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10 04: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的读后感10篇

  《如何处理仇人骨灰》是一本由钟伟民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读后感(一):把仇人骨灰剉成砚台,用狼毫搔痒

  写专栏不易天天写专栏,更难;能把天天写专栏坚持到十年,那就不是常人毅力学识了。

  我写过专栏,一月一篇差可应对;一周一篇,就头皮发麻;一天一篇,那就是一场灾难。试想,你每天早上醒来,头上都悬着一把利剑:欠这个世界一篇专栏,那是什么滋味!简直生不如死啊……若是连续写上十年,还不把你弄得生意全消、精尽而亡!

  可偏偏有人这么坚持下来了,此种动物,唯香港出产莫属。

  二零零六年,钟伟民把在香港报纸上刊发十年的专栏三千六百篇过滤一遍,选出四五百篇出来结成六本文集,其中一本就叫《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书名耸动佻达,让人过目不忘结果六本文集中的五本均没有这本影响昭著,八年后还被人惦记,进而被引进了大陆

  香港标准专栏,800字一篇,有一个好题目、一则好文扣、几条好警句,足以撑起。但是,偶尔捉笔,这些都能做到;如果经年累月,不管你是牙痛、旅游、抑郁醉酒、住院,都要保持在相当水准,没有忽上忽下,那就相当不容易。不客气地说,钟伟民先生的文章都是保持在水准以上的。

  首先是引言,就叫人惊艳。他这样拆解书名:“《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的书名流进了大陆,凶残如我的读者,个个要看这本书。这下好了,像一个刽子手未出场,吃饭的家伙却做了预展,到真见了我用文火煮文人,做到细剐的活儿,能喝一声彩,赏几个铜板就万幸了。”“我也写诗,写过一句:‘岁月,剉礁石成砚台。’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磨细了,也做一方砚,如何?兴到,就用狼毫,把这仇人撩得痒痒的。痒痒的,偏不能搔。”这一招够骚,够狠。到底是年岁渐长,把他炼成了一只如涂了釉的狐狸,刁钻奸猾。这一篇显然就比正文中同书名的一篇精彩,那里面只是感触一对恋人死了,遗愿是把骨灰混在一起,在沙漏瓶里“交合”,他于是联想,对仇人的骨灰,就宜制成厕所刷的手柄,让他常伴马桶。解气是解气了,但一点也不高明,更严重的是一点也不幽默;而把仇人撩得痒痒的,显得技高一筹

  古今大挪移,也是钟伟民的一招。《瘟鬼》一篇,他写的也是时下这样的溽热天气,徐太公在书斋里喘气,忽悠一股恶臭袭来,鸡毛帚盘旋飞舞,他用手抓住,竟然黏黏腻腻,一道凉气,就像女人头发。徐太公不肯松手,这时传来女人的声音,原来是瘟鬼在酷暑天施虐,被徐太公逮个正着。徐太公把瘟鬼沉入太湖,若干年后,瘟子瘟孙就化身SARS和禽流感又出来害人。原来,这是钟先生巧妙改写袁枚的《子不语》而成。一则古老故事翻出新意,与现实紧紧相连。

  钟伟民的随笔,与陶杰等人的专栏不同,好就好在并非围绕着时事打转,虽当时读着痛快,却很快就会在时过境迁失去价值。而钟伟民经常营造出一个小意境,里面可以有很多解读。比如这篇《画中人》,就写得像小说。十九岁的小伙在发廊让人剃头,无意中翻看拍卖图册,被里面的一幅《北京姑娘》打动,征得允许后裁下来挂在床前:从此他爱上了这幅画,和画中的女孩。半月后,他参与此画的竞拍,但被一胖子高价买走。他鼓足勇气找那胖子要电话,声言过两三年要用双倍的价钱把这幅画买走。若干年后,经济不景气,胖子过劳死,他从胖子的儿子手中买回这幅画。从此,挂在墙头,日夕与此画相对,下班后匆匆归家,仿佛家中有人等待。十年过去,一天,在酒店工作的他看到一男一女幽会,女子二十五六岁,七天后那男人直趋白云机场,独独遗下女人。他觉得那女子好面熟,好像很久前就认识。他搭讪后陪同女子看海,然后爱上了她。女子随他回家,见到此画,眼前一亮,“那就是我!”但她并没有对他揭开谜底。十年前,她十六岁,遇到三十六岁的画家,她的青春在那幅画中永驻。半年后,女子离小伙而去,却一直没有告诉他画中人的故事。

  一则颇有聊斋意蕴的故事,撩起我们的无限遐思。作者自言,这是个半真半假的故事,灵感来自于他一趟广州之行的浴足馆经历。显然,这就不是一般的专栏文章,而是带有经天纬地意味艺术创作了。此情节如果放在内地小说家的手中,或许会是一部中篇小说含量

  钟伟民也写感情随笔。在那则《蚊香与烟花》里,他把平淡的男人比作蚊香,“恹恹闷闷点上一个晚上,熄了,还有挥之不去的余气”,可以驱虫、灭蚊,很实用;而热烈的男人如烟花璀璨且短暂日夜轰轰烈烈,头上不见青天,脚下都是炸药,炸完就溜。对女人来说,可能更看好烟花,但烟花熄灭后,夜半有虫咬脚。所以,两者兼顾,他选择做会爆炸的蚊香。一篇很讨巧的随笔,比喻贴切,带有港式随笔那样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虽然钟伟民的随笔总体在水准以上,但毕竟不是篇篇像我所列举的那样精彩。在报章上发表,只要有一两句闪光点即可,但结集成书要求就更高一些,要更耐咀嚼。现在看钟氏文章还不免报章气多一些,让人惊艳之笔还是偏少,这是我多少有不满足的。

  董桥先生在他专栏文集《这一代的事》自序中曾说“散文须学、须识、须情,所谓‘深远哲学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这是个很高的要求,在天天写字如车衣的香港报章中简直就是个难以实现之鹄的。但香港也不乏精致文化,如千年老妖般的董桥如此,潘铭燊、梁锡华、也斯、刘绍铭、迈克们也紧随其后。钟伟民虽然不是如此等量级的,但在青年一代也属翘楚。现在他虽然已金盆洗手,偶尔写写小说,不写专栏,一出手也写出了小说《雪狼湖》、《花渡》那样的叫好之作。他专心在澳门玩石、贩石,但有此底蕴,哪天出手必定又是一飞冲天

  不过,还要提一点批评意见作为第一部大陆引进的钟伟民专栏文集,出版社难免要玩些商业噱头,腰封上什么“金庸的中文秘书”啊,“董桥的得力助手”啊,“张小娴隐秘好友”啊,甚至连“龙应台、李敖、冯唐、刘瑜”等八不沾边的人士都被“请”来“集风格一身”了,不用授权就能站脚助阵,可算是开了“先河”。其实,钟伟民不用这样“卖”,他自身的实力还是能证明自己的。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读后感(二):絮絮叨叨

  读书近来于我,成了一件很痛苦事情。看的时候只过眼不走心,不看的时候想着挂着,看完了之后忘了。我本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当我开始思考我从读书中收获了什么,便有些茫然。最近一段日子想减慢阅读速度,让我和每本书能够相处得更久一点,不再是一个沉默的阅读者,也能够反馈出一点点有思想东西。在知乎上看过一句话“你引以为傲的不该是你消费的东西,而应该是你生产的东西”。读了很多书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而是一种压力,如果我曾经遇到过那么多书籍,但最后和他的缘分都消失在了大脑深处,那么我何尝不是一个书海里的负心人?我开始害怕,害怕什么呢?也许是自己不够聪明,不能记住细节或者大纲或者那些人名。我开始嫉妒,嫉妒别人能写出优美文字,嫉妒别人没有我这么多烦恼。当然其实我知道,我思考得太少。如果我的大脑是一台电脑。那么大多数时间它都处于待机状态。有温度,但是不够炽热。我对我的生活,我的未来失去了热情。我要找到它。

  因为读过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果不其然地我忘记了它讲了一些什么。印象中应该是一些小短文。和蔡澜有点像,但是比蔡澜的深度深一点。但文字这个东西,并不是深度越深越好。但是,有这么一个奇异名字一般来说,作者都不会太差。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读后感(三):【维基百科中的钟伟民语录

  维基百科中的钟伟民语录

  【语录】

  “可以不做,就不做。我这个人醒著时,懒得睡;睡着时,懒得醒。”

  “遇强越强,遇弱越弱,我总是败于弱者手下理论上,能打败我的,只有弱者。”

  “人,要知进退。退,是一门学问;在这方面,我很有学问。”

  “批评令人进步;我一直在进步,所以,只接受赞美。”

  【人生

  你是人,不是鸭,如果把生命填得饱胀,不留一方空白人家就会当你是一道名菜,片你的皮。

  “你有‘地位’,但人家摆布你,贬低你,压你在仓底,怎么办?” 答:地位,不是由人家“摆”的;一个有德的人,你摆他在赌场和妓馆,他仍旧有德;一头衣冠禽兽,坐镇黉宫学府,东窗事发,你仍旧会怒呼:原来又是一头贱物!

  我像王尔德一样,什么都可以抗拒,除了诱惑

  我百折不挠,但天生是个购物狂,遇上七折,或者六折,就挠了。

  年纪大了,我觉得自己是一坛酒,越来越醇,但那是甲醇,随时会毒死人

  爱说真话,不能说真话,宁愿不说话。

  生命是宝贵的;但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是特别宝贵的。

  【金钱

  古董之中,除了“黄面婆”,一般来说,都是越来越值钱的。

  我视钱财粪土,但粪土,可以用来扔人,还是越多越好。

  【智慧

  “聪明”行事,跟用“智慧”行事的分别;一个聪明人,看到人染金毛,他有本事找到最好的染发师,用最低的价钱染得自己像一只老鸡;但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去染发;有智慧的人,很悠闲。或者,反过来说,一个人能悠闲,才能生智慧。

  【品味

  没有品味的“文学”,只是一堆字;没有品味的“文化”,只是一屋资料;没有品味的“艺术”,根本就不是艺术。

  【工作】

  我什么都可以忍受,除了辛苦我喜欢工作,但最好日日是假日

  可以不做,不做;一定要做,我请别人做。

  投入,才能丧志,丧上十年八载,长了眼光识见,就会成为专家;当上专家,钱,自然不缺。

  要做好一件事,最好,是喜欢做这件事。为钱去做,钱少了,就不想做了;为名去做,名不彰显,就做不好了。

  【爱情

  爱情,不锤炼成文学,不可能恒久保存。

  如果有人因为你“脱发”而“考虑分手”,那么,快分手吧,她爱的,只是一堆毛,不是你;你们的“爱”,纯粹是一场误会

  爱情专家和化学专家的最大分别:爱情专家不必进修,“理论”谬误,不会炸死自己,只会害苦别人。

  维持一段感情的最佳方法:不要轻易发生感情。

  爱,原来就是习惯对方的习惯。

  不要承诺一生一世爱一头动物,除非你的“一生一世”只得三分钟。

  爱护动物,本来最爱猫;开了店,也爱肥羊。

  初恋难忘的,就像绝版罐头一样,不是那种罐头味道特别好,是还没尝清楚味道,它就停产了。

  爱情是盲目的;但你,可以是开眼的。

  【朋友

  不欺善,不怕恶,只怕关照我的朋友,不够恶。

  【道德

  “淫亵”、“不雅”、“下贱”、“猥琐”、“恐怖”……是形容词;把浮动的,模糊的,见仁见智的形容词,编成法例 ,是荒谬的,危险的,可笑而且可怕的。真正的不道德,是一撮人,妄自尊大,要掌握形容词的解释权,去箝制一城的人。

  【小人

  对付小人与狗的唯一方法,就是他越拦路,你要走得越好 。

  小人,或者疯人,才会以为送人一张矮凳,人家就会变成矮人。

  【文学】

  说徐志摩,与其说“文学价值”,不如说“历史价值”,尤其“航空历史”上的价值,毕竟,他是搭上会爆炸的飞机归西的,他的死,提醒后人注意飞行安全文艺师奶思慕徐志摩,多少因为那一场爆炸;师奶爱爆炸,觉得空难浪漫,人费解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读后感(四):乱读书 |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又一本有趣的“三上”小书

  就我的个人观感,这又是一本十分有趣的小书。

  其实三百七十页的书随身带着还是有些厚重的,

  不过我划分的所谓“小书”是指“拿得起,放得下,能娱情,不伤神”。

  鸿篇巨制固然值得膜拜,可不正经的读书总不能时不时的斋戒沐浴、焚香更衣。

  所以茶余饭后,“三上”时间还是很时候读个轻松的。

标题有趣

  前阵子一直在看《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虽然也是好看,文辞清爽、感情细腻,尤其是作者也是个温文尔雅才子大叔

  不过,对于从长相开始就不像好人的我,最近还是止不住的在憧憬有几分激烈和些许肆意。

  比如这本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

  这样的标题光明正大的把怨念印在了红彤彤的封面上,

  油墨香中混杂着些许的嘴上豪放江湖气和笔下快意恩仇傻气

  这样的书即使读完之后觉得纯粹是文不对题的“标题党”,也还是会觉得有趣吧?

得来有趣

  虽然还是对于将我的豆瓣言行暴露给主流会心复杂

  但提起如何得到这本书,却不得不提这个有趣的网站。

  不久前,一位有趣的友邻@书评人林颐 在广播中标记了这本书,彼时我正聆听蔡澜点化许知远。

  冲着对香港文人的新鲜好感和这个快意恩仇的书名,当时就很感兴趣。

  几天前,某次有趣的网上互动之后,这位友邻大发善心把书送给了我。

  这等傻事大概还真的只有在豆瓣这个“充满了神经病和神经质的角落”才会发生吧。

  义气相投的半熟人之间循着网络社交中的只言片语,千里寄书,隔空送药,

  这本书的得来也着实有趣。

笔调有趣

  小时候官媒告诉我们香港是文化沙漠,当时天真,真信了。

  长大才发现港产文人着实有趣,真实、爽快许多。

  上句形而上,下句开黄腔,还毫无违和的爽快。

  纸上的香港文人大多不怎么装,大概是香港气候炎热,本来就习惯了不用层层叠叠包包裹裹装。

  又或是装的道行太高,某两个荤段子之间引经据典了四五个字,我还不够格被他们的装所困扰。

  敲了删,删了敲,本想在这里引用几段书中原文,但是在是摘录无能,没能成功。

  于是只能泛泛的这么一说,很有趣。

  但有的时候香港专栏的语言快感也就来自于此,三句铺垫等着最后的包袱或是神反转。

  这大概算是活在纸书时代的一批段子手吧。

作者有趣

  我这个人不太擅长记忆,于是整日里无数的人名、书名、地名、知识碎片、常识残渣都在脑子里晃悠。

  退而求其次,成了一个“知道分子”。

  原本也是不知道的,为了胡乱评说特意查了某度,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的作者钟伟民则可算作香港文艺界的一个“捣乱分子”。

  除了15岁才小学毕业还没考上中学、17岁成为金庸的中文秘书、董桥的得力助手这一类能用于促销的“传奇”之外,还有所谓的“钟伟民现象”。钟先生自己刚出名就遭人争议,自己成名后又非议他人,不知详情,猜想是又一个文人相轻的死循环。

  这本小书里大多是钟伟民的专栏文章,通篇的恶毒言语和江湖论调,不知道是不是给金庸先生当秘书久了染上的病。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读后感(五):如何安放自己的骨灰

  纵观现今的书多在说“进”:提高工作效率是“进”、讲人际交往的是“进”,讲个人修行的是“进”、讲权谋算计的仍然是“进”……好似人生除了前进就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了似的,待有一天一不小心跌入悬崖粉了身碎了骨,都不知道自己是因为效率太高还是太过圆滑、过于淡然还是算计过度。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这本书,很多人都是因为书名而读它的,而我却是因为看到了目录才读它的,因为它开篇即是《说退》,说“退”的理念与智慧,亦说“退”的舍得与放下。“放不开,利禄令人癫;剪不断,爱欲教人狂。”如若不想随随便便就癫了狂了,不想被贪瞋痴顽迷住了双眼,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那么“退”一定是人生的必修课。退可蓄势、可逍遥看群斗,可看清这纷纷扰扰,争争斗斗。在探究如何处理敌人骨灰之前,我觉得钟大师是想要让我们先学会如何让自己死的漂亮一点,如何安放好自己的骨灰吧!免得在仇人未死之前自己便已经因为身陷红尘无法自拔,而死无全尸或魂飞魄散,别说处理仇人的骨灰了,最终连为自己哭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怨念的看着仇人在你的尸体边笑的甚欢。

  所以活着虽然已经是件艰难的事情了,但仍然要有死的漂亮的决心和勇气,向死而生不仅仅需要气概,还需要风骨,而风骨源自思虑,有风骨的人行善;留下风范。待明确了我们自身的后事,再来探究我们的仇人都是什么样子的都不迟。在这本书里我们的“仇人”是妒忌、是随意说出口的承诺、是感情用事、是世俗、是人云亦云、是自欺与欺人、是幽怨、是憎、是恶、是没内涵、是矫情虚妄、是是非不分、是小家子气、是同流合污亦是同流合清、是矫揉造作、是不耻的伪善……这让人不由长出一口气,谁人能规避的了这么多的“仇人”,除非是专业的殡葬人员,不然谁又有能力处理的了这么多的骨灰,那骨灰成山,就算掩埋,也需要启动重型机械。但细思,不由身寒,谁敢肯定的说自己一定不会是自己的“仇人”呢?

  这本书有两个时候不能看,一个是吃饭的时候,一个是入厕的时候,吃饭时看不仅仅是因为里面有血溅、有屎吃、有尿崩,而是怕你一个气结想到自身,食欲就此终结,哽在喉咙,不噎死也要噎伤了;入厕的时候不看是因为文中的犀利之剑冷不丁就会直指自腹,虽说不会肠穿肚烂,但也会让你无力承受,要么瞬间脱水、要么便意全无,严重者终身不便,那下场可就惨了。钟大师虽然写的浩然顺畅,作为读者也看的酣畅淋漓,但转念细思,便会感到阵阵寒意,这文中说的不正是自己吗?实在太难不对号入座了。

  如此狷狂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撇开他专栏作家、诗人,以及好几个报刊杂志的主编身份不说,他在书里说到的自己是个不优雅也不雍容、不妒忌也不谄媚,肥胖、面丑还秃了顶的资深吃货,他冷酷,不爱与人搭讪、宠辱皆惊;

  他认为爱情是一场要争取群众支持的街头运动;

  他认为人本身就该快乐而非追寻快乐;

  他骂所谓“有道之士”、踢“艺术家”要害、堵“艺术家”财路;

  他对善恶朋友皆无所求、即向往大头佛的慈悲也尊重大恶徒的殴斗;

  他看不过眼便踢之后快、说会在私下里用最残忍的方法解决私怨;

  他遇到正常人则正常,遇不正常则不正常;

  他讲的不是正道邪道,不是黑道白道也不是阴道阳道猛鬼道英皇道,他说最要紧的是他讲的头头是道;

  他视婚姻如恐龙一样会咬人;

  他运笔如鞭,且鞭鞭有力;

  他不追求胜利,追求活的好、死的纯粹

  ……

  比起作家的名号,他好似更像是一个侠客,武功高强所以可傲骄直言,不怕仇人暗杀、偷袭和正面挑战,甚至仇人死了,他也不忌鬼神的表达他的憎恶,他说自己是个凶狠残暴的人,他说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是需要被狠狠的砍杀,这些人都是他的仇人,他的大义凛然让仇人们闻风丧胆,在现今世界,有一个这样的大侠,顿时觉得很多事都不那么可怕了,可有些事却又变的更加可怕了。

  其实人活在世,凡人过日子谁能有什么真正的仇人呢?真正的仇人一直都住在你自己的身体里,书虽说是“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不如说是“如何处理自己的骨灰”让自己烧的干净些,火光能有些风骨、有些风范,看起来也有些风度,能够优雅些、雍容些,撒出去时不至于臭气熏天,埋起来时不至于遭人刨灰或扬在空气里随风逝去,哪怕是如作者所说的被做成了一方砚台,也希望那会是自己生时最喜欢的砚的形态,但要想死的漂亮那终将是一生的功课,撇开骨灰的事不说,光是想要安息都并不容易。跳摘书中关于安息的句子来结束书评吧,祝大家都能安息且死的漂亮。

  ——“充实的一天,带来安眠,充实的一生带来安息,人的一生说到底求的就是这样的相安而已,相安无事,原来才是最大的幸福。然而不欺才能充实,充实才能安眠和安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