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欠条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8 04: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欠条读后感10篇

  《欠条》是一本由刘美松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0.00,页数:5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欠条》读后感(一):精神力量是击败一切的武器

  谈这本书不得不先谈这位颇具争议作者刘美松先生身无分文,打白条游遍中国,有人说他是爷们儿敢尝试,有人说他作秀,骗钱,看了书之后尤其在看过他的履历之后,我才真正领悟到他这个欠条之旅的用意,不是为了冒险也不是为了作秀,而且他在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前沿之地经历的种种诚信危机后,想去寻找的东西前途=前途=一切向钱看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充斥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种种社会乱象的根源也植根于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淳朴信任,在刘先生从打工仔创业者成长诗人作家企业家的二十多年里他尝尽冷暖品尽百味,也成就了他完成这个奇迹勇气

  度过他的旅行全程之后精神的力量让人无比震撼,我想也是他支撑前行神奇勇气吧!值得我们学习领悟,如何强大身心,如何与陌生人谈话!

  《欠条》读后感(二):打欠条走全国道德性价比

  2010年底,刘美松以诗人的热情疯狂完成了一个心理实验,一场行为艺术——独自从深圳出发,不带一分钱(包括信用卡),通过打欠条的方式解决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加油和住宿三大难题。最终,他用222张欠条完成百天28510公里行程,车行全国。一路上欠下的费用,大部分旅途中他就已经让家人先后寄还,剩下的在他回到深圳后也已如数还请。

  用了几乎3年时间,刘美松才将自己的行程记录整理成书。一上手就觉得这本《欠条》是如此厚重,600多页,怎么看都不符合时下畅销书制作要求。也是,现实中的刘美松怎么说也是一家印刷厂的老板,“不差钱”,结果却做了“打欠条走全国”这种别人眼里纯属自虐的事,他出书,若冲着名利代价就大了点。

  不少网站将该书作为旅游类图书推荐实在是小看了这本书。刘美松出版《欠条》实为记录与纪念——除了文字记录,还有众多当事人照片个人信息联系方式、事发地点的现场照、手写的欠条、事后还钱的电子回执单,等等。书中呈现的是借钱双方较量过程,是心理实验过程的纪实,是一路上作者的自我挑战的纠结与挣扎、通关的喜悦得意相比之下,一路留下的风景照倒像是路途中的点缀放松。看到这里,你还觉得这是“游记”吗?

  实际上,刘美松为自己、为我们追问的是沉重的问题:在这个被认为是诚信缺失的社会,是否还有信任?虽然作者无意拷问人性和现实,只想用自己的行为推进社会的信任,然而他一路走来的结果的确印证了社会的真实。我们看刘美松最后总结数据:“行程实际时间577小时沟通占用时间153.7小时,占行程时间的26.63%,平均每天沟通时间约92分钟。”难怪他在费尽口舌说服别人之后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将这些时间节约下来,可以做多少事情。”序者尤莼洁也提到,从经济学角度看来,信任是交易基础之一,但是基于道德的信任,只是脆弱的乌托邦。

  本来借债还钱天经地义,然而曾几何时,即便诉诸法律制度,居然也可能是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就像如今流行底线”一词,底线本不值得赞赏,因为那不是什么高尚的事。只要涉及人的具体行为,就必定对它有下线的规定。你可以无限上升,直至成就高深大德,但不可以无限下沉,突破底线。

  我们大多数人,相信或多多少都尝到过诚信缺失、见利忘义、道德沦丧的苦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也是一种经济学,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衡量利害得失的一种经济学。

  毕竟人的很多动机不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人的需求是多面向的,就像刘美松,以一己之力和近乎自虐的方式试图推进社会的诚信,而他最后能够完成独驾中国的计划,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很多欠条欠的是金钱,而金钱之外更多的是人情、信任、友谊。以金钱为开始,又与金钱无关。”刘美松这样总结。这过程煎熬的旅程,结果是温暖的。

  原载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原作者/紫逸

  《欠条》读后感(三):《欠条》:被颠覆意义,“不堪卒读”

  别人比成功,我愿比永久。(纪德)

  嗯,先说说这本书的优点吧。

  装帧很别致价格很高。图片很多。

  OK,就这样。

  《欠条》一书,讲述的是“100天,身无分文,一人一车独驾中国。行程28510公里,打下欠条共计222张,总费用48272.5元。面对怀疑、不解,心怀焦虑,作者刘美松如实记录了一路上自我挑战的纠结与挣扎、通关的喜悦与得意。呼唤诚信呼唤正能量!”从豆瓣上抄过来的简介

  从营销的角度上看,这本书做得很上心。无论是装帧还是宣传,包括“杜撰的概念”,都很有利于营销。当社会呼唤正能量时,这部作品是应时应景的。

  但作为一本出版物,尤其是所谓的“严肃出版物”,不是笑话书、漫画绘本和网络小说,仅仅吸引眼球哗众取宠”,似乎并不够

  或许我的鉴赏水准并不高,最主要的,我对现世价值观理解上并不敏感,所以在读这部作品时总有种“不堪卒读”之感。整部作品就好像是一场真人秀,作者驾着车,上书“一人一车,身无分文,100天游遍天下。”走到一地便亮出身份,给人家打欠条,换取高速通行、高档宾馆高级餐饮,然后拍下一堆照片,写下流水账,最后交给出版社排版刊印,便呈现了手上的这本书。

  全书核心是“诚信”。但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作者用这种方式诠释的东西,真的就是诚信吗?很显然,因诚信而产生借贷行为,应该是“偶发的”、“自愿的”。而作者在这一路打的欠条,却全部是“有预期的”,而借钱者,又有多少是出自真实的善意呢?

  这便好像某电视台策划的一场真人秀,将装有重金钱包置于街市,然后告知路人“我们在做节目,请真实地表现您捡到钱包的反应。”这样的真实,有怎样的价值呢?

  并非出于善意的诚信,还有被宣扬的必要吗?被绑架真诚,与虚伪又有什么区别呢?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历程。既然开始了“市场经济”,谈生意便成了社会生产的必要环节,于是“酒桌文化”便应运而生了。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许多尴尬的问题,诸如“酒驾”、“酒精肝”,而中年人,往往是谈酒色变的。

  然而在最初,酒存在却要高尚许多。西方的“酒神精神”,是人类始终向往的精神状态。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那么原本象征自由的酒,如何蜕变成令人厌恶交际工具了呢?当中国人变成买醉的代名词,当“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之时,我们遗憾的不仅仅酒文化的颠覆,更重要的是人心——被利欲绑架的悲哀

  而刘美松和他的《欠条》,一路上,颠覆了“诚信”的定义。他看似在践行高尚,实质上是在将“高尚”包装商品推送给盲目的人们换取利益。在文化严重缺失的今天,任何公开声音都应该承担与自己的“音量”相当的责任,这是一种引导,更是一种传承。无论你怎样定义真诚,它都不该被混入市井,被当做儿戏;而是应该深贮心底,成为被恪守的底线。

  在现今的社会,我们的底线已然不甚明晰了,再颠覆,或许会万劫不复

  《欠条》读后感(四):222张欠条铸就的诚信之旅

  在这个我们不断被告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代,一个人如果身无分文还想走遍天下,听上去简直像天方夜谭。然而,刘美松却勇敢实践了这个疯狂的想法,一人一车游遍了华夏大地

  因为是驾车出行,他遇到的问题比那些搭顺风车的穷游族更多,因为他不仅要解决自己的食宿问题,还要想法子高速路收费口、给座驾加油……而他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也独具一格,那就是打欠条!

  正是这种听上去有些不靠谱的方式,支撑他走完了100天的旅行。旅行结束后,刘美松积攒了222张欠条,还把一路发生故事结集成书,于是便有了这本厚重的《欠条》。

  靠着那堆金额不等的欠条,刘美松走遍了全国的大部分地方,全部行程2.8万余公里。对他来讲,这是一趟怀疑、拒绝、泄气、失望、信任、帮助以及快乐交织的旅行,也是一次压力重重的体验,虽然背负着重重压力,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刘美松从未想过放弃,而是带着饥饿伤痛一遍遍沟通和尝试,去挑战信任,建立信任,虽然经历过诸多不愉快,尽管过程无比漫长,但幸好结局温暖人心。

  路途当中,不管有多累,刘美松都坚持用诗人的笔触来记录一路的见闻,于是,我们有幸读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那脸色酡红的高原小姐妹、刚刚毕业却无比仗义大学生妹子直率又细心的驴友、秉公办事却又古道热肠加油站站长,还有一回那些浪漫又热情的诗人朋友,每个人都曾围绕欠条发生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感动。刘美松说:“这一路的欠账可以一一归还,可这一路的感动,又让我如何归还得了?”

  靠欠条维系的旅程,注定充满着缤纷的元素,这一路,刘美松曾吃泡面吃到反胃,还经常忍受饥饿,但也屡屡享受过无数好心人特色美食;他被无数人刁难,遭遇火灾、打劫,也陷入过泥沼,也欣赏美景,有过和诗友们烹茶论禅、把盏言欢的好时光。在长达百日的旅程中,刘美松有幸回到了曾经的第一和第二故乡——紫阳和赤壁,他被亲人们热情接待,还探望了白发苍苍老母亲。当他离开家乡再度踏上行程时,心中充满着不舍,却也充溢着勇气。而就算再苦再累,他也没有忘记公益百忙中在博客上贴出了一份倡议书,为故乡的孩子们募集课外读物

  《欠条》一书载满了感动,也承载着整个社会的希望。刘美松在不打工不乞讨,也不要赞助的情况下完成了使命,在各地种下了诚信的种子,这本身就是鼓舞人心的一件事。这场旅行从金钱开始,却又与金钱无关,而是关乎人情、信任和友谊,它慢慢放大了诚信的面孔,也给读者传递信心与能量,可谓善莫大焉

  原载于/《天津日报

  原作者/张琦

  《欠条》读后感(五):三万公里的追梦人

  在这个被认为是诚信缺失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否还有信任?刘美松,从深圳驾车出发,100天,走遍全国所有省会城市,他身无分文,却凭借帮助独驾中国。行程28510公里,打下欠条共计222张。面对怀疑、不解,心怀焦虑,作者刘美松如实记录了一路上自我挑战的纠结与挣扎、通关的喜悦与得意。

  我读到深圳刘美松先生写的这本《欠条》。文字虽有欠雅驯,颇为粗粝,但此书表明的一个事实就足令我们这些曾经做过梦的人深思不已。未必是惭愧,而是——为什么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还能痛痛快快地“做梦”,希冀以不带分文、全凭借贷来完成这场超过28510多公里,几乎涵盖各个省份的自驾游。并且,他真正希望的是以这次行动来唤醒人们彼此间的信任——而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人,已经打算或正在进入那个自我封闭的象牙之塔,开始冷漠地寻求智识。老实客气地讲,起初我有些警觉,然而我们或谓之浪漫,或谓之单纯,甚至“不计后果”云云,则又未免论之过早。

  2010年到2011年之间,我也经历了无数次疯狂的出游。甚至曾打算将在外消费账单,包括车票机票发票以及在超市购物遗留的小票统统保存下来——以此完成一次拼接式的写作。这些东西说来并不关紧,却往往能令人想起某个时刻的某种念头,因此我很看重它们。但后来不知怎么那次写作也就作罢了。故而,在读到这本《欠条》时会有亲切之感。作者不仅保留了大部分照片、路程地图、计划单,还有别具特色的欠条、妻子寄来的银行电子回单,以及朋友之间互道平安的短信。此间缀有的解释文字,随便翻开就是一个耳目一新的地方。泰戈尔说得好,过于功利人生就像把无柄的刀子,也许很有用,可是太不可爱了。本书无疑是追梦人的一次坦陈。

  我们所以会激动,是因为在那抵达之处有我们所期待的一种经历。一个人的出行是流浪。这种意义早已逾越作为旅游的行走。旅游的实质太低贱了——草率,迁就,走马观花疲倦不堪。对我来说,流浪才是值得上路的事,才是对躁动不安内心的安抚。终极价值或许即存乎其中——将自我放逐于陌生的环境。在那里,记忆有了重量经验决然燃烧,自我也必将在行走中获得彻底的解脱与蜕变。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在路上的美松先生也会很激动吧。但他要做的则不仅仅是感受异地的气息了,他还要去向一个又一个陌生人解释自己的行为——自己从哪儿来,向哪儿去。为何要只身前往。为何身无分文地驾着一辆并不算新的车去呼唤人们心中的信任——据作者统计,这趟自驾行实际花了577个小时,而沟通占用的时间就占了26.63%。他进入191个加油站,挑战了其中156个,只有51个肯收下他的欠条。虽然如此,他还是得到了各地陌生人的帮助,断断续续地完成了这次壮举。一百天之后,因为吃了太多方便面,刘美松瘦了二十斤。

  作者坦陈,他并没有想过要去改变社会,但他相信社会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可能刘美松先生没有读过胡适的书,但他的想法与后者正是一致。1920年1月15日,胡适在《时事新报》发表了《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文中就提到了这种见解:

  社会是种种势力造成的,改造社会须要改造社会的种种势力。这种改造一定是零碎的改造,——一点一滴的改造,一尺一步的改造。无论你的志愿如何宏大,理想如何彻底,计划如何伟大,你总不能笼统的改造,你总不能不做这种“得寸进寸,得尺进尺”的工夫。

  从2010年8月25日到2010年12月2日的这场游历,一以贯之的便是这“一点一滴的改造,一尺一步的改造”的想法。这个时代原已把社会改变得太多,而到头来发现改变的不过是我们自己。刘美松先生只身在外的一百天游历,着实令人神往。虽然我们还会希望这次疯狂的举动事先没有安排,是一次彻底的对一己与对社会的检验,但想到身边就有的层层隔膜,期待这个时代存在传奇未免有些浪漫了。所以,我们真正要希望的是从此刻和自己做起。凡事皆非小事,而事事亲为。不看轻自己,也决不看轻每次尝试的价值。

  原载于/《法制晚报》

  原作者/徐兆正

  《欠条》读后感(六):叩问诚信的方式

  在这个时代,我们缺失的东西很多,比如信仰比如自信,都会让我们陷入到精神的危机当中去。倘若我们以一人之力去证实它还没完全消失掉,那是不是就具有的普遍意义?在我看来,这也还是一个疑问。在读刘美松的《欠条》时,让人感慨,就是一个行走的记录,事无巨细,却因为诚信的主题,让人惦念。

  2010年8月25日,诗人刘美松从深圳出发,口袋里不带一分钱,开始了一场名为“诚信出发:一人一车,身无分文,100天游遍天下”的行动。过高速公路收费口,到加油站加油,到酒店住宿……他的支付方式是打欠条。他的百日游,行程2.8万余公里,打了222张欠条,涉及金额超过5万元。此书如实记录刘美松在陌生人的世界里试探信任与善意的旅程,他希望用自己的冒险之旅证明这个社会仍然存在诚信与信任。事实是,即便一个从外部看来极为溃败的社会,总还是能找到基于个体的人性之善。

  这场行走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刘美松所要证实的诚信确然没有消失掉,从他一路的记录看,也还是有不少人对欠条有信任感。但相对于现实生活当中的许多琐碎,我们却未必会相信,比如在路边上借钱的行者或乞讨者,这并非是人类的善良本性已然泯灭,对这类现象见惯不惊,而是就个人而言,在做这类好事时总是有着投入与产出的计算。这当然会妨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关系。

  刘美松的这一路上所遭遇的尴尬也还是有,倘若我们用统计数据来计算这里的人性的善与恶,却可能会忽略掉人性的展现也是随机的,也大大低估了人性的力量。在社会学家看来,人与人之所以会结成同盟就在于有信任产生,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共同遵守的契约,这种精神是文明的进步,而欠条所反映的契约精神在这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不关注的。倘若刘美松所承诺的欠条不能兑现,再有人以欠条的名义沿路行走,所获得的经验就与此大为不同。同样,在欠条问题上,因个人经验、社会背景的不同,自然会做出相应的判断(从每次沟通的时间长短看,也大致如此)。

  在《欠条》的后记中,刘美松说:“最接受不了的是怀疑。但谁又不是时时处在怀疑的边缘呢?别人怀疑,我解释;别人不听,我找下一个听众。一百天,像极了股市的动荡,忽高忽低,每一次极度的失望之后是希望的临近;每一次小小得意,就又会是失望的来临。久而久之,形成了规律,就像是我们的人生,不放弃,才有未来。”这或许可以看作对自身的一种挑战。

  叩问诚信的可能性,在今天做来,也是耐人寻味的事。刘美松将此归结为有梦想、不寂寞。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欠条》所带给我们的是直观的感受,这虽没有严肃的学术分析,倒是让人看到生活的本真:固然社会变化得很快,物质、消费也可能变成时代的主题,可生活总有几许美好的。

  原载于/《信息时报》

  原作者/朱晓剑

  《欠条》读后感(七):精神的力量是击败一切的武器

  谈这本书不得不先谈这位颇具争议的作者刘美松先生,身无分文,打白条游遍中国,有人说他是爷们儿敢尝试,有人说他作秀,骗钱,看了书之后尤其在看过他的履历之后,我才真正领悟到他这个欠条之旅的用意,不是为了冒险也不是为了作秀,而且他在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前沿之地经历的种种诚信危机后,想去寻找的东西,前途=前途=一切向钱看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充斥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种种社会乱象的根源也植根于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淳朴的信任,在刘先生从打工仔、创业者、成长为诗人、作家、企业家的二十多年里他尝尽冷暖品尽百味,也成就了他完成这个奇迹的勇气。

  度过他的旅行全程之后精神的力量让人无比震撼,我想也是他支撑前行的神奇勇气吧!值得我们学习领悟,如何强大身心,如何与陌生人谈话!

  《欠条》读后感(八):他看的不是风景,是世态人心

  深圳特区报记者 梁 婷 实习生 叶泳诗/文

  三年前的8月25日,刘美松从深圳出发,自驾车行程28510多公里,走了30个省份和直辖市,写了222张欠条,赊账48272.5元。三年后的8月25日晚,刘美松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了《欠条》一书的首发式,他还邀请了一路上帮助过他的人到现场,向观众讲述这一百天的故事。

  2010年8月25日刘美松从深圳出发,直至2010年12月2日他安全结束行程,回到了出发地深圳。刘美松这趟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看世态人心。他用这一百天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身无分文的人,靠诚信支撑完成旅途。《欠条》艺术记录下这一路上的故事和自己的亲身感受。

  每次他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向陌生人伸手借钱,并且打下欠条——而三天内,他的太太一定会通过网银将钱还给对方。他作出了统计,这一行程实际时间577小时,沟通占用时间153.7小时,占行程时间26.63%。他到访191个加油站,挑战加油站156个,成功51个,成功率32.69%。挑战酒店53次,成功16次。他认为在这旅程中,他得到了很多,他并没有想过要改变社会,他相信社会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他在后记中写道:“有梦想,不孤独”。他想通过不带一分钱开车走完全国的形式,用自己的诚信呼吁社会关注诚信,尊重诚信。

  在《欠条》一书中,不仅用文字记录着这一路途的故事,还有他到每个地点拍下的照片,路程地图、欠条、短信、银行电子回单等等,完整地展现了这一百天的点点滴滴。“这本书的写作没什么难度,只是为了减少家人的担心,我把其中一些最艰险的场景弱化了。”刘美松说。

  刘美松说:“我出发前是130多斤,经历旅途后成110多斤。”在这路途中,他吃得最多的是方便面,他甚至因为缺少摄入蔬菜,嘴巴出现了溃烂,但在他的书中写道:“我开始准备泡方便面,享受这美好的夜晚。”这一路上他都是以这样乐观的态度面对种种的困难。

  他车子的两个轮胎在戈壁滩上都爆掉,因此他打下最大数额的一个欠条——5742元。书中写到了他“上下奔波的疲惫,多个小时未进餐……”而这种种困难并没有让他放弃。山海关是他挑战住宿数最多的地方,他差点就要露宿街头。他去了11个酒店,但都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于是他就把车子停在其中一家五星级酒店停车场,打开睡袋准备在车里过夜,最终,酒店领导还是愿意让他到酒店住下。一路上,他疲惫不堪,但他收获到了各地陌生人的信任,写下了222张欠条,支撑他这一旅途的顺利完成。

  “我们这个社会缺少什么?缺少信任。在一个信任缺失的社会,我们该怎么做?那就是挑战信任,建立信任。我愿意用我所谓的冒险之旅,来证明我们的社会,只要诚心,信任仍在。只有诚信,才是我们个体的人在群体中的立足之本,我们需要它。”刘美松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欠条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