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吸血鬼》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7 03:03: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吸血鬼》读后感10篇

  《吸血鬼》是一本由(日)岩井俊二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吸血鬼》读后感(一):艳阳天下的荒芜20131018

  首先需要说的是,我是一个脑残的“吸血鬼”粉以及僵尸控,关于吸血鬼信息的启蒙是电影《惊情四百年》。我也常常反思自己为何爱上这种“黑色”文化,脑袋中浮现的第一部片子永远是《惊情四百年》。在此需要提下,以表敬意。影片讲诉的是N世纪时德古拉伯爵为上帝英勇骁战战,却阴差阳错,上帝夺走了他唯一挚爱之人,深感绝望与被背叛的伯爵剑指上帝,饮神之鲜血,以世间难容之大恶复仇。杀戮的瞬间或许能够平息他一时的愤恨,而伴随他的除了以鲜血维生的诅咒和罪恶,更有漫长无尽的黑暗凄凉。这种无灵魂也无力终结的肉体要承受分分秒秒无尽折磨的孤寂,凶猛凶残程度的直击着观看影片的我的心灵。各种灵与魂、肉与欲、性与情还有那400年也无法磨损一丝一毫的浓烈的爱的多方纠葛,让高考结束那年暑假的我瞬间沉迷这虐心、阴暗、孤独而又略血腥的吸血鬼文化不能自拔。所以,我个人觉得,其实吸血鬼是种触摸与衡量“心”的文化。

  某日在微博上看到岩井俊二同学九月份要出的《吸血鬼》,内心一阵狂喜。不去看简介,不去看短评,单看到书名,我都能感受到欣喜血液的跳跃。从科幻+偏爱的人鱼文化入手的《华莱士人鱼》爱上岩井的文字到让我落泪的《情书》,以及阴暗的《莉莉周》与《燕尾蝶》。如果按照出版时间来排序,这些作品仿佛都烙印着作者的历经的各个阶段,岩井俊二写出的是别人的故事,在攀爬阅读的阶梯中,我跪读式的心渗出了血,解剖了自己的内心,读出了自己的感情。

  这是一个关于幼儿成长的控诉。母亲从小就告诉西蒙,他是不该存活的,早就该死于胎中——也就是说,西蒙的存在是不应该的,他是多余的。一个单亲的(甚至未婚,不知晓孩子父亲)的女子,独自生下、抚养儿子,以裸模、营业员等极致“低等”职业谋生。年幼的儿子完全无法知悉生活的艰辛,但是幼儿时期所遭受的排挤、讽刺、暴虐却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毁掉了一个普通也可能是很智慧的(轻描淡写因为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还当了生物老师)常人。

  这是一个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反思。西蒙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站在讲台上的他时常思考“学校是人类必须的吗”的问题。他认为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的父母都编造了一个谎言,让你以为只有上学学习知识你才能长大成人,让你跟着他们的方向思考才能成就一番,但是那个最后成了天才的科学家托马斯•爱迪生却是一位被退学的学生。所以西蒙认为学校是没有意义的,作为一个机构是过时的,那些让孩子们整日坐在椅子上去阅读那些“如果可以不代表任何意义的文字”的行为最终只会是一个流于形式化的组织在运转,最终不是教育养育孩子,而是监禁和饲养孩子。殊不知孩子们的兴趣是在性、嗑药和自杀上,这样的一个“成长必须去学习”的机构有什么价值。如果反观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否会发现,其根本上没有遵从“以孩子快乐成长”为中心去发展,而是在各种框框条条的“规章”下胁迫孩子的成长,这样的不断循环能会衍生出积极的向上的社会么?

  再者,都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在思维学上有个“第一印象效应”,也就是说对某个事物的第一印象的了解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能够深刻影响以后的所有印象。作为子女启蒙教师的父母如果都如书中西蒙的母亲一样,通过阅读“如何教育子女”这样的书籍来照搬教育每个孩子,那么,真是一种悲哀,这样的父母的确是“愚蠢”的。孟母三迁造就了孟子,那是否可以直接给出结论说:只要三迁,都能造孟子呢?答案当然不是如此,否则我大中华的文化精髓应该早就不只是曾经的五千年灿烂了。

  这是一个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却一直陪伴你亲情的感动。西蒙最后案发,作为身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背上绑着气球穿着睡衣从窗户跳了下来,在母亲落地的刹那,在石板路上翻滚而却还大声喊着:“西蒙!”。。。她老年痴呆,但是在那个极其复杂的时刻,却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儿子,让其逃跑。一直都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母亲作为世间一种极其“无所不能”的物种存在,让每个人的生命都倍感分量。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何原因,总有那么一个人毫无理由的力挺你、关心你、爱护呵护你。最让我们庆幸的是,我们的生命正是这“奇葩”的物种所赐予,无上荣光,好好爱她们。

  这是一个孤独的病态的社会现状。一群想要自杀的群体成为了嗜血症西蒙轻易“觅食”的来源。或许就像西蒙所说的,这些群体体内或者有“自杀基因”这样的东西存在。这种基因源自社会给他们造成的诟病,源自社会压力、人言舆论、生存空间、情感失败以及人人自成宇宙的孤寂。连死亡都不惧怕的自杀群体们其实还是有恐惧的东西,那就是孤独,否则他们就不会相约相伴自杀,就不会同是“吸血鬼”的灵魂的事情上惺惺相惜,彼此吸引了。那第一个愿意将血液献出的纳斯丽,那四十岁求死而未遂的英格丽•贝尔,那个为了得到西蒙关注而割腕自杀的美奈……他们都是孤独的,都是以“抱团取暖”的方式来排解,纳斯丽给了西蒙血液,让西蒙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与获得;英格丽在自杀未遂后与西蒙相拥接吻做爱,让西蒙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常的普通的男人,是存在的;而失血过多让西蒙输血的美奈给了西蒙莫名奉献与给予的感动。书中频繁出现的“血就是生命”这句话,我想本来鲜红的血液就应该是浓烈的、温暖的,嗜血的西蒙之所以嗜血并不是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他渴求拥抱真正存在的暖如阳光的生命,他渴望陪伴,渴望有踏实的存在感。嗜血只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救赎方式,他以为喝下那些漂亮的年轻女孩的鲜血就能够融合两个人生命的热度,增加身体的感度,更有能量去拥抱。孤独的灵魂更期待生命的绽放。

  作家樱井亚美这样评价同名电影:与受伤的心灵产生共鸣,这温柔的吸血鬼撕开自己的心,奉献出灵魂的血液。如果《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成长后成了吸血鬼,也许他就是这电影中的西蒙。世间没有一种生物是渴望孤寂的,所有的物种都是有群居心理。然而畸形社会的发展吞噬了美好,孽生了各种罪恶与不堪。我们都是吸血鬼,只是我们不同书中的西蒙一般嗜“鲜血”,我们嗜的是各种功与名、利与益,在我们存活的世界中残杀,在我们都看到邪恶本质的社会中苟且生存,然后在黑暗的角落默默舔食“血液”给我们带来的浓度,在漆黑的夜空下,以自以为的方式抱团取暖,浓抹了一笔艳阳天下的荒芜。

  《吸血鬼》读后感(二):吸血鬼的重量

  一不留神之间,《吸血鬼》竟然成了我2013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多少有点猝不及防。

  没有《德拉库拉》的惊险,没有《夜访吸血鬼》的惊艳,没有《暮光之城》的跌宕起伏,岩井大人的文字一如既往的平淡,不带感情,名叫西蒙·威廉姆斯的的吸血鬼更像一个正常人——只是爱喝血而已。《吸血鬼》的故事本身都略显单薄,简单说来,只是一个吸血鬼在网络上寻找食物的故事,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没有友情——这次岩井大人跳脱开感情的设定,讲述了一段透着一丝温暖的、似寒冰那样的故事。

  从《吸血鬼》中,亦可见作者对于两个主题一以贯之的关注:疏离与以太。

  疏离。

  在号称“青春电幻物语”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人之间的隔膜比比皆是,对弱势学生的欺凌,几乎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在《情书》和《虹之女神》中,都是生死相隔,青春时期的爱情总是在若有若无的疏离中落下帷幕;在《爱的捆绑》中,由纪夫和萌宝的隔离一直发展成“强迫性紧缚症候群”;在《梦旅人》中,开篇即碾碎的红玫瑰就是对人性的压迫,整个精神病院是被整个社会孤立的独立所在;在《无名地带》中,夏最终还是离开了,继续着游荡的生活;唯一一部人与人之间热情似火的电影是《燕尾蝶》,然而隐藏在My Way之后的,是整个城市对元盗这个群体的疏离……

  《吸血鬼》这个故事也不例外。飘荡在以太里的都是封闭的个体,他们交流的话题只有“死亡”。岩井大人在书中不着痕迹地说到,日本是一个自杀大国,每年有30万人自杀身亡,看似他自己跳脱了国家的限制;然而我们反过来看,其实岩井大人也身处于这样的自杀大国之中。书中,所有毅然赴死的人几乎都没有犹豫,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死比生好。

  对于这样的疏离,怎么办?《吸血鬼》中并没有给出答案,或者说作者的旨趣并不在于对此主题的关注。他所关注的是借“吸血鬼”这个身份,完成对整个社会的再一次观察,并实现从小时候即埋下的对这个身份的想象。(可参见《垃圾筐电影院》)而这一次观察的结果,依然是身处一个无可逃离的冰冷社会。马特丽丝加的尸体在六年后才被发现。简单的句子,背后藏着可怖的凉意。

  以太。

  以太是什么?岩井大人从来没有说明过。如果单纯地认为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Ethernet),想必很多粉丝会跳出来反对。那以太是什么?是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是电磁波的传播媒质?都不是。或者以太就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所在,像虚空,又远非虚空;没有实体,却影响甚巨。而在我看来,我更愿意将之视为有迹可循的网络,以及蔓绕在网络上的种种。

  据说在拍《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之前,岩井大人曾经建立过一个论坛,借以观察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上的行为,了解日本的网络文化,为这部电影汲取灵感。在这部片子里,以太是心灵的停靠点。校园里残酷的种种只有在以太,只有在讨论莉莉周之时才能缓解。以太是温暖的所在,因为那里都是温暖的人,青猫、谜痴,这一对现实生活中的旧友和宿敌,在以太中却相濡以沫。这多少和《吸血鬼》有些类似。人们热烈地讨论着死亡——这一看起来冷冰冰的事件却为因此主题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带来了温暖。

  这种温暖继而蔓延到现实世界中。纳斯丽最后的录像竟然是在感谢西蒙·威廉姆斯,“感谢他成就了我有意义的死亡”。这些渴求死亡的人们已不再拘泥于社会的关注、亲人的关心。

  仔细看看,岩井大人笔下的人物都十分相似,《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莲见雄一,《虹之女神》中的岸田智也,《情书》中的男藤井树……他们的内敛、腼腆和心中潜藏的火焰与《吸血鬼》中的西蒙·威廉姆斯如出一辙, 沉溺于自己的世界。真正的莲见雄一隐藏在以太里,岸田智也面对热情的佐藤葵,完全不知所措——一如西蒙·威廉姆斯用飘渺的ID将吸血鬼的真面目隐藏起来,遇到警察的妹妹,热情的罗拉只能在车里睡一晚却不敢直接面对。

  这或许也就是岩井大人本身吧,就像《式日》里的导演,淡淡地存在着。

  《吸血鬼》读后感(三):单纯的读书笔记

  故事大概:男主西蒙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因为母亲是做裸体模特而从小被别的孩子欺负凌辱,孤独的少年在目睹最好朋友车祸时,喝下了朋友流出的血,从此爱上了喝血的感觉。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为了博取大家的关注而撒谎,面对不知道如何教养孩子的母亲,他开始自我否定。否定自己还活着,还是人类这件事。他坚信是吸血鬼。

  亮点:此书的故事与之前岩井俊二的电影《梦旅人》有相同点,都是少年对自己的认知出现偏差导致的悲剧。

  而此书将岩井俊二一贯的青春悲情相符。

  吸血鬼代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吸血鬼,而是靠着吸取别人的血来幻想,填满自己内心的一种病态行为。

  男主在没有父亲,并得不到母亲爱的情况下,否定自我存活的价值。

  其中书中提到的想要自杀的少女们和自杀网站,据了解,都是日本社会的缩影,真实存在。日本每年有将近3万人自杀,而岩井俊二本人在年少时曾经因为身边朋友自杀而留下了强烈的心理阴影。在他的作品中,少年少女们都会因为得不到理解和爱而选择极端的方式,如《梦旅人》《吸血鬼》

  在这个小说《吸血鬼》中,可以从书中感受到男主西蒙,真正渴望的并不是鲜血,而是爱。

  这是一种全新的(变态的)诠释爱的小说。

  在此书后面,有译者与岩井俊二的对话访谈录,里面还掺杂着岩井俊二本人画的随手画。在访谈录中,岩井俊二比较详细的讲述了他的成长史,并进行了作品解读,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情书》《吸血鬼》等。

  对于想要了解他的读者来说,是非常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败笔:他真的不该用外国人来当主角写这个小说。。。将日本文化套上了外国壳子。。。

  青春文学最受欢迎的男主应该是瘦弱苍白的黑发少年,而不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在文中有提及到猥亵幼女和吃人的问题。。但是都属于一带而过,没有深入。

  在刻画病态社会上,还不够。。。

  《吸血鬼》读后感(四):家庭的不幸创造了吸血鬼西蒙

  这本书没有之前看过的《燕尾蝶》、《庭守之犬》、《华莱士人鱼》精彩。

  内容有些平实,不过就小说结构来说,这篇是有突破的,这本更像是小说。《人鱼》有些科普在里面,《庭守之犬》是讨论核污染的问题,《燕尾蝶》是讨论金钱或者说梦想的故事。《吸血鬼》讨论的是“我”,“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思考我们是谁,可是又有几人了解自己的本质呢。关于本书的构思,附录的采访中岩井俊二袒露这是他之前构思的《连环杀人案》和《自愿自杀的女孩》的融合,当然还有太宰治的颓废、堕落、厌世融合在里面。

  太宰治是他非常喜欢的作者之一。

  《人间失格》我在几年前粗略的看过,写得是一个渴望自杀的懦弱男子的故事(作者本人),看完非常的震撼,即讨厌他烂泥扶不上墙的的个性,又可怜他悲惨的生活状态。

  在《吸血鬼》中西蒙盯上的猎物都是像太宰治那种渴望自杀的人,一方面可以说他是杀人者,从另一方面可以说他是救赎者。他协助她们自杀,将死亡的痛苦降低到最小,让她们以最美的姿态告别这个世界。“牺牲者”是面带微笑离世的,纳斯丽留下的死亡视频,强烈要求警察不要处罚他。那个很胖的女孩马特丽斯加死前对西蒙说“你也许不是吸血鬼,你是白马王子”并吻了他。杰利菲修一个神经质令人生厌的女孩,在死前也是快乐的。还有最后让西蒙获得新生的那位与父亲乱伦的女孩(忘记名字),她因为西蒙被捕跑到街上去咬人,说明她对西蒙的认可,她是爱西蒙的。

  总之这些被他“杀死”的或者渴望被他“杀死”的女孩们都不曾憎恨过他。

  神谷美奈应该是暗恋西蒙的,一开始有过自杀的念头,后来西蒙接近她,她对西蒙有种朦胧的好感,类似爱情。西蒙为了救她,输了500CC的血给她,证明西蒙不是冷血杀人魔,他是个有同情心的人,在他没有意识到什么的时候,已经这样做了。

  关于他的家庭,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母亲是个神经质体性的人。过去做裸模为生(单亲家庭经济困难),这个行业让西蒙在儿时备受同学欺侮。她母亲对他态度也不好,总喜欢说“你一生下来就死了”,偶尔表扬过他“你将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也完全是照书搬过来,没有经过加工。他母亲不会照顾、教育孩子。中年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西蒙在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流失,他母亲是一具行走的尸体,而他是她的儿子,也是一具将死的尸体。(这里有个暗喻,书中说他母亲是一个无聊的人,在超市工作,还要从超市买东西,生活单一到每天穿梭在家庭与超市之间,如果他是父亲也不会喜欢这样单调的女人。而他正是这个女人的孩子,所以他没有多有趣,同样是个无聊之人。)

  “血是生命”一位有信仰的母亲对他说了这句话,像圣旨般深深烙印在西蒙幼小的心灵,或许他可以通过血获得新生。

  智障同学路加死于车祸,西蒙第一次舔舐鲜血,尝到了它的美好。

  他又通过白皙大腿上流淌的鲜血爱上了初中同学海伦,还间接害了一名警察(有过SEX侵史)。

  在自杀桥遇到胖女孩马特丽斯加后,他将目标盯上了那些企图自杀的人群。

  西蒙的被捕是一个意外,在他获得新生的同时,他又一次“走向了死亡”。

  开头用梦,结尾用梦,前后连贯。

  开头的梦,年幼的西蒙被蛇引诱了,他来到一个屋檐下面,看见了蜘蛛网,上面有一个白色的茧,他以为是生物的卵,打开后,里面只有血,顺着他的手指缝淌下去,他舔了一下很甜。

  这是一个启示录。

  西蒙渴望通过血获得重生。

  结尾部分,他又梦见了那所破房子,那个屋檐下,有一个蜘蛛网,上面黏着一个东西,他仔细一看是一个被自己的丝缠绕的蜘蛛。

  其实通过血不能获得重生,他认为自己死了,只是他自己的想法束缚了自己。

  《吸血鬼》读后感(五):一本阴郁的小说

  序章 回忆

  无人看管的破旧仓库、大大的蜘蛛网、装满红色鲜血的白色的茧

  路加

  有共同爱好的小女孩 和我一起为青蛙建造墓碑 一起回家的路上被卷进车轮 我没有报警只是贪婪地扑在地上吮吸她的血

  海伦

  他们把我埋进沙子里 我却突然闻到例假的味道 是海伦 我的第一次手淫

  我把自己埋进土里 在自慰后睡去 可是我告诉海伦真相后 她逃走了

  艾玛

  我的女朋友 却想在结婚前保持处女 但她和我认识的男生在一起做爱 我发现了

  马特丽斯嘉

  在自杀人数多的海峡大桥遇见她 是个肥胖的女孩

  我主动要她的血 喝了她的血后把她冷冻在工厂的仓库里

  海尔加

  神经质的妈妈 被我囚禁在家里

  纳斯丽

  自杀网站的网友 一个美丽的女孩 因为脚伤不能再追逐自己的芭蕾梦想

  我把她做成了我珍藏的标本

  杰利菲修

  水母一样的女人 干瘪身材 我把自己伪装成和她一样想要自杀的人

  任菲尔德

  他带我逃离人类无聊的派对 他要我去杀一个女孩 但最后是他杀了她 吸她的血 并强奸了她

  他会想吃了她的肉 让我觉得恶心

  罗拉•金

  一个喜欢我的人 帮助我照顾妈妈 在我这里得不到爱的回应

  神谷美奈

  一个想要自杀的日本女孩 却在我的劝说下后告诉我没有想死的想法 只是开玩笑

  雷蒂波德

  五个人相约去森林中自杀 我和她侥幸活下来 在森林里行走 我帮她清除水蛭 吸了她一点血却没有杀了她

  后来 雷蒂波德请我去她家 她选择在家里把鲜血献给我 可我还是没有杀她 但神谷美奈在家中自杀未遂 我给她献了血

  我被捕了 因为罗拉 她为了弄清是谁占有了我的心 发现了我藏在家里冰柜里的尸体

  每个章节都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故事,但章章之间又有很大的联系。书一口气看完,感觉真是一本阴郁的小说。

  《吸血鬼》读后感(六):岩井俊二的吸血鬼,冰冷的蓝色火焰

  奈良美智曾这样评价岩井俊二:“火焰是红色的,到了高温会变成蓝色。岩井俊二的《吸血鬼》也给人一种温度过高,所以看起来像冰冷的火焰般的感受。”以作品的温度来说,岩井俊二似乎越来越冷。《情书》里满是温馨懵懂的爱情,让无数人怀想青春,感动落泪。可是残酷压抑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冷峻科幻的《华莱士人鱼》,直到这次隐含犯罪悬疑色彩的《吸血鬼》,似乎温情变不见了,沉重更多了。让人不禁要问,岩井俊二,你还好吗?

  可是换一种角度,也能看出岩井的思考愈发深沉。他不满足于温暖的东西,不断改变方向,挖掘生与死之间最赤裸的面目。这种对电影与生命真谛的探索,无疑就是那温度过高显得冰冷的蓝焰。《吸血鬼》故事篇末附加的长篇访谈中,岩井俊二罕见地披露心声,说自己大学时代为了买胶片拍电影,得勒紧腰带在伙食费和胶片费中抉择;为了支撑自己的梦想,努力画漫画赚取拍片经费;毕业后到活动策划公司打工,自己印一张“导演岩井俊二”的名片到处散发,接拍摄的活儿勉强糊口。没有非凡的热情,恐怕谁都难以支撑十多年时光。大概岩井俊二就是这样表达对文学与电影的热爱,虽然不露声色,其实内心一直在咕噜咕噜沸腾。

  岩井俊二的“吸血鬼瘾由来已久。记得他在《垃圾筐电影院》中就说到小时候害怕吸血鬼。“当时尚是孩童的我觉得,那些电影的确只能用‘恐怖’来形容。光是一不留神看到预告片,我就吓得浑身僵硬。”结果他非但没有对吸血鬼敬而远之,还搞起了吸血鬼创作,因为“小时候害怕的东西,长大后会很怀念”。这次的小说《吸血鬼》来源于十几年前的灵感。当时他构思了一个离经叛道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主人公从幼年到青春期的故事,但此后怎么都无从下笔,一时间卡壳,想不出这家伙长大成人后会变成怎样。另一个灵感是一个连环杀手到自杀网站上寻觅猎物的故事。可惜因种种原因搁置。《吸血鬼》便是这两个故事的融合。

  看到《吸血鬼》这样的名字,如果期待的是《惊情四百年》或《暮光之城》之类的古典吸血鬼故事,那就要失望了。岩井俊二的吸血鬼西蒙只是个普通人,没有犬牙,无法长生不老,也不惧怕阳光,长相没有强尼•戴普那么个性,更没有罗伯特•帕丁森那样性感,大概真的出现了也没有女粉丝要扑上去。西蒙为人老实和善,实在算不上坏人,只是有个奇特的爱好——嗜血。在电影版《吸血鬼》中,由于时长原因,只展示了吸血鬼西蒙的犯罪历程。但在这次推出的小说版中,岩井花了一半的篇幅来探寻“吸血鬼”西蒙的成长轨迹。

  很多不同寻常的杀人凶手,往往从童年时期开始,心理就脱离正常轨道。现在还存活于世的食人魔佐川一政,在分析燃起疯狂念头的原点时,认为是始于发育时期对性的理解偏差。《吸血鬼》中提到的“酒鬼蔷薇案”也是发生在日本兵库县的真实案件,凶手从小学就开始虐待动物。追根溯源,西蒙的裂变也始于童年。他在童年时代极其缺乏家庭的温暖。幼时父亲就不知所踪,母亲海尔加担任人体模特,疏于照管孩子,在家庭教育上多有缺失,只会照搬育儿书中的指南。当孩子惹了麻烦,她无力应对,总是情绪崩溃大吼大叫。

  由于母亲特殊的工作,西蒙从小受到附近小孩的欺凌,没有玩伴,几次努力的尝试都以遭到别人的唾弃收场,青春时代的爱情又遭遇背叛。这一刻,他开始偏离轨道。人类最不可或缺的亲情、友情、爱情,他几乎一无所有,人生不断走向畸变。西蒙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那不可抑制的恐怖欲望,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孤独,所以给自己找了一件合理的外衣——吸血鬼。

  宫崎骏的制作人铃木敏夫看了《吸血鬼》大呼:“岩井俊二和里面的吸血鬼一模一样,真可怕!”主人公西蒙说起话来温温吞吞,处理感情问题很木讷,这些特质都很像岩井本人。岩井自己在访问中说,在大学毕业阶段有个交往的女友,人家问他年收入如何,只好很囧地回答“几乎没有”,最后就被甩了。他因此深感要努力赚钱,否则就没有女生缘。旧作里也写道:“校园生活中最难以忍受跳集体舞。和女孩子手拉手真让人害臊,太难为情了,太不好意思了,这种事情绝对讨厌。”大概只有这样的男生才会想出在借书卡后面偷偷画女孩肖像的暗恋方式。

  《吸血鬼》中,蜕变与成长的象征是蜘蛛。蜘蛛消失,在网中央空留一个白色的茧。年幼的西蒙剥开茧,流出来的却是红色的血。这个吸血鬼冷酷却又温情,似乎行走在现实又仿佛存身于梦境。正如奈良美智所说,这样一个温柔脆弱的吸血鬼,“让我们重新确认自己鲜血的重量”。

  《吸血鬼》读后感(七):蛹 ——岩井俊二《吸血鬼》读后感

  火焰是红色的,到了高温会变成蓝色。岩井俊二的《吸血鬼》也给人一种温度过高,所以看起来像冰冷的火焰般的感受。

  ——奈良美智评价岩井俊二《吸血鬼》

  读完《吸血鬼》,我想着要写点什么,最终还是决定引用奈良美智的这段话,觉得再没有比这更贴切的评价。

  冷静到近乎淡漠的笔触,却又极尽深刻细腻,看似冰冷绝望的文字,摸起来又可以感受到岩井那颗滚烫的内心,就像透过冰冷的肌肤去感受觅觅流动的热血一样。这是读完书之后最直观的感受。

  最初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过不舒服的感受,“咦,根本就是幻想自己是吸血鬼的嗜血变态心理嘛”。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甚至一度有过捂着自己脖子的不舒服体验,但是当我读完整本书,来回顾的时候,却又不甚唏嘘,感觉体内的力气被掏空了一样。

  一种宿命感在内心蔓延。

  纵观整本书,岩井就像一个过分冷静的法医,一刀一刀解剖开故事主人公西蒙·威廉姆斯的一生。身为人类的威廉姆斯,其实可以有过普通的生活。但是命运偏偏把他引向了吸血鬼这条道路上。

  单亲家庭出身,母亲当过裸体模特,是被母亲说成“从你生下来那一刻你就死了”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从小被小伙伴们嘲笑欺负,又亲眼目睹了唯一朋友死亡的孩子。他不懂得爱,获得别人关注的方法就是像《人间失格》里的叶藏一样,故意装傻做出搞笑举动来博得他人的理睬。好不容易有了初恋,感受了初潮,却因为怪异的举动吓跑了初恋。后来又经历了女友的背叛……在威廉姆斯眼中,血液是和性一样重要的存在,“吸血冲动凌驾于性冲动之上。在产生拥抱女人的欲望之前,我更想吸血”,于是,威廉慢慢接近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反正她们都想死,还不如把血献给他。这种事情,对他来说,合情合理。

  对于他来说,对血的渴望是仅仅一种爱好。

  除了对血的渴望,威廉实在是一个温柔的人。他小心的接近那些企图自杀的女性,恳求她们把血献给他。他尽可能的满足这些女人的要求,麻烦的,荒唐的……他都会耐心的听完。他把那些女人的尸体保存在冰柜里,就像在进行一个仪式一样,他想让她们死的漂亮。

  这样一个人,实在是可恨又可悲。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与经历,让他的内心扭曲,他对于血液的渴望,实在是一种无意识的,“血液就是生命”,即使在他意识到他杀了人,可能是一种罪恶,他也没能意识到他的行为的可怕。直到他遇到另一个吸血鬼,亲眼目睹了吸血现场,他的内心才受到巨大的冲击。他其实渴望过平凡的生活。

  但是,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在牵引着他,操纵我们行为的宿主就是生命的本源,于是他继续寻找目标。直到他遇到那个愿意为了他活下去,愿意把自己的血给她喝的女子。“如果你不讨厌的话,我可以为你活下去。你可以喝我的血,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拿走的究竟是什么,生命原来是如此的脆弱。

  整本书围绕着生命进行探讨,其中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学校、自杀、宿命、人性都有非常深刻的探讨。岩井冷眼旁观,一步一步领我们窥探人性的秘密,生命的真谛。

  书中有很多岩井式的思考,对于细节的把握也很到位,印象很深的一段就是岩井在看到初恋的经血之后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自慰,描写的特别生动细致,书中有很多这种闪光点。

  《吸血鬼》很值得一看,真的会让你认识到不一样的岩井。

  在书的开头,威廉做梦梦到了一个蜘蛛网,网上有一只蛹,剥开蛹只流出了红色粘稠的血。书的结尾,他再次梦到那个蜘蛛网,看到一只蜘蛛正把自己缚到蛹里。这或许是在说“生命就是血液”,一切的因果轮回,或许早已种下。

  《吸血鬼》读后感(八):不会死掉的吸血鬼——不过是书摘

  血就是生命。(11)

  稍微摆弄一下就让人感到无聊的玩具。那就是我。(21)

  学校只是废墟。(28)

  别人一对我这样,我就想对他做点残酷的事情。(32)

  一度点着的火是很难轻易熄灭的。(132)

  ——2015.2.26 《吸血鬼》

  还是第一次读岩井俊二的小说,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死亡的潮湿气息始终慵懒地弥漫在文字之间,让我分不清这到底是吸血鬼的故事还是任何一个人的故事。

  《吸血鬼》读后感(九):黑色的岩井俊二

  一个对血液,而且只对年轻女性的血液有着变态嗜好的男人自称吸血鬼,通过自杀网站等方式寻找意图自杀的女性,通过抽取其血液的方法助其自杀,抛开“吸血鬼”这个噱头不管,也就是一串连环谋杀案。最后作案者事发被捕。

  这个故事,简单概括也就是这么几句话。

  没有古老又神秘的欧洲传说,没有唇红齿白的英俊少年,甚至也没有科幻感,若是奔着“吸血鬼”一词来看这本书的人恐怕要大大的失望。岩井俊二的《吸血鬼》跟“吸血”和“鬼”关系都不大,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人类,他不会在太阳下融化,也不会用尖利的虎牙刺破人的咽喉,甚至在看到别人这样做的时候还会本能地感到恶心并呕吐。

  可是他嗜血,血液能带给他像性快感一样的生理体验,甚至他的性启蒙也是源于对一个女人经血的欲望。除了嗜血,我觉得他死亡也有着不同寻常的爱好,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有过一次濒临死亡的经历,那样的经历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阴影,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为此而生出的一点沾沾自喜的情绪;他流连于自杀者网站论坛,虽说目的是寻找可以下手的目标,却也流露出了对死亡的热衷;在最后案发的时候,他本能地逃跑,我却觉得他等那一刻已经很久了,他亲手操作了十几个女人的死亡,他介意她们的死状,他把她们放在冰柜中冷藏,是否也无数次在心里想象过自己的死亡?

  书中一遍一遍说:血液是生命。

  而那些奉献出自己血液的生命却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半点眷恋,这种明显的谋杀行为在她们眼中却是合情又合理的,也许她们还会暗自庆幸自己死于吸血鬼之手。

  死亡在岩井笔下带有一种妖异的,致命的诱惑。这一点在《梦旅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吸血鬼》中一以贯之,那些年轻的生命们一个个都像中了蛊一样迷恋着死亡。

  岩井俊二总是会把笔触伸到人性最深处,他手下有小女孩因为暗恋而奇迹般考上东京的学校的正能量,也有小男孩因为迷恋而渴望死亡的暗黑气息。他就像太极,一面白一面黑,却都能深入内里,把年轻人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真想不通这个人是怎么同时驾驭纯粹的白和纯粹的黑的?他的《情书》、《四月物语》干净又纯粹,纤尘不染,唯美得让人想落泪,而《梦旅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又弥漫着浓的化不开的死亡气息,目之所及,都是大团大团的黑色。这本《吸血鬼》显然属于后者,阴郁又重口,可是又让人有说不出的忧伤。在同名电影中,用的是外国背景,却还是掩不了日本人特有的那种神经质和阴郁气质。

  《吸血鬼》读后感(十):欲望的一种

  欲望的一种

  岩井俊二的东西,我看过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但并不喜欢。很多年前看这个电影时,觉得无聊而且冗长,电影里所包含着的情绪是充满着对死亡的渴望。这是一种属于青春期的情绪,懵懂茫然,觉得世界一切都很糟糕。关于成长与世界的对抗,一向来都是有悲壮的意味。电影有个场景,少年戴着大耳机在麦田里听音乐,沉溺于自己的世界。这种悲剧的唯美——少年总是要离开麦田的,纯净的世界,毕竟更像是自我安慰的一种理由。

  岩井俊二的新小说《吸血鬼》,在文学上我们暂且不去评论它。市面上很多作品都是这样的,想要认真地评论一下它的文学性时,评论者总是无从下笔。原因无非有二:要么作品太过出色,要么作品太过糟糕。关于前者,举一个例子,俞平伯讲唐诗宋词,遇到好的句子,只怔怔地发呆,太好了太好了。别人问他哪里好,却一时半会说不出来。我年轻时受到一本美学书的影响,觉得这样不好,因为好之所以好必然是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现在我不这样觉得了,因为很多美好的事物是无法言说的,但是“坏”的东西却可以找出许多理由或者证据来证明之。

  岩井俊二在《吸血鬼》里体现出对于“血”和“死亡”的情有独钟,这种审美在日本文学中、动漫中很常见。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概括日本人的审美与性格,爱美与黩武,相当的精准。爱美,当然是像血一样艳红灿烂,黩武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死亡。这两种不同的特质,在岩井俊二的《吸血鬼》中表现为:血是一种生命。他的吸血鬼不同于传统的,而是一个心理变态或者性变态的嗜血连环杀手。这样的形象是不是很熟悉?著名食人魔佐川一政在日本大受欢迎或许可以说明一些情况。

  日本是个秩序森严的社会,“服从而不驯”,服从当然是对社会秩序的服从和遵守,而不驯,则是对这种森严秩序的反抗,但并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在宣泄情绪或者是人的一种触底反弹。高压力必然会带来反抗,据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礼教森严,但私底下却是个自由奔放的时代,色情小说风靡,而且在性事上英国人也挖掘出特俗的爱好,对于鞭笞的渴望。日本现代色情业非常发达,而且种类也繁多,可以说是杂树生花,如花如锦。需求是第一生产力,日本色情业的风行第一要素自然是国内强劲的需求。许多SM电影中,手段是迭出不穷。自然,电影跟现实生活毕竟是有距离的,不过也侧面证明了日本人在满足欲望中所表现出的强劲创造力。

  从芥川龙之介以降,我所接触的日本作家,大体上有一种阴柔且狠的气息。于美的追求有一种偏执的狠劲,像芥川龙之介的笔下的那个画师,看到女儿被烧,脸上能现出狂喜的表情。川端康成也如是,林少华译文中的村上春树也是——后者开朗点,没有那么阴郁。这种极致的女性美,岩井俊二身上也有体现,但在《吸血鬼》中却不是很明显,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是岩井俊二对于变态的性爱的爱好。小说《吸血鬼》可以看作是一个性变态的自白。

  在这一点上,喜欢重口味的读者,可以买来研读一番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吸血鬼》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