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菜穗子》是一本由(日) 堀辰雄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014-6-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起风了·菜穗子》读后感(一):菜穗子:肺病时期的怕与爱
《起风了•菜穗子》不仅全本收录宫崎骏老爷子《起风了》的原著小说,也多加了作者堀辰雄更高成就的长篇小说《菜穗子》,这篇小说曾获第一届中央公论社文艺奖。出自同一人的笔下,《起风了》和《菜穗子》有很多共同之处:叙事的过程中穿插大量自然风貌描写;都用大量笔墨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极为细腻地呈现主人公的所思所感;都有一位已/将婚女性生了肺病住进疗养院。因为之前单独写过《起风了》,所以这次主要谈一谈《菜穗子》。
《菜穗子》中菜穗子(看过动画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被宫老用作了女主角的名字)与都筑明青梅竹马,两个人曾在静谧寂寞、风景优美的小村庄一起度过了许多个暑假时光,后来因为各自的选择和不同的家庭背景经历了不同的人生。相比《起风了》只有男女主角两个重点人物的,《菜穗子》人物数量众多,并且每一位人物都有许多的心理描写,包括配角——无论是对菜穗子的母亲以及丈夫,还是对都筑明两段恋爱关系中的女伴。作者给予了人物生动细腻的外在和内在描写。因此,相比《起风了》,人物众多、情感饱满、故事情节丰富多变的《菜穗子》似乎更胜一筹。
《菜穗子》中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会导致悲剧命运的性格:菜穗子、都筑明、菜穗子的母亲三村太太以及丈夫黑川圭介都是一类人,即那种心里有话不愿意明白说出来,极端敏感和细腻,性格怯弱,犹豫不决,忧伤多虑又容易因为环境和他人的言语感到受伤之人。举例说,菜穗子冒着风雪不顾一切的从疗养院中跑出来到东京见丈夫圭介。本是相互思念的两个人却一言不发,丈夫问起事由,妻子仍沉默应对,觉得丈夫理应知道自己的心意;两个人一起去了小旅馆,丈夫想问清妻子是否想回到自己身边却又犹豫不决说不出口;妻子内心希望丈夫留在小旅馆,两个人悄悄过上两三天,可最后没有表达,只是目送着丈夫踏雪而去。这样“心里有话不直说”的互动模式充斥全文,菜穗子的母亲和喜欢她的作家森先生(顺带一提,原型似乎是芥川龙之介)是这样,菜穗子和都筑明也是这样,都筑明和爱恋他的姑娘早苗仍是如此。故事中人物众多,却没有一个直接、干脆、性格明朗的人物。如果非要说有,只有一个从12岁起就残疾的姑娘初枝有那种不纠结的生存状态。
这也许与作者堀辰雄所处的时代背景——日本昭和时代有关,他在青年时代就遭逢了关东大地震、昭和金融恐慌、结核病大流行、两次世界大战、还体验了当时日本社会贫困沉闷的气氛,所以他的小说在行文中营造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愁虑氛围,无时无刻不弥漫着一股孤独、忧伤、哀婉的气息,给人或浓或淡的悲剧感。读他的小说,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时代之风吹拂过你的心头,似乎亲历了肺病流行时期的那一代人心中的怕与爱,读完之后也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恍惚与悲伤。
菜穗子童年丧父,二十岁出头违抗母亲的期待,在匆忙糊涂之际嫁人,进入沉闷的婚姻,再加上母亲得病去世,她原来将婚姻当成避难所的幻想破灭,然后又得了结核病,住进深山中的疗养院,健康似乎变得遥不可及。在这结核病蔓延的时期,无数人如菜穗子一般,个人不幸与时代的痼疾交织在一起,处在梦想缺失、人生迷茫的悲凉中,对这个世界都有一种绝望感,对自身命运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不过如此时代环境下抱持这样心情的绝非堀辰雄一人,然而他特别的地方在于对人性、生命抱有的不灭希望和期待,《起风了》中直接引用了诗句“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来表达信念,《菜穗子》中则通过都筑明如鞭打般的反省精神表达对自我命运负责的积极态度:“从小到大,我可有做过哪怕一件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吗……我真正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我现在为什么如此绝望?有没有办法找到让我绝望的原因?迄今为止那些我认为失去了的东西,我又可曾真的追求过?”在他一系列的自我发问中,我们,也会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吧。
在两篇作品中,作者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收尾。《起风了》借小木屋的灯光可以照得更远比喻生之希望与意义,《菜穗子》中则借菜穗子肚子空空、心情愉快地去吃饭传达出最朴素的正向人生态度与勇气:“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起风了·菜穗子》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起风了》——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春-
男人陪着自己病入膏肓的未婚妻在高山上的疗养院里休息。两人绝口不提「死亡」,仿佛两人只是来度蜜月一般。
-起风了-
当他们学会了接受死神即将让他们分开这一事实,男人开始用笔记录下「我们相互给予彼此的幸福——在他人都以为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刻的到来的生之愉悦」。所以,「那带有几分死亡味道的生之确幸,在那些时候反被我们保护的愈发完美」。
在日记中,他写道:「在我们相爱之前,你不存在;我也不曾存在......」
男人坚信着,「我和她之间的故事,就如同生命本身一样,永无止境。」
-冬-
「我根本不想用任何一种结尾来打断我们现在的生活。哦,我是不会写下什么结局的吧。即使如此,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让故事在我们现在的这一刻画上句号。」
「再没有什么比幸福的回忆更妨碍幸福的了。」
女人去世三年后,男人回到了这里。「三年前的夏天,我在这个村子里拥有的一切,如今已全部消失不见;再没有什么还留在我身边。」
男人在读《安魂曲》——
请别再回头。若你能够忍耐。
就从死者们当中逝去吧。死者也有自己要做的事。
只是若不至令你分神,还盼你助我一臂之力。
就如远方的种种屡屡给予我力量一般——在我心深处。
当他发现山顶上小屋中微弱的光线竟然能照亮山谷,他想:「我以为自己这一生的光亮,就只有自己周围的那么几许;而实际上,就像这小木屋里的灯光一样,远比我想象得多得多。而且,那些光芒似乎并不跟从我的意识,他们就像这灯火一般,兀自在各处闪亮,将我的生命延续下去。
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菜穗子》——无法逃脱的命运
《菜穗子》我没有做什么笔记,因为觉得这个故事并不需要非常详细的笔记。故事的第一部分,是菜穗子的母亲的日记,讲述了少女时期的菜穗子的故事。而后一部分,则是已经嫁作他人妇的菜穗子的故事。
菜穗子讨厌自己的母亲,更讨厌和母亲极其相似的自己。她认为只要能够将自己锁在孤独之城中,便不会有悲伤与痛苦。所以,她决定嫁给一个平庸的男人。然而,在平静的婚姻生活中,她陷入了对生命的意义的迷茫中。
得了肺结核的她被送到了高山疗养院,目睹了一对小两口在死神的阴影下依然相爱,直到女孩被死神带走(小两口就是《起风了》的主人公)。
这时,她的青梅竹马都筑明前来看望她。都筑明身体也不很好,但是他还是决定向上司请了一个月的假,踏上旅途,试着寻找他的人生的意义。
大雪中,徒步行走的他想到:「我的一生就像那股冰冷的火焰——一定会在走过的路上留下一些什么吧。或许另一阵风吹过以后就没有任何痕迹了,但是,今后一定还会有和我类似的人走过他们的人生,留下和我类似的痕迹。有一种命运就是这样,从前往后,不断向下传承的......」
同样是这场大雪,菜穗子决定任性一次,偷偷从疗养院溜出来回东京见丈夫。然而,丈夫还是那个胆小、懦弱、服从母亲的一切指令的男人。菜穗子依然是他家中的那个多余的媳妇......
《起风了·菜穗子》读后感(三):深爱于风中
深爱于风中
——读《起风了,菜穗子》by/烟波浩渺
《起风了》
宫崎骏的动漫电影为这部原著小说《起风了》增加曝光度和唯美感。相对于动漫电影来说,原著文字更简单细腻,故事以第一人称开始平铺直叙,回忆式的表述方式,着重描写了陪伴未婚妻在最疗养院治病、相处的日子。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单独温情,无论是节子的父亲希望他能够投入工作,不要只去陪伴病人;就是节子也希望男友去工作来分心这马上要离别的痛苦;于是男主人公去林间小屋写作,再晚饭时回家与节子相聚。护士的话、黑暗的治疗方法、看着很多重症病人逝去,无一不给男主人公痛击,但是崛辰雄却用平淡的语言,浅浅一说,透过文字的伤感溢出之外。宫崎骏也如此说,被故事里面的深情感动着。
男主人公的未婚妻节子身患肺病,应该是肺结核,当时的不治之症,“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是男女主人公最爱的诗句,心中有爱,渴望能活下去,但是病魔是二人之间的银河,终将二人划开分离。
多数是男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最后加上男主人公的日记,终将对于节子逝去而安然,时常唱念《安魂曲》。风来了,爱却没走。起风了,相爱在过去的时光中。就像小木屋中的灯光,昏暗、飘摇,但在外面看起来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归人的路程。故事情节简单,流畅的文字,细腻的心理刻画,短短八十页故事,读完后让人心里难过,久久不能释怀。
《桑榆之家》
桑榆之家里的妈妈三村夫人,年轻的寡妇,一个迷茫的女人,心有胆怯,心有爱意,但是怎么也不肯说出来,心里郁结,逃离城市,看见森先生在杂志上发表的爱慕,连杂志都放到一边,再也不肯读了,却又希望的站在窗边等待这什么?那一刻又希望自己老到红颜改、朱颜颓,老到可以看开一切,不再想去爱。到底是什么原因爱的如此苦,如此压抑。没有人可以诉说,不肯表达出的爱-对于女儿的爱、对于森先生的爱。于是心绞痛发作,写好的日记仍在身边,自己徒然躺在地板上,不能说出的爱满溢与日记中。作者极其擅长心理描写,用日记的方式,讲一个心里郁结的女子对亲情之爱、男女之爱的纠结。写的细腻如理,那文字中的沉重压抑之感呼之欲出。读完之后感觉心里闷的难过。可见作者此方面的描写发挥到随心所欲的功力。
《菜穗子》
相比前两个故事来说《菜穗子》里的人物更丰满,出场次数也多。菜穗子、都筑明、圭介、初枝、叶子、早苗。但是人物统统一个特点就是想得多,基本是不说。崛辰雄的心理描写早已娴熟,
菜穗子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女子,自己爱、自己恨,一个人孤独,母亲、哥哥、丈夫、婆婆、发小,都不能使她打开心门,不理解抑郁的母亲,借婚姻逃离娘家;不能同丈夫交流,借肺病逃离夫家,一个人去高原疗养院,终于发现逃离所有,这片山林这个疗养才找到自己想要的自由。
空洞无力的眼神,不能说出的话,压制的内心,我经常在想难道作者的一小部分这样这样想吗?借此人来表达什么?孤独之感为何如此强烈?
时光缓慢推移,日复一日,并无新事。故事中的人不是不懂爱,而是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迷茫的心一直在找寻出路。
都筑明的一番话终于使得这所有迷茫找到了出路,:我现在的工作,别人也照样能做。要是除掉这谁都能做的工作,我的生活还剩下什么?从小到大,我可有做过哪怕一件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什么?••••••我应该以这次生病为借口,请假,去旅游,让自己一个人好好想一想,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我现在为什么这么绝望?迄今为止那些我认为失去了的东西,我又可曾真的最求过,无论是菜穗子还是早苗,或者阿叶母女••••••
当都筑明下定决心去看菜穗子,菜穗子却违背了自己的心愿,冷冰冰的态度让儿时的伙伴离去。
当菜穗子婆婆在病中,抛出橄榄枝希望她能回家,她却不愿看见。
当菜穗子不顾一切跑回家看圭介(这段被宫崎骏改变到电影里,这段描写这部忧伤的小说中注入激情,让整个人物从满了张力爱他就去找他,哪怕离开疗养院),圭介却也在纠结中犹豫了,两个渴望在一起的心又分离了。菜穗子只好独自去旅馆的饭店吃饭。爱无力之感深深蔓延。
为什么不把话好好的说出来,真是让人着急。
《起风了·菜穗子》读后感(四):两个人的事
爱情与婚姻都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若是少了一方,那是万万不能叫做爱情亦或是婚姻的。本书主要描写了爱情与婚姻的故事。一则双方相爱,因为生死之因无法延续下去,另一则则是一段不幸的婚姻。
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无比的心塞,两个相爱的人即将面临死亡,一个面对的是真正的死亡,一个是即将面对爱情的死亡。生命很脆弱,有时候稍稍一点事故的发生,我们就远离了这个世界。但是死亡之前的过程却是令人诚惶诚恐的。死并不可怕,只是我们不能割舍相亲相爱的家人以及朋友,我们与他们有各种有千丝万缕扯不断的牵挂。我不开心自己的离去,却同样不想我最亲爱的人伤心难过,因此若我们能够开开心心的过完这段时间,对生的人也将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本书继续沿用宫崎骏以往风格,大量段落用来描写风景,以此来渲染主人公的所思所想,跟看电影不同的是,读书时,我们往往需要细细品味,闭上眼睛用大脑构思那一片片四季不同的景色,分析出此刻人物的心境,而电影往往可以迅速呈现出画面让我们只需一眼便能瞧出变化。
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即使节子身患重病,也不愿意透露丝毫的痛苦,避免给爱人带来担心。男主人公也是小心翼翼的用词,即使知道节子不久于人世,却依旧抱着殷切的希望,渴望奇迹的出现,并且不经意间描绘出两人以后的生活。生怕自己的言行带来不好的氛围,因此强颜欢笑,不教对方伤心。尽管两人皆生活在深深的忧虑当中,却仍然抱以美好的愿望。喜欢是放肆,但是爱却是克制,说的大概就是他们两个吧。
菜穗子的妈妈是个睿智的母亲,一个单亲妈妈带大一双儿女,并且时时关注女儿的心理情况。
菜穗子婚姻的不幸是始于与自己母亲的矛盾,为了逃避母亲,她匆匆忙忙嫁做她人妇,以为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却丝毫没有考虑自己心底的意愿。婚后被婆婆丈夫当做隐形人对待。菜穗子中途曾试图挽回自己的婚姻,然而她最终失败了,丈夫在母亲的阴影下度过了前半生,他怯懦的性格,终究不能给与菜穗子想要的幸福,而后他也将继续在母亲的影响下过完自己的后半生。
现在社会说女子嫁人就相当于是第二次投胎,由此可以说明女性选择婚姻的重要性,菜穗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能够随随便便找个人就嫁了,虽说是在重视物质生活的今天,但精神生活同样不可或缺,希望你不管是坐在宝马里,还是坐在自行车上都希望你能开开心心的。
《起风了·菜穗子》读后感(五):堀辰雄的心理主义杰作
如果没有宫崎骏和他的动画电影《起风了》,也许很多中国读者至今都不会知道堀辰雄这位作家。很多评论或介绍堀辰雄的文章中都说他“师从”于芥川龙之介,但就我的阅读感受而言,却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诚然,芥川对于堀辰雄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两人在作品风格上却截然不同,芥川的风格精炼、诡谲、一针见血、富于想象,而堀辰雄的文章则柔和、敏感、尤擅心理描写。从堀辰雄的文风来看,称其为“日本的茨威格”我觉得似乎更为恰当。
本书《起风了•菜穗子》收录了堀辰雄最具代表性亦最为著名的两部小说——《起风了》和《菜穗子》,两部小说不但在情节上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情感及行文风格上亦有不少共通之处,阅读完这两部小说之后也就能对堀辰雄这位作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另外我个人认为也许《起风了》在名气上要高于《菜穗子》,但《菜穗子》在小说的创作技巧和情节的完整性上都要高于《起风了》,因此我也将着重谈一些自己阅读《菜穗子》后的感受。
《菜穗子》应该算是堀辰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了,作家创作这部小说前前后后一共花去了七年时间,我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这样超常的创作时间跨度。小说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以母亲“三村太太”的日记为主体的《榆树之家》,后半部分则是以菜穗子、都筑明各自生活为主体的《菜穗子》。两部分都可以当做单独的故事去读,连起来读故事性更加完整。
整个故事由三村太太的日记开始,作家不急不慢地模拟着三村太太的口气创作日记,对于读者而言,阅读伊始就面临着很多问题:日记是写给“菜穗子”看的,“菜穗子”是谁,与写日记的人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两个人不能通过正常途径的交流而必须通过日记,菜穗子能否看到这些日记并会有什么反应等等。随着日记中的叙述这些问题也逐渐在读者心中得到了解答,从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得到这些解答后我们大约能够摸清主人公菜穗子的性格,这也为阅读小说的后半部分做好了铺垫。
《菜穗子》这个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悲剧性命运:母亲三村太太与森於菟彦那段无疾而终、柏拉图式的爱情以及自己始终得不到女儿对于这件事的理解,最后郁郁而终;发小都筑明虽然努力生活却始终得不到自己理想的爱情亦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丈夫黑川始终无法摆脱母亲巨大的阴影,过着完全没有自我的生活;菜穗子则因自己的逆反心理造成了与母亲的不和,同时给自己带来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同时由于固执与倔强让自己的生活始终在一个地方打转。
可以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悲剧性的一面,而他们悲剧性的人生都是由自己悲剧性的性格造成的。20世纪前中期是日本文学最为百花齐放的时期,在此期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像堀辰雄所代表的新心理主义仅仅是其中一个并不算著名的流派。但那个时期的日本文学虽然风格繁多,但似乎每一派最终展现出来的都是一种人们内心的不安,也许是因为过多的流派、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让日本作家内心失去了主心骨,也许是因为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等等。当然这与堀辰雄本身多舛的命运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菜穗子》与《起风了》两个故事中都有很多在疗养院中发生的情节,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很多其他作品。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许多日本作家的作品中都会提及疗养院,这也许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肺病、神经衰弱是极为常见却难以治愈的疾病。我认为在小说中出现涉及疗养院的情节,看似是人物在身体上受了伤,其实都是在心理上出现了问题。而涉及到疗养院的情节往往都是故事情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拿《挪威的森林》来说,渡边与直子在疗养院中的情节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不过这些情节使我更多联想到的还是托马斯•曼的巨著《魔山》。《魔山》可谓是涉及疗养院的文学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小说中不但提到了心理问题,还有很多政治、社会、哲学问题,可谓是此类作品的巅峰之作。而无论是《起风了》还是《菜穗子》,因其本身篇幅的短小,涉及到疗养院的情节比较简单;但其中也涉及到了很多人生和心理上的问题,我觉得堀辰雄的这两部小说都有点弱化版《魔山》的意思。
我觉得堀辰雄的作品情感细腻,善于心理描写,叙述故事的时候往往有极强的画面感,这是他的长处。但是堀辰雄的作品多倾向于对单个人物内心的展现、挖掘,却缺少了青山七惠那种在三言两语之间构勒出人物关系,又能在人物微妙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故事的能力。就像《菜穗子》中作家对于每个人物内心的状态都描摹得非常清晰,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却处理得不够力度,仿佛就是堀辰雄侧重于讲述人的故事而不是故事里的人。
我觉得两部小说都有它不寻常的寓意——《起风了》展现了一种面对困难与死亡却不放弃幸福的生存状态,体现了“爱”与“希望”;《菜穗子》则表现出人在面对自己命运时的那种无力感。可以说两个在立意上是相反的,但却都能很好的展现出作家对人生的理解。如果说日本作家在创作中喜欢追求极致,那么堀辰雄称得上是将人物的心理刻画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做到了极致。我觉得堀辰雄仅仅凭借这两部作品,便能够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了。
《起风了·菜穗子》读后感(六):简评有字数限制真是神烦= =
汽车上的读物,如果能放在火车上感觉会更好吧,邻座的大叔抢了过道的位置,我就顺理成章地靠窗坐了,这是第一次深得我心的被迫换位,终于可以头枕着窗户乓当乓当的侧睡了,眯着眼觉得外面的世界都是你的,然后眼脑补被逆向而来的车子撞飞的场景,这么细腻的东西只有日本人才写得出吧,不过我还是看得睡睡醒醒,一张眼想到了《情书》,大概都有雪寒冷和死亡吧,如果要配首音乐的话,我希望是《Cool Whispers》
The land must fade from green into white.
大地一定会褪去绿色变成一片雪白
Hush my heart this love is a fire.
这份爱情是温暖的火 让我的心情变得宁静
This love will burn like a fire.
这份爱一定会如火一般燃烧不息
《起风了·菜穗子》读后感(七):迎着风,竭力前行~
1. 感觉看过的几本日本小说都有这样的特点。无论是悲伤色调的还是孤独生活的,故事从头到尾都用着平缓的笔调叙述着,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似的。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表面安静实则却在河底汹涌。让人回味,值得深思。这一本亦如此。 书里的对话这不是特别多,作者更加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详细的描写了八月山麓的景色,疗养院旁边的森林,村庄,山峰,梯田等;庭院里含苞待放的花朵,树林被风吹过的声音,冬日萧条的模样,被白雪覆盖的山林……他对于景的描写是极好的,你能从文字里感觉到八月山麓或者o村等的景色像一张张真切的画从脑海里掠过。 有必要说堀辰雄,经历了关东大地震、昭和金融恐慌、结核病大流行、两次世界大战,这些时代的变迁混乱,难免让他处境在忧愁害怕之中。加上幼年便和生父分开让他开始变得敏感,地震时候又失去最依赖的母亲,自己也在后来染上了肺病,而且他的未婚妻也就是节子的原型也是因为肺结核去世的…这样想来,实在是个充满忧伤气息的人,难怪作品之中有些重重的悲婉与浓浓的思考。堀辰雄无疑是励志型的人,不光自己没有被历经过的这么多磨难所打败,还在用文字告诉所有人:不管我们面对的风浪有多么大,我们都要竭力活下去。 2. 《起风了》这篇散文式的小说篇幅不多。至始至终弥漫着哀伤的气氛。 他们永远都记着那些丰富多彩的时日,那段难以言喻的愉快时光:夏日的傍晚,他们肩并着肩遥望着远方。夏天的午后,他站在她的身后看着她画画…一阵风吹散了她的画架。他突然反复吟诵的那句:“纵然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平静幸福的日子突然会被病魔打破,节子患上了那时流行的结核病,在那会是相当于绝症。之后,他决定陪着她一起去了八岳山麓的疗养院治病。 在那里那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树林,山谷,远方的梯田与村庄,最初的日子他们形影不离却略微单调,甚至感觉脱离了时间的掌控。他们带着逃避的心态来到这里,默契的对于那些恐惧绝口不提,以至于相处得略显尴尬。而在十七号病人去世之后,他内心的恐惧愈发鲜明,亦知晓爱人的身体越发衰弱,万分无奈与苦恼…一瞬灵感,他开始书写他们的生活故事,白天他去山谷去树林静静思考,晚上他和节子默默陪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好像知道自己必须正视那些小心翼翼想要去隐藏起来的东西,那是根本无法改变既定的结局…节子靠着他的爱寻找着活下去的力量,而他也因为节子的爱而寻到自己的那一份关于幸福的满足。这样度过了节子人生的最后时光。 在小说的最后,阔别三年后,他再次回到了与她相遇的那个村庄,那是节子离开之间的第一个冬天。在那里住上一些时日,接待他的是一对姐弟,他在这里回忆着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一切美好以及她离开前的记忆,在日记里写满了自己内心的寂寥。过完圣诞,他一个人回自己的小木屋,看着木屋里原本微弱的灯光照射到这儿好远好远,突然发现:“我以为自己这一生的光亮,就只有自己周围的这么几许;而实际上,就像这小木屋的灯光一样,远比我想象得多得多。” 生命就像是灯火,它不仅可以照亮自己,亦是可以给予更多人希望。爱也是这样,它是生命中的火光,曾经存在过便会是永远的记忆,源远流长…… “就如远方的种种屡屡给予我力量一般—在我心深处。”我想节子的爱就这样在他的内心处,指引着他向未来走去…… 3. 《菜穗子》显然不像《起风了》那样的哀婉悲伤,人物也不是那么单一,菜穗子、母亲三村夫人、都筑明、黑川圭介,森先生,阿叶,早苗,还有阿叶的女儿初枝。较多的人物构成了这一部故事情节还蛮丰富的小说。 说因时代而生成的悲哀氛围,这篇不如说成是孤独氛围。他们大多是各自孤僻着,或敏感而倔强,或无主见而懦弱……害怕说出来之后的答案与周边人的语言自己不愿听的而受伤。好像永远在偏执着自己的想法。 开头三村夫人,她一直不敢和喜欢她的森先生说清楚自己的感情,我倒觉得森先生是有话直说的人,至少他表达过。菜穗子和母亲最为明显,两个人因为各种的自以为,到最后也没有摊开心扉好好交流,只有把她们那些反反复复欲说还休的想法永远留在榆树之家。然后是菜穗子和她的丈夫,在菜穗子离开去疗养院之后,相互思念着对方却从来不表达出来,开始我以为是因为黑川太过在意母亲的原因。后来才想是他们每个人自身的孤僻,不善于表达,又各自觉得人生太过枯燥迷茫甚至充满了无望。 故事里还有个叫做牡丹屋的大旅馆,里面住着身有残疾的初枝和为了女儿勤勤恳恳不再光彩亮丽的阿叶,却有着一份与众不同的淡泊,都筑明之后一直照顾着她们母女,仿佛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因为亲切,或者还是因为她的人生经历比较丰满。还有与都筑明相处过却走向别人的棉花店姑娘早苗……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带着满身病痛的都筑明在车站旁边和在森林里对自己的一些问答:“从小到大,我可有做过哪怕一件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吗……我真正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我现在为什么如此绝望?有没有办法找到让我绝望的原因?迄今为止那些我认为失去了的东西,我又可曾真的追求过?”……“人生如此孤独,如此空虚,为何非要活下去不可?”“若这是我的命运,那我无非选择。”“看样子我连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就失去了一切。” 这像是对于庸碌人生的发问,你究竟要什么?追求的什么?也许这是这篇小说想要我们去反思的一个点,至少我被这样的一些问题所感染,想去一探究竟,纵使寻求答案的过程是需要漫长时间的,或是要那些自己无法想象的努力。 希望不要再迷茫下去,不要徒劳的过一生。希望你即使伴着风浪也能竭力前行。生命无常,希望珍惜好自己当下所拥有的。
《起风了·菜穗子》读后感(八):当呼吸变为空气
最开始因为宫崎骏看这本书,却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打动。
费曼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 费曼的妻子已离世数年,某一日他经过服装店的,看到了一条裙子,忽然就想,妻子穿上一定很美……
日本作品大多细腻,萦绕愁绪,起风了也不例外。 一直到结尾,书中一直有种抑郁的氛围,终于到了一个爆发点,并非是女主人公的病亡。 而是在他离开后男主人公前往疗养院,在皑皑暮雪的山间野墅,忽而有风抚过。 他想,这是不是她在和他说话。
我在那一刻哭出声来。
一个了无牵挂的人离去并不会留下太深的痕迹,而社会关系将你与他人牢牢系在一起,当呼吸变为空气,你被死神从所爱的人的生活中剥离…
《起风了·菜穗子》读后感(九):随风而逝 唯爱永恒
封面的远山和葱郁就像是动画里展现得一样美,翻开正文读上几页,却有一股子混着压抑的灰色扑面而来,让人几乎要屏住呼吸。
明明是再艳丽不过的山间景色,苍翠的树,挺拔的枝,可爱的花朵含着露珠,还有美丽的姑娘半倚在床边,对着走进来的情人嫣然浅笑,可是这景色里,这笑容里隐匿的那一份不安和恐惧,却挣脱了文字的缝隙,对着每一个阅读这文字的人哽咽起来。
深吸了一口气,从文字里抬起头来的我,不由地重新瞥了一眼封面,确实是这个故事没错,确实是堀辰雄先生的作品没错,确实是宫崎先生源引的情节没错,可是这让人郁结于胸的悲怆,是怎么来的呢?
再次埋首与这山色美景和郁愤哀伤之中,这与情景不符的强烈感情终于慢慢展露真容。
生机盎然的山水,并不能带给病中的姑娘太多关于“生”的希望,只是望着那一片勃勃生机,让人生出无限的唏嘘来。
如今看来不过费些功夫疗养的肺病,却成了阻隔一对佳偶的生死门,只能眼睁睁看着紧握的手,一点点变得冰冷。
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便是与死神的角力。
而这份无奈和绝望,这份对于爱人离去的巨大悲伤,却那样淡淡地掩盖在了细小的动作之下,直到失去爱人的男子故地重游,我们才恍然大悟,那冬夜里,最后的浅浅微笑,那轻轻拂去爱人鬓边雪花的少女,已然踏上了往生的归路。
这份对文字和情感的掌控力让人惊叹!
与宫崎骏在电影《风起了》里展现的宏大画面相比,堀辰雄先生的原著,更着墨于情感的渲染,抹去了大环境下残酷凄苦,而只是貌似平淡地诉说着那些相守相伴的日子,可是这些日子里所见所想却无一不被现实所累,关于梦想,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未来,都因为爱人的离去而一一破碎,却又因为爱人的离去而一一重生。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故地重游是对爱人的怀念,也对新生活的延续。
这一延续的精神,在电影里也同样出现了,梦里的亡妻对着山坡上的丈夫挥手“活下去。”她这样说着。双目含泪的丈夫一语不发,郑重地点了点头。
不同的处理方法,同样的故事,巧妙地表达了同样的理念。
纵然生活困苦险阻重重,可只要生命存在,便有继续的可能。请不要放弃,继续下去吧,活下去,把生命延续下去。
只要你活着,只要活着,这份爱便活着。
活在溪水中,活在霜雪里,活在篝火旁,活在云起处……
生而短暂,命运难转,纵有一日我随风而逝,还好我们的爱,还在。
《起风了·菜穗子》读后感(十):《起风了·菜穗子》—(日) 堀辰雄
文字很美,意境很美,但是故事情节却很残酷。
1.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保罗*瓦勒里
2.可是所谓的人生,就像你以往经历过的一样,让一切听天由命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样一来,它说不定还能赐予我们一些我们过去从不敢奢望的东西。
3.《安魂曲》—里尔克
4.彼岸:在日本,处分或秋分的前后七天被称作“彼岸”。人们多在这段时间扫墓、做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