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是一本由冯唐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冯唐的书全部读完了,小说《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欢喜》、《不二》、《女神一号》、《天下卵》;诗集《冯唐诗百首》;散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三十六大》;翻译《飞鸟集》。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是他的北京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他的长篇小说写得最好的一部,文笔精炼,把青春期少年那些困惑写得入木三分,时代感也很真实。
冯唐自己说,他的诗最好,杂文第二,小说最差。诗有几首还不错,比如《印》《空》。两部散文集确实不错,很多篇章可以上升成“冯唐语录”。小说按出版顺序一部不如一部,最后几部《不二》、《天下卵》、《女神一号》文风完全不对,没有北京三部曲的精炼老道,也没有那么犀利那么贫。最差的是《女神一号》,就是把两本散文集的很多篇章串了一下凑成的长篇。商人毕竟是商人,他上了2013作家富豪排行榜,光那两首诗几乎在所有的书里出现,不知反复拿了多少稿费?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读后感(二):正常人不敢想,所以想了就不正常
一本天赋异能的作品,从古至今,都是深藏蛊惑人心的熵。一但读进去,痴迷其中,不叫你皈佛,便让你入魔。
不过大部分人手翻不过教科书,所以是不皈佛不入魔,所谓再正常不过。
但是说实在,好像大部分入魔的人到底也是正常人。皈佛之人,我就不好说正不正常,反正我是在皈依佛门的路漫漫还不得入,说正反都感觉在骂自己,于情于理都不好。
我好奇作者对于朱裳妈等等人的描绘填充,几个特定的人的性格好像就是一群坯子听一个老氓在描述中靠想像丰富起来。全然没有当事人一言半句诉说的必要。
说好就好在这样一道写到底写到黑,是一种臭牛逼,没有反驳的必要,反正就是想像。说不好也坏在就准坯子耍流氓,不准婊子立牌坊,一句话就是没得思想挣扎,万一真就是贞子呢。
不过计较那么多干嘛?不想在沉默中死去,就得会编故事,既然编、就不能有正常人存在,如果有、干嘛还花钱和时间去读?现实中正常人太多了,再读正常的书,就真的在沉默中死去了。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读后感(三):青春期综合症后群
每个人的青春都不一样又都一样,喜欢的女孩和喜欢自己的女孩,单纯又简单的想法,没有太多的顾虑,仅仅是喜欢就够了。学习过程千篇一律大家都在一起为了高考都在努力,万千少年中的一个,有自己的人生想法、思考,有自己喜欢的女孩,所有的一切都是曾经的青春岁月。现在依然还在。 不老的是青春留下的是回忆。有太多的假如太多的不确定太多的如果。回首往事历历在目那个年少略带轻狂的自己,小师妹眼中坏坏的自己同窗半年不敢和我说话,看起来有点严肃接触之后大的认识转变。不曾感伤过,过去的回忆依然会浮现每年都回一趟高中母校想想当年的自己现在的我依然还在路上,看别人的书、别人的故事回味自己的生活,学习用文留下自己的记忆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读后感(四):十八岁给我一个男人
如果说王小波的书是黄书,那么冯唐的书就是诗意的黄书,如果说冯唐的书是黄书,那王小波的书简直就是毛片。冯唐是小痞子,王小波是臭流氓,这两个人赤果果打碎了我的节操。王小波我读一半就读不下去了,冯唐还能勉强看完三本。
然后说一说这本书。《十八岁》说的是骚年们的青春期,冯唐在自序里说作品纯属虚构,不能再假了,看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这句话。他写“这么假”的故事是期待这个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闲得呢,就像女生永幻想英雄踩着五彩破云来接自己去游山玩水。
豆瓣里有人说得好,冯唐是江湖弹琴里为数不多的几个绝不来江湖论剑里玩儿的人。就像书里的秋水,跟一帮不读书整天想女生想来钱想去阴暗世界里看荤东西的男生为伍,缺保持着自己一身正气清新脱俗出淤泥而不染,好看的妹子一个劲儿往他身上黏。让我也想起初高中我们班的男生,是否都像秋水张国栋刘京伟一样龌龊下流,表面上确是谦谦君子。
青春这东西真的太好玩儿了,大概每一个男生的阴暗面都是一个流氓,每一个女生的阴暗面都是一朵白莲花。
挺好的。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读后感(五):青春里就应该有个姑娘
文章写的很好,文字的运用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为一个理科生,能把文字写成这样真的万中无一。我也作为一个理科生就只能拿着钱去买他的书自己去意淫一个十八岁的狐狸精。
文章里的‘我’,我想应该也是冯唐自己真是写照吧。一个成功的男人,妇科医生却干着国企的勾当,实在令人羡慕。
想想自己的十八岁,真不知道是干了什么。身边好像有个女人,但是似有似无,愚蠢自己当年太过于纯真,没干什么大事,导致今天的我只能在屏幕前敲下这样的文字。
仔细想想,十八岁想要的姑娘已经在我身边了,这算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件事了吧。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读后感(六):喜欢着又怂着
秋水一定是个所有人都熟悉的形象,他所有的年少青春在和朱裳的暧昧游戏中散发出一种味道,腥腥的,是幼稚到成熟、是第二性征的味道。秋水有小钱,有小聪明,有小性格,有小炮友,但他没有勇气。于是和朱裳暧昧着,心照不宣又牙根痒痒着。他说他的理想伴侣一定要是个处女,那个时候的处女是不认识小鸡鸡的,他试探了很多女生。最后一天,他来到朱裳的门前,他拉开裤子的拉链,露出硬硬的阳具,晶莹温润,仿佛一句话,仿佛一句咒语。
这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作者冯唐。我把冯唐的作品理所应当地当做睡前读物,愉悦熄灯前的时间。但是这个故事,这个经历,从我的角度,却让我一直念在心里。
自我感觉我是一个秋水式的人物,虽然我没有见识过真正的防空洞,不会打架,不是从一个亲近的老流氓那儿学会的打飞机,但是我同样有一段那样没有勇气的暧昧经历。表白之前,面对喜欢的人就是软弱,就是不敢。
我觉得她也是喜欢我的,像朱裳也喜欢着秋水一样。但是两个人却都神经病似的固执着。我心安理得地吃着其他女生的豆腐却不敢触碰她的一点皮肤,仿佛那将是一个仪式。想永远跟在她的背后,看她今天都干了什么,才能在晚上的微信中找到她感兴趣的蛛丝马迹。可是往往限于自己这种搞笑的心理作用,我没有办法向她表露自己内心对她的欢喜,不能正大光明地跟随她的足迹,而看着其他人有所行动。就好像是小学里的一天,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说做完一个走一个,然后她还有大家都慢慢开始走了,我着急地满头大汗,可是还算不对这道题,最后连平时从不听课的坏同桌都开始收拾书包和她聊着天出门,自己就特别心塞。
我归结这是伪高冷人群综合征,用尽自己所有的力气,并不是去追求,而是在压抑窥望。压抑自己内心的欢喜和冲动,然后吃醋和难过;在自己能够触及的地方一直窥望,如果发现她也在窥望我,就会暗自窃喜一整天。前几天想出几句酸诗,算是这个意思吧。
“你看见我
我看见你,
相遇不理
你想着我呢
而我也想着你
遇见还是不理
最后刷破了微博
扯烂了朋友圈
我在ins的僵尸粉里
活捉了一个你
又不敢结束这游戏”
总之一句话,喜欢着又怂着。
因为我也期盼着有那么一个下午,夕阳慵懒,晚霞流泻。第一次我也有了一种不知名的勇气,我跑到喜爱的姑娘面前,涨红了脸,拉开裤子的拉链,露出硬硬的阳具,他晶莹温润,仿佛一句话,仿佛一句咒语。可是我没有秋水那样的处女情结,我不介意,也没有资格介意,我不问她“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我说:“饿不饿?”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读后感(七):你还好吗?十八岁的那个姑娘
在我们的十八岁里
崩裂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那些回忆
总少不了一个姑娘
我们总会记得
有个姑娘
住在十八岁的心里
不离不弃
我们也会记得
在学习之外
全部留给那个姑娘的点点滴滴
十八岁
很特别的一个组合
我们总以为过了十八岁
就可以长大
就能大大方方的爱着自己爱的姑娘
但我们却不知道
在爱里我们其实还只是个孩子
在十八岁爱过一个姑娘
我们才会懂得什么叫做十八岁
当男孩爱过女孩
在十八岁的是时候
才会真实的存在
才能真正的愉快
你还好吗
十八岁的那个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