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改革重启中国经济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2 03:3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改革重启中国经济经典读后感10篇

  《改革重启中国经济》是一本由高尚全 / 郎咸平 / 林毅夫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革重启中国经济》读后感(一):改革终于论到了“点”上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以来,市面上就出现许多议论改革的书。各界大腕都要来说上几句。掐指一算,说了快三十年了,可就中国的经济改革,争议始终不断,可谓各说各的理。但有几个能把中国改革说透彻呢?之所以这本书值得一读,是里面有些人的文章说到点上了,不是一味的老生常谈、冠冕堂皇。也是我不得不在此抒发一下读后感的原因。

  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只是几个字的改换,却意义非凡。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必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再加上一个有为的政府。林毅夫教授就这一问题,侧重理论角度,溯及市场和政府的历史关系,阐明两者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发展中转型国家而言,两者的有机配合直接影响转型的成功与否。

  而樊纲教授则是侧重从技术角度论述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他引入了一个比较前言的观点:负面清单管理市场、正面清单监督政府。若中国真能建成此制度、树立此精神,那改革的道路或许能走得顺畅许多。

  《决定》中的那些“妥协痕迹”

  北大教授汪丁丁在《改革重启中国经济》这本书的“结语”中谈及《决定》时这样写道:为什么要有“改革六十条”?因为,顶层与基层达成改革的共识之后,最大的阻力来自中间——积重难返的中间层,他们远比顶层保守又远比基层凶狠。所以,中国的改革,往往需要“顶层设计”,非如此而不能摧毁中层阻力。并且,顶层的设计必须在各领域、各主题有足够明确的改革方针,否则就被中间层扭曲,用来维护或强化既得利益。

  可是顶层真的能够“制住”这些庞大的中间层吗?都说中国的政治是人情政治,中国的理,非法理而是情理,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中间层难道就不能反而将顶层给游说了?一番博弈,有妥协有坚持,于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矛盾之处。本书中华生教授的文章就揭示了《决定》中的一些条文,譬如关于农民产权问题的,就带着隐藏在背后的妥协痕迹。分析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这应该是很多人都看不见和想不到的面。

  企业家和投资者应该知晓的事

  改革话了三十多年,老百姓对此依然很冷漠,主要原因还得归罪于诸多不痛不痒的官方话语,空话套话一大堆,浮在云端、不接地气。但其实,改革尤其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事关每一位民众的利益,有些甚至是切身,譬如企业家和投资者。

  “改革60条”中,论及经济改革的占比最大,从中可以看到很多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助于企业家和投资者们未雨绸缪。李稻葵教授的“三中全会后的中国经济六大趋势及其投资机会”就将这些趋势一一道明,是否能抓住其中的机遇,至少为人们提供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视角。

  诸如此类,本书中还有许多权威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书中没有专业经济学主义的华丽公式和模型,也没有艰深的理论话语,诸位权威经济学家都是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在解说《决定》,不摆姿态、接着地气,却难掩大智慧。

  《改革重启中国经济》读后感(二):专家学者解读之我见

  很多老人,从五六十年代走来的老人,我的父母及爷爷奶奶那一辈,经常让我们忆苦思甜,说他们小时候生活是如何困难,现在的人是多么的幸福,不缺吃不缺穿,物质极大丰富。其实抛开他们与自己之前的生活对比,但说我这个80年代出生的人,想起小时候过的贫穷的日子,也在感叹自己的孩子生活条件是多么的好,这当然归功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如今,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三十年前没有出现的问题现在也出现了很多,比如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矛盾,中国经济机构问题,城乡问题……这些在《改革重启中国经济—权威学者谈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本书中有很多涉猎。如果就个人而言,一般普通读者会认为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我何干,我只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即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国家的大政方针出现了偏颇最终不就影响的我们个人吗,我们可以不必时时关注上层建筑的问题,但当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联并深深影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些“上层建筑”的问题。

  正好前一阵我回老家,我突然发现生活在我故乡那边土地的农民已经不容小觑,他们对国家政策的关注、对经济形势的了解竟然比我这个每天接触各类新闻的办公室人员看得还要透彻。他们从事的种地、小商品批发、回收钢铁废品等多种职业,是生产中的某个环节,他们的盈利状况直接反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了解的情况是好多人都说目前的“买卖”难做,赚钱越来越难了。我想这些情况变化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一个小的缩影,他们或许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通过他们的“生意”可以折射中国经济发展的某个方面。

  与这些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农民相比,《改革重启中国经济—权威学者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专家学者看待中国的经济更加全面、深刻,对我们普通读者也会有更大的触动或者启发。其中郎咸平的观点独树一帜,作为一个非大陆人士,郎咸平一直以他的独特风格自居,也特别敢说,巧的是我家乡的一个县邀请他去把脉经济,足见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需要请专家学者给予必要的指导。还有樊纲、郑永年、华生、李稻葵、张军、巴曙松等各路专家学者,他们在所研究的领域是走在前列的人物,也有可能是一些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从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些决策进行解读,有一些领域我们读者可能涉及不到也不十分明白,但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房地产、社会保障、三农问题等,我们在“看热闹”的同时,也根据他们的深度解读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点了解,让我们知道改革势在必行,让我们更多了解新一届政府的在推动改革上所做的努力。

  正如书中所说,“中国的改革,往往需要“顶层设计“,非如此不能摧毁中层阻力。”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基层的需要,中层的阻挠,上层的推动,希望这次改革的力度真如专家学者解读的那般彻底有力。

  《改革重启中国经济》读后感(三):重启经济不是重启电脑

  小的时候读历史书,对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句话印象深刻,但是直到连续几年跟踪经济热点动态,阅读一些经济类方面的书籍后,才逐渐能品味出这三句话背后所饱含的艰难。通过改革重启经济的过程中,无时不刻都在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不会留给改革者一个关闭电源暂停进程的时间和空间。纵观历史上的历次经济改革,方案和布局放在当时的时空下都可以说是头头是道、构思精巧,就如同本书的结构一样,改革的灵魂是什么、布局是怎样、成败的关键在哪里,相信前人也都经历过反复的思考和辩论,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旧有制度的惯性,舆论领域的争夺,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变数。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用一个不算特别恰当的比喻,当刚刚发明出来的火车还没有马跑得快的时候,坚持和改进的决心一定会显得弥足珍贵。

  在本书的结语里汪丁丁老师说,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中间,积重难返的中间层,远比顶层保守又远比基层凶狠。有意思的是前几天我正好听到罗辑思维的最新一期《崇祯为什么跑不了》,都是在关注最高决策者和中层之间的关系。在这场经济改革中,官僚阶层无疑将扮演关键角色。经济问题研究多了,就会不自觉的开始关注经济背后的阶层问题,人的问题,直到延伸到人性的问题,所以好的经济学家也一定是一个好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

  我没有大篇幅的谈论三中全会的种种细节,不是因为这些内容不重要,而是因为现在就开始憧憬还有些为时尚早。相比起所谓权威部门对三中全会的公报和决议进行的专题的解读,我更喜欢圆桌讨论的形式,不必设定统一的声音和口径,任何人都可以根据他的立场和所代表的利益发表观点和看法。当某一件事情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利益时,所有人都应当有权利参与其中。

  《改革重启中国经济》读后感(四):我们为什么还要听人讲改革

  尽管中央有专门的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尽管人们经历了一开始对公报的失望和对决定的肯定,但对于我们未来的方向究竟怎么走,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一个有意思的例证是,我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这样一个消息:“高富帅注意了,以后不要在银行里存50万元以上的存款了,因为超过这个数,银行是不给赔的。所以以后存款就只要存49万9999。”那么,是不是真的呢?

  是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而就在刚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天上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推动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1/13/c_125992426.htm)

  当然,也是假的。什么意思?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不是说赔少不赔多,是为了“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换句话说,建立赔偿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不赔。而且国企的背书是整个国家,你觉得会不会赔呢?不过,这个“谣言”也好,大家拿出一部分钱投到不同的银行,尤其是民营银行,更是能起到活跃金融市场的目的。

  所以,仅从这个事例看来,公报、决定都在那,但怎么理解,如何有效地认识发展趋势,并赚钱(我想,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有必要听听不同的人怎么讲。因此,我觉得大家不妨拿这本书来仔细看一看。当然,作为一个“郎黑”,我还是建议大家跳过他的那篇文章。那篇文章用一句话解释:政府要限权,所以要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哦(oh)别(bull)信他(shit)。

  我这里,一个是推荐李稻葵的《三中全会的中国经济六大趋势及投资机会》——是不是一听投资机会眼睛就亮了?里面说到了“户籍改革启动城市良性竞争的大门”,十八届三种全会决定,户籍体制将不同程度地放开,尤其是中小城市户籍原则上完全放开。虽然大家现在热衷于谈论进入“北上广”和逃离“北上广”,但我想,李稻葵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那就是下一个“北上广”在哪?户籍放开意味着人口的流动,那么“那些生态条件较好、离大城市相对较劲、在高铁沿线,尤其是沿海和南方的城市将有可能胜出”,成为下一个北上广。我甚至想,黄冈能不能依靠自己的教育资源成为另一个大城市。——当然,李稻葵说这里确实有很多偶然性。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城市没有放开,但限购制度却成为了落户的关键。也就是说,中国诟病多年的户籍制度,或许会以一种新的思路解开。

  还有一篇是华生的细读“改革60条”。里面关于国企改革的内容很有启发性。尤其是关于“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华生就说道,这是客观上相冲突的,既要市场化,又要合理,央企老板100万年薪合不合理?但市场化的年薪可能是几千万,“这就是文字与实际的距离,为什么我们把10年前、20年前的决定拿过来,你发现有很多话似曾相识。就是因为很多话写在纸上容易,但往往不好解决这些难题”。

  套用华生的话,决定写得容易,执行还是有难题。我们之所以还要继续听人讲改革,本身就是为了帮助我们重新去思考,不能一个劲儿说好,又或者说不好。对了,还有一段是关于三中全会回避了什么问题,具体出现在哪篇文章不记得了,但确实写的不错。这个问题是讲师团绝然不会讲的。

  《改革重启中国经济》读后感(五):学者眼中的改革——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一向直言不讳、以“危机论”著称的郎咸平这次却一反常态,首次正面评价了本届政府为推进改革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成效,并对改革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说:“作为一个中立而且负责任的学者,对于政府正确的经济决策我当然给予肯定。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个《决定》必须给予正面评价。”郎咸平把这次改革理解为“危机倒逼的改革”,中国当前面临三大危机:滞胀危机、地方债务危机和腐败危机。

  林毅夫关于“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攀纲关于“负面清单管理市场,正面清单监督市场”,都表明了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性,市场如何发挥作用,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很重要的取决于政府怎么样管和在哪些事情上管,因此如果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要规范政府的职能,不该管的要坚决不管,该管的要坚定不移的管好,要有监督有评估有考核,这样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华生的细读“改革60条”:重点、难点与疑点,在本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主要解读的是经济部分。他同样指出《决定》中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强调市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作用的转变,他同时指出,人的城镇化是中国未来10-20年发展的支撑,若能完成,中国可以进入高收入国家,若做不成,只能维持现水平,所以下一个经济增长点,靠的就是市民化红利。

  中国已经探索了35年的“改革开放”之路,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所谓“深水区”,进入了攻坚期,再往下改就是要改政府和执政党自己,李克强总理说过,“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这乃需要极大的勇气、智慧、视野和胸襟。汪丁丁认为,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中间层,他们远比顶层保守又远比底层凶狠。往往很多很好的制度,被中间层扭曲或阳奉阴违,造成“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现象。所以中国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改革小组。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李克强在总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作上述表达时,人们明白,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打响新一轮改革“攻坚战”的一种宣示。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改革必然寸步难行。顶层的改革政令,通过专家学者的解读及剖析,通俗易懂,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本书的出版,对改革的顺利推行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改革重启中国经济》读后感(六):且看各路专家深入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国各地正在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深入贯彻,首先要深入理解会议的精神和实质。各人的修为不同,对此的理解当然有所不同。如何能比较全面和深刻把握着这次会议的精神实质?专家的意见还是值得借鉴的,毕竟术业有专攻,这些权威学家对会议精神的理解会更深刻些、更全面些。这本《改变重启中国经济》选取13位中国经济学界权威学者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解读,为我们揭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会议通过的相关《决定》的深远内涵和意义。

  作为亲身参与过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相关中央文件起草的专家学者,高尚全先生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会有特别深刻的切身体会。通过回顾过去三个决定文件的起草历程和深远影响,我们可以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将对我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影响重大,其出台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意义有深一步的理解。

  郎咸平教授把现阶段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概括为三大危机:滞胀危机、地方债务危机和腐败危机。郎教授通过仔细研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决定》试图通过“五板斧”削弱政府的权力来一一化解这三大危机。如何化解这些危机呢?第一板斧是禁止政府一般性投资支出;第二板斧是建立财政预算;第三板斧是取消和下放审批项目;第四板斧是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关系,不能随意乱支出;最后第五板斧是司法独立,那就是对前面所有的危机进行一个独立司法的复核和制服。在我看来,这五大板斧如果真的运用起来,还是会起很大作用的。

  华生教授在细细研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后,对这“改革60条”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读后让读者颇受启发。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到“决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方向十分明确,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法治国家的经验转变政府职能,社会保障方面的重大思路转变等等论题的阐述,思路清晰,高瞻远瞩,给人启迪。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李稻葵教授指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六大趋势,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民间资本办银行,百姓出境投资。二、农民以土地资源置换金融资产,带资产进城定居。三、户籍改革启动城市良性竞争的大门。四、房地产出现多级分化的新格局。五、市场机制引入城市精细化管理。六、国资退出国企,大规模转变为国有基金。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13位中国经济学界权威学者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解读帮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全面深化改革,扬帆起航,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前景,我们信心满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改革重启中国经济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