我不是说我的工作有多糟糕。当然,工作中必有不如意之处,但更重要的是,我总是疑惑着,**每天在小小的办公隔间里耗掉十到十二个小时,就是为了升迁;而升迁的结果,却是要在另一间办公室花上十二到十四个小时继续工作,难道人生除此之外,就别无其他选择吗?**”

  这些话非常直白地描述出作者对现有工作的迷茫,或者说是对整个未来的迷茫。很多人都有过类似想法,但认真地继续想下去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然后作者开始回顾过往的事情:

  “高中时代,我为了上大学做准备;上了大学,我又在为将来的工作铺路打桩。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勤奋工作、努力表现,直到进入我现在的公司。而如今我不禁要质疑,这一路走来,那些帮助过我、扶持过我的人给我的忠告,是否也只是复述当年别人对他们所提的建议?

  其实这些忠告都不错,但却无法完全满足人生的追求与期望。我觉得自己只是忙着用生命换取金钱,而这样的交易似乎并不值得。我陷入了恍惚、迷惑之境。”

  这就是作者在讲这个故事之前的铺垫,我把大部分内容摘录下来,感觉概括得非常到位。每一个对自己工作或者生活感觉不是那么十全十美的人,都会陷入沉思,我当时看这本书时的处境和作者当时并没有太大不同,虽然那时这本书远没有解决我所有的问题,但不得不说这本书对我还是有一些帮助的。

  ## 一次不愉快的旅行

  正如作者之前提到的,他请了一周的假,开车去兜风。但路上出了一些麻烦,经过长达一个小时的慢速行进后,车子完全终止不动了。很多人都打开车门,开始抱怨自己有多么重要的事情被这该死的交通给毁了。作者又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等来了警员,而他带来的信息是前方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大概还要等上一个小时才能处理完毕。作者终于忍耐不住了,逃离了原计划的路线,但因为没有携带地图,真正的麻烦开始上演。

  折腾了一个小时,看着一个个陌生的路名,作者正式宣告迷路了。时间已经快到晚上八点了,太阳已落下地平线,汽油已经不够返程,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沿途没有出现任何加油站,也不清楚前方有没有。

  在汽油马上就要耗尽的时候,情况终于有所缓解。作者发现了路边的街灯,附近出现了一个停车场,更重要的是不远处有一个咖啡馆,虽然名字比较奇怪,“你为什么在这里咖啡馆”。之后故事开始出现比较奇幻的情节。

  ## 你为什么在这里咖啡馆

  不只咖啡馆的名字比较特别,菜单也与众不同。封面下边有一排黑色小字,“点菜之前,请先和服务人员讨论,你待在这里的时间代表什么意义。”而翻开菜单,除了正常的菜品介绍外,还出现了这样的内容:

  等待上菜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1. 你为什么在这里?

  2. 你害怕死亡吗?

  3. 你实现自我了吗?

  显然这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咖啡馆。

  作者虽然迷惑不解,但借着这个机会,也可以执行思考,并且可以和服务员和厨师探讨人生的重要问题了。

  剩余的部分我就不用叙事的风格来写了,因为看原文显然比看概况的更好。

  ## 我为什么在这里

  第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我为什么在这里?这也是作者最先和服务员讨论的问题。这给问题显然不是我为什么来到这个咖啡馆就餐这么简单,而是更深层的,类似于我此刻的人生为何是这样的问题。

  作者直言不讳:

  “如果诚实面对自己,我会承认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质疑我的人生,是否还有比我目前所知更深刻的一面?这不是说我过得不好。当然,有时候挫折在所难免,尤其是最近更是如此,但我确实有个还不错的工作,也要一些好朋友。我的生活还算如意,甚至可以说很好,只不过在内心深处,我总是有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很容易看出,作者或者有类似想法的其他人看人生的视角,是从别人的眼中看自己的人生。而真正切换成自己的视角,就会有所质疑。“提出这个问题会让你产生寻找答案的动机;而一个人要是找到了答案,就会生成一股极大的力量。你知道的,一个人一旦明白自己置身何处、为何存在,找到赖以生存的理由与目的,他们就会去实现自我、达成这样的理想。”

  一旦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为了这个答案,去做任何想做的事。他们发现了答案,而这个答案就属于他们了。他们可以全权作主怎么做。”作者听到了这样的想法后,“一股兴奋之情贯穿了我的全身,就像是我刚发现了某种独特、珍贵的东西,而我的身体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可能作者在这特定的场景,之前思考过许久的问题突然有了进展,但读者很难有类似的反应。从这开始,书中内容的跳跃感就比较强了,思考开始比阅读更重要,而且在这里未必能思考出真正有用的东西。

  ## 真的有人在偷你的时间

  服务员提到了一种海龟,它看起来十分笨重,浮游在水中看上去移动也很慢,但它的速度却是人游泳也很难追上的。原因在于这种海龟是配合这大海律动在前进的,利用海浪的力量加快自己的速度。而人游泳时如果不懂得利用海浪的力量,而是与海浪对抗,自然是要更慢一些了。

  这个比喻直指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有很多人说服你花时间或精力在他们身上,比如电子邮件,如果你参与、回应每一种你获知的活动、促销和服务,就根本没有任何空闲了。这样的事情非常普遍,以至于一个人一直在做其他人说做的事、或是其别人想要你做的事。这些数不尽的事情就像那不停翻滚的海浪一样,迎面而来的是那些要引起我们注意、侵占我们能量和时间、却和我们“存在目的”毫无瓜葛的事情;而往外冲刷的浪潮,则是那些能帮助我们达到“存在目的”的人、物、事。而只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存在”目的,才能甄别出这两种不同的海浪,从而利用海浪,而不是盲目和海浪抗争。

  ## 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接下来书中提到一个多数人都听过,并且有所争议的估计,就是富翁说服“懒散”的渔夫需要努力奋斗,把生意做大,赚花不完的钱,最后晒太阳享受人生的故事。不同人对这个故事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很明显这里作者是站在渔夫的一边的,认为富翁为了以后退休后的生活,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并不喜欢的工作上是不明智的。

  “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以便在未来能做我们想做的事,却不肯现在就去实现我们的理想?”

  关于“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个话题,其实有不少可以深入探讨的内容,远远不只这么简单,在本文末尾我还会有所涉及。

  ## 大多数人都掉进了坑里

  正常人都会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人专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而没有其他的目的。但大多数人还是掉进了坑里。

  一个最普遍的想法,就是如同之前那个富翁那样(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成为不了可以那样安度晚年的富翁的),为什么我们要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以便在未来能做想做的事,却不肯现在就实现理想?

  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但之后又继续之前的生活,应有着如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

  广告人都很清楚,只要你能有效锁定人们的恐惧心理,或是他们想要满足的欲望,就能鼓动他们去去做某件事情,比如你要推销的特定货物与服务。经常有表达这样含义的广告,“如果你拥有这个产品,生活会变得更好”。但广告内容往往不是这么直白,而是“开这辆车子会让人人生充满意义;吃这种冰淇淋能让你体验幸福感受;拥有这颗钻石将是你圆满无憾”。更微妙却更具冲击性的信息通常也会传递出来:“不只是你有了这些商品,人生就能圆满无憾;如果你没有这些产品,你的人生就是无法满足、永远都有缺陷的”。也就是说你这些广告人试图用自己的产品把消费者绑架在其中,动弹不得。

  广告只是宣传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推手,而类似的观念遍布在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之中,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问题是要想买那些“能让自己更幸福”的东西,需要花钱,于是我们就去找了一份工作,或者其他可以赚钱的手段。不管那份工作怎么样,我们都需要从那里获得金钱,然后用来购买想要的东西。当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们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做其他的事——与我们理想更加契合的事情。

  如果这份工作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而我们又为它耗费了太多时间,就会越来越觉得虚度人生。所有很多人说他们有多期盼退休的那一天的来临,因为然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但毕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为了补偿自己没有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情,我们就去买更多的东西,暗暗希望广告所传递的信息是真的,期盼这些产品能给我们日常工作所无法给予的充实感。遗憾的是我们买的东西越多,要付的账单也就越多,结果我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工作,以支付所有的开销。而且由于投入时间从事的这份工作并非是我们真正想过的生活,于是当我们在工作上花越多的时间,空虚感也就越重,因为我们会更没有机会去做想做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现在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么就会陷入这样一种死循环,他永远(至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慢慢的可能连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都不清楚了。

  如果摆脱这种困境?书中提到的一个方法是,每个礼拜都多留一点点时间给自己,不再用物质犒劳自己,以作为努力工作的回报;相反开始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来奖励自己。比如每天用一个小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一小时变成两小时,再进步到三小时,不知不觉可能就已经全神贯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这个方法看起来不错,但个人感觉可行性不是很好,至少中间必须做出一些不是那么平滑的改变。

  ## 关于死亡

  书中话题陡然一转,开始讨论死亡的问题。

  你害怕死亡吗?

  大部分人都会怕吧,这是人们常有的一种恐惧。虽然我们不会天天想到死亡这样的事情,但在潜意识里,会知道随着一天天过去,去做自己想做之事的机会也在逐渐减少。就会担心在未来的某一天,这样的机会将不再,所以害怕自己要面临死亡的那一天。相反如果已经做了,或是每天都在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就不必害怕没机会去做了。

  关于死亡的问题,书中没有深入讨论。

  ## 关于自我实现

  第三个问题就是“你实现自我了吗?”。要实现自我并不容易,比如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但我却不知道要怎么开始,或是找不到可以与理想契合的工作,那该怎么办?我要怎么处理金钱问题?我要如何供养我自己?如何为退休做准备?如果我对这些新事物并不熟悉,或是别人会嘲笑我、不尊重我这样的做法的话,那该怎么办?

  想象这样一个人,他对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无比热忱,他像是把时间全都花在自己真的很喜爱、很享受的事情上。我们工作中应该可以需要这样的人,虽然可能并不多。他因为感兴趣,自然会把时间放在上面,比如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相关书籍、观赏相关的电视节目、参加相关的会议,自然会比较精通,找工作也自然不会很困难。然后就是钱的问题,其中最糟糕的情况是一个人确实找到了自己的“存在目的”,而且也每天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没有赚到“很多钱”,可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这根本不是问题。

  书中这里的内容同样比较粗浅,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还要把它作为自己的工作,这会难倒大部分的人。

  ## 剩余章节

  “连锁的幸运”一章讲得是类似吸引力法则的现象,也就是一个人一旦找到了实现自我的道路,他就会在这条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了,幸运会眷顾他的,不做过多描述。

  “如何在无数的诱惑性的劝说中找到自己”讲的则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追求自己的“存在目的”,原因有很多,因人而异,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这里提到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多年来总是做同一个梦,梦到自己面对一个很难打的高尔夫球,实际上这也是他醒着的时候会面对的挑战。而梦里的场景更加困难,要打的球被放在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地方,怎么打都不对劲,而且他打之前就会预感到会很惨,这事情反反复复发生,让他感到挫折无比。后来有一天,他正处于绝望的谷底之际,突然领悟到可以直接把球捡起来,放到别的地方去。这根本无关紧要,除了他自己。他醒来时强烈感受到自己获得了一种重要的体悟,这样的洞察从未出现,如今却似乎再清楚不过。这个梦和某些人经常做考试的梦,最后在梦中终于下定决心直接离开考场的情况异曲同工。

  无论以前我们被教导要相信什么,或是在广告里听到什么、在承受工作压力时有何感受,每个人都掌握着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命运。不要只是努力适应着所有外来的影响,让它们掌控了我的一生。

  剩余的两章更多的是故事的尾声,略过不提。

  ## 离开咖啡馆之后

  作者离开咖啡馆之后,“生活彻底变了,虽然这些变化并非如电光石火般惊天动地,但它们是一股影响我终生的重要动力”。作者在那个星期并没有考虑清楚“我为什么在这里”的问题,而且知道找出自己“存在目的”,光是用一段休假来思考、然后就继续像往常一样过日子是不够的,必须付出努力。

  最后作者用每天花一点时间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方法,以及尽其所能学习、尝试新事物等途径,最后终于找到了清晰明确的“存在目的”以及实现方法。

  ## 总结

  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几年前,当时对工作还比较满意,没有太多感受。后来又看了几次,发现它无法真正解决我的问题。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一些内容,这本书可以让人容易地发现问题,但解决方法都比较牵强,对很多人都不是特别适用。尤其是想“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认为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一切问题就都不存在了,放手去做就好了。可是我很长时间,使用各种方法,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直到后来发现这个问题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最重要的问题是想清楚“我是什么”以及“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当我想清楚这些问题后,我发现“我想做什么事情”的问题根本不重要,或者说所有其他问题都不再重要了。

  所以总体上我读这本书的收获并不是很大,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本好书,所以写下这些文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命咖啡馆》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