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0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实是很直接?很粗暴?
大四下跑步,喜马拉雅上听书。觉得超级有趣!!!
语言直白只能是王小波的一个特点,而内心丰富有趣是让我对王小波爱的深沉的最大吸引力。
很多奇思妙想,很多坦诚的表达,很多很有逻辑但就是好玩的推理,很多使坏的内心独白以及很多离奇荒诞的故事。
之前在看萧红的黄金时代时候,搜索后出现王小波的。当时一直以为王小波是和王安忆一个风格的作家,没有太多了解的欲望。觉得萧红那本写的还不错。
当后来知道更多故事之后,觉得萧红是在努力的用青春换前途和梦想实现的时候,开始有点反感了。这都是题外话了。
反正就是喜欢王小波。黄金时代已经买了一本回来看。
之前断章取义的时候觉得这句描写的好好。因为上下文是什么黄金时代什么云之类的比喻。然而我刚专门翻开书找也没找见。。。。印象深是因为那句话是牛被阉了的意思。真的是23333333.
看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时候好像也有这么一出,也忘了是哪一句了。这本书以后可以买本英文的来看。
对书的总体印象:
用直白的有趣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经历(或者自己编出来的?完全看不出来 我觉得所有文章的主人公都是王二,王二就是王小波~)。有性启蒙,更有那个年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和社会大背景,和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王二在风中凌乱却自得其乐。
《黄金时代》读后感(二):黄金时代——我的阴阳两界
当我终于明白李先生为什么要撇开好好的工作不要,去搞西夏文的时候。我已经软了,如果还是硬着的话,就只能想到自己是多么的硬,想不到这类事情。当我们硬着的时候急着要去做自己分内的事,丝毫不想它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等到有了一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管它是署了自己名字的小说,还是西夏文,就已经活到了另一个界了。
汤先生说:人类的历史分为阴阳两个时期,阴的时期人类散居在世界各地,过着吃了就睡,睡足了再吃,浑浑噩噩的生活。后来人类又到一些河谷地区聚群居住,有了文明,一切烦恼就由此而生起。
可是真的是有了文明,就开始想到分内的事情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了吗?现在的社会算的上是文明的社会了吧,又有多少人不是在浑浑噩噩的混吃等死呢?
书中说:要是天不下雨,饿死我认了。现在是事实我又没招谁惹谁,有人非要逼我跳火坑。李先生的情形就是这样,我到今天还记得。就好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讲的总有这样那样的人想要设置别人的生活,你不想让别人设置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他们”,就剩下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读完《我的阴阳两界》,让我想起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的梦想和六便士代表的现实世界,就像阴阳两界中阴代表的寂寞就是可以做一切事的自由而阳代表的成为“他们”,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毛姆笔下抛弃了世俗认定的成功,妻子,事业,家庭远走他乡,去追寻自己最初的梦。而我的阴阳两界中,我却从阳痿寂寞的“我们”中回到了“他们”的现实的世俗的世界。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与自由的梦想中间,犹如天堑般的距离。由不得我们不深思,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活着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活着?当我们想明白这个问题,才算是真正的活着的,才不枉来这一世。我觉得我是想明白了的,所以我会在不饿死的情况下去追自己的梦。我知道这条路有多难,有多苦,不过我不怕,比起生活的贫苦与艰辛来我更怕成为一个机器的螺丝。我不想每天醒来都知道自己接下来的时间回干什么,会遇到什么。平凡、机械的劳动,了无生趣的生活才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而不是贫苦。
六月份我的合同就要到期了,我要带上微薄的积蓄和一颗热忱的心上路,去看看我心中的世界。记不起来是谁说的这句话了,“这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也希望,你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黄金时代》读后感(三):我的黄金时代
本文仅评 黄金时代一文。随兴写的,也没经验,逻辑啥的,凑合看吧。
离我上一次读《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两年多了。
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听闻了王小波,我当时读书没啥目的,就是为了装逼 打卡的态度,刚开始也像很多刚读书的人一样,直接想啃名著 《红与黑》啥的,但后来发觉不行,因为看着会睡着。于是我就找到了这本《黄金时代》(非本书,这书第一次读是借阅的,而我评的这版本则是我大二在学校那买的。我也没想到这版本书评这么少。)
由于当时读书的目的不怎么政治正确,所以我第一看就权当色情小说看的。看完除了说句,这王二情商挺高,还这么能搞。当初以为这本书也就一般般而已。
后来来到了大学,高考和预期一样,有幸进个二本。算是学渣中的学渣一枚。某些人的见识和格局简直了,当然我也不应该说他们,因为我越来越变成那挨槌的牛,任人摆布了,格局和见识也越来越小了。刚上大学时的狂傲呢,志气呢?消失了,貌似被槌掉了,我也想变成忽名忽暗的云彩,就算变不成,也该变得和王二一样的不怕事啊!不在乎啊!不在意啊!洒脱啊!这些都没有,也该有个伟大友谊吧,这种友谊出现过,可我始终无法有王二一样的痞气,也难以应对,这种伟大友谊也自然也没法变成爱情啦。
最后呢,我期末挂了一科 书单也没看,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不是,绝不是。该怎么办呢?我不知道,每个人的路都得自己走,怎么办呢?谁也不知道。这就像司机在迷雾中开车一样,往哪开,悬崖还是天堂,不知道。
闲话少说 直接开说本文
王二和陈清扬最后是爱情,但那个时代不会容忍真正的爱情出现的,于是就有了伟大的友谊。(疯狂的年代)
那么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伟大的爱情呢?这个时代本来就是歪的(韩寒 他的国 暗讽郭敬明)。QQ空间很多人说什么 恋爱不等于结婚,结婚不等于爱情。我只想问问,为什么,他们会说时代压力云云。也仅此而已。那么这时代,真正的爱情又是不是从伟大友谊开始的呢?或者就是伟大友谊呢?我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因为这个时代不仅是我的黄金时代,也是你们的黄金时代。
有些人问什么是伟大友谊 看书咯。要有人问我《黄金时代》写了啥,我就说 写的是 王二和陈清扬在文革时搞破鞋的故事。
没了
因为 懂了生活,才读懂了书。
随时准备重读。
你可能也遇见过,或者听闻过,一些对王小波推崇备至的读者,热爱他几近成为一种信仰。 我很好奇,所以读了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于是王小波的追随者里又多了一个人。 王小波,生于1952年。由于身处动荡年代,他当过知青、工人,曾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大、人大任教,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1997年心脏病突发逝世。 《黄金时代》书中包含五部中篇小说,分别为《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和《我的阴阳两界》。这五部中篇里最晚的发表于1994年,与我同岁。 五部中篇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主人公都叫“王二”。按照王小波自己的意思,这些王二是不同的王二。从书里看,也确实不是同一个人。他们有在云南插队的,有在豆腐厂当工人的,有在大学里教生物的,有在医院当电工的。 在云南插队的王二是一米九的瘦高个儿,豆腐厂工人王二灵活轻巧丑丑得像只猴子,医院当电工的王二是个大胖子。他们都不一样。 可是,王小波在家中兄弟里排行第二。因此那些王二也许都是他自己。 所以这是一本虚实莫测的书。有时候明摆着他在吹牛逼,比如十五六岁时王二就造出一台精准的投石机,能在几百米开外用打出去的石头开啤酒。有时候你又分不清他说的到底是真是假,比如大炼钢铁时北京被钢炉映成紫色的天空,比如人们为了亩产万斤粮都把大粪集中在操场上竖直的大坑里,比如文斗变成武斗的大学生大义凛然地用长矛刺死同学。 也许都是王小波亲眼所见,也许只是他虚空构想。但他通过叙述或虚构把六七十年代的氛围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这种氛围里,上面那些事的发生,在当时并不显得荒诞。 不管站在哪个王二身后,王小波都用一种戏谑口吻,将他的人生哲学娓娓道来。在残酷和无聊相穿插的年代,王二却老是捡到其它人无暇顾及的乐趣。他一面像只初生的小猫好奇地到处打量,对纷至沓来的种种倍感新鲜困惑,一面又像久经世故的老头儿,早已看破人生的迷途,为众生痴迷红尘的愚蠢唏嘘。 不喜欢王小波的人说他的作品是痞子文学,这点不假。王小波不是刻意造作地痞里痞气地插科打诨,他的玩世不恭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笔下的王二也多是有文化的流氓。 但是王小波这层痞气下面,有一些很严肃、很正经的东西。王小波和他的年代是分不开的。他所经历的年代,所有事情都发生地毫无依据,幸运和灾难常常莫名其妙地落在一个人头上,看似的一对因果却缺少因果关系,人对此全无招架之力。 那些当年麻木的人们不曾意识到是悲剧的荒诞,王小波讳莫如深地避开不谈,他表面上只谈性爱(几乎让人以为性是他要写的主题),讲笑话(他的笑话确实很好笑),好像活在那个年代没什么痛苦需要承受。他不描写痛苦,也不叙述悲剧,他把它们分解成一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气味,当你被性吸引了注意力的时候,当你在为他的笑话放声大笑的时候,这气味就伴在你身旁挥之不去,让你背后阵阵发凉。 《黄金时代》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到“青春文学”类别,只不过它记录的是五零后的青春。我对这种记录性的文字情有独钟,因为总觉得如果没有人记住它们、想起它们,那些事情就像从没发生过,那些人就像从来没活过,那未免也太寂寞了。有人记着它们,至少说明,它们曾存在。 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我尝试读过两遍,都是没读多少页就扔下了,因为读不懂的地方太多。《黄金时代》之后,或许我可以再试一次。 最后,附上《黄金时代》里王小波提到的作品,它们应该都是王小波的心头之作。 《情人》杜拉斯 《十日谈》薄伽丘 《树上的男爵》卡尔维诺 《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
《黄金时代》读后感(五):黄金时代——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什么是似水流年?似水流年就是我们躺在时间长河的河底,仰望着生命中一件又一件珍宝随着流水慢慢远去,你伸着手想留下什么,才发现一切都是片刻欢愉与不幸,只有这河中的流水在你我手中。而我们去不甚在意手中的流水,总想留下远处的梦幻和泡影。
王小波的书总是如此散乱随性,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讲短短的一篇却恢弘如巨著总有隐匿在暗处的东西等待我的发掘。给我们展现了哪个世界的一角,还有更多东西等待着我们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从一份王二年表开始,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一岁什么也槌不了的王二双手叉腰站在他的黄金时代,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在执着于那块棉花的三十三岁的他,终于也来到了他的四十岁。
四十不惑,算是人到中年了,谁都得明白,时光匆匆如流水,年华已去不再回。终于想起了妈妈说的话,“人就是四十岁时最难过。那时候脑子很清楚,可以发现自己在变老。以后就糊里糊涂,不知老之将至。”我再也不是当初双手叉腰,要命运拿出我满意的东西的青春少年。而生活,也终于将我槌成了一个对周围的事情逐渐司空见惯的人,对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未过去的事情也在不能叫我惊讶了。只有李先生的龟头血肿和贺先生的事情,至今不能忘。
李先生的龟头血肿,让我明白了一些事情的可怕,可以把正常人弄糊涂,把聪明人弄愚蠢,实在是比迷信还古怪。终于李先生也弄清了游戏规则,就是人叫你干啥,不要拒绝;遇上不舒服不好受的事应该忍受,不要抱怨。不管怎样,人总是要活下去的,这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
不然呢?那就像贺先生一样,有尊严的死去。要是想像刘先生一样糊涂的过,也还是要点运气的,至于想解放天下三分之二的人的傻×,也不是谁都能做的。我越是读书就越是感到教育的可怕,简直无所不能。话说现在的教育又如何,真的没有参上什么水分吗?我可不想某日突然惊醒时,看到一个黑屋子和一屋子沉睡的人,那我可真不知道要怎样呐喊的。
再说说凤师傅,他真的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反派吗?显然不见得,他只是被愚弄的大众的形象。就好像朗读者中的汉娜,真的应当背负罪责吗?书中的我也觉得犯不着跟凤师傅为难,不管怎么说他也不是个大坏蛋,闹一回红卫兵,他干这么点坏事不算多,闹纳粹时,德国人杀的犹太人几乎灭了种,照这么算还该得个诺贝尔和平奖呢。凤师傅不是大反派,那大反派是谁呢?是那个时代,和搅动时代的人?
就像王二也曾经想过,盼望另外一种竞争,在战场上我的英勇会超过所有的人。后来也会明白,掏出肠子挂在别人的脖子上,是个很糟糕的想法,自己活的不痛快就想和别人打仗,大家都这么想,谁也别想好过。流水的岁月改变了很多事情,很多东西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不是是傻Ⅹ,究竟是活着的人毕竟还是要活下去,还是说宁愿做亡命徒,不自由毋宁死?谁也说不好,反正我是要做亡命徒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