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距离的概算》是一本由[日] 米泽穗信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人距离的概算》读后感(一):谜之混乱感……
也不知是原作还是翻译的问题,总之就是觉得有些读不懂,而且有些地方非常生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呢,还是回归《冰菓》风格,一条主线加若干支线,但是不同的是这本是直接挑明主线的。作者通过在长跑中和事件相关人的唯一一次接触来获得线索(适时地推进剧情)这一构思的确是相当不错的,而且也扣准了题目的“两人距离的概算”,而最后的主题果然也跟这个有关。不过还是要提一下文笔生硬的问题,就导致了到最后也是让人看得不明不白的。当然,正如开头说的,不知道是原作就是如此还是翻译做得不好,不管是哪样总之都会有负面的影响的。(而且这还是番剧之后的,要是看了番的人接着追,结果被着叙述方式劝退了该怎么办啊)
至于主线的推理,其实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的,有些部分处理地不错,而且果然将若干支线的内容串联起来了,但是某些地方的处理还是觉得有点不对劲的地方。而且这个主要的谜题怎么说呢……因人而异吧……
接着是支线。
第一条支线是社团大会上的,这个支线的推理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最后一步有点跳得太快了,其他都没什么问题。不过看到糕点研的南瓜妹子再度出场,突然对动画化充满了期望,好想再看到南瓜妹啊!
第二条支线不做评价,因为……太乱了……摸不清谜题在哪里,也摸不清解答是什么,也看不懂主角的心理,可以说这部分是之前说的“让人读不懂”的最佳体现了。
第三条支线是猜名字,这个强推,这个谜题也算是日常之谜中的一个比较精品的谜题了。从各个暗示、以及周围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最后推理出了一个还没公布的名字,这部分真的是相当妙了。
最后还是说一下这个读不懂的问题吧。为什么会如此呢?我想了想,发现问题还是在于某些地方的悬疑设置地过多了。就比如说,某个章作者用“我觉得XX有问题”、“这里似乎不太对”或者是“哎?这个东西——”(瞎说的,随便举的几个例子,不一定准确)来制造一下悬疑,刺激一下读者的神经;但是在这本里面,打个比方就第二条支线好了,出现了一连串的类似于这样的话,这就导致了一路下来,发现自己什么都没看懂,为什么主角这里觉得有问题,为什么这里会有这段心理描写,为什么主角这里又要这么想等等等等。最后的解答也是如此,某个词一直在用代词,虽然知道作者的用意,但是作为谈话重点的这个词一直在被代称,其实看起来不是很舒服的。不过那里还是比第二条支线要好一些,第二条支线那里真的实在是太乱了。
最后的最后,还是想说一句,我还是喜欢米泽穗信老师,我还是喜欢糕点研的南瓜妹。要是这两位还能有出场机会就好了。
《两人距离的概算》读后感(二):【超短评】作者的风格&译者的风格——暨其它
第一页就感觉和之前四本不一样——行距变大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换了出版社的原因。
然后发现译者也换了,看了下台版,并不一样。
扯这些有的没的,只是为下面的“批评”介绍下背景——即,我的一些不满可能只是上面那些变化带来的主观上的心理影响。
米泽的风格似乎变了。从之前的绵长感变成了一种短促感。
对,就像我现在这篇短评的感觉。几句话独立成一个单元,冷冷的。尤其是对话:一组对话——冷场——下一组对话——冷场……如此反复。
当然不排除是译者“让”米泽变成了这种风格。
然后就是译文好像总有些不明不白的地方。我原本总觉得英译的书很多翻译很怪,而感叹于日译书的流畅。但这本却给我带来了读英译的感觉。
但我不懂日语,没法对照原文,不能批评译者——只能说只是有这么一种感觉。
稍微查了下,有的可能只是我们不知道的梗。比如第70页奉太郎说“诸位,这是什么鹅?”然后大日向说“是朔太郎”。其实奉太郎那句是荻原朔太郎的一句诗,然而没有译注。这种地方不加译注,实在说不过去,你看作为普通日本人代表的摩耶花都不知道这句话。
:还删了一段。大日向带来番薯片那段,奉太郎揶揄了一句“不管黑猫白猫,能给我点心吃的就是好猫。”然后四个人分别猜测是周总理(大日向)、李登辉(奉太郎)、蒋校长(摩耶花)、胡志明(千反田)。(不过最后奉太郎想起了正确答案……)
想起以前无意间发现《神的记事本》在描述明老板老爸足迹的时候,把“中国”悄悄删掉了。不知道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3:不太明白为什么要隐瞒对千反田去过奉太郎家的事。而且是两个人都如此,为了主线的解释硬植入一个“伏笔”,如鲠在喉。
《两人距离的概算》读后感(三):《两人距离的概算》: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而且不见得都是好聚好散
“貌似菩萨,心如夜叉”——看似平平淡淡,却潜藏着波澜曲折的思考,来自于一场美丽的误会……【翰哥怎么看】《冰菓》第二季?速读古籍研究社系列第五卷《两人间距离的概古典部四位成员升上二年级的同时,米泽穗信这个青春日常推理系列也来到了第五部。主角折木奉太郎这回被设定在学校马拉松大赛途中来解决事件,谜团则是预定即将入社的学妹大日向友子为何会突然变卦。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他从开学之初的社团招募活动开始,透过回忆仔细推敲发生过的每一件事情。
社团招新那天,相对于其他干劲满满的学生,折千二人只是很佛系地坐在自己的招新摊位上,静静地等待着新人的降临。由于被千反田要求认真对待,折木只好放下手中的文库本,面对着那些热火朝天的社团。
很快,他的注意力就转向了对面的点心研究部。比起她们派发的免费红茶与曲奇,折木让千反田留心,为什么一个这样小型的社团能占用这么大一张桌子,还在空余的地方摆起了硕大的南瓜雕像。
一般来说,社团摊位的分配都是取决于其规模。难道是出于点心部会使用特殊烹饪设备的考量吗?折木摇了摇头,因为她们的瓦斯炉一直都没用过。正当二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学妹大日向友子听到他们聊着有趣的话题,便上前来搭话。
经过一番讨论与观察,他们发现对面的摊位并没有支起自己社团的招牌,对此大日向的评价是「这帮人肯定心怀鬼胎」(*此处伏笔)。接着,千反田在折木的提示下道出了自己的推理:某个大型社团申请了瓦斯炉并得到了大桌子,那个大社团临时有事来不了就把这些资源给了点心部。既然申请的是做饭用的炉子,八九不离十那个大社团的真面目就是料理部了,而且他们曾说过要在招新大会上做野菜料理。
那么,是怎样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他们全员缺席呢?答案只有一个:食物中毒。
后来的故事是学妹告诉折木的:料理部的马大哈们由于操作不规范没有把野菜的毒性完全去除,中午试菜后当然GG了。幸好千反田的及时赶到,请了解医术的入须学姐帮他们催吐,他们的失误一事才得以保密。
这一系列神乎其技的操作令大日向十分惊奇,自认为折千关系融洽(实际上确实如此)的她打算成为古典部的一员,希望借此能获得一份人际交往上的愉悦。
画面一转,又回到了马拉松大赛上。折木算好时机,等伊原靠近的时候,上前询问:
“昨天听里志说,大日向说‘千反田是个像菩萨一样的人’,原话是这么讲的吗?”
“不是的。小日向说的是‘千反田看起来像菩萨一样’。”
时间再次跳转回到了一个月前。生日适逢假期的折木本以为能节能地度过这一天,然而一阵的敲门声打断了这一切。在大日向的邀请下,古典部四人齐聚,买好了蛋糕来折木家为他庆生。抛去寒暄,众人们突然发现千反田十分清楚折木的家。其实是因为之前被入须前辈拜托看自制电影的时候她来这一带找过折木,而且有次他生病的时候她也来探望过。虽说并没有发生什么不可描述的事情,但还是为了避免被说闲话,千反田抛出了「从折木初中同学惣多那里借毕业册从而找出地址」的借口,而这也成为了下文一处关键的伏笔。
然而更为敏感的折木发现了一处重大BUG,那就是能实现红外线远程控制电灯开关的招财猫依旧被千反田留在了桌上。大概是之前她来探病的时候偶然发现折木使用过,然后为了点生日蜡烛后关灯方便,就没有把这只特显眼,特占地方的玩意儿拿走。
之前好不容易瞒天过海了,如果一个不小心通过招财猫关灯了,势必会引起大家的猜忌,甚至会引发更深层的误解,那就GG了。我们的折木同学通过擦桌子转移注意力顺势拿走一套骚操作接连打出,才避免了一场尴尬事件的发生。
某天下午,古典部一行人巧合般地到齐了。听完大日向一通关于她疯狂追星史的吹水后,被她在追星路上所买的薯片收买了的众人(因为她等大家吃完自己的东西才提出请求,果然计划通)只好在周末前往她亲戚所开的咖啡馆,作为模拟客户充当试营业的实验副本。
来到咖啡店,先寒暄了有关《深层》杂志中刊登的一则诈骗消息后(伏笔+1),老板当然是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并向他们提出了「猜店名」的谜题。不过这当然难不倒我们的折木同学,其他人一直思考到离席都没有结果,而他则直接高冷地接过店长的笔,写下了自己的答案,然鹅还是与正确答案相隔一字之遥。而正是对这个字的推理失误,点名了整个古典部系列最为阴郁的一面。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那就有待大家阅读小说原文,自行寻找答案了。(不影响本作剧情)
在星之谷杯(马拉松大赛)开赛的前一天,大日向终于向古典部众人提出了拒绝入部的声明。经过折木与千反田的沟通,以及一系列的回溯,事件的真相不断浮出水面:压垮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千反田在大日向临时走开后擅自帮她接了电话,结果被当场抓包,被误认为是「偷看手机」。为了更进一步的调查,折木决定直接与大日向当面对峙,于是放慢脚步等待高一大部队的接近。两人见面后,先不紧不慢地坐在路边吃起了烤糯米团子,然后她告诉折木,自己在初三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大款」转校生并与之成为了密友,然后被带飞,看演唱会、去滑雪、甚至还组了乐队……
接着在折木神乎其技的推理的压迫下(大日向把杂志《深层》藏起来了),大日向终于说出了实话:她的朋友,之所以如此「大款」,是因为骗了自己外祖父的钱。当她知道自己享受的是不义之财的时候为时已晚,于是就打算通过考入不同高中的方式慢慢疏远那个朋友。结果来到神山高中,遇到了千反田这样人脉雄厚的学姐,经历了「学姐说出了朋友的真名“惣多”」的事情后,胆小怕事、疑神疑鬼的她害怕东窗事发,做出了「藏起印有诈骗案的杂志」这样「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举动,从而引起了折木的怀疑。
事已至此,大日向与古典部的关系也如同折木未能说出口的那句话(要是想来古典部了,随时都可以。)一样,渐行渐远。但无论如何,至少她收获了一份「人间有真情」的信念,希望她,以及现实生活中那些处境相似的人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能够收获一份如同古典部成员之间这样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友情吧。
故事的结尾,身为总务委员的里志在队伍的末端找到了折木,两人交流了一下情报,感叹了一下青春的无力感,然后,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两人距离的概算》这样的剧情铺陈方式,令人联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说《再见!妖精》。该书主角对短暂相处过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玛亚念念不忘,但当初分离之际对方并未留下联络方式,甚至连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国都不晓得。为了能再次取得联系,又或者有个追寻的起点,少年尝试透过自己的回忆,找出玛亚家乡位于何方的蛛丝马迹。
该小说同样是在现实中回忆过往,在数个独立的日常之谜中放置线索,最后将之整合并组合成全书主线谜题的解答。于是实际上颇为相似的写法带来了极具趣味的对比。虽然篇幅长短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两人距离的概算》在故事编排上的拿捏,相比之下显得成熟了许多。少了妖精一书中在置入线索与推理情节时,偶尔出现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觉作者在写作技巧上的进步。
「古籍研究社」系列各书往往都有剧情、写作上的致敬对象。本作虽然同样以迈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系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为发想源头,但取材仅仅限于书名本身。可以说是作者被书名触动灵感、进而延伸想象后撰写出来的推理小说。
仅透过片段的原作资讯进行个人创作并非少见之事,例如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亦凭德国经典科幻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剧照,自行发想出属于自己的大都会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后来二〇〇一年的大都会动画电影,剧本上的改编却又往原版电影的方向贴近),也因此在创作中对参考对象一知半解不见得是坏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认识,有时将带来更庞大的想象空间;而当创作者以自身的内涵将之扩张、补足时,便能创作出独属于自己、拥有不同风格与特色的优秀作品。
在《两人距离的概算》里头,〈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谜团本身的成因,同时也是角色所面临的考验。整趟漫长的马拉松路途中,奉太郎只有极短的时间能够进行询问,为此他必须把握机会找出有助于解决谜团的正确问题;另一方面,身为新社员的学妹最后会做出退社决定,也是她本身对问题的选择所引发的结果。
但其实追根究底,问对问题不只在本书是重要关键,在所有的推理小说中亦复如是,因为这代表了解谜者的思考在朝对的方向前进。倘若基于种种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错路,线索全组不起来倒也还好,起码可以知道跑错方向要回头;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错方向,但每块拼图竟然都好像拼得出东西、那东西竟然看起来也还不错……于是接下来自然错错相连至天边,弄不好还容易导致推理者恼羞成怒而不愿正视现实,让真相掩埋于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着实不容小觑,否则也不会有诸多警察程序小说时不时强调,一旦在开头的黄金时刻追错方向,破案率很快便会降到令人胆颤心惊的数字(说到这,厄尔·毕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陈查礼」系列作的帷幕背后(Behind That Curtain)对此亦做过有趣的安排:一个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误导,要说漂亮其实还好,但当结尾揭晓时确实令人忍不住莞尔一笑。)
如何判别线索提出正确问题进而找出解答,并没有一定的法则,就连经验丰富也可能反过来成为误事的因素。阅读这一连串思考与逻辑推演的过程,甚至只看着人类面对这些难题和挑战的方法及经历,本身即是推理小说的乐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过累樍了数次正确问题来限缩可能的范围,配合回忆里的蛛丝马迹成功找出正确解答。相较之下为了解除自己内心的不安、试图确认自己的怀疑为真,大日向学妹一次又一次的询问却更加偏离真实,陷入不安所制造出的迷雾陷阱,最终因此做出遗憾却也无可奈何的决定。
这连带让人想起本作书名《两人距离的概算》。
在《绕远路的雏偶》的解说中曾提及,友情是种可以自行拿捏距离的关系。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实际该如何拿捏却是个尴尬且困难的问题。一样米养百种人,每个人对友情的认知与需求都不同,也不见得都能做出理想的选择。于是因为计算错误而产生负面结果的事例时有所闻,想来总令人十分头痛。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曾在他著名诗作《No man is an island》中咏叹:「人非孤岛,无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sland,entire of itself)」。人类是社会的动物,绝大多数人无论透过什么,总需要与其他同种类生物有所连结,才得以在某种程度上感到安适;然而人心隔肚皮,相处起来很容易兹生问题。你想的不一定和我想的相同,我渴望的也不见得你会想要。即便感受差异也算是相处趣味的一种,但当造成痛苦、不安、害怕等负面情绪时,友情也将无以为继——无论那一切在当下或曾经有多重要。
大日向学妹对变质的友谊感到害怕,她一方面惋惜于美好时光的逝去,却也感到解脱。在这样的她眼中,古籍研究社成员的相处模式,正是她所向往却失去的人际关系。感到羡慕的她加入社团,或许也没有认真融入其中的打算,只是喜欢那股氛围而想在旁边看着,却是一串误会的开始。
人时常会放大内心的所思所想,误以为他人正盘算着自己在意的事。当大日向为了朋友可能带来的麻烦而忧心,也不自觉将周遭无关的事件、言语加以连结,并被奉太郎注意到的的盲点所迷惑。疑心生暗鬼的结果,变成处处都是鬼。错误的出发点带来错误的问题,无论得到什么答案,想必最后都会觉得对方看上去宛若菩萨吧。
奉太郎在马拉松大赛里,原本企图计算和谈话对象的距离,但很快发现数学公式在现实中几乎无用武之地。先不说如何确定他人的行进速度,就连自己的速度都难以稳定控制。除非按策略主动缩短距离,否则想接触即便不是难如登天,至少也非容易之事。友情的建立与维系就某方面而言也是如此,若将人生视作马拉松,那每名跑者也都在独自前行,持续着永不间断的相遇、陪伴与分离。
人和人之间的误会并不是找出真相就能得到美好结局,在推理小说谜团揭晓的那一刻,故事人物的苦涩才正要开始。哪怕疑虑得到解除,但破坏已难挽回。即便并非不可逆,但想弥补破损的关系终究不容易,也不见得想去做。究竟该如何才能计算出与他人合适的距离呢?或许在青春时代重重摔上几跤,便是在往后人生建立起友谊方法论的必经试炼吧。
两人间距离的概算,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两人距离的概算》读后感(四):泄底注意#核心诡计,或者说核心误会难以令人信服
大日向对千反田的误会在于:
大日向认为千反田认识自己唯一的“朋友”,而且在长跑前一天的活动室千反田用“伊原推出漫研部”一事,暗喻让大日向抛弃自己的“朋友”。(因为没有出现名字,就用“朋友”来代替了)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误会呢?由P189-P191看出理由如下:
1、福部的夸夸其谈。用折木的话来说就是“说得好像千反田认识这个城市的所有居民一样“。
2、大日向认为千反田的交友圈包括镝矢初中。其理由是:(1)千反田在折木的生日派对上表示曾经看过镝矢初中的毕业文集;(2)千反田认识阿川佐知(P189)。
3、其余的佐证,如千反田是名门世家,交际应酬多等。
以上三点理由让大日向对千反田造成了“千反田认识自己的‘朋友’,并劝说自己抛弃‘朋友’”的误会。
这说不通啊!
这三点理由是如何推导出”千反田认识自己的‘朋友'"这个结论的?就算是最有力的理由2"千反田的角友圈包括镝矢初中",也不可能就这样简单的认为千反田认识镝矢初中每一个人吧?大日向你自己不就是个反例么?那么大日向你凭什么认为千反田认识你的”朋友“?
好吧或者这本说是”推理小说“之前,更是“青春少男少女的成长记录“吧。除开这个核心误会外小说整体都非常棒,其中折木的成长和千反田"女神”形象的逐渐丰满真让人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期待啊!你们快结婚吧!
《两人距离的概算》读后感(五):呈现在眼前的少年心事
看的文库本日文原版。作为古典部系列动画的死忠,现在才看未动画的部分似乎稍微晚了一些。看完这本的直观感受是我实在惊叹于米泽细腻的笔触,这份细腻不仅仅拘泥于日常推理的细节,而是描摹了过去与现在的背景环境以及人物的情感。无论是关于马拉松大会上的道路、阳光、树木等一切景象的描写,还是关于少年少女每一寸纤细敏感的心思,都得以让古典部这个世界观活生生地在我们眼前上演。所以其实对于他们每一个人各自的动机,换作在现实中的我们想来可能会有些难以理解,但是放在这样的文字之中却又合情合理,并且让人悲从中来。这份“悲”便是纤细的青春所造成的,青春中那么多在意的东西,当它们融合在一起时,简直美好得令人想要落泪。
故事以马拉松大会的全程串联起了每一条线索,每一片回忆的碎片,加之以折木的推理,这份思考的过程与回忆的过程也正如曲折的马拉松坂道一般,有着上坡与下坡,跑起来并不轻松。我想那些回忆里美好的部分就是一路上美丽的风景,而艰难的步伐就是他们尚还无法招架住的青春中隐藏的谎言、误解与无奈。这是很独特又富有美感的写作手法。
而最重要的关于人物的刻画,虽然于前面几本有变化又并不出格,没有让人设崩塌。恰到好处的处理使得故事更加完整,也使其中的每一个人物拥有了更加复杂的、不能简单用标签贴在上面的灵魂。这体现了他们的成长。私以为在一部文艺作品中,如果读者能够对其中的人物并不会抱有明确的爱恨之别,这部作品便在一定程度上解读出了人性的复杂之处。米泽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出色。尽管是十几岁的少年的,也有矛盾与痛苦的一面。这一面也并没有浮于文字表面,而是在线索与线索的交织中,越来越鲜明。这份含蓄是我所欣赏的。所谓“两人之间的距离”,是折木为了寻求真相而逐渐拉进的与每一个人的距离,然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的那样容易拉进吗?正如伊原和福部之间的距离,大日向与千反田之间的距离,由此隐喻着每一个人,都是亲近却也无法轻易接近的。而能做到理解他们的想法,也只有一个艰难的“推理”的过程。
至于推理部分还是古典部系列的特色,推理性不强,作为推理故事可能有些独特到令推理迷索然无味的地步了,更多是对于人物心情的猜测与理解,算是保持了一贯的风格。不多说了,短篇集见。期待古典部可以继续出新作。
《两人距离的概算》读后感(六):特定场景的精妙限制
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米泽穗信对整个架构的设定。因为越是日常的推理,就越有办法通过直截了当的方法解决其中的冲突和矛盾。之前的一些故事,常常是通过人物之间一些不适合或者不方便说的理由进行限制的。而这里不仅是这里,还通过特定的时空进行限制,男主通过一次半马的时间,通过自己的回忆,和与同伴有限次的沟通,去推导新社员和女主产生误会的原因。而之前发生的一幕幕通过回忆的形式展开介绍。
不过,对于全书的最大诡计,可能没有前几个那么给我带来巨大的畅快感,亦或是给我带来瑟瑟发抖的感觉。或许诡计一方面也涉及人物隐私,需要点到为止,同时也确实时空限制,男主没能把故事彻底展开,核心矛盾可能显得有丝毫的不协调。不过细想一下,也正是因为整部小说是基于校园背景的,所以其中必然洋溢着青少年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我学生时代很多想法,在我现在看来也都是幼稚可笑的,甚至无法理解的。现在读来,果然还有意思怀念呢。【说白了还是已经老了吧】
这一部中,男主也是破天荒的跳出自己的节能模式,主动地想去化解身边朋友之间的矛盾。跑步的过程中,折木一直在试图去计算着自己和朋友在跑步队伍的距离,而何尝又不是一直在小心翼翼的计算着矛盾双方以及自己和大日向的距离的。解决矛盾的同时又要不戳破友人的秘密,这样“侦探”游戏才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