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寻求》是一本由【美】罗洛·梅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一):《人的自我寻求》建立自我
人的自我寻求
这本书看了很久,因为每看完一部分的时候,我都会去思考。如果在中学的时候,我就看了这本书,那么现在一定会是不一样的我。
第一章的标题是“现代人的孤独和焦虑”,其中的内容,非常客观的说出现代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有几段文字,让我深有感触!“内在的空虚是一个人长期积聚的对自己的特定信念的结果,即他坚信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实体来指导他自己的生活,来改变他人对他的态度,或有效地影响周围世界。”
从小时候直到大三这段时间里,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总会幻想一个成熟的、温柔的、未来的我,出现。告诉处于困境的我,一切都会过去。告诉困境的我,接下去的路该怎么走。当年我一直幻想的未来的我,与当下的我,非常接近了。这真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都会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这种感觉特别不好。它会突然之间来到,本来我和身边的人在说话着,突然之间,我感觉到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分离了。看完这一章之后,我想我知道了原因。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不是在做自己,没有真实的表达自己。所以真实的自己飘离了。
上段时间,与一个人聊天时,就觉得特别的不舒服。这种感受或许也是因为,与这个人聊天时,我无法表达出真实的自我,或者我表达出的真实自我,对方理解不了,于是沟通出现障碍。这种不顺畅的感觉贯穿着聊天的始终,所以,从此我再也没有与这个人聊天了。
其中有一段讨论生死的文字“这些选择不活的方式表明选择了活下去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是否只有到他能够坦然地面对他可能会消灭自己的存在但是他选择不这么做这个可怕的事实以后,他才能真正地开始生活,也就是说,开始肯定并选择自己的存在。既然人有死的自由,那他就有活下去的自己。”
我看完这一段感触很大,想到了自己的经历。第一次意识到死亡就是消失时是在7.8岁,那一次我和姐姐正在看阿呆拜寿。现在已经忘记了是哪一段让我联想到了死亡。但是当时感触特别深,突然之间,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着我,有种瞬间崩溃的感觉。当时我就哭了。我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去思考这些,于是,很快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影上。
青春期的某一天,我突然决定认真对待自己,热爱生命,不作。也算是放弃了消灭自己,选择了继续活下去。考研的时候,看到了一首诗,诗里有一句话:“活着才是最大的冒险”!
自责
我经常会陷入自责中。一直自认为是一个要求不高的人,但是好像对自己的要求有一些苛刻。很多事情,我不追求完美,但是,我一定会要求自己做到某一程度才行。我自己有自己的要求。通过和别人的对比,我才发现,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高的。其实根本不需要去自责,大部分的时候,说出去的话,做的事,都是泼出去的水。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些话与事做出来之前好好想想。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懂得了。1.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有我的要求,我的自我,没有问题。做自己认为对的事。2.无论何时,需要表达自己的时候,都要大胆的表达出来!这特别可贵与不容易!3.即使我的想法与别人不同,或者我的想法非常怪异,也没有问题,因为这是只属于我的观点!4.当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想一想,你以为你是谁。别太过自责,想干嘛就干嘛。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很频繁的发朋友圈,导致自己产生了一些非常不好的情绪。身边的人,大部分都认为我天天出去浪,把我看成了是一个享乐主义的人。这让我很生气!因为这根本不是我。因为朋友圈,我思考了两件事1.为什么别人把我看成是享乐主义,我会生气?2.为什么我想呈现出这些?
1.我一直认为精神世界比现实世界重要,精神世界大于一切。所以别人那样认为我,我会生气。于是开始不想再发朋友圈。还真的克制住了自己。挺好。看完书之后,我解脱了,想发就发,都可以的,只要自己开心!我左右不了别人的观点,别人的观点也左右不了我。
2.其实,我的内心防线一直很高,所以我不会在朋友圈上表达自己痛苦,孤独之类的情绪。因为有些人,认为你的痛苦与孤独也只是做戏。或许我不应该让这些人干扰自己的情绪。或者从头开始我的想法就是错的,不要去在朋友圈上晒自己或许是更正确的?(其实,我发的朋友圈大部分我都是秉着自己是个正常人的状态去发的,这样真实的自我就可以隐藏起来。不断的自我观察,使我非常恐惧。然而我需要更多的自我观察,这样才能使自我更完善。)
以上这些我思考了很多,当我迷惑的时候,这本书给了我答案。“你以为你是谁”这句话,瞬间让我明白了!
这本书里,提到了阿伽门农、亚当和夏娃、俄狄浦斯的故事。从中让我感觉到,西方的价值观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希腊神话与圣经的基础上。
是一本好书!我觉得好的作品就是会帮助你去思考!理清你的思想!
周日晚上看完的,周二才写出来,每次看完立刻写!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二):《人的自我寻求》之感悟摘要(二)
两周时间,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顺利读完。上周贪多的后果就是没有了时间总结思考,本周得连续回顾两周的阅读心得,而上周看得早已忘却大半,只得从头梳理来过。
如果说书的第一部分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那么第二部分就是在告诉读者应该“做什么”,第三部分重点就在于“怎么做”。
第二部分“重新发现自我”包括两章内容:第三章“成为一个人的体验”和第四章“存在之斗争”。
重新发现自我即要真正成为一个人,那么,成为一个人的标志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婴儿到两岁左右时,便会第一次觉知到自己的自由,这便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构成了区分“我”与世界和使用符号这两种能力的基础,使得人能够留住时间,超脱当前,想象昨天和后天的自己,还能够像他人看待我们那样来看待自己,并能够对他人进行移情,因此,他可以影响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发展,从而影响历史,他还可以发展爱邻居、发现真善美,投身于理想并且必要时献身的能力。但是正如我们每个人经历的,自我总是在人际关系中诞生和成长的,自我的寻求是需要付出极高代价的,那就是焦虑和内在危机,顺从是自我最大的敌人。体验自我是对自我探究的先决条件,我们将自己体验为一个思维—直觉—感觉以及行动的统一体,人们可以看到并意识到自己在扮演着各种“角色”,这是生活中最简单也是最深刻的体验。人的发展只有一个中心需要,那就是实现自我潜能,而自我潜能的实现也必须借助自我意识,因此人的发展从来都不是自动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自己进行选择和确认的,人类不能实现他作为一个人的潜能,那么他也会在那个程度上变得枯竭和生病,而潜能确实得到了实现,我们将体验到人类继承下来的最意味深长的快乐。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让我思索很久的一个话题:生活的目标是快乐,而不是幸福,因为快乐是伴随着我们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本性而产生的情感,是以个体对于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有尊严的、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的、在必要时会反抗其他一切存在和整个生物界的同一体的体验为基础的。那么“幸福”又是什么呢?作者在这里没有进行对比和解释,仅此引用李晓煦老师在知乎上对幸福心理学的一段研究,以资进益。幸福心理学研究,在世学者Seligman坐第一把交椅,众所周知,Seligman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他以三个学术语言来解释“幸福”这个生活语言:愉悦(Pleasant Life)、投入(Engaged Life)和意义(Meaningful Life),近年又加上了社会关系(R)和自律成就(A),后两者只适于特定时代特定人,不能构成反例,暂且搁置不议,李老师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结论:PEM最典型的幸福体验组合就是带微弱正面意义M、全程无暇顾及是否愉悦的专注过程E、附带一个非常愉悦的终结P。两相对比,我们会发现,心理学意义上的快乐和幸福,其实异曲同工,以自我意识的追求和体验为前提的M和E,才能实现自我潜能的发掘,带来P的终结,这不就是所谓“使用自己的力量所产生的情感”——快乐吗?
回归正题。作者在对自我意识的寻求做了层层剖析后,开始论证到自我追求错误的种种症结。过于看重自我的后果,就是自我膨胀和自负,此乃内在空虚和自我怀疑的外部迹象,自我谴责是获得一个自我价值感替代物最为快速的方式,它是骄傲自大的幌子,它为个体提供了一种逃避公开地、诚实地面对其孤独和无价值感的方法,为个体的自我憎恨提供了一种合理化,而且隐藏的憎恨他人的倾向也得到了合理化和强化。而自我憎恨又带来了自私和过分的自我关注,自私的不断扩张就是一个内心感觉自己无价值的人用来增强自我的方式,相反,一个对自我价值合理体验的不断增强所造就的就是自爱,爱自己的人才会慷慨地爱邻居、爱他人。诚然,自我意识也不是病态的自省、害羞和尴尬,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过分地在意自我,仅把自己当做自我的“观察者”,像对待一个物体一样来对待自我。实际上自我意识扩展了我们对生活的控制,而且有了这种扩展的力量,我们就有能力让自我自由行事了,一个人自我意识越多,就越有自发性和创造力。
接下来,作者以方法论带我们回到了自我意识认知的原点: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获得,需要分三步走,避免两误区。Step1:回到人生之初,重新发现自身的感受——即对感觉的意识和对身体的觉知。身体应回到与自我的统一中,当一个人从自我的视角来考虑不同的疾病时,他会看到,身体的、心理的和精神的疾病都是自我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自身所遇到的同一个困难的不同方面,因此为健康而进行的战争必须在自我整合的更深层次上取得胜利。Step2: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做出有自我意识的判断与决定,而自我需求与感觉是以完形的形式出现的,意即当感觉和需求冲突时,人会自发即时地做出选择和反应,此即自发性,独创性和独特性也由此而发。Step3:恢复我们与自我下意识的联系。潜意识依然是自我的一部分,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转化为意识。Error1:被动性——让自己体验中的决定论力量取代自我意识,意即变潜意识为意识,用意识来引领自己。Error2:能动性——用活动作为意识的替代物。许多人终日忙碌,将其作为掩饰焦虑的一种方式,这种能动性实质是在逃避自我,不行动的能力和创造性地享受悠闲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活力
然而,成为一个人分三步走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过程还会卷入斗争和冲突,人的整个一生中,都一直处在将自己从整体中分化出来的连续统一体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新的整合,让我们来紧随作者,看看个体从整体中分化出来都涉及哪些心理斗争吧。
婴儿在出生后,如果没有适时地割断心理脐带,孩子的发展就会受阻,这种被放弃了的成长自由就会指向内部,使怨恨与愤怒郁积恶化,那么如何来割断心里脐带呢?孩子首先会暂时地退缩,通过使自己尽可能地微不足道来保护自己不被利用,但随着怨恨和愤怒的不断郁积恶化,他将拿起武器为获得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而进行积极的斗争,这种斗争的本质就是成长中的个体反对压制其成长与自由的权威力量的斗争。那么,是什么使得个体受到父母的束缚的呢?外在的原因即个体在生命之初所经受的权威主义,孩子必须面对并用尽种种办法来适应这个他出生于其中的世界;然而,这种权威主义逐渐地变为了内在的,这个成长中的个体接受了这些规则,并把它植入了自身之中,这种斗争已经渐渐地转化为了内在的冲突;对于已经开始重新发现自我的成人来说,这场战斗主要是一种内在的战斗,这便转化为了与自身依赖性的斗争。
最后,让我们翻过头来看一下作者在第二部分“重新发现自我”即阐述如何“成为一个人”时,将个人的自我意识经历划分为了哪四个阶段:Phase1:无意识阶段。婴儿在自我意识出现之前的天真无知,即两岁左右婴儿觉知到自由之前。Phase2:反抗阶段。个体竭力想获得自由以建立某种属于他自己的内在力量,即从整体中分化出来,割断心理脐带的阶段。Phase3:正常的自我意识阶段。个体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看到自己的错误,考虑到自己的偏见,将自己的内疚感和焦虑看作是可以从中学习的体验,并且能够负有责任心地做出决定。这个阶段是与反抗相伴随的,是人格的健康状态的体现。Phase4:创造性自我意识。这个意识水平超越了主客观之间的分裂,超越了有意识人格的通常界限,是在实现自我潜能时“超越自我”的过程。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少达到这一阶段,但是正是这一阶段水平赋予了我们处于较低水平的行动和体验以意义。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三):他创造了自己
在任何时代,勇气都是人类从儿童时期走向成熟个体的崎岖之路上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美德。
1. 他区分出两种焦虑:正常焦虑和神经症焦虑。正常焦虑是人成长的一部分。当人意识到生老病死不可避免时,就会产生焦虑。此时重要的是直面焦虑和焦虑背后的威胁,从而更好地过当下的生活。(前言第20页)
2. 因此,他开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选择论取向,这不同于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论取向,从而丰富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前言第24页)
3. 他还指出,现代人把性从爱中成功地分离出来,在性解放的旗帜下放纵自身,却遗忘了爱的真正含义是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联系,从而导致爱的沦丧。(前言第25页)
4. 我们的目的在于发现能够据以抵制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安的方式,发现我们自身内在力量的中心,并且,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指出在一个几乎所有一切都不安全的时代里如何获得我们可以依靠的价值观和目标的途径。P2
5. 而且,个人自己通常也能意识到,追求这些外在的目标对他并没有帮助,而只会让他的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他对于自己的目标几乎没有信心或现实感。正如有一个人所说,我只不过是许多镜子的集合,反映了其他所有人期望于我的东西。P4
6. 因此,相对较少的人-那些在为内部整合而斗争的过程中前来寻求心理治疗帮助的人-为我们认识社会心理表层之下的冲突与紧张提供了一个具有启迪作用且意义重大的晴雨表。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这个晴雨表,因为它是那些尚未爆发,但也许很快就要在社会中广泛爆发的混乱与问题的最佳索引之一。P7
7. 人类无法长期生活在空虚的状态之中:如果他不是朝着某种东西发展,他绝不会仅仅是停留在原处;这种被抑制的潜能会转变为病态与绝望,并且最终会转变为破坏性活动。P11
8. 而且正如《财富》杂志的编辑们一样,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害怕这种顺从和个人空虚的情形。我们只需要提醒我们自己一下,二三十年前欧洲社会的伦理和情感空虚时如何导致法西斯专政来填补这种空虚的。P12
9. 人们通过转移注意力和听嘈杂的音乐等方式来做一切可能的事情,以驱散孤独的思考,就像在美洲的森林中,他们通过火把、呐喊以及铙钹的声音来驱赶野兽一样。P16
10. 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角色,应该相信什么样的行为原则。我们个人的焦虑有点像我们民族的焦虑,它是一种基本的关于我们该何去何从的混乱和困惑。P21
11. 焦虑打击的正式我们自我的‘核心’:这是当我们作为自我的存在受到威胁时所感受到的东西。P24
12. 这就是焦虑给人类所带来的:它使人迷失方向,暂时性地使人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是做什么的,并因此模糊了他关于周围现实的见解。P27
13. 我们并不是说,个人努力和创造性本身有什么不好。事实上,本书的主要论点是,每个人的独特能力和创造力必须重新得到发现,并用作其工作的基础,为社会的利益作出贡献,而不是使之消融在顺从的集体主义熔炉中。P30
14. 尼采说,出路在于重新找到一个价值观的核心 - 他称之为素有价值观的重新评价或重新评估。他宣称,对所有价值观的重新评价,是我为人类最终的自我反省行为所提供的处方。P36
15. 当人们最终接受这个事实,即他们不能成功地欺骗自己,并最终学会认真地对待自己时,他们就会在自身中发现先前没有发现的,并且通常是惊人的帮助恢复的力量。P55
16. 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那些关注于使社会变得更为健康的人,自己都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指出,从长远的角度看,找到自己内部的力量中心,是我们能够为同胞所作的最大的贡献。P56
17. 在不同的程度上,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是以他在家庭生活的早期体验中所建立的模式为基础,为了获得自我而仍然在漫漫长路上挣扎着。P62
18. 但是人类实现其天性的人物要困难得多,因为他必须在自我意识中做这件事情。也就是说,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自动的,而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由他自己进行选择和确认。P67
19. 同样,如果人类不能够实现他作为一个人的潜能,那么他也会在那个程度上变得枯竭和生病。这就是神经症的实质 - 那个人闲置不用的潜能受到环境中(过去的或当前的)敌对性条件以及他自己内化了的冲突的阻碍,转而朝向内部,于是导致发病。P68
20. 就像柏拉图由来已久的比喻中所说的一样,它使我们处在了这样一个位置上,我们拼命想驱赶战车,而这辆战车的缰绳却只套在一匹马上,另外还有四五匹马将战车拉向不同的方向。P83
21. 有了这样一种与自我的关系,工作对于我们现代人-伟大的劳动者和生产者-来说,将不再是一种对自我的逃避或试图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相反它是一种那些有意识地确定了他与世界和同胞之间关联的人的自发力量的创造性表现形式。P86
22. 当然,只有在其他人的要求下才能获得的潜能根本就不是力量。因此,显然,只有到他能够摆脱母亲的束缚时,他才能使用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作为一个人的自我或者去爱其他人。P95
23. 在他走出去,‘走向人性’,离开迈锡尼这个乱伦的温床时,他用一句话作出了总结,‘我爱上了外面的世界’,这句话作为人类心理整合的目标,回荡在几个世纪的时空里。P99
24. 他训练自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他创造了自己。这样一种已经获得了自由的精神,带着快乐的、让人深信不疑的宿命论,屹立于宇宙之中,他坚信。从整体上看,所有的一切都得到了拯救和确定 - 他不需要再否定了。P105
25. 仇恨和怨恨应该被用作是重新建立自己真正的自由的动机:我们只有这么做,才能将这些具有破坏性的情绪转换成为建设性的情绪。P116
26. 自我意识给了我们力量,使我们能够置身于刺激与反应之间刻板的链条之外,使我们可以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有所停顿,而且通过这种停顿,我们可以权衡一下问题的两个方面,从而决定将要作出的反应。P122
27. 致力于自由的人不会浪费时间来反抗现实;相反,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他会‘赞美现实’。P123
28. 因此,自由不仅仅是一个针对某一特定的决定说‘是’或‘否’的问题,它是我们塑造自己、创造自己的能力。用尼采的话来说,自由是‘成为真正的我们’的能力。P125
29. 自由不是自动出现;它是通过努力获得的。而且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获得的,它必须通过每天的努力才能获得。P127
30. 他接受这些纪律不是因为这是命令 - 因为谁能命令一个能够自由地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呢? -而是因为他已经以更大的自由选择了他将要怎样来对待自己的生命,而为了他所希望实现的价值,纪律是必要的。
31. 保罗蒂利希从神学的观点对此进行了论述,他提出,除非个人能够在其完全和完整的现实中面对绝望和焦虑,否则绝望和焦虑将永远都不能被克服。显然,这个真理在心理学上也同样正确。只有当一个人先勇敢地接受他的孤独、成熟,最终战胜孤独对他来说才是可能的。P156
32. 当一个人能够对他被‘支持’的需要说‘不’时,换句话说,当他能够不需要被照顾时,当他有足够的勇气孤身独处时,那么他就能像一个拥有权威的人那样说话了。P156
33. 真正爱上帝的人不会期待上帝也爱他作为回报 - 斯宾诺莎。P156
34. 相反,它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任何在自我意识中所选择作出的行动,都是对自我的一种考验:它包含了一种承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跳跃’。这就好像是一个人在说,‘就我此时此刻的认识而言,这就是我选择要做的,即使我明天可能会了解更多并作出不同的选择’。P169
35. 麦斯特爱克哈特曾说,没有认识自己的人是不可能认识上帝的 - 飞向灵魂,那是至高者的秘密之所。P171
36. 在任何时代,勇气都是人类穿过从婴儿期到人格成熟这条崎岖之路所必需的简单的美德。P172
37. 勇气不仅在一个人偶尔为自己的自由而作重大决定时是必需的,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小决定同样也需要勇气,这些小决定就像砖头,构建起了他的自我大厦,使他成为一个能够自由而负责任地行动的人。P177
38. 一般而言,逼迫孩子的父母,与那些过分保护孩子的父母一样,其行动比其语言更为有力地表明,他们自己对孩子是缺乏信心的。P180
39. 我们将虚荣与自恋界定为想要得到表扬、被人喜欢的强迫性需要:为此人们会放弃他们的勇气。这个虚荣的、自恋的人由于过于看重自己,所以从表面上看他似乎过分地保护他自己,不会冒任何风险,而且在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也像是一个懦夫。P181
40. 勇气来自于一个人的尊严感和自尊感:而若一个人没有勇气,则是因为他太过小看自己。P181
41. 由于敌人比自己强大而被打败,或者甚至由于自己没有反抗而被打败,这还不怎么糟;但是,知道自己是个懦夫,因为自己为了与胜利者相处融洽而选择了背叛他自己的力量 - 这种对自己自我的背叛是最为痛苦的屈辱。P182
42. 需要最大勇气的最难迈出的一步是,否认那些曾经在其期望之下生活的人立法的权利。而且这也是最为可怕的一步。它意味着人要为自己的标准和判断承担责任,即使他知道自己的标准和判断是多么的有限和不完善。P184
43. 在我们社会中 -其中有许多焦虑的、孤独的、空虚的人- 有各种各样的依赖伪装成了爱。它们有着不同的形式,有互助或欲望的相互满足,还有各种‘生意场’形式的人机关系以及显而易见的寄生性受虐狂。P187
44. 而且它还获得了谦逊,因为他知道先前之所见中有一部分是歪曲的,那么他现在所看到的也将有其不尽完美的成分。这种谦逊不会削弱个人坚持自己信念的力量,相反会为新的学习和明天新真理的发现敞开大门。P196
45. 记忆不仅仅是过去的时间在我们脑海中刻下的印记:它是一个守护者,守护着那些对于我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恐惧而言有意义的东西。照此,记忆是又一个证据,它证明了我们与时间之间存在一种灵活且具创造性的关系,其指导性原则不是时钟,而是我们经验的质的意义。P200
46. 我认为荣格的话非常确切,他说一个人害怕变老,是因为他现在并没有真正地在生活。因此,可以推出,克服关于害怕变老这一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确保一个人在此时此刻是充分的活着的。P202
47. 据说,生活在对将来的希望中,是没有久经世故的人通常采用的逃避方法,因此,生活在过去则可能就是那些久经世故之人经常采用的逃避方法。P204
48. 我们在这一章所作的讨论使得我们得出这一结论,即从最深刻的层面上说,我们与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这个问题是毫不相干的。根本的问题是,在他对自己以及他所生活的时期的意识中,个体怎样才能通过他的决定获得内在的自由,并依照他自己内在的完整而生活。P212
49. 实际的含义是,人们的目标在于自由、诚实、富于责任心地生活于每一个时刻当中。因此,在每一个时刻,人们都在尽力地实现他自己的本性以及完成他的进化任务。这样,人们就能体验到伴随着实现他自己的本性而产生的欢乐与满足。P215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四):人的自我寻求摘录
人的自我寻求摘录
这本书读的我非常非常头疼,因为一开始读的时候还好突然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而且内容是你不认真看不认真理解飘过就完全没印象,所以经常一段话我读个五六遍都很正常,真的是,太,几次都想放弃后来想都借了为什么不读完明明就还有五十多页了什么的,最后在上课抓紧时间读完了,然后也没什么印象然后写了一个摘录,大致的看了看也不是认真做的因为当时图书馆要关门了- -
书从一开始介绍了现代人的孤独和焦虑,空虚,人之所以空想,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角色,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原则
对我来说,我也时常活在焦虑之中,特别是前两天,我们都有什么会议恐惧症,漫展前夕恐惧症,婚前恐惧症,都是对这个世界,对他样东西不信任感,对自己的现状来说,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知道自己应该到底要怎么做,应该要怎么做,所以我们如果渴求内心的自由和自我的实现及或者是放逐,是和现实有可能相悖的,所以我们不知道是听自己的,听别人的,听社会规则的,哪样是对的呢?不知道,因为自己是自己,没人可以给自己建议,所以就活在焦虑中不可得,人的空虚,孤独,也是同样道理,谁不孤独呢,人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很多领导人会说,恩享受孤独吧,孤独是你前进的道路,创意的源泉,只有忍受了孤独你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之类的,空虚和寂寞是我们的标准搭配吧,我倒是觉得现代人的空虚是寄托的东西不在自己身上的缘故吧。
所以我们要加强自我意识,找到自我力量的中心,把寄托理智的放在自己身上,孤独单不寂寞,关注自己的问题,找到支撑和实现自己的力量。
第二章写的是导致混乱的原因
1,社会中价值观核心的丧失,现在脚踏实地工作已经不行了,罗洛梅多次引用推销员之死来证明,但是人找不到心的价值观,就会丧失自我感,对自我存在的意义表示怀疑,对现阶段的自己表示怀疑,似乎觉得自己和世界突然格格不入,到底要怎么做,我应该怎么做,回到焦虑这一点了
2,自我感丧失,也就是丧失了价值感和尊严感,错误的评估了自身的价值,自己的价值用别人的反映来衡量,导致自己期望变成别人眼里的人,在社会的禁锢下活着,很累,找不到自我,比如父母期望我变成什么样的人,老师期待自己变成什么样的学生,女朋友要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丈夫,一生在为他人而活,而且活的更加不伦不类,因为你无法每一个身份都能做的很好,在你一边做好势必另外一边可能会有问题而导致你内心会纠结在得罪女朋友还是得罪母亲,母亲和妻子同时掉入水中救谁的问题,然后纠结而焦虑,那是因为你都只考虑到别人却忽视了自己,如何平衡,自己又找不到平衡点,所以开始焦虑
3个人交流语言丧失,就是孤独的前奏,不巧的是我正好处于这个阶段,非常的难受,不知道说什么,感觉说什么都是像啊今天的天气真好一样苍白无力,没有共同语言,准确说是不想有共同语言,闲言碎语不想说,所以我们就丧失了情绪体验,看到自然就觉得啊没什么感觉啊,因为交流语言不只在说话上,也在绘画,音乐,舞蹈等其他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如果缺失语言感,那么艺术表达感也会没有,我听老师说的是,人为什么可以画画,因为人会说话,会交流,是因为有语言才有绘画,所以语言丧失就会丧失情绪的体验感
4我们在自然中所看到的几乎没有什么是我们的,这可能会谈到爱的问题,爱是爱别人不求回报的,人的自我在努力扩张自己的领地的时候,有的时候会觉得,属于我们的要抢过来,不属于我们的就没意思了,所以那些侵略性很强的人对自然感悟能力都不太大吧,我们经常看电影和小说,那些乡村自由美丽有灵气的女孩,和城市里面咄咄逼人的女孩,其实关于有没有什么是我们的这点界限分的太明了,自然是体验美,共同体验的感觉,而不是是我们的抢过来我们才能变得强大以至于不在滚滚时间的浪潮中遗失自己站立的点,所以那些人活的痛苦而麻木,但是却不自知,当他内心空虚时,他体验到的周围世界也是空虚的,干涸的,死气沉沉的,来自于生活的贫瘠,活着和生活是不一样的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五):存在与自由:我的阅读经历与感想
这本书是我在高三最后的那个寒假阅读的,然后我就一直把它放在我的书桌的抽屉里,直到6月7号的高考那天晚上才带回去。这本书比起那些厚厚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来说,通俗易懂,一看说的就是大白话,所以不管这个见鬼的高三搞得人多么疲惫,闲时还是可以翻上几页。
我们的教室在高三的时候都开启了视频监控,可以随时调看学生在教室里的一切行为。年级组动辄召集所有老师开什么大会,通报某某班上的某某学生干了些什么坏事,老师的教学存在什么失误,那种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可想而知。最搞笑的莫过于年级主任的观点,说什么学生读闲书只会耽误搞学习,到头来害人害己,延误一生。尽管这个人压根儿没读过几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书,也没听说过尼采、福柯、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诸位大师的名字,却能满口“心理学”知识把你看得瞠目结舌。老师的观点也很极端,总是想把自己的教育理念灌输给他们的下一代,比如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世界都是残酷的、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你”云云,总之我成绩不好一无是处,我成绩好了也不见得以后会好。
这种赤裸裸地对自由的盘剥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难以忍受,但是很多人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在重点中学,对高考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是很高的。不管有再多的不满,我们毕竟还是承认了这个体制的大前提。我和不少人把这种失去自由的愤怒转向了自身和家长,比如在一次考试后自卑不已,在家里对家长大发雷霆。我们的老师的压力也很大,学校领导动不动对老师发火,老师也动不动对我们发火,我们都很难保持平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的地理老师,他在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在班上起誓,决不再对我们发火。不久后地理组的领导来视察他的复习课,对他提出了严苛的批评与斥责,他当面没说什么,在我们的课上克制不住,泪水喷涌而出,再也没法把课上下去。
对我们高三学生来说,这种无名火是没有多少可以宣泄的地方的:家长把责任推给老师,老师推给学校,学校推给体制,说这是我们的“国情”。最后我们仿佛在对空气发火,我们知道是谁引起了我们的愤怒,但是我们无处发泄愤怒,到后来连愤怒的由头都不知道了。最后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机制让我们无奈的倾向于认为,人本来就该这样子,高考始终是最公平的选拔机制。尽管我一路读了那么多马克思、尼采、福柯、弗洛伊德的书,深知这仅仅是意识形态灌输,并没有严格的证明说明它是合理的,但在不知不觉中,我还是会被这种逻辑陷进去,然后自责于自己的种种不是。
我很早就看过《精神分析引论》与《被遗忘的语言》,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梦的解析”方法有所了解。高三一年下来,我帮助同学解过大约二三十个梦。除了一些梦的主题与性有关外,不少梦几乎就是高三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在校门口被野狗追杀撕咬的梦,这象征着焦虑;有独自玩手机而被家长发现的梦,做梦者的不安全感强烈;我自己则做过全家被老师杀害,最后自己引爆炸弹的梦,梦中弥漫的愤怒情绪来源于白天老师对我们的歇斯底里;有两个梦都是把学校当成了战场,拿着刀剑到处砍杀,这与即将来临的月考有关;还有一个被人赶超后,赶超者把刀插入她的腹部,血流不止的梦,我在了解分析后排除了性的主题,因为做梦者做梦前刚因考试考砸的问题跟父母大吵了一架,并受了很大刺激。
可是就是这样,我们的老师居然在课上说,我们“不够焦虑”,不像是高考复习的状态。事实上我们的确也不像:明明已经下令听课,我们的数学课还是照常在上,而且高考前一天我们也没有离校,6月7日照常上晚自习。老师们自己也处于焦虑状态,尽管再三承诺不再发火,班主任也还是在6号的晚上指责我们有同学扭伤了脚,没把他老人家的教诲放在心上。
我写这么多不是想批判应试教育,也不是想指责什么,因为那种东西我写的实在不少。可是不管这个体制如何出问题,首先应当承担责任的就是我们这些人,包括学生和老师。当老师一直在谈他想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子时,他实际上是侵夺了学生的自由,因为他不过是把自己的自恋能量贯注到学生身上,而这并不是学生想要的;同时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丧失自由,他仍有选择自己的能力和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受到冲击:不管遭遇何种惩罚,他仍有批判体制与违反学校禁令的自由;尽管他需要承担的责任更重。不管存在何等荒谬,他也总得生存下去;即使他不能选择自己来到的世界,他也还能选择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长期淤积的愤怒也促使我去寻找真正的自由:从历史学、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我读了很多书,起码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虽然很难像罗洛·梅说的那样去建设性地运用自己的愤怒和焦虑,我好歹还磕磕碰碰地一路走了过来。只是关于自由这一点上,我与罗洛·梅先生还存在着分歧。在书的最后一章里,罗洛梅把他的主张推广到了整个时代,认为在任何时代,自由都不可被剥夺。但我认为,人如要获得自由,首先得获得对必然性的认识,如果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所处的时代,人又如何参与他自己的发展呢?
好了,就写这么多了,最后摘录一段书中的话,以此作结:
“我常想到,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够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十年中如此勇敢地怀着坚定不移的目标工作,是因为他在最初十年的孤寂生涯中赢得了这场为了能够独自成长和工作的斗争,当时他与布洛伊尔分道扬镳后,在没有同事也没有合作者的情况下继续进行着他对精神分析的探索。而且,在我看来,这也是一场像耶稣这样具有创造性和道德感的人物在荒野中所赢得的战争,耶稣全力对付之诱惑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对面包与权利的欲望中,而正如故事中魔鬼所说,在于让自己从山顶上跳下去以证明上帝在保护他的诱惑中:上帝会让他的天使们看住你;他们会用双手托住你,免得你的脚碰到石头上。当一个人能够对他被“支持”的需要说“不”时,换句话说,当他能够不需要被照顾时,当他有足够的勇气孤身独处时,那么他就能够像一个拥有权威的人那样说话了。”(P156)
“自由、责任心、勇气、爱以及内心完整等特质是理想的特质,从来都没有人曾完整地认识到这些特质,但是它们是我们的心理目标,为我们走向整合的过程赋予了意义。当苏格拉底在描述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的社会时,格劳孔反驳说,‘苏格拉底,我不相信地球上任何地方有这样一座上帝之城。’苏格拉底回答说,‘无论这样一座城市是存在于天堂,还是将来存在于地球上,智者都将会遵循那座城市的方式而生活,与其他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而且在这么看待它的时候,他就将会井然有序地布置自己的家。’’(P215)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六):宗教文化隐喻的盛宴
之前不是没有读过罗洛梅的书,而当时伴随着较大的焦虑感。现如今的我,可能经过了工作的历练,成功地成为了那种“拥有内在陀螺而又很脆弱”的典型现代人。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赞叹语言上的丰富,而更多体会到温馨和感动。
不得不说,大量的宗教文化、历史神话中暗藏的隐喻,给人带来了非常生动和丰富的心理咨询素材。理解“人”的角度也变得丰厚了。这本书中所讲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更像是哲学和神学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更为“理性”的对人的解释。读研期间,对存在主义抱有深入钻研的决心,然而看了几本原著、做了小组汇报、以及体验了欧文亚隆小组观察员和组员之后,反而更加迷惑。尽管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好像仍然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和叙述。这就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魅力吧!之所以被吸引,最初是缘于感叹它的深刻,冥冥之中感觉能够解答一些比较根本的问题,例如自由和选择这一类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不仅每个人都会遇到,贯穿历史,这也是不同时代的人普遍遭遇的问题。
这本书中,叙述了自由和仇恨的起源,以及人的潜能如果被抑制可能会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常见的神经症)。这个道理其实孕育在各个文化的文学作品和电视电影素材中。其中,一个典型的寓言让我印象深刻。一个被关在笼子里的人的反应如何?在现代极力鼓吹“适应论”的时代中,让我们看一看这个适应下面蕴涵着怎样的真相吧。如果被剥夺了自我意志的自由,人的情绪反应起初是仇恨,愤怒。每个曾经被征服的人,都在内心中建立了一座城堡,即自己的尊严和骄傲,仿佛在宣誓着“虽然你已经征服了我,但是我还保有恨你们的权利”。这是反应的第一阶段。然而如果人们不能在此时把这种仇恨转化为建设性的情绪,仇恨的转移就会带来一些后果,即摧毁自己。在第二阶段中,仇恨不见了,变味了悲哀,惆怅,这是典型的愤怒—悲伤情绪反应链。低落的情绪也影响到了意志行为功能,即做事情会变得“心不在焉”,也会自我责备。而与此同时,“适应”的功能便展现了,人开始讨好和奉承那个他的主宰者,与此同时,对自己也在不断“合理化”,企图认为这些都是“命”。这个现状在中国典型下层人民,以及经济文化较为不发达的地区的宗教中,很普遍。而最后一个阶段,呈现为“冷漠”,这个时候的人已经面无表情,微笑不再是奉承的,而是毫无疑义的,空洞的。自我在此时已经不复存在了。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七):《人的自我寻求》之感悟摘要(一)
《人的自我寻求》听起来像一本十足的鸡汤,其实呢,它是一本严肃的心理学著作,如果说心理学在一些人眼里至今还被认为是鸡汤的话,那姑且可以说这本书是一碗食材丰富、烫的要命不好下口又闻着倍儿香尝一口满嘴流油的鸡汤。这碗汤虽然熬成已百年之久,却依旧如陈酿般醇厚迷香
这本书的中心主题是关于个体人格如何在孤独的时代得以重建,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这周只研读了第一部分,仅作一些摘要强化逻辑和记忆:
第一部分“我们的困境”分两章。
第一章从空虚、孤独、焦虑入手,探索了生活在20世纪中期的人,主要的内在问题是什么。
“空虚不仅指许多人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而且还指他们对于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对于自己的目标几乎没有信心或现实感,’我只不过是许多镜子的结合,反映了其他所有人期望于我的东西。’在某些时候,空虚在’善于适应’这种说法的掩饰下,甚至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空虚的体验通常来自于人们的感觉,无力做出任何有效的事情,内在的空虚是一个人长期积聚的对自己的特定信念的结果,即他坚信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实体来指导他自己的生活,来改变他人对他的态度,或有效地影响周围的世界。”
“孤独感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类需要与他人的关系以对自己进行定位,而我们的社会又过于强调为社会所接受。被社会接受,被他人喜欢只是可以阻止孤独感的迫近,暂时摆脱孤独,这是以放弃他作为独立本体的存在为代价的,而且放弃了一种最终将使他建设性地战胜孤独的东西,即发展他自己的内在资源、力量和方向感,并以此作为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的基础。”
“孤独感与空虚感是焦虑体验的两个阶段,当一个人置身于社会巨变的外在困惑之中而感到一种内在的空虚时,他感觉到了危险,而且他的自然反应就是环顾四周寻找他人,希望他们能给他某种方向感,或者至少由于认识到不是他一个人在恐惧而得到某种安慰。我们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角色,应该相信什么样的行为原则,焦虑就是威胁到我们内心最根本的东西,不同程度的焦虑都会摧毁我们的自我意识。”
第二章作者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在于社会价值观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与自然的关联感的丧失以及悲剧感的丧失。
价值观的丧失: “20世纪中期的西方社会价值观和目标正处于过渡的状态,对个体竞争价值的信念和对个人理性的信念正在逐渐消失,集体主义渐渐抬头,个体创造被消融在集体熔炉中,情绪和意志开始分离,与伦理人道主义的结合充满了冲突,正趋向于严重的彻底调整或分离,导致人格统一体的破坏,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出路就在于重新找到一个价值观的核心,对所有价值观重新评价。”
自我感的丧失:“在面对时代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动时个人倾向于感觉到自我越来越渺小,个人相形见绌,被放到一个毫无影响的位置。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作为个人是无能为力和焦虑的,显然,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个人价值信念的丧失是造成公众社会和政治运动的部分原因,自我的丧失和集体主义运动的崛起,是我们社会中同一个潜在历史变化的结果。许许多多的人都不是根据行动本身,而是根据该行动被接受的程度来判断其行为的价值。”
语言的丧失: “我们的现代艺术和音乐中所发现的是这种不传达任何东西的语言。一个人是通过他的风格而被认识的,这种独特的模式给他的活动以潜在的统一性和区别性。我们发现根本就没有风格可被成为现代风格。似乎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在为了看哪一种语言能够向自己的同伴传达具有丰富形式和色彩的音乐,但是却一直没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家和我们其他人,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立的,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我们通过喋喋不休地与他人谈论我们确实有语言来谈论的事情来掩饰我们的孤立感,我们更深一层的情绪体验就被推地更远,因此我们趋向于变得更加空虚,更加孤独。”
与自然的关联感的丧失: “那些已经失去他们作为自我同一性感的人,还倾向于会失去他们与自然的关联感,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内心空虚时,他体验到周围世界也是空虚的、干涸的、死气沉沉的。对自然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技术性,自然与个体的主观情感生活就分离了。作为人类,自然中有我们的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人类与自然的其他部分是迥然不同的,他具有对自我的意识。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自我,来充分地与自然相联系,从而不会被吞没。”
悲剧感的丧失: “丧失我们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信仰,其最终结果和及迹象之一就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对人类生活的悲剧意义的感觉。在空虚的时代,悲剧却相对罕见,即使有,其悲剧的一面也正是人的生活是如此的空虚。悲剧比喜剧蕴涵更多的乐观主义,因为我们是在认真地对待人类的自由和他认识自我的需要,它证明了我们对’人有获得自己人性的不可摧毁的意志’的信念。 ”
最终,作者认为所有这些丧失“总结起来是一种黯淡的诊断,但并不必然是一种黯淡的预兆”,我们必须且只能积极向前,“重新发现自己内部力量和完整性的根源”,个体要积极地选择和确证他据之生活的价值观,因为“找到自己内部的力量中心,是我们能够为同胞所作的最大的贡献”,也就是说,当我们抱怨环境的恶劣、怀疑自我价值的意义时,当下要做的正是逐步明确自己的三观,“就像焦虑会摧毁我们的自我意识一样,自我意识也能够摧毁焦虑,自我意识越强大,就越能够抵制和战胜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