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殇?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3 05:5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海殇?的读后感10篇

  《海殇?》是一本由王义桅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海殇?》读后感(一):我们需要这样的思考

  作为学校学英文比学汉语投入时间更久、精力更长的一代,作为娱乐时间喜欢将时间打发在追美剧、看好莱坞大片的一代,西方文明、西方价值观对我们潜移默化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尤其,出生在一个国家不够富强民主不够强大权利不够共享的国度时代批评政府连同批评这个国家与生俱来的所有的一切,有意无意成了我们彰显时髦与众不同、甚至逃避自身努力良好藉口。于是,西方民主制度生活方式、文明观念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成为化繁为简点石成金的魔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吸引力,甚至在内心深处,我们已经将西方文明内化为普世的价值、“发达”的标准

  与之相反的是我们的上一代人。他们由于出身及时代,在生命中年轻美好时光错失方向。他们童年贫困少年狂热青年茫然、中年艰辛,在新世纪进入老年时代,与激情澎湃的年轻一代相比,又觉得一事无成。他们把内心最深处的愤怒投向体制同时,与生俱来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和无法磨灭的早期教育又使他们将自己以及自己的国家想象成一个受害者,他们习惯在自己熟悉的文化中生活思考,本能排斥西方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他们是年老的“愤青”,充满血脉喷张的爱国热情,他们渴望回到熟悉的旧时代,但又对那样的生活充满怀疑不自信。然而对于移植来的西方文明,却又不屑一顾甚至充满恐惧

  两代人的价值差异,如果浓缩在我家的话,就是我和我那可爱固执老爸最大的观念分歧,我们时常像英国的议会辩论一样互相质询、申辩、嘲笑直至不欢而散

  不久前买了王义桅博士新书《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反反复复读了三四遍,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一次有一次的感悟,我终于找到使我和我老爸化敌为友沟通渠道。我发现,其实我和老爸,虽然各自觉有理,却不能彼此说服对方,主要是因为我们只看到钱币一面,看到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矛盾和对立,与我,一味仰视西方价值标准,与他,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但又固步自封不愿向前。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既审视了西方文明尤其是欧洲文明的发展尖锐的指出其不足、其矛盾、其难以自圆其说,又客观的思考中华文明的伟大价值,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中华文明固然伟大,但它不是静止的,它是发展的,包含着复兴包容和创新,既包括复兴我们的原生文明,又包容西方文明,同时创新人类文明,使中华民族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基础实现文明的转型,使中华文明真正的成为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明珠。从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这本书之价值如同百年前梁启超西游归来,提出“以东方文明为世界将来之希望”的《欧游心影录》,同样的外交经历相似结论,这又是怎样的轮回

  也许是因为王义桅博士的外交官经历,使他能够跳出国人思考问题圈子,“冷眼向洋”,清澈洞悉欧洲文明,高度概括欧洲文明模式之深层次矛盾以及海洋文明的悖论,论据充分深刻,使我这样迷信西方文明能够拯救中国的人心悦诚服。同时,王义桅又以异常自信,发掘欧洲文明的中国元素深入思考中华文明,提出复欧洲地区性文明形态之位、复中华文明原生文明之兴的结论,的确令读到此书的中国人(包括我老爷子这样贪恋旧时代又对此心怀复杂感情的人)感到振奋、骄傲向往

  同样是王义桅博士的外交官经历,使这本书一扫学术性专著枯涩难懂文风,这本书,甚至使普通读者甚至读中文的外国人都可以看懂。比如,作者用外交官那样深入浅出语言,用人人熟知的中华文明的古代智慧形象概括欧洲文明,将东西方文明的交替轮回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概括,文化多元主义的悖论用“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概括,欧洲一体化中的美国因素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概括,文风之从容文笔清新,令一本只能在夜深人静书房寂静无声的图书馆阅读理论专著充满轻松愉快的风格。如我,在一段时间里一直把这本书放在随行背包里,无论是咖啡厅还是车站,无论是就餐时间还是回家路上,都可以愉快的读上几页,既充实了时间,又收获了智慧。

  当然,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从某种程度上,套用流行国际关系术语讲,曾经高度发达但随着近现代积贫积弱而沉寂、又在新世纪迅速展现影响力的中华文明,与几百年来一直被奉为普世价值的欧洲文明的关系,也如一种崛起文明与守成文明的关系,存在崛起性力量规范性力量、“动”与“静”、“破”与“立”、“行”与“范”的关系,崛起文明能否挑战并战胜守成文明,需要经济力量的依托与证明、需要政治和文化的示范和推进,更需要崛起国家人勇往直前勇气坚定信心。而这一点,王义桅博士不是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么?

  《海殇?》读后感(二):出版座谈会举行,与会专家提出—— 超越东西方对比,重塑中国世界观

  在建立“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一直背负着西方文明影响的焦虑,并由此形成国人挥之不去的欧美情结。这种焦虑一度体现为无条件学习西方文明,进而否定中华文明价值。对西方文明的仰望,正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在3月21日举行《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 出版座谈会上所言,确实对解放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中华文明价值的彻底否定,也引起了热烈争议

  某种意义上,近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可以说不》《中国震撼》等图书出版热销,便是对这种争议的回应和反拨。这些图书意在通过中西方比较,乃至中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比较,证明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正确性,进而证明中华文明有着怎样无可替代优越性。而这种证明事实上还是西方影响的焦虑的延续性思考。以此看,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所作的《海殇?》提供了颇为不同视角

  《海殇?》从欧洲的海洋文明出发,探究全新时代下的欧洲与中国。王义桅的思考,首先是基于对欧洲海洋文明的反思而展开的。他曾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在欧洲任职三年,参加四百多场国际研讨会,身临其境观察感受了欧洲的现状。他认为,欧洲的衰落源于欧洲海洋文明危机。海洋文明的基因曾使欧洲获得近代以来的领先优势创造了“欧洲中心论”的神话。然而过度的扩张殖民,也带给了欧洲大陆不可承受之重,近年来渐渐走向衰落的态势,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步下降。因此欧债危机爆发于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也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过度扩张的海洋文明所引发的制度危机的显现。

  在王义桅看来,海洋文明的扩张所带来的负重,已非当下欧洲所能负担特别是欧盟的设立,作为欧洲现代文明的重大创新,以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宗旨,却也使欧洲从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失去了进取的意志。“海洋文明的三大原罪:开放而不包容、对内多元对外普世、进取与破坏相伴生,是欧洲与生俱来的基因,却也是其逐渐衰落的根源所在。而欧盟的出现,致力于解决欧洲问题,却因欧洲内部整合的各种漏洞而陷入困境。”

  当然,反思欧洲文明并不意味着要否定欧洲文明的价值。恰恰相反,王义桅在书中特别肯定欧洲文明的博大精深,尤其是近代以来其诸多先进性。在陈昕看来,这就回答了排斥、轻视欧洲文明的人。“站在一个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立场闭关自守地看待欧洲文明显然是错的。另一方面,欧洲文明确实遇到了衰落的危机,这是很现实的。并不是我们在宣扬,欧洲文明或西方文明碰到了很多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其实欧洲人自己也深有同感,甚至比我们所说的还要严重。”

  而指出欧洲文明存在的问题,也并不以此就能反证中华文明的无比优越性。无可否认,曾落后于欧洲的中华文明正在重新崛起。但中华文明在复兴过程当中同样存在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假如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也同样可能面临新的危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认为,《海殇?》不同于其他很多同类图书的突出特点是,在和欧洲文明做比较中,它指出中华文明本身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怎样和世界其他文明进行碰撞交融,并在这过程中怎样进行新的转型。”

  事实上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王义桅特别批驳了接轨赶超思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进而提出改造国人的欧洲文明观,重塑中国的世界观、国家观的根本问题。王义桅认为,当下资源不可持续的大背景下,国人更要问自己的是,我们能不能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贡献?“因此除了关注东西方问题,我们还要关注人类文明史。这样才能避免从东西方的简约对比中看问题。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欧洲的问题,同时也看中国今天所面临的问题,这样才能使东西方文明的转型成为可能。”

  来源文学

  作者:傅小平

  《海殇?》读后感(三):出版座谈会举行,与会专家提出—— 超越东西方对比,重塑中国世界观

  在建立“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一直背负着西方文明影响的焦虑,并由此形成国人挥之不去的欧美情结。这种焦虑一度体现为无条件地学习西方文明,进而否定中华文明价值。对西方文明的仰望,正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在3月21日举行《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 出版座谈会上所言,确实对解放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中华文明价值的彻底否定,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议。

  某种意义上,近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可以说不》《中国震撼》等图书出版热销,便是对这种争议的回应和反拨。这些图书意在通过中西方比较,乃至中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比较,证明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和正确性,进而证明中华文明有着怎样无可替代的优越性。而这种证明事实上还是西方影响的焦虑的延续性思考。以此看,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所作的《海殇?》提供了颇为不同的视角。

  《海殇?》从欧洲的海洋文明出发,探究全新时代下的欧洲与中国。王义桅的思考,首先是基于对欧洲海洋文明的反思而展开的。他曾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在欧洲任职三年,参加四百多场国际研讨会,身临其境地观察、感受了欧洲的现状。他认为,欧洲的衰落源于欧洲海洋文明危机。海洋文明的基因曾使欧洲获得近代以来的领先优势,创造了“欧洲中心论”的神话。然而过度的扩张和殖民,也带给了欧洲大陆不可承受之重,近年来渐渐走向衰落的态势,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步下降。因此欧债危机爆发于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也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过度扩张的海洋文明所引发的制度危机的显现。

  在王义桅看来,海洋文明的扩张所带来的负重,已非当下欧洲所能负担。特别是欧盟的设立,作为欧洲现代文明的重大创新,以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为宗旨,却也使欧洲从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失去了进取的意志。“海洋文明的三大原罪:开放而不包容、对内多元对外普世、进取与破坏相伴生,是欧洲与生俱来的基因,却也是其逐渐衰落的根源所在。而欧盟的出现,致力于解决欧洲问题,却因欧洲内部整合的各种漏洞而陷入困境。”

  当然,反思欧洲文明并不意味着要否定欧洲文明的价值。恰恰相反,王义桅在书中特别肯定欧洲文明的博大精深,尤其是近代以来其诸多先进性。在陈昕看来,这就回答了排斥、轻视欧洲文明的人。“站在一个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立场上闭关自守地看待欧洲文明显然是错的。另一方面,欧洲文明确实遇到了衰落的危机,这是很现实的。并不是我们在宣扬,欧洲文明或西方文明碰到了很多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其实欧洲人自己也深有同感,甚至比我们所说的还要严重。”

  而指出欧洲文明存在的问题,也并不以此就能反证中华文明的无比优越性。无可否认,曾落后于欧洲的中华文明正在重新崛起。但中华文明在复兴过程当中同样存在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假如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也同样可能面临新的危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认为,《海殇?》不同于其他很多同类图书的突出特点是,在和欧洲文明做比较中,它指出中华文明本身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怎样和世界其他文明进行碰撞交融,并在这过程中怎样进行新的转型。”

  事实上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王义桅特别批驳了接轨赶超思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进而提出改造国人的欧洲文明观,重塑中国的世界观、国家观的根本问题。王义桅认为,当下资源不可持续的大背景下,国人更要问自己的是,我们能不能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贡献?“因此除了关注东西方问题,我们还要关注人类文明史。这样才能避免从东西方的简约对比中看问题。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欧洲的问题,同时也看中国今天所面临的问题,这样才能使东西方文明的转型成为可能。”

  来源:文学报

  作者:傅小平

  《海殇?》读后感(四):中国海洋强国梦不走西方老路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义桅

  中华文明中不乏海洋基因,只是长期被大陆基因所抑制。如今,中华民族再次走向海洋。不同于郑和下西洋,这次是注定要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梦的民族自觉行为。然而,许多人将郑和下西洋及近代西方的海上扩张作为中国走向海洋的参照系,存在误区。

  误区一,海洋是国家安全的威胁来源。在钓鱼岛、黄岩岛等周边海岛争端迭起的今天,一些人在宣扬来自海上的威胁。这种想法是有现实依据的。但过分宣扬海上威胁,则是个误区。毕竟,岛屿争端,主要是海底权益与战略通道安全的角逐。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社会和文明型国家,安全威胁多来自内部,外部的威胁也是全球性、综合性的,从本质上说并非源自海洋。

  误区二,建设海洋强国是民族复兴的不二法门。许多人脑海里,中国梦的最后检验是海洋梦。的确,走向海洋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创举。然而,海洋强国并不等于世界领导型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确立世界领导型国家地位,关键是对包括公海在内的网络、太空等全球公域的进入、维护和掌控能力。

  误区三,走向海洋第一要务是拓展海权。一些人认定海洋强国首要体现于强大的海军。这种想法不无道理。但仔细思考又觉得没有那么简单。甲午战争期间,中国的北洋舰队并不落后于日本,结果不是全军覆没吗?古今中外的例子提醒我们,中国海权的维护,靠的是自身的竞争力和体制。更明显的变化是,传统海权只停留在海面,而如今更体现在海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上通道安全的维护,更为关键。

  误区四,走向海洋要么务实加入“蓝色圈地运动”,要么务虚地输出中华文化。一些学者如此呼吁,似乎也得到了形势佐证。亨廷顿曾断言:“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然而,海洋文明的缺失才是中国在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中落入被动局面的根源。建设海洋强国,复活沉睡五百年的海洋基因,是不够的。

  误区五,走向海洋的终极目标是打造“海上中国”。走向海洋只是表象,中国最大的挑战是文明转型而非塑造海洋文明本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转型——作为传统内陆文明,如何走向海洋?作为农耕文明国家,如何培育海洋文明思维,实现海洋文明崛起?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途中,如何避免欧洲海洋文明的陷阱?

  这正是笔者即将出版的新书《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所要揭示的。传统中国,经历“夷夏之辩”而形成;现代中国,经历“中西之辩”而塑造;全球中国,因为“走向海洋”而胎动。

  一句俄罗斯名言这样警告说,“忘记过去,失去一只眼睛;沉溺于过去,失去双眼。”英日等海洋国家在今天世界上的尴尬处境,欧洲海洋文明的衰落,郑和下西洋未竟之事业,对中国走向海洋都是很好的警示,表明中国的海洋强国梦,走自己的老路或西方扩张的老路,都是没有出息的。

  中国重新走向海洋,不是去恢复郑和当年的辉煌,也不是载着黄土在海上漂流,而是要塑造“全球中国”的身份和世界领导型国家的地位。中国肩负着文明复兴与文明转型的双重使命,为此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避免落入效仿、赶超的陷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殇?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