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那一天》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普西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到那一天》读后感(一):十八年的“奇迹”,也不过是一场闹剧
《直到那一天》是法国作家米歇尔·普西写的,全本书是以时间为主线串联起来的,时间虽没有细写到多少秒,但已经到分这个时间单位了。小说主要讲了一场空难后“幸存”的女婴因为不确定的身世,引起了两家人的情感纠葛,一名侦探为其身世进行了十八年的调查,最终发现她和这两家人并无血缘关系。
作者除了有厚实的文字功底,也很会带节奏,他对人物的刻画很细致,动作、心理的描写不仅仅让读者认识了角色,也让读者的心情和角色的同步,同起同落,无缝贴合。
女孩“丽莉”就是这场空难的“幸存”婴儿,在媒体的报道下,她的存在已是一个奇迹。之后并是富人与穷人对这个孩子的争夺战,最后穷人将自己的弱势化为优势,借用媒体的宣传效果,取得了这一场争夺战的胜利。如果这是一场真实案例,不过即使是小说,这个案例也可以在传播学的课堂上分析分析。
虽是穷人夺得胜利,可是后来却为之付出了一条生命的代价,但这却是由这一位原本人设不错的侦探所策划的意外死亡,为了钱。
钱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可不小,没有钱就不能让这名侦探为着同一个事件调查了18年,这时也许你会觉得他的确很负责任,的确,对于工作是这样的,但他却可以为了钱而杀害他人。
人的贪欲很可怕,在它还受你的理智关押之前,你应该会是无欲无求的,但只要有一点点甜头出现,它就会挣脱理智的束缚,越来越狂大。
这只是小说的一角,但全书归根到底,都与“欲”结缘。
(by,独書坊)
《直到那一天》读后感(二):结尾的冲击太小
我还能说什么呢???在刚读了四分之一的时候就猜想丽莉多半哪家的小孩都不是,多半是谁放在那里想被别人抱走,结尾就真的是这个!!??哇看着文章的走向走向这个没什么意思也不够挣扎的结尾我真是。。。感觉二分之一的时候收尾是最好的。虽然两份DNA结果都没有亲子关系是个很好的转折,可是出现的太晚了,晚到基本什么都猜出来了。。。哇这么想知道结尾熬夜一口气读完看到这样的结果实在是难以满足啊。。。最后结尾原谅的太快了吧,快到简直毫无挣扎,虽然可以理解想给丽莉确认身份的心情,但是你们真的不需要多难过一下吗?这是推荐时所说的“人性之书”要表达的内容吗??
叙事手法倒是比较独特,马克的主角视角,读爵轻信手记的第一人称视角。在这点上算是不错的体验,尤其是撕下来五张纸后又非常想读后面的内容,读者也和马克一样感到了焦急的煎熬。
很好奇翻译为什么所有的人的姓氏都是单字,还全是中国姓常用字,这是辅助阅读的新手法吗?虽说对于记人名是有些帮助,但是也很容易出戏呢。。
《直到那一天》读后感(三):一篇不一样的碎片
什么叫以爱的名义,陷入疯狂,不能区分善恶?对于腰封的概括不能理解并且觉得很低级。
首先,韦氏夫妇是见过自己的孙女的。即使次数少,但是一对深爱孙女的老夫妻,怎么会对孩子一点印象也没有?孙子孙女长大了挺像,但是毕竟有不一样,当时他们或许就是有点混淆,有点不确定。但是这个不确定却足以让他们花尽心思去抢这个小孩,甚至伪造手链博取法庭上人们的同情和信任。他们一点错也没有吗?显然不是。他们的抢夺也是后面悲剧发生的导火索之一。如果他们当时能因为不确定是不是自己家人而让步,妮可的老公最起码不会被害死,丽莉也许也会有不用这么纠结的人生。
柯氏夫妇错除了把不确定的孙女占为已有,还动了害人的念头,害死了韦老头,让这一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读来甚为同情,惋惜。
柯家姐姐被描述成一个恐怖的角色,但是这是她童年的阴影,她是受害者,除了前面,描述她的文字比较恐怖外,她是个无辜的人,无需多言。
真正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命运,知道两家争夺,也从不发声,导致了悲剧持续发酵。
另外还有孩子真正的父亲,还有私家侦探,他们各自的弱点和卑鄙,都显现无疑。
所以,到底是谁在以爱的名义?事实上,这群大辈分的人,没有一个完全是。他们是灾难的受害者,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和媳妇,抢夺孙女,只是他们救命的稻草,只是他们转移注意力的工具,只是他们不愿意相信老天的残忍,非要向老天抗争,争一口气罢了。柯氏夫妇真的那么爱自己的孙女吗?如果是的话,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大孙女变成一个魔鬼一样的人呢?什么是爱?为了自己的一个执念而已罢了。
书中三个小辈的感情才叫爱吧,马克对丽莉的呵护,照顾,担心,甚至为了她差点丢了性命。小姐姐为了把妹妹带回家,更是准备搭上自己的一辈子。陷入疯狂说的是小姐姐吗?也不是吧!她并没有疯,也没有实质性的伤害任何人,现实中的她和侦探描述的也大不相同,现实中就是一个酷酷的不屑一顾的富家女形象,好姐姐形象。书里也做了说明,她和侦探之间彼此有成见,因为她曾偷听到一些秘密。
悬疑部分还是很精彩,不然我也不可能在凌晨五点写书评,确实是被吸引看了一晚上而毫无睡意 。
唯一不够震撼的是,最后马克没有死。他应该死的,被侦探开枪打死。小姐姐晚了一步到,她杀死侦探并且看完资料知道真相,挽救了丽莉,丽莉生下来小孩,但是小孩的爸爸去的死在了这一天。
自己编了一个结局,也突然更明白了,为什么悲剧和你让人记忆深刻,让人思考更多。所以,本来是要给五星的,直到侦探枪响都是五分。但是最后的大团圆,我为他们一家感到高兴并由衷的祝福,只是这个作品的震撼力,变得不堪一击了。甚至只能让有些人抄写腰封上的文字作为影评了。就像本以为那是一枚探索宇宙的火箭,本想靠他来传回震撼人心的消息,结果它却是一个烟花,高空绽放很美好。但是却没有了那个震撼人心的思想高度。
这样也好,毕竟我们不能为了找寻意义那么狠心,幸福,大团圆,才是我们短暂生命中,最希望的结局。希望永远不会有空难,永远不会有交通事故,希望永远不要有在绝境面临选择不顾一切求生还是不负信仰受罪,希望世界和平,你我平安喜乐。
《直到那一天》读后感(四):直到那一天——透过多人视角感知多重真相
我的跨年,由一本书陪伴着,书名叫做《直到那一天》。感激它陪伴我度过这样一个精彩的夜晚!《直到那一天》读后感(五):事情的三面
记得几年前看电视剧《李春天的春天》,梁冰说了这样一句话:事情有三个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以及事实真相的一面。
直到那一天里面的事情也无非是这样,柯家的一面,韦家的一面以及事实真相的一面。虽然说一开始就猜到结果可能什么样的,但读书的过程中还是会跟着作者的描述时而偏向柯家时而偏向韦家。真正的人性是无所谓好坏,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自己永远是有道理的。作者还是布了挺大的一个局,而且几乎每个人物都不是匆匆过客,挺好挺好。
还有几点想要吐槽的。一是这个译者是tw人吗,从人名字的翻译就开始那么玛丽苏,听着真像言情小说,然后马克和薇娜的对话简直是完全的tw腔,真是忍不住都要念出来了。二是有剧透了一些,孩子当时不是穿了丽萝的衣服了吗,为什么最开始部分调查了那么久衣服的来历还是没调查出来呢。这一点觉得好诡异,如果的确是穿了丽萝的衣服,没道理是什么廉价市场的衣服啊。这点难道不给个解释吗。三是这当妈的也脑洞开的略大,就算三个月的婴儿,我相信亲人也不会在医院抱错吧,怎么就能确定没人认的出这孩子不是他们的孩子呢。四是还是挺感叹法国人对自己亲骨肉的这份感情,就算是隔代,就算生活再艰难,却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可能所有都因为作者描述的人性吧,理解无能。
《直到那一天》读后感(六):脆弱的蜻蜓
脆弱的蜻蜓《直到那一天》读后感(七):故事而已,看看就好
阅读感受不是很好。一是前半部分故弄玄虚的地方太多。爵轻信的札记被拆得七零八落,总是在渐入佳境的时候被各种理由打断,虽然这么处理突出了悬念,但也破坏了行文的完整性。二是翻译的槽点不少。外国小说的人物非得翻译成中国式的么?什么柯家韦家的,这么处理我觉得不好。三是爵轻信这个人物写的让人有点看不懂。小说里他的角色应该是个线人,带着读者往下读的那种,但由于前面说的第一点,阅读快感被冲淡。其次,开篇这个人就要自杀,原因是什么?没有解开谜团的愧疚?多年前杀害情人丈夫后无法释怀?好像都说不通。另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什么在札记里还要刻意隐瞒呢? 抛开这些问题,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悬念布置的初看不合理细读又契合,能够将兄妹乱伦这种重口味写成小清新证明作者文笔还是不错的。应该还是一部值得读一读的小说,前提是有足够的耐心忍耐作者前半部分的絮叨。
《直到那一天》读后感(八):你是谁
孩童时,我们往往会拉着父母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的答案充满了创造性,也许来自田间地头,也许来自垃圾堆,孩子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我被父母偶然在某个地方发现然后带回家的感觉,不由得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有所感触。
空难中幸存的三个月大的女婴,18年来,她不但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她连自己是谁都无法确定。脆弱的蜻蜓啊,虽然在爱中长大,但是身世之谜给她带来多大的困扰,不言而喻。而与此相关的两个家庭,也同样经受着煎熬。
不经过阅读,无法到达真相。这部如同侦探小说一般的作品,让我在阅读中无法停下来。最后的最后,不得不感叹,命运啊,它开了一个多么大的玩笑。
丽莉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两家人给了她能够给予的,抚养她的爷爷奶奶,虽然生活艰难,但是给她无私的爱;未能抚养她的家庭,给了她成长和发展需要的经济基础。哥哥和姐姐都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她,没有攀比,只有关心。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她的“姐姐”,从小多么活泼的女孩子,生活的意义慢慢只有妹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真让人心疼。
《直到那一天》读后感(九):嗯,领悟!
为了纪念今天看完的它,多晚都得记录存于内心深处的点滴心情。已经很久没看小说的我接连干了两本,不看小说的原因是因为想挑战自己的阅读舒适区,可这本,让我有点小烧脑。如何评价小说的好坏,我的基准是故事紧凑,让人读的停不下来,最后还能有点小领悟,基于这三点它都做到了,颠覆了法国小说在我心中所有的形象。处于对作品的尊重,从不剧透。只想说说内心深处的点滴碰撞。其实是个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狗血的剧情,但请让我们来思考隐藏于故事情节里所有人物的思想。除了大团圆结尾以外,其实通篇都是记录各种不悦,有得不到的不悦,有即使得到但不幸并存的不悦,有不敢爱,有太多纠结........每一位看似幸运但总被作者设计了一大堆悲催。所以真心觉得写的好,来源于每一位人物的刻画,思想的通透,情绪的拿捏。在这么一本虚拟类书籍看到了生活的本质,无处不在的真实。我们的人生也不过如此,只是书里被放大了。人生并没有太多的如意,而真正的生活在于挑战不如意时依旧乐观的心态,有了这颗心,你会发现无论顺境亦或是逆境,生活依旧很美,无论得到亦或是失去,阳光依旧灿烂,我想这是我最大的领悟。
《直到那一天》读后感(十):当每个人口中的“我爱你”都变成这个人伤害其他人的利器
人总是在寻找些什么,或许是爱人,或许是旧友,或许是一朵花一片云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