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假面》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假面》读后感(一):口头说着幸福的人其实鄙视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你活得比他们快乐
吸引我读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她不断开拓想象的边疆,来承载世间千奇百怪的人性。
以至于读了十来本之后,我对于她的小说的关注点完全转变。原本我以为,阿婆仅仅是一个盛名难负的女推理小说作者,但是当兴趣点从推理转移到人性上面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多姿多彩的人生冒险的喜悦感。
那些推理其实都不值一提。福尔摩斯根本没有任何推理,却总是成为人们心目中唯一的侦探形象。那些真正的推理小说作者,如果不是真正的推理谜,基本上很少有人愿意从故纸堆中把他们翻出来,艾勒里·奎因、约翰·卡尔、松本清张、江户川乱步、雷蒙德·钱德勒、约瑟芬·铁伊——谁是女性;谁是推理小说三巨匠;谁是黄金时代三巨头;谁是由两兄弟合用的笔名——如果不是特别喜欢看推理小说的话,恐怕一时难以说清。
而在这么多被时代淹没的推理小说作家里面,能活下来的屈指可数。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不仅如此,她不仅活下来了,她活得十分地好。20多亿图书的销量,ITV长达20多年对她小说的翻拍电视剧,不断有新的影视改编,图书出版一直不曾间断,以至于很多读者都说,书店里面总有一排她的书,在显眼的位置高高地摞起,而在你买了之后,发现读下去居然轻巧地不可思议。
如果非要说一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与众不同的话。我想,各种大胆具有独创性的谋杀模式、糖霜蛋糕一般的阅读体验、阿加莎个人眼中的英国历史变迁,应该都可以使她区别于其他推理小说作者。
可是,除此之外呢?倘若一个读者因《名侦探柯南》这样的动漫练就了一颗老练的推理心,对于各种谋杀模式的熟稔使得其在阅读一开始就已经识破了作者的种种巧妙安排;倘若一个读者偏偏不喜欢作者煞费苦心地安排不让读者有不好的阅读体验,偏偏执意地选择要去看到这个世界无下限的黑暗;倘若一个读者对英国根本不感兴趣,相比较美国而言,他丝毫不关心英国的一战、二战,根本不知道维多利亚时代是什么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有什么可读的呢?有的,还有人性。
经典谋杀模式已经没有多少讨论的性质。那么谈谈《长夜》里面令人背后一冷的“爱情”;谈谈《死亡约会》里面曹七巧般的老太太;谈谈短篇小说里面为了敲诈丈夫而绑架自己孩子的妻子;谈谈她的“心之罪”系列里种种的情感实验。
众多小说作者(不仅仅是推理小说作者)在各自的时代站稳了脚跟,却转眼在时代的变迁中成为了旧时代遗存的灰尘。人们在阅读的时候难以觉察到他们的作品究竟有什么魅力导致当年的人产生了追逐的欲望,或许他们太刻意去找与时代共振的频率,以至于时代终结,他们的作品也就终结了。那些因为时代而创造的情节与人物,随着时代的死去,也都成为了一具具冻结的僵尸,后来的读者再去触摸,发现早就没有了体温,读下去的性质也就没有了。
阿加莎恰恰跳出了这一窠臼,在她的笔下,即便是多么引人注目的侦探,也都要做好退居二线的准备,时时刻刻要明白主人公是这场谋杀里接二连三出场的十来个人物。而这十来个人物,特征鲜明,形态各异,在这桩他们都与之牵连的谋杀案不断被侦破的过程中,你会不自禁思考,人性究竟是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
在这本书中,阿加莎已经日臻成熟,经历了母亲的离世、丈夫的出轨和离婚以及事业的高峰期,54岁的阿加莎想必对人生已经有了诸多体会与经验,以至于她的这次写作如此精彩,不得不让人为之喝彩。
读了一半,我才意识到,这是一次意识流写作。与往常那种枯燥、干巴巴、需要凝神静气地阅读此类作品不同,阿加莎的小说天生就有一种阅读快感,以至于读者往往会感觉讶异,原来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也可以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以至于你往往忘掉意识流这一特征,专心地把焦点转移到小说本身上面。
《幸福假面》是一个中产阶级女性的内心独白,在沙漠中的四五天,她不断回忆自己的过往,以至于不得不去面对真实的生活与自我。
女主人公恰好十分符合中产阶级的特性——他们迫切地需要证明与展示自己多么幸福,同时谨慎地判断其他人生活得是否可怜,接着会去想这些可怜人的生活究竟值不值得同情。
全书当中,女主人公琼遇到了多少可怜人啊。旧日的校花她认为可怜得要命,见到出狱后的舍斯顿她也感到了这男人强支撑下的可怜劲儿,舍斯顿的太太的勇敢在她眼里一文不值,她只是对舍斯顿太太的苦难感到可怜。怜悯,基本上就是中产阶级油然而生的感情,他们对苦难背后视而不见,他们只对那些遭逢苦难的人们时时刻刻感到可怜。幸福,中产阶级的另一个词汇,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不能不幸福,他们也不能表现得不幸福,为了追求幸福,他们自我阉割,在密闭的空间,上演一场与生活博弈的小戏剧。
怜悯与幸福,是中产阶级的两大人生态度。在本书中,琼就惟妙惟肖地演绎了在这两种人生态度的掩护下,她所看到的这个偏狭的世界。
她处处都在进行角色扮演,女校里的好学生,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亲,社会当中的好女人。完美!她不允许人生中的其他人有一点点的坏,有一点点的脏,有一点点越界的行径。所以她要安排丈夫的工作方向,她要给孩子们制定人生规划,她要严格检阅孩子们的朋友,她要仔细审查孩子交往的对象,她要在孩子生病时及时在他们身边去关心他们。是的,她是高尚道德的化身,却让所有人唯恐避之不及,“过洁世同嫌”就是她的人生困境。
所以她发自内心地去可怜其他人的遭遇。幸福与快乐是多么相近地两个词,却往往在人生的实践中大相径庭。幸福是一种克制,对自我,对家庭成员,对社会群众的克制。我们的生活真幸福,我们的家庭真幸福,我们生活在伟大的朝鲜真幸福,幸福不由我们主宰,但是需要我们进行克制。而快乐,往往是自由地、放纵地,一个人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它不问结果,也不找缘由,只追寻自我的内心。快乐是不经修剪的乡间野树,枝杈横生,面相丑陋;幸福则是绿化带里精心打理的园艺树丛,每一株怎么放每一棵怎么长,都自有它的分寸。
所以幸福是鄙视快乐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多么超脱的情感啊。它压抑了自我,克服了欲望,找到了人生的捷径,快速地到达了生活的彼岸。这样子的伟大,怎么可能不去鄙视那杂乱无章又没有节制的快乐。
在幸福的人眼中,身边的人处处都是不幸地。别人的老公/老婆出轨了——真不幸;别人的孩子从小调皮贪玩不爱学习最后只能去蓝翔——真不幸;别人的孩子没找到一份可以干到死的工作——真不幸;别人家的孩子没结婚没生孩子——家门不幸,上辈子做了孽了;生了孩子但不是儿子——上辈子做下了灭门的孽;世界上处处都是饥荒处处都是战争处处有强拆处处有暴力执法——天呐那关我神马事反正我们生活在田园牧歌般得小清新城市里。
这就是琼这样的人以及她一眼望得到尽头的人生。她适合做一个榜样,如果一个社会追求幸福并且需要一个榜样的话。但是她不适合成为生活的伴侣,她不懂得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是一种叫做愉悦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一种叫做共同上进的要求——毕竟这又不是《纸牌屋》。
她抵达了生活的彼岸,却发现所有的人都抛弃了她。
很温柔的小说,虽然有锋芒,却并不尖酸刻薄。最后看到女主角又重回惯性的思维行为模式一点也不意外,本性难移,改变哪有那么容易,而且“忏悔”“宽恕”也是自我满足大过真实意义,太浮夸。不过我倒不认为会一点改变都没有,光是有那几天的思考已经很不容易了,女主角是个活在他人目光、评判中的人,远离真实感受,几乎像是“社会”这个怪物刻意塑造出来的完美原子,光是意识到自我的虚假已经是大突破,虽然只短短一瞬。 其他角色也有各自的困境,父亲、长女的形象最动人,而那个生活大起大落、曾在庸常日常中想起量子论和哥白尼的莱斯利太太,让人感觉奇异,很难忘。感情点到即止,一如他们的人生隐忍中依然有着清冽的炽烈,像驱散迷雾的长风,让人觉得生活不是全无希望,自己并不是无可救药。 他们做了他们的选择,很痛苦,但并非全是妥协和屈服,也有承受和割舍,并且内在的热情永不磨灭,难以压服。在他们的位置上已经做得足够好。别的选择也一直存在,选择安稳和选择冒险的人,他们内心有着一样的热情,只是面向了不同的重负。这是我从父亲和长女以及莱斯利身上读到的。
而女主角的可怜在于她的不自知,习惯性的自欺欺人,像瞎子一样缺乏感知力,只有社会灌输给她的那些浅薄的分类,“中产”“贵族”“放荡”“悲惨”“可怜”“可耻”“教养”“文明”“体面”………我不觉得她在经历了内心的风暴后还会停留在原点,会吗?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答案在我们心中。
这不是本充满讽刺和悲观的书,也不是滥温情的虚伪小说,它的落点不应止于角色,而在读者这头。
《幸福假面》读后感(三):幸福 假面 节选
要说这个家有谁是被摆在第一位的,那就是你父亲。要是没有你父亲为你们工作,你想谁来负责你们的教育还有穿衣吃饭的事?他是为你们牺牲的,这是父母的责任,而且父母们毫无怨言地就做了。
老是只告诉我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做的不好,夫人,做的好时却从来没有一句称赞的话,这很让人泄气。
她曾刻意在脑子里编造关于米娜·伦道夫那番鬼话,是因为她很清楚他们两个根本什么事都没有。她拿米娜·伦道夫做幌子,用来掩藏真相。
不要让她伤心难过,就让她幸福又安全的继续留在她为自己打造的光明、信心满满的世界里好了。
你就只有你一个人,而且永远都会是这样。但是,老天保佑,但愿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点。
《幸福假面》读后感(四):这才是人生 ——读《幸福 假面》
结尾我很喜欢。
这样我想起了毛姆的《人生的枷锁》一书,那个结局是我所不喜欢的,大圆满结局?是的,面对这样的世界,大圆满结局才是脱离现实的结局,而生活,永远比你想象的更加残酷和无奈。
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大致就是一个中年妇女出去旅游结果因为错过火车导致在一个偏僻荒凉两眼望去哪儿都不靠的地方停留了好久,这其中妇女经历了初期的兴奋(因为发现了沙漠的美与远离喧嚣的静谧),中期的胡思乱想(在一个地方没人交流没得写信没得书看确实容易脑子里过火车),后期的惊醒(中期脑子里过火车,把火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结尾的回归生活。
原本看到后期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本书又是一个我讨厌的完满结局,妇女回家向丈夫子女坦承自己的思维放空所得,然后大家皆大欢喜各得其所从此王子与公主啊不律师与妇女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相互理解生活。
然而这本书给了我惊喜,就如同我觉得《使徒行者》(电影版)很港片但是依旧比较喜欢一样——主角基本都是死的死了,美中不足就是带来相互的理解与宽慰死去。本书在后期与结尾转折时作者写出了妇女的思维挣扎——万一这些放空所得都是一厢情愿怎么办?
这是一个悖论。
到目前为止无法解决的悖论。
这让我想起了黑镜第一季第三集(按流行话应该叫S1E3)《你的人生》,具体不就不详细说了,啊我要插播一句我是多么喜欢黑镜第一季啊。
总之就是这是个无法解决的悖论,然后妇女选择了最符合她的性格与认知的道路——否认放空所得,认为那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想法,生活依旧是那么的美好,老公爱我我爱老公我为家庭付出了好多为他们做了正确的安排我是多么的明智。
回到生活,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倾向。古人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恐怕这个达则兼济就包含着将自己所思所想强加于别人吧。所以古代先贤们只认识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没有意识到“己所欲勿施于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妇女的家人给她编织了一个安全网,在这个网中维系着妇女的自尊自爱自信,维系着妇女的信念,“不要让她伤心难过,就让她幸福又安全的继续留在她为自己打造的光明、信心满满的世界里好了”。
“你就只有你一个人,而且永远都会是这样。但是,老天保佑,但愿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点。”
《幸福假面》读后感(五):随意说说
啊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看完这本书心里一直堵得慌,不吐不快。
有点害怕,怕自己也像琼一样,自以为被人怜爱,自以为被人依赖,但在别人心中不仅一无是处,甚至连存在的位置都小得可怜。
看到最后总是有遗憾的,想想她几十年为人一直如此,胆怯的习惯哪能那么快改去,便也释然了些。对于她的丈夫,我不知该说同情还是该说不屑。也许对这样的男人来说,负责任便是一切他认为自己应做的事,但细想想,他也同样是懦弱的,不敢说明现实,不敢改变现实,在仁慈的外衣下是一颗害怕改变的不成熟的心。
也罢,相互欺瞒又自己欺骗自己,他们注定只能这样过活。倒是校长小姐对琼的寄语,让我沉沉想了许久。
只愿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吧。
《幸福假面》读后感(六):琼的错题集
世界上所有的书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你读的书越多,那些曾经被你读过的书在你的脑子里越是牢固地扎根。
这个书让我想到了《刀锋》,《刀锋》里面也有一个这样的女人,和两个处在她对立面的女人。和毛姆相比,克里斯蒂就比较照顾我这种愚钝读者的感受。毛姆说话还是太聪明人了。
我前两天读了《他们来到巴格达》,把有关这个书的事情讲给一个人听。那个人说,虽然我对推理小说没多大兴趣,但是作者的书,我还是读过的。比方说,《撒旦的情歌》和《幸福假面》。我想,一定是巴格达这个关键词,让他想到了《幸福假面》吧。
这就是缘分的微妙之处。克里斯蒂已经死了。我以为对于她的作品我能读的已经读得差不多了。我是个多精明的人,我是会按照阅读人数和评价情况从高到底把排在前几位的所谓的代表作品都读一遍的人。结果在一切都不出所料的情况之下,还是被震惊到了。这世界上只有自我重复的平庸读者,却绝对不会有自我重复的伟大作家。
克里斯蒂已经死了。克里斯蒂的每一本书都是单独的一本书。如果你喜欢其中的某一本,仅仅在书的范围之内,就足够用了。就足够完善了。但缘分是微妙的。我在读《他们来到巴格达》的时候,我就总是在想,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作者那样偏爱他所塑造的角色。她把这个傻乎乎的姑娘写得那样有天赋写得那样可爱那样迷人,让她出了那么多的风头,末了末了还给她安排个幸福结局。同样是巴格达,这本书里的巴格达就很恐怖了。克里斯蒂是个好心肠的作者,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她把人写得这样地让人不喜欢。我是不是可以揣测一下,作者可能早早地就看见过这样的人,而且从那时候起就认定他们是无药可救的?
所以,直接点说,琼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或者说,给一个简单点的提示,琼的老公和她,这两个人最明显的区别在哪里?
我觉得一个人非得自爱,他才会有爱别人的根基。一个人非得自己对一个事情深有体会,他才会由此产生真正的同情心,才会真正的与人心意相通。
琼的老公年轻的时候没有坚持自己想要办农场的想法而且被妻子说服当了律师,这说是他人生所有悲剧的二分之一,应该不算过分。正是因为这个,他才会在大女儿就她的感情问题的谈判过程中真正地说服她。你想要在婚姻方面成为你母亲那样的人吗?你想要看着自己所爱的人像你父亲那样被剥夺从事自己所爱的事业的权利吗?
琼的老公是所有人的朋友,而她却被所有人孤立。无论是子女,仆人,还是邻居。琼永远不会犯错,因为她的世界里从来不会有别的声音进来。所有她能看到的所有她所接触到的,都可以用她的逻辑解释清楚。
这样的人是不败的。因为这样的人没有弱点。无欲则刚。琼自身有什么所求吗?她所求的一切只是角色要求她的。她对自己的角色完成得很好。她也希望她可以帮助别人去完成他们的角色。但人比角色更重要。除了她之外的,其他人更加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角色。
该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吗?为什么那个年轻那样恶狠狠地说您欠缺的就是一场强奸?
因为她的铁石心肠别人用沟通的请求已经永远无法得到回应了吗?
她总是去干涉别人的生活,但这东西严格说来并不是控制欲。因为除了她之外的其他人对待她用的都是消极配合的方式。
为什么她对别人的怜悯是虚假的?真诚的怜悯是,我们都一样。虚假的怜悯是,我们不一样。真诚的怜悯是,同样的不幸也可能发生在我的身上,我要怎么做才可能给他支持让他回归到原本的生活。虚假的怜悯是,我与这个人有质的不同。我要离他远一点,我要,用这个人的不幸来给我对我自己的信心。
为什么她明明已经想清楚了事情存在的另一种可能,可是还是回归于原来的想法了?我可以把这理解为是她的懦弱吗?内心激情澎湃,在行动上却一步也迈不出去。只要她对丈夫说出口,她的行为就是不可撤销的。她就必然再没有退缩的机会了。倾听和诉说是同等重要的,虽然她本该去完成的那些倾听的工作迟到了几十年,但是她理解到了别人的心声,那还是不晚的。
琼真正的人生悲剧在于,她的人生没有污点。从来没有犯过错,从来没有遭遇什么灾难。她又从来不必去面临究竟是要过被内心指引的生活还是要过角色的要求的生活这样的选择。但是这样的人的确很幸福。她的幸福是很理所应当的。她的幸福就是被所有人看见的不必去问不必去说的那种幸福。
虽然作者已经写得够到位够立体了。但我仍然没办法去想想会有像是琼这样的人。你读这个书的时候大可不必担心自己身上有她的影子。因为她奇怪的地方不在于她有的那些特征。而在于缺少的那部分。但是我所遇到的所有的人,她所缺少的那部分,他们都是有的。
说一点可能会比较冒犯的话。通常状况下,有些人是真诚的,有些人是虚假的。看上去,那些虚假的人在虚假之下还存在的某一个真,而且往往这个真是丑陋的。但其实就我的经验来看,人并不存在两副面孔。要么一个人是真诚的,真诚的意思是,他有他自己。要么一个人没有他自己,但他还是会有一个面孔,这个面孔是外界的人给他的。
琼之所以撕不掉她的虚假的面孔,是因为这个面孔之下没有东西。没有心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跟他有什么心与心的交流。你也没办法撼动他,他说得句句有道理。因为他的面孔本就是在更多的可能性之下是正确的东西形成的。不给你任何的解释机会。
……我这个书评写得太糟糕了。就这样还写了一个上午。
《幸福假面》读后感(七):摘下幸福假面
众所周知,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写侦探小说闻名于世,但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她一生中还写过与侦探小说迥异的情感小说六部曲心之罪系列。这本《幸福假面》就是情感六部曲之二,阿婆本人就曾说过,她写这本小说时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只用三天时间写完,是她本人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书中的女主人公琼步入中年,家庭幸福美满,丈夫事业有成,儿女乖巧听话,她及时劝阻了丈夫做出选择农场生活的错误决定,成功劝其继续从事收入颇丰的律师工作。不仅如此,她还为自己的儿女铺排人生计划并要求他们以此执行,她自信满满的认为正是她的务实和智慧,给全家带来了极大的福音,带着对自己智慧和修为的陶醉,志在必得的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了二十多年的妻子与母亲的角色。
可就在一次探亲回国的途中,由于恶劣天气导致续乘火车延误, 她被迫困在铁路局的招待所数日等待续程火车到达,其间她读完了随身携带的所有书和报纸,写完了所有能给朋友们写出的信,火车还是不来。她每天睁开眼就只能面对昏暗的旅馆,走到外面就只能瞭望广阔无边的沙漠,于是她开始不由自主的思绪飞扬,她想到了很多平时生活里不愿去想的事情,她的老公是否如她所愿的那样热爱着自己的律师工作,她的孩子们是否对她的“谆谆教导”心怀感激,还是说,从始自终,她都是一厢情愿的给家人铺排一条他们并不愿走的道路,她的所作所为是否从没有得到过丈夫和儿女的认同?那么她自己又是否对他们付出过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真正的关爱呢?琼隐隐觉得自己现在所想到的才是她生活中和家人真实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告诉自己这些全部都是些“可笑的念头“, 她试图逃避,可是被困于空旷无边的沙漠旅馆,她的思维就像野马脱缰,思维总是不由自主开始用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新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
随着归家的距离越来越近,琼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也愈加激烈。一个声音告诉她自己,她在家庭生活中多年的刚愎自用带给了家人无比的痛苦,她应该在回到家后马上向老公和女儿为自己的自私道歉,重新开始一种新的相处模式;可与此同时,另一个声音又隐隐的对她说,这种想法完全是庸人自扰,不过是她面对空旷环境所产生的胡思乱想而已,她的生活分明就向以往一样完美,她就是一直以来那个受丈夫尊敬、儿女喜爱的完美妻子和母亲。到底哪种想法才更接近生活的真相,她该听从哪个声音?她左右摇摆,矛盾不已。阿婆特别善于捕捉心理,这本书用一种意识流的手法铺排情节,对主人公心理的刻画相当细腻到位,意犹未尽之时,小说已近结尾,最后当琼带着矛盾的心情回到家中,结局收尾的相当讽刺。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啊,认识你自己。”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 女主人公琼,她从上学到结婚以后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镇里,她对生活有自己的完美设定,她希望自己能扮演完美的妻子和母亲,她也一直认为自己做到了。沙漠中,她每与真实的自我走进一步,她的大脑就会惯性的选择逃避继续思考。因为探究真相意味着刺破虚假的自我以及这种自我所铸造起来的虚弱的安全感,这种对自我的认清往往连带着痛苦,让她下意识的想要摆脱掉,可是很多时候,只有面对了真实的自我,才能与生活中所有的关系真实的互动。如果女主人公能有勇气继续思考下去,做出改变,而不是像木偶一样继续生活在表象里,那样的生活和关系才能带给她真正扎实的幸福感。
《幸福假面》读后感(八):《幸福 假面》书评
这本书讲述了女主人公由于火车晚点,被困路上,因无事可做,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的故事。女主人公一辈子忙忙碌碌,感觉过得很充实,自以为很睿智,很有幸福感和优越感。并且,时不时的还要可伶别人。但是,细想之下,才发觉其实自己才是那个被可伶的对象。一辈子什么事也不敢想、不敢做,生怕偏离“正常”的轨道,日子过得四平八稳。可是,这样的人生精彩吗?如此这般的度过一生,值得吗?幸福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生活舒适、优越吗?在那个偏僻的招待所,女主人公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可叹的是,当她回到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时,一切又恢复了原状,她又被眼前的幸福假象所迷惑,生活还是照旧。个人评分4分。
《幸福假面》读后感(九):如果你知道某个结局
心之罪,
有一处是父亲告诉女儿,如果她和那个医生私奔的话,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他说,要是你帮卡吉尔从他的事业中夺走了,让他再也不能继续工作,终有一天你只能无能为力地看着你爱的这个男人很不快乐,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疲累又灰心,老得比实际快,只能过半个人生。
父亲其实是在说自己,因为遵从了琼的愿望,他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疲累又灰心,不快乐,过着不完整的人生……过来人的以身说法,可是对于艾夫里尔,他的女儿,这段话公平吗?
如果知道了事情会朝着不幸的方向发展,会让你爱的人不快乐,你还要继续吗?私奔,本来是为了追求两人的幸福,可如今有人对她说将来她爱的人会痛苦,而她也明白了确实会有这种可能,还要义无反顾吗,另一人现在还毫不知情,现在就牺牲掉自己的幸福,来保留他的快乐吧。女儿心里该有多痛苦啊,她爱着那人,自然不会希望他是不快乐了,她本来没有顾虑,朝着那幸福的方向疾驰,可父亲却告诉这样的可能,她清醒着,她不像她母亲一样一无所知,她不够自私,不够义无反顾,她有了顾虑。
如果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女儿说,我恨你。
有的时候我倒希望不知道那么多的可能性,无知者无畏,我至少可以在此刻毫无顾忌地去继续。
《幸福假面》读后感(十):给父母/给儿女/给自己的生活教程
做父母可以借鉴书中父亲的教育方法/避免失败母亲的教育方法。在子女教育,婚姻,工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例子。
做丈夫,可以学习如何对付丈母娘,妻子,情人的初步技巧。
做妻子,可以学会更多抓小三的侦探技巧,对收集蛛丝马迹极为有用。
作为儿女,可以学习如何与烦人的父母斡旋。书中提供了多种对抗方式。
作为一个成年人,可以跟着女主人公,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个傻逼,究竟有多傻逼,以及决定以后还要不要继续傻逼下去。
真相就在那里。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在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能热爱它,继续努力生活下去。
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