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赦》是一本由尚可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赦》读后感(一):伟大的浪漫主义杰作
如果说,当代文学还能有一个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我想那就是这本《不赦》,它用毫不妥协的精神,去讴歌自由的灵魂,将权贵、金钱甚至是我们这个庸俗的时代踩在脚下,读完之后,我沉默了很久,内心向被某种久违了的东西击中了,是啊,那是我们的初心。
从文本上看,尚可的语言精炼,但明显受西方浪漫主义经典作品影响很深,我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了雨果的激情,巴尔扎克的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和托尔斯泰的博大,那种源流性如此明显,以至于我在看的时候有一瞬间甚至恍惚,这真的是中国作家的作品吗?我向总结的是,文字的质感实在是太美了。
从作为一个读者的角度看,这本小说气势如此之强,完全吞没了我,我看的时候就在想,人物的命运千万不要庸俗化,千万不要电视剧化,结果真让人高兴,作者的锋芒和他的故事一样是不妥协的,我爱这个故事,爱猎户村,爱遇继业、遇犁夫、遇冶夫。他们的故事就是这个时代的反动,大山深处的猎人,幽深的绝伦諦山谷,美丽的虎走廊,虽然终究是被一场洪水给淹没了,但传奇留下了,并终将永生,我爱这个故事,我相信他终究将是真的,伟大的英雄在废墟中诞生,带着他决不妥协的猎枪,执行最后的判决。
很多评论都相当可笑,掩盖其你们庸俗的眼睛吧,因为你们无法接受光明。
《不赦》读后感(二):现代社会的英雄史诗(转自凤凰读书,本书在谷歌上的评论在境内看不到)
主人公遇犁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非常重要。由于营造氛围加重戏剧冲突,作者赋予了主人公超乎寻常的骁勇机敏。敢爱敢恨且近乎于神话般的英雄气质总能使他从危难中化险为夷。这种神话原型人物般的设计,使得以荣世昌为代表的权贵势力成为了黑暗的象征。想往光明与自由的遇犁夫,被黑暗势力一步步驱逐出了自由美好的人间仙境后,爱人、亲人、族人的种种危难让这个本来平凡的小伙子在历经磨难后发生的蛹变。“对生活的压迫作出反抗”化为了作者的一种心声通过这个英雄式的人物得以充分的表现,探寻、创造成为了作品表达的重要主题。因此,这种发乎与集体无意识的共鸣使得作者为了迎合读者的需要,将遇犁夫塑造成了一个为了爱、为了生活、为了自由,而敢于担当、敢于反抗、敢于创造的英雄。
在创作手法上,小说富含很强的写实性。比如:“四零七”厂警卫科长强奸事件暴露后,受荣世昌威胁的被迫“畏罪自杀”;开篇为掩盖荣世昌的真正死因,无端判处殡仪馆守夜人诽谤政府官员和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警察局长绕有道以车祸后失忆躲避双规后的审查……以诸多的反映现实的叙事元素的重组,使得故事情节变得矛盾重重,以如此的手法达到反思与警示的效果。但是作者在运用了大量现实主义叙事手法的同时,全文又充斥着一段段与“虎走廊”有关的神话与传说。语言绵延而悠远,令一种奇幻的忧伤像迷雾一样在小说中弥漫。两者的结合使文章独具现代性元素,使得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得十分新颖。
因循英雄史诗的架构,作者也同样遵循了面对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的规律,最终遇犁夫带着心爱的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开始了新生活。然而就当人们正要为这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感到欣慰和向往的同时,一个悲剧式的暗示被抛了出来——盲目无望的建设依旧建立在毁灭的基础上,一个荣世昌被除掉了并不代表可以杀一儆百,即使有遇犁夫这样的英雄出现也不能普救众生。作者便已这种无声的哀叹将读者从对英雄的幻想中拉回到了现实中,为小说写上了一个巨大的叹号做结尾的同时,又为读者们留下了不限的反思空间。这种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手法,最终所传达出的精神意蕴,将小说再次推向了更富哲理的思考。
此部小说,以细致、冷静、干净、简洁的文笔讲述了一个时代感颇为模糊的英雄故事。然而小说的总体构思很巧妙,以一个事件陈列于先,随后将内在的动因和真相徐徐展开。加之语言流畅、用词优美,且极富诗意。
《不赦》读后感(三):是本好书
看到喷嚏网在推荐这本书,我看了简序,有一股血腥的味道涌出喉头,一直以来就喜欢以故事取胜的书籍或者电影,按这个标准来评判这本书,那么它是合格的。而它的意义不仅在此,在一个有法没治的国家,仅仅依靠权力机关来解决生死矛盾,这个理由对于当事人有些苍白,那么,就以男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吧。虽然暴力,但是喜欢
很多人觉得它会拍成电影,这个可能性不大,除非对大量情节阉割,但这是书迷不想看到的,作者估计也会不屑。好东西,感动了一个小的群体,也就足够了。
《不赦》读后感(四):神台上的,必将踏之脚下!
由于每日在喷嚏网追图卦,看到《不赦》的推荐,猜想质量应当不错,于是趁京东店庆下单。拿到后,两三天内抽出时间读完。正如作者笔名,此书尚可。
书名《不赦》,讲述报复的故事,但意义并不仅仅如此。这是此书值得阅读的原因。
一、毫不隐晦的讽刺与象征。
1.荣世昌一登场,其象征世代荣耀的姓名似乎就预示着其悲惨下场以及整个家族的崩溃。如此符号化的姓名易于读者理解其代表的社会阶级,却也因过于张扬而落入下乘。
2.遇犁夫和遇冶夫。象征农民和工人?
3.以绝伦谛来命名一座与世绝缘的城市,易造成读者对故事的疏离。其反讽意味也过于浓烈。
4.广场骚乱,绝伦谛成为水库.....此处不想多说。
二、人物。
整本书中,人物性格突出的同时又形象模糊,容易混淆,但我只想谈谈遇犁夫。
1.因一次侮辱,遇犁夫与烟爷合谋杀死罗连山。这自然极其清晰明了的表明其有仇必报的性格。但这种逾越的报复也成为英雄身上的污点。作者也许可以通过对罗练山“恶”的详细描述来削弱这一污点,但烟爷反而莫名其妙的承担杀死白鹭丈夫的罪责,在此后又莫名其妙的成为广场骚乱中的“英雄”。
2.遇犁夫是英雄?还是歹徒?
毫无疑问,我们需要的是英雄,只有英雄才能斩除邪恶,只有英雄才能给予希望。
当遇犁夫、饶有道和警卫科长以及荣世昌在工厂强杀无辜时,他已经无限接近坠入黑暗。若不是荣世昌意外“强奸”白鹭,遇犁夫真的能摆脱绝伦谛吗?当遇犁夫因偶然而成为英雄时,他身上的光辉也就黯淡下去。
三、全知视角。
作者过多的介入疏远读者与故事人物的距离,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
四、“人物孤光”理论。
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
此乃西方编剧常用的技巧,在西方小说和电影中尤为常见。而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向来缺少类似转变。
五、小说的趣味与政治寓意。
两者难以兼得。政治寓意深刻的小说诸如《1984》,既缺乏语言美,又缺乏曲折的情节和戏曲性。而小说若一味追求阅读快感,又远离深度。
从这个角度看,《不赦》既有小说的趣味,又不乏政治寓意。
总之,值得一读。
《不赦》读后感(五):尚可的新书
蒙朋友不弃,有机会阅读尚可先生的新作《不赦》 ,看到一个战场。这战场不是一个赤裸的仅靠拳头和生存能力的丛林,如果一定有人说此书有“丛林法则“的感觉,那也是在丛林中比拼灵魂。
一. 英雄 书中展示的是两个英雄。他们生命喷薄如日出且嫉恶如仇。一个是愿意隐于山野的兄长遇黎夫,一个是可能隐于市、甚至隐于朝的弟弟遇治夫。这对兄弟是作者对英雄的膜拜和呼唤。
三. 庭审 第七章是一场直抒心意、痛快淋漓的两人的“庭审”。仅两个人,但不狭隘。因为不是不需要观众或审判团。准确地说,这是庭审中宣判的环节。真正的庭审从15年甚至故事开篇就开始了,因为老天有眼!当然,我不怀疑我对“老天有眼”这词儿有很大的天真和幼稚。
四. 其他环节
1. 荣世昌坐在马桶上,极尽他的所能与黎夫周旋。其实,这是它那类群本质的体现,这甚至和愚蠢、懦弱、卑鄙等任何贬义词无关。
2. 我曾意淫式地设计,黎夫刀落砍掉肥头,然后迅速把荣头转向他的躯体,去看他的躯体如何抽搐地塞进马桶。这给了我一种另类的爆发感。但这“弹劾”式的刑罚有点便宜了荣世昌。因为我不希望他与过去受罚的国王有任何关联。增加这个环节看着过瘾,其实只是徒增无谓的血腥,我自己把这个增项主动做了减法。
这本书看得很快,算一气呵成。暂不提作者牛逼的想象力、充分的铺垫和节奏的把控。只是想和朋友说,我看得不仅快,而且不是“闲翻”。
《不赦》读后感(六):非常让人着迷的男主
非常好看,是一本让人想一口气读完的书。对各个人物的形象虽然没有非常细致直白的描写,但是可以从人物的对话,行为,思考方式去自行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不失为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全书中男主的执着精神、理智又不乏感性、面对事情隐忍的性格真的非常让人着迷。
书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是非常的“有趣”。
很不错的一本书。
《不赦》读后感(七):罕见的好小说,港版叫《绝伦暴徒》
也看过《不赦》的港版,叫《绝伦暴徒》。这个简体字看得更顺畅(可惜有些删节)。故事震撼,文笔爽朗,看得欲罢不能,很牛逼!
粗略比较《不赦》内地版和港版的删节区别:
1.“暴徒”这一称谓变成了“人物”或“凶手”。
2.遇犁夫的父亲参加抗美援朝被俘后的遭遇删掉了。
3.洪水后骚乱的章节删掉最多的内容,有数千字……原因嘛,你懂的。这是最大的遗憾。
4.港版第二章,变成了第七章。这一改变倒是非常奇妙有趣,自己品。
5.所有暗示政权的东西都被隐晦词替换。
大概就这些。老实说,即便如此,《不赦》在中国仍是部罕见的好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