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PE一本通》是一本由张黎焱著作,广州经济出版社出版的179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阶段的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风险大。当企业处于种子期时,其各项制度还在完善,产品还在研发,各种的不确定性导致处在这个阶段的企业面临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是最大的。度过种子期,进入初创期后,企业的产品虽已研发出来并向市场推广,但由于企业在销售、管理等方面还缺乏经验,风险依然很大。
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经营业绩很难在短期内见效,现金也无法较快周转,同时面临着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也无法在短期内上市融资的现状。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类企业没有发展潜力和前景。对企业充满信心但为资金一筹莫展的企业家们,你是否想到PE融资了呢?
《总经理PE一本通》读后感(二):作者写的挺好的,我随手摘抄一段
你想引入多少资金
这也不单纯取决于企业家的意愿,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能够融入多少资金主要取决于双方协商后达成的一个共同意愿。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获得多少资金一定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资金规划相匹配。过多的话,换出去的股权相对就会多一些,被稀释的程度大一些;过少的话,获得的资金不足以实现阶段性战略目标,还需要考虑其他融资途径才行。
站在PE投资基金的角度来看,也不是企业想要多少它们就会投多少,因为它们还要控制自己的风险,不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同一个篮子中。碰到好的目标企业,它们也会非常愿意扩大投资规模,尤其在企业已经离上市仅几步之遥,前景非常诱人的情况下。在Pre-IPO阶段,很可能出现多家PE投资基金争夺一家企业的场面,企业家此时在谈判中往往占据主动地位。“一对多”的博弈也主要是集中解决两个核心问题——融多少资金与让多少股份。
《总经理PE一本通》读后感(三):我喜欢
私募主要指非公开的募集方式。也就是说,私募基金的募集信息是采用不公开的方式传播的。例如,私募大都采用熟人推介等方式,而不会像公募那样,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做广告宣传。
私募双方对所有的事项都通过充分的私下沟通解决,有足够的信任与了解。
与私募相对的概念是公募。公募基金,是以公开发行的方式向不特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
公募基金在发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在报刊上刊登招募说明书、基金契约等文件,或在电台和电视台等媒体公开募集资料,来推广宣传。它一般是委托银行、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等机构代理发行,而这些行为在私募基金中是不被允许的。公募基金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这个过程中,还会举办路演、咨询会,或公开询价等,而在私募基金中是没有这些活动的。
《总经理PE一本通》读后感(四):这方面的确有很多人不懂
1.控制。
可以达到控制程度的股东,是指投资方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并能够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持有一家企业超过50%表决权股份时,就达到控制这家企业的程度。
2.共同控制。
共同控制是指投资方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股权投资。
受共同控制的企业就是合营企业。合营企业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控制合营企业,合营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的决策需要合营各方一致同意。
持有一家合营企业50%表决权股份时,就属于共同控制。
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
对联营企业投资即属于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的投资。
实务中,投资企业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上但低于50%的表决权股份时,一般认为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
较常见的重大影响一般体现为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中委派的代表,通过在生产经营决策实施中行使发言权来施加重大影响。
4.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不属于上述三种方式的投资,均属于此类。
《总经理PE一本通》读后感(五):前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投资基金)进入中国发展也不过短短二十余年。然而,它的飞速发展,与过程的起起落落,不仅引起了老百姓的普遍关注,更激发了参与其中的投资者、企业家们的热情。
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创业板的推出为中小企业家们开启了一道大门,而PE融资则为企业家们跨入这道大门铺就了一条希望之路。
我与PE投资的结缘源于我与我先生的相识。每天看着先生忙碌的身影,耳濡目染着PE行业各种鲜活的案例与故事,我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变成了一个参与者。由于对PE这个神秘的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暂时从从事了多年的会计和审计领域中抽身出来,将精力主要集中于PE。它让我不仅看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也呼吸到了不一样的空气。而能够全面纵深地探索PE领域,则归因于我主持的一个科研项目——文化创意产业私募股权融资。这个项目的开展,为我全面而深入探索PE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对有关PE书籍的不断阅读,我发现,大部分书籍都是为PE的投资者或者管理者准备的,这些书站在投资方的角度进行阐述,而逐渐忽略了PE的另一方——企业家。所以,我萌生出一种“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想法:既然PE投融资是双方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站在企业家的角度考虑问题呢?为中小企业家和创业者们提供一点儿帮助,成为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机缘巧合下,我很荣幸得到广东经济出版社与北京时代光华图书有限公司的邀请,它们给了我实现愿望的机会。在众多前辈、学者及业界有志人士的思想理论的滋养下,我的这一部心得之作面市了。从PE投资角度到融资角度的角色转换,很艰难,却也让我有了全新的体验。在集中写作的大半年时间里,我不断地探索实践,不断地整理思路,不断地精练语言,这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在不断地深入学习后,我发现,这些丰富的知识让我感到充实。而能够将自己融会贯通的心得与读者分享,更令我感到满足。
本书是按照企业家融资的过程来行文的,采用由点及线,最后再到面的思路,从企业PE融资动机切入,沿着帮助企业走好PE融资之路贯穿下来。主要内容包括:帮助企业判断是否需要PE融资,选择适合自己的PE投资基金,PE融资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融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PE投资基金的退出,等等。而且,在重要的关键知识点后,均配以案例进行详解,做到重点突出。除此之外,本书在最后一章,着眼于企业PE融资的大环境,帮助企业家认清我国PE的现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PE融资所面临的大环境之后,企业家才能根据自身状况,走上适合自己的融资之路。
本书同时也站在中小企业融资的视角,为中小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很强的PE融资流程,更具实效性,并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本书抛开了其他书籍深邃的理论和名词,结合精心挑选的现实案例,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为了提高阅读的价值,本书还增加了许多相关的知识链接,横向扩充了书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尽量达到“一册在手,一本通识”的效果。本书虽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家及创业者,为他们成功而高效进行PE融资提供帮助,但由于全书具有轻松的语言风格和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所以也适合一般读者作为了解PE入门知识的通俗读物。
最后,衷心感谢在本书出版发行过程中付出辛苦努力的工作人员,也非常感谢我先生作为我的第一位读者给出的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