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30 04: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精选10篇

  《迷人假象》是一本由魏知超(疯狂钻石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一):“冷冷基调温暖内核

  一年前买的《迷人的假象》,昨晚为了赶这周的读书笔记又匆匆看了一遍,好书百看不厌,每翻每新。下面是我这次的思考收获

  听魏老师自己喜欢那种“冷冷的基调,温暖的内核”的电影,我颇有同感,虽然我喜欢的不是电影,但我喜欢音乐,比如萧邦的降E大调练习曲、舒伯特的小夜曲、A Mozart Reincarnated,有同一种味道。说来或许有些扯,但我觉得我的审美或许和我的人生观有关

  我从小就有一种对欲望反观的条件反射。每当我(下称小我)很热情投入在某个情景之中,有另一个我(下称大我)就会冷眼旁观,知道所有的热情皆是我执。近一年来的阅读,其中的一大收获就是让我确信了意义客观虚无性[1]。那么人们所说的人生意义又是什么东西呢?在我看来,是一场场自愿或者半自愿的游戏[2]。我们与生俱来需求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机制,意义就是游戏的目标,各种自然界社会界的制约就是规则。小我从小就开始玩这场游戏,乐此不疲或者筋疲力竭。大我则站在一边,提醒小我,不要玩的太投入,这毕竟是一场游戏,你随时可以选择退出。因为在大我看来,世界是一个无比自由而又空虚领域,并没有意义的限定。

  但是,就像”你永远不知道你已经死去“一样逻辑[3],跟”死亡的虚无“一样”意义的虚无“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是我们站在”无我“的角度观察得出的客观结论。而所有客观的事物都无法脱离观察者,”大我“其实只是”小我“的一种想象,我们只能活在”小我“之中,就像我们只能活在活着的时候,永远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之中,永远的主观臆断之中。

  因此,就算”大我“明知道意义的虚无,”小我“依旧活在各种意义之中无法超脱,除非能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但达到”无我“境界之后,我又不存在了。这就是人的一个永恒困境,当困境被视悲剧,永恒与悲剧联系在一起,从永恒中关联出来的”崇高“感,便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悲喜交加感觉,再加上一种对这种无法超脱的命运安定感,便形成了我听“冷冷的基调,温暖的内核”式音乐复杂的感受,经常听的我鸡皮疙瘩都起来。

  注释:

  [1]——

  1、意义并非来自经验事实,而是观察者赋予它的,所以只要他乐意并觉得方便,可以将意义赋予任何层次上的现象,在这一层次上将经验事实组织为一个结构,给它取个名字,将其视为具有某种连贯性和可识别边界的”实体“。

  -- 《自私皮球》.辉格.认识论上的多层次结构主义

  2、没有目的随机机构会通过学习过程来寻求自身目的。一部结构相当无规的和无目的的机器总是存在着若干近乎平衡状态和若干远乎平衡的状态,而近乎平衡的模式就其本性而言是要长期持续下去的,至于远乎平衡的模式则只能暂时地出现结果是,在阿希贝的机器中,就象在达尔文的自然界中一样,我们在一个不是有目的地构成起来的系统中看到了目的性原因简单,因为无目的性按其本性说来乃是暂时出现的东西。当然,归根到底,最大熵这个极为广泛的目的看来还是一切目的之中最为经久的东西。但是,在其居间的各个阶段中,有机体或由有机体组成的社会将在下述的活动样式比较长期地保持现状:组织的各个不同部分按照一个多少是有意义的模式而共同活动着。

  --《人有人的用处》 .维纳.阿希贝哲学

  有上述论述可知,我们的意义感并非客观赋予的既定的任务,而是我们自身作为一个系统长久演化出来的东西。就像“美”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东西,但客观来看,并没有“美”这回事,这就像跟“颜色”一个道理。其中的矛盾,就是还原论与生成论两种观念的不同。大我站在还原论这边,小我站在生成论那边。

  [2]——

  所有的游戏都有4个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

  1、目标,指的是玩家努力达成的具体结果。它吸引玩家的注意力,不断调整他们的参与度。目标为玩家提供了”目的性“。

  2、规则,为玩家如何实现目标做出限制。它消除或限制了达成目标最明显方式,推动玩家去探索此前未知可能空间。规则可以释放玩家的创造力培养玩家的策略思维

  3、反馈系统,告诉玩家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它通过点数、级别、得分、进度条等形式反映。反馈系统最基本也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让玩家认识到—个客观结果:等……的时候,游戏就结束了。对玩家而言,实时反馈是—种承诺:目标绝对是可以达到的,它给了人们继续玩下去的动力

  4、自愿参与,要求所有玩游戏的人都了解并愿意接受目标,规则和反馈。了解是建立多人游戏的共同基础。任意参与和离去的自由,则是为了保证玩家把游戏中蓄意设计高压挑战工作视为安全愉快的活动。

  上述是游戏的四个决定性特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玩游戏,就是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障碍

  --《游戏改变世界》. 简•麦戈尼格尔.游戏的定义

  [3]——

  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已死去。

  --《迷人的假象》.魏知超.(实为古希腊一位哲人思想,名字暂忘)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二):24-11-2 迷人的假象

  读完《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学秘密》, 很庆幸读到这本书。作者魏知超,疯狂钻石, 读这本书是看到花的推荐。魏老师的文章以前好像没读过,汗,我也是混时光和豆瓣的人呐。

  虽然魏老师自谦自己是三界不入的妖怪,但是写得平易自在,不唬专有名词,确实有拨开迷雾天日的感觉。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一些事情,见到听到。现在信息传播发达,不管想不想要信息都如潮水一般涌过来,心里上的疑团总是很多,不能解释明白的太多,总有点疑神疑鬼,或者推之于命运,以前肯定沮丧,觉得自己倒霉,现在能一一拆解这些,不为他们左右,这是我读本书最大的收获了。

  失控带来不安无知带来恐惧。所以。。。我需要学习的太多,保持不动声色都是大学问。魏老师这本书是心理学的科普书,不过披着影评外衣,用电影来解释,更通俗易懂一点。看魏老师的书能明白一些事儿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的面对。不然糟糕,还是庆幸自己读到这本书。

  还有让自己心惊的章节,比如量子心灵这章,心里有点凉。科技到底要发展到何处?人真的是渺小的,但是以前没这么深切的认识到。这些日子接触一点科幻书科幻电影。未来未来。。不会比现在更好了,过去过去也是黑暗一片,我们到底身在何方啊。今天在看到这章量子心灵。看到魏老师科学的这么一解说。连糖果色的憧憬都没啦。我们就是矩阵。我们不过是一个愚蠢的点。看到大数据大数据,大数据的运用是不是就是把这些点链接起来?美丽新世界构想的世界是不是就要实现了?

  还好,人生苦短,在我有生之年不会发展到那一步吧?

  刚好同时在翻易碎品,正好是歌莉娅那一篇,黑客帝国那些身份替代,时间流逝我弄得眼花缭乱。我小小的脑袋还是看风花雪月吧,最近看书给我的信息量有点大,无法消化。最近一直在脑子中的词是盲人摸象混沌以及井底之蛙。我伸头看看汪洋大海还是感慨一声退回我温暖的井底吧。无论如何,都不委屈自己去获取那些不必要的东西。简单安逸的过自己的日子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三):摘录一些心理学现象

  1、丘比特娃娃效应人类婴儿具有某些特征,能够帮助他们维持与他人的接触,引发让人的照顾。洛伦茨指出,婴儿的丘比特外表宽阔的前额,红红的脸蛋娇嫩和胖乎乎的身体)使得他们看起来特别可爱,讨人喜欢。娃娃的脸部特征有利于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积极关注,从而更好地生存。这种任何长得像丘比特那样有婴儿特质的东西都会诱发人类"哇,好可爱啊"的感情,被称为“丘比特娃娃效应”。

  2、恐怖假设: 当洋娃娃做得不太像真人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们可爱,但是相似度达到某种程度时,就会让人觉得阴森恐怖,如果继续加大相似度达到无异于真人的程度,这种阴森感又会消失。中间这段相似区间就是恐怖谷。

  3、在许多西方国家,各种肉材都要处理成不太容易辨别归属者的样子,以逃避死亡联想。

  4、武打镜头食品广告等需要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增强效果

  5、缄默知识:能熟练运用却不知其所以然技能

  6、把幸福当成头等大事的人感受到的积极情绪比赋予生活其他意义的人少50%,对生活的满意度少35%,而抑郁症状要多75%。

  7、锤子定律:如果你有的只是一个锤子,那么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

  8、粉红色追忆:我们倾向于记住美好往事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四):大钻出品,必属精品

  这是我在豆瓣上的第一篇评论,这本书也是我做得最用心的一本书。

  我也把它当作我的第一本书来做。前前后后整整花费了一年的时间

  一直想找个时间谈谈这本书。我试着按时间顺序回忆并谈些内容

  去年7月吧,一次偶然的机会阅读到了魏知超老师的《江山美人如此多娇》一文,用进化论的思想谈两性关系,这么有趣的文章一下子就把我折服了,之后开始大量的数据调查,基本翻阅了网上能找到的关于“疯狂钻石”的资料,并在各个网站(只要是出现“疯狂钻石”署名的文章中)给“疯狂钻石”留言,说明约稿意愿,之后的几天收到了多封邮件,他们都很迷惑的问我:我就是“疯狂钻石”,但你说的我不是太明白,能具体说说吗?(哈哈,重名但非本文作者)。

  幸运的是,真“钻石”回复了我,之后便开始了选题策划准备(这时候文稿只有网上的两章,其他还没动笔)。选题并不顺利,前前后后被社领导驳回了两次,他们的理由是:这是一本与电影有关的作品,这类题材他们不看好。(他们根本不看内容,只要联系到“电影”二字就条件反射为“影评”“彩印”“成本”“叫好不叫座”等词汇)。我们把这本书定位为将电影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跨界研究。就这样,这本书差点难产了,鏖战了三个月,最后动用了部门自主选题权,直接越过选题会。前几天我们部门领导看完这本书,连续几天找我谈论有关这本书的内容,说这本书写得真好,(张总是绝对的对内容高要求的人,选题提请选题会也是他批准的),是重点书。当我说到这本书当时是用我们的特权做下来的时候,他至今不相信

  “大钻”的文笔很好,交稿的内容改动的并不是很多(文笔干净流畅这是编辑最愿意看到的)。唯一想大改的是《越禁忌,越美好》这章,出版社是谈色色变的,而这章描述的是AV的内容(这厮很斯文的用心理学研究了很多AV电影——高人啊),为什么AV女优一茬一茬地出,我们一茬一茬地忘,唯独梦露的裙摆全世界男人神魂颠倒了半个多世纪?我不禁得说,作者的智商也超过了160, 但从另一章文章《最强大脑》看,智商太高容易功耗过高,所以即使理论上每个人的智商都能非常高,但出于自我保护,还是不要太烧脑的好,我们希望看到简化的东西,出于对读者的保护,“大钻”摁住王灵恩老师(插图作者),才有了现在的图文并茂的内容出现(烧脑内容深入浅出,配图后便于阅读)。出版之前,大钻总担心自己写的内容不够好,这使得这本书的知识点密集,都是干货,用我们领导的评论就是:每一章都能扩展开,独立做一本书。哈哈,确实是诚意之作。

  不得不说,这本书解决了我很多疑惑,也让我对心理学更感兴趣

  我们总觉得女性拜金很惹人厌,你喜欢拜金女吗?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女性拜金的合理性,这里不标榜任何主义,我们只分析原因:进化的选择,与资源有关。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携带着远古的基因来选择各种“看得见”的基因的(白富美、高富帅都是看得见的表象)。也有用科学视角进行笔仙揭秘、探索能不能见鬼、读心术、概率赌徒心理、屌丝怎么追到女神、控制梦境,这些有趣话题,但请相信我,这不是市面上的俗书,猎奇,作者在讲科学;也有涉及死亡、命运、永生、孤独深度问题,很多观点在国外的很多畅销书中都有谈到,但至今没有一个人能把这么多有趣的研究集合在一本书里,更没有人能把它们写得这么有意思。图书涉及的内容,大家在参考目录的时候就能够有大概了解。

  一部电影,之所以能让你觉得好,你称赞的绝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吃饭、睡觉(特别安排的除外),必定是某种思想、行为让你感触,而这本书想做到的就是对这些使得这部电影变得经典的某个点做出分析,只要是人类的行为,必定有其合理的心理学依据。比如书中提到的汉尼拔博士的反社会行为(杀人、优雅的吃人),正是因为他缺乏恐惧感,缺乏这种感知能力。这种行为是正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但看完介绍你就懂了。

  除了内容外,版面的设计是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称赞的。也有遗憾,做完这本书的内容后,这本书的厚度达到了320页,为了把这本书做得不那么贵,让更多人能买到这本书,我和排版在不减少内容的前提一点点地缩减了32页(工程量巨大),原先的版面比现在还要好。

  另一项工作,至今谈起来还觉得内伤不已,那就是这本书的封面,修改再修改,美编不行了甚至我这个门外汉都上了,王灵恩老师也上了,目测出过的方案不少于30个,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几乎快把设计师逼疯了。后来,这本书就要开印了, 封面也确定了(最早确定的是用带翅膀的奥斯卡小金人,封面左右一半黑一半白),还是撤回来重新设计了,才有现在这个方案(把书中的26个主题用英文a-z各自的单词构成一位人物头像,象征人的各种心理汇集成人的思想,并且做了uv效果,这是和这本书的出发点吻合的)。

  在这里也恭喜“大钻”,在前些时候喜得千金,而这本书也是在其闺女出生后的第二天印好的,说是“大钻”的第二个孩子一点也不为过。祝贺!

  :这里也打个疯狂广告:只要你敢生产好内容,我就敢玩命的帮你做好一本书。小编这里只接受原创非虚拟的好作品,对自己的作品有足够信心欢迎来稿。(Linfeixiang001@163.com由于来稿太多,无法一一回复望见谅,选题合适时我将主动联系作者。)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五):心理落差在哪里

  早早在时光网上看过书的前两章,对它的期待也很高。半年后这本书出版了,奈何当时在国外,这本《迷人的假象》又没有kindle版卖,只好忍到回国第一时间买来。

  我觉得其他人的一些评价都很对,干货满满,诚意十足,每章独立成书也不为过。

  不过这些正面评价话句话说就是不够深入。为什么说干货多?因为在有限的篇幅里作者把尽可能多的心理学知识塞了进去,作为一部大众科普读物,其实是合格的,但是不过瘾是肯定的。

  每个主题都可以单独成书了,为什么作者没有挑一个话题深挖?我觉得任何主题都已经有其他心理学家深挖过了,把所有知识罗列到一起才是市场空白,也是这本书的定位。而如果你读完本书对某个方面感兴趣甚至自己找来那些书籍阅读,这本书就超额完成了人物。

  然而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主题不明。这本书要讲什么,内在逻辑是什么?一般作者写书是找准一个主题,搜集材料,然后动笔。这本书似乎作者的思路是反的,看手头有什么材料,然后再想个办法把这些我知道的东西串联起来。按理说这也没问题,但用什么主题来串联?

  可以说这本书是由心理学这门科学来串联的,不过心理学概念太大了,单纯这么说有点空洞不让人信服;所以用电影吧?可是读过书觉得里边跟电影有关的内容太少了,即使有也是跟书中各种心理学实验一样的功能,给知识提供一些案例罢了。

  所以这本书真正的参照的主题可能就是英语字母表了。看每个字母开头的单词里,有哪些是能跟心理学有关又有趣的,然后就有了这本书。结果我们看到的是各章之间没有逻辑联系,甚至讲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反倒是这章跟五章之前联系紧密。

  其实这本书很好,许多内容甚至是颠覆的,可是唯一的遗憾就是主线不明,读到的只是一张白纸上许多黑点,而无法在脑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图形。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这本书可以带你入门,并且对心理学可能更感兴趣了,可以说这本书做得非常称职。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六):准准落入舒适地带

  不到一天就读完了。读到一半时就明白了,这本书是近年来读过的最舒服的书。也就是说,在语言习惯、认知能力、趣味和价值认同种种方面,这本书完全在我的comfort zone之内。

  因此读得飞快,而且乐不可支(get到很多inside joke)。

  可遇不可求。

  (这几年读的书,要不就是很闷--各种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法的书和论文;要不就是跟阅读习惯相左--《繁花》;要不就是有持续的语言障碍--所有的英文书;还有的书集中上述所有的困难,《自私的基因》,说你呢。)

  在年底之前要交两篇大作业的心理压力下读了这本书,简直如沐春风,或者穿了一天高跟鞋后换上旧拖鞋(引自《飘》)。多谢。

  读疯钻兄的文章多年,他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它的通俗平易幽默。读到中间的时候有一点点担心它会不会滑入神木昆那一端去(因为太顺滑了),但是担心是多余的。这是一本严谨的书,虽然它把论证的一面藏得很好,这对普通读者是一种体贴。

  系统学习复习了很多应该成为常识的心理现象,是看这本书的收获。

  也被作者对电影、心理学和人类(以及日本爱情动作片)的爱打动。

  关于电影的部分再多一些,我不会介意的。XDD

  以及:“那会是一个人人都幸福的美丽新世界吗?”---really?魏老师,我以为你是喜欢负能量的孤独的荒凉的人?

  XDDD

  现在,我要继续去读枯燥的语言心理学的东东去了。

  . 不妨在书后放一个延伸阅读书单,总有读者愿意进一步学习的。正能量哦。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七):我的脑太乱

  说实在的,我一时竟不知该怎么评论疯狂钻石的这本书,脑子太乱了。虽然我看过他时光网博客上的所有文章,但仍然被本书中溢出的信息量所震撼。

  以前在我看来是单纯的影评博客文章,现在竟然被他糅合进书中,变成了一个个心理学范本。

  书中讲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可能对于心理学专业人士不算什么,但对于我等大众,无异于头脑风暴。

  我不想谈论太多关于作者的种种,说来说去无非就是NB二字,所以还是单纯谈谈这书。

  此书刚发布的时候,我颇有些担忧,怎么还不到300页?

  算来,除去自序推荐序编辑寄语后记跋参考资料之类的东西,再加上排版再坑一点,插图再滥一点,那恐怕也剩不了多少干货了。

  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里面的干货满满的,都溢出来了!封面和排版很精致(我能想到的最佳描述),里面的插图初看给人一种贱贱嗒感觉(好吧!其实是萌萌嗒,但这真的有分别吗?),但如果看久了,你会发现它与整部书的风格真的很搭配。

  其实整部书并不只是我上面说的头脑风暴那么简单,它还很有趣。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一样食物光有营养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得好吃又好玩才行。(不信你给我端一碗心灵鸡汤试试,我不但不喝,我还要泼你一个落汤鸡!)

  而此书在营养和好吃好玩两——嗯,三方面都做到了那个,那个啥,极致好像有点扯了,那就有限的极致。反正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差不多是那意思就行了。

  总之,此书是我买过的除《刀与星辰》之外最物有(超)所值的,一本书!

  其实我真的很讨厌用感叹号!

  这可能是我有生之年,咳~咳有史以来写的第一篇书评(其实我压根就不知道我这算不算书评),真心觉得这是一部好书,我愿意推荐给所有我认识的人。

  :记得我之前在作者的博客留言说他的博客文章可以整理出版成集,但他说很多比他NB很多的影评人都没有这样做,他就更不敢了(大概意思是这样)。

  不过我觉得其实作者不必这么妄自菲薄,因为我发现很多写的在我看来不怎么样的影评人都出了,你也就更可以了,真的!

  :本不想评5星的,因为我毕竟是个爱装逼的人,爱装逼的人是不能随随便便就说谁谁什么什么多牛逼的,但,我真特么的忍不住!你就当我手贱吧!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八):心理学科普

  此书对于扩展心理学的认识来说,很值得一读。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颇有趣味。

  每一处引用都有标注,看得出作者的用心和严谨。

  本来以为书是针对电影做心理学解读的方式,实际上提到的电影更像是一种举例,作为佐证让书本的内容更丰富和详实。这点跟想象的不太一样。

  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欠缺全面考量的,有的话语说的太绝对。

  心理学虽然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一门学科,但因其研究人性,还带有很多争议。

  一些观点,有其似是而非的局限性,还有待研究吧。

  总的来说,一本好书,值得阅读思考,但普通人对于其中的某些观点要谨慎接受。

  这本书从2014年看到了2015年,是我太懒惰了吧。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九):oh,天纳,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啊

  首先不评论这本书内容的浅显,毕竟每本书都有自己的读者群。

  如果这样的话,看看而已,笑笑而已。

  但是,不能接受作者在那里瞎掰。看似涉猎广泛,信手粘来的一个什么论点纳,一个典故啊,一个常见的问题啊。 拜托你能给个出处么?不要出处都不给,就随便乱出结论给自己带高帽啊

  以下为我“不爽”之处

  1.信誓旦旦的抛出一个莫须有的其他人的观点,无出处

  比如书中说(非原文):

  越狱在国外媒体评价很一般很差,海上钢琴师也是如此。越狱由于名字中就能读出惊险刺激,故在国内奉为美剧标准, 海上钢琴师,则是一个典型的鸡汤型电影。

  上下文中也没看出来一个出处。

  imdb一查,海上钢琴师有8.1分啊,豆瓣也有8.5分啊

  抱歉,我用google搜

  quot;the legend of 1900" terrible

  得到结果倒是有一些, 比如某个影评:

  erhaps one of the worst good movies

  同样的,在评价其他的电影中,也是,通过自己与大众不同的评价来给自己一个独特的地位吗?

  抱歉,我对作者无崇拜之意,看书都是抱着质疑的态度去汲取知识,无法接受这种主观性太强且依据不充足的个人观点

  2. 论点牵强附会

  “高富帅”与"白富美", 亚当与夏娃的战争。

  当然不可否认,对于迷信的人,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用鬼神来解释。但这种解释对于无神论者或者说科学信仰者来说,纯粹是无稽之谈。

  同样,好端端的"高富帅",什么择偶选择,这些都是什么啊,都往基因选择这块来靠,靠得住么?

  女人喜欢帅的,也是因为喜欢丑男的绝后了

  女人喜欢富的,也是因为喜欢穷屌的绝后了

  女人喜欢高的,也是因为喜欢矮搓的无后了

  搞笑。。这样解释的通,但是这样好吗?

  3.论点有的还蛮靠谱的,但是刻意为了突出电影这一特性,举出了电影中一些不恰当的例子

  比如"他人即地狱"这一章节,章节中心是:人永远比较倾向于自己正确的。

  围绕这一中心思想,举出了三个小节:

  1.人对其他人比较理性的悲观,但是对自己确实比较乐观的

  2.人会觉得自己想的必然是对的

  3.自己做的也必然是对的。

  那么问题来了,要支撑这些观点,总得有实例来举证吧。

  其中第二点,人们觉得自己想的必然是对的:

  例子1: 动物园里有只熊跑出来了,但被火车撞死了,但接下来还是有人打电话说看到了那只熊

  例子2: 第六感中,男主就是觉得自己是对的,不承认自己已经死了

  例子3: 一批志愿者假装精神病去医院,不管表现正常不正常,医务人员都认为其不正常。

  这几个例子能说明什么吗?明显的凑内容的感觉

  这种例子还不如举,某程序猿认为自己写的代码绝对没有问题,某学生认为自己写满了问卷应该就可以拿高分要来得实际吧

  4. 重复内容过多

  细致总结,文章的中心观点无外乎就那么几个,只是为了撑字数,若干主题换个面貌重新再写一遍而已

  比如

  1. 基因的选择, A章,B章

  2. 人内心的观点具有先入为主的倾向: G章,J章,X章

  3.看电影人会有一种代入感: C章,T章

  书后半部分没有细看,不过真的深入不下去了

  ------------------------------------------分割线--------------------------------------------------

  我有强迫证,觉得差的书坚决不买,买的书坚决看完。但买了这本彼时评分有9.1分的书,拿到手我,我真是气坏了。。。公正一点的话,休闲式读物,无脑型,评价不应该那么高的,应该就5,6分左右。

  但这里其他有几个满分评价的,我得"昧着"良心给个一星,希望其余的读者能够意识到这样的一个偏见吧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十):行为在前,意识在后

  江山如此多娇,美人如此妖娆。江山助生存,美人助繁育。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

  本能两大需求:一安全 二性

  1 基因传递的安全问题 安全的生存环境

  人类探索行为:不容忍不确定,提高生存率。 安全感,掌控力,自信心。

  抑制死亡恐惧 宿命论 频繁回忆过去,过去肯定活着,而且结果已知晓,要不然没法回忆。

  负能量才是本性,追求幸福的人更容易的抑郁

  2 基因传递优选问题 两性择偶

  男:高富帅忠 女 白少美贞

  装饰品欺骗,过度展示。 无法直接辨别好基因只能看基因表现的成本。 欺骗无处不在. 时尚不断变迁源于剔除欺骗,卖肾 钻石 IPHONE 房子

  3 本能(潜意识)

  梦境与催眠是 抑制了 意识

  A 催眠: 笔仙 气功 B 梦境 清明梦

  4 灵魂出窍 宗教体验上帝天堂 濒死体验

  A 大脑神经刺激感觉错位 致幻剂 毒品 癫痫 神经病

  视觉听觉触觉错位 商业谈判 给你舒服的谈判环境

  5 读心术 算命 识人

  捕捉微表情 微动作

  例:聪明的汉斯

  简易方法 干扰效应

  例想知道你看不看懂汉字,就写“你是个笨蛋” 你表情有反应 就说明你

  懂汉字。

  动念动作 想象身体活动,对应肌肉会微小动作。

  例 你拿刀砍人了,在杀人现场附近会想象砍人动作。 测试你手臂肌肉

  有没有反应就知道地点了。、

  星座学 因为相信,所以美好。

  对星座信息了解越多,预测越符合科学问卷表格。人因为相信星座所以主动适应星座预测。

  6 行为与意识

  意识是对当前生理反应的解读,对行为历史的解释。 历史在前,意识在后。错觉解释

  例 当你动手打字的时候,是先把字打出来 然后大脑对打字这个动作进行分析 得出结果 是打字这个东东!然后你知道了我在打字。当中时间差三分之一秒。

  爱情生理感觉:心跳 紧张

  双人体育运动产生爱情感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当你不知道喝酒脸红 或者运动 心跳 效果最好。就是错觉。喝水中加酒。玩不熟悉的运动。自己无法对这些行为产生的心跳解释就会解释为爱情。

  7 越安逸越不幸福 通过努力获得奖赏机制 大脑伏隔核-纹状体-前额叶

  皮层 环路伏隔核是奖赏,纹状体是运动,前额叶是思维。

  如何一生幸福 做必须用一生来做完的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迷人的假象》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