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江东去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9 04: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江东去经典读后感10篇

  《大江东去》是一本由阿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页数:19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江东去》读后感(一):感受那个时代爆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势造英雄,每个年代都有风起云涌惊涛拍岸。《大江东去》讲述了在经历了文革”之后,在中国这片蕴藏着巨大爆发力的土地上,百废待兴的一段历史。它不像三国那般气势恢宏,也没有贞观之治欣欣向荣朝气,更类似一个盲人靠着被打折了腿脚,摸石头过河,前方是什么,没人能确定,无时无刻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紧迫感。这个时期名字改革开放

  小说中有各色各样人物演绎着各自故事,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我在他们当中寻到了父辈们的影子,把其中故事与自己童年见闻对比,还真就是那么一回事。至今还怀念清澈溪流中摸虾的情景,那少时的一幕幕也如同大江里的砂砾,滚滚东去,澎湃褪去后黯淡大海之中,了无生息。只有偶尔一睹那早已破旧不堪的残垣断壁,才蓦然望见阑珊独影,甚是怀念!

  读完这部小说,最大感触就是前人创业的艰难,以前只知道改革开放是邓小平提出的理念,而今才体会到这四个字包含着憧憬、血汗,还有绝望。要成事就需要牺牲,哪些东西可以放弃,哪些不可以,因人而异,都有自己的原则。在某一天,我们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如果需要牺牲的是原则呢,该如何抉择?听过很多人的回答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若真是如此倒也值得欣慰,看的最多的却是自欺欺人以此为戒期待自己也能从善如流

  不读史,无以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业之维艰。读书明志,用勤思来升华认知,以更高远的视界去看待人事

  《大江东去》读后感(二):不想当学者作家不是好商人

  不想当学者的作家不是好商人

  阿耐是个有野心的人,她有着女性作家中并不常见广阔视角宏大格局,她从不是简单的把自己定位成作家,而是当做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记录者、社会观察员。她的小说,有时是历史书,有时是社会学教程,有时兼而有之,比如这部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文学作品中最精品的一部,当然这是纯粹个人意见。它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文学性,而在于它铺陈开来的那段辉煌的历史,历史中的各色人物生动的编织了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农村经济变革神话

  借欢乐颂的东风,有幸的看到了阿耐的另一部长篇,大江东去。这是一部比欢乐颂好的多的作品。更有历史的印记,更写实,有人说深度模仿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对我来说无所谓,激荡三十年以大事件为视角,大江东去以人为视角。一部是商业史,一部是商业史小说。我不会混为一谈的。关于作者,阿耐其实是广受争议的作家,当然争议也是流量的一种象征。有人批评阿耐的势利,有人质疑阿耐的文字功底事实上,越是年代距离近的作家越容易受到批判人们把旧的经过历史验证普遍视为经典,而近在眼前视作浅显之作。话说简奥斯汀专注于写一郡男女肤浅爱情故事都能载入史册,受人敬仰,视角更宽、格局更大的阿耐为什么不能?况且阿耐是一个不能从文学层面定义的作家,因为她的非科班和业余写作身份。写小说要有体验,凭空捏造的只有脑残文,总裁文、玛丽苏文。我相信以大视角描述改革开放几十年的世事变化,商海中的人非常适合,而包邮区的人更加适合。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几十年的日记串成线,而对我们来说是已是煌煌巨作。当然,小说不完美情节人设有bug,叙事手法平实普通,然而,作为通俗阅读,故事的精彩和宏大可以补救这一切。不能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更要作为历史来读。

  说回小说,多支线横纵交织,围绕核心人物人物宋运辉织了一张网,通过人物关系纠葛发展,把中国近年来的多种经济制度发展脉络交代给读者。4个主角,四种经济体的代言人

  宋运辉,农村家庭出身业务干部,扶摇而上平步青云晋升大国企高管。既有个人奋斗,也有婚姻带来的裙带关系也是个人奋斗的一部分(对于和程开颜的恋爱婚姻完全是不主动拒绝负责态度),人品够得上及格线,永远理性,几乎没有什么利益负分的决策人生唯一一次似乎的感情用事,与前妻离婚再娶华侨女学生梁思申,似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走钢丝,其实也真是结盟旧权贵实现阶级晋升,坐拥江山美人大好契机损失是丁点全无的。毕竟话语权是掌握在权贵手中的,被离婚的程开颜没有得到任何舆论支持,宋云辉自然也得不到舆论的批判。而他利用权力妻子调换新工作,骗其离家、逼其离婚和离开女儿,以及对程父以其儿子前程作为要挟而不能支持女儿的的经历也不过是权力寻租在家庭在感情上的一次小小映射。宋云辉基本是计算机一样存在冷静精准。从个人品行而言,他算不上良知泯灭,但情感绝对算得上麻木不仁。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什么感情,更加不会有太多感情用事的可能。尤其对其女儿的态度称得上令人发指。只因不够爱前妻,厌屋及乌,对女儿从基因上就充满了嫌弃,舐犊之情是丁点全无。(说其无情,请看其对前妻生的女儿的态度,离婚之前就是一副嫌弃的样子,深感自己的优良基因被前期的劣等基因玷污,生的女儿也是次品的样子),也正因其无情,这样的人来适合做企业,总之商战无父子,宦海少亲情。换个视角,诚然,宋运辉有能力城府,非常能干,然而他的人生依然算是开了挂的,上级永远是信任他的,女性永远是青睐他的。这样的人生轨迹许可出现在五六十年代人的身上,但在八零九零后,几乎不可能。国内外技术鸿沟即使没有被填平,至少也大大缩小了。技术精英不再匮乏,宋云辉似的原生阶级注定不会有如此平坦的上升途径

  雷东宝,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代言人。如果没有最后包养小三龌龊事儿,也许会成为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人物。热情直率,爱打抱不平,有能力、一心为公,天生自带领袖光环,当然缺点也很多,为人粗鄙,不尊重女性,没文化。他是那样的一种人,像历史上的张飞,粗中有细,极强的个人魅力。他对政策有着一种敏锐嗅觉,有些时候,他可以走在时代的前言。他是小雷家的领袖,为全村人带来了利益,带来了实惠。所以他有强大群众基础,深受小雷家人的爱戴。然而利益是衡量一切的砝码,当他的盲目扩张为小雷家的集体经济带来阴霾时,他的兄弟朋友抛弃他,他的相亲逼迫践踏他。历史走的太快了,一个农民不可能永远靠直觉就能正确判断他的走向。就像集体所有制之崛起并非雷东宝一人之功一样,其覆灭也并非雷东宝一人之过,而是一个时代,一种经济体注定的终结。只是他那些昨为父子兄弟,今为仇敌的乡亲们并不知晓,改变他们生活的是历史,是历史进程

  杨巡,私有经济体代表。从小商小贩、到小坑小骗,栽了跟头吃了亏以后,回到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大陆上来。在他身上,看得到资本原始积累的样子。艰难的起步,谦卑的求爷爷奶奶,向所有人低头妥协,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大树。瞧不起二世祖,又不敢开罪他们。向往财富,向往白富美。一日暴富便虚荣心爆棚,觉得自己有了平起平坐资格。又忽地被踩在脚下,再次发现自己蝼蚁般的低下,于是继续装孙子。然而,他还是成功了,屈辱的奋斗后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我相信这样的大大小小的私有经济体,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存在。

  最后,梁思申,外资经济大代表。好吧,这个任务太多苍白,几乎是寄居在宋和杨故事后,尽管人设很完美,超强的家族背景,然而原始积累又靠顽强的个人奋斗,不同于混吃等死或者不谙世事白痴二世祖。即是投行精英,也有大量自己的投资项目,然而全书看下来印象最深的适合杨巡合资开发商地产,至于强大的投资和经营能力,抱歉,没看出来。精明能干又有原则,善良是的骨子里还有点单纯。好吧,各种人设加在一起,让我质疑了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是的,我不相信一个商海沉浮多年的生意人纯洁。阿耐极爱这一类女性角色,高学历,高智商,高能力,高颜值,当然还有高深莫测家世背景。然而因其离我们普罗大众的生活太过遥远,缺少共鸣,反而不太容易得到读者的喜爱

  这部小说在这个全民讲经济,人人要创业的年代又有另一种启示借鉴。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相信三十年后,阿耐会因为记录了这段历史而被写入一段新的史册。

  《大江东去》读后感(三):灰烬尘埃为什么要互相憎恨呢

  刚看到《大江东去》的第一本时,是十分喜欢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40年,适逢经济增速变缓,在这样一个节点回顾过去显得特别有意义

  如今我们衣食无忧,人模狗样,似乎生活一直都这么美好。但回溯历史,幸福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伟大奇迹的背后往往都是卓绝的努力和过人的胆识

  以雷东宝为代表的农村集体经济,以宋运辉为代表的国有经济,以杨巡为代表的个体户,他们为了生存和成功,无一例外都在前进的道路上坚持探索

  然而此书写到宋运辉离婚的前后就开始变了。

  先是宋运辉利用权利逼程开颜同自己离婚,然后因为嫌弃前妻没出息而阻止她与女儿的见面,最后还不停抱怨由于前妻的遗传导致女儿智商低下……

  作者阿耐借着笔下主人公之口,坦然叙述着这一切。无论是从伦理角度,从人情的角度,又或者是从法律的角度,我实在想不出来作者哪里来的这样理直气壮堂而皇之的逻辑和论述。

  不过相对来说,宋运辉这个人物还算刻画得好的,至少是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优点的。待看到后半部分梁思申的大量篇幅,实在是让人尴尬不已。

  梁思申被塑造得近乎完美。作者通过她的视角,把所有的人都鄙视了个遍,不是智商低下,就是文化底蕴差,或者是官僚市侩,或者是道德败坏,总之看谁都不顺眼

  诚然梁思申是成功的,她的成功固然与自己的勤奋努力密不可分,但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己的家族背景,因为自己的命好呢?

  相比较阿耐的精英主义,我更欣赏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你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那些没有你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懒惰,也有可能是因为不幸。再扯远一点,灰烬和尘埃为什么要互相憎恨呢?

  《大江东去》读后感(四):大时代下的你我他

  环境境遇不断雕塑着你我他,在1978-1998这二十年的特定时代下,阿耐通过宋运辉、雷东宝、杨巡及周围众生相,表达了自己对人性对生存成长的思考。通过欢乐颂认识的阿耐,很难想象这么大的部头,如此深刻人性的展示,出自于女子的手中。很多人将此系列平凡世界相比较,同样是人物刻画,个人认为大江东去更鲜活更深刻更有可借鉴性。

  (一)宋运辉

  作为一个出场的男角,从无法考取高中指责父亲导致自杀未遂的出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会悔恨,更会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自私的人。他很努力,从个人努力成长到利用人际交往的脉络努力,不断的攀爬,每一步的滞后都是不被原谅和允许的。

  (二)雷东宝

  一个敢想敢干的粗人,工作中自带福气。不断的高人指点,常年雄霸小雷村。最后的凄凉,是常年的一家言造成的自大忽视。作者对这个人物还是爱的,即使到最后,还有爱他的人,和子女相伴。只是雷东宝还是那个雷东宝么?

  (三)杨巡

  小小年纪背负一家老小,很少描写杨巡的不容易,更多是他的精明和算计。没有煽情矫情,更多的是商场厮杀人心肉长,在一次又一次的高干子弟欺凌下,一个无所根基底层的小馒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鄙弃他的世俗心机

  每个出场的人,在阿耐的笔下都鲜活的犹如你我他,没有大奸大恶,只有利益面前的攻心,本身发展的局限,不断成长的历练

  喜欢佩服阿耐的观人入微,大开大合。力荐

  《大江东去》读后感(五):黄金的十年,大江东去第一本

  大江东去 作者,阿耐 第一部1978-1989 首先要感谢网易蜗牛阅读这个APP,大江东去这个系列本来去年想买但是后来没有顾上买,俺能说什么,要看的书太多,想看的书太多,自己的时间太少,自己的精力不够。 这个APP开创的(也许不是首创,但是俺是第一次接触到的)每天一个小时免费阅读平台上任何书籍方式,对于俺这种骨灰级书虫来说,是很不错的体验。 杜绝了俺每次拿起书就放不下的情况, 毕竟,俺作为一个不是金牛座但是挺小气的乖宝宝,让俺再去花钱解锁时间,暂时是不会出现的(也许以后有让人十分欲罢不能的书,另当别论)。 书归正传,大江东去,这个包装的应该是三册。 目前本人阅读完毕的是,第一册。 讲述了1978-1989年十年之间某个城市中的各个阶层地人在机遇,挑战,政策,生存的局势变化中的浮浮沉沉。 相信那个年代的人会更加有代入感。 作者,阿耐,没错,俺没有记错的话就是写出了,欢乐颂,的那个作者吧。 二,三两本书俺还没有看,这样去写自己的感受个人感觉更加的有侧重点和针对性。 这十年间,主人公一,宋,从一个成分不好什么机会看起来都会被吞噬但是幸运赶上了政策的春天得到了求学的机会千方百计如饥似渴地充实自己也不断地从身边的人那里学习完善自己的大学生,到进入某厂成为技术骨干,到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年轻新贵到因为权力倾轧不得不出走进入新天地迅速成长为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大的项目的掌控者,这其中,父母,姐姐,周围的朋友,他的姐夫,甚至他的妻子岳丈等,无论是给了他好的助力还是坏的影响,是他们和宋自己造就了1989年的他自己,虽然会有很多压力会有挫折会有不顺,可是,当下,他觉得自己掌控着自己的生活,也掌控了很多人的生活。 雷,从一个转业回来的退伍军人成为村子的领头人,俺从来没敢把他看做是有勇无谋莽撞孟浪之人,他粗中有细,有干劲,做事有魄力,如果他将其自己性格中的缺点都改掉,那么,他性格中的优点相信也会消失,十年之间他带领自己的村子,成长了,有钱了,但是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坚持,他第一次婚姻美好到不真实果然作者安排书中第一个美好的女性角色第一百二十页就离开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韦其实更加符合两个人的性格和气质。 书中还有一个人物,杨,作为个体户的典型,作者安排他的出现是在书籍到了百分之二十的时候,毕竟杨和宋,雷两人比起来年龄更小,但是他的奋斗经历作者更加多的浓墨重彩,小试牛刀,东北扬眉,东北折戢,东北重整旗鼓,挥师南下,站稳脚跟,他的经历如同过山车,不过他的身上也更多的提现了劳动人民穷则思变的精神。 第一部中出场的徐,梁,虞,几人也有各自的轨迹,不过就目前来看,个人感触最深的是这三个人,代表了那十年,中国经济中的主要弄潮儿。 有人将阿耐这部大江东去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相提并论,不过平凡的世界俺没有认真研读(惭愧),所以单独的拿出大江东去这个系列来看,第一部,作者明显的描绘的还是成功的人的事情,是的,这里面的人压力大变化大经济发展困难没有头脑,但是他们最后截止目前,都会有好的结果,是的,只要努力,只要敢想只要肯干,他们都得到了自己的成功。 总的来说,语言风格8.1分,人物刻画8.5分,故事架构8.5分,内容充实度8.4分,综合得分8.375分,推荐指数四星。

  《大江东去》读后感(六):我能想到的更合理的剧情是宋运辉变成绝命毒师

  《大江东去》是阿耐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财经类小说讲述从改革开放以来到1998年的二十年间,三个社会底层人物的发展历程。这三个主人公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体制下的人物。主人公宋运辉是国有体制的代表人物,宋的姐夫雷东宝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同乡杨巡是个体户经济的代表人物。三个人物的起点都是一穷二白的1978年,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凭借各自的努力获得了不同的成功。

  小说巧妙的把社会背景的演变和三个人物的发展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部精彩辉宏的当代历史画卷。宋运辉初期因为家庭背景问题导致求学处处受阻;雷东宝因为政策因素,在推进集体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处处掣肘;杨巡则受困于社会对个体户的另类眼光,屡次遭遇灭顶之灾。不得不说,作者阿耐对社会经济的观察是非常独到和细致的。要写出如此生动细腻的小说,必须对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一点,阿耐做到了。

  读这本书后,犹如经历了一遍社会一般。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而阿耐的这部作品,完全可以用“读此一本书,胜过社会走一遭”来形容。如今养尊处优的莘莘学子,哪里能体会到宋运辉因为背景不足在国企中处处受牵制,在国企不同派系中被勾心斗角的内心挣扎;哪里能体会到雷东宝被此一时,彼一时的政策玩弄的心情;哪里能体会到杨巡这个个体户被官宦子弟蹂躏的悲惨。这本书,洋洋洒洒,把小人物向社会上层努力的艰辛都细致的描述了。

  读完《激荡三十年》,充其量也就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革有了大概了解,而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则是把这个变革的过程,还有在这个过程经历的阵痛形象化了,让读者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了解。

  对国企中的权力斗争,对农村人的短视,对社会上的不公,全书的描述都可圈可点。但是让我深感缺憾之处是对主人公宋运辉的性格塑造无法自圆其说。

  在前两部的叙述中,宋运辉已然深谙国企体制中的权术之道,一步步地排除异己,达到职场巅峰。在宋的上升之路上,阿耐有意无意地让读者意识到宋运辉的本质已经变了,从一张白纸变成为一个国企精英阶层,并且具备国企精英阶层所需要的素质:技术和权术。

  宋从技术着手,先成为工厂里不可替代的一员,然后靠着水书记的提携,一步步往上爬。在此过程中,他也磨练了在国企中发展所必须要的一项硬功夫:权术。成为后来他排除异已,得以不断上升的基础。在宋升任金州厂副处之后,宋已然不是当年那个毛头小子了。我以为作者想表达的是国有企业就像一个大染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任何人进去要想到达金字塔顶端,必然要顺其游戏规则。

  由此我想到《绝命毒师》里的老白,宋运辉的缜密心思和精于算计和老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老白最后陷于自己的毒品王国无法自拔,最终自取灭亡。而这种结局却是让人们惩恶扬善心理最好的一种释放。由此自然联想到宋运辉身上,由剧情走向认为他后面肯定也要Breaking bad,这样才合情合理。没想到作者在前面做的那么多的铺垫,到第二部的结尾都清零了,笔峰一转,宋运辉摇身一变莫名其妙地又成了一个高大的形象,还在离婚又托儿带女的情况下,迎娶了白富美梁思申。之前他对前任妻子程开颜的冷血;设计陷害东海前厂长;为了自己的姐夫屡次干预司法;为了得到梁思申,蓄意引导梁思申对杨巡的揣测,如此种种,在第二部结尾都不见了。反而被宋运辉玩弄的杨巡竟然对宋运辉愧疚在心,宋运辉也成功抱得美人归,而且还名利双收。

  作者塑造的宋运辉不像其他的反面角色如虞山卿一样有对金钱和美色的迷恋。可惜作者漏了一点,宋运辉虽然不贪恋金钱美色,但是对权力的追逐却是任何人都所不能及的。从金州厂里公然与闵厂长作对,建立自己的团体,再到在东海厂公然藐视中央委派的书记,大权独揽,架空书记,甚至把最好的座驾给自己。这里都透露出宋运辉对权力的贪恋已经无法自拔。

  很遗憾,作者阿耐让这样一个两面派的主人公在最后堂而皇之得到了圆满的结局。或许是在当今大形势主旋律下的无奈,或许是作者一厢情愿不想让本书来个太悲壮的结局。但这毫无疑问成了全书最大的败笔,让人顿感前后矛盾,摸不着头脑。

  整个周末都没有从小说第二部莫名其妙的结尾中缓过气来。也让我再也没有兴致看小说第三部。

  《大江东去》读后感(七):大江东流去,奔流永不息

  连着两周,都在读阿耐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几近180万字,厚厚三大本,终于读完了,因为是小说,书评简略述之,仅作为个人阅读笔记和诸位阅读参考。

  1/《大江东去》的作者阿耐据说是宁波人,所以处处能见到熟悉的影子,估计长三角一带的60后到80后读来会尤为亲切。文中主人公宋运辉所在的国有大型化工企业东海厂有镇海炼油厂的影子,雷东宝代表的村集体经济有奉化滕头村、慈溪的工业村镇、温州以及萧山等的影子,杨巡代表的个体户民营经济能看到温州商人的影子,甚至书中的人物名字-东宝、忠富、红伟、土根、正明……都是典型的浙江农村人名字,所以读来格外亲切。

  2/《大江东去》故事从1978年开始展开,直到1998年,宋运辉从苦读书到国有大型企业的国企官僚之路,雷东宝带领小雷家村办集体企业到锒铛入狱到面对危机的集体经济之路,杨巡从走街串巷卖馒头到倒爷再到民营企业的个人之路,梁思申世家子弟从小出国金融投行高举高打到渐渐面对现实的精英理想主义之路……四条路因为人物的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了1978年11届三中全会,到改革开放,再到亚洲金融危机的20年场景。

  3/这么说来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不就是一部纪录片式小说嘛,有啥看头。不然,这部小说相当有看头,它获得了官方认可,拿了五个一工程奖,封为写改革开放30年第一小说;它也获得了商界学界认可,有人说要研究这个时代,《失控》、《道德经》、《平凡的世界》、《大江东去》是必读书目,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但不明觉厉;它同时当然也是一部很好看的文学小说。

  4/首先好看在“懂”。一个长篇小说要写好,要么写自己特别懂的,要么写大家都不太懂的。所以架空、玄幻之类的反而好写一些,因为大家都不太懂,可以瞎编。现实不好写,越近越难写。大家都经历过那个年代,太假了不好看,太真了也不好看,好看的必须是以点带面,真懂真写。阿耐从过政,担任过国企高管,至今商业仍是主业,写作是爱好,所以懂政策、懂财经、懂市场、懂人情、懂世故,书中的三种类型企业形态面临的问题,个人的成长,情感的纠纷,都懂,所以好看,而且懂取舍,以点带面,看完三本,20年恍然过去。

  5/其次好看在“大”格局,“巧”结构。四个典型的人物,在20年发展洪流里不断前行,阿耐说“我有幸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所以她要写的是一个时代,每个人物是一跟萝卜,拔出来带出一大块泥,官场斗争、商界斗争、政策变幻、人性变化……一整个时代的都被勾勒出来,但却又在结构上偏偏大巧若拙,以年份从1978年-1998年,一年一年写来,读来身临其境。

  6/很多人把《大江东去》和《平凡的世界》拿来类比,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两者的差异。雷东宝和孙少安起步相似,都是村里的带头人,甚至都从承包砖窑开始;宋运辉和孙少平相似,都苦读书一心求学上进;但《平凡的世界》故事在西部,所以更扎根土地,更扎精神世界,《大江东去》故事在沿海,更外向,更投入物质世界;《平凡的世界》里的完美女性田晓霞是理想主义者,早夭,《大江东去》里的完美女性梁思申是理想女性,但慢慢接受现实主义,保留理想,所以活得令人羡慕。路遥是文人,平凡的世界写于1991年,所以其实只感受到了改革的苗头,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层层波动;阿耐是商人,《大江东去》大量的故事发生在1992年南巡讲话后,她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苗头可思考人性,洪流则只能泯灭理想。所以两个疗程对比读,确实更好看。

  7/阿耐喜欢强者,所以这部小说有着乐观主义向上的力量,但阿耐内心中大约也有书中女主人公梁思申的理想情怀,见偶像逐一倒下,只能求取时代浪潮下,弄潮之余求得心安,但是潮还是要弄的。书中的梁思申是阿耐另一名作《欢乐颂》里安迪和曲筱绡的合体,大概也是阿耐的理想形象追求吧。

  以上7点,供打算读这本书的人参考,180万字,每天阅读10万字,如果读的话,准备好半个月吧。

  摘录一段书中的话,写官的,我觉得很恰当:

  “官啊,谁进了这条道,慢慢地,慢慢地,姓啥名啥都不重要了,最后都变成同一种人:官,这叫同化。没办法啊,大家都那么做,你能不那么做?所有的异类都是要做出头椽子的,活不长的,何况是在最磨人的官场。要么走人,要么成官僚,没第二条路。”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号:丫说(ID:yatingshuo)

  《大江东去》读后感(八):作者心中需有大丘壑,大格局,方能有如此佳作

  烹一壶清茶,掩卷回放书中的一幕一幕,有时,我感觉更喜欢她的上半部,虽然那个时代相对闭塞和压抑,但也更加单纯和干净:

  宋运萍对东宝的任劳任怨,体贴入微,和对他们的小窝那份死心塌地的爱,是那么真,那么纯,外人看她活的那么苦,可两个人心里又是那么甜。

  还有杨巡和戴娇凤,不论后来命运如何捉摸两人,可最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是那样的心意相通,即便小杨巡穷苦潦倒,大东北远在边陲,天寒地冻,小戴也啥都不想,啥都不要,就那样义无反顾得跟杨巡走了。。。这份淳朴,或许也只有那个年代才有。

  但我也喜欢下半部,会不由得期望阿耐能写的更细致,更生动些:宋运辉,运筹帷幄,兵不血刃的冷封“空降”的马厂长。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本领。后来又处心积虑,步步为营的把东海牢牢的控制于鼓掌之中,虽说有时姿势是难看了些,但是商场如战场,这里只有弱肉强食,李力倒是仗着皇亲国戚一时优雅了,可是军功从来都是打出来的,靠父辈荫封的,好的了一时,难以好的了一世。

  老谋深算的外公,目光如炬,虽口口伤人,把锋利的外表下却满是睿智和独到的清醒。还有思申在资本市场的纵横捭阖,在亚洲金融危机遍地狼烟时,她却在这场“秃鹫的盛宴”中,奇迹般的将大厦将倾的梁家化险为夷,无不让你拍案叫绝,大呼过瘾。

  后来,我慢慢就想,可能我更喜欢,是这样的一种生活:让头脑始终处于激烈的风暴中,因为我们的大脑的确需要“残酷的竞争,和飓风般咆哮”那样强劲的冲击力来补充精神营养。而内心,却更渴望“采菊东篱下”“心远地自偏”的平和,宁静,需要屏蔽掉一切外部世界的噪杂和漫无目的忙碌,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独享一片“真,善,美”的净土。

  大脑是处理越复杂的事情,越容易快乐,而内心是越简单,越宁静,越幸福,这是那样矛盾而又统一。

  《大江东去》读后感(九):难得的好书

  几乎是花了一周所有的业余时间,一口气将《大江东去》三卷读完。阿耐这边本写的真好,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也看我见识到人性的善与恶。针对男主宋运辉,写出了他的奋斗、他的骄傲、他被时代裹胁的无耐。至于他被许多读者批判的与前妻离婚的情节,我确认为大可不必太过苛责。宋是那个一个内心骄傲的人,对工作有追求,对伴侣有要求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初程家找个门的时候,他本能就是抗拒的,如果不是程家设计的过夜事件的发生,他是不会接纳前妻的。婚会他试图影响前妻、帮助她学习进步的努力也失败了,夫妻间差距越来越大,老婆对地位不断上升的宋越发的疑神疑鬼,更是加剧了夫妻间的不信任,这样的婚姻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至于与梁思申的结合,我认为只是宋离婚后的果而已。这样一对优秀的人,彼此前相互欣赏、相互爱慕,是很正常的事情。宋的离婚,为他们的结合创造了现实的条件,他们自然而然的走到一起。

  《大江东去》读后感(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忽然想起最近在背有关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习总对青年人的号召中的一句: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用来评价《大江东去》中的诸位主角刚好合适。

  改革春风将至,开放方兴未艾,无论是国企、集体企业还是个体户,只有那些勇于弄潮,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才能走在时代前列。将这部大作定性为“史诗”有些过于褒奖,但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鲜明写照,还是很生动的。宋云辉天资聪颖,勤奋自律,人后又有些并不光彩的小手段;雷东宝果断刚毅,说一不二,又带有自身的局限性;杨巡机灵讨巧,察言观色,又脱离不了爱钻营的小农意识。几位男主角的形象相对比较饱满,女主的塑造就有些“玛丽苏”了。总之,很期待电视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江东去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