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技术》是一本由[日]立石泰则 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14-2-14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于技术》读后感(一):一些书摘
死于技术-索尼衰亡启示录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2011
(日)立时泰则
ISBN:978-7-5086-3566-8
书摘
009
改变日本产品"便宜货,质量差"的形象,通过索尼高质量的产品提升日本的存在干,在纽约市中心挂起日章旗,这些都是盛田昭夫的"梦".同时,这也无疑是为早日事项复兴而顽强拼搏的日本人,特别是在海外工作的日本人都想实现的共同"愿望".
029
在特丽珑踩点上市销售的11年后的1979年,索尼推出了Walkman.但是在当时,即使是在索尼公司内部,人们对此商品也是评价不宜,众说纷纭.盛田昭夫在董事会上宣布将要将 Walkman商业化时,几乎遭到了所有董事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款商品很难卖动"...
在 Walkman 负责宣传的和野透回忆,盛田昭夫主动对他说:
合野君,你知道吗,所谓的市场创建,指的就是市场培育.
quot;把新的索尼产品推向市场时,必须要先启蒙一下消费者,包括这个产品的用途,优点等----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培育."
032
我们把 Walkman 免费送给演艺圈那些备受瞩目的人物,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用着用着,Walkman 就跟着他们上杂志了.类似"著名的 xxx 所使用的 Walkman"的信息一经发出,宣传效果就变得极为明显.
《死于技术》读后感(二):SONY启示录
大多原因是CEO们的无能。
即使苹果被SONY收购,SONY也不会打造出IOS生态圈。
而后换成美国CEO,
ONY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26p 对于厂家来讲,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发犹如车子的两个轮子,平衡这两项业务至关重要。太偏重技术,而忽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就可能研发出只令工程师自我满足的产品,还可能错过将该产品推向市场的有利时机;一味研发“销量大”的产品,不管质量,只顾价格竞争,走廉价销售路线,就会损害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
27p 品牌属于消耗品,与信息和品质息息相关。商品使用范围越广,品牌影响力就越低。失去了有品质担保、能传递信息的产品,索尼的品牌影响力自然会下滑。
44p 我们看到的,不是“索尼神话”的破灭,而是自毁“索尼神话”。
53p 索尼从一开始就是一家极富研发志向和技术志向的企业。后来提出日本第一、世界第一的先锋精神、豚鼠精神。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加入娱乐和金融业务以后,索尼精神已经无法支撑起整个企业文化了。以至于变成一个完全以内容和网络业务为核心的娱乐型企业了。
91p 作为信号接收机的电视机的发展与“高画质”和“大画面”这两项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支持开放式技术,也要认可并坚持独有技术的产品开发,更要承认产品本身的价值。
134p 正如“存在决定意识”这句话所言,在虚拟的世界里,人的意思不会马上改变。与高层对于改革的热情相反,现实中在一线工作的人们却非常清醒。
175p 对技术的判断,取决于是把它当作商业项目,还是投资项目来考虑。
184p 盲目地追求“融合”使两边都发生了混乱,导致了相互之间的牵制。比如让软件硬件融合,却导致了巨量个人信息的泄漏。
185p 在不肯承认技术与产品价值的上司手下工作,越优秀的工程师,自尊心越容易受到伤害,上进心很快地消退。这些优秀而必然有独特见解的人在高层眼里最不入眼,也很少得到公司的挽留。
222p 对技术趋势的误读,以及商品策划能力的劣化,导致业务的综合衰退。
《死于技术》读后感(四):索尼的今天,苹果的明天?
四五十年前的索尼和今天的苹果很像,60年代的特丽珑彩电和70年代的Walkwan就好像今日的iPhone和iPod,打开了整整一个时代。 盛田昭夫说:“所谓市场的创建,指的就是市场的培育。”让人们体验从未有过的崭新生活方式,从0到1的市场观,如同乔布斯在说:“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那时候的人们,不会想到索尼会成为如今的模样,就如同我们无法预见苹果的明天那样。 这个世界会变的。要想让企业品牌长青于市场,要想继任决策者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成立之初以技术取胜的索尼,最终敌不过四面八方的浪潮,开始放弃“索尼风格”,放弃硬件高端技术创新,做一个“跟随者”而不是领头人,注重产品造型而不是内核,陷入价格战,穷途末路。 谁都想基业长青,可是太难了。 消费电子领域向互联网转型,智能手机的异军突起,假设索尼有足够的洞见,政策环境也在制约着企业的步伐——当时的日本的电信运营商强势,在决定手机的规格后,需要厂家照他们的规格研发生产,再卖给他们。也就是说厂家只不过是产品制造承包人而已。即使公司决定收购一家运营商,电话业务的运营需要获得邮政省的许可,而其他行业的企业想进入这个行业几乎没有被批准的可能。 1995年出井伸之任总裁时,索尼在全球收购影业公司后的有息负债(主要是贷款)为19141亿日元,几乎占年销售额的一半。所以出井眼里的当务之急就是改善公司的财务结构,在还款和投资之间找平衡,研发自然受到了影响。 还有企业内部道不尽的纷争内斗...当索尼到了美国人斯金格手上后,恐怕最后以顶尖技术为荣的匠人精神都不在了。 索尼不会死,但已经不再卓越,他的今天,恐怕就是苹果的明天。幸好的是,明天还会有新的索尼和苹果出现。
《死于技术》读后感(五):索尼不死 只是渐渐凋零
作者用一个题不对文的“死于技术”四字作为此书的书名,似乎强烈表达了对近年多次错过产业发展机会的索尼领导人的蔑视——主将无能,累死三军。
索尼是巨无霸企业,什么都不缺,作为起家的资本,当然也不会缺技术;索尼问题的本源,可能只是日本传统企业管理文化被解构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其子公司、事业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缺乏强势领导,就是传统管理文化被解构的反映。
如同正常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大的企业组织机能的退化并衰亡,其实是市场的幸事;只有靠权力垄断的企业才会病入膏肓也能长命百岁。
索尼即便走在衰亡的路上,依然有微单这类创新产品,并开拓出新的分支品类,就凭这一点,索尼的企业精神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