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17 05: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精选10篇

  《再见了,单纯》是一本由何以夕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一):谁说再见一定是告别,谁说再见不会是重逢。

  初识单纯是在有意思吧,初识何夕(在U吧大家都这样叫)也是在有意思吧。我是从《单纯》连载的不知道多少期才加入的油条,对于等待连载我更喜欢直接性的阅读,有幸何夕的书得到出版,让我看到生活中的何夕和在网络上的何夕的两种面貌。会让人有一种:这两个人真的是同一个人吗的感受

  就像前言中三哥(武三)说的,何夕是个描写细致观察入微的孩子。在书中不难看出她对每个人的言行举止甚至穿衣打扮都描写的很详细,对于时隔二十多年的人来说,有些记忆难免是会忘记,而何夕却都能记得清晰小时候的何夕过的并不好姐姐也常常欺负她,内心里的仗义情节触动自己,觉得应该要好教训一顿她的姐姐。然而现在的何夕,给我所看到的是快乐的。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书中的不二君想来也是何夕单纯的因素吧,要照顾这样一个单纯的大男孩,难免有点辛苦,只是我希望何夕不要放弃他,也许正是你足够可靠,才会让他如此依赖

  其实单纯没有走,其实单纯一直留,再见了单纯,再也不见;再见了单纯,又见面了。真好!谁说再见一定是告别,谁说再见不会是重逢。我们斗被这个世界温柔地爱过,这样,真好。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二):你好,单纯

  这样的文字让我想起《天使爱美丽》里那个沉浸于自我世界里的古灵精怪的小女孩,也让我明白,那个敏感小女孩从未离开小夕的内心,从第一个文字开始,到最后一个标点结束,她一直都在那里。不同的是,如果说最初的敏感是世界强加的一种无奈,那后来对自己性情的接纳成为那个小女孩成长起点

  你好,单纯

  相信一个大人的单纯,就像相信一个孩子深刻

  一

  在写这篇序言之前,我又把有意思吧上关于《再见了,单纯》(以下简称《单纯》)要出书的帖子(http://www.u148.net/article/84440.html)下面的几百条读者留言重新浏览了一遍。

  有一种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得到邻居交口夸赞时的欣慰——小夕让我写序的时候,我就已经自命为《单纯》的干爹了(这也是有意思吧自2007年创建以来第一本土生土长的出版作品),并认为写序这件事是一名干爹义不容辞责任,更是莫大的荣幸

  回头去看《单纯》的第一章,发布日期是2011年3月28日,不知不觉已经两年多了。回想当时作为编辑的我看到《单纯》第一章时的情景,那一抹一直贯穿始终的淡而有味温情和带着笑的酸涩清晰如昨,余温犹存。此后每周五等待《单纯》的更新,成为作为编辑和读者的我以及其他“夕饭”的共同期待

  书的结尾,小夕写道,“他为我去了南京,我为他留在重庆,从此之后: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看到这里,惆怅之余(因故事的暂时完结),心中更是不由一动,想到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继而想起小夕那句用了很久的QQ签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自始至终的坚持何尝不是一种单纯,单纯又何尝不是一种力量

  通过观察读者的留言,我发现《单纯》之所以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我们对自己不再“单纯”这一事实耿耿于怀。我曾在大学生毕业季的地摊上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有很多毕业生会把陪伴了自己多年的布偶和玩具卖掉——寓意强迫症一下,从学校步入社会,是否就意味着放弃单纯并进入各种复杂?至少从读者身上,我看到每个人对“单纯”的不舍,它是一种我们内心里一直保有的情怀。所以对于单纯,我们不必说再见,因为翻阅内心,我们与它时时可相见。

  二

  有一位诗人曾说,一个敏感的人天生就生活苦难之中。这也是《单纯》带给我的最直接的体会

  不知是否是因为自己的“计划外”身份,小夕从小就是一个格外敏感的孩子,也正是“敏感”这一特质,让她会常常留意生活中被其他人忽略的细节,并通过文字为我们呈现她眼中的世界。比如小说中提到的两个小细节:

  “晚饭结束,突然下了很大的雨,他小姨给我们两张演唱会门票,让我们自己去看,还特意用一把大伞换走了我们的两把小伞。”

  “教我们气象学的是个个子矮矮的男老师,每次上课的时候,他穿着很正式的衬衫西裤,脚上配个白色运动鞋我喜欢坐第一排,研究他的运动鞋带有没有开,刷得干不干净。”

  这样的文字让我想起《天使爱美丽》里那个沉浸于自我世界里的古灵精怪的小女孩,也让我明白,那个敏感的小女孩从未离开小夕的内心,从第一个文字开始,到最后一个标点结束,她一直都在那里。不同的是,如果说最初的敏感是世界强加的一种无奈,那后来对自己性情的接纳成为那个小女孩成长的起点。

  敏感是一种苦难,也是一笔财富。正如这悲欣交集的生活,让我们欲罢不能

  三

  写序的前几天,正是那个“任性的孩子”,顾城去世二十周年纪念日。以前看过一段评论他的文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顾城思维奇特之处就在于他在运作成人思维的同时儿童思维也并行不悖。这两种思维在顾城的诗歌表现为童稚的行文方式深沉思想内涵结合。顾城以颇具童稚气息语言风格将多数人的阅读习惯一开始就定格在童年,与其说我们惊叹顾城深邃艺术思想,不如说我们更惊奇于顾城童稚的行文方式与深沉的思想内涵对比的不和谐

  正如有的“夕饭”最喜欢的是小夕与男友或姐姐之间的感情,最能打动我的则是她叙述往事的方式,平实天真动人,像一抹含泪的笑,或一滴含笑的泪。虽然不能将小夕与顾城相提并论,但不得不说的是,《单纯》确实给了我类似的感受(特别讲述童年的部分)——细细品味那些淡淡的甚至幼稚的叙述,往往会有一股酸涩涌上我的心头。

  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有很多:

  “养爸很宠我,经常把我扛在头顶上,或者驮着我,我把他当马骑。我还常常肆无忌惮,一脸赖皮地说:‘你不打我,我不听话,你打我,我就哭。’”

  “姐姐隔着一片麦田看到大舅家门前挂起的纸人和纸马,大哭着说外婆断气了。我们三个一边哭一边往大舅家跑。等我们跪在外婆的病床前拉着她的手,她坚持了一天一夜,才舍得咽气。”

  “大舅家门前有座大石头堆成的小山,我从上面摔下来,太阳穴上磕出一个小窝,十岁前我笑起来是三个酒窝。”

  ——继续寓意强迫症一下,如果说小女孩两腮的酒窝盛放的是欢乐,那太阳穴上的第三个酒窝盛放的则是酸涩,而这也正是小夕的独特之处。并且,这种表达本身也恰好显示了这种独特。透过这样的文字,我看到了人世温暖荒凉

  曾与一位老师讨论纯真与深刻的问题,老师说,“(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儿童已不复原本意义上的儿童,是带有成人思考的儿童(纯真也是如此)。不说政治历史背景等等,单说哲学,不说哲学,单说感觉,它必定也有深沉的思考,其实那背后还是哲学(博尔赫斯是文学儿童与文学成人结合的最好例证)。心灵永远是一个孩子,思考却不断抵达事物深处。”

  “心灵永远是一个孩子,思考却不断抵达事物深处。”可以说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正如有人对老舍的评价:“他人品纯善,所以为人天真;他有智慧,所以对人性并不天真。”

  按照我的理解,纯真本身就具备“深刻”这一属性,它无意达到深刻却可以抵达深刻。但与孩子的纯真不同,顾城与博尔赫斯以思考为基础的纯真是更有价值意义的,因为对于一个健全的成人来说,不论是从外在还是内在,都无法重现“原本意义上的儿童”。

  我相信一个大人的单纯,就像相信一个孩子的深刻。只是大人的单纯是“见山还是山”的单纯,孩子的深刻是“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深刻。

  从一个孩子的号啕到一个大人的啜泣,时间把人的泪水喜剧转换悲剧,这个过程便是生活吧。

  四

  站在青春门槛上回望成长,长大了的小夕说,“那个村子名叫‘大王庄’,全村的人都姓王,班上的孩子也全姓王,让我一度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姓王。当然,那个时候并不理解‘世界’这个概念,世界在我的眼中并不大,一切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通过文字,小夕记录并走出了自我的小世界,并借此看一看外面的大世界,最后重新回到自己内心的“大王庄”。如今,《单纯》也要走出有意思吧这个小小的村落,进入外面大大的世界,祝福她一路走好,能够走进每一位读者的内心,并常常听到有人对她说:

  你好,单纯。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三):不要告别纯真

  不是我感到奇怪,是世界变化快:80后都怀旧了。《再见了,单纯》这本书的作者何以夕,80后,女。有意思吧驻站编辑,人气作者。因《再见了,单纯》一文,引发网络80后的集体怀旧,受到热捧,点击量和转发量上百万。拥趸无数。

  《再见了,单纯》这本书讲述的是:你知道的,总有一些美好的事,让我们一次一次难以忘怀。“我”是一个第二胎,被超生者,所以自小被寄养在农村姥姥家,所以才有了这么些单纯、可爱、敏感所以伤感善良浪漫小故事以及“我”对诸多事情的天真见解,贯穿“我”从一个黄毛丫头长到一个黄花大闺女的整个过程。故事虽然简单简短,但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常常让有过类似生活经历的人觉得那么亲切,也常常让人叹息过去的时光多美好。是的真挚,温暖,让人着迷。这是一个85后女孩永不可及的美好,也是你是我,是一代人甚至更多人永不可及的小美好小单纯,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将永远不可及,所以更值得珍重、珍藏

  单纯,还是不说再见的好。

  一个文友郭轩宇说过:“成熟,就是物化的人体发着迷人气的神往和坚忍努力。然而,我还是永远走不进这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世界,因为我忍受不了欺骗丑陋,我无法掩蔽内心的真诚率直。在我这双视力不佳也不生动的眼里,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心术不正和肮脏丑陋。因是,我在审视成熟世界的多幕剧的冷战之后,我发现自己垂青和更为关注的还是满眼绿色—那是一种对生命原色的本能渴望。记得在孩提时代,我就这样向往着成熟,靠近着成熟,我慢慢理解着成熟。成熟就是生命成长过程中拔节的喧响,成熟就是灵魂没有坐标目的息的显性招摇,成熟就是生命本身即将垂死的无奈挣扎。成熟都是一种必然苹果熟了,葡萄熟了,桃子熟了,等等等等,熟了不外乎两种结果:要么掉到地上腐烂,要么被人采摘吃掉。植物如此,人也一样。从出生到死亡,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走向这种必然—这是生理的成熟。生理的成熟当不惧怕,惧怕的当是心理的成熟。心理的成熟以灵魂的灭失为代价,换取的是即得利益或政治上的筹码。在权贵面前,在利益面前,成熟者或谦虚谨慎,或甜言蜜语,或花招算尽,九九归一,都是为了自己而出卖自己,甚至出卖单位和集体,出卖......”如果成熟意味着庸俗世故圆滑;它掩盖了人的真性情,使人失去纯真,那么我们就要拒绝这样的成熟。

  “人有多善就会有多恶,质变本来就是这么矛盾,无论一个人多么单纯,在无从选择环境中,被迫不得不去改变,也是为了生存啊,只是我们是否应该在心底留下一个角落,保存那一点点的童真,给自己歇歇喘喘气,至少让自己感觉到正常心跳耳根的清净。”

  不要告别纯真。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四):爱着被这个世界温柔地爱过的你

  我从来没有正视过我是一位女同志的事实直到我遇上了《再见了单纯》。从何以夕的第一篇连载开始我就已经深深的迷上了她。在每一个有她的星期五的更新里,我的回忆被一点一点的完善,品着她在字里行间散发的纯洁纯粹,我知道我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听说一个人在弥留之际,眼前或者脑海里会像放电影一样重新走一遍自己生到死的过程中出现的每一幕。很多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迫切的想知道那是个什么感觉,因为我才二十几岁就已经记不清好多好多美好的人物美好的事物。我多想拿起笔来赶紧记录能记起的点点滴滴证明我来过这个世界,也不用等到死前一刻才突然想起贱妾欠了多少男人的情债没还,可是又受迫于工作和生活没有精力来写出那些个估计要遗失的美好。

  每次手捧《再见了单纯》,我都会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我不敢相信何以夕和我在一个平行的没有交集的空间里,却共同拥有着如此相同的经历;我的梦想实现了,不需要受困于微弱的记忆而总感到愧对这个世界。此时此刻,我多么想靠在她的梳妆台边,轻抚着她的秀发,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放下书抬头看天,仿佛眼前现出一道灵光,接着佛光普照观音下凡,对着我说,你的前世今生都在这书里头了。只要真情在,谁是男儿郎谁是女娇娥,又有什么关系呢?!!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五):成长的痕迹,抚之怅然,却又无处可寻。

  (一)原来我们就这样慢慢长大了。

  微博上一度流行“如果你认识这些东西,你就老了”,其受众直指80后;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曾经鲜活于80后的初中英语课本上,又被毕业踏入社会的我们改编得那么沧桑和无奈;朋友圈里有好一批每天晒孩子的女同学;逢年过节我们也开始为红色炸弹(份子钱)心疼;我们曾经崇拜和追逐过的明星,纷纷结婚生子;我们每次回家也开始被明示暗示要抓紧解决个人问题;相亲遇上的JP成为闺蜜hi tea的笑料,无良213的上司也代替班主任成为我们吐槽的对象。就在这样的氛围中,80后们进入集体追忆似水年华的阶段,就像本书作者,86年生人,已经出了这本回忆录啦。

  我们体味着共同的时代,却也经历了不同的成长路径。因此这本书颇具代表性,却也不能代表所有80后的生活。作者是超生的计划外的孩子,满月就被送到养父母家,从此过上城市和农村两边窜,亲生父母和养父母家两边生活的日子,我想城市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是不可能有相似的经历的,我们只能一边体会着作者小时候像个小女孩子似勇敢无畏而又不管天地的生活,一边羡慕着农村生活的广阔天地和无拘无束。当作者回城里开始读小学以后,她的生活与我的越来越相似,熟悉的动漫名字,相似的校园生活,应试教育的压迫,情窦初开的懵懂和羞涩,一切的一切却原来可以如此感同身受,人类的共同情感也就是这样铸就的吧。

  掩卷回忆,我似乎又没法像作者一样将往事如数家珍,明明感受着自己一点一滴的变化和成长,却难以道明到底是怎样历程,曾经以为不会忘记的那些过往居然就这样渐渐模糊随风而逝。原来,成长的痕迹,抚之怅然,却又无处可寻。

  (二)单纯,拥有不如怀念?

  燕姿《天黑黑》这样唱:“我爱上一个让我奋不顾身的人,我以为这就是我所追去的世界,然而横冲直撞,被误解被骗,是否成人的世界背后总有残缺?我走在每天必须面对的分岔路,我怀念过去单纯美好的小幸福……”

  小时候我有多么的渴望长大,我现在就有多么的不想长大。年少单纯的自己歆羡独立和自主,想要看看外面的天地,高考报志愿绝对不填省内,穿衣打扮也走成成熟或者装成熟风。然而当SHE高唱《不想长大》,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那么幼稚,当2014马年BTV春晚三位年过花甲的老年歌唱家老顽童般再次唱起这首歌,在那欢乐的气氛中我的心情真是略微落寞和感伤,拥有之时不珍惜势必导致失去之时的惋惜。我虽未虚掷青春辜负年华,但谁又不愿青春永驻呢?作者为本书取名《再见了,单纯。》又何尝不是对年少时光最大眷恋和不舍呢?

  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快乐,也许只是我们奢求太多。生活的压力不应该淹没生活简单的快乐,社会的复杂不应该扭曲心灵的单纯。

  说再见,不再见,愿你我即使青春逐渐远去,仍然坚持追求简单的快乐,面对生活,保持童真,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六):对,是这样的。

  昨晚看麦兜当当伴我心,在主持人问麦兜对于歌曲获奖有什么感受,麦兜说,我有一点涨屎。后来麦兜在回忆的时候说道,其实我可能不是肚子作动,只是感动。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叫感动,只是心里直翻腾着,有一点儿想哭,很难受,又很开心。

  在12年11月的时候在U吧看到这本书在连载,在那个时候也不能算上一本书,只能算是一个随笔集。那个时候真的没想到它能够被出版,后来因为各种机缘巧合与作者相识,一直到去年的三四月份,突然知道它就要被出版了,我激动得不行,还跟作者讨论了好久,我俩还特认真的想过要是一举成名怎么办。我一本正经的告诉她,无论如何,要保持神秘,做一个神秘的作者。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家的宝贝终于走上了舞台,你看着他闪闪发亮,满满的都是温热的光。

  这个故事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作者强到不行的记忆力。那么小的事情都记得,能感受到一个人的记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过了这么久,我能记得的小时候的事情寥寥几件,突然有一天被爸妈通知要去上学,还买了一个黄色的小书包。当时我也并没有多害怕或者怎样,只是觉得有点烦。我身后的两个小朋友是表兄妹,天天都在打架。幼稚园有个大木材堆,有一次不小心把脚塞进去拿不出来,后来怎么拿出来了也不记得。大概都是这些模模糊糊的小事情。那个时候爸妈都忙着农活,虽然一直都很爱我。但却不知道怎么教育我。可能是因为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也庆幸没有变成一个笨蛋。从小到大性格也算不上孤僻,却也没像别人一样有那么多热热闹闹的朋友。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家看了太多的电视剧,懂了好多东西。我妈说我记忆力很好,看过的广告我总是能够把广告词背下来,我对这事儿却一点印象都没有。可能在很小的时候,我一直试图通过这种事在爸妈面前获得表扬。管他呢,都过去那么久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作者都是一个超忆症患者的存在,读完这本书,你就发现她是个迷迷糊糊的小女孩儿。到现在也是,而且是个肉嘟嘟的孩子。(阿弥陀佛,保佑我她看不到这篇……)

  前段时间她告诉我她在写另外一个故事。是大学之后的事,我在想会不会变成杜拉拉升职记。哈哈,没准考驾照这件事就能写上个十万字。

  之所以跑过来写这个呢,是想告诉每一个读到这本书或者想读这本书的人,何同学的笔触是如此温润质朴,貌似从来不会用什么繁杂冗长的句子,三言两语,就把我们带到她的故事里。几乎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点,明明是读着别人的故事,却总会想到自己。现在说起来显得矫情,前年用诺基亚5320看更新的时候,突然就被其中的一部分感动的泪流。而现在,它终将感动更多的人。

  其实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因为这书里写的故事并不是在写什么郭老师式的残酷青春。明明字里行间都像是个萌蠢的孩子在讲她经历过的事儿,哪里和什么再见了单纯扯上关系。它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它不试图运用任何修饰,就是要赤果果的感动你。每一件有趣或者无聊的小事儿,都会勾起的回忆,柔化你的内心。这个时候你也只能够眼巴巴的把它一点点都读完,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诚意。它不够有深度,没有剧情。没有宏大的构架和缜密的内心剖析,它就随意的站在那儿,一如我们的记忆。

  在结尾引述一段动画片里说过的话,当长大之后的麦兜回忆自己的幼稚园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正因为这样,到我们长大,。当我们开心,伤心,当我们希望,失望,我们庆幸心里肠里,总有首歌在窜来窜去,撑着撑着,让硬邦邦的不至于硬过心肠,让软弱,不至倒塌不起。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七):回忆很美

  在小长假的第二天,在很温暖的阳光下,选择了这么一本看起来很单纯也很美的书来读,是件很幸福的事儿。

  很久没有这样的空闲悠闲时光,也很久没有回忆以前。

  我想很多人可能藉由这本书中的某个细节想起曾经自己的童年、少年,那些于我们来说都应该是最美的时光。那个时候最费思量的也许不过是如何才能跟妈妈多要些零花钱去买校园外的鱼皮豆,那个时候最大的悲伤也许不过是成绩下降了三名,那个时候的快乐都比较单纯,那个时候的太阳都是温暖明亮的,那个时候的六一儿童节空气中仿佛都是甜甜的味道,出去游玩一天走在回家的路上满是雀跃的心情,那个时候过年的时候,可以拿个灯笼站在院子里冷冽的空气中傻笑,那个时候幸福的像糖......可能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时候了,那些属于我们独特的记忆,也是永远也回不去的记忆。

  但是作者描写之中,一直是很克制的,很冷静的,即使最大的感动,她也不过寥寥数笔,那些一段一段像独白又想闺蜜好友在你耳边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莫名让人看了心里感动且亲切。或许这也是作者想要努力做到的,只描述事情以及那个时代的回忆,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属于我们的自己的回忆,回想一下,开心一下,暗爽一下,或者难过一下,然后结合着作者的想法,内心不禁讪笑:哈,原来我们都曾经那样的走过........

  忘记了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愿意再回忆,不愿意在怀旧,因为旧时的回忆太美,太容易沉溺,也太容易让人消沉,往事已矣,再回忆过去也只能是回忆,有时候我也很喜欢现在的我,更成熟世故也感恩快乐。但是也感谢这本书,让我回忆起曾经的种种,只有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去,未来也会更加确定。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八):回忆是什么样,取决于你怎么看

  如果非要给这本书一个定义,是本很温馨的,很温暖,善良的书。看到作者信奉基督教的养外婆对她养母说“别人家的孩子你更要好好疼。”想到了我奶奶说过的话“心里有信奉的人做恶事的少。”我们有信仰的时候可能因为有所顾忌而善良。

  回忆是什么样,取决于你怎么看“关于家的回忆多是温馨的。天黑全家人就挤在堂屋的大床上聊天,农村人舍不得用电,晚上只点个煤油灯,照着屋里挂着的面条,墙壁上摇曳着细细长长的影子。”尽管困苦到这种程度,回忆还是这么温馨,甚至她描写自己差点生病挂掉的总结也是那么的轻描淡写,没有哭天抢地的写“我爸喝多了,没注意到我,差点让我病死。”很多时候很多问题,当你自己的态度不一样,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完全都不一样。

  对于高中的回忆,我没有像作者一样记忆那么多,有小初恋,有老师,高考。好像那几年我每天穿梭于图书馆和教室之间,搬着厚厚的一摞书,不停的阅读,以便于能把那些书录入到电脑里。唯一有点惊心动魄的事,就是每到圣诞节元旦什么的,我会偷吃掉那些托我转交给好朋友岩岩的苹果,然后把情书给岩岩的时候,劝岩岩好好学习别理那些爱慕他的姑娘。多年以后,每次听说岩岩单身,我都有小小的愧疚。

  而对于爱情,她没有在书里写什么策略的东西,也没有讲欲擒故纵的故事。一句“两个人决定在一起,总要有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勇敢一点。”写出了她在爱情上的积极。

  或许就像她写的:总有一些美好的事,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回想。读这本书,我总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少年,青春好像是昨天的事。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九):感谢单纯

  “相信一个大人的单纯,就像相信一个孩子的深刻。”主编的这句话,带着我走进夕姐的佳作《再见了,单纯》!

  跟着夕姐的单纯,读完整个故事,心绪澎湃。。。

  有读到“妈妈为我换上漂亮裙子被我一转眼的功夫摔破了腿,也扯破了裙子”时的笑出声来,也有“因为爱我,养爸骑了七个小时的飞鸽牌自行车,亲自将我送回家。。。”时的感动流泪,也有亲爸听了我在农村生活的不好而流泪时的沉默思考。。。

  我只能说正如夕姐自己所说的,你的生活兜兜转转,但是你的生活是多彩的,当然也是幸福的,虽然小的时候你本应该和姐姐拥有一样幸福的城里生活,可是你没有!但你比其他人更快乐,是因为你拥有两家的幸福,成倍的父爱母爱!你体验了农村“野孩子”的生活,那是多少城里的“乖孩子”向往的。。。

  当然,正是精彩的生活洗礼,让你成为一个聪明好学,心思缜密的娇娇者;让我们有机会拜读你的单纯,同时被你的单纯感动着。。。

  顶你夕姐,希望你继续用你的单纯带给我们更多地惊喜。。。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十):那些失落与纯真

  《再见了,单纯》的故事从1986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记录了22年间光阴的故事。从诞生到22岁,几乎是大多数人生的1/4,是最初也是最美好的年华。一个小女孩就在这一段段文字中,从乳臭未干的小婴儿逐渐成长为娉婷少女。

  有时候人们总会怀念童年时代的单纯与无忧无虑。而这个小女孩年幼时,则绝对当得起“没心没肺”这个大赞。顽皮闹腾,真正是假小子一个。她可以挑着小蛇去吓唬比她大的孩子;可以拴住青蛙,跟着它蹦跶;也可以望着别人家的葡萄流口水……看着这个顽皮的小女孩一天到晚闯祸、倒霉,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由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是不是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曾认为可以吃糖吃到饱的人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是不是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有舍不得扔的玩具、糖纸、卡通贴纸?

  小时候,整个世界就是村子那么大。小时候,我们都处在大人们为我们精心搭建的花园中。所以那个小女孩可以不知道母亲为了生下她付出了什么,可以不知道亲爸觉得亏欠了她多少,可以不知道养爸接过婴儿时候的她又送走儿童时候的她怀抱着多少的不舍和疼爱……那些伤心的、痛苦的、愁肠百结甚至悲壮万分的故事,都不是年幼的她可以辨别然后领会的。唯有等到时光锤炼后,才能拥有一颗玲珑心,体悟世间种种忧愁,那时候,小女孩已经长大了。

  长大了,进入初中,然后是高中,最后是大学。成长的轨迹总是有着说不出的相似。那些你来我往的肆意欢笑、那些小女生之间的摩擦碰撞、那些默默滋生的情愫……青春的故事总是欢笑大于泪水,再多的苦涩也会被下一次的幸福满满地治愈。他们的爱情没有偶像剧般浪漫的桥段(或许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某人的榆木脑袋),却总带着一种细水长流的甘甜味。最后的结尾是两个人在对方的家乡读研,“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是他们未完待续的注脚。

  书里的故事在本科毕业后画上了余音袅袅的句号,但是在我眼里,那个小女孩却从未关上单纯的大门。她现在应该也带着那颗单纯的心在山城一隅悠然生活着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再见了,单纯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