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少有人走的路3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1 04:1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3的读后感10篇

  《少有人走的路3》是一本由M•斯科特•派克著作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4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一):人生错综复杂

  《神圣》一书中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话:“如果明白发生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上苍设计好的,其目的在于指引我们走向神圣,那么,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要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必须彻底转变痛苦看法同时也要彻底转变对意识的看法。在伊甸园故事里,人类吃了善恶树上的禁果后,就有了意识,有了意识,也就有了痛苦。但意识并不只是带给我们带来痛苦,它同时还会给我们带来摆脱痛苦、获得救赎动力。而救赎本质上就是治疗

  意识是痛苦之源,没有意识,就感觉不到痛苦。我们帮助别人减轻身体上的痛苦,最常用方法就是麻醉他们,让他们暂时失去意识,感觉不到痛苦。

  弗洛伊德是一位无神论者,他第一揭示了治疗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让潜意识从尘封的深渊浮出水面,转化为意识。换句话说,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人的意识,要让人的意识勇敢地直面潜意识,不要逃避、不要躲闪。

  卡尔荣格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他把人类邪恶和心理疾病根源描述为“拒绝面对阴影”。荣格所说的“阴影”,是指心灵中我们不愿意承让的那一部分,我们一直在回避它,将它藏匿在潜意识的地毯之下,不让自己和别人知道。当我们被自己的罪恶失败或痛苦逼墙角时,大多数人都会承让自己的阴影。请注意,荣格在这里用了“拒绝”二字。这就是说,人类的邪恶和心理疾病并不是“阴影”本身造成的,而是在于“拒绝”阴影。“拒绝”是一个主观意念极强的行动,那些邪恶和有心理疾病的人,最显著特征就是他们拒绝任何罪恶感,他们不是没有良心,而是拒绝承受良心的痛苦。

  为什么我们非要挖掘不好记忆?为什么不忘掉它?原因是我们不可能忘掉那些不愉快。如果不能真正忘掉,我们就只能真正原谅宽恕是一件困难的事,为了逃避它,我们才总是试图驱赶那些让人反感的记忆。有时,人们可能会出现错误的记忆。这是内心压抑造成的。有些人会通过一种叫做“压抑”的心理机制伪造记忆,把某些亲身遭遇的事排除到意识之外。然而,虽然在意识层面它貌似消失了,但它并没有真正消失。实际上,它变成了一个纠缠我们的魔鬼,使事情变得更糟。

  的确,从根本上讲,宽恕是自私的。宽恕他人,并不是为了他人,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被宽恕,也可能不记得自己的过错,他们可能会说:你只不过是在编故事。之所以要宽恕,完全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自己的健康。撇开治疗的需要不谈,如果我们抓住愤怒不放,心灵就会停止成长,我们的灵魂之花也会因此枯萎。

  人生之路就是由一连串难题铺成,一个难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和痛苦又会接踵而至,使我们疲于奔命,不断接受沮丧悲哀难过寂寞内疚焦虑、痛苦和绝望打击,从而不知幸福舒适为何物,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如果我们能领悟到这一点,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但遗憾的是,许多人都害怕承受苦难,遇到问题就慌不择路,束手无策。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若无睹,或选择忘记它们;有的人借酒消愁,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我们总是回避问题,而不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只想远离问题,不想承担解决问题的痛苦。回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换句话说,人们在面对问题和痛苦时,必须在做出选择:你若选择面对痛苦,迎难而上,你的心智就会得到成熟;你若选择逃避,你也就为自己选择了心理疾病。

  在本书中,我要强调的是“人生错综复杂”。 人生不仅苦海无边,而且还复杂多变,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生。如果我们不能领悟这一点,不仅不能实现人生的超越,而且还会被心理疾病纠缠。

  从当心理医生经验和平时的观察中,我总结出缺乏完善思考的种种常见错误。其中之一就是根本不去思考;另一个错误是,根据肤浅逻辑成见标签妄自踹则;还有一个问题是,认为思考与沟通无须努力,甚至认为思考是浪费时间。像学习能力主要依赖思考一样,我们思考的能力也主要依赖学习。人类与动物重要区别就是学习能力。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相比,人类幼儿的依赖期相当漫长本能的缺乏,让我们需要时间去学习,从而独立;学习是我们意识成长,思想独立,掌握生存所需知识必由之路

  当然,每个人思维方式不一样,但是许多人在做决定时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决定都只根据很少的资讯。面临决定时,大多数人不愿意深思熟虑,他们情愿相信草率的成见与臆断。为了避免格格不入,他们自愿成为大众媒体谎言猎物。即使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们,事情非常可疑,他们仍然会屈从。还有一些人,原本圆形的,却试图强迫自己嵌入方形文化空格中。他们不愿意挑战标准,以免成为不受欢迎和不正常异类,因此常常生活悔恨中。

  的确,要有勇气才能与众不同。如果我们选择独立思考,就必须随时准备承受打击,接受被认为古怪愤世嫉俗的可能。我们也许会被当成体制边缘的人,代表着异类与反常,而要想追求心智成熟,就必须要勇于思考,善于思考。

  我们也许要花一辈子时间,才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自由。这条自由之路上充满了迷信阻碍,其中之一就是,一旦成年了,我们就无法再改变事实上,我们一辈子都能够改变与成长,即使有时微乎其微。改变是对命运的一种思考。许多人面临中年危机时,他们的思想会出现新的变化,思考也变得独立起来;而另外一些人,只有面临死亡的时,它们才会独立思考;更悲哀的是,还有些人从来没有独立思考过。

  身体可以变老,但心灵绝不能变老。我们不能阻挡生命衰老和死亡,但我们可以让心灵永葆年轻,不断成长。这种不间断地改变和转换的能力,恰恰是我们人性最显著的特征。遗憾的是,我们通常把它们遗忘了。

  人,生来不同。所以每个人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他们自己的独特性,他们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学会在与别人相处时在这方面做出妥协。正因为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才能,自己特殊的职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前提是不超越某种生物学界限,不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多样性有许多好处。人的多样性是构成人共同体的一部分,也是组成人类整体所必需的,我们需要通过多样性来形成整体。另外,生活中也有大量多样性的的道路可供我们选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如果一而再再而三询问自己,就会找到答案,最终才会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使命的原意是召唤。如果一个人被某种事物吸引,一定有某种东西在召唤他。我相信这种东西就是更高的力量

  总的来说,我认为幻想破灭对我们是一件好事。我们越是让自己接近生活的真实,就会过得越好。然而,只有在我们懂得去感受神秘时,我们才能接近真实世界。人类的认知就像一只小木筏,飘荡在神秘的汪洋里。处在这种情形里的人如果不喜欢水的话,就会非常不幸。而他们让自己快乐的唯一办法,就是去热爱神秘,享受在神秘中潜水、畅游、嬉戏、啜饮。那样,他们就会变得快乐而幸福了。

  当我们在经历这一过程时,尽管我们在心灵上感到可怜,但我们却是在寻找新的和更好的道路。我们将自己曝露在未知的、神秘的世界,在神秘与困惑中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所以,耶稣说:“困惑是福”。实际上,这世界上所有的邪恶,都是那些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造成的,而不是那些处于困惑中的人造成的,不是那些“心灵可怜之人”造成的。

  质疑是通往神圣之路。只要去寻找,你就能发现许多真理碎片,并且拼接成图。但是,你永远不可能穷尽这样的智力游戏。你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碎片拼接到一起,由此窥视浩瀚宇宙冰山一角欣赏他们的美丽

  无论我们走得多高多远,我们都无法摆脱心灵发展早期阶段残留下来的遗迹。所以,如果正自鸣得意,觉得你自己已稳步地走在第四阶段的正确道路上,那么赶快检查一下你的地牢。相反,如果你感到自己的不足还有很多,这将有助于你自醒,认清我们身上残留的遗迹,向更高级的阶段扩展。就像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每个圣徒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其中有雷蒙德穆迪的死亡回忆;卡里斯奥西斯和厄兰德哈拉德桑合写的死亡时刻,他们在书中描述了人在死亡时刻和濒临死亡时的经历。他们的发现具有令人吃惊一致性。雷蒙德穆迪是一位科学家心理学家,他记录了那些有濒死经历的人讲述的一些现象。首先,他们看到(像是从天花板上)自己的身体躺在一张床上,然后,又看到医生和护士们正在对他们做什么。接下来,他们看到了人生中惊恐的一幕——类似于穿过黑暗隧道之类的感觉。他们迅速地穿过隧道,走出来时,面前出现了一道光,这被认为是上帝或耶稣之光。这道光要求他们回溯自己的人生。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大多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如此的混乱不堪。不过,那道光非常的宽容,充满爱怜,指引他们回到生活中去。

  很多人都带有或多或少“超级狂人特质”,想象着自己能成为生活的编剧。一旦生活没有朝我们希望或设计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就会愤怒、气馁、害怕。事实上,许多人都不能根据现实生活随时调整自己,而生活往往比我们设想的更丰富、更复杂。不能及时调整,也就无法学习。要想真正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就必须去遵守现实的规则。有人这样总结说:生活就是在你已经规划好的事情之外所发生的事情。

  在生命即将终结时,卡尔荣格接受了一个电影访谈。在一连串相当乏味的问题之后,那位采访者最后说道:“荣格博士,您的大量作品都有宗教韵味,请问您相信上帝真的存在么?”老荣格抽了一口烟斗。“相信上帝的存在?”他沉思了一会,“恩,当我们认为某种东西是真实的时候,我们才使用相信一词。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证据支持它。不,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我只知道人们的心灵需要一个上帝。”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二):无论何时,有两件事需要持续去做

  这个春节回家,我在行李箱里放了几本书,其中有两本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火车拥挤,吵杂,闷热依旧,但也因此显得被人崇尚的热闹期盼,百态呈现无所谓好与坏,却真实、无需挑剔或抒情。“在这个车厢里,人们肆无忌惮的欢闹,我问对面抽烟的男子,你要去哪里,他说,莫西西里”书里引用了一位诗人诗句,那写着通往人生终点意思,被斯科特用来解析“归宿”的开头,十分贴切,也适合我坐在列车上,看着群山河流。有些书适合旅途,有些适合放在书柜,她属于前者。

  过年是件忙碌的事,特别是今年。回到家中,晨起挑水、劈材、淘米、烧饭,有邻居间的走动,有家长里短言谈,我始终保持参与,也知道有些可以倾听的,他们都缺乏听众,刚好我很乐意,发言只是在有必要的时候。夜间,打开钨丝灯,阅读一个章节,做一点总结,也顺便规划来年,再睡一个无梦的觉,也好。

  她说着房子还需要一点整修;儿子丈母娘家过年,那就随便他吧;儿媳感冒拉肚子,她领取看医生买药;他们什么时候结婚呢,那要等生个孙子再说;他为什么就那么不听话呢;她怎么连买东西计算都不会...她说的太多了,都是关于儿子和媳妇亲近的人说他儿子没了主见,她说,她不帮着计划他哪会啊。是的,她很爱他,但也阻碍了他的成长。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中讲到的什么是爱——帮助对方走向心理成熟。爱小孩不是代替他但不能在任何事面前给他做决定,他有自己的思想,他是独立的个体,不能因为害怕他长大了离开自己而紧紧把他拽着手心里,父母可以焦虑最后承受的孤独,但这份焦虑是神经性过敏就是不对了,那是父母的不成熟。爱父母,也不是每件事都听他们的,在自己有能力而且渴望得到改变的,那也应该坚定的做出自己的决定,而且努力的付出行动,并且要为自己的决定做出任何结果的承担。在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在成长,并用自己的独立也在帮助父母走向心智成熟。

  这份旅途无关岁月年轮,也无关身份地位,身体在成年之际就已经到达成熟,而心智成熟的路却是整个人生。好的家庭,应该是这样的,作为家人无微不至关心与爱,彼此尊重,也重视每个独立的个体,有选择自由,也用自己的经验去做对方的参考,有支持对方的爱与信心,如若遇到大难,不是去指责伤害,而是一起承担。这样的家庭是有爱的,也值得并努力去开启。而从小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修复与完善,当然,这条路充满艰辛与孤独,需历经黑暗和焦虑,正因如此,走的人很少。

  新的出发,又回到了城市与工作,每日的奔波与劳累,临睡前或醒来时,都会做一点思考,有关心灵。这是一段精神之旅,可无论何时,有两件事需要持续去做,那就是成长与爱。

  柳叶新绿,姹紫嫣红,红房子的春燕回归,无论黑夜里泪浸透了梦,天边的晨曦一到,打开门依然是车手马龙,这条路依然有人在走...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三):一念天使,一念恶魔

  这本书是《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三册了,不如前两册好看,书中少了很多心理学治疗的实例,更多的是一位心理医生自身对宗教、信仰、上帝的认同与探讨。

  我对于一本书的好坏判断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能否帮助成长,是否产生共鸣。这套书的前两本的收获是非常巨大的,跟着作者去自剖性格缺陷、意识障碍等。这本书对于生命的思考居多,或许对于我来说显得深沉了一点,对死亡、轮回的思考有了很深入地探索,甚至描绘出人之将死前很微妙的感受。书的结语部分,斯科特分析了精神病学治疗所遇到的瓶颈与未来的展望,它对于我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为我不是一名心理医生,也没想过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曾经有试图去了解心理咨询师考试的相关条件与要求,在我冷静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我试图想去学习心理学,只是一种兴趣,只是希望通过它了解身边人的行为,能通过行为读懂意识与潜意识层面的作用,而非去成为一名心理医生。(我承认过,在初期有过这个念头,但后来放下了)我认为心理学对于我的意义是,帮助我更好地与人交流,陪着身边的人一起成长,如果有能力帮助身边人觉察意识层面的问题,潜移默化地造福各自的生活,那自然是极好的。心理学于我而言,应该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换饭吃的手段。当我想明白了,对于心理学书籍的阅读也变得相对轻松简单起来,再次验证那句话,一念天使,一念恶魔。

  人的心理的作用,会直接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要在心理层面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判断。就像身边友人认为我是文青,认为有些行为或经历是矫情的,在心理层面已经有了判断,于是在相处的过程中,会时刻去找寻一件件事例来验证这个判断。这样对一个人进行评价,就会失去客观平等的基础。当然,我也努力地放下心理对他人的预判,减少在感觉上出错的各种可能,尽可能公平地去了解感知一个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少有人走的路3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