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是一本由[英] 杰拉德·马丁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读马尔克斯
笔者读《百年孤独》已是很多年前了,那个时候读的哪个译本已经忘了,那本书也早已不在,不知是转让还是遗失,但大约是时间太早的缘故,译本不十分理想,也有可能是没有作好充分的阅读准备,这也是文学人及诗人需要有一个圈子之故,先是有人读过以后,提到某个重要的问题可能蕴含在作品中,这个时候再去欣赏,只要不是先入为主的,一般也不会是先入为主的,因为别人的叙述不可能让你事先就能完全想像得到作品整个格局,这个时候可能会有意地去注意作品中那特异的部分。我读的时候还没有听说过魔幻现实主义,所以对于作品中使用的这个手法,刚开始是觉得怪异,说是神话吧,也不完全是,但又神乎其神。最开始不太能接受,后来又读过另一篇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也有这类神秘而玄幻的描写,以至于读莫言的《四十一炮》中最后那一段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反而觉得莫言用的自然一些,还可以接受。所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我脑中并没有留下如这本传记中所写的人们那种奇特而又精彩的印象,至于拉丁美洲那四名强将中,还读过略萨的《情爱笔记》,不知道是不是读到的并非最好的作品,总之对于拉美四文学巨匠的印象不十分好,这本传记里插入了几位巨匠的照片,略萨长得很帅,读他的书让人想起西门庆或贾莲,与他的性描写相比,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大约算不了什么,但就因为劳伦斯这本书以此种描写而闻名,让我敬而远之,这不能不说明本人有时候也太伪君子也,但不能接受这种描写对我来说又是自然而然且理所当然的。
前不久读过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也与《百年孤独》的感觉很相似,但本传记却写到作者在写《百年孤独》那段传奇般的过程,让人感觉有有意渲染之意,大约本人喜欢的类型不是这一类的小说吧,我更喜欢哈代与毛姆那种类型的小说,有一种经久不去的余味与意蕴。但擅长反思的我本人也认为是自己阅读效果不佳之故,还有意把买来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买来读了一遍,这本书没有想《百年孤独》一样给作者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声誉,但却更合我的口味,体现了作者构思与布局的高超技巧,但更类同于古典风格,而且里面不象《百年孤独》读起来让人窒息与失望,它对爱情有一种信心。
每一个成名的作家成名前的经历也许都很有些暗淡,无一不是因为对于写作的过份热爱与向往,无一不是在现实方面惨淡经营,穷愁潦倒。而伟大的作家身后总有一位更伟大的默默支持他的妻子,马尔克斯也不例外,他同样有一位不赞成他做梦的父亲,一位一辈子忠诚于他,且为了他的事业牺牲自己的伟大妻子。《百年孤独》里同样有大量的性描写,如果说略萨让人想起西门庆,那马尔克斯则让人想起韦小宝,小女子如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喜欢上他们呢,口味问题,希望以后进一步通过读他们的作品来了解他们,破除偏见。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二):即使马尔克斯自传,恐也难以超越的经典传记
【读书小记】
从现在看来,可能杰拉德·马丁这本极其深入而精彩(顺便说一句:中文版的翻译也很棒)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将会是马尔克斯的传记中”永远最棒“的一本了,即使后续更多的“马克尔斯传”包括”自传“出版,恐怕都难以超越了。从杰拉德·马丁17年不间断的采访来看,作家,尤其是深谙媒体之道的作家,比如马尔克斯,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因为言说,一再的言说,常易于混淆本真与演义之间的界线,久而久之,那个想象的部分便逐渐代替本真的部分,因此许多时候,一个伟大人物的传记,对于传记作者而言,如何去伪存真,而又保持其鲜活性,始终是一个艰难的问题。而杰拉德·马丁既照顾一般传记的写法,也同时加入类似记者采写的笔法,必要的时候,自己也置身其中,做明确的评判,以及相关事件的关联与梳理,却不妨碍传记本身的流畅性,真可以说是一流。当然,藉此我们也恰好可以更为深刻理解马尔克斯,以及拉丁美洲这片神奇的土地。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三):很多年以后,我们会想起看到马尔克斯传的那个下午
文/飞熊
就像经典童话中的“很久很久以前”一样,小说《百年孤独》中的“很多年以后”也已经成为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经典开头。很多年以后,我们也会想起阅读这本《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时那种畅快淋漓的感受。
20世纪的文坛,群星璀璨,但那些大师级别的人物却都出现在20世纪的上半叶(乔伊斯、福克纳、普鲁斯特、卡夫卡、伍尔夫),对于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文坛来说,多少有点冷清。于是,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显眼。而无疑地,在这场先锋文学运动中,来自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最为抢眼。
英国作家杰拉德.马丁于2009年推出了西班牙文版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5年后中文版在中国面市。这本成书于马尔克斯生前的传记,在巨星陨落后才得以在中文世界出现,这书来的似乎太晚了些。
阅读此书,我们能得到阅读《百年孤独》一样的光怪陆离的审美体验。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家乡、旅居海外、见多识广。阅读第一部分时,我们看到了的是一个比“马孔多”还要落后的世界,那种基本没有限制的男女感情,四处可见的非婚生子女,不安定的社会........在第二部分旅居海外中,介绍了马尔克斯在拉美和欧洲旅居的经历。而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政治似乎成了马尔克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阅读此书,我们不难发现,马尔克斯的一生的经历是无比丰富的。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代给与马尔克斯的文学环境,和现在我们所处的文学环境竟然有几分神似。马尔克斯,并没有阅读哥伦比亚的小说,他只注意过几个诗人。而我们现在,似乎也处在一个没有什么好的文学作品可以阅读的时代——很多年以后,中国是不是也会出现一位马尔克斯似的伟大作家呢?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四):传奇的生活造就奇异的文学世界
从2011年起,南海出版社陆续推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的中文译本,对于那些看不懂原版是西班牙文的马尔克斯迷们无疑是一件快事。每次出版社推出一本中文译文,比如2011年的《百年孤独》,2012年的《霍乱时期的爱情》,2013年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都能引起一阵子读者的关注,特别是2011年推出的《百年孤独》和2012年推出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因为做足了媒体的推介工作,更是引起了读书界的广泛关注。
今年4月18日凌晨,这位文学大师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岁。大师一去世,又引起读书界对他的一阵关注。中信出版社这次推出《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也算是赶上了出版的好机会,推出这本厚重的大师的传记。这本传记的内容相当丰富,而且打出的广告是大师生前唯一正式授权的传记,值得喜欢马尔克斯的读者认真品读。
通过这本内容丰富的传记中,读者可以比较清楚地梳理出大师成长的一生。不过你需要有点耐心。诸如理清大师家族族谱,你就需要花点时间,不然你就可能会被搞糊涂了。大师的出身其实是很卑下的,而且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大师的祖父和祖母都是非婚生的,他的父亲也是他祖父的非婚生的儿子,而且他的父亲有不少非婚生子女,他的外祖母也是非婚生的,他的外祖父虽是婚生的,但有好几个非婚生的子女。大师出生在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这是《百年孤独》中马拉孔的原型),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他的外祖父是个受人尊敬的退役军官,曾当过上校,这对他后来创作《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有很明显的联系。他的外祖母有一肚子的神话传说和鬼怪,这个特点我们在大师的作品中可以多次领略到。可以说大师的童年生活、这个充满着幽灵的奇异世界、人鬼交混的故乡是他后来创作的不竭的动力和发源地。
1940年他到波哥大都中学、后来读大学,虽然对大学的法律专业,他是很不喜欢的,但不中断的求学过程中,他还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结交了一些朋友,这对他后来的写作生涯还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6——1957年在巴黎的那段与塔奇雅•昆塔那的交往,虽然大师本人不愿意直面,但作者还是通过采访当事人和查阅资料,尽量还原了那段历史。
这本书的英文原版于2008年出版,大师2008年至2014年之间的这段时间留下了空白,希望作者以后再版时候能够补写一个章节。
大师传奇的一生造就他的奇异的文学世界。创作源于生活,了解了大师的生活经历,可以更好的读懂的文学作品,而这本传记无疑是全面展示大师一生的最好的读本之一。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五):百年之后,再无孤独
多年以后,当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巴塞罗那的索菲亚公主饭店里的那间豪华套房中写下“我可以骄傲的说,我认为自己是最不拘泥形式的人……我始终无法习惯自己的朋友成为总理,也无法克服对于总统府倒胃口的感觉”这段话时,在他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定不是苏克雷父母家中潮湿闷热的房间。那时候感染了肺炎的他每天都要费好大的劲儿从床上坐起来,呼吸着因为连日大雨而上涨的河水带来的动物尸体所散发出来的气味,努力的意识到自己还活着。在他人生中的最后几年,记忆像是兀鹫一样钻进他大脑中殿堂的阳台,肆意的啄断那些金属的窗栅,振翅搅乱了他脑海内凝滞的时光,每个礼拜一的黎明时分,他从几个世纪的昏睡中苏醒,一阵温软的微风拂过,伴着伟大的死尸与腐朽的伟大散发出的气息。
所有的传记看起来都像是一个悖论——如果我们吃下一枚鸡蛋觉得美味,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去找到下蛋的母鸡呢?也许后冷战时代大师的匮乏让人们愈发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人来统治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快速消费与自由化的深渊中感受到一丝解脱的气息。孤独、命运、爱情、暴力、父权统治,这些词让普罗大众摸不到头脑,马尔克斯却巧妙的将他们融为一炉。他的小说里始终充斥着一股热带雨季的味道,任何时刻读到他的文字你都不会感到陌生——只要闻到那股掺杂着微微腐烂味道的水汽,你就知道你走到了马孔多的土地上。
马尔克斯并非易与之辈,《百年孤独》一书成名后有无数的传记作家、记者试图同他本人合作,写一本他的自传(“为什么我自己不写一本呢?不不,传记代表死亡”),却一一铩羽而归。所以当杰拉德•马丁在2006年听到马尔克斯承认他是自己“正式”的传记作者时难免会有些欣喜若狂。长达十七年、多至三百余场的采访,采访对象中甚至包括了菲德尔•卡斯特罗与菲利普•冈萨雷斯这样的显赫人物,杰拉德•马丁将自己人生近四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了对这位作家人生的采访与写作上,以至于他竟然在某天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终结手上的工作,否则这部传记将会长到“永远不可能完成”。
毫无疑问,这本传记书写的是“贾布”的人生,但也更是对他所有作品的一次解读、一次重构。于是我们在回忆里看到了“坐在街边的男人”,日后他会出现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守着渐渐腐朽的时光惦记着心中不老的姑娘;我们看到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和他的电影院“奥林匹亚”,日后他们被一起放置在《恶时辰》中小镇恶臭的空气中,让男人们在哪窃窃私语;艾米力欧大爷自杀的场景最终随着“贾布”外公移开毛毯的动作被展现在了马尔克斯的面前,“死亡”化作一颗子弹,狠狠的击中贾布的身躯,在他的体内化作黑色的灵感流淌在他的血管里,日后我在《枯枝败叶》里读到“这是我第一次瞧见死尸。今天是礼拜三,可我总觉得是礼拜天,因为我没去上学,妈妈还给我换上了那件有点儿瘦的绿灯芯绒衣服。”的时候总是会想,可怜的小家伙,那是因为你见到艾米力欧的尸体的时候就是星期天啊;更不要说她的外公,那个可怜的老上校,他日后反复的出现在马尔克斯的每部书中,带着“一副自信而又充满天真期待的神态,坐在陶炉跟前等待咖啡开锅,他觉得肚子里好像长出了许多有毒的蘑菇和百合。”
文字,马尔克斯的文字曾赋予我们那么多的力量与安慰(很难说究竟是安慰还是惊吓),我曾经不止一次在无意中想过,马尔克斯并不是蒙上帝恩召而降生的宠儿——这点几乎毋庸置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最终揣摩到,或许他笔下岁带来的那些孤独与魔幻、生命与爱情、统治与暴力,也正是遵从了全能上帝的秘密旨意。当我敲下这些文字时,他已长眠于地下,惟愿百年之后,再无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六):怎么能还没读过马尔克斯
这是一件令我难以启齿的事情,但我还是决定说出来,那就是到昨天为止,我只看过马尔克斯的一些短篇小说,《睡美人的飞机》、《最近的日子》、《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还要其他一些从标题看起来非常文艺的短篇。我在读它们的时候并没留意这是出自马尔克斯的故事,我以为又是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外国小说家灵光一闪写出来的小文章。这些短篇空灵遥远,主题不是爱情,不是家庭,也没多少政治,我更多的惊叹于作者把对生活的爆发性的感受蕴含在这些精悍短小的文字中。例如《睡美人的飞机》中,作者已老,但是却爱上了在飞机上遇到的二十出头的美人,而这个美人却一直在睡觉,直到飞机降落,也没说上话,最终“她在今天纽约太阳升起时消失了。” 也许作者想告诉所有人,老年人也有爱情,他们也有爱的能力和冲动。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倒是没看明白,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孤独?!
在看了这本厚厚的传记之后,赶紧冲去图书馆借了马尔克斯所有的书,下午看了一本《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非常流畅成熟的一部中篇,结构和主题都令人感叹,这样的情节如果是一个庸常的人想出来的故事,一定乏味至极。小说的结尾一直被喜欢文学的人津津乐道。
“妻子绝望了。
‘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她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领子,使劲摇晃。
‘你说,吃什么?’
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业难不住他。他说:
‘吃屎。’”
这个,出人意料的,戛然而止的,愤怒无望的结尾!哦……我们的上校一定也没办法,他不知道他们要怎么活下去,但是小说要结束,故事要停止,马尔克斯非常聪明的在这个档口用一段略显激烈的对话来把情节送上高潮。尤其是“吃屎”二字,将一个无望的老人一生的愤怒讽刺性的表现出来。
回到有关马尔克斯的这本传记上来,难以想象他今年4月已经离开所有熟知他的人。
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的作家,哥伦比亚人,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却生活在欧洲的法国和西班牙还有拉丁美洲的墨西哥。这本传记的作者得到本尊首肯,得以详细的叙述马尔克斯的一生,这个人就是英国人杰拉德•马丁。洋洋48万字,花费了17年的时间,进行了300多场的采访,连菲德尔•卡斯德罗和菲利普•冈萨雷斯也访问到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份决心,同时也可以看出马尔克斯的影响力,需要一位专业的学者花费生命的四分之一来研究他的一生。
当然,在我读完全书之后,对作者的严谨、详尽、专业、还有正直,五体投地,他按照自己完美的逻辑把马尔克斯的一生算是一网打尽了。全书除序曲 “卑微的出身”外,按照时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家乡:哥伦比亚(1899-1955)、第二部分 “旅居海外:欧洲和拉丁美洲(1955-1967)”第三部分 “见多识广:名人与政治(1967-2005)”每一个时间段的马尔克斯都一目了然。
国内也有研究马尔克斯的,陈众议写过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但主要还是从小说家的角度来写马尔克斯,谈他的小说还有他的创作。而本书的作者可能更全面,或者更偏向于从马尔克斯的生活,比如书中有关马尔克斯的政治,马尔克斯的一生除了文学,还有政治,单就他与那些举足轻重的领袖的关系就不难看出,他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小说家。
那写出《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名著的马尔克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还有他是怎么写出这些作品的呢?
当我还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个人,心里还有一点疑惑,会不会是吹嘘出来的名望?但是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读完一部侦探小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马尔克斯也不是一步就登上了世界文坛的顶峰。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写马尔克斯父母亲爱情故事的美文,但从杰拉德的研究来看,写故事的人把一场略显心酸的婚姻写成了一段此志不渝的爱情。马尔克斯的父亲是一个药剂师,年少时因为风流倜傥,外加会唱歌写情诗,追到了上校的女儿,也就是马尔克斯的母亲。而他母亲此后的一生跟着这个不靠谱的丈夫走南闯北,生孩子,她一共生下11个孩子。
因为外祖父不喜欢这个女婿,所以马尔克斯的父母为了取悦于他,便把生下来没多久的小马尔克斯留在了外祖父家,将近10年。马尔克斯的童年基本是在外祖父的身边度过的,他深得老人的喜爱,他是一个坦白直率、果敢的外祖父,他总是牵着他的手去看所有的东西,他带着他去散步,他们最喜欢的散步路线之一是星期四到邮局,查看上校二十五年前那场战争的抚恤金是否有消息,还有一条线路是去车站拿舅舅寄回来的信。
这些后来都在马尔克斯的小说里面出现过,比如《百年孤独》中第一句“看冰”的情节,还有上面提到的小说《没有人写信给他的上校》里总是等不到回信的上校。
童年的记忆是马尔克斯小说的土壤,而后来的经历则是种子,一旦时间到了就会抽芽成长。
马尔克斯在初中时就表现出文学才华,并且小有名气,他读完了图书馆所以的文学书籍,并且对历史和心理学很感兴趣,数学不是他的强项。那时候的马尔克斯胆小谨慎,悲伤拘谨,还不大会于人沟通。他17岁时的诗作就发表在了哥伦比亚最重要的报纸《时代报》的文学副刊,有时候不承认他人的天赋就像掩耳盗铃一样愚昧,我们不得不承认马尔克斯是与众不同的。
而马尔克斯的大学读得更是非常随心所欲。他学的专业是法律,这是他像所有遵循父母的孩子一样所读的专业,但是他真正喜欢的却是写小说,而写小说对年轻的马尔克斯来说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当时的马尔克斯却在寂寞、孤立又没有方向的情况下毅然坚持了自己的兴趣。他一边读卡夫卡,一边写诗和小说,而这些文字都幸运的出现在了《观察家报》上。因为没钱,他一度在波哥大生存不下去。命运在关键的时候给他送来了贵人,他在波哥大认识的黑人医生现在改行作了记者,他非常热情地把马尔克斯推荐给了《宇宙日报》,而此时的马尔克斯已经是发表过作品的人了,所以顺理成章的有个工作,也第一次尝到用自己的文字换钱养活自己的甜头,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在文学这条路上的脚步。
他白天睡觉,晚上工作,所以没有时间上课,差一点拿不到律师资格。
这是马尔克斯在理想和现实面前做的决定,没想到理想最终完败现实。
马尔克斯和现实的斗争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他31岁的时候娶了自己年少时的缪斯梅塞德斯。结婚之后的马尔克斯在考虑未来的生活时,不得不把妻子和孩子考虑进来。他之后写过剧本,拍过电影,编过杂志,而在干这些事情的同时,一直创作。他一直想写他童年生活的地方阿拉卡塔卡,想把那里的家族传奇写出来。阿拉卡塔卡就像是拉美的一个缩影,他想让世界来看看这个地方。
强烈的写作欲望让他暂停了工作,专心写作。
这样的勇气不是人人都有的。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写了十八个月,越写越长,梅赛德斯艰难的维持家计,对付房租、水电费,他们一度窘迫到了卖车的境地,后来干脆典当起了电视、冰箱、收音机和珠宝,她说一定不卖吹风机、食物调理机和马尔克斯的电暖炉。一个妻子的心细如发和体贴温柔不言自明。妻子的照顾让马尔克斯的写作如虎添翼,她安心的守在后方,让马尔克斯在前线奋笔疾书。
当书写完之后,谁也不知道能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马尔克斯忐忑不安的对友人说:“我手上所有的,要不是一本小说,就只是一公斤重的纸,我还不确定是哪一个?”
还好,后来这本小说惊动世界,成为经典,并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成书过程中的各种滋味却是只有自己知道,马尔克斯为《观察家报》写了一篇名叫“写书作者的不幸”的文章,他说:“写书是个自杀性的职业。比较起实时的利益,没有其他职业需要如此多的时间,如此多的精力,如此多的心血。……而一个好的作家无论如何都要会写,即使他的鞋子需要修补,即使他的书卖不出去。”
而他在小说完成后写给朋友的信,似乎更能让读者懂得马尔克斯在未成名前的不安和窘迫,挣扎与坚持。“这么多年来,我像畜生一样地工作,感觉被疲倦所侵袭。除了唯一喜欢、但无法养活我的一件事:小说,并没有明确的未来。其实,我的决定是无法抵挡的冲动,所以我必须安排诸事,以便继续写我的东西。”
所有人都看到了他名声大噪,我反而更欣赏他为成名所做的努力,他和贫困,和现实所做的战斗。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七):如何写好一篇游记(以及旅行文学书单)
(不像书评的书评,但可能会让你对读这书兴趣浓烈,这家伙到底都经历了什么啊?)
巴兰基亚一大清早停了电,仅有的风扇也停止了轰鸣,我穿上内裤和背心,从火炉里逃了出来,写作,写作会让人绝望,一种冰冷的感觉,正是我现在所需要的。
如何写好一篇游记呢?
太热了,不铺垫了,开门见山,好风如水。
1)吐槽,吐槽自己,吐槽一切,把别人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
像《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是不是看名字就觉得挺好看的?或是看看卡夫卡的开头吧:“一定是有人诬陷了约瑟夫•K,因为一天早上,他没有犯什么错,就被捕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八):平凡而伟大的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
——杰拉德·马丁
说到传记,我印象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传记人物今天的成就,写到出生时候的伟大,再平淡无奇的叙述其一生。这样的协作方式的好处之一,就是要突出一个观点,即传记作者今天的成就与他母亲及他出生的时候关系重大。不需要再过多的写明,你也知道我是在说一种国产传记产生的制作方式与参与手段。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写传记,逃不离这个模式:现阶段的影响——出生时候的伟大——根正苗红——奋斗革命年代——今天的成就。像我看过的《爱因斯坦传》、《巴顿将军传》、《艾森豪威尔传》、《汪精卫传》、《孙膑传》、《蒋介石传》、《毛人凤传》、《前生今世,何处适之 : 胡适传》……无一例外都是这样的套路和方式,到现在,看了一些传记之后就开始停止阅读此类传记了。方式相同,模型相似,人物不同,情节雷同……自己都能想象的出来他们到底是怎么度过他们的一生的,又何必去看他们模式化的生活呢?
文人文学传记稍有不同,就是会参杂文人的作品情节与现实情况对比的情节,大抵相似。说到加西亚·马尔克斯,恐怕不得不提的是他的《百年孤独》与《霍乱时期的爱情》。人神共知的伟大巨作《百年孤独》是每个稍有文化人都原因去讨论的话题,对我,却是例外。我试着去读过至少不下六七次这本书,最好的情况是已经读完整本书,最差的情况也是读到第四章了。坦白讲,我真心没有读懂这本书是讲述什么的,不知道我看到的版本不对,还是我实在无法理解这本书的伟大,反正我一直没有读懂。我尊敬的人不停的推荐我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而我也一直在读这本书,奈何一直没有读懂;在此也不好做具体评论。我尊重别人把这本书作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伟大杰作,我也尊重我现阶段还读不懂他书的现状。
第二本书就更为众人所知,诺贝尔获奖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爱情的故事,总是能吸引到观众,而讲述各种各样的爱情方式,如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爱情,则一定俘获了绝大多数在寻找爱情路上的男男女女们。这个故事与叙述方式的伟大在《加西亚·马尔克斯传》里稍有涉猎,其生活经历是不太丰富的,但小说里面的故事又异常饱满与光彩熠熠,这,就是一个文学创作者的能力。有些文学创作需要叙述能力,而有些则需要想象能力。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值得说明的,就是大量的作者的周围人的照片。像《宋美龄画传》之类的,会公布非常多的照片,因为作者本书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和经历者,所以他们的照片总是能反映出历史的一些面貌来;如若作为一个文人的照片及周围人的照片,又是能引起什么样的关注和吸引力呢?我想,这就是一个真正传记应该存在的形式,即作者普通和不普通的周围的朋友都是作者最宝贵的财富,还原一个真实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比描述一个神一样存在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要困难的多!一个伟大的人总是让人错觉他所有的朋友都是伟大的,一个龌龊的人总是给人错觉他的朋友也一定是龌龊的;这本书在还原加西亚·马尔克斯真实面貌方面,值得大书特书。
传记贵在真实,在历史拐点的真实。我读过的中国传记大多在你熟悉的领域里模糊处理,在你关心和重点关注的地方特殊处理,最后发现这样的传记不是你想看到的内容,而是经过出版社多方编辑人员、机构和组织通力合作才有了你看到过的传记,读起来当然没有那些国外原汁原味的传记那么自然而让人愉悦。像威廉·杰斐逊·克林顿的传记中文版,简直就不能算是传记,但你看原版的《My life》则又能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作为总统的人,再才是那些成功与失败的实际与牵连的重点事件等。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个伟大的人,但这本传记里写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是传说的那么牛,至少不像神一样让人看不清,这就是我喜闻乐见的普通而伟大的传记之一:平凡而普通,真实而伟大。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九):读完这本传记,我终于又有勇气再次拿起《百年孤独》
高中的时候,上文学赏析课,第一次知道了魔幻现实主义,第一次知道了马尔克斯。于是少不更事的我立刻去买了《百年孤独》回来,准备在大师的经典巨著中好好徜徉一番。然而,读了前面几章的内容之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不仅是其中错综负责的人物关系,更因为书中的一些神秘或者宿命的情节让我感到恐惧。后来,我读过陈忠实的《白鹿原》,读过莫言的《蛙》,但惟独没有再翻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直到最近,出版社的朋友推荐了这本《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拿来翻看的时候,真是万分惊异。曾经在《百年孤独》中看到过的情节在马尔克斯的传记中又一次出现。 1927年3月6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一个依山傍海的小镇——阿拉卡塔卡。两岁时,做药剂师的父亲把他托付给自己的岳父岳母,小马尔克斯的童年基本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外祖父母对马尔克斯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身为上校的外祖父参加并指挥过著名的“千日战争”,哥伦比亚自由派人士非常尊重他,将他视为英雄。在他身上,有着《百年孤独》中奥雷良诺上校的影子。马尔科斯的外祖母是个迷信的人,酷爱占卜算命。从小,马尔克斯最喜欢的就是听外祖母讲那些光怪陆离的魔幻故事,这成了马尔克斯后来创作的作品中魔幻部分的原始素材。在马尔克斯的家族中,还有许多奇怪的人——一个妹妹整天啃吃泥巴,一个亲戚得了痴呆症。而外祖父拉着他的手去香蕉公司特派员办事处观看冰块的细节成为了《百年孤独》的开头,成就了这部巨作开篇的那句家喻户晓的“马氏”句式。
透过这本《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一代文学巨匠非凡的生命轨迹,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现在,是我再次阅读《百年独孤》的时候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十):许多年以后,我终于了解了作者的生平
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我还在上初中,从家乡当地的图书馆里借了一本破损、折页并且还有翻看次数太多才有的怪味的书,但是就是那个句子——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一下子吸引了我,绝对不是跟风,这个“许多年之后”直接影响了我写很多东西,好像什么东西只要有了时间的沉淀,就自发深沉厚重了许多。那个时候我还很小,不懂得什么魔幻现实主义(现在依旧不懂得),只是觉得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字好像有种魔力,那种说不出来道不明白的魔力,那是一个癫狂的、诡异的世界,但是就在这种不合逻辑的背后却拥有着最合乎逻辑的自然法则。
过了特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读的那本书,根本不是作者本人授权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算的上黑书一本吧,而且我再也没有读过第二遍并且再也没有读过马尔克斯的任何作品。去年买了一本作者正式授权新经典的正版书,发现自己没有多少勇气读它。我觉得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恰是一个用文字营造的孩子眼中的完美世界,当我们的阅历日渐深厚,外在世界加载在我们的眼中越复杂的时候,《百年孤独》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我一个朋友说,百分之八十的人是为了装逼去看马尔克斯的书,虽然夸张了点,但是也不失为一句实话。也许你根本就不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世界,也不想分散精力去理解他文学世界的背景,但是他已经火遍全球——说加西亚·马尔克斯伟大,他到底是为什么伟大?很多人都想通过《百年孤独》通过《霍乱时期的爱情》找到答案,但是答案往往是铺天盖地的传媒和书籍的定义传达给我们的,到底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大概很多人一知半解吧。
不过文学这样的事物,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关键是这种理解,多数时候不足于外人道也。就像我小时候读《百年孤独》,那样的感受那样的沉迷,只有我一个人能体会,那个时候,我的脑海里没有许多条条框框,那是完全自然的享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读者本人也无法回到当时体验那种疯狂伟大的感觉了。小说不会变,改变的是我们,所以说马尔克斯的确是狡黠的作家——他抓到了时间的奥秘,并且在自己的书里用这个奥秘营造了一个过时不候的只能当时当地体验的神秘世界。
说起来汗颜,虽然也算的上《百年孤独》的粉丝,我却完全不知道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人,只知道其拉丁美洲人的身份。后来见诸报端的他和卡斯特罗关系亲密,更让我一度以为他是古巴人。看一看他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我觉得他是哥伦比亚人,也只能是一种出生地的证明。加西亚·马尔克斯是真正的国际人,他的几部伟大小说虽然都离不开自己的家乡阿拉卡塔卡,但是实际上他真正写作的地方却在墨西哥、西班牙、法国等地。也许是真的近乡情更怯吧,地理位置的远离,反而能让他的心理距离无限接近。
看《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总体感觉就是岂是一个乱字了得——不是文章乱,而是眼花缭乱的人名让你脑仁疼。虽然我看过《百年孤独》记得关键情节,但是主角的名字,不好意思一直记不住,更甭提那里面出现的各种姨妈姑妈兄弟姐妹,唯一能记住的就是“上校”,但是连上校的名字也记不住。《百年孤独》的家庭族谱映衬的是真实的马尔克斯的家族,所以就更别想弄得太清楚了。据说在南美洲避孕套的日销售量是以吨来计量,我没有考证过,但是看马尔克斯的传记,就能想象得到拉美人的生殖能力有多么惊人,而他们的家族意识也比较惊人,所以,你搞不清楚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无所谓了,只要记得他的外祖父对他影响至深,是《百年孤独》中上校的原型就对了。
童年时代的贾布跟着外祖父母生活在老宅子里,贾布懂事了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母亲。大概幼年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灵魂深处总是有缺失的,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比较的老成,缺少孩童的天真劲,再加上外祖母比较神神叨叨,使得贾布从小就对那些看不见的事物有深深的感知,他对死亡很迷恋,后来多次在书里描写丧礼、死亡,然而自己又非常害怕死亡,即便是最亲密的人的葬礼,他也找理由不去参加。贾布和父亲的关系不好,直到父亲死亡前才略有调和。父母角色的缺失也影响了他的写作潜意识吧,在他的书里,还是透着深深的孤独感的。
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算是成功的。虽然不认同美国政治,一直追随古巴社会主义,但是西方还是将诺贝尔文学奖给了他。他也算的上能够妥善的处理各种关系,要知道很多作家都怪癖的厉害。不过他一直对中国抱有奇怪的偏见——其实还真算不得偏见,他说中国的侵权太厉害,一直不愿意正式授权他的书在大陆出版。新经典的老总不知道是怎么谈下来的,花了多少钱,这个固执的老头才算给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一个名分。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这老头对中国的态度可是和古巴大相径庭啊。
五百多页的传记,能够比较详实的了解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生,不过我倒是不觉得传记能帮助理解作家的作品,好像看马尔克斯的书,一无所知才会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