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刚经修心课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1 05:1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金刚经修心课的读后感10篇

  《金刚经修心课》是一本由费勇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刚经修心课》读后感(一):《金刚经修心课》读后随想

  此书评不带有任何宗教信仰色彩,仅在一本书中汲取营养,意在梳理自己理解

  虽然我不是一个佛教徒,但看完此书,也在里头汲取了一些养分。这本书的作者费勇教授对《金刚经》的解读,可以说还是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最让我惊讶的是,对“佛法”的解读完全颠覆了我原先的对“佛法”的印象

  原先,我认为佛教提倡善行、忍苦难、苦修行、神佛化、简化宗教礼拜、叫人不要有欲念。在这本书的解读中,完全不是这样。这本书读后使人平静,使人对生活多一分思考,其提倡的绝非灭欲、不追求,或者其他的神化观念。我觉得,适合各种信仰的人阅读,并且读后能有所获。

  印象中,许多所为的“佛教”修行人无非就是想通过行善、放生、敲经念佛等修行形式来保自家平安,甚至是为了死后别再折腾。大多数人也正是秉持着这种想法在所谓的“念佛”。但此书一开头就说了“佛”的概念,并非去了什么极乐世界的人,并非什么神奇神话东西,“佛”是指对道理觉悟普通人,而这个道理,也就称为“佛法”,所以“佛法”不是必须修佛、信仰佛教的人才可以去了解

  以下是个人对书中内容的汲取与理解。

  慈悲之心

  “如果只是慈悲地对待一切人,一切的有情生命,甚而扩展到一切的存在,还需要担心别人会算计、陷害、打击你?慈悲把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温暖柔软,把我们融入到一个整体性里,一个没有私欲的整体性里。”——书摘

  我把慈悲理解为善待他人他物,也善待自己。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我一直对“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理解大概就是,对他人他物好一点,内心变态的人,也会有那么点恻隐之心。有时候“以德报怨”可以化解很多矛盾,可以梳通许多复杂关系,到头来,还是对自己有利的。举个例子,给人误会了,欺负了,不要第一时间想如何报复,而是考虑对方这样做是不是有难处,是不是自己前面做了什么事情做错了,如果是的话,那就加以解释,使之释怀,最终也许就保住一份友谊,甚至是获得一份友谊。如果真的是对方犯贱,那就想想他的做法有多么讨厌,有多么SB,然后质问自己是否要变成那样的人,如果不想,那就别“以牙还牙”了,慈悲他人,到头来也是在慈悲自己。

  核心思想:不执著

  “观念构筑了一个更深刻坚固牢房。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观念里,按照认为应该的去行动,很少有人会停下来,细致反思自己的观念。而每个人的观念,并非每个人本身具有的,而是出生以后家庭、社会所赋予的。我们自己的烦恼,来自我们的观念。”——书摘

  放下不等于放弃,不执著指观念上,理解上不应该执着。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同样的观念,在不同时空,不同的事物下,其产生影响不同,导致同样的观念不会在任何事情上通用。

  不要让实现目标过程成为煎熬

  “如果说有什么善用时间法则,那么,只有一条法则:就在当下里完成,不等待,不眷恋,不慌张,不恐惧,只是在当下里全然地去做,去觉知,去享受……任何一个当下都是自己生命的自然流淌,所以,不论在什么状况下,不论疾病还是健康,不论快乐还是痛苦,都不抗拒,不排斥,把一切的状况看作是生命本身的旋律接受,在接受中感受生命的各种状态的美,在感受中觉知到生命的喜悦”——书摘

  “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弄明白自己活着到底想要什么,或者说,没有弄明白自己活着的真正目的,因此,一辈子在随波逐流,在赚钱的过程里,在婚姻的过程里,在工作的过程里,等待。在一切的过程里烦恼着、痛苦着挣扎着。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我到底想要什么?我能够做什么?如果不明白这两个问题,我们的生活基本上是活在各种过程里,永远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永远沿着社会为我们设定的目标而活着,纯然是一种盲目动物性的生活,一种被动乃至是失败的生活。这是许多人的生活状况,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自己的生命到底需要什么,以及自己能够做什么,只是在随波逐流。”

  “佛陀并没有要求你抛弃这些目标,你可以有这些目标,但是,佛陀所希望的是,你必须领悟到,这些目标,所有的目标,只是生活的自然过程,并不是一个束缚,也不是一个等待。在那套房子得到之前,你再努力着,然而,你的努力不是一种煎熬、一种等待,而是一种活着,一种生命的展开。在那个所谓的目标,比如那套房子得到之前,你应该在每个当下,就享受生命喜乐。生命的喜乐、活力,在每个时刻都蕴藏着,是无须等待的。也许,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目标只是一个:当下的享受。在每一个当下享受生命,这才是全然的人生完整的人生,本色的人生。”——书摘

  我对这个观念的理解:活在当下,但不是叫你就去忍受苦难,不追求,而是内心上要有种“既来之则安之”的觉悟。一种乐观生活态度,保持一种愉悦心情,善待每一天,善待每一个时刻,要过出这样的日子容易,但起码要尽可能保持着这么一颗心。例如:病了的时候,就去治疗,无需持着恐惧的心态;高考失败了,去了不是自己原本期望的大大学,不要悲愤,就去二流的大学里做一流的学生把;挂科了的时候,就接受这个事实,重新复习好后面的科目。享受人生不一定是奢华富贵,做喜欢做的事情,享受人生是获取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我喜欢奋斗感觉,所以我很享受为一个事情努力的过程,因此我享受这个过程。

  没有唯一的真理

  “当我们面对存在的时候,当我们试图做出一个什么判断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保持一种谦卑,一种对于不可知的整体性的谦卑。你可以做出任何判断,你可以说出并遵行任何道理,但是,你一定要明白,这些判断或道理,都只是无数判断和道理中的一种,只是其中的一种,没有唯一的真理,每一种都是其中的一种。不能执着于某种观念,不能让它束缚你。因为在任何一种说法之外,是更广大的存在。”——书摘

  保持着谦卑之心,看待事物不过于局限,我想,这也许对创新思维也是有帮助的,值得提倡。

  为什么要让别人定义你的成功呢?

  “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是一个信念,许多人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在努力工作,一辈子努力,只是为了成功。但是,如果你问那些追逐成功的人,到底什么是成功?可能有成千上万答案,这个人心中的成功是买一套别墅,那个人是获得一个工作,另一个人是考上大学,诸如此类,即使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成功的含义也不一样。在大学毕业时候获得一个什么职业就是成功了,但到了一定时候,当上什么职位才是成功,又或者,转到一百万才是成功,再过一段时间,转上一千万才是成功,再过一段时间,可能觉得钱不重要了,获得什么荣誉才是成功。每个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断地调整目标。”

  “因此,成功只不过是一个变幻着的概念,一个不确定的东西,然而,这个并不确定的概念却具有强大力量主宰着我们许多人的生活,控制着我们许多人的生命方向。这个概念是否虚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大部分人把它看成了实在的。因为这个概念,人们把生活分成了两种形态:成功的与失败的。这种分别意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影响着我们的心境。”

  “有许多人觉得做一个门卫很快乐,主宰简单的房子里很快乐,走路上班很快乐……但是,在中国,社会的成见规定了这是失败的生活。大家认为他们不会幸福。因为大家认为不会幸福,因此,即使那个人真的喜欢流浪的生活,他也必须有勇气去承担这种社会的成见。大多数都会放弃自己喜欢的,而去追求社会认为成功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所谓成功人士,有着心理上的疾病,比如焦虑,比如忧郁,甚至经生病”——书摘

  个人非常喜欢这一段,成功,应该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许社会更需要有这种对成功的定义——每个人都朝着自己心中所想进发。这样起码可以缓解就业不平衡的问题吧,也可以使社会朝更加多样化去发展

  总的来说,这本书,《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非常值得一看,虽然我只是读了一遍,很多东西也没有感悟作者所感悟到的,但还是汲取了不少养分。

  《金刚经修心课》读后感(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不执著去修行

  这周读的书是大学教授写的《金刚经修心课 —— 不焦虑的活法》,全文前半部分的讲解读起来很轻松,没有很难理解的地方,从中可以大致了解金刚经说了什么。我读完的感受就是,佛教教人领悟的一点就是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执着,也不要执着于各种音形色,各种物质表面形象都是虚幻不可靠的,而是要领会到表象背后的实质,这种实质就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领悟,仿佛是一种坚实的存在,而又不真的存在什么,就是在这种领悟之中,可以达到观照一切,如如不动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修行境界。但其实按照佛法来讲,又不存在一种这样的境界,一切还是一切,没有什么不同寻常。 但我想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虽然看花还是花,但一定比没有比证悟之前看花能看到更多的东西,也许是观照到了某种永恒超越生死轮回的永恒?但也许就是关照到了这一瞬间。所以让我想起来了类似的佛语“瞬间即永恒,永恒即瞬间”。 从这本书来看,佛教的思想不是很复杂,却又很博大精深,它需要修行者自己的体会和领悟,所以我感觉读万卷经书和读一句佛教偈语可能对不同人来说效果是一样的,佛教是开放的,它不讲求什么形式,也许开悟就在那么一两个点悟即可。但修行又是漫长艰苦的,因为人性自身的许多弱点不足,想要保持超越人性或者一直领悟的状态需要内心不断地修行,但其实也许在真正开悟的人看来,也不存在什么修行,也就无所谓漫长和艰苦。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每个心向往无上正等正觉的人细细品味思量。 对于对尘世间贡献,它倡导人心要向善,要做善事,这是一种务实的修行方式,也是给这个世界的贡献。但它更强调了某种智慧,所以佛说传播智慧的福报要大于实际施舍金银财宝的福报,也许是佛知道了人是为高等动物,观念思想才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我觉得大概理解了这部经书的意思,但要想证悟,也许就是现在,也许永远也达不到这种境界。 下面记录一些读书中好的词句: 1,假如有什么成功的法则,那么,这就是最基本的成功法则:追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你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大部分人之所以充满焦虑,那是因为他们从不彻底地追问,至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至死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 叔本华说得好: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我们不一定能要我们想要的。所以,自由的人生,并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是你想做什么就真的去做了。活着,如果有什么意义,那是你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什么,做了一些你自己想做的东西。如此而已。 2,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要追求的,是生死轮回的解脱。 3,但是,慈悲心引导我们:对于别人的一切行为,保持宽容;对别人的不幸心怀同情。 4,与其说你度脱了众生,不如说,你证悟了众生的虚幻。 5,佛陀认为,我们,一切的众生,本来就是清静的,只是因为妄念而迷失了本性,所以,一直在世间漂泊,得不到安宁。如果我们放下一切的执著,就可以找到返回的路,回到本源。 6,这就是《金刚经》昭示的最高的修心法则:对于一切的现象都能够觉知到空性的真相,从而没有任何执著,达到自由自在的心境。 7,《金刚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赖以生活的形相和观念是虚妄的,是妄相和妄见,必须从它们构筑的牢房里解放出来,回到你真正的自己。 8,佛陀在《金刚经》里指出了一条彻底自由的道路:不执著。 9,西美尔德观察揭示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生活的许多烦恼,许多执著,其实在于:我们站在手段桥梁上而忘了达到彼岸。 10,三乘各有自己的修行方法大乘的修行方法主要有六度(又叫“六波罗蜜”,意思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布施,忍辱,持戒,禅定,精进般若。 11,不执著,自由的心态,不受一切的奴役,才是唯一的目的,也是最高的原则。 12,《金刚经》所昭示的,是不要被任何的概念,名称所束缚,这任何,包括佛所说的解脱法门,也只是一种说法,并非绝对的真理。 13,如果我们执著,就注定失败。 14,佛陀在《金刚经》里反复说明的是,只有放弃,只有不执著,才有可能真正得到。 15,所谓希望和恐惧,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恐惧意味着我们害怕失去,希望意味着我们渴望得到。没有得到的时候我们希望得到,得到以后我们害怕失去。因此,我们总是生活在希望和恐惧之中,因着希望和恐惧,我们的心造了许多幻象,然后我们为着这个幻象而劳碌。 16,这是佛陀相对于其他一切思想家或宗教家的独特之处,也是佛陀思想最具魅力的所在,或者说,佛陀思想的底子其实是彻底颠覆性的,对于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表示了完全的质疑,并把这种与语言密不可分的意识形态看作是囚牢。佛陀的所有努力,都在打破这个囚牢,把人从意识的束缚里解放出来,回到一种自在的状态。 17,在观念的层面上,最普遍的问题是偏见,大多数人活在偏见里而不自觉。 18,为什么你必须没有观点。用这个故事的说法是,存在(大象)是一个无限的整体,而每一个人都是有限的(瞎子),视觉,听觉等等是有限的,你只能看到听到你能够看到,听到的。但在你能够看到,听到的以外,是无限的广大。 19,因为这种区分,许多人压抑了自己真正的喜悦,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追逐社会认可的成功之上,到一定时候,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开始忧虑。 20,当佛陀说,说法者无法可说。他是在坚决地摒弃一切的概念,因为一旦说出,就是概念。而所有的概念,都是一种束缚。概念封闭了真实的存在。 21,通过压抑,克制,并非彻底的治疗,彻底的治疗是认清真相,然后,基于真相选择继续维持婚姻还是结束婚姻。 22,简单地说,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四句话: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行无我,涅槃为永寂。大意是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无常变化的;各种事物的运行带来的埋下的都是苦的种子;各种事物的运行并没有一个确定的主体;只有超越生死轮回安住寂静才是最终的解脱。

  《金刚经修心课》读后感(三):讲空、无相,其无非是让人看清存在的真相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这本对金刚经的解读之作,写得很通俗易懂,读来让人心灵平静。 费勇老师在解读中,抓住心灵的解放这个词,很贴切。佛教的不执着、放下、清净,是人的一种自我解放。从哪儿解放出来呢,从我们所执着的形象(妄相),以及所执着的观念(妄见)中解放出来。佛教的的种种学说,无论哪种法门,都是把人从虚妄的物质世界和偏狭的观念世界里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人。金刚经讲空,讲无相,也无非是让人看清存在的真相,从而达臻自由的境界。可以说,佛教是充满了自由精神的宗教,是对一切既定的体系和意识充满了怀疑和反叛的宗教,是唯一没有偶像崇拜的宗教。 通俗易懂的解读之作,实在难能可贵。

  《金刚经修心课》读后感(四):《金刚经修心课》如何降伏烦恼 如何放下念头

  刚开始学佛或者接触哲学的人常常会感觉自己烦恼反而变多了,这是正常的,当你暗自要求自己心存善念,常常会开始关注自己的思维走向,就会发现更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念头了。

  你会发现有许多念头并不是正念,无需有任何负面情绪。也不必刻意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为何这样说呢?在我们静坐的时候会看见许多意象,在此时要如如不动。心念持 静 。不管你在静坐的时候看见什么,保持 静 这一字。

  在日常生活的道理也是如此,浊以静之徐清。无杂念的时候自然就明心见性,自然可以做到善良。你心静的时候就是善良的。无需加上一个我要善良的念头。

  一切的众生,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因为妄念而迷失了本性。

  妄念,存在于思想之中。人一天产生几万种想法。其中不乏痴想、贪念、欲望、仇恨、情愫、分别......

  为何人们常常说静?

  让你的脑海空下来,让存在本来的样子显现出来。

  整个人、心、脉搏静了下来你就不会产生杂念,舒适清透的体验就这样产生了。

  你想的再多再深,你也永远无法达到全面。我以前学心理学、肢体语言,很有趣,是,我就算花尽所有的时间把所有的心理学和肢体语言都学完,我也无法告诉你这个人心里正在想的每一个字,他遇到一件事情后到底会做出什么选择。

  因为什么?

  1:人一天会产生几万种念头,你可以观测他的情绪,永远无法判断他正在想的到底是什么。

  2:一个人的个性和观念也是不停的随着成长而变化。我早前活泼开朗,突然有两年变的非常沉默寡言,一天连一个字也不说。人总在变,总在被影响。思想是一种连我们自己都无法预测的东西。

  常常会发现我很多所说出口理论的根本就是盲人在摸象。永远都只能把摸到的一面表述出来而已。那一面太渺小了。

  ——————————————————————————————————

  静就是一个放下妄念,找回本性回归本源最简洁之法。

  佛教所说 的智慧,处理的是如何到彼岸这样的事情,如何到彼岸弄明白了,那么应付世间的种种不过雕虫小技。

  涅槃 是 寂静

  这就是 《金刚经修心课 不焦虑的活法》

  除此之外,书中最后部分把金刚经全文翻译过来加之附上明朝憨山的解读金刚经本源。如果你已对金刚经有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参考一下书中的翻译,可以收获更多。

  《金刚经修心课》读后感(五):把佛法实践到生活中来

  作者原来是一位大学教授,书的内容主要讲解了《金刚经》想表达的内容,我接触《金刚经》也是很久,不过一直没有耐心去理解,没有耐心去看,以至于,同学问我《金刚经》讲了什么,我也只能故作深沉地说“不可说”。现在,我渐渐地理解到,如果你没有再生活中实践佛法,没有彻底从内心认同佛法,一切口中说说的佛法都是虚假的,即使讲给别人听,虽有善缘,但是总的来说,也是不好的,因为对佛法有误解,或者理解不深,误人子弟也是罪过。作者做了很好的一件事,把《金刚经》一句句讲明白,虽然不一定是完全表达了经的含义,但是至少可以让大众入门。看完此书,对于空,对于真实,对于菩提又是一层新的见解,感谢作者。最重要的是,了解的大概的意义,读原文就简单了一些,自己与此经的缘分也就更深了。把佛法实践在生活中来!

  《金刚经修心课》读后感(六):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佛法类的书籍,因为特别的语言和语境,大多数的读者读起来总会有磕磕绊绊的感觉,或是遇到生僻字,或是遇到不懂的词语,有的甚至是每个字都认识,却还是不知道意思。能够供大众读得懂的佛法书实在是太少了。

  费勇教授的这本《金刚经》解读之作,写的语言流畅,通俗易懂,讲解的平实详细而不繁琐,甚至有种诗的韵律,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诵。特别是朗诵的时候,朗朗上口。心情烦躁的时候,读上几段,情绪很容易就平静下来,焦虑烦躁一扫而空。难怪陈坤会连续五次推荐!

  《金刚经》是佛教众经中非常重要的一本经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佛陀全面阐述“空”之理论的基本文本,历来为教界所重视,解读之作自古至今多如牛毛,《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中附录了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的解读之作,憨山大师作为明末著名的禅僧,著述丰富,他的解读,可以看做是教内高僧对金刚经的经典解读,与费勇教授的解读对比起来读,更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深对《金刚经》这部经典的理解。

  《金刚经》中最著名的偈语莫过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可以说是佛陀智慧的结晶,理解了这个句子的真正意思,就可以把握整个佛教核心义理之所在。

  费勇教授的这本解读之作,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他不仅将《金刚经》的意思讲解的透彻洞明,通俗易懂;还在于能够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借助佛法的智慧,引导现代焦虑烦躁的都市人群揭开心中的扭结,让人看得开,放得下。

  这本书有个特别之处,文后还附有《金刚经》的汉语拼音注音,这对于帮助我这样语文不好的,普通话不标准的读者来说,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金刚经修心课》读后感(七):回到本初

  小时候我们没那么多烦恼,适时做事,虽然有唠叨的老爸老妈陪在身边,但我们总是有自己的主见。知道什么是自己喜欢的,确切什么是自己该做的。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无聊。偶尔会犯嗔,但也只是停留在别人的记忆力,偶尔拿来糗已经长大的我们。而作为当事人的我们早已把那些事情忘记,心中一片清明。还记得自己如何在疯玩一天之后毫无心事地入睡吗?我把童年和少年所做的区分就是是否可以一沾上枕头就睡觉,是否可以毫不犹豫地下一个决定并去执行它。

  后来我们长大了,欲望、怀疑、自卑等等都一齐袭来。所以我觉得所谓成长不过是一场阴谋,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差劲,越来越被自己的思想、经历所困住。就像电脑一样,用了太久太多情绪积淀在里面,人都超脱不起来了。你小时候交朋友会看这个人好不好看有没有钱么?你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个公务员么?所以,对我而言,所有的灵修、宗教,我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告诉我如何让我回到小时候,回到本初。

  《金刚经修心课》读后感(八):念与不念之间的修心法门

  五千余字的金刚经,谈很多,到最后,佛陀却又讲,他什么都没说。

  空,是状态,也是态度。在如今纷繁的尘世中,我们不也是,谈很多,但实在做不到像佛陀一样,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说。我们的思想里更多的充满妄我和妄见,众生好像都过分地想要证明自己是不是仍然存在,是不是得的到更多人的重视。

  初看《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我带着目的,带着私心,我希望它能解决存在我心里的矛盾。费勇老师的文字真的很美,它可以使你的心一点点变慢,我渐渐发现原来自己对这个世界存有偏见,所以才常常感到不快乐。一切矛盾的、焦虑的源头始终在那里,费老师指给我看——哝,你的心一直在,而宇宙是无常的,你在执著什么呢,是你的在乎让你快乐不起来。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加敬虔,它似乎成了一种愿力,让我越来越深入地体验到佛法的智慧,以及收获令心灵平静的能量。迷茫、挫折带来的情绪在打开书的刹那静止下来,离开了我。我可以很清心的全然接受从金刚经而来的佛法智慧——这是一种念与不念之间的修心法门。

  佛陀很清晰地传递着,平静,从来就是这么简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刚经修心课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