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是一本由(法) 维利·罗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一天》读后感(一):那一天的拍照,不同于今天的自拍。
你要知道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曾发生着故事。你还记得吗,就在你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你的主观意识是希望这一瞬被永远记得的,那一天的拍照,不同于今天的自拍,没有故事,没有氛围,没有值得分享的情景。可就在如今的一天,被分享最多的确是那张自拍。我一直喜欢说每一张对你来说没有美化你的照片背后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其实在你觉得难看的照片,在于其他人来说都是最好看的,出于最真的情感而言,因为那张照片不做作,是他们所认识的最真的你。
说回大师的作品,本书旨在讲述维利在拍摄这些照片时的背景,也就是你看到的照片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没有了解这些故事以前,和了解之后,这些照片对于你的意义将会与众不同。
其实,最珍贵的照片从不必看他的构图有多美,也不必看主旨多新颖,最重要的是对于你的意义,书中维利最喜欢的照片也仅仅是对于自己有非凡意义的那一天。
《那一天》读后感(二):照片的故事
“那一天”这个书名就足够吸引人去探究了,做着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一天会发生些什么?它不是小说,不是散文集,而仅仅是一本摄影的作品集。照片的时间跨度你无法想象,几乎跨越了一个世纪,不同时代的人和景致穿越了时光被定格在了黑白的照片之上。而有些相似的场景不同的人物却在诉说着各个时代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两张照片,1954年和1982年的分别在车轮边的小女孩的照片,54年的小女孩在木板车旁害羞腼腆,而82年的达芙妮受气后不耐烦地走到了一辆汽车旁,对比之下故事感特别特别强,甚至能够从这两张照片中找寻到工业文明下的孩子们的内心~什么是一个好的作品?也许就是能让人在内心中勾勒出故事并且深受启发的作品。还有作为封面的拿着法棍面包的小男孩,穿越时间的河流,他都长大结婚生子了,照片背景下的店铺还在,而那个微笑天真的孩子却不再出现了。
这是一本特别容易阅读的书,如果走马观花可能1小时就看完了,如果细嚼慢咽,也许能从中感受到许多许多。法国摄影师穷其一生有许多的作品,但是精挑细选收录于这一本书中,值得你花数小时慢慢地体会……
《那一天》读后感(三):《那一天》必将成为有意思的一天
文 | 海马
街头摄影,这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摄影方式,摄影诞生的第一张照片据说拍的就是街道。很多摄影爱好者都把街头摄影称为「扫街」。摄影的历史相比其他艺术种类,他的历史并不长,就在这短短的历史中,却诞生了很多摄影大师,这些摄影大师中,以扫街为题材的摄影师占了绝大多数。
我们欣赏那些摄影大师的作品,有时对他们当时为什么这么拍感到不理解,有时对摄影作品本身的内容感到理解困难,每次欣赏这样的摄影作品,总是在想如果大师能给我讲讲他当时的想法该有多好。
法国有个摄影师名字叫做「维利·罗尼」,这位摄影大师出生于1910年,1937年成为独立新闻摄影师,从1926开始拍第一张照片,一直拍到2002年。他被认为是法国人文摄影派的主要摄影师之一,和布勒松、杜瓦诺这些著名的摄影师齐名。
罗尼出版了一本文集《那一天》,这本文集汇集了罗尼的50多张摄影作品,最重要的是罗尼为每一张作品配有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以「那一天」开头,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罗尼拍摄的人文作品,更能跟着摄影师一起体会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很少有摄影大师把自己拍摄的作品用文字描述下来。在我看来罗尼不光是一位伟大摄影家,更像是一位文学家。可能很多读者看了这本书后会感觉到,书中拍摄的照片或温馨或充满想象空间,而文章写的太简单,简单到就像一个中学生写的记述文。我倒觉得这就是这些文字的美妙之处,其实摄影技术不难掌握,拍摄的技法也不难掌握,真正难以掌握的是摄影的意识,你为什么会在那么一瞬间按下快门?这才是摄影最难掌握的,也就是我们挂在嘴边常说的那句话「镜头后面的那个头更重要。」
《那一天》中的「贝尔维尔1957」这一篇,摄影的画面是一个男人手扶着楼梯站立着,脚边还有两个旅行箱,整个场景看上去是某个街道的一角。就是这么寻常的一个景象,罗尼把他拍了下来,罗尼用什么文字来描述的呢?他整段文字的是描述画面中的那个男人的心理活动,罗尼用幽默的笔法描写了所谓男主角创业失败的经历,可是到了文章的最后,突然笔锋一转,罗尼告诉读者,其实整个想法都是罗尼自己的编造,因为,这幅照片里那个男人的儿子告诉罗尼,这个场景就是他父亲在那里休息一下而已,和什么失败的人生没有任何关系。看完这段文章,你会由衷的佩服摄影师的丰富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才能造就那非凡的影像。如果你在街头看到这样寻常的瞬间,你会举起相机把他拍下来了么?
做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你还能在《那一天》的字里行间学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一篇罗尼写到,他带学生在威尼斯采风,每天晚上回来把胶卷冲洗出来后,同时还要为照片写下一些文字,以便第二天给学生们讲解他当时的感悟心得。这段文字在那篇文章里不是重点,就是一带而过,可是就是这句话,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也常常出去扫街,每次拍完照片,倒入电脑看一遍基本就放在那里了。当时为什么这么拍,当时的周围景象有什么特殊之处,拍了以后有什么体会等等,这些问题当时都还有印象,可是没有像罗尼那样及时记录下来,以至于以后再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有时就会很迷茫,当时为什么会拍这样角度的照片呢?类似这样的疑问经常出现。
这本书的封面是罗尼非常有名的作品「巴黎小男孩」,这幅作品被广泛的用于海报、明信片等,完全可以看做是罗尼的自画像。《那一天》的最后一章,罗尼就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罗尼在文章中诚实的说明了这张照片其实摆拍的,小男孩拿着面包跑了三次,罗尼成功的抓拍到了这个完美的瞬间。这张照片拍摄于1952年,多年以后罗尼还故地重游,找到了那家面包馆,面包馆依然还在那里,可是罗尼再也没见过那个小男孩的身影。每次读到这里,我感觉特别伤感,摄影瞬间记录下来的就是过去,那一瞬间就成为了过去的永恒,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只能在照片里回忆过去。
《那一天》整本书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巴黎以及周边街头巷尾的故事。摄影这件事说简单还真是很简单,罗尼任何时候都带着相机,从来不会错过那些精彩画面。他并没有把每张照片的拍摄技巧和拍摄参数写下来,而是反复强调每张照片都是用最纯粹的情感去拍摄,才使得那些独有的瞬间被定格下来,同时再配上罗尼天才般的讲故事技巧,即使那些画面距离我们遥远,也依然能感觉到温馨的人间真情。
《那一天》读后感(四):《那一天》--生活中所有能使我脱离常规的小事,我都十分喜欢/我的镜头瞄准的都是那些平衡失调的瞬间,但我会试着从中发掘出一种新的平衡,尽管这样的平衡可能转瞬即逝/我的照片必须布局精妙,就如画一幅风俗画一
《那一天》--生活中所有能使我脱离常规的小事,我都十分喜欢/我的镜头瞄准的都是那些平衡失调的瞬间,但我会试着从中发掘出一种新的平衡,尽管这样的平衡可能转瞬即逝/我的照片必须布局精妙,就如画一幅风俗画一样
想像另一种可能
我的照片必须布局精妙,就如画一幅风俗画一样。我一直站在坚守这个原则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背着我,只有这位小姐面朝着我,这显得有点奇怪。她仿佛成为一位中世纪圣女,我被她的脸庞以及其他乘客偶然所处的位置征服了。
我只不过默默地观看,静静地等待。每一张照片的创作,都缘起于我被某些情景所感动,只求让最鲜活的事实本身说话
生活中所有能使我脱离常规的小事,我都十分喜欢
她是个徒步旅行的高手
我年少时曾去卢浮宫画画,多年的画画经验对我的摄影工作帮助很大。
自己的创作离不开日常的生活,离不开草根的真实,这就是我的风格。我不是小说家,我不能凭空捏造,真正吸引我的,只有那些真真切切发生在我眼前的事物。可要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真实,确实难上加难
这些照片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玄奥摩擦,但每一张照片都在一个特定的时刻,以最纯粹的情感,激发我的联想。
我的照片,就是我的自画像。每一幅画,似在平淡无奇述说着某段往事。我的生命布满了失望的阴影,但也同样洒满了欢乐的阳光。
这就是我说的”意外之喜“。虽然都是些芝麻大的小事,微不足道,但是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你应该时刻做好准备
以后的每一次假期,我们都会来这栋房子,但自从玛丽安走了以后,我自己就从来没有来过这儿。但这个仲夏的午后,却是我的挚爱
我的想法是,让这只猫成为画面中最亮的黑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却共同勾画完了一张照片。通常情况下,我习惯在高处拍照,因为这能让我遍揽全局。我们可以这张照片,从低处到高处地划分出层次来,每一个层次都互不干扰,却又彼此互补。我能够把它们完美地区分开来。
不同的旋律,在一行又一行的五线谱上重叠交织,而每一行的五线谱上,总有你意想不到、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在演绎。整体的和谐,正是一首乐曲的真谛,同样也是一副照片的灵魂
我的镜头瞄准的都是那些平衡失调的瞬间,但我会试着从中发掘出一种新的平衡,尽管这样的平衡可能转瞬即逝。
之后连续多天,我每天都来到这条小街。终于有一个男孩开始跟我说话,问我一些我个人拍照方法的技术问题。我跟他说,我是个独立摄影师
有些时候,他们一句话都不说,却仍然很开心,仅仅因为能聚在一起
‘打扰了,夫人,请问等您买完面包出来后,我可以为他拍一张照片吗?我想拍他夹着面包跑步的样子’
《那一天》读后感(五):旧照片
静与动,维利罗尼照片的定格在那一刻,静静的,但是又好像不是,它似乎有种延续,期待着照片中的人,做出下个动作,或者吻下去,或者喊着爸妈,或者把扑克发出去,或者难受的嘤咛一声。
他所观察地、所期待地按下快门所构思的想法,足够让我痴迷。在玛丽-安在公园的石凳上,等过春天等过夏天等到秋天,等到叶子黄了纷纷飘落,在光光的树枝之下,在厚厚的落叶之上,玛丽-安安静地坐在石凳上,他也不是单单地想凸显玛丽-安的老,他选择远远地将玛丽-安置于天地之间,与周围的落叶浑然一体,犹如一只小小的昆虫,寄身与草丛落叶之中。让我感受到人的渺小,天地之大,有何其得,想必那时的维利罗尼是平静的。
有时,维利罗尼就像一个窥视者或编剧,远远地独自一人在那看着他们想着他们是在做什么会做什么。我咋觉得他是一个“神经病呢”!!!着实执着,不过也是这份执着,带来感动。
《那一天》读后感(六):寻常但鲜活的
让我想起姜纬在《上海人》中说: 几年前某天下午,我和陆元敏坐在一家书店喝茶,闲谈之中,他说到有些人放着身边那些寻常但鲜活的人和物视而不见,绕过去。他的意思我明白:很多的摄影作品,总想表述不同寻常的宏大场景和拍案惊奇。 他说他弄不懂,他说这些话时,一如既往低低调,平和。 我燃着一支烟,桌上就放着一堆陆元敏的照片,都是寻常人家里那些寻常人,我感觉这些人出现在这些照片里,就像鸟在窝里,也许正是陆元敏想达到的。没有闪光灯,光影是渲染的,人总是处在最合适,最惬意的位置。最普通的镜头,有着朴素的魅力。这些照片所释放的讯息是多重的,歧义的;其讯息,端赖参观者与择取,一个片刻一个镜头,连接片刻的并非因果关系,而是潜流于镜头底下的张力,弥漫于画面之中的气息,观者得一路回溯,翻耕,不停与整个生活经验对话。
《那一天》读后感(七):重要的,是照片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名正在学摄影的业余爱好者,最近也在纠结着如何突破自己拍照的瓶颈,构图,色彩各种技巧五花八门网上都有,模仿容易,但是却很难形成自己的东西。或者说,照片仅仅就是一张照片,总觉得不能满足自己。
翻开书页,发现确实就像有些读者说到的,这本书“图片很好,文字不行。”确实,这些文字都是作者随便几笔回忆当年拍摄这张照片的过程、感情之类的,就是平实简单的小学生记叙文一样。可能是看的角度的不同吧,我倒是很喜欢这样的描述性的文字,尤其是作者当时的心情和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
我觉得摄影作品最关键的内容就是摄影者自己感情和想法的表达。觉得自己的摄影缺的也是这个感觉,觉得这个好美哇拍一下,但是也没想过它是为什么美,哪个方面的美打动我。缺少思考的照片确实会让照片变得空洞我觉得。
“1954年圣诞,那辆自行车”
当时我看到这张照片真的落泪了。
看完这本书确实就是和大师的对话,了解大师的创作时的想法。
重要的是又激起自己去拍照的冲动。
大师说。
“要把相机带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