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米粮库胡同往事》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3 04: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米粮库胡同往事》的读后感10篇

  《米粮库胡同往事》是一本由吴雅山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米粮库胡同往事》读后感(一):名人芳华,待追忆的往事

  老北京的老胡同总会带有神秘沧桑感,让人禁不住好奇心诱惑,想走入一探究竟。吴雅山是个地道的老北京人,从小在地安门长大,对老胡同自然情有独衷。这本《米粮库胡同往事——一代名人住客的乱世芳华》不仅有胡同的地貌风情,更有文化精神蕴含其间。信手拈来烟火诉说过往故事风趣幽默文笔,让读者对老北京老胡同老文人的传承也更加心向往之

  米粮库胡同位于北京地安门内大街路西,因以前胡同里有存放米粮的仓库而得名。米粮库胡同院落宽敞房屋高大,房前屋后,花繁叶茂,花园草地皆而有之,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之地,地利使得陈宗藩,胡适,陈垣,傅斯年,陈半丁,梁思成,徐悲鸿,徐志摩林徽因,丁文江,罗尔纲,石原皋,江冬秀等群英荟萃于此,更有耳熟能详的蒋梦麟、沈从文,梁宗岱,吴晗等人往来于此。人杰地灵风水宅地,莫过于米粮库胡同。

  吴雅山的《米粮库胡同往事》将这些文人的过往细细说来,文笔清新流畅,对这样的文化回溯,何尝不是激起读者的仰望之情。米粮库胡同在当下喧嚣都市氛围宁静安详,散发着独有的韵味,这何尝不是岁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沉静幽深的米粮库胡同,生活鲜活富有才华的名人大师,文化之魂,生命之魂,洋溢在这段不算太长的胡同里。馨香四溢,结识三五好友,与见多识广的同好谈天说地是种享受。读好书开启心志心性,是人生进步不可或缺的组成。看着雅山的《米粮库胡同往事》,仔细品味书里的每一幅照片,会恍如回到旧梦。

  比如1930年摄于昆明的合影,里面有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川,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孩子梁从诫、梁再冰,金岳霖在林徽因身后,一如他的深情守护女性有此真心爱护她的异性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幸运的。满腔热血报效祖国的梁思成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学生,两院院士周干峙的文章很能说明问题:“.......带着困惑痛苦去逝,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

  人是感情物种,而能战胜感情羁绊人才命运主宰者。张幼仪女性,遭遇婚变且是深爱男人的抛弃,这种痛苦与耻辱感没有打垮坚强灵魂,并不迁怒于孩子而是尽心抚养,将痛苦深埋于心底。张幼仪是吴维山书中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这也告诉了读者,只有活得更精彩,也才能对得起曾经经历过的苦难,也可对得起自己

  不同的读者会从书汲取到不同的力量,愿每位读者都能从书中找寻到让自我更加完善和美好的感悟

  《米粮库胡同往事》读后感(二):a street named 胡适故居

  说是写米粮库,但是说起米粮库,就要说到胡适,然后一本书最终还是围绕着胡适展开,最终也还是收笔于胡适故居。

  物换星移、斗转乾坤,如今,即便是你有幸站在胡适故居的土地上,也再难寻大师痕迹

  这个感觉奇妙。上一次在天津,特意跑去看袁家风流公子袁克文故居。当年的官二代名满天下,公馆的面积应该是我等在墙外眺望也只能看见个角落的,现在只是挂着一个牌子,这也只能说明,很多年前,他住在这里,他公馆涵盖着你现在看到的这片土地。我看到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灰色破旧的楼下晾大裤衩子。对于游客的窥视,他应该早就麻木了。

  在北京,也曾经去游过胡同。后记中,吴雅山老师写到了他的痛惜与焦急,他说那些三乱车夫的解说很多都是以讹传讹,他很想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北京胡同,然而学者终是力所不逮,就像梁思成先生阻拦不了古城作为文物的消失一样,学者或许只能著书立说,但是阅读者终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希望看到的,是明晃晃地痕迹,是八卦,是传说

  作家汪兆骞曾说: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堪称一部地方志、文化史。在一条条消失或侥幸留下的胡同中,曾留下无数文化精英足迹

  1930年12月,胡适离开上海再次北上,携家眷入住米粮库胡同4号,只是他子啊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家“……(摘自本书)而这是这本书的中心,一切故事,从这个地标点辐射出去,其实,讲的还是民国那些大师的故事。

  民国,从文化意义来讲,这的确是一段明星璀璨的历史时代。也许真是应了那句”国家不幸诗家幸“。只是,后来我们受的历史教育中,很少提到胡适。近几年,文化研究的氛围开始宽松后,胡适才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如果不是这个年代,我想我们也无缘阅读以胡适为中心的关于米粮库胡同的往事。

  我读过不少写民国大师的书,几乎绕不过去的就是胡适作为一代大师,却终生与几乎目不识丁的旧式妇女江冬秀为伴。大多数写到这,作者不免跳出来唏嘘感慨一番,所以,在我以往的阅读经历里,自然认为胡适是很苦闷的。倒是吴先生这本书让我从不同的角度上来看两人的婚姻特别是江冬秀为自己的姐妹与梁宗岱对簿公堂,作为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的胡夫人,竟然亲自出堂辩护。以前这几乎都被作为一个江冬秀没文化、没见识,是一个不顾胡适脸面泼妇例子出场的。但是吴先生解读说,江冬秀是很有生活智慧的一个人,这大概也是敲山震虎的一个手段。读到此,不禁笑出了声。还真是,没有点生活阅历,大概是万想不到这一点的。还写到一个小八卦,江冬秀因为蒋梦麟始乱终弃娶第二位妻子高兴,将要去参加婚礼并且主婚的胡适锁在家里……但是,一个转折,江大发脾气之后,锁上门去打牌了,于是,我们的胡适之先生,为了如期完成校长所托,竟然从窗户里翻出去了。真真是一位有生活智慧的大女性。表明了立场,给足你面子。我想,她是真懂胡适先生,这种”懂得“大概是不需要学富五车的,但是却要发乎真心。包括那些学生、各种朋友,来到米粮库四号胡适家蹭吃蹭住,江冬秀都表现大度体面。后来吴先生说,大概胡适先生是离不开江的。没错,几个小细节就已经描摹出他们感情世界真相

  但是私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感情了。

  什么旧式新式,哪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江冬秀也是出自大人家,与胡适相伴那些年,人家什么没见识过啊,说”没文化的泼妇“显然是后来那些卫道士男人的阴暗心理在作祟。他们大概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理解徐志摩诗人式的浪漫爱情吧。

  不过,我倒是觉得,感情的事儿,说到底是当事人自己心里的事儿。之所以后来徐志摩成了最红的民国诗人,说白了还是有八卦的可能对了,徐志摩也出没过米粮库胡同,确切地讲,还是胡适的家。我曾经看过一个八卦,说徐志摩死后胡适是怎么照顾陆小曼的,其实胡适又是怎么样倾慕陆小曼的,如今再看,八成是作者自己自我想象,像胡适这样的人,一生做了别人几生的事情的人,他太忙了,没时间去倾慕朋友的未亡人。再者说了,人家的感情好着呢。就算倾慕,大抵也是倾慕才学吧。美女这身皮囊,在那个时代那些人里,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还提到了梁思成和林沭。写到了林徽因生命最后几年,梁思成的焦虑和累,两人关系也似有些促狭。我们仅当八卦一听算了,因为有些事情,注定是后人的想象和自己的理解。

  最有意思的一个八卦是,罗念生和梁宗岱因为新诗的节奏问题打了起来,一个把一个按在地上,另一个翻身压倒一个……想一想,多有画面感,多有喜感。这些人物性格也就跃然纸上了。

  后来,胡适住过的米粮库胡同4号几易其主,今天的我们再难觅其风采了。但是,好在还有一本这样的书,不禁遗憾,那些岁月,没有好好寻着大师的脚印,去感受京城真正的风骨,和从历史中吹拂出的民国风骨之风啊。

  《米粮库胡同往事》读后感(三):那条胡同的故事

  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多着呢。

  因为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可以了解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邻里关系。

  在米粮库胡同中,你会看到这一代北京人的故事。在这里不仅仅是一条,简简单单的胡同那么回事。这条胡同里发生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有关许多文人墨客,也有一些普通的人。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那些文人墨客高高在上,处于神坛。可是在这本书里面,我们会看到那些,任他们走下了神坛,像普通人一样。

  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它用简单的笔触记录了在米粮库胡同中生活的人,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米粮库胡同往事》一书围绕着北京城地安门内的米粮库胡同,将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间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身影的历史文化名人,细腻地勾勒出来。每一条巷子里都有不同的文人,存在过的故事。在这条巷子中,你看到的也许仅仅只有红砖绿瓦,可是等你,深入到书里面去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每一片砖土上面都有一个故事

  地因人显,以胡适、梁思成、徐悲鸿、徐志摩、陈垣等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在米粮库胡同居住,交友,做研究,开展文化活动,为米粮库胡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之具有了文化之魂和生命之魂。

  在这本书里面,你会发现许多,文化名人他们都很普通。他们就像我们平时的生活一样,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如今北京这个繁忙的大都市,许多的老胡同是去是留成了个大问题。为了发展现代化交通,胡同应该被改造。而胡同不仅仅只是建筑,更是我国历史繁衍的见证与文化的深厚积淀,所以应当适当保留

  珍惜这本书,告诉我们,关于那条胡同的故事。

  《米粮库胡同往事》读后感(四):天高云远水流长 流去春风与秋光

天高云远水流长 流去春风与秋光

  天高云远水流长 流去春风与秋光,这首诗,出自齐白石老先生之口。被我用来作为开篇

  还是比较喜欢这本书的,不是因为书中有优美的文句,不是因为《米粮库胡同往事》书中有沧桑的历史,而是因为在书中,我见到了一位又一位活生生的名人,他们在翻开的一页页书中,或者真性情,或者真慈悲,他们是我仰慕的一群文化精英,普通的米粮库胡同原本名不见经传,却因为这些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而显得馨香四溢,米粮库胡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文化之魂,生命之气。

  这本《米粮库的胡同往事》,作者是吴雅山,依照后记,是在米粮库小学与胡同里行走过六年的人,熟知这块地方,研究过这段历史,与见证过书中文化名人的老街坊们有一定接触,他戏称他们为活化石,所以他最懂老北京的味道熟悉老北京的魂魄,他熟悉着米粮库胡同的一切。所以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这本《米粮库的胡同往事》中有我们熟悉的名人们在米粮库胡同的一代芳华:

  书中有自建“淑园”陈宗蕃;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袁祚廙;有为人师表仗义疏财、举家入住小洋楼的胡适;有与“汉贼”势不两立绰号大炮的傅斯年,拒绝官场肝胆相照的傅斯年用他的真性情感染了我,人侍母至孝,呵护后辈更让我高山仰止;梁思成在青春年少时的车祸情缘,写尽米粮库胡同与才女林徽因的美好时光,也写尽了北京古城被拆时的惋惜与叹然;徐悲鸿的身影在与白石老人的忘年交中淋漓彰显,问世间,情为何物,两位画家却留思念人间

  这本《米粮库的胡同往事》中有我们熟悉的名人们在米粮库胡同的百年身影:

  书中有诗人徐志摩的情感世界;有胡适与最贴心的“徒弟”罗尔纲的师徒五年情份,有胡适与小脚夫人江冬秀的相濡以沫;有北大校长蒋梦麟的不羁与热血,有沈从文为师的困窘与炽热,有“中国的拜伦”梁宗岱的爱恨情仇,真是丰盈充实

  这本《米粮库的胡同往事》更是一代住客的文化叙述

  翻过一页页书,走过一个个胡同,踏进一家家院落,看到一个个身影,昔人已去,空余四合院的旧椽与破瓦,或者成了纪念馆,或者成了杂货院,无数文化精英在这些胡同里,殚精竭虑,潜心此隅,安静地做着学问,安静地追求真理,安静地探索科学,虽胡同消逝,但历史永远存在。

  酒罢送别故人影,却留人间思断肠。这首诗,出自齐白石老先生之口,被我用来作为结篇吧,借以缅怀失去的胡同文化与远去的名人们。

  《米粮库胡同往事》读后感(五):过往

  过往

  从过往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我们能获得很多启示。现如今的北京米粮库胡同较清末、民国、新中国时期,已是截然不同,即使亲身到哪里,也找寻不到当初的影子。人总是愿意怀旧,对过去总有一种美好的情怀。于是很多有能力的人,用文字将那过往的美好记录下来,我们这些读者有幸独到这样的历史,心里自然喜欢。《米粮库胡同往事》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让我们走近了当初文化名人的普通生活。对历史上众多著名的人物有了感性的认识。

  在米粮库胡同煮过的诸多名人中,胡适成为最重要的一位。此书中以胡适为中心,介绍了众多和他有关系的文化界名人。有诗人徐志摩,有胡适与小脚夫人江冬秀的相濡以沫,有胡适最贴心的“徒弟”罗尔纲,有初为人师沈从文的困窘与炽热……一群立体的全方位的名人,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北京米粮库胡同与我们见面。

  很佩服胡适,虽说对胡适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不管有什么评价,很佩服胡适的为人,一是对家庭的专一,只有一个太太,而且是母亲包办的。在当时可以离婚,像徐志摩,北大校长蒋梦麟等都在闹离婚,而胡适始终如一。次为佩服之一!

  更佩服他的为人,他帮扶过很多人,徐志摩在他家住过,罗尔纲在他家很多年,成为他的弟子,教他的两个儿子。徐悲鸿在他家住过,每天陶醉在绘画的世界里……他和鲁迅曾经是朋友,后来掰了,鲁迅总写文章骂他,但他一直包容着,更主要的是鲁迅死后,受许广平之托,他依然帮忙出了文集。这样的大度的人,怎么能不让人佩服呢?倡导白话文第一人的胡适,为北大选了很多好教授,甚至包括没有文凭,但文学水平高超的沈从文。就连沈从文写的情书,胡适都欣赏,并促成了一对美满婚姻。

  此外,米粮库胡同的其他人,像画家陈半丁,他对齐白石的帮助的确不小。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与人之间就会有诸多交往,爱恨情仇都会显现,但很多人,他们有胸怀,单就北大教授来说,他们看的不是文凭,看的是真才实学。一代大师们,铸就了当时文化的深邃与影响。如今,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对学问的敬重。关系,文凭,很多外在的因素影响了很多人。

  米粮库胡同,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但曾经的历史却让我们无比向往,学术研究的氛围让我们向往,这个文学的圈子让我们向往……愿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永远长青!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米粮库胡同往事》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