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23 04: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世界最快乐的人》是一本由咏给•明就仁波切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一):保持觉知,培养耐心

  这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平静的书。读书时的感觉和读《当下的力量》的时候类似。不过两本书的内容却不太相同

  这本书的主旨不是教人活在当下,而是一本冥想的入门级书籍。和传统的佛教书籍不同,这本书添加了从西方科学视角解释为何冥想会起作用的内容,并且尽量避免了佛教中的神话故事色彩,侧重于介绍冥想的具体方法和其背后依赖原因

  这本书分了三个大的章节,分别是:Ground,Path 和 Fruit。

  其中Gound主要是从科学的视角解释人为什么会不快乐。主要原因是一些儿时和过去不快乐的经历,使人的大脑形成了负面的神经连接,从而诱导人们通过这种负面的神经连接思考,逐渐加强这个连接,从而变得更加不快乐。而破除不快乐的方法也因此而来,形成新的思维回路,建立积极的、平静的思维连接,从而弱化负面的思维连接,进而培养快乐的思维,弱化负面思维。

  ath主要依赖佛教中的冥想技巧,分为三个层次介绍了不同的冥想类型与具体操作方法。

  最底层是“觉知”,没有目的观察大脑,觉知自己在想什么、身体的感觉、情绪变化。这一个层次主要是为了让自我意识和身体联结,使人摆脱无意识时被思维、情绪、身体控制被动状况,逐渐获得对自己身体的主动权同时,这个也是一个放松的好方法。“觉知”其实和“关注当下”非常类似,这个动作可以保存人的精力,减少评判,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

  往上一层是“有目标的冥想”,其具体包括:观察呼吸、观察一件特定的物体、观察声音味道、感觉等等。个人认为这个层面引导人去把“觉知”投入到一个特定的事务上,从而引导大脑在平静的状态工作。这个过程会培养大脑处于平静状态下的习惯提高注意力,建立积极的神经连接

  最上一层,也是最困难的,“对他人的冥想”,或者说“培养同理心(Compassion)”。这种冥想引导实践者去关注身边的人、所有人、和厌恶的人。我在生活中逐渐觉察到,人的很多负面情绪都是来源于把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厌恶、嫉妒愤怒)反射到自己身上。例如,如果一个人讨厌他人的懒惰,当自己也懒惰的时候,就会累积对自己的厌恶。这个层面的冥想的目的是引导冥想者逐渐觉察到其实每个人的最终目标都是“达到最终的幸福和平静”,只是其中很多人都没能被思维和情绪控制住了,无意识的做了很多他们本身也不想做的事情。在逐渐通过冥想达到对周围人的理解和宽待后,冥想者的心会变的更加开放。那些曾经的"敌人",都逐渐变得没有那么有威胁力了。因为他们最终的目的不是伤害你,而是让自己过得开心幸福。冥想者在内心逐渐化解了对周围威胁的防备后,内心也逐渐变得开放和平静。

  Fruit主要介绍了冥想过程中的不同感受和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提示指导。其中比较重要的点是:1)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冥想的感受的不同的,并且这很正常;2) 人不是机器,要找到一个冥想的平衡。我个人对第二点非常认同。书中经典例子就是射箭和游泳。射箭时把弓拉的太紧和太松都不能射中目标,游泳时过于放松和过于用力都不能游得长久省力。对于冥想也是同样的道理。过于放松会使人昏昏欲睡,而过于紧张又和“觉知”与“放松”的目的相违背,也只能持续非常短的时间。同样的道理在《精力管理》中也涉及到了,人的每一种精力(身体、思维、情感意志)的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保持一个平衡才是最佳状态。其他的事情也是类似的,维系感情、面对工作,过于懈怠和try too hard都会让人被动无力或者精疲力竭

  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有一个特殊意义,这是我第一本从头看到尾的英文原版书。从购买到读完第一遍历时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充分的感受到了自己英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在读最开始几章的时候在不停地查单词一句话也要读好几遍才能理解。而读到最后几章的时候,已经基本可以很流畅的阅读,偶尔才会停下来查单词。

  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坚持的力量。在最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几天才读了20页,并且也没有太读进去,从而把这本书搁置了很久不去看,因为觉得看完遥遥无期,并且对英文阅读也有一定的抵触。直到后面赶论文压力大,读这本书变成了我的解压工具。读书的态度变成了不管能读几页,一天看半个小时静静心也是好的。就这样,逐渐读了1/3、读了一半、读了2/3。 其实在读过一半之后,这个进度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从而促使自己读下去。

  总之,本书的冥想方法需要一步一步的去实践,里面的很多道理也需要不时回顾。每一个结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继续保持觉知,培养耐心。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二):咏给明就仁波切开示

  摘录《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想像你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房里只有一扇上了锁且肮脏光线都透不进来的窗户;你可能以为窗外的世界是个昏暗且令人沮丧地方,并充斥着各种奇形怪状生物,因为每当它们经过时污秽玻璃上就会映现出可怕影子假设有一天,你不小心把水泼溅到窗户上,或者暴风雨席卷后,雨水渗了进来,你随手拿起抹布或拉起衣袖一角,开始将水渍擦干。这时,窗玻璃上的一小块陈年污垢被擦掉了,倏然间一线光芒从玻璃透了进来。这撩起了你的好奇心,你更使劲地擦拭窗户;随着污垢被擦净,更多的光线涌入房里。“也许,”你心里想着:“这世界并非如此昏暗或沮丧,也许只是因为窗户太脏的缘故。”

  你走到水槽边,取了更多水(也许还拿了更多抹布),你不停地擦拭,直到擦净整面窗户的污垢和灰尘。窗外的光线就这样流泄而入,然后,或许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你认出了投射在窗户上令你恐惧怪异影像竟然是人——就跟你一样!此刻,从你觉性深处生起了一种想要互动交流直觉冲动,让你想要走出去,到大街上跟大家在一起!

  实际上,你并未改变任何事;世界、光线、还有人群,一直都在那儿,你只是因为视线阻碍而无法清楚地看到他们罢了。但你现在完全见到了,这前后的感受差异,真是天壤之别啊!

  这就是佛教传统所说的“悲心觉醒的黎明时刻”,亦即能够同理和理解他人感受的本具能力觉醒了。

  关于悲喜生物学

  具有大悲心的人即掌握佛陀的所有教法......

  就某种层面而言,佛教徒所理解的悲心(compassion)跟一般世俗所认定的稍有不同;对佛教徒来说,悲心不仅止于悲悯他人,悲心的藏文是“宁洁” (Nyingjay),意指“心全然地开展”。最接近“宁洁”的英译可能是“爱”(love),然而却是一种毫无执着、不求任何回报的爱。在藏文中,所谓的悲心是一种与所有生物相连的自发感受。你的经验感同身受,我的体会及感受你也有所同感,你我之间并无差异。

  以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回应周遭环境变化的生物本能是相当单纯的,即是直接地避开生存的威胁,并掌握可以增进自身安乐机会。只要翻开历史就不难看到,人类发展史通常就是以弱者鲜血所写成的一部暴力血泪史。

  然而,同样也是这种促使我们趋向暴力的残酷生物本能,让我们不但可以抑制侵略行为,更能够战胜自私的生存冲动,而生起愿意帮助他人的情操。2003年所举办的“心与生命学会”研讨会中,哈佛大学教授杰若米·卡根(Jerome Kagan)所发表演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到,除了侵略倾向外,我们的生存本能更提供了强烈的生物性趋向,让我们具有慈心、悲心、爱心和抚育心。

  我曾听说许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当时有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提供避难所给那些遭纳粹分子追杀的欧洲犹太人,还有很多现代无名英雄宁愿牺牲自己的福祉尽心尽力帮助那些饱受战争饥荒国家暴政摧残蹂躏的受害者。此外,我有许多西方弟子都是膝下子女父母亲,他们不仅牺牲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接送孩子参加运动竞赛音乐活动及其他各种活动,同时也为了孩子的教育,耐着性子慢慢在存钱。

  从个体而言,这样的牺牲确实象征某些超越个人恐惧和欲望的生物因素存在。而在人类所建立的文明社会中,至少都认同应该照顾保护穷者、弱者和无力自卫者,这个事实支持了卡根教授的结论:“道德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生物特性。”

  卡根教授的论点跟佛陀教法的精义几乎完全相呼应:我们愈是能够清楚看到事物的原貌,就愈乐意并且也更能够对其他众生敞开心胸。当我们由衷体认到,其他众生因为不认识自己的真实体性,而经历着痛苦和不快乐时,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被一种甚深的悲愿所感,祈愿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开始体会到相同的宁静清明

  “认同”彼此的“不同”

  辣的种子生出辣的果实,甜的种子生出甜的果实。

  就我所知,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来自于对彼此动机误解。我们的所做所言,其实都有自己的理由,然而,我们愈是能让慈悲心引导自己,即暂缓片刻,试着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理由,就愈不容易卷入冲突中。即使问题真的发生了,如果我们可以深呼吸一下,以开放的心胸仔细倾听,那么就会发现,我们可以更有效率地处理冲突事件,就好像让波浪汹涌水面平静下来,并以一种既无“赢家”也无“输家”的皆大欢喜方式,消弭彼此的分歧

  举例来说,我有个西藏朋友住在印度,他的邻居养了一条脾气很坏的狗。印度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前院的围墙都很高,出入口是大门,不是栅门。我朋友家前院的大门和邻居前院的大门距离很近,每次他从家里出来,这只狗就会从邻居家夺门而出,对他咆哮狂吠,龇牙咧嘴毛发倒竖的模样很可怕。这还不够,这只狗后来还养成一种习惯,即干脆冲进我朋友家大门到院子里,咆哮如雷,造成可怕的骚扰。

  我朋友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如何处罚这只狗的恶行,最后他灵机一动,用棍子将前院大门推开一条缝隙,而且松垮地堆了几个小而重的东西在大门上方,下次这只狗再推开他家大门的话,重物就会掉落下来,狠狠地教训它一番,让它永生难忘

  安置好陷阱之后,我朋友坐在窗边,等着这只狗闯入院子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狗却一直都没有过来。一会儿之后,我朋友打开他的日修仪轨,开始念诵,不时还抬头看看窗外的院子,但狗仍然没有出现。念到一半的时候,刚好念到一段非常古老的“四无量心”祈愿文,其中说到:

  愿一切有情众生皆具乐及乐因,

  愿一切有情众生皆离苦及苦因。

  念着念着,他突然想到这只狗也是有情众生,而他刚才小心翼翼设置的陷阱会让这只狗受苦。“如果我再继续念诵这偈言,”他想道:“我就是在说谎,也许我不该再念下去了。”

  不过这也不太对劲,因为四无量心祈愿文是他的日修仪轨之一,于是他又开始念诵,诚挚地祈愿对这只狗生起悲心。但中途他又停下来,想着:“不要!这只狗很坏,带给我那么多伤害,我不希望他远离痛苦或得到快乐。”

  他想了这个问题好一会儿后,终于想到一个解决方法:改动祈愿文中的几个字不就得了!因此他便开始这样念诵:

  愿某些有情众生具乐及乐因

  愿某些有情众生离苦及苦因

  他很高兴找到了这个解决方式。念完祈愿文,吃过午饭,也忘掉了关于这只狗的事情,他决定在天黑之前出去散散步。匆忙之间,他忘了曾经设下陷阱一事,因此一拉开院子的门,堆放在门上的所有重物便统统掉落在他头上。

  我们可以说,这至少是个猛然觉醒。

  不过,我的朋友从这痛苦的结果中了解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实——把任何众生排除在离苦得乐的机会之外,其实同时也排除了自己。意识到自己成为自己缺乏悲心的受害者之后,他决定改变策略

  隔天早上他出去散步时,带了一小块糌粑,这是一种用大麦粉、盐、茶和奶油块做成的面团,也是西藏人早餐吃的一种食物。他一踏出家门,邻居的狗马上就冲了过来,跟往常一样狂吠嚎叫。不过,这次他没有再咒骂这只狗了,反而把带出来的糌粑丢给它。才叫到一半呢,这只狗惊讶地停了下来,以嘴巴去接糌粑,开始咀嚼了起来。虽然还是龇牙咧嘴地咆哮着,但它已经因喂食而分了心,并停止攻击

  这个小游戏持续了好几天。我朋友一踏出院子,狗就会冲出来,边咆哮边去接他手里丢出来的糌粑。几天之后,我朋友注意到,狗嘴里嚼着糌粑时,虽然还是会龇牙咧嘴地咆哮狂吠,但已经开始在对他摇尾巴了。一个星期过后,这只狗看到他时,已经不再作势准备攻击,而是跑过来迎接他,快乐地等着被喂食。到最后,他们的关系已发展到每当他念诵每日祈祷文时,这只狗便会安静地快步来到他的院子,和他一起坐在太阳底下。现在,他可以很安心地祈求“一切有情众生”的快乐与解脱了。

  一旦我们可以认出其他有情众生,诸如人、动物甚至昆虫等,其实也都跟我们一样,基本动机都是想要得到平静、避免受苦,那么,即使有人做了跟我们意愿相左的事、说了不中听的话,我们也能够打从心底了解到:“哦,这个人(或这个众生)的出发点是如此这般,就像我一样,他们也想要快乐,也想要远离痛苦,这是他们的基本目地。他们并非真的想要为难我,他们只是在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而已。”

  悲心是心自然发生的智慧,无时无刻与我们同在,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而且永远都是如此。当悲心在我们心中生起时,就是我们已经学会看到自己其实是多么强壮且安全无虞。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三):这是一本转世者对自己的介绍书+修佛心得书。即使你不修佛,读读也未尝不可,有些内容还是蛮不错的。

  书评:

  这是一本转世者对自己的介绍书+修佛心得书。即使你不修佛,读读也未尝不可,有些内容还是蛮不错的。

  作者试图将科学与修佛联系在一起。

  书中有试图将大脑运作的科学成果与修佛联系,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我们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试图将空性与科学的关系,提到了量子力学和波粒二象性,微观和宏观的有机结合类似于空性,证据至少不足以说服我。

  这本书可以展开的东西很多,包括禅修心得、慈悲心获取等等。如果对佛法想深入研究的人,这本书作为一个索引倒也不错,很多东西都可以展开去了解。毕竟作者也算是一个佛法方面很出色的人!

  本书的零散的几个我个人觉得蛮有意思的想法:

  1、快乐和不快乐都只是你内心主观的,挺有道理,随之的推论就是快乐和不快乐其实直接和你的心理标准挂钩,你标准很低很低,那么就常常能快乐。同时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并没有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之分,也就是说标准高和标准低获得的快乐其实是一样的。

  2、第十七章有一段,讲的是看透一切会让你知道其实外物并不会对你主观产生什么影响,其实细细想来是这样的,你存款有1000万时和你没有存款的时候喝的水,吃的东西,走的路其实都是一样的,并没有本质区别。(如果非要较真有钱人喝的水干净,吃的食物干净,那就没底了)

  关于这类思维、宗教、心得的书,我一直有个想法,我们个体的人的经验、视野、判断都是片面的,难免有一些偏差,这本书也依然如此。第十七章的言论就有点扯了,概括一下就是佛法流传至今,所以佛法是有效的,事实上其实我们遇到很多事情在没有被证伪之前都是有效的,比如天圆地方,比如迷信等等。

  所谓的最快乐的人只是能够分泌出更多的科学家目前所判断是导致快乐的物质,仅此而已。

  这本书讲了什么:

  第一章 作者修佛的其实,12岁以转世者身份加持,恳求父亲帮忙让他参加三年的闭关;

  讲述自己的佛法感悟,传承经历;

  1998年与西方科学的第一次摩擦

  第二章 身 语 心

  讲述大脑大致的运行机制

  第三章 感受是可以改变的,只是生理过程

  心是主观的,佛陀说获得永恒的快乐是本然心的征兆

  第四章 空性不是无,是一切

  试图将空性与科学的关系

  第五章 人的感受是主观的,未必是牢不可破的。有一种获得更持久感受的方法:心智训练;

  第六章 万物并没有确切的临界点,在于我们的主观。

  第七章 悲心是主观产生的,是同情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有情众生会受到悲心影响

  第八章 快乐是短暂的,认清真相后的唯一反应是慈悲。

  烦恼的三个来源:愚痴、贪着和瞋念。

  安住内心可以带来永恒的满足和宁静

  第九章 禅修和平衡的关系,七支打坐法

  第十章 人感觉舒服,就是放下了(搬运珠宝的将军)

  第十一章 客观观察意识对你有好处

  第十二章 用念头、情绪调节自己

  第十三章 慈心就是想别人快乐;悲心就是同情并积极帮助别人

  如何让人拥有慈悲之心

  第十四章 修持的方法和要点

  第十五章 禅修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修持的层次;

  体验也只是短暂的,放下才是真;

  第十六章 快乐和不快乐都只是你内心主观的。

  大脑有能力让我们获得较持久的宁静与满足。

  悲心能够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第十七章 因为佛法流传至今,所以佛法有效。

  科学证明禅修会让你更快乐。

  快乐的人身体健康。

  快乐的人身体好。

  看透一切会让你知道其实外物并不会对你主观产生什么影响,从而不恐惧。

  第十八章 我们应该珍惜身体,人的身体很神奇。(说了一个上师死后身体的奇迹的例子)。

  上师有两个必要条件:受过传承;展现慈悲,不吹嘘。

  佛法、禅修能让你拥有永恒的快乐。

  读这本书的动机:

  豆瓣评分9.8,相当高的分数,所以感兴趣了。同时对佛教也蛮有兴趣的。

  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看看这本书为什么分数那么高。先知道如何变得更快乐。有时候依然会有一些执念存于心中,甚至无法抑制。

  作者:

  咏给•明就仁波切

  书中的感兴趣点:

  最快乐的人是什么意思?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3-4小时通读

  本书结构:

  第一章——作者的经历

  之后每章都分别有一个主题,详细内容上面已经讲了

  评分:

  65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四):见地与修行

  1976年生于尼泊尔的咏给•明就仁波切,父亲是20世纪禅修大师祖古?钨金仁波切。第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他是佛法高阶方便道大师咏给?明就仁波切的第七世转世。顶果钦哲仁波切则认证他是伟大的实修实证禅修大师恰杰•甘珠尔仁波切的转世。

  咏给•明就仁波切不仅精通藏传佛教传统的实修训练与哲学训练,对现代科学文化也极为熟悉。至今已在全球巡回讲座近10年,并广泛与各阶层人士接触和交谈,包括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摇滚歌手、电影明星,以及所有想要超越与生俱来的痛苦而获得恒常喜乐的人。

  聪敏、机灵的咏给•明就仁波切常以真诚和幽默的方式描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深受全球无数佛教与非佛教学生的喜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