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行》是一本由马超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8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行》读后感(一):修行是个啥?其实是就让自己活得明白些!
以前看到身边不少亲朋好友去寺院当义工,或者参加一些佛事活动。说实话,也不怕得罪信佛的朋友,当时我完全弄不明白,他们那是咋个举动。总是觉得,生活里有了嘛事儿,嘛烦恼,自己想明白,不就行了。
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随着女友去了一趟雍和宫。我们也没烧高香,就是陪她过去拜拜,她说这样心里会觉得舒服些。也是,谁这一辈子还不得遇到挺多烦心的事儿啊。只要能让自己从烦恼和痛苦中走出来,什么方式都可以。
人就活一辈子,总不能憋屈死吧。
看到这本书,里面描写了一些寺庙,既有寺庙文化,也有佛学知识,涵盖的范围挺广。读完之后,我觉得,修行就是让自己活得明白些。
比如,烦恼是咋来的。我们遇到烦心的事,咋个去解决。不过作者倒没讲什么大道理,就是分享她的一些心得体会。“心上的痛苦,还要靠着心灵的救治”,我就特赞同。因为平时忙这忙那,真的没什么时间自己静一静。但是,当自己真的独处一会儿,我就想,这30多年了,自己都忙忙碌碌的,到底忙了个啥?
以前总觉得,佛教说“一切皆空”,这多消极。其实冷静去想,也不是没道理。因缘聚合而生起一切。佛教不说让我们都不去工作,不去劳动,不谈恋爱不结婚,而是不要自己给自己找烦恼。
没错!我就敢说人生有不少烦恼,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的。
所谓的名利财富,其实也不挂碍,只有我们为了这些东西吃不好、睡不好,天天烦恼的时候,它们才是挂碍。
人们都说,心安好,人生才美满。咋个才能心安好,这可不说花钱能买来的吧?也不是说亲人给你的吧?生命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可见,安心这码事,那不是说今天心烦了,我们才想去给心灵洗个澡,而是应该贯穿到一生中来的。
虽然这本书,也没有脱离心灵励志的那种调调,但我个人还是挺喜欢的。也可能是喜欢这种分享的态度。
总之,我是觉得,佛法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去生活,明白地生活。我也不想涅槃,也不想成佛,“让我走得慢一些,坦然一些,大千世界我要看个够”,就冲着这句,我要鼓一下掌。
《心·行》读后感(二):行者
在很多时候,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这样的行者:敢于独自背起行囊,行走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不贪恋那里的美景,也不炫耀自己的过往,只是一路走下去,慢慢地走下去,每走一步,便在心底绽出莲香。
一位友人对我说:“生命是一次心的远行,我们背负着各自的使命,在各自的生命轨迹上一刻不停地走下去。”
在这条路的尽处横着两个大字“死亡”。按照佛家的说法,这条路其实是没有尽头的。因为世间每一个众生因着业力的牵引都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不息,每一个众生都承受着生死流转中的疲劳,如此反复,无有出期。
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因无明执著而身心不宁、烦恼万千,临命终时又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慌乱不已。若是不能安宁度日,即使寿命再长,怕也只是煎熬。
如何身心安宁?如何断除烦恼?唯有修行,才是正道。说是修行,其实先要修心。有着什么样的心,便有什么样的言行;有着什么样的言行,便有着什么样的人生。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只是坚持着做下去才着实很难。从来不敢在人前说自己是个“修行人”,我只当自己是个行者,在人生的长路上踽踽独行,时而贪看那人间春色,时而留恋这红尘风光。唯有身心疲累、心中挂碍无数时,方才记起“修行”二字。
人若是在痛极了的时候才肯求医问药、医治疾病,虽然或许能保全一命,但这之前的岁月里尽是病痛缠身,岂不是白白地浪费了那大好的光阴?想来所谓修行,也是如此。不如趁着年华大好的时候,关照好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带着一颗无有挂碍的心,行走在人世间,不必贪着世间的快活,但也绝非要遁入空门、远离尘世。修行的途径有好多种,而真正的修行则贵在不刻意、不刻板,只自然平常地去观照身心,如此就好。
无论你心中有多少渴求,此刻都该放下了;无论你心中有多少埋怨,此刻都该放下了;无论你面对命运的玩弄,甘与不甘,此刻都应该放下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身体陷入尘世的网中,为了生计,也许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硬着头皮打理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只要我们的心灵足够自由,又何必在意人生中那如许多的沟沟坎坎呢?
愿我能成为一个身随心行的行者,不执着,不强求,付出爱,但永远不对爱产生贪执。这样的一个行者,一步一步慢慢地行走在岁月的大道上,不着急,不着慌,偶尔停一下脚步,却不是为了追寻花丛中的彩蝶。
《心·行》读后感(三):人生是一场修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修行”二字频频出现在我们的口头上、微博上,一时之间,大家都在谈论着“修行”——旅行是修行、学习是修行、工作是修行,什么都是修行。
没错,这些都是修行,人生更是一场修行。可是,在修行的路途中,我们应该本着怎样的心去“行”,这个问题却很少出现在你我的关注之中。或者说,所谓“修行”本就是跟风。很多时候我们误把修行当做了什么神仙方术,以为自己买回几本什么高人写的心灵修习术就可以让自己超凡入圣、脱胎换骨,更有人把修行视为独自一人跑到什么深山老林里坐上个把月,然后出来逢人就说:“我在某某山打坐了若许年,如今已经修行得看破了世间一切……”
修行若不放在尘世中修,那还能修出个什么结果?修行倒也不用枯坐多少年,真正的修行贵在不刻意、不刻板,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地断去烦恼根源。
所以啊,日常生活里的很多事情就是修行了。比如前面说的旅行,在旅行的路上暂时放下自己的固执和倔强,放下自己的小情绪,放下自己对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成见。也许你会说“这个太难了,我做不到”,但是,如果我们脚下延伸的路是通向一座寺院的,你还会这么没信心地否定自己吗?
如果说旅行就是修行,那么没有什么地方比寺院更适合做一次“清心之旅”了。当然,寺院是一个很严肃很神圣的地方,我们来到寺院里也不能抱着“游玩”的心态。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来到寺院,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更安静些、更清凉些,而不是为了跪在佛菩萨的面前求东求西,这将是多么轻松而酣畅的一次心旅啊。
以前,我们来到寺院,总是因为心中有什么挂念,比如为了工作、为了爱情、为了生活,带着香火和供品,还有一颗貌似虔诚的心,一步接一步,从山门走进寺院,来到大雄宝殿,盘算着应该用怎样一颗虔诚的心,许下如何难以实现的愿。这似乎是在考验佛菩萨的耐心是否够深沉、神通是否够广大。
来的时候,心事满怀,去的时候,心事更多。从都市奔到寺院,本来是要让自己的心轻松下来,结果反而让自己活得更累了。如若我们只把去一趟寺院看做是对心灵的洗涤,当自己的双脚轻松缓慢却又是无比坚定地走在通往人间净土的大道上时,我们什么都不去想,什么劳什子的升官发财,还有万事如意——如果人生真的能万事如意,那该多么乏味无聊啊。我们来到寺院,就好比是去拜会久别重逢的老友,去看望对自己有恩的师长,或者放空自己的欲念,清清净净地走一遭,权当是找回那个真正快乐的自己!
是啊,修行本来就无需那么沉重,好多人认为“修行”与“遭罪”就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好比去寺院里就应该是有所祈求才对。其实修行可以很轻松,很有趣,去寺院也不一定是摆上供品、燃上佛香,然后就为了验证一下“有求必应”那句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有多高。
心随身行,当身体劳累的时候,至少也要让心灵是轻松自由的。我们陷在尘世的网中,可能为了生计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的心灵能够自由,无所拘束,那么这一生便也值得了。
怎么?你不知道如何让心灵自由起来吗?走吧,随着我去寺院里走上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