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微妙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3 05: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微妙经典读后感10篇

  《微妙》是一本由(法) 大卫•冯金诺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微妙》读后感(一):比微妙更微妙的爱情

  如果你追溯你每一段暧昧故事,是不是情绪永远走的比故事发展的快。

  故事本身非常简单,小职员爱上了魅力上司,女上司曾经失去自己深爱的丈夫,他们”情不自禁“的一吻以后,吃了几顿饭,参加了一个庆祝Party,最后在一起了。

  你的每一段故事好像也很简单。回忆起来,不过是几句话,几个动作。可是当真正投入一段感情,最先感受到得,也是某种情绪的流动。首先,这种微妙的情绪会充满整个身心,不仅仅是对方信息,整个世界的信息,都会变得丰盈起来。被我们抛弃掉了的琐碎的触角,在爱情降临时,有如同重生了一般,一点点的讯号,一点点的温度,都足以引起两颗心的沸腾;同样,一点点的拒绝,一点点的考虑,都会让两颗心又跌回原点

  更有趣的是,这种气流,只能在这两个人形成。他们是势均力敌对手,一对享受着赌局的对手,赌的不过是什么时候握手言和

  爱情能让人变成诗人,能让诗人成疯成狂。如果你还没有成为诗人,那是没有爱过啊。

  你不过是扇了一下翅膀,在我心中,却刮起了一阵龙卷风。

  爱情本来就是这种微妙。

  《微妙》读后感(二):爱情是个幽微传奇

  一个暑假都在忙着玩,玩得忘乎所以,刚开始有点似有似无的愧疚之时,忽然看见一本“爱情小说”,便毫不抵抗地一头栽了进去。

  《微妙》就是那本“爱情小说”。在此加了双引号是因为我本来以为它是爱情小说,结果它也是爱情小说,但一回味,它却不是爱情小说了。

  法国所谓“新生作家”让•冯金洛斯的这本《微妙》,故事情节很简单,可以一句话概括——爱情总在不经意之中来临,或者,爱情总是不循规蹈矩的。故事发生完美文艺知性女子娜塔莉身上,循规蹈矩的她,以被搭讪的邂逅形式拥有了“心电感应”的爱情,并与”一见钟情“的爱人生活在一起,同时又因被上司迷恋的缘由而获得了有拓展空间事业原本从此幸福与她相随,或者说平静与她相随。直到有一天,一场意外,打破了这样固定轨迹平衡车祸不仅夺走了爱人弗朗索瓦的生命,也夺走了娜塔莉的快乐,意外令一切突然奔溃,变得残缺。心如槁灰的她在理性选择独处而不可得之后,开始沉溺工作以慢速寻找平衡,内心深处的准心目标其实是爱情。无意识、下意识、或者别的什么意识之下,“瑞士气质”的娜塔莉用一个打破她“循规蹈矩”风格的“微妙”之吻,把平凡平常的瑞典同事马库斯拉进了她的世界。然后?然后两个人就在一起了。到此为止,整本书都是爱情小说的元素,邂逅,爆发融合,然后再来一次。不过,若此书倘若仅仅到这样的深度,那便当不起这本小说所获得的多项大奖了。

  《微妙》最微妙的地方在哪里呢?众多阅读过此书的人大都会着迷于其中细腻心理描写温暖文字表述悲喜交织的故事情节、同时又带着些微传统欧式雅致并时时闪烁的幽默,而这些都令在阅读的我,想起张中行对于中国审美观所提出来的一个词——“幽微”。掩上这本并不厚的书时,我忽然明白作为这颗三分之二都是水的星球上,以浪漫著称的法国籍作家让•冯金洛斯,实际上就是用这本书,以爱情故事这个形式,解释了张中行的这个词,只不过他用的是“微妙”。

  全书从娜塔莉与弗朗索瓦的邂逅之始,便将爱情从发生到发展的幽美微妙展示出来了,浪漫的搭讪和心有灵犀沟通,令读者油然而生向往特别在二十一世纪这样“快餐文化”的时代,这样的浪漫有着一方面有着青春清净,另一方面是充满古典的美好,此处展示的是爱情,其实是褒扬人类最美好的情愫——单纯、清朗、文雅的爱情,一种令人有升华感的精神需要。与此同时,作为公司老板的夏尔在他那自己也琢磨不清的“微妙”情感驱使下,录用优雅温柔的娜塔莉,并日渐重用她,此处的微妙在于,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美貌真的可以带来美好的前途,就像美总与美做邻居,当我们在自己身边遇见的时候,可能嫉妒胜过欣赏,而在小说里,恐怕绝大多数读者是想不到嫉妒的。于是,作为女主角的娜塔莉,不仅拥有了爱情,同时也拥有了事业。如此的平衡的稳定,却在不经意之时被打破。之后,冯金洛斯在倒叙惨剧发生的过程中,穿插了车祸肇事者夏洛特的愧疚,此处是作者“微妙”地点拨读者,一场“走神”造成的车祸害人害己,令两个女人成为受害者。紧接着,作者又笔锋一转,忽然提到了列侬倘若不死将会大野洋子出版的作品,让进入低沉调子甚至可能正襟危坐的读者摆脱了阴影,同时也有令略了解这位摇滚明星的读者会心明了地莞尔一笑。与此同时,作者便开始为接下来的故事作出铺垫——夏尔失败表白,打破了他自己一直缠绵其中的爱情的暧昧感,在他的“爱情”里,娜塔莉也就是张爱玲所指的“白玫瑰”,也可以说这次失败的表白变相促成了娜塔莉对马克思那一个“微妙”的吻——这是本书最微妙的部分,这个吻,娜塔莉说不清为什么吻马库斯,而马库斯弄不懂娜塔莉为何要给他那个吻,这个吻都来得那么意外,突然迸发,没有发酵酝酿,不是细水长流,这个吻变成了整本书沉入晦暗调子的转折点。接下来的爱情发展轨迹一如传统的脉络,那便是一吻造成的“女追男”假象之后,男方便可以大踏步迈进了,同时,女方却会稍稍地往后退一点点。马库斯,这个会哭的男人,已经不是那种会在路上搭讪的男孩子,不像当初弗朗索瓦,虽然他一次次在情感路上失败,却还是努力追求好的爱情,与娜塔莉第一段邂逅里同样微妙的是——“心有灵犀”,马库斯总能在正确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方式出现,并能以最正确合适的方式(送皮礼士糖)令娜塔莉欢欣,看上去他是想要将有可能缩回去的娜塔莉拉出来,而娜塔莉实际上也在努力破茧而出,两人的情愫在自己不曾察觉的时候发生,在贸然一吻发生之后循序渐进地发展,此处作者插入两人恋爱的小剧本让人乐不可支,而“心有灵犀”的“皮礼士糖”与弗朗索瓦当初所期望娜塔莉点的“杏汁”相互映衬、相互对应,同样“微妙”的情感渐渐明朗。两个人交往之中的种种隐晦、幽秘充满了爱情的“微妙”美丽。其中如娜塔莉不想与妄图成为她好友的克洛伊分享意愿,都是恋爱里最美好和甜蜜的幽微之境,而这种微妙又带动了另外一种微妙,那便是周边人群反应,克洛伊的猜测众人的探寻,等等,可以说这些细小的“微妙”在《微妙》里更为妙趣无穷的,慢慢咀嚼这些周边人的微妙反应,两个人的同事们以不同的形式纷纷出场露个小脸,却因为众人的力量,推动整个本来属于两个人打算慢条斯理的爱情加速运转,最后,两个人都辞职离开投奔他们的两人世界去了。微妙,在纯净的爱情里,在棘手的干预里,在多情关注里,在散发着淡淡书香的娜塔莉的书本里,在那穿插于其中的各种音乐绘画里,在作者精心设计的各种幽微景象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贯穿全书的人物是娜塔莉,作为作者笔下宠儿,她是幸福的幸运儿,弗朗索瓦的爱,夏尔的爱,克洛伊的亲近,马库斯的爱,在这个存在“快餐爱情”“离婚率高居不下”的时代里,她简直是上天眷顾无比,当然,那是作者眷顾的一个幸福传奇,即使作者让她偶尔经历一些风波,最终还是还给她一个平静,让•冯金洛斯就像在给她写一个传奇。或可以说,让•冯金洛斯用“爱情”给“微妙”这个词写了一本传奇。再或者是用“微妙”给“爱情”下了一个定义

  到此,这本传奇结束了我这个玩得不亦乐乎的暑假,相信爱情相信爱情!(*^__^*)

  【原文地址

  【网易】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4829519232/

  【天涯】http://blog.tianya.cn/post-150117-65461019-1.shtml

  附注:相信爱情的可以读,不相信的也可以读,或许它能让你相信爱情。

  《微妙》读后感(三):你的爱情,足够微妙吗——作者大卫•冯金诺斯自述

  【关于微妙】

  Délicat, e: 形容词

  1、精致的;清淡的:精致的面庞;清淡的香气

  2、微妙的;棘手的:微妙的处境;棘手的运作。

  3、体贴的;细致的:体贴的男人;细致的关怀

  那天是2008年11月5日,我在RER上准备赴一个约会,然后我想到了艾曼纽•德芙,尤其是她说“微妙”这个词时的样子。一个星期之后,我开始写这本书……通常来说,吻是一段爱情的最高潮,但在这个故事里,我决定把它作为起点

  【关于重与轻】

  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往有点重量方向去走,因为从前我总是躲进生活的荒诞性里,那些作品往往显得有些滑稽。从15岁到25岁,我写了数量难以置信的书,从戏剧到失败的电影剧本,直到我写出《微妙》。

  这一次,我想要被更认真对待,我保留了原来创作里的那些一闪而过的怪念头和生命之轻,然后加上更多严肃和有现实感的东西作为背景。现在,我跟生活的联系具体实用了,毕竟在我看来,平淡生活中真实英雄主义就是能按时付清账单

  【关于幽默】

  幽默,甚至有些令人吃惊的东西,对我来说很重要。即便对于《微妙》这种主题略带沉重的小说也是如此。我非常想在那些日常生活的图景中,将深刻内容好笑的、轻快的瞬间联结起来。但这不是刻意为之,我觉得我们在写作时都是在书写自己,书写在自己身上感受到的东西。大概我就是那类欢乐悲观主义者

  【关于成功

  当我看到人们在海边度假时捧着这本《微妙》,那感觉有点儿怪,但无疑是幸福的,很幸福。我从中得到了快乐,当然也有另一面的东西,我现在是被评价和指摘的对象了,这也是游戏的一部分……

  要知道,当你的小说卖了3000本,人们喜欢你;当你卖到40000本,人们会带着点儿好奇对你的成功侧目;等卖到800000本时,等着你的就只剩嫉妒和攻击了。海明威就曾经说过成功怎样带来灾难,当然事情没有他说的那么严重:毕竟我只是想要有人读我的书,并没有想过因此而交到知心好友,《微妙》的成功是我人生的一段插曲,并不是全部。

  《微妙》读后感(四):爱情的“艳遇”与救赎

  去年春天在维也纳美泉宫游览购买纪念品时,一眼就选中了根据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的油画名作《吻》制作冰箱贴。这幅装饰意味浓厚的作品,造型优美,讴歌了爱情的美好与生命的奇妙无独有偶,法国作家冯金诺斯的小说《微妙》中的故事也是因“吻”而起,女主人公娜塔莉因为丈夫弗朗索瓦被车祸夺去生命而一度心如死灰,然而,一天她对瑞典同事马库斯的那个突然爆发的吻,改变了她的生命轨迹,两个人开始了奇妙的爱情旅程

  凭借《微妙》,冯金诺斯入围龚古尔文学奖,创下法国百万销量奇迹;作家本人执导的同名电影由恺撒影后、《天使爱美丽》主演奥黛丽•塔图倾情演绎,入围恺撒电影节最佳改编电影奖。

  平心而论,《微妙》中娜塔莉两段感情的起因,前一段有些俗套,后一段则有些突兀。弗朗索瓦在大街上与娜塔莉巧遇,对她一见钟情,于是结结巴巴地与她搭讪,他们就这样相识相爱。这有点像1980年代上海街道上发生过的“马路求爱者”的故事,当时还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成了学者研究社会学课题。当然,娜塔莉的第一段感情经历在小说中只是第二段感情经历来临前的铺垫。她对马库斯的突然一吻,发生在马库斯向她进行业汇报之时,事先毫无征兆,因此难免显得突兀。冯金诺斯将之称为“神经元突然爆发的无政府行动”。

  我们也不妨将娜塔莉对马库斯的突然一吻视为一种法式浪漫。不过,法式浪漫也好,“无动机行为”的突兀也罢,作家接下去如何将这一爱情故事讲好,自圆其说,才是关键所在。令人欣慰的是,冯金诺斯用他纤细、幽默而富于内在张力文笔,娓娓讲述了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爱情故事。马库斯,这个来自乌普萨拉,与大导演伯格曼同乡的瑞典人,其貌不扬不显山不露水,却十分认真执着。他没有被突如其来的“艳遇”弄得晕头转向,而是特意找到娜塔莉,质问她为什么要吻自己?娜塔莉轻声地回之以“我不知道”。但马库斯认为人们无权做了这样的事不解释,“这就好比偷了东西以后飞快溜走”。因此,他决定跟娜塔莉作个了断:以吻还吻。当马库斯在娜塔莉的办公室里搂住她强行接吻之后,她感到心慌意乱的同时,竟然产生异样的感觉,因为在丈夫弗朗索瓦去世后的三年时间里,人们不是把她当成弱者,就是对她的冷艳敬而远之,现在居然有人不再把她当成“脆弱的物品”,让她刮目相看。于是,他们开始接触,马库斯孩童般的纯真、温柔、包容,马库斯的幽默(比如,他责备她:“在心灵干涸的王国里,您就会被判刑”),让娜塔莉很快喜欢上了他。但是,娜塔莉的美丽与优秀一度让马库斯产生了恐惧与自卑心理,是她的善解人意让两人重新上演“微笑圆舞曲”。在娜塔莉回击了觊觎她美色、甚至对马库斯打击报复的老板夏尔,马库斯也怒而辞职之后,两人离开了巴黎,到娜塔莉的祖母家欢聚了。

  世界就是这样奇妙。许多相爱的人们,在别人看来可能并不般配,但他们往往拥有幸福的爱情与美满的婚姻。马库斯,“男性世界里的不明飞行物”,娜塔莉,“女性典范”,从常理判断并没有交集的他们却不可思议地走到了一起,用冯金诺斯的话来说:“这不是一个可以用理性简单思考的故事,故事源动力来自身体的激情。就像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吸引,并不是理性结果,而是凭第一感觉。”但我们可以发现,作家在讲述这个似乎不可能完成、但结局圆满的爱情故事时,其实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娜塔莉通过并非情场老手、单纯而执着的马库斯,对男人建立了新的认识,并完成了爱情的救赎;马库斯则通过与娜塔莉跌宕起伏的恋爱,完成了从一个大男孩到成熟男人的转变。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恋爱中的男女那种微妙的感觉,比如,马库斯对娜塔莉产生了自卑心理,在约会时把红酒打翻在了桌布上,这时,作家写了他对自己笨手笨脚的沮丧;娜塔莉带着马库斯来到祖母家,祖母招待他们用餐后,为了讨老人的欢心,不会抽烟的马库斯抽起了雪茄,他慢慢发现,自己开始欣赏起了雪茄的味道,“男子汉气概在他身上显现出来,带着几分自然而然”。诸如此类的细节描写,使这个奇特的爱情故事变得丰满,因而具有说服力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微妙》读后感(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微妙爱情》: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奥黛丽.塔图真的是美得不可方物,年轻时的诱惑,成熟后的风情,即使是饰演影片中失去挚爱的独居女子,也有着一种神秘的美。

  我曾经看过一张图片,一本书,以书宽为直径从中画了一个圆并切割下来,这就是电影,电影可以将书中的内容形象化,但却一定会遗失一些东西,一定会丢掉一些东西,这部电影改编自大卫.冯金诺斯的同名小说,并且该书曾同时入围法国四大文学奖并荣获十项文学最高奖。电影前半段都非常棒,无论是一开始与前夫的邂逅、爱情中的激荡与平淡,还是噩耗后的悲伤,那种无声却直抵心灵的悲伤,和好友的点滴,希望走出生活与上司的一次约会,都真实地让人感慨。

  后半段也挺好的,纳塔莉和马库斯的交往,不被人看好,甚至被对纳塔莉一直有好感的上司阻拦,好友处于保护和对其貌不扬的马库斯的刁难,纳塔莉对于过往的回忆和放下,最后在外婆家的温馨,让人感叹命运不该永远为这样美好的女子关上门,也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就是中间那段在办公室里,马库斯来汇报工作,纳塔莉吻了他,让我完全就跳戏了,甚至我脑海里直接就蹦出来荒谬这个词。直到我看完了,我都不理解,纳塔莉为什么要亲吻马库斯。虽然演马库斯的演员真的是符合其貌不扬,但他完美的性格和善解人意,都可以理解纳塔莉对他会慢慢喜爱,但我就是想不通一开始那个吻是怎么回事,所以这篇评论,一定得等我看完书,再继续。

  ~~~~~~~~~~~~~~~~~~~~~~~~~~~~~~~

  Delicat: 1精致的;清淡的:精致的面庞,清淡的香气。

  2微秒的;棘手的:微妙的处境,棘手的运作。

  3体贴的;细致的:体贴的男人,细致的关怀。

  莫泊桑曾经写过一篇短篇《吻》,其中写道:“你知道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何处吗?来自吻,来自那独一无二的吻!然而,那一吻不过是个序篇。”一切都从那个出离的吻开始,那个我在电影里完全被震撼掉的吻开始。小说和电影的契合度可以达到90%,因为作者、编剧、导演都是同一个人。小说写的很清新,作者讲故事的方式,简单自然,时不时跳进来的片段,就如同我们平时乱跳的思绪一样真实。用什么词才能来形容呢,愉悦,对是一部让人很愉悦的故事呢。

  小说也让我彻底了解了纳塔莉为什么会给马库斯那个充满疑惑,打开彼此人生新篇章的吻。为什么呢,你看过就知道了。

  爱情,或许是世间最复杂的情感了吧。谁可以定义爱情应该如何而来,应该如何进展?没有,全部都是未知的。第一次看到以微妙作为噱头的故事呢,原来爱情并不一定全是天雷勾地火的绚烂,也有相看花落花开的唯美缓慢。原来美好的片段、情景都是可以以各种状态存在的呢。

  一个原本柔软的、以苦涩开头,最终在苦涩的滋味中尝出了甜,尝出了回味的故事,就像松露巧克力一样。一场像松露巧克力一般的爱情。

  《微妙》读后感(六):Love Story Meets

  -我可以吻你吗?

  -我不知道……我有点感冒了。

  -这没什么,我准备好了跟你一起病一场。我可以吻你吗?

  ……哇哦。相信读到这里不少人的眉毛已经跟我一样挑起来了。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又来了,那些关于爱的陈词滥调。

  不过《微妙》显然应当成为陈词滥调的反义词。一方面那些精妙绝伦的俏皮话实在很难跟粗制滥造扯上关系,另一方面,爱情故事从来都不容小觑。

  很难说冯金诺斯讲述了一个了不起的爱情故事,一切斩钉截铁、不留余地的形容词,都不适合加在《微妙》身上。它具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温柔气质。在这个世界里,日积月累下最狂风暴雨的激情表现只不过是一个浅尝辄止的吻;而妒忌所能产生的最大恶意,也就是打小报告而已。

  但,可别就此以为《微妙》中的爱情不严肃。冯金诺斯式的爱情在于四两拨千斤,他可以浪漫,可以幽默,可以滑稽,但这跟轻佻是两码事。人不能简简单单因为女主角毫无征兆地强吻了自己的下属,或者男主角居然在约会怯场时找理由跑路时想到加缪(“但就在今天,妈妈死了。啊这个不好,太残暴了。而且太加缪,用太加缪的方式取消约会不好。萨特,萨特就好多了。” ),就说他们对待爱情太随便——这是被日常生活的循规蹈矩给惯坏了。

  在我看来,阅读《微妙》的要点恰恰在于纯粹的情感体验,而非理性判断。任何人想着“这可能吗?这真实吗?这合乎逻辑吗?”来读这本书,那他将什么也得不到(这么说来,冯金诺斯的作品都该列为瓦肯星禁书)。

  驱动这艘星舰在罗曼海中畅游的能源,与其说是激情,不如说是人与人之间绝对微妙的引力。它存在仅仅是因为阴差阳错,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双方都极尽“天真”,“一种孩童般的温柔,能坦然接受各种状况,最离奇的情形也能包容。”这爱情的伪宿命论调难免有点儿吓人:短短几秒间,一句问候或是一个亲吻,就把一个男性世界里的不明飞行物和一个女性世界的典范紧密缔结了。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个死脑筋的理性派,被冯金诺斯教育一下,大概就会明白什么叫meant to be。在《微妙》的语境下,爱不再是一道证明题,你不需要罗列出种种条件线索去伪存真,因为它就是存在。冯金诺斯笔下没有20%的爱或80%的爱,有的只是两个被爱支配的人之间此消彼长的情感张力。

  在尽可能地剥除了现实的复杂后,冯金诺斯暴露了爱情的境地。他轻描淡写道:“爱的情感是最能让人产生自责的情感。我们会觉得对方的所有伤痕都是自己造成的。我们还会陷入疯狂,摆出造物主的姿态,以为自己占据了对方心里的中心位置,以为生活只是个与世隔绝的二人空间。马库斯的世界也就是娜塔莉的世界,在那里,他既要对一切负责,又渺小到什么都不是。”既非痛苦,亦非欢乐,它是第三种生命体验,包含了太多的欲望与迷惑。

  刚读完这本小说时,我觉得它简直难以评价,因为它无疑缺乏值得我迷恋的特质,但它竟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我随手就会翻开的书之一,就应了马库斯的那段话:和我们爱着的人交谈时,该说出的情话总要迟到五分钟才出现。

  《微妙》读后感(七):每个女人都需要一个马库斯

  每个人都渴望一份纯真的爱情,女人尤甚。

  这个男人或刚毅勇猛、粗狂不羁,或柔情蜜意、细致妥帖,或潘安貌,或李白才。现在流行的话,最好是高富帅。

  但抛开物质的、外在的芜芜杂杂,吸引你的男人,总有一种东西是直达你的内心,让你欢喜。

  为什么娜塔莉永远都不会爱上高富帅的夏尔,却看上貌不惊人才艺平平的普通人马库斯?

  看似平常最崎岖。恰恰是普通的马库斯身上有一种最可贵的气质。

  想象一下,一个有着孩童般温柔的男人,浑身散发着某种气定神闲、安之若素、处境不变、始终如一的冷静的力量,他能坦然的接受、包容你的各种状况,他坐在咖啡馆里等你,在你来的时候给你个灿烂的笑容,一本正经的向你宣布他在读一篇关于马苏里拉奶酪走私案的文章,是不是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冬日的阳光里,滋润着、抚慰着女人脆弱、柔软的内心。更何况他还有点幽默,还很高大,给你足够的安全感。尤其是受伤后,女人会由衷地感叹,和这个男人一起的感觉很好!

  但现实中,金钱的、外貌的、权势的,种种世俗的东西常常掩盖了我们的内心,我们以为那就是爱,以为我们一定会爱,飞蛾扑火似追逐,只有当你迷茫时伤心时痛苦时,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受伤后心灵真的需要一碗暖乎乎的鸡汤。

  《微妙》读后感(八):大卫-冯金诺斯:一曲微妙的爱情乐章

  采访者:李唐

  受访者:大卫-冯金诺斯

  “因为偶然性生活才会变成一部小说”

  新浪读书:很多法国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些不起眼,有些宅,但满脑子古怪念头的人。这本书也是如此,这是否与法国人的审美趣味有关?

  大卫·冯金诺斯:并不是因为我是法国人,所有的法国人就都是这样。法国的作品中其实也没有太多幽默的成分,幽默的成分在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更多一些。

  新浪读书:偶然性在这本书里非常重要,中国也有句古话叫“人算不如天算”。您如何理解生活的偶然性?它是使生活更富有情趣了,还是降低了人的安全感?

  大卫·冯金诺斯:其实偶然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有了偶然性生活才会变成一部小说。我喜欢的是小说中既能表现出每个平常人的生活,又能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故事,因此偶然性显得非常重要了。

  新浪读书:这本书最初的写作契机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催生了这本书?也是一个偶然吗?

  大卫·冯金诺斯:有的时候灵感确实来自于偶然。有一天我突然醒过来,脑子里突然有了一个场景,一个接吻的场景,一个女人非常突然地亲吻了一个男人。然后我的整部小说就是以这个场景为起点的。

  .

  《微妙》改编电影-女主角娜塔莉

  “每个人心中都有马库斯的影子”

  新浪读书:您的生活中是否存在马库斯这样的人?但生活毕竟不是文学作品,马库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是女孩子喜欢的类型?

  大卫·冯金诺斯:很多人都会经常地问娜塔莉会不会存在,你是第一个问马库斯会不会存在的,其实马库斯就是一个非常幽默、非常有趣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或者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马库斯的影子。他可能会吸引那些不那么在乎外貌的女人,有一些深度的女人。

  新浪读书:如果弗朗索瓦一直活了下去,或者与马库斯结婚,您觉得娜塔莉的生活最后是否会变成夏尔与他的妻子那样?有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您怎么看?

  大卫·冯金诺斯:也许会的吧,因为这部小说已经写完了,他们以后的日子会怎样我也不知道了。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的婚姻生活不会落入到那种很平淡无味的地步,而且我希望永远有浪漫的成分存在于婚姻之中。

  .

  “语言和故事都很重要”

  新浪读书:这部小说故事并不曲折,但语言非常有意思。您是否认为小说发展到今天,语言是第一位的,而故事性不再那么重要?

  大卫·冯金诺斯:这个很难选择,应该说都是重要的。这个故事之所以可以翻译到很多国家,也是因为故事是有趣的,故事也很重要。但同时我也很开心你注意到了语言和风格方面的问题,要知道一个小说之所以能够成功,也不仅仅是由于故事,它还是要有其它的东西支撑它。我觉得中文版翻译得很好。反正无论如何这个封面我很喜欢,很漂亮。

  新浪读书:这部小说您写了多长时间?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大卫·冯金诺斯:这本书是我六年前写的,现在也记不太清楚了,大概有一年的时间来写这本书。 至于写作当中的困难,肯定每天都会遇到一些不同的困难。写一本小说一个很漫长很困难的过程,其中很多时间你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

  《微妙》改编电影-男女主角

  “这部小说的主调就是‘微妙’”

  新浪读书:有中国的评论家评论这部小说是通俗版的《跳房子》,而《跳房子》也在您的小说中出现了两次,一次开头,一次临近结尾。这部小说是否受到了它的影响?

  大卫·冯金诺斯:(科塔萨尔)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对生活抱有很浪漫的态度。 当然你也看到,我在这本书中列举出了很多东西,画家、艺术家、音乐家甚至还有菜谱,所以我喜欢做的是读者能在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东西。

  新浪读书:听说您对爵士乐也非常在行。鲍里斯-维昂也是爵士乐狂热分子,还有村上春树等。您认为音乐是否影响了您的写作?

  大卫·冯金诺斯:确实是的,我之前也学过音乐,有的时候写作确实就像一个音乐家或懂音乐的人在进行的一件事。我希望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节奏,像一首歌有自己的节奏一样。所以说我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主调,就像音乐的主调一样,这个主调就是“微妙”。

  新浪读书:听说您在大学时曾修习过严格的文学训练,而在中国,有一个说法“大学是教不出作家的”。您认为作家是可以教出来的吗?

  大卫·冯金诺斯:我觉得写作是无法教的。一些理论的、机械的写作是可以教出来的,但是一个作家的审美偏好,他的风格,这些东西都是没办法去教的。比如一个作家可以写一本很好的书,特别成功,但是之后就再也写不出什么来了。所以说写作并不是一项技能,并不是你可以学会的一种技能。就像我自己的例子一样,《微妙》在全世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这已经是我第八本小说了,如果写作真的是可以教的、可以掌握的技能的话,那么前八本小说就应该用上了这门技能,那早就成功了。

  .

  “我的电影和叙述方法都是偏文学性的”

  新浪读书:曾经有很多作家当过导演,比如杜拉斯、罗伯特-格里耶等。您认为有作家参与导演的电影和一般的导演会有什么区别?

  大卫·冯金诺斯:我觉得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作家本身就是一个知道怎么讲故事的人。但是我的电影很幸运能请到奥黛丽-塔图这么成功的女演员来参演。所以我的电影是一个偏文学性的电影,我的叙述方法也是偏文学性的。

  新浪读书:有人说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就是电影,您怎么看待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大卫·冯金诺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电影都是根据文学改编的,很多电影制片人都会去寻找好的电影本子可以拍一部电影。我的《微妙》之后的这几本书基本每本都会被改编成电影。但对我来说这不是我要达成的目的,不是一个终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作家,我的工作就是写书。但是如果我的小说能够被拍成电影,我也很开心,如果不行的话也没什么重要的——尽管一部电影比一本书的受众广,而且更加有视觉上的冲击。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虽然我的书在中国刚刚出版,但很多读者都知道这个故事的情节了,因为他们之前看过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电影。如果电影的改编能够吸引一部分人来读书的话,也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另外有一个我在中国印象很深刻的地方,就是见面会的时候很多读者都很年轻。

  新浪读书:您以后会在电影、写作两栖发展吗?

  大卫·冯金诺斯:我自己的很多小说都在改编成电影,但是我都没有参与。其实我是有计划拍一部别人写的本子的电影。(您为什么不愿意改编自己的小说?)如果一个人总拍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觉得有点可笑。《微妙》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情况,我喜欢这个故事和里面的人物,还有大家都喜欢的女演员。但是别的故事对我来说就没有这么大的愿望。

  .

  “我喜欢特里弗‘新浪潮’的那种电影”

  新浪读书:您喜欢的导演都有谁?

  大卫·冯金诺斯:很多。伍迪艾伦、索菲亚科波拉、波兰斯基……我看过很多电影,所以很多导演我都很喜欢。我喜欢的电影是70年代的那种电影,不是“新小说”比如罗伯特格里耶那种,我喜欢的是特里弗“新浪潮”的那种。

  新浪读书:中法两国文化交流一直很频繁,您是否关注过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有您比较关注的中国作家吗?

  大卫·冯金诺斯:我之前也不太了解。我来中国以后很多读者给了我很多建议。我回去会读读莫言的。

  新浪读书:在平日里您是如何安排写作与生活的?如果写作遇到困难,您一般会选择何种方式解决?

  大卫·冯金诺斯:我很喜欢在火车上、在旅行中、在宾馆里写作。困难是小说创作的一部分。在写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怀疑,但是这些我都会用别的选择处理这些问题。

  新浪读书:最后一个问题,不知道娜塔莉看得那本厚厚的俄国作家的小说是什么?我比较好奇。

  大卫·冯金诺斯:这个问题提得挺好的。在小说里我没有写名字,但是你看电影就会知道了。作者是一个不是很有名的俄国作家,你可以到电影去看。

  《微妙》读后感(九):咬了一口,松露巧克力

  一开始买下这本书是因为被书的颜值所吸引(读书界的颜狗),封面和书名让我觉得充满艺术感

  读完果然,表里如一,让我享受了满满艺术气息呀,松露巧克力般令人愉悦的文学甜品当之无愧嘻嘻。坦白说,故事情节并没有十分让人为之所动,但作者的言语和在文章中穿插的小惊喜着实让我欣喜。书中穿插了书籍推荐,歌词片段,画作,话剧节选,甚至星座,菜谱,对鱼过敏原因等等各方面知识。。让人感到惊喜,有趣,同时又十分佩服作者的博学幽默(没有作者那么博学,那我就一直在那百度哈哈哈)

  下面是书中喜欢的片段

  1.弗朗索瓦和玛德莱娜初次吃饭时的饮料学分析,很有趣呀,从这里就开始吸引我了(我还特意去百度了结果没查到,哭哭)

  接下来的片段是我全书最喜欢的了,太美好了,真的唤醒了对爱情微妙的感觉:

  —如果她选择了杏汁,我就娶她,弗朗索瓦心想

  —我想来杯果汁,就来杯杏汁吧

  他盯着她看,仿佛幻想闯进了现实」

  2.马库斯送给玛德莱娜的皮礼士糖,这里真的很撩啊!!(好奇宝宝也去百度了皮礼士糖,涨知识哈哈哈)

  3.书中的一句话

  “和我们爱着的人谈话时,情话总要迟到5分钟出现”

  很喜欢这句话,很可爱也很有道理

  4.马库斯给玛德莱娜的两条短信:

  “我即去利雪,头班火车到,你在车站等,千万别乱跑”

  “并且,我还押了韵”

  第一句就是现在狗血偶像剧的常见对白,而第二句才是真的可爱啊,这大概是国产偶像剧学不来的,外国人的幽默吧

  5.书中快结尾处的一段

  「她明白,自己最想要的,便是通过一个并非情场老手的男人来重新走进男人,和他一起重新学习温存的使用说明」

  就很喜欢这段话,觉得暖暖的,这大概就是玛德莱娜选择马库斯的原因吧。。

  *最后书中一直提到一首阿兰·苏雄的《爱情飞逃》百度没有找到,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虚构的呀,好想听一听(期待脸

  《微妙》读后感(十):微妙的爱情

  读《微妙》是一个意外。小伙伴的生日,女朋友给寄来的生日礼物是网购的菜谱和小说,其中就有这本《微妙》。

  看到书名的时候很莫名,微妙?delicate?爱情吗?

  于是在这样一个温饱不济的无聊午后,我在小伙伴家的沙发上默默读完了这本书。彼时亲哥和欧巴都在各自的卧室里午睡。

  《微妙》确实是在讲爱情。爱情不是理论的逻辑的有章法的,来的时候说不清道不明,用“微妙”来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巴黎的爱情,浪漫,突然,清新,细腻。娜塔莉的一吻,被形容为“神经元突然爆发的无政府行为”,看到这个形容的时候停顿了一下,细细品品,忽然觉得很微妙,是爱情不知不觉突如其来的微妙,连当事人都很莫名其妙。于是,这才有点懂了书名的含义。最可笑的是这个吻被主动方遗忘,却长长驻留和游走在被动方的体内。所以说爱情是畏惧、甜蜜、冲动、默契、渴望、守候、永恒……爱情是微妙。

  很喜欢书中幽默、不是很具有男子气概的马库斯。书中说他“身上有一种十分温和动人的气质,交织着让人感觉安全的力量和让人心生爱怜的脆弱。” 他“有一种孩童般的温柔,能坦然接受各种状况,最离奇的情形也能包容。”他爱慕娜塔莉,却对爱情显示出畏惧和犹豫,这种犹豫倒反过来成了吸引娜塔莉的地方。

  书的整体基调轻松幽默,穿插了很多书籍、名画、甚至菜谱~很有趣,很美味,很浪漫的一个故事。

  感恩睡午觉的亲哥和欧巴,两人的鼾声倒是替代了午后的咖啡,给我安宁和温暖的感觉 :)

  再读此书时,希望有暖茶一杯,阳光几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微妙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