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的秘密》是一本由李子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一):育儿先育已
现在的我们都只能拥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自然成为了家中的宝贝,父母心中惟一的希望,每个家庭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让他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于是在全国都掀起了早教热,甚至从怀孕开始就给胎儿听音乐,给他读故事,与他聊天了。出生后的各类学习班也是不胜枚举,可是孩子学会了一些技能,却也有了一些问题,例如脾气暴躁,不会交朋友,胆小等等。我们变得更加焦虑,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培养一个健康的,将会拥有成熟心智的孩子。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童慢慢成长,我们仍然不懂得孩子是怎样的存在。李子勋老师从孩子的孕育到出生,从生理发展到心理发展,让我们明白孩子在这些阶段,能接受到什么,都适合发展什么,理解他们的天性以及局限性。在书中李老师说:2岁前,孩子的知觉、记忆是具象的,不是抽象与概念的,父母一定要努力让孩子将这样的知觉状态保持得更长一些,尊重孩子的知觉与感觉的发展规律,不要逼迫孩子学习语言和理性的东西。言语本身内含着一种思维逻辑与叙事结构,这样的逻辑会限制孩子发散的思维方式,言语本身有一种分类系统,这些分类又限制了孩子复杂的感知。许多急功近利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于人,将孩子限制在枯燥反复的学习当中,当孩子考了各种等级,秀了各种特长,恐怕满足的只是父母的虚荣心而已,孩子被迅速地带入了成人的世界,一切都变的简单而无趣,生活不过只是练习和考试。这样的孩子恐怕无法再对事物拥有热情和新奇,创造力也会被限制和扼杀了。
人类科技的进步已让人们忘记了自己也是自然界的生物,总是希望用最快捷的方式灌输给孩子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但李子勋老师敬畏自然的力量,他从自然规律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解释他的教育观。孩子的成长如同一粒种子的破土发芽,他的内在有无穷的力量,他可以从自然中获取多样的思维能力,孩子感受到的事物比教学学会的东西记忆更加深刻,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认知,而不是背诵成人给定的感受。在孩子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父母只需从旁边观察,给予安全保护,克制成人强烈的指导帮助的欲望,否则只会让孩子体验到挫败感,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
自然是生命之母。做为父母的我们首先改变的是育儿的观念,教育孩子应是顺应自然,摒弃我们强加给孩子的思想,引导孩子的成长而非改造孩子成为想象中的自己,莫用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孩子的潜能。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二):早教的意义 我是教育老师 各位妈妈有育儿疑问的可以来咨询哦 提供早教资源
我是从事早教行业8年的老师 所以非常赞同书籍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要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式二岁开始孩子们的思维逻辑是养成的重要时期 看似不重要但潜移默化的改变就在不知不觉的
在幼儿时期一开始是美术认知游戏的探索 一般我们主张涂鸦的方式进行生活知识与实践
后期数学力是很重要的学习培养 无论怎样的兴趣爱好都是需要孩子们长期坚持与脑部记忆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在三岁-五岁之间孩子会开始养成自己独有的学习性格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三):宛如清风的早教书籍
到了适婚、适育年龄的我,对养生教育类书籍格外的感兴趣,而最近,正好有机会接触到了这本《早教的秘密》,虽然孩子对于我来说还是计划外的考虑,但当拿起这本书,还是好奇的翻看起来,起初看起来这本书有点吃力,可能作者为了使得读者后续的内容读起来更为轻松,把理论的、猜想和知识性的内容置于最初的位置,初步读来,内容不离早教以及孩子,但对于类似我这种“急功近利”的读者的心态,难免无法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整本书读下来,跟随作者的思路,才得以发掘,作者不仅在文中贯穿着对早教理念的叙述,连同本书的结构也是作者有意为之。
作者在第一章是从心理学,医学等的科学理论与假定上来阐释自己的观念和主张,并给予读者合理性的解释。从第二章,作者的观念从理论到实际,更为鲜明起来,作为读者,从这里开始,觉得这本书真正“实用”起来。第三章,作者讲解了孩子从出生到3、4岁的身体、心里和生理特征以及作者对此的观念,从中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不是仅仅找方法,而是通过了解婴儿和孩子来达到早教的目的。第四章,可能对于已为人父人母且急于寻找早教方法的读者来说,更为“实用”,作者举例了若干早教期间孩子的问题以及作者的建议和主张。在我这个还未生育过的人看来,这本书,不仅适合已婚的准爸妈,也适合我们这一适婚的群体。它对于准爸妈来说可能是育儿书籍,从众多育儿书籍中找知识、找方法,从而为将来的孩子打一个良好的基础。我没看过其他育儿书籍,但是从身边已婚和已生育的亲友身边大致能够感觉到,她们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成为人中龙凤。但是此书或许并不鼓励家长过早的拿现代知识教育孩子,作者更为鼓励家长在孩子0到3岁时给予孩子更多自然的接触,让孩子充分发展自然本能,这是对孩子未来能力的储蓄。
或许能早早接触这本早教书籍是我的幸运,在作者的理念中,对于我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教育,一种思维的转变,对身边的孩子,对我未来的婚姻以及未来孩子的教育都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抛弃掉“急功近利”,回归或许是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教育,这本书或许能给担心未来教育的准妈妈、爸爸们一个不错的建议,能给疲于如何更好的早教而“急功近利”的爸爸妈妈们一点“缓冲”,如同作者的开语和结语中的一句话:“本书的育儿观念也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轻微的干扰,犹如盛夏骄阳下一丝难以察觉的凉风,读了这本书仿佛我们什么都没有改变,也没有什么显著的收获,但读过的人与为读过的人的内心似乎有了些不同,亦如蝴蝶效应。”我的感受的确如作者所言,一本书的影响,这种“蝴蝶效应”或许是最好的。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四):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在拼爹大行其道的当下中国,不管是职场拼杀、求职就业,还是高考、中考,所有的竞争压力最终都会传导至一个方向——父母。这直接导致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普遍有一种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竞相把竞争的起点一再前移,以期帮助孩子求得人生的先机,这便催生了所谓的早教产业。
但是早教到底应该怎么做?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惯常以为的让孩子提早认几个字、识几个数、背几句诗吗?就是早早的将孩子脑子里灌满各种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知识吗?就是商家渲染的要用种种刺激来促进所谓的脑细胞快速分裂以发展孩子的语言与理性思维能力吗?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子的!他在这本书中运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分阶段介绍孩子3岁之前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指出以上这些所谓的教养技术、教育目标其实都是有害的,非但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且会让孩子的天赋智能退步。他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平衡、节制、阴阳互为等思想,极力倡导一种回归自然的育儿方式,将孩子看作是一个全息的生命体,好的教育是唤醒天性而非灌输知识,是激发天赋而非塑造性格,是滋养灵性而非扼杀天性。父母要遵循相互依存、节能、只取所需三个自然法则,尽可能的带孩子去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用自然的气息来唤醒孩子的知觉,构建孩子的内心世界,滋养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孩子真正的发现自己、认知自己,用自己的力量成就自己。
我家儿子两岁了。这些天,妻子总在向我唠叨哪个邻居家的某个孩子已经会背几句唐诗了,哪家孩子的个头比我儿子高多少,哪家的孩子去测了微量元素之类的。为了让儿子显得聪明一点,她也在不厌其烦的教儿子背什么儿歌、唐诗、三字经……并且在和我商量,要不要一过了春节就把孩子送到早教班去,因为有个邻居的孩子送去以后学得乖多了,还认识了好多字……到底该怎么办呢?我近来一直在为此事而犹豫、犯难,彷徨无计。
看过李子勋先生这本书,再认真反思一下以往那些奉为圭臬的育儿经,如醍醐灌顶般一下子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认识到原来那些想法确实是有害的。对于孩子来说,生命是一种神奇的、自足的历程,他需要大自然的养育和滋补,而不是依靠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养育技术塑造出来的。试想,只靠几个抽象的概念是无法真正领略山之雄壮、水之灵秀、海之博大的,那是死的知识,而不是人的素养。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最终要成为他自己,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进而成功。他需要的是一个幸福的人生,而不是成为家长的作品,也不是要通过频频显示聪明以满足我们自己的虚荣心——某些时候,家长也是在拼孩子……
总之,李子勋先生这种自然的,就是最好的育儿理念深得我心。的确,只有尊重生命规律,让自然的回归自然,让简单的重回简单,使孩子主动接受大自然的馈赠和滋养,回归自然、淳朴、简单、节能的生活,才能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长成健康的体魄,滋养强大的心灵,养成健全的人格,才能让孩子最终活出自己、成就自己、拥有幸福人生。其实,再进一步讲,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同样贵在自然而适意。
那么,我很乐意从我自己做起——儿子,咱坚决不上早教班了,明天就去爬山看红叶喽……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五):这不是一本有用的早教书,除非你认为自己的思想需要被教育
如果你在找一本真正能帮助你教育孩子的书,看这本书完全是浪费时间。
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把个人的生活理念,对宇宙,对生命,对自然的认识一股脑抛给你,希望用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片面认识来作为育儿方法的理论基础。 从物理学研究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到生物学进化直至汉民族的昌盛,这和育儿有半毛钱关系吗?实际作者的野心很大,希望借用“中国文化核心的平衡节制阴阳互为”构造一个所谓的“知识补偿系统来增进国人多样化育儿,来唤醒孩子的生命能量灵性和创造力! 可是全书看完,发现作者实在是缺乏系统思考的能力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更不用提创造一个理论系统来帮助别人早教! 相反全书停留在道的层面,充斥了作者对物理学生物学和易经的一知半解和各种哗众取宠的观点。
作者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使命,我们培养孩子是协助他成为自己,完成他的使命”。这难道不是人各有命,富贵在天的翻版吗?书中列举的各种例子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作者想说明现代教育方式严重妨碍孩子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人们活在惯性恒定的知觉中不愿改变: “从牛顿开始,我们一直坚信重力式垂直向下的,我们的建筑学也一直把笔直与对称看成是法典。为了这个信仰,我们无视大自然并不存在笔直,直角,直线的东西,无视山川河流都是波动弯曲而非以几何形式存在着,人类依然顽固地按照几何原理建造这些非常不自然的房子。现在纵然指导地心引力场不是垂直的,二是曲面变化着波动向下的,但是接受那些看起来不规整,不对称的建筑,人们的内心还是非常不适应。。。 (槽点太多,只想请问牛顿之前人类造房子不对称不是直的吗?)
唯一一点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现代教育对智力和逻辑过度重视的反思和对直觉的思考,但是思考了10几年并没有对直觉有任何独特的见地。作者全书一直倡导亲近自然,拒绝功利性教育,但副标题的“赢在未来”又是满满的功利和铜臭味打脸。
“人类的科学充其量只是一种对存在的解释系统,正如我们对月亮的解释并不是月亮,我们知道的月亮只是解释中的月亮而已。科学与神学都对存在给予解释,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与神学本质上是一体的,并没有谁比谁更真实。人如果相信一种解释为真,那么人的大脑在处理存在的信息时会自动地重建出这个真,只是有的解释比另外的解释更具有时效性,可用性与可操作性而已。” (书中不停的用各种角度诠释作者的世界观)
“由于宇宙与地球都处在一个巨大的流动变化的磁场里,万物与生命都会负载着它原初时期被印刻的磁性(什么性?)宇宙能量基本都是电磁力(怎么得出的?),引力其实也是磁力。婴儿出生时刻,所处地方,他与太阳,月亮,星辰,四季节气的距离,方位,状态的关系决定这婴儿那一刻被赋予的磁性特征(...什么性?)
”没有剪断脐带,孩子的供血还是妈妈的,血液带有母亲的磁性,受母亲磁性的屏蔽。脐带剪断后,新生儿裸露在当下的磁场里,他的心脏会受到宇宙磁场的影响(不明觉厉啊。。),他的血液也被重新磁化! “(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万磁王吗,Xman看多了吗?)
”PM2.5这样的微小颗粒会直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细胞最小结构,如DNA, RNA, 线粒体,细胞膜受体”
“ 大自然蕴含的知识系统在胎儿形成之际就完整地传递给了他。所有新生儿在接触自然的时候都很自然,仿佛他天生就知道,不惊不喜,不卑不亢(不然能怎样??) 儿童内含的自然信息在后天与自然的接触中慢慢唤醒,但人类知识系统传递给孩子就不那么容易。”
“我有时会瞎想,在中国人口数巨大,资源又极其有限的状态下,实行有限私有制是可取的。一,取消遗产权,个人财产死后都要归还社会;..." (这和早教有什么关系..)
“仅仅处理语言的计算机不需要高级运算单元;而图形处理却需要计算机高级运算单元...一个视野的自然细节蕴含的信息大约有几万个千兆(什么是几万个千兆?). 大自然充满着细节,高级相机解析度大,细节也丰富,儿童就是高级相机。(草泥马飘过...) 有了成熟的语言,儿童可能就退行为低端相机了,很多细节不在需要,也难以感受。当然,孩子最终还是要学习语言的..." (这个例子非常的形象和生动啊)
quot;我在北大EMBA(总裁高级研修班 -- 作者注) 讲演时分析过华为的任正非总裁,根据他的出生,小时候的经历,父母所处的社会地位,文革期间的社会身份,推论他的个人喜好,人格特征,管理风格,以及生活情爱方式,当时EMBA上有两位华为的高管,他们对我的分析的回馈是90%都说的很准确” (作者之后行文千字描述70后到90后的特点,在北大演讲,YY任正非和早教有半毛钱关系吗?)
“触觉基本上是所有生命体(也许还包括一些无生命体 - 作者注)都存在的一种感觉" (... 这样的脑洞不写科幻都浪费)
”过早的人类格式音乐的轰击,孩子的听感神经细胞被淹没了,再也感受不到真正音响的美妙,也缺乏对音乐自在的享受和鉴赏力。就像山东人从小吃煎饼卷大葱长大,他们会觉得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煎饼卷大葱,一辈子都离不开那个味。”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六):早教的意义 我是教育老师 各位妈妈有育儿疑问的可以来咨询哦 提供早教资源
我是从事早教行业8年的老师 所以非常赞同书籍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要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式二岁开始孩子们的思维逻辑是养成的重要时期 看似不重要但潜移默化的改变就在不知不觉的
在幼儿时期一开始是美术认知游戏的探索 一般我们主张涂鸦的方式进行生活知识与实践
慢慢开始学习绘画能力提高自己思考和动手
后期数学力是很重要的学习培养 无论怎样的兴趣爱好都是需要孩子们长期坚持与脑部记忆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在三岁-五岁之间孩子会开始养成自己独有的学习性格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七):3岁之前的早教: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带着他们去亲近大自然
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3岁以内的婴幼儿的教育:回归自然。
3岁是婴幼儿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长。3到7岁是俗称的“学前期”。这两个阶段基本上决定了一个人成年以后的性格。
那么这本书,就是关注了0-3岁的婴幼儿的教育。
1.
给予他充分的自由,不能给他订立太多的规矩,规定他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要充分放开,跟随他,确保他的安全即可,这样可以培养一个自尊自信的孩子,让他成长为他自己,持有良好的自我悦纳。
不要过多替代孩子,需要让他自己去体验更多的探索行为,父母陪伴他就可以,不要帮助他去完成。
2.
更多地接触自然环境。一有空就带他出去,寻找不同的自然环境,让他坐在有阳光的草地上,很多信息父母感受不到,孩子却能感受,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海洋、沙滩、河流,带他去农田、树林、野地,铺上毯子歇一歇。孩子不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是用身体在感受,身体在哪儿,自然信息就会慢慢地浸染他。
3.
音乐和绘画。希望父母在孩子3岁以后让孩子多去联系。看过漫山遍野的加拿大红枫,再去香山看黄栌,感觉不到那种兴奋,听过满山百鸟朝凤般的鸣叫,再听乐器拉出来的鸟鸣声也难以激动。
儿时没有被大自然饱满的信息滋养过,要成为创作型的画家与音乐家是不可能的。
4.
3岁以后再培养孩子的人文知识。
5.
作者提出的一个“补偿”概念很好。主体教育看重什么,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品质,家长需要补充给孩子一些非主流的成长方式,以帮助孩子其它智能同步发展。
在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家庭成就孩子》中,强调了家庭的补偿功能。如果主题教育培养的是"吏",服从、按规则生活、遵纪守法。。。那么家庭教育就要补偿孩子做“官”的能力:自在、自由决策、自行其是、创新、不守规矩。。。
总的来说,3岁以前的教育,丰富孩子的体验,越多地让孩子去体验,孩子的内心越丰富,这些都是为3岁以后的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而最好的体验,莫过于自然。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八):生命重于一切《早教的秘密》
生命重于一切《早教的秘密》
我的孩子已经上初中了,按理说不应该关注早教的书籍了,不过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子勋,所以还是应该看看。中国的教育学书的水平实在难以恭维,读了这么多年,我感觉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学,尤其是家教书,可以不看。还不如多看点有价值的心理学书。什么样的心理学书好一些呢?李子勋的书,武志红的书,都不错。他们都高产,不过我还是出一本买一本,都读了。
李子勋还出版过一本《家庭成就孩子》,非常精彩,里面讲的是家庭教育,这一本讲的内容是早教。早教一般是从怀孕开始,一直到上幼儿园的这段时间。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的小学生已经开始感觉到学习的沉重,这个趋势已经蔓延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但幼儿园,现在早教都变成了有目的的学习,胎教的时候就开始给胎儿上课。这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如果这样真的能够保证你的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也情有可原,但是其实只是为了商业炒作,为了挣钱,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效果。盲目的家长只是在用自己的孩子做实验。
李子勋认为生命的开始,应该在大自然中渡过,的确人类来自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的儿子,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在自然界中成长起来,包括我们小的时候,都是在泥土中长大,每天在野地里摸爬滚打,可是现在的孩子,却进入了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中,想要见点阳光,见点植物,见点泥土,都很困难。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的确让人有点担心。
其实面对自然,我们有点妄自尊大,到现在我们还没弄清楚生命的过程,没弄明白生育的过程,生命科学远没有搞清楚生命本身的秘密,在此基础上,我们谈早教,其实就是盲人摸象,做得未必正确,所以还不如保存一份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大自然本身孕育生命的规律,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然成长,其实我们一代一代人都没有经历过早教,没有经历过胎教,甚至没上过幼儿园,也这样健康成长了起来,我们天底下无数伟大的母亲,只是遵从自然的规律,倾听内心的声音,就培养出了无数伟人,家庭教育其实最重要的是源自于心底的爱,当你爱你的孩子,你就会全身心地去感受孩子的需要,去体会孩子的心理,去培养孩子的能力,去分享孩子的进步,孩子和你在共同的探索中互相进步,你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家长的过程中,孩子就一点一点的长大了。
其实父母的爱就是大自然设置在我们身体中的一个程序,没有早教,我们人类依然可以培养出伟大的人才来,在我们对生命的过程还十分懵懂的情况下,早教不过是商业运作的一种噱头,家长还是应该对一份冷静,对一份理性,对了解点心理学,顺应大自然的召唤,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孩子很快就能够健康成长起来,早教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生命本身重于一切。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九):早教,请回归自然
如今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天使,父母都在寻求如何把子女培养成才的途径,尽量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现在的早教机构、早教的书多如牛毛。李子勋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学家,长期在各电视台作特邀嘉宾及报刊杂志的专栏作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临床案例,作为李老师的粉丝,作为一名家长,他的书自然应一睹为快。
李老师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视角,针对当下的早教热潮,他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虽然现在人类的科技发展迅猛,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很渺小,几千年来人类所取得的智慧对于这个未知的世界来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自然是神圣的,面对这个求知的世界,人类应保持敬畏之心。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生命从虚无到有形,然后慢慢成长,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在这个缓慢而又重要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充分接触大自然,尊重生命,回归自然,让孩子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地成长,接受大自然的雨露,滋养孩子的身体与心灵。
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及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母亲和孩子亲密互动的行为方式,如果母亲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很容易与外部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母亲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的身边,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真爱。
作者提出了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母亲为社会养育未来的接班人,全社会都应该竭尽所能地保障她们的福利以回报她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如给生育的女性以更长的假期或在家上班。孩子越小越娇柔贵,陪伴他们的老师应该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人,不仅品质高尚,而且知识丰富,有儿童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学历,养育过孩子,有一定育儿经验的。然而现实却不尽如意。
书中还分阶段详细介绍了孩子0到3岁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提出3岁前的早教应重在唤醒,父母千万要节制,尽可能地延缓言语和理性教育,不能给他喂食太多的知识,让他消化不良以至失去好奇心。父母应更多地去了解、尊重和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在育儿中减少一些焦虑和盲从,让孩子可以像孩子那样感知世界的时间长久一些。 一百多年前,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睿智。
这不仅是一本早教的书,里面有许多先进的育儿理念和大量的临床案例,本书更结合心理、生理、宗教、哲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育儿应回归自然,大自然蕴含的信息远比为人类创造的信息丰富、复杂性,自然是生动的,复杂的,人类建构的世界相对简约、单调、死气沉沉。同时作者提出一个令人沉思的哲学问题:这个世界到底是人的头脑的产物,还是人的有限知觉选择的现实?
《早教的秘密》读后感(十):正确的早教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成人们将这份过度的焦虑转移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人们关注的焦点从高考、中考一直延伸到了学前甚至孕期,于是各种早教班、培训班代替了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天堂。试问,这样的教育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吗?几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应该更关注他们贴近自然的天性,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多接触大自然,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掌握知识。如果一味地给他们灌输课本知识,反而会得不偿失。李子勋的《早教的秘密:如何发现并唤醒孩子的天赋,让孩子赢在未来?》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最好的早教是唤醒而不是控制、灌输和塑造。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因材施教,否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尤其不能一味地让小孩子在短时期之内变成一个天才而违背自然规律,这样很可能导致畸形而追悔莫及。《早教的秘密》这本书告诉我们,以现在社会的成功标本来复制孩子的成长模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不当的早教不仅不会激发孩子的生命潜能,而且会让孩子的天赋智能退行。因此,针对当下焦虑的育儿父母,我们只能说,焦虑是没有用的,顺应规律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选择。作者倡导一种回归自然的育儿方式,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唤起孩子对大自然浓厚的兴趣,孩子的内心存积的信息与能量就会很饱满,孩子也会更有灵气,生命也更具活力。父母要把孩子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全部,不是去理解孩子,而是去感受孩子,接纳和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育儿生活就会少一些焦虑和盲从,多一些从容和幸福。我一直都很赞同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只有运用正确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首先,我们要接纳孩子生命成长的自然顺序。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当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自然人,而不是一个人造人。因此,自然分娩应当是首选,这对一个孩子今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育儿必须遵守的三个自然法则:相互依存,不能过度开发孩子的生命能量,只取所需。第二部分,作者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协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归结为一点就是亲近自然,顺应自然。第三部分,作者从各个年龄段入手,阐释分析了孩子在三岁前,早教重在唤醒。第四部分,作者提出,要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让孩子在自然中接受心智滋养,并通过各种实例来指导家长应该如何完成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最后,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养育中的重大误区。通过如此完整的指引,我相信,我们可以有信心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