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6 05: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10篇

  《奥黛丽·赫本》是一本由[美]唐纳德·斯伯特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一):陷入一弯会说话的鹿眼

  这应该是我认真完整地度过的第一本人物传记大学时候图书馆也翻过赫本传,但那时只是被她灵动的鹿眼和纤长的身线吸引,而今天再次细读,才明白赫本作为一名演员,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高的地位影响力,靠的不仅仅是美貌演技,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

  赫本原本是欧洲贵族后裔,本应该过着富足安逸生活,却在童年就饱受父母离异、父亲出走、战乱饥饿贫困折磨,这样的环境使她日益形成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个性,但同时也让她对生活充满着向上的信念、对家庭和平充满了渴望

  在赫本的演艺生涯中,她勤奋谦虚,“总觉得自己学徒”,这就是“谦虚使人进步”吧。在与人交往时,她亲切又疏离,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媒体记者,曝光太多,意味社会大众就会“对我厌烦”。这也是一种为人处世方式吧,自己吸收学习知识一定要比暴露出来的要多,让自己成为有内涵深度的人,远比只注重外表话题来得重要。同时,在选择剧本的时候,赫本也懂得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择优,虽然创新和突破无论对于演员还是普通人都很重要,但脱离实际的创新和突破则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

  赫本的一生都在追求好的爱情完美的家庭,事与愿违,她经历了两段不幸婚姻,让人不禁为这么美好的人感到惋惜,幸好,在晚年找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找到了终生伴侣

  其实,整本书中关于她事业爱情描述并不十分动人,在我看来,最吸引人、最令人动容的恰恰是她担任联合儿童基金会大使的那几年。从书中的照片可以看到:美人迟暮,一道道岁月痕迹并没有放过她的美丽容颜,反倒更显刺眼尖刻,但是那一双神采奕奕眼眸春光灿烂笑脸足够温暖埃塞饱受困难孩子们。其中有一段她描述难民情况文字,不只是令人伤痛,而是触动心灵。“那里到处是瘦到不能再瘦的孩子——很小,或是稍微大一点点;在我看来,他们已经迈入死亡。他们的眼睛就像庞大疑惑之池,盯着你瞧,一脸——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大部分的孩子不肯吃东西,因为他们已经不想或不能再进食了,看着这些孩子就在自己的眼前死亡,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一个难民营里有55000人,其中一半是孩子,就在你的眼前饿死。”她想利用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去拯救不计其数处在死亡边缘的孩子们,最终却苦于自己有限力量,只能尽自己所能奔波于世界各地为贫困儿童募捐筹款。这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也是一位公众人厚重的社会责任感。我想,作为社会成员,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地位高低,都要有一颗爱人的心,而为了更好地爱自己爱他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赫本的魅力一定一定比我读到的要多的多,否则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她的照片和生平不会这么频繁出现互联网上,被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膜拜。

  记得台湾演员郭采洁曾在电是节目中读过一封家书家人告诫她,要在工作之余多读名人传记。虽然文字都受作者主观意愿左右,不能十分真实完整地呈现出名人事迹,但是作为读者,只要通过阅读获得自己认为是可贵的、可敬的一点就足够了。

  赫本说“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精彩”,是啊,哪怕我平凡的人生注定达不到童话般梦幻美好,但也一定要努力让它精彩,就算艰难,“但在隧道那一头,总有一盏灯”!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二):美好又遗憾的赫本人儿

  在我心里,对赫本最初的印象停留在小学二三年级在《美丽俏佳人》上看到的时尚标签,直到高二,《窈窕淑女》让我看到了让所有人着迷的影视形象,所以一直觉得她就是女神一般的存在,这么优雅时尚,不可触及。

  可是从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的心情一直是复杂的,赫本是经历了这么多的人啊,从童年父亲的离开,爱的缺失,到红遍欧美,到婚姻的不幸,到自我的探索,最后是爱的奉献,我又心疼尊敬,不过也觉得在情理之中,经历了战火和家庭的破碎性情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对自己的怀疑不自信,对他人的依赖,受控于丈夫,等等等等,赫本的确是不幸福的,虽然看起来她很成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情绪低迷,甚至是抑郁(好在没有极端行为),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全心全力去帮助受苦的儿童,不由得让人敬佩。

  同时又因为自己生在这个时代而庆幸,“这个时代是女性成长最好的时代”,我们有很多途径去探索自己疗愈自己,虽然不是立竿见影,至少我们有方法机会,赫本那个年代心理学可能还没有现在发展全面,如果是在现在,很多时候她完全可以参加自我探索的课程啊,疗愈自己的课程啊等等,也可以学着建立自我界限,学着和另一半相处,不过想想,这个时代不也有明星抑郁自杀的吗,生命赋予每个人功课都不一样,每个人的选择也不一样,只能祝福了~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三):女人的美丽不是表面的,应该是她的精神层面——是她的关怀、她的爱心以及她的热情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对于赫本的喜欢,只是因为她的美、她的气质、她的优雅,读完这本书以后更钦佩她对生活的态度,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奥黛丽·赫本就是这样做的。赫本的优雅与豁达,是她历经世事沧桑,仍然怀有爱意善意修炼的。

  赫本说:若要优美嘴唇,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头发,让小孩子一天抚摸一次你的头发;若要优雅的姿势,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止你一个。若要优雅的气质,就要与知识同行,你就永远不会寂寞独行

  赫本还说:人之优势所在,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并非一味的向人抱怨

  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反省,把抱怨的时间用来反省与改变,让自己不断增值。

  赫本值得每一个女人学习,充满爱意,对未来怀有美好期待,更要活在当下,感受当下的一切,做好眼下的一切,未来不可控,但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精力、目标等,做更好的自己!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四):奥黛丽 郝本

  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在隧道的那一头,总有一盏灯。

  —— 奥黛丽 郝本

  一次我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这位19世纪闪耀的女星。让我想进一步了解她,是她的一部作品《罗马假日》。当奥黛丽,盛装走出来的那一瞬间我的神经末梢开始反应迟钝,真的太美了。

  她经历了二战争,赶上了那个文艺蓬勃发展的年代。她的母亲是一位女爵,可他没有沿用母亲女爵的称号。在母亲的严格管理之下,接受母亲良好教育。从小开始学习芭蕾舞,我相信她是热爱芭蕾舞的,如若不是战争导致停课,我依然相信她会是一名著名舞者。或者是她170的个头很难在芭蕾舞这一行里展露头角,就注定她要成为一名闪耀的影视明星。

  她生于比利时,在荷兰长大,而后就读于英国学校。她会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语,早年父亲离开他从事革命

  1939年,奥黛丽·赫本进入荷兰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

  1953年因威廉·惠勒执导的《罗马假日》名扬四海,从而开启了她的精彩的演艺生涯。曾获得很多奖项,如: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和多次奥斯卡提名···

  相对于事业她的婚姻倒是很不幸,她曾多次结婚

  晚年出任联合国儿童大使。她一生喜爱孩子,想生很多孩子,可惜曾多次流产。出任联合国儿童大使也是她晚年最开心的事,她历经战争,了解饥饿和匮乏滋味。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受过苦后,不管日后有多少傲人的成绩也会不骄不躁。因为更能理解来之不易万事皆如此。

  奥黛丽·郝本的一生很精彩!

  我觉得书中值得思考的的话:

  施予就是生活。如果你不在想施予,就没有生活的目标。

  —— 奥黛丽 郝本

  路加修女:我想,人总会到达某个休憩之处,会自然而然的服从,不在挣扎奋斗

  ——《修女传》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五):有一种美丽叫“奥黛丽•赫本”

  谈起奥黛丽赫本,我立马就想起《罗马假日》那位高贵、优雅、灵动、迷人、比罗马还要令人难忘的安妮公主。往后,奥黛丽赫本成为我心目中“欧洲公主”的代名词。后来也看过她的另外一部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可是我对奥黛丽的印象永远停留在罗马假日时期那张洋溢着朝气的脸以及跳动身影。直到最近,因为一则消息令我突然很想看看奥黛丽晚年的样子,于是在网络上搜了一轮。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仍有别样风韵平和样貌让我对她的一生产好奇

  斯伯特版的传记中文封面是奥黛丽的侧脸线条分明,有吸引人久久凝视的魔力。外封面掀开,显出内封面,纯白的背景简单的几个大字“奥黛丽•赫本”让人联想到奥黛丽那令人不可忽视的优雅和长久以来的低调姿态。用硬纸板做成的封面,捧在手里,仿佛感受到奥黛丽厚重的一生。斯伯特的传记用朴实语言讲述了奥黛丽从出生、成长、成名到晚年的故事,没有夸张粉饰、刻意讨好之辞,为读者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真实而不完美的奥黛丽,一个于困苦之中勇往直前、在荣耀面前低调谦逊的奥黛丽。

  我一直以为,这位有着“公主”魅力的人必是出身名门、从小享受各种宠爱的人儿,不然哪来高贵的气质?优雅的举止?哪来朝气蓬勃的笑脸?乐观向上的心态?可是,我错了。奥黛丽的出生不受父亲关注,母亲虽然爱她却严肃不可亲近。家里并不富裕,奥黛丽早年参加表演也是为了维持生计。奥黛丽的童年甚至经历二战,而战场就在身边……我一直以为,像她这样招人喜爱的女人必有一段美满的婚姻。可是,我又错了。她有过两段婚姻,最终都以离婚收场,是第一任丈夫控制多过爱,还是第二任丈夫花心流连花丛,都让奥黛丽对婚姻甚至爱情感到失望……斯伯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奥黛丽,她的遭遇让我们更为心疼她。好在后来,她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晚年的奥黛丽投身慈善事业,绽放更为耀眼光芒

  读罢斯伯特写的传记,感慨万千。是佩服奥黛丽也好,心疼她也好,这样真实的她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形成挥之不去深刻印象。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六):自律的女神

  奥黛丽是一个让我们要学习的女性。其一生感谢其母亲的母爱,演艺事业相对一开始是比较顺利的发展,在娱乐圈这么大诱惑地方,保持了自身的优雅,和蔼真诚对待工作人员和朋友,遇上了一生中难得的知己;同时对于每一次拍戏都认真的对待,其这份坚持和和蔼善良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爱情方便相对而言不是那么美满遇到相对多的波折,对于爱情我们没有对错,只能说在对的方面没有遇上合适的人,同时对于婚姻往往考虑事情比较多的!

  敬佩其晚年对于公益事业的贡献学会在利用其人格魅力尽力为世界上的儿童去付出

  奥黛丽一句生活就是“施予就是生活,假如你不想施予,你的生活就没有目标!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七):在爱里的自我追寻

  ‘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要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在隧道的那一头,总有一盏灯’ 反观赫本的一生,确实她的事业好似走得比较平稳,也许是上帝偏爱这个善良女子缘故吧。

  我想也许童年时期缺乏来自父母完整关爱的孩子,长大后都会对爱情的重视或追求总是高于他人吧,同时为了得到关爱也会向他人倾注更多的爱,所以这样的孩子总是善良敏感却又缺乏安全感的。而赫本也许也是这样的人吧。她始终真诚待人,并不自恃美貌。

  在拥有了精神伴侣沃尔德,并有了两个梦寐以求的孩子之后赫本所追求的人生看似完整了,于是在充盈了自我之后她开始了向他人倾注爱的道路,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关心各地贫困儿童并呼吁世界各地的爱心人士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更多实际的帮助。

  她,就是落入凡间的天使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八):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读过一本传记,就好像走过一个人的人生,当我看到倒数第二张赫本的老年时候的照片和最后一张年轻时候的美丽的时候,我突然很想念她,就好像电视剧到了结尾,我就开始想念男女主人公一样。合上书,没有后记,脑海中闪现着赫本的一生,觉得一定要写点什么。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可能得按照个人总结模式来写了。

  一、童年

  赫本的童年应该说不幸福,母亲是不擅长表达感情的女爵,父亲对赫本也不太亲近,她总是希望自己的好好表现能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是并没有,甚至还离开了她们。女爵努力工作,让赫本去学习芭蕾,这奠定了赫本一生辉煌的基础。从小被母亲教育:要先考虑其他人,再考虑自己,不要抱怨,要忍耐,再加上芭蕾的学习,我相信,这是赫本一生高贵典雅的基础。

  战争打破了和平,让赫本体会到了饥饿和贫穷,那时她的信念是一定要活下来,活下来才有了一切。或许出于本能对战争对不喜欢,对于这段日子,我记得不是很清楚。

  因为芭蕾的学习,外加长相清新可人,赫本开始在舞台剧中亮相。

  童年的生活对赫本今后的人生影响很大,包括母亲对她的教育,父爱的缺失,战争让她体会到的人情冷暖,让赫本从小都有着对爱的追求,这是她一生一直在追求的事情。

  二、从舞台剧到国际名流

  在舞台上,赫本一直保持着谦虚的心态,她一直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需要学习,包括日后她对儿童基金会涉及的国家的学习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她成功的关键,谦虚、不傲慢、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清新可人的长相,对每个人都很善良友好,让赫本受到每一个人的喜欢,同时也碰到了很多乐于提携后进的良师益友,其中很多人都与赫本保持了一辈子的联系。很欣赏赫本的一点是她很有主见,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知道什么对她来说是最好的,对于这些她会坚持。就好像她坚持用纪梵希的衣服,她的御用摄影师,她要息影回家陪伴儿子,她在哪个角度拍出来最好看,她一直都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这是我要向她学习的地方。

  其实看着本书之前,我唯一看过赫本的电影就是《罗马假日》,我很喜欢里面的剧情和里面的赫本,这可以说是她的本色出演,有她从小就培养出来的高贵典雅,也有小女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调皮,最后,她仍然知道自己的角色在哪里。在电影生涯的前一部分,她的电影很大一部分已经定型,清新调皮的角色,和年纪大她好多的男明星对戏,她知道如何处理,她已经习惯这种状态。

  赫本拍电影的时候,永远是准备的很好商场,拍之前或者在公众讲话之前或是尝试新事物之前,她又永远都是紧张的,我和她这点好像,如果准备好的东西,会表现的很好,遇到新鲜事物就会很紧张,从本质讲,这其中存在着对自己的不自信,不过我觉得赫本应该不是出于这种心态,应该是她的起点太高,就好像林妹妹一样,第一部戏受到了如此的好评,那么接下来的选择与表现都非常都重要,这也是她心情不好的原因之一,或许用缺乏安全感,更能表现她的特点。

  三、赫本的爱情

  赫本的一生都是追求爱与被爱的一生,爱情在她的一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汉森、梅尓、多蒂和沃德斯,以及中间穿插着无疾而终的爱情们。和梅尓的婚姻对赫本影响非常大,梅尓对赫本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是这种没有自己妻子事业成功一直是梅尓懊恼的地方,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尽管赫本极力挽回这段婚姻,仍然走向了尽头。和多蒂的结合,我认为更多的是当时赫本对感情和对生活乐趣的需要,各取所需,创造了这段感情。当她和沃德斯在一起的时候,她一直致力于儿童基金会的工作,她们两个真正的做到了合拍,最后的最后,她还是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真棒。。

  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儿童基金会

  童年经历的战争,让赫本更深刻的了解那些贫苦中的孩子的痛苦,施予是生活的目标,没有了这个,就好像生活没有了意义。赫本愿意用自己的声誉去唤起人们对这些儿童对关注。说实话,这段我看的很快,可是看到后面,我真的感受到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是多么的幸福,最后的时光,赫本是踏实的,没有害怕失去明星光芒的担心,没有对爱情强烈的执着,有的,是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付出。这样的女子,更美丽。

  赫本的一生像美丽的童话,但是远比故事要精彩的多,她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表演、献身爱心事业,这时的她是幸福的。高处不胜寒,作为一个名人,她想获得真挚的爱情也要比别人更难,好在,最后几十年,她得到了。

  不管怎样,她永远都是那么的高雅,永远是我们的赫本。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九):奥黛丽·赫本:错落人间的天使

  女神说: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在隧道那一头,总有一盏灯。简单的概括一下就是:我的人生是开挂的…[Doge] 你是我的精神寄托,你的优雅、美丽、洒脱、善良、真诚、知性、乐观、开朗、渴望爱与被爱无不影响着我。 6岁的你,父亲就离开了,自此以后你也耿耿于怀,你的人生因欠缺父爱而不完整,因此你说:我的梦想之一,就是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都归因于同一个原因——我不只希望得到爱,也极为渴望爱别人。 上帝也嫉妒你的美貌与才华,想在你刚出生不久夺走你的性命,但是你不依不挠活了下来。 少年的你经历了残酷的二战,目睹了战争、贫困、饥饿、屠杀,你说:我才十多岁,就已经明白了人性的冷酷,我亲眼看见它、感觉它、听到它——永远不会消散。那不只是恶梦,我就在现场,它就发生在我眼前。 你公开的举止从不像维多利亚时代的人那般假惺惺,私下对人的态度从不虚伪。无论置身何种情况,你都会自然地流露本性。正因为此你才能演绎出厌倦假惺惺般宫廷生活以及渴望自由的安妮公主,也才会有那部脍炙人口的《罗马假日》。 你事业成功,但是上帝从来不会给让一个人在事业和爱情上都成功。总的来说你的爱情是不幸的,尽管你每一段爱情的开头总是那么的美好,你几次结婚又几次离婚,你魅力无限,让众人钦慕,你事业成功,名扬四海,你渴望爱与被爱,你尽可能的为家庭付出,希望能有一个完整美好的家庭,不愿重蹈你母亲埃拉的覆辙,然而这似乎没有用。 你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你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关心儿童,关心疾病贫穷,你的身影留在了大半个贫困地区。你造访过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当时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尽管当地流行病充斥,细菌性痢疾、肝炎、斑疹伤寒、疟疾、狂犬病和脑膜炎盛行,危险性极高。你走访了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墨西哥。你多次要求造访索马里,这个位于东非海岸的国家因内战、干旱、饥荒以及混乱的政局四分五裂。 你说过:人类的资源并无赤字,有赤字的,是人类的意识。如今,世界依旧不和平。我想我有生之年也无法看见人类和平,没有战争没有灾难,但是许多像你一样的人都在努力的让世界更美好。 你去世前都在忙碌着神圣的使命,你说:我的圣诞愿望就是世界和平,尤其是儿童更需要和平。唯有和平降临,我们提供的水才能止住他们的渴,食物才能滋养他们的身体,药物才能让他们康复——唯有那个时候,他们才能生存活下来,游戏、学习,他们的父母才能活下来,关爱他们。 1993年1月20日,与癌症斗争多年的你终究无法与之为敌,你安静祥和,在众多亲人的陪伴之下离去。你说:你已经做好准备,其他人正等着你。 错落人间的天使,我想是对你这一生最好的概括了吧… ps:这五颗星是因为赫本打的,如果没有赫本,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是三颗星,不过写传记可能是会这样,内容稍微比较无聊,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多半是这个传记的主人吧。全书是按时间顺序来展示赫本传奇的一生的。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十):打破了stereotype的现实主义感

  中文系老师跟我们说过,中国古代文学是比较缺乏人道主义的,也就是说,对道德秩序的热情优先于对人的关注,鉴赏之趣优于灵魂之光辉。他举了个例子,很多人读三国演义都觉得三英战吕布的吕布很英勇,可他却想问,吕布难道不怕害怕吗?试想下,你在战场,敌人的刀都砍到你面前了,你难道没有一点恐惧吗?

  这是我读赫本传最大的感觉,我对赫本的想象恐怕也是缺乏关怀的。在我的印象里,她似乎就活到了二十多岁,保留着年轻的容颜,未曾婚育,这才符合她清纯如小鹿的形象,而读完这本传记,明白了大家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赫本在舞台的一直都着恐惧和焦虑;面对不幸的婚姻,她也多次出轨,渴望爱情的陪护;多次流产,让喜爱孩子的她几度忧郁,染上烟瘾,身高170的她体重曾只有36公斤;为了给孩子好的生活,也接高酬劳的烂电影。从邻家女孩的清新活泼,到脸上化着浓妆却更添衰老,赫本的照片让人体会到了岁月不饶人的残酷。怪不得那么多人都只爱慕女孩子年轻的容颜,只有真正能看到别人有趣灵魂的人,才能把岁月的痕迹视作智慧与优雅。

  赫本的性格的确很可爱,本书的作者和所有与她合作的人都觉得她很好,很棒,天然地让人亲近,但一味这样的叙述让我实在看不出为什么她性格可爱,直到最后写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她为了濒临死亡的孩子们东奔西跑,不爱在公众前露面的她一天就接了15个访谈,别人说她在牺牲,她却反驳:“牺牲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件不爱做的事情,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我所热爱的,我非常享受。”从她对她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来看,她幼年的经历和父爱的缺失让她对孩子非常有爱心和耐心,从小就渴望爱别人,而她待人的亲和、有礼貌、没架子,就是她让人喜欢的原因。

  赫本和纪梵希的友情也让我非常心动。Givenchy中文翻译过来实在太美了,更美的是赫本哭泣着打电话给她的经纪人,虽然她很喜欢他这个朋友,可“你们都不明白,我不想要纪梵希给我任何报酬。我不需要他的钱——他是我的朋友,如果我帮他建立起他的香水事业,那是朋友应尽的义务。如果有人给我1000万美元,要我为香水做广告,我不会答应——但纪梵希是我的朋友,我什么都不要。没错,我宁可自己到店里以零售价购买他的香水。”她跟纪梵希的友谊亲密得可以发展成一辈子的恋人,但最后回过头看,没有比亲人更牢不可破的信任和真诚了。

  不过每一本传记,走到最后,都是死亡了。没想到赫本活到了1993年,而终身未婚也未曾出轨的纪梵希依旧在世,在我的stereotype里,传奇性的人物都英年早逝,都阖然长逝。搜索了一下,纪梵希老爷子190,优雅,看到他,想到了时尚会过去,风格永留存。最爱的,还是他注重隐私的态度,现在的娱乐圈,躁到无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奥黛丽·赫本》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