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成人式》是一本由(日)新井一二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23成人式》读后感(一):新井一二三和她周围人们的成人之路
在读到这新井一二三的第三本书时,越发地喜欢起这位作者来。这位比我母亲小两岁的作者似乎正在像母亲一样,用平实的语言、切身的经历为我指引着一些方向。没有说教也没有过分华丽的词藻,她只是在诉说自己曾经的困惑,以及如今身为人母后回想当年时的感悟。我非常反感市面上充斥着的各种“成功指南”,仿佛所有人都是可以用一样的模具去塑形而成一样。而新井的这本“人生指南”完全不同,因为它本质并不是“指南”而是类似“自传”的散文集,但我能将其视作指南的原因是,我在她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发现了自己曾经或当下正面临的一些问题得到了illustration和explanation,而我获得的并不是“解答”,而是“鼓励”——我没有被告知该怎么做,而是感受到了自信,帮助我做出判断和选择,也帮助我为已经做好的判断和选择感到确信。
《123成人式》读后感(二):就这样长大~
123成人式 父母亲对于幼小的孩子,能够强制行为规范但是不能强制感情。孩子学乐器,倘若始终是被强制的行为,而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就不外是刑罚了。 才能,由我看来是欢喜的能力。喜欢弹钢琴的人,有弹钢琴的才能。喜欢画画的人,则有画画的才能。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尽多大的努力都不觉得痛苦,因而方可不停地前进。 人生最难受的是孤独感,即使是很辛苦的时候吗只要身边有伙伴,始终受得了。然而单单一个人,连芝麻大的困难都会使人毁灭。 我没有找到爱情,却找到了终身的伙伴。 其实到了现在,大体上胜负已决了,一定有不少人早就认输了。今天你你们比谁都痛苦,因为无论多么加油,绝不会成功。但是,不要紧的,还有明年,你们明年一定成功,好吗? 有些事情,年纪大了以后可以慢慢做,比方说阅读。世界上有很多名著,年轻时候不容易看懂,上了年纪以后方明白滋味。然而,也有一些事情,最好趁年轻做,我认为,年轻时候的旅行经验,是无法后来弥补的。 说穿了,当时的我没有能力看那些作品。想看和会看,截然是两码事。听别人讲,好像蛮有意思,蛮好玩的书,由我自己打开看看倒显得晦涩,难懂,不好啃,唯有放在书架上当肥料了。 由我看来,任何进取心,包括求学心,都跟虚荣心分不开。 英文有个词儿叫vision,翻译成中文便是远景。如果你有目标,理想,最好在脑海里清楚地想象未来的自己。早年的远景,随着时间流逝,有可能变成现实。自己的未来,是可以自己塑造的。 当初,我恨不得跑去遥远的地方,是为了离开母亲而争取独立。经几年奋斗,精神上,经济上都独立了以后,我再也不必继续跑了。 如今我知道,最远的地方不是坐飞机,火箭去的,在人生道路上过的时间,才是最遥远的旅程。 正如人和人之间有缘分能做好朋友一样,人和书籍之间也需要缘分,否则看也看不下去,即使勉强看完了也不会留下任何印象。 如果你觉得一本书好看,那么下一次,可以选择同一个作家写的别的作品。把同一个作家的作品全看完之后,也许可以选择同一个主题的,或同一个时代的…… 世上的书很多,人生却有限。阅读如航海,要有方阵,否则太容易迷途了。 人得为自己活。除非活出真正的自我来,否则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美丑也许有客观标准,但是人嘛,始终各有所爱。 那么,在我周围的都是好人吗?并不见得。我从小就注意到,不仅在小朋友当中,而且在大人当中,称得起好人的其实是极少数。其他人,即使不是坏人,也不是特别善良,她们经常小气,任性,残酷。 小人有两个特点。一,不负责,二,幸灾乐祸。他们不会做大坏事,但是喜欢扯别人的后腿。她们不会撒大谎,但是懂得用沉默来误导别人。 小人做事,始终不是“故意”的,她只是灵机一动做了“好玩”的事情而已。到了最后推卸责任,也是小人的常规。 小时候感到的怨怼,长期不能对别人诉说的结果,成为精神上的创伤。苦水是应该吐出来的,否则会引起胃溃疡,叫人痛得折腾。 一方面,太强烈,太暗淡,太情绪化的故事是让人害怕的,另一方面,对父母亲的批判,很多人觉得道德上不应该, 精神上的创伤,跟身体上的很相似。伤口结的痂,没治好之前搔,会化脓的。二十几岁时候的我,好比在心灵上有了太多疮痂。别人无意间轻轻碰一指,我都痛得折腾,给人以过分敏感,精神衰弱的印象。 独立生活好比住在没有镜子的世界里一样,很难对自己有客观的理解,不利于理性过日子。 谈恋爱和结婚,乃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前者犹如短篇小说,情节要单纯极端,若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就算成功,后者却像长篇小说,故事要漫长曲折,甚至前后矛盾,人生的喜怒哀乐全得包括在内。三十三岁的时候,我对短篇小说已经失去了兴趣。但是,会有人愿意跟我写一部长篇小说吗? 爱是勇气。这句话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爱上别人需要勇气,因为非得脱下心灵铠甲,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对方面前不可。但是,有了心灵深处的交流,也不必要再穿上铠甲了,因为爱情给我们无比大的勇气。 使自己幸福,是生活最大的目的。 爱是勇气,勇敢地放弃自己欲望的结果,说不定能得到更大的自由。 家中住在什么环境里,用什么,吃什么,听什么音乐,才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大人对于小孩的最大优势,是自己能选择并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为了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我认为,每一个年轻人都最好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再结婚生子,正如很少有人为自己每天烧大菜一样,人生很多活动是有了家庭以后才能真正参与享受的。自由受限制,但是会有大几倍的好回报。 强迫是最差的方法。 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往往像钟摆一样,随着时代风气摇来摇去。教科书薄了也罢了。对个人来说,真正的知识总是跟感情分不开。只有在生活中,通过喜怒哀乐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当然,最好身边始终有本书作伴。
《123成人式》读后感(三):嗯,第一步。
关于写篇书评这件事,几乎是每年都列入清单又每一年初的时候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恬不知耻的再写一遍,至今,仍没开始。
在今天一口气读完三本书,洗了个澡和一堆囤积的衣服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空虚感时,我决定坐下来写点什么。从年初开始实习培训、写毕业论文以及租房子至今其实不过短短的两个月但感觉过了半辈子,内心各种冲撞。自由和经济独立但凡跨出校园都是会面临的选择吧,YY了N遍的毕业旅行,土耳其乘坐热气球,现在不过是种奢望。一直以来都是个活的迷迷糊糊的人,莽撞又胆怯,一辈子很长,所以决定先安心再计划今后。
读新井一二三的书纯属偶然,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绝对是个惊喜,各种熨帖很多共鸣。在小城镇长大,虽然跟爸妈没少旅行,但都是中规中矩而平淡到难以记忆,对于外界的憧憬完全源自(课堂内外),而对于旅行没有任何冲动甚至是概念。老实的念书考大学。课外阅读早止于初中那个藏于海鲜市场内的文化馆。我会告诉你高中三年当明晓溪,可爱淘的书在全班疯传的时候,我唯一翻看的竟然是大长今。
大学也是一波三折,答题卡没涂上最终沦落到了三本,虽然从未说出口,当时的自己竟是如释重负,总算有个理由摆脱三好生应该进一本的压力了。但随后几年结识的一群人竟意外的给我戳破了一个出口:阅读和旅行,这个受益终生的惊喜。
我不奢望阅读能给予我什么或多大程度上改变个人的气质,毕竟见过一众作家的真容后我已放弃这些臆想。但是在异乡的租住屋内抑或是晃荡的车上,它们却是最大的慰藉和陪伴。比如这本,123成人式,看着曾经自卑茫然颠簸的新井,犹如重新探望下某个节点的朋友或自己。二十多岁,焦虑困惑又跃跃欲试,未来无人知晓也是迷人之处吧。
《123成人式》读后感(四):半夜笑出声来,半夜饿得不行
新井老师的这本《123成人式》基本是在夜半睡前读完的。
大约书的中部有几篇讲到的是小时候因为重男轻女导致的父母之爱缺乏,成年之后自己寻找途径治愈的事。
那几篇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有同感。虽然我并不觉得自己是父母之爱缺乏的人。
新井老师说,特别害怕交朋友,怕一认识新的人就立即忍不住把自己满腹的苦水倒向别人,怕别人吓跑。后来,才发现没有倒出的苦水,最后在自己体内变成酸腐蚀了自己,狼狈逃出国,在加拿大工作的六年内,不停接受心理咨询,最后才慢慢直面了自己的那些疮痍。
有一篇讲到她和丈夫在香港结识的故事,新井老师说,自己体内的苦水是需要向人释放,向人倾诉,心理治疗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恋人更是其中最好的选择。她和丈夫相恋之初,两人香港东京分居两地,常常电话到深夜,付着电话费的巨款,就是有说不完的话。这一篇把我从浓浓的睡意中拉出来,气从丹田出地哈哈大笑了好久。说不上来,是因为语言风格很轻快,还是那种跃然纸上的热恋情绪,把我体内的娱乐细胞就这么调动起来了。
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小时候的事;第二部分是成年之后工作家庭;第三部分名为“日本味道”,我理解为是一些因为食物味觉所引发的一些“回忆篇”。
在深夜深夜的最后,即将翻完一整本书合上打算睡觉的时候,有那么几篇不是讲和果子,就是讲野炊的,半夜真的是把我饿死了。
简直是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