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焚曲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12 04: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焚曲读后感10篇

  《焚曲》是一本由苔丝•格里森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焚曲》读后感(一):苦难永远不该忘记

  这本《焚曲》是美国女作家苔丝.格里森的颠峰之作,在美国,她的每一本小说都是好评如潮,是美国出版界公认的“悬疑女王”,她的第一本小说《贝塞的堕落》一上市,就雄踞畅销书榜首,并斩获两项大奖。 在这种光环照耀下,我拿起了这本小说。陈旧角落的一把残破的小提琴和一朵丢弃的玫瑰,看到封面,我就断定这是一个尘封已久的哀伤故事。 细细读来,竟不仅仅是哀伤,而是对残酷的不忍直视。莫名其妙的苦难一下子到来,毁灭为人所有的幻想。一个完美家庭瞬间就面临毁灭,一对纯真恋人注定此生不能再见。 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意大利受德意志纳粹党的要挟对犹太人种族进行肆虐杀。作者借由大提琴手朱莉娅偶得的一首曲谱布局悬念,层层剥出隐藏的真相,慢慢还原悲惨历史下一个个活生生个体,焚曲的创作者洛伦佐是一个天才小提琴手,本可以拥有美好前途甜蜜爱情,但因意大利当政的驱逐,一切都不复存在。 在集中营每天都有大量的犹太人被杀,为了销毁这些尸体,纳粹党建巨大的焚烧炉,那些未死透的人在焚烧炉凄厉地惨叫,令纳粹党都不能忍受,他们组建了一支名为“可怜男人”的乐队,用以掩盖那些焚烧炉里的狼嚎鬼叫。洛伦佐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其中一员,或许是受恋人逝去的感应,他创作出了这首“焚曲”,曾无数次在集中营演奏。“焚曲”是曲谱,更是诅咒,每当这音乐响起,就仿佛看到一群幽灵在游行。 你的想象,永远追不上凶手抹掉罪证的荒谬。朱莉娅因得到这份曲谱而被追杀,买曲谱的古董店主也惨遭暗杀。但死亡只是道大门,过去不可能永远被埋藏!所有在这场迫害中逝去的人,都记录在册。因朱莉娅的执着,被刻意抹掉的故事得以显露在众人之前。 这本书有两条主线,借由焚曲串联。大提琴手朱莉娅的故事是外衣,洛伦佐的故事是内核。但在结尾,两者巧妙地交缠在一起,洛伦佐的故事得以还原,还逝者公平,让在那场迫害中所有有名字的人得以安息。朱莉娅的问题也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制造悬念为焚曲,但真正原因并非焚曲,而是她脑中长了肿瘤,得了间歇性癫痫,爱她的丈夫陪她做了手术生活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作者苔丝.格里森善于制造悬念引出她要讲出的故事,她更懂从隐暗的角落找出记忆碎片抓住大众心理。因为谁都对那一段历史充满好奇,却又不能大肆言说,这一本略带悬疑却拨云见开的小说,无疑会吸引无数人的追棒,对世人是一种警醒,对历史也是一种铭记。 说到这样一段伤痛的历史,我们也有着同样的记忆,日本在我们的每座城杀人遍野,血流成河,那些凄惨日子毫不亚于犹太人。但我们得到的教育似乎太过笼统,我们只知道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慰安妇、人体实验这些抽象事件,却并不见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所受的折磨与煎熬,一个个和美的家庭瞬间坠入万劫不复撕心裂肺,虽然对于这段历史有人在努力,但我们并没有能记下那一个个惨死同胞的名字,那些鲜活生命于我们的记忆只是“千千万万的惨死的人”。 但愿我们也能铭记历史,不忘耻辱。我们的歌唱起来: 起来! 不愿做奴隶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 最危险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 ……

  《焚曲》读后感(二):爱之火

  fire,即是炮火、磨难,也是热情激情。比起中文译名,我更喜欢书名下的那一排英文——Playing With Fire。

  爱总是充满着希望,让人们在此刻快乐并且对未来充满好的幻想,即使情况再糟,仍无法磨灭心中之爱火。

  这是一次豁然开朗阅读体验开篇作者就让我们跟着朱莉娅的脚步,走进了那家昏暗阴冷的古董店。随着老板在送走朱莉娅后关上的门和放下的窗帘,那种必定要有事发生想法就一直在脑海里盘旋。

  这首贯穿了全书曲子——火——在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不同寻常信息,他给人以恐惧感,就像是带着诅咒而生的,更何况,他还是被夹在吉普赛人的乐曲集中,更是平添了曲谱的神秘感

  故事起先以两条主线平行讲述

  一条是现在的朱莉娅,他在罗马旅行时,因为她收集古老音乐的爱好,在那家古董店里买回了吉普赛人的乐曲集和火。一切都只是巧合,却让人如此深信不疑。第一次演奏结束,看见女儿莉莉清澈眼睛盯着“我”,手上却拿着一把带血的耙子。莉莉把陪伴了多年的猫——朱尼珀——杀害了。第二次演奏结束,莉莉用玻璃割伤了我的腿。面对“我”深爱的女儿,这时我却感到了恐惧。然而丈夫却要让“我”去见心理医生,“我”觉得不管是女儿还是丈夫,都在离“我”远去,没有人能理解“我”。

  另一条就是洛伦佐和劳拉悲惨却美好的爱情故事。洛伦佐和劳拉相识于一场即将举行的二重奏比赛,在练习过程中他们相爱了。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战争和纳粹对犹太人的残害。因为会拉小提琴,洛伦佐被选中为幸运儿,成了“一个可怜男人的乐队”的一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成了他活下去的必要条件。洛伦佐必须活着,即使被迫离开了他爱的家人,但是,劳拉告诉过他,要怀有希望,他们会再见的。可是劳拉却先他一步离开了,也许就是在劳拉死的那天,他写出了梦中劳拉演奏的曲子——火。

  两个故事交叉于朱莉娅前往追寻曲谱的故事,洛伦佐得以被世人纪念,也在无意中粉碎了战争罪人后代想要成为当权者的梦。故事的结尾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火这首华尔兹被人们传诵,当作爱的延续

  《焚曲》读后感(三):一本古怪的琴谱

  古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今天看的这本书中我没有看到什么吃的,也没有看到美女,更没有看到黄金屋,看到的却是一个恐怖的故事,书的名字叫《焚曲》乍一看脑子中的第一想法就是,这又是一本古代的或言情,或恐怖的小说,因为从这个曲字上,我的第一理解就是古代的琴曲或者是琴谱之类的。然而作者的故事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书中说的曲并不是古代的,而是西方的大提琴曲,这样我觉得很尴尬,原来我的猜想一直是错的,不过我也很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作者总能给自作聪明的读者来一个当头棒喝,让你以为自己胸有成竹的猜对了结果在看完以后发现完全和你想象的不一样,让你对作者的思路摸不着半点头绪,而你却被作者给套路了,深深的陷在故事中不能自拔,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这就是作者的厉害之处!让人深感佩服。 当我看到故事和自己想的发展不一样的时候才想起来去看作者,原来这本书是一本外国的小说,然而封皮上画着的大提琴已经告诉我们这本书写的不是中国的故事,我却迟钝的在看到书的内容的时候才知道!我发现现在的自己是越来越笨了。 故事是从女主买了一本琴谱开始讲起的,在她第一次拉响这首曲子的时候,发现在她女儿的身上有许多血迹,发现家里的猫被女儿给杀了,第二次,又发生了一件可怕事情……每一次拉响这首曲子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也让女主很是好奇和害怕,为了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带着疑问继续往下读!书中的故事扑朔迷离,让人有一种深入泥潭不能自拔的感觉,想从这千头万绪中找到那一根可以解开所有结的那根线,当你刚刚看到一点眉目的时候,又会被作者故意给出的线索所打断,从新回到千头万绪之中,当看到最后,消除真相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真相一直就在你的身边打转,只是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所以你看不见而已,我喜欢这样的小说,我喜欢悬疑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从能看出许多不同寻常道理,有的是做人的,有的是做事的,还有的是励志的,不管怎样这类小说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还能锻炼你的大脑,让你的脑洞大开的同时,有觉得疑云重重,真的会让人直呼过瘾! 故事很新颖,内容很离奇构思奇特逻辑严谨,让你看到开头永远也想不出结尾,要想知道这本琴谱中到底帮着怎样的秘密,你只能自己去探索

  《焚曲》读后感(四):一本讲述人性爱与恨、善与恶最透彻的一本小说。

  一本讲述人性爱与恨、善与恶最透彻的一本小说。

  爱到什么程度才能为了保护他而牺牲全家性命:恶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连自己都无法相信的事情。

  这是一本还未完稿就被美国出版商疯狂抢夺的小说,当我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口气读完,情节设计堪比东野圭吾, 紧张刺激又充满了细腻情怀

  下面是一些精彩的书摘:“

  “当他到家时,里面空无一人,其他人依然在比赛现场。他脱下了弄脏的衬衫,清洗了脸,脸盆里全是血水,在排掉时形成一个漩涡。通过镜子,他可以看见自己脸上的肿胀与淤青。这就是抵抗代价,他想,而劳拉则见证了这整个令人羞耻的过程。她看见他被打倒,目睹他的软弱无力。他低下头,握紧拳头,将口中的含血的唾液吐到脸盆中。

  “现在,你明白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了吧?”马尔科说。”

  “ 马尔科哼了一下,说:“难以置信,你还活在童话里,兄弟。在过去几个月,我给出了所有的线索,但你拒绝正视它们,反而沉溺于你那有些浪漫白日梦里。你和劳拉·巴尔博尼?你真的认为这有可能吗?”

  “闭嘴。”

  “哦,她很漂亮,没错,我能看见她的魅力。她可能也有些喜欢你,你也可能曾想过我们家族同意你们的婚姻。”

  “闭嘴。”

  “但也许你没有注意到,这可能是违法的。你没有看见大议会所颁布的最新公告吗?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禁止了异族通婚。一切都变了,但你一无所知。当你周围的世界在崩塌的时候,你却因沉溺于音乐与劳拉,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如果你真的在乎她,那就忘掉她。否则,你们两个都会因此受伤。”马尔科将一只大手放在了他的肩膀上,“理智些,忘掉她。”

  洛伦佐擦掉突然涌现的泪水。他想要把马尔科的手甩到一边,想让他滚开,因为理智的建议并不是他想要听的。到目前为止,马尔拉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劳拉是他遥不可及的,所有的事对他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

  《焚曲》读后感(五):《焚曲》读后感

  最近书荒,买了这本小说看看。一直爱好悬疑类的小说,各国各类的也看过不少,其实从整体情节来讲,我认为这本书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悬疑小说,只是披着悬疑的外衣,在叙述两条并行的故事线。借由一位喜欢猎奇的小提琴手,意外获得一份古老的琴谱,以及随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来引出这份琴谱后面令人惋惜悲伤的故事。

  不得不承认的是,作者的文笔是很不错的。十分简洁文字表达出了世界大战背景下,犹太人所遭遇命运。焚曲之所以叫做焚曲,是为了遮掩那些焚烧的罪行下的呐喊,用音乐来粉饰战争的丑陋和残酷,也是鲜活的生命与爱被无情的命运焚烧所发出的悲鸣。所幸死亡不是终结,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而本文的主人公,也在邂逅这份曲谱以后,成为了揭开历史真相的钥匙,获得了命运的眷顾,发现了自己的病情

  总体而言,书写的很精彩,作者文笔简练情节紧凑,两线并行丝毫没有混乱。是一本很适合闲暇时间用来打发时间的书。

  《焚曲》读后感(六):悬疑有狐疑

  悬疑有狐疑,真相留最后。

  苔思格里森的新书《焚曲》把这句话发挥淋漓尽致。故事讲述安斯德尔太太在罗马旅行的时候,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本乐谱,因为这份乐谱发生一连串不幸事件,自己不断受伤,女儿不再是自己的女儿,这很有可能与乐谱有关

  可能有更多人的人看完,觉得很无趣,觉得不够刺激;但是不要忘记,这不是恐怖刺激小说,而是一本悬疑小说,只是通过悬疑的方式来述说一场爱情故事,凄美的。

  如何悬疑呢?文中多次强调女主角受伤时候是拉着小提琴的,这样就是读者的理解继续转移到乐谱上,所以此书的书封上提到过两个字"诅咒",我认为很合适

  家人讨厌的妈妈,只不过是作者为了把"诅咒"施展开来,让观众女人行为更加和曲子有关,撇开了女主角的关联

  《焚曲》这是一本革醒世人的书。格里森,在这本书里表述观点之一是你有病。

  在现代的生活里,许多人都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却不知道自己患上了病,潜伏的、未被发现的,此书的最后是女主角其实患上肿瘤而导致产生幻觉,所以才有开头的一切。

  虽然你有病却不知道,但别怕,我在你身边,永远。这也是作者对爱的理解。病魔并不可怕,我与你一起面对。

  同时也是第二个观点,美国人太过依赖精神病医生。文中女主角很讨厌精神病医生,甚至得谎话来躲开继续就诊。

  在我们众多的美国电影里面,许多题材里面都是有精神病医生,说明这不是虚构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反应,许多疑似精神病的行为很有可能只是身体某部分出现问题罢了。

  第三个观点就是引用了意大利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战争故事叙说美国的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歧视。

  为什么引用犹太人,而不是其他呢?就是犹太人的历史过于沉重,希望不要因为种族问题而产生战争,最后导致某个种族在历史上消失。

  观点四,音乐无国界。

  无论什么种族都爱音乐,重英雄识英雄,故事里意大利党卫军上校就发现了洛伦佐,所以让他以音乐的形式生存了五个月。

  音乐,贯穿了全文。全文有两个故事,都是以音乐为主体。无论是谁的曲,只要让别人喜欢,都是在全世界出现。

  最后写完这篇书评的时候,我才深刻体会到为什么此书能霸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00天。

  补充一点:主角的妈妈,就是那些得天独厚的天才原型,不要仗着自己的优势去玩弄世间,最后只会玩火自焚。

  《焚曲》读后感(七):火

  所谓焚曲,是无论任何方式的掩盖罪行,最终都不能泯灭事实真相的到来,是超越曲谱本身的曲子,演奏着不屈的灵魂和正义的伸张。 本曲的作者是苔丝•格里森。故事由一首曲谱开始,由曲谱推动故事的走向,也由曲谱剧终。曲子贯穿整个故事,所以琴谱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本身,不是个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也不是家族之间的混乱争斗,而是由一个小家庭,而引出的一件悲痛的历史往事。故事的情节很抓人,作者给读者抛下了诱饵,也留下了线索,让读者在一步一步接近真相的同时,看清凶手的罪恶和荒谬。 小提琴家女主在得到了琴谱之后,家中发生了一些离奇的事件,当她意识到这首曲子的魔力的时候,她就开始踏上了一条寻求真相的道路,她女儿怪异的行为,给这首曲子加上了悬疑的色彩。同时,又为后文女主寻求真相做了铺垫,这时,曲谱的“演奏”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份来历非凡的曲谱,真相源自世界大战,犹太人被惨遭屠杀的经历,洛伦佐就是其中之一,他创作的这首曲子并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要用他的方式记录下法西斯的种种罪行,这首曲谱就像一张申冤罪状一样,此起彼伏的音符是惨遭杀害千万生灵的痛苦喊叫,曲调就像一个诅咒,让恶魔永远愧疚,永远遭受谴责。但是被权力和人性丑恶蒙蔽双眼的恶魔,往往并不会被这首歌唤醒,从而开始了反其道而行之的追杀,可奈何,女主还是发现了真相,还受难者一个公道。

  这首曲子被命名为“火”,在烈火下,即使一切被化成灰,也会留下痕迹。历史确实发生过,就一定有人记得,而这首曲谱就是真正的记录者,它是惩治罪恶的证据。这就像是当年战争时期,日本人疯狂的屠杀,试图掩盖罪行,但仍是掩耳盗铃。生生不息,这火就像是正义。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音乐本应带给人美好,而它却用来背记录罪行,书中结尾有个甜蜜而温馨的画面,莉莉拉着妈妈,两人一起参加了派对。一句“想要活着”,耐人寻味,莉莉问妈妈听到了没有?又接着说快妈妈快加入这场派对,于是她的妈妈拉着手,两人加入了音乐之中。 如果没有战争,如果没有阴谋,就没有惨绝人寰的杀戮,很多美好幸福的东西不会被肢解,也不会残缺,任何一个小小的心愿或愿望,都可能成为幸福的瞬间,而现实呢?不禁让人唏嘘。

  《焚曲》读后感(八):魂曲

  这本书围绕着一首威尼斯的歌曲展开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正如歌曲节奏一般,在开始的时候,曲调很简单,节奏舒缓,但到后来它变得越来越复杂,令人烦躁不安,直至最后以安然的方式结束了歌曲。“焚曲”意味着它是成千上万被处以死刑的囚犯最后听到的歌曲,这是首魔鬼曲子,它集结了无数犹太人的灵魂,集结了无数人对生存的渴望。当听到这首华尔兹,必会毛骨悚然,感慨当时国家的动荡,感慨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感慨为了生存自己不得不苟延残喘的活着,没有丝毫的尊严。

  本书贯穿着两个故事。小提琴家偶然获得incendio歌曲后,自己家庭发生着一些列的变化。这也是我看这本书一直想弄明白的事情,到底是为什么让3岁的女儿要杀了自己家的猫咪;为什么女儿要拿玻璃扎妈妈的大腿,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伤害妈妈;为什么女儿把玩具放在楼梯上,故意让妈妈摔跤?这些书上给我的信息,让我分不清是谁有精神病,想来着实让人害怕。这首incendio为什么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悲剧,妈妈就出发去了威尼斯寻找答案。

  Incendio作曲家洛伦佐,小时就是小提琴天才。在世界大战中,作为犹太人的他们,不幸全家被德国人抓进集中营,但他为了家里人,他没有选择独自逃跑,愿意与家人共患难。在夜夜听到惨叫声,看到几车几车的人送去焚烧,洛伦佐作了这首incandio名为“火”的曲子。这首歌是为了遮掩焚烧炉中人们传出来的哭叫声音,这首歌纪录着法西斯的罪恶!最后一个士兵将这首歌的原稿偷了出来。偷曲子的人,他的后代成为了这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候选人。如果被外人知道,他祖上在集中营的罪恶,这位领导人就没有的当官。之后这个领导人之后不断的追杀这个妈妈,妈妈最后揭露了事实的真相,为洛伦佐平反。

  这本书整体节奏感强烈,充满着悬念,尤其是对世界大战的历史,描写得很充分,吸引着我读完这本书。不过遗憾的是,对于结尾并不是很满意,总觉得结尾收得太快,并且不像描写洛伦佐一样按照事实的发展进行描述,结尾有些唐突,令人过于出人意料,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发展,相比更喜欢洛伦佐的故事。

  《焚曲》读后感(九):被燃烧的乐章照亮的真相

  导言

  因为一篇的乐章,一个被丈夫和3岁女儿逼入绝境的女人,为了自救而卷入了一桩跨越国际的残忍的阴谋之中。一位音乐人想用自己的音乐来抗争,但在枪口之下无力抵抗,在失去了家人,失去爱人之后,写下了焚曲。这篇陈旧的铅笔手写乐章,拯救了一个在危险边缘的家庭,也掀起了一个民族迟来70年的胜利。

  书籍简要介绍

  拿到古董店淘来的乐章之后,茱莉亚迫不及待的想要练习,但每次练习时,家中都会发生血腥的意外。因为母亲的遗传精神病史,茱莉亚也被家人怀疑会伤害女儿,想到死在精神病院的妈妈,她决定亲自探索诅咒乐章的真相。追寻真相的路上也危险重重,险些丧命,幸运的是真相解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也因此她得到了提前的救治,免于因肿瘤丧命。

  被铭记的受害者与英雄

  茱莉亚一行,经历追杀磨难,好友也负伤卷入其中,但证明了真相的她,在弗朗西斯卡一行人眼里是个扳倒一个总理的大英雄,她因此被铭记。70年后,焚曲的作曲者洛伦佐,因真相的揭示,死后又重新被人作为受害的作曲家而铭记,甚至住过的地方被重新标记题字。可这并不是全部,真相并未全部揭晓,参与了这段历史的,还有洛伦佐好心的爱人劳拉一家,他们为了救更多的犹太人最终丧命。这些英雄也该被铭记。

  悬疑女王笔下的燃烧乐章

  苔丝·格里森,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而后取得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博士学位。她的每一本小说都是美国惊悚大师史蒂芬.金的必备藏书。美国出版界公认的“悬疑女王”。《焚曲》被美国悬疑爱好者认为是她的成就至高之作。就像她笔下的作曲家洛伦佐,用一篇破旧的乐章揭示一段抹掉的历史一样,她也是用自己的笔来讨伐企图磨灭真相之人,曾经的暴行可以被烧掉痕迹,历史却不可能被掩藏。

  和平时代对二战的重新审视

  《焚曲》在和平年代重新审视了二战期间的战争与人性,并且安排了竞选与暗杀的情节,来表明战争已过,但余响回荡至今,如同流传下来的焚曲乐章,即便当时的人们都已故去,但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是难以平复的。也正是因为曾经的这段战征中的人性美与丑,我们才更要期待完美的人性,并且不弃的追求。

  战争中人性的缩影

  哥哥马科尔是带着哭声,挥舞着拳脚来到这个世界的,对这个世界满是愤怒。马科尔警醒的敏感和先知先觉,让他不断的想要提醒弟弟洛伦佐和家人处境的危险,但父亲不打算放弃自己的店,弟弟也不肯放弃自己的爱情,马科尔本可以独自离开意大利躲避降临的厄运,却最终也没有离开,和家人一起承受着苦难。最后可能因为他的机警,得以逃生,但相信背负着内心幸存者的罪恶的他,余生并不好过。

  妹妹皮亚是最小,也是在母亲本不可能生育之时奇迹般来到这个世界的。幼小的她格外懂事,努力的维护战争来临分歧四起的一家。正如她可能本不该来到这个世界,所以最终难逃厄运,只能随波而去。

  洛伦佐是家中的次子,出生时几乎没有哭声,但是脑袋会转向任何一个发出声音的地方,专心聆听世界,倾听鸟鸣,倾听音符。长大后一样专心于自己的音乐世界,所以都对战争带来的影响后知后觉。开始洛伦佐想要用自己的音乐,来捍卫自己的爱情,但在民族冲突、与国家冲突的背景下变得脆不堪折。被抓后,洛伦佐想要用自己的音乐,来祈求保护自己的家人,但在德军的枪口下,只能侥幸独活。一个男人在战争面前,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和家人,每天还要在自己族人被焚烧的烟雾中,为德军演奏自己的乐章以求苟活,他接受自己难逃死亡的定局,但还是写下的焚曲,这是他最后的反抗。

  克洛蒂上校,喜欢音乐的仁慈,爱才惜才,给洛伦佐苟活的机会,他是善良的?面对洛伦佐请求救助家人,哪怕只给送点吃的都冷言拒绝,他是凶恶的?克洛蒂上校就是战争中人性善恶转变的恶魔。自己更名换姓,在小村庄死去多年后,他后代还会为了掩藏这段罪行而杀人灭口。

  然而人性并非在战争面前软弱无力,劳拉巴尔博尼一家是善良的,而且劳拉公然反抗执意与洛伦佐演出。到后来巴尔博尼教授收留犹太人被捕,游行被杀害。他们一家都闪耀着是人性善的光辉。

  结语

  《焚曲》开篇用茱莉亚家中的血腥惨案,打破小家庭的安宁。一只宠物,一个伤口都可以引起整个家庭的崩塌,更何况一段时日的冷枪烈炮下,对战许久的国家战争呢?战争永远没有真正的赢家,但是总有真正的受害者,那就是承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战争过后国家可以和解,但刺入人心的创伤永远都难以磨灭。

  关于我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很多二战题材的作品,无论是影视也好,书籍也好,都很容易被追捧。可能正是因为这些作品是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的回望,而且都聚焦在战争与人性的原因。这些作品都是作家出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眺望,用艺术化的方式重现,以唤起欣赏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深入人心。

  《焚曲》读后感(十):《焚曲》: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秘密,从未消失!

  文/冬月渐暖

《焚曲》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相信的事情有三种:男人的承诺、火车准点和书的腰封。

  于是,我打开《焚曲》的腰封,看到这样一句话:是曲谱,更是咒语,美国亚马逊读者看完以后都想烧掉的小说。

  当我收到书就连坐三个小时看完这本书,不禁呵呵一笑,果然书的腰封不可信。

  看完这本书,我只想把它供起来,理一理思绪,再读一遍。

  到底为什么3岁的女儿要杀了自己家的猫咪?

  为什么女儿要拿玻璃扎妈妈的大腿,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伤害妈妈;

  为什么女儿把玩具放在楼梯上,故意让妈妈摔跤?

  这一系列的疑问大大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忍不住地往下读。

  -1-

  故事的开头出现了一张又破又旧的乐谱,妈妈朱莉娅偶然间在一家古董店买下了它。

  乐谱里夹了一首乐名为Incendio(意大利语,火)的曲谱。原以为是热情似火的“火”,后来才发现是火葬场的“火”。

  这是一首简单的华尔兹,也是一首为死亡而舞的华尔兹。

  曲子的前半部分忧伤凄美,节奏舒缓,后半部分却愈发复杂,将旋律带入了一个狂乱的音符漩涡中。

  曲调的跌宕起伏,就像是故事中每个人的经历一样,平静生活的背后危险也随之而来。

  所有的故事都因这首曲谱开始,由曲谱推动故事情节走向高潮,并完美落幕。

  而这首曲子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两个故事,就是为了将那些不可触碰的秘密连根拔起!

  -2-

  小钢琴家朱莉娅得到了这份曲谱,并认为这是惊世之作。可每次弹奏这首乐曲时。家里都会发生一些离奇的事情。

  她怀疑三岁的女儿出了一些问题,她怀疑这首曲子有某种魔力,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之中。

  一切的猜想都仿佛预示着某种指示,每当出现一个新的线索似乎快要解开谜题时,都会有所偏差。

  明明答案呼之欲出,可就是说不出口,让你抓心挠肺,百思不得其解。

  这首Incendio为什么会带来悲剧?

  妈妈和女儿到底是谁生了病?

  悬疑的色彩也愈发浓重,故事也逐渐走向高潮。

  在一系列未知与纠结种,妈妈朱莉娅决定前往威尼斯寻找最终的答案,谜底也慢慢被揭开。

  -3-

  广场上的纪念碑刻着连绵不断的名字和数字,上面写着“洛伦佐·托德斯克24”。

  原来这里是犹太人营地诺沃的纪念碑,上面刻着的都是被法西斯纳粹党驱逐的犹太人们。

  而洛伦佐就是这首诡异的Incendio的作曲家。他从小就是一个小提琴天才,直到二战时被党卫军逮捕,全家人都在两百四十六名被驱逐出威尼斯的犹太人之中。

  由于他乐手的身份,暂时没有被送去集中营,而是和与另外五位狱友组成了“一个可怜男人的乐队”,他们被告知: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才有可能活下去。

  每天晚上,他们的耳边都会被惨叫声包围,成车的活人或者尸体被送去焚烧。于是,洛伦佐作了这首Incandio名为《火》的曲子。

  这首乐曲的出现,是为了掩盖焚烧炉中的哭喊声,是在掩盖罪行的同时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法西斯的罪恶。

  -4-

  所谓《焚曲》,是成千上万被处以死刑的囚犯最后听到的曲子,是掩盖焚烧之中的罪行,也是为无辜生命发出的呐喊。

  后来这首曲子的原稿被偷出来了,而现在偷曲之人的后代已经成为这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候选人。

  如果被外人知道他是一个战犯的孙子,那他就绝对与领导人的职位无缘了。所以,他要找到这首曲子,找到这首曲子的人,妈妈朱莉娅也就成为他的袭击对象。

  最后的最后,妈妈朱莉娅揭露了事实的真相,为洛伦佐成功平反。

  同时,家庭怪事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原来一切都源于妈妈朱莉娅。

  曲终人散,两条轨迹又以一种巧妙的姿态再度重合,成为了揭开历史真相的钥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焚曲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