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解释卷四:制度的选择(神州增订版)》是一本由张五常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解释卷四:制度的选择(神州增订版)》读后感(一):这只是第一遍读完
第四卷读完了,终于读完了,很多内容难度得要死,这一卷最为感触的是他自己人生的经历。二战后跟随母亲到广西的小村庄逃难,七岁的他他每天背着三岁的妹妹到田野里觅食,读来特别心酸。他经历了战乱的时光,又到美国读书,回到香港,再跟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他说他是唯一一个接受了西方的经济学教育,又跟进改革开放的炎黄子孙。
他经历的中国如他所言不可爱,但是字里行间对中华文化的厚爱,对炎黄子孙的未来满是深情,有时候他很骄傲,工业革命的伟大只有明治维新可以相媲美,但是却远远不可以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对比。有时候又是叹息,教育制度的糟糕,这几年劳动合同法的推出。
他的文章难读,但是我还是想要读下去,不仅是因为他在文中饱含的深情,还有他的幽默可爱。
他说他的老师科斯想起经济问题,总是想起马铃薯,而他呢总是想到美丽的女人。读书的时候,仿佛隔着纸张看到了一个有着纯真烂漫童心的老顽童。有些地方实在读不下去了,他拿出几个精彩但是一般人很少看到的例子,再加上他的“自吹自擂”我总是忍不住笑了出来,继续读下去。难怪他说,品味凡俗的人不适合学习经济,不知道他在生活中是多么有趣呢。
其实张教授翻来覆去讲解的就是几个概念,概念看起来简单,但是理解起来实在费劲,他是说了很多废话,在我看来都是有用的,就像武功的招数,他要从各个角度拆解来给读者看,用心良苦。
我对他的目前的理解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一下,合约或者制度的改变,局限变动,导致交易费用变化,需求量随之变化,这中间围绕的是永恒的需求定律。
八十年代初,张教授因为从交易费用的转变上推导出中国必会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虽然大多数人反对,但是义无反顾坚持自己的主张。因为看到当时的人们奉行的是以等级排列权利的制度正在向以资产排列权利那边去。
从前的中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维持了几千年,到了近代转变为一夫一妻,我想是因为社会转变,女人的思想意识提高,如果不用一夫一妻,会增加很多事情的交易费用。但是随着这些年社会的变革,这个婚姻制度似乎又要改进了。社会制度的转变,交易费用转变,其他社会习俗也会跟着变化
下午去练瑜伽的路上突然想起小时候,书中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很有钱的人问一个普通的男人,我拿多少钱可以买走你的女朋友。
这种话刚说出口的时候,对方一定很愤怒的,但是随着富豪金钱的增加,一千,一万,十万,一百万,一千万… 故事的最后这个男人妥协了,书中得出的结论是,你看,金钱是可以买走很多东西的,包括爱情。爱情这种东西不易作价,但是有代价的。所以世间万物真有那么多的无价的宝物感情吗?
但是现在我看到的是这件事情非常符合经济学的向右下倾斜的需求定律。富豪出的钱越多,他想拥有那个女孩的欲望就会减弱一点点,拥有女朋友的那个人呢,富豪出的钱越多,他想把女朋友奉送的欲望也就越强,成交就是两者相交的那一点。
我不明白一个词语,女权常说的,物化女人,生活在人世间,哪个人能不被物化,女人不是时时刻刻也在物化男人吗?任何事物都是有代价的,非金钱的爱,因为自古以来的伦理道德,一般不会在市场上交换,但是有代价,是可以替代的,因此遵循了需求定律。
有时候觉得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不是经济学,而是经济学中蕴含的人生。
到目前感触最深的还是张教授说的,研究问题要看到事物的局限。在经济学上,这个局限就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合约安排等等,在生活中,就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态,生活,因此要去理解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他的局限条件,是很难的,为何我们会为电影里的人物高兴而欣喜,悲惨而流泪,因为他们的局限我们看的到,而生活中,没有人把他的局限完全展示在你的面前的。
所以不要去轻易的去评价别人,如张教授在文中所说,不少经济学者屡有如下的毛病:把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宇宙观。何止经济学家,难道现实中的大部分不是吗?我就有这样的毛病。以后再要去批评别人的时候,想一想张教授说的那句话,事事有局限,要看得准确,得去了解局限。
《经济解释卷四:制度的选择(神州增订版)》读后感(二):关于"交易费用""租值消散"的理解和几点疑问
“致 同学们”,张老在此书扉页上题字如是。书中,张老也是“同学们”“同学们”的,亲切而随意的口吻。受这可亲态度的鼓励,我想写点对此书的理解。
制度即合约,制度的选择即是合约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合约选择,不问好坏,却要问为什么会有。
为什么要长篇大论,费劲来讨论”合约“呢?张氏原话是”传统的经济学分析,关于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称微观;失业、货币、通胀等话题称宏观。合约的安排这组现象被漠视了,成为一个重要的缺环。不引进合约分析,交易费用这项局限被处理得拖泥带水,我们无从深入的分析资源使用、收入分配,以及失业、通胀等现象。“
(但是小生有疑:在合约分析尚未引进时,交易费用是如何被处理得拖泥带水的呢?说实话,对交易费用这概念,我不能理解透。)
疑问暂搁,作者又是如何引进合约分析,搭建起一个关于合约安排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经济行为的呢?
思路是:”先以交易费用解释合约的选择,然后从合约的局限约束在解释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的现象和行为。“
而理论框架是:
第一点,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社会必有竞争,而界定竞争胜负的游戏规则是产权制度,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是市价。市价是唯一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
(市价”不会“导致租值消散,这一点较好理解。
试举奈特的”两条道路“的例子:有两道路,一优一劣,由于两条道路的公有性和理性人的自利心,其出现的结果必然是,优良的道路人满为患,交通状况与劣质道路无异。这样,就出现了租值消散,社会利益受损。现在,假定道路为私有,至于为何界定为私有,稍后再论,那么道路的主人就可以收租。此时,价格就可以发挥它的调节作用,因此便不会出现优良道路的堵塞,驾驶时间增多而优良道路的价值下降的情况啦。
但是,市价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唯一性“该如何解释呢?
作者给出的解释是”想不出“,”想不出不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租值消散的任何其他准则——从排队轮购到论资排位到人际关系等等的可以决定胜负的准则,某程度必有租值消散出现。“可是,作者想不出,就是意味着真的找不到吗?
这”唯一性“的论证,隐隐觉得哪里欠严谨。待来日严密了自家逻辑功力,再来审视一番。)
第二点,竞争一定要受到约束。
第三点,所有竞争约束可以看为合约的安排。广义上的合约安排,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遵守的规则,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接受的。“一人世界没有社会。没有社会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产权的问题因而谈不上。没有社会不会有交易费用,也没有租值消散。在好些情况下,把社会或交易费用作为租值消散看可以把问题看得清楚一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约束竞争的费用看做制度或交易费用,也即是可以看做是合约安排与监管的费用了。”“合约是为约束竞争而出现的。”
1.关于庇古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分离的学说演变出来的“外部性”分析。外部性被分为正负,隐隐含着好坏之别。对好坏的评判易狭隘视角,故不容易看到科斯看到的这一点:工厂污染河流,对渔民有损害。但如果不准工厂污染河流,岂不是渔民损害了工厂?究竟河流之利用方式,谁说了算?究竟是哪方需要负责赔偿?
2.交易费用(将公有转为私有的执行成本)和产权分界不清(资源的公有属性,决定了排他性,加之人的自利,会带来竞争成本)同样会导致租值消散。至于价格管制,之所以最终也会导致租值消散,是因为它直接导致了均衡价格和管制价格之间的部分的专有权不确定。这与产权分界不清,异曲同工。
3.为什么总有一些权力留在公共领域而成为租值消散的根源呢?除了有些权力不宜界定和人们的共同拥有的习惯这两点原因外,就是交易费用VS产权分界不清带来的竞争成本后的结果了。因为界定产权以后的执行成本高不可攀,故索性不加界定。
4.市场交易不是物品交换那么简单,而是权利的买卖。买卖一个苹果不要只看一个苹果,而是要看苹果的拥有包含着的是些什么权利。如果权利没有界定,物品或资产不能在市场成交。
这《经济解释》,对我来说,实在难啃。一本书勾起一串书名:科斯《社会成本问题》《公司的性质》、《联邦传播委员会》;庇古《福利经济学》;戈登《公共财产资源的经济理论:渔业》;费雪《利息理论》......不把这些啃过一遍,如何在张氏张口阿尔钦闭口科斯的语言空气里呼吸......如何深一点地理解概念的背景和来历......我此时满腔皆是不读书的悔恨......
此文字自然算不得书评。后生小子捧前辈之经卷,如沐春风,有一点点体悟就很开心了。
《经济解释卷四:制度的选择(神州增订版)》读后感(三):张五常经济学
这本《制度的选择》是张五常经济学巨著《经济解释》的第四卷,本书是神州增订版,较原有版本增加了一些内容。所谓“神州”也许是大陆地区的美称。张五常说:“合约即制度,合约的选择就是制度的选择”,本书即从一般的合约理论讲起,进而详细讨论国家的经济制度,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脉络清楚条理清晰,是不可错过的经济学读本。
张五常往往给人以语出惊人的印象,无论讲演还是作文,阿尔钦、科斯的大名不时提起,好像在炫耀。不过仔细一想,炫耀也要有本钱,张五常无疑是有这个资本的。就像经常有人说他骄傲狂妄,可是这些与他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无疑属于白碧微瑕,或者说这正是侠之大者的狂狷之气,与俗世中的目中无人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经济学的外行,我在读张五常先生的书时,除去吸收学习经济学本身的理论和观点以外,我还对他行文逻辑的严谨和通俗简捷的语言感触很深,相信即使与张五常持不同观点的人也会有同样的印象。除此之外,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五常先生在思想上的独立精神。尽管他有些观点听上去有些刺耳,甚至也有人直接将他划入某类阵营当中,但是我相信他的思想是经过他的大脑进行过独立判断的,与时下有些文章人云亦云见风使舵完全不同。有时我甚至觉得,一个人的观点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否属于他独立的判断。中国向来缺少独立观点,或深藏或盲从,总之不愿表达,于是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恶意的标新立异抢去了话筒,这是很让人遗憾的。可是我又想,一个人若想有独立观点,没有长时期的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恰恰在这方面是弱项。独立的观点来自独立的思考,长时期的独立思考,应该也算张五常先生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吧。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那些独立的观点,这些观点并非来自他的成就,而是来自长期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观点,要比单纯从左右方向上来看要清楚得多。
《经济解释卷四:制度的选择(神州增订版)》读后感(四):合约安排的理论框架是如何搭建起来的
制度即合约,制度的选择即是合约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合约选择,不问好坏,却要问为什么会有。
为什么要长篇大论,费劲来讨论”合约“呢?作者的原话是”传统的经济学分析,关于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称微观;失业、货币、通胀等话题称宏观。合约的安排这组现象被漠视了,成为一个重要的缺环。不引进合约分析,交易费用这项局限被处理得拖泥带水,我们无从深入的分析资源使用、收入分配,以及失业、通胀等现象。“
(但是小生有疑:在合约分析尚未引进时,交易费用是如何被处理得拖泥带水的呢?说实话,对交易费用这概念,我并不是很理解。)
疑问暂搁,作者又是如何引进合约分析,搭建起一个关于合约安排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经济行为的呢?思路是:”先以交易费用解释合约的选择,然后从合约的局限约束在解释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的现象和行为。“ 而理论框架是:第一点,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社会必有竞争,而界定竞争胜负的游戏规则是产权制度,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是市价。市价是唯一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
(市价”不会“导致租值消散,这一点较好理解:试举奈特的”两条道路“的例子,有两道路,一优一劣,由于两条道路的公有性和理性人的自利心,其出现的结果必然是,优良的道路人满为患,交通状况与劣质道路无异。这样,就出现了租值消散,社会利益受损。现在,假定道路为私有,至于为何界定为私有,稍后再论,那么道路的主人就可以收租。此时,价格就可以发挥它的调节作用,因此便不会出现优良道路的堵塞,驾驶时间增多而优良道路的价值下降的情况啦。
但是,市价不会导致租值消散的”唯一性“该如何解释呢?作者给出的解释是”想不出“,”想不出不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租值消散的任何其他准则——从排队轮购到论资排位到人际关系等等的可以决定胜负的准则,某程度必有租值消散出现。“可是,作者想不出,就是意味着真的找不到吗?这”唯一性“的论证,隐隐觉得哪里欠严谨。待来日严密了自家逻辑功力,再来审视一番。)
———————————————————————————
未完
《经济解释卷四:制度的选择(神州增订版)》读后感(五):崇拜但不盲目,尊敬但不盲从,听信但不轻信。
记得前几次在讨论中提到张五常先生,很有心,居然这次看到张五常现成《经济解释》卷四——制度的选择。
看到封面是“神州增订版”我当下心想,是神州阉割版吧?
拜读过程中发现,和原先的《经济解释》(连载)相比增加了很多内容。如果只是看原先的《经济解释》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不成完全体系。增加了的部分,倒是将这些珍珠串成了项链。
宏观经济学一直是我不喜欢去啃的东西,对我而言过于艰深。好在张五常先生突破常规,少用数学,高深莫测术语,而是采用通俗易懂,近乎散文的方式,不重视政府或者机构的数据,也不重视统计学的回归分析,只是更多的注意细节,甚至心理上的变化。
也是张五常先生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所在。
另:
张五常先生师从科斯,阿尔钦,在公司制度,租值,交易费用等研究有极高的造诣,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领军人物,是我们一贯尊敬的经济学前辈,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张先生学识渊博,思维深刻,令吾等晚辈望尘莫及。
张五常先生在搜狐网发表过一篇新作“北京不妨考虑楼宇空置税”。
只是表示一下不能苟同。大师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作为对于现实微观操作似乎有点欠思量。
你我皆凡人,陷在五行中。
大师不该鼓吹zf的行政干预,通过加税的方式调节楼宇空置。这是十足的恶税。
具体内容我不一一讨论,房地产没有泡沫先不下定论,就凭上涨下跌概率各为50%。所以政府还是少干预为好。都是市场的选择。
以致于很多人提出了,要对“持有阶段征税”,以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浪费。
房屋空置是没有成本的么?
当然有成本。
1)我花100万,入手一套房,原先这100万可以存银行,一年每年就有3.5万元的利息收入。这利息成本就是机会成本。
2)同样100万的房子买下来,由于本金不足,首付40万,问银行借了60万。这60万每年要给银行如果是6.5%的利息,月供粗算(60w*2/30年/12月约=3333元)每月~3333元,每天111元。这每天111元,就是我的财务成本,资金成本。
同样首付40万,一样我存银行一年定期,有1万4的利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资金成本。
事实上,任何资源的空置,都是有代价的。或许是自有资金的100万元,拿不到利息。或许是借银行的按揭贷款,还要被剥去一层皮。
任何房子,只要是房东私有的,总会是想着尽快自用出租,发挥最大效益。用不着你催促,更用不着“空置税”。
但是也许看到现在那么多空房子空关是什么--那就叫做“自然空置”
实际上做任何事都不可能理想化的实施,那是完美主义的。就好比工厂机器,不可能24小时运转,订单不可能一件接着一件排满。只有产能发挥最大,才是成本最低。而现实并非如此,工厂也有停工停单,有旺季也有淡季。
一套房屋的寿命,长达50年、70年,新社区需要建设,新街道需要拓展,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房东只要在整个七十年生命周期中,所得大于所失就行了。今天空置不空置,无需zf关心。
任何资源都是有成本的。一套房子空关不住人,表面看房东小量无任何支出,但其实背后的资金成本、机会成本、不计其数。任何一个私有的房东都会尽快利用,无需政府催促。
这里只是笔者自己的观点,也只是抛砖引玉。
崇拜但不盲目,尊敬但不盲从,听信但不轻信。
任何人都有自由思考的权利,请不要放弃。
《经济解释卷四:制度的选择(神州增订版)》读后感(六):《经济解释》
本文是张五常2016年9月11日在上海社科院纪念斯密《国富论》发表240周年活动上的谈话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c3Mjk0Mg==&mid=2650394136&idx=1&sn=4b598a45963065a1285e4af890cfcd2a&scene=0#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