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美记》是一本由韩松落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窃美记》读后感(一):韩松落,疏离而难解难分
韩松落,疏离而难解难分
文/碎岁
游动在上层的:娱评人韩松落
因为个人不可药救的松懈,我对那些精力旺盛、创作丰沛的作家特别感兴趣,我不知道他们巨大的热情来自何处,也不知道什么经历造就了他们的意志与能力。当我看到韩松落时,我很快便被他那源源不断的妙文吸引了。在他的博客、豆瓣、以及无数文化娱乐媒体上,那些文章层出不穷,仿佛是一个团队在运作,然而鲜明的个人印记又让人相信这的确出自一人之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让人叹服不已。此何许人也?
搜索他的资料,看他出过《为了报仇看电影》、《我们的她们》,在多家知名媒体同时开着文化娱乐评论专栏。娱评人,关于韩松落,这是我们最先了解到的身份。他总是寥寥几句话,就直抵本质,无论是戏外人,还是戏内人,他总能捕捉到他们被忽略或被隐藏的内部真实。他似乎是过目不忘的,脑子中存储的巨大信息量,已经不能用文化娱乐图谱或字典形容,而直接是一个数据库,无论什么作品、何人何事,他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将判断迅速转化为一篇篇通脱自在的文章。而其文字又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游刃有余。笔锋之下,百态昭然,水落石出。
稳居在中间的:作家韩松落
如此一双洞察万物的慧眼,一派艳惊四座的才情,如果仅仅写些评论,显然大材小用。好在韩松落也写其它类型的文字,它们珠零玉碎,散插在他那页数惊人的博客中。当他的《怒河春醒》出版时,我凭嗅觉就知道内容和封面一样漂亮,买回一读,果然。在这本书中,韩松落用静夜深呼吸式的从容简淡,将他的成长往事慢慢勾勒出来,无论是故事的中止,还是笔力的拿捏,都每每恰到好处。他的写作,像是一种回忆的仪式,从不越位,因此文章也有了相应的风度与余味。
这本书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四辑《报纸拼图》,在这里,他用一两千字的篇幅,去为人生塑形,或与人性对弈:《惊起千只白鹤》是灵魂超脱的瞬间失重,《旧闻》是人生无法直面的肮脏、滞重与孤独,《高原百合》是美的生长和传递,《他们全都知道》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自私与怯懦……而它们的书写者正如其自道,就是那个沉默的看报人,活在边缘,看着红尘,却知晓了一切秘密。——韩松落的书写,由此得到了力度与美学的双重保证,他内心已有足够的辽阔,让笔下的文字与世界势均力敌。他当然是有写大作品的能力的,《处处蔷薇》等几则短篇和他的黑童话系列,就露出了这种气象,对此,就看他写不写了,如果他写,那么中国多半的小说家都得下岗。
我始终着迷的一个现象,便是硬币正反面的对称,这一现象在人的个性特征中也有类似表现:那些最透悉人性幽暗与世界残酷的,往往也最善意宽容、怀旧细腻。这个经验在韩松落身上再次得到印证,他少年时写下的一批歌曲,将他的多愁善感深深出卖。他自嘲说只是自娱自乐的酸歌怨曲,但这些纯真到危险、忧伤到失神,又青春到耀眼的音乐之箭,却穿透了二十年的时间,瞬间射中了听众的胸膛。它们是在流行和民谣没有分家的时候写成的,也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朴拙与真诚,质地纯正、纹理大方,没有任何弯子的抒情方式,都让人一听倾心,思绪飘扬。
《往事如烟》是标准的乡村民谣,对故乡、田园、劳动与亲情的思恋,让主人公对现在产生了高度怀疑,想回到过去,然而时空的双重距离却又提醒他做出另一个感叹:往事如烟。歌曲不疾不徐的调子,正好将这种情感的摇摆托了出来。《和田小夜曲》是一首绅士式的情诗,既谦卑又骄傲,既深情又端庄,歌曲和主人公一样,平静的气质中透着不凡。新疆味极浓的《黑森林传说》有着和旋律一样急转不停的故事节奏,短短的四段歌词完成了一篇小说的任务,让人感觉神秘而意犹未尽。《金盏花》则是一首唯美至极的情歌,里面的爱情有着金盏花的美丽,也有着金盏花的寂寞,在一年年的枯荣轮回之后,它们带来的温暖与失落,都让人不忍触碰,歌曲将叙事与抒情完美融合起来,为那些未完成的爱情献上了花束。
植根在深处的:旷野之子韩松落
好吧,这是我们面前的韩松落,这个外表腼腆内心复杂的多面人,以他超强的自制力,在遥远的西北小镇上,过着他的僧侣式生活,他的稿子,还是雪片一样从容不迫、纷纷扬扬。而我们的好奇心也慢慢获得了满足,我们知道,其实这些都是假相,他真实的身份只有一个:生长在南疆的旷野之子。——了解了一个人的童年之后,我们就获得了如来的眼晴,纵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如来也都知道,那些东西,是他变的。
他在河流、山坡、望不到边的青草和野花中长大,他熟悉它们的味道和脾性,尽管他后来远离了那个地方,但他的血液和灵魂已无法改变。这是韩松落文字风格的成因之一,也是他内心强大的秘密之一。他自远方来,他到远方去。援疆建设注定了他最初的生命知觉,他与这个世界,疏离而难解难分。这种姿态与关系,或许并不是他最想要的,但他仿佛也别无选择。好在有文字,他用文字平息这一切,他的素净与冷峭,对应着他的疏离,他的丰富、准确与烟火气息,又对应着他的难解难分。看吧,这位旷野之子,终究会变成一片旷野的,既然他的文字已像旷野一样,气脉强健、悲欢一体,辽阔而绚丽多彩。
《窃美记》读后感(二):泛起生活的涟漪
大多数人可能觉得韩松落落笔温润有力,把声色犬马的娱乐圈剖析的精准犀利。现在我们换一个思路,有一个共识就是娱乐圈的明星其实是一种产品,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供我们消费的、想象的、接近的但是却又求而不得的。所以不光他们的演唱会、他们的一颦一笑、他们的美艳他们的华服都是供观众和把玩和欣赏的,就连他们的私生活也是。
娱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如此。在消费他们的私生活,从他们的点点滴滴的私下为人处世,从他们在大荧幕上的形象推测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从那群漂亮的影子上,我们终于明白原来他们也是普通人,卸掉光环和胭脂俗粉,他和你我一样,落于尘土,归于世俗。
而他们内心最隐秘的情绪波动,家长理短,其实我们并不关心。我们关心娱评中的他们是不是符合我们对于这个时代偶像的想象,他们是我们的一种消遣,这种消遣其实是对世俗生活的反抗。光影的世界宛若造就了一个乌托邦,它打破了现实生活的无聊、平庸。MV也好,演唱会也好,摄影作品也好它们让现实生活看上去多了一份幻觉,少了一份无聊。
娱评也是,看完后会感慨,芸芸众生,我们从他们的情绪起伏中,抓住一点普通人的身影,然后叹一句原来大家都一样。是啊,不论韩松落还是黄佟佟也好,他们只是角度不同、关注点不同然后勾勒出那群漂亮的身影,合上书的一瞬间,你消耗掉的每一秒无论有没有意义,他们都将继续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你也终将踏上常规的道路。怎么说呢,哪怕有一个瞬间只要让你动容都是好的,生活最大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读书也一样。
年老色衰的金城武和大腹便便的林夕。
这句话一定有语病,所以选择的基础不成立。金城武怎么能够老去,林夕即使老了也要像黄老邪那么风度翩翩,一出手就被瞩目。那些老了之后大家都会有的行动不便、口齿不清,他们是不会也不能够有的。
林夕永远是林夕,辞藻华丽,繁复如锦缎,温和如手中暖玉,坐在娱乐圈的后面,点一壶茶,谈笑间就是大作。
他们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位天使飞在天上的状态,怎么可能被雷电击中,落入人家的院子,被地球人收费观摩。
金城武越来越淡出视线,林夕一直好像都是局外人的状态,对于我们大众来说,这是最好的状态。
作者在书中有这样的一段阐释:
神话需要时间,像巨翅老人需要春天,而我们无法忍受的,恰恰是这最后一道工序:时间。……究其根本,正如米兰·昆德拉说的,我们无法做到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我们期待看到毫无瑕疵的生命,看到神话落地就已完工。我们用厌恶当下、追思过往的方式,表达我们虚妄的认同。
大众对于在聚光灯下而且自己喜欢的明星,既希望他们越来越好,也隐隐期待他们忽然掉下凡间的狼狈的样子。就像越来越老的金城武,时不时有捕风捉影的报道,发福啦,素颜购物啦,然后大家统一去抒发自己的情绪,或者一起去批判某些旧日新闻。所以,慢慢地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是一个大众观众会给明星“留全尸“的不二法门,或者像哥哥一样,纵身一跃,便从此只剩下永久的纪念和夸赞,在世时候饱受痛苦的那些流言蜚语,统统被隐匿。
大学的时候看到刘瑜写的书,眼睛一亮,竟然有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某些冗杂复杂的事情说清楚讲明白,使得看书的人连连拍大腿,惊呼:“这就是我想知道的呀!“
本书作者,韩松落,也是这样的一个存在。最初的是那本《为了报仇看电影》,看完觉得他把我们想说的都说出来了,而且语言精练、可爱。这本书以娱乐圈各人物为线索,以自己的见识为血肉,使文字有了精气神和态度。
有人说,韩松落是最有趣的人。
深感正确。
现在,有趣,成了很多人寻找另一半的标准。
人生漫长,有个有趣的人一路相随,估计是美事一件吧。
诸如复杂的娱乐圈,有趣的作者都可以写得简单,并且真的让人去深思背后的故事和背景。
你要啤酒肚的金城武还是秃头的林夕?
都不选。
要选一个有趣的人。
此文严重偏题,不知道想说什么。
今日杭州初雪,魔都小雨,我在一对秀恩爱的情侣对面,写完此文。
《窃美记》读后感(四):每周一书《窃美记》
与其说这是一部写给读者看的书,还不如说只是一部做着自己记录自己生活、观点的小册子。
看这部书之前,对这部书还是有所期待的,毕竟韩松落也算是一个名娱记了吧。我之前看过另一位娱记黄咚咚的书,很是喜欢,黄是典型的女性作家,文笔细腻,喜欢给读者看到明星光环下的另一个真实的面容。而韩先生则是另一种流派,他喜欢就一个娱乐事件或者一个娱乐明星来反映社会的种种,有一种社评的风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韩先生的书立意更高,思想境界也高了一层,但也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文章的可读性就有所下降了。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变得越来越喜欢看明星的八卦,看着这些没有营养的八卦,满足了我们的偷窥欲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八卦其实不仅仅是八卦那么简单,从社会意义上来讲,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韩先生也希望从这个角度入手来讲这更深层次的东西。然而,八卦本来就是人们茶余饭后用于消遣的东西,如果加上了些其他的意义,反而就不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了。
以至于我看这本书,看得时候觉得还不错,但放下之后,却想不起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可能,享受的还是阅读本身的体验吧。唯一能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章节的荐书系列,作者把自己喜欢的书、作家介绍给读者,写得很是真诚,倒是比之前的社评更能吸引人。
总之这是一部我个人认为无功无过的书,闲时读读还是很惬意的。
首先我得承认,在娱评人里面,韩松落算是活好料足的,可这也阻挡不了我边看边吐槽:
为什么每篇都要掉几个书袋,而且那些书和作者我都闻所未闻,而且引用的话多半都不知所云?
为什么总要把那么烂俗的娱乐圈边角料和那么高冷的典故辞章生拉硬扯到一起,一些分析和结论还明显站不住脚。
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个文艺到骨子里,看了无数严肃读物和冷门电影,目光深邃,气息谦冲,已然得道成仙;另一个呢,却在到处搜集那些热火烹油的八卦消息,谁谁的情史谁谁的艳照谁谁的资产谁谁的嘴仗都掌握得门儿清。这样的两种形象,怎么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呢?于是忍不住就会心疼他:哥,这么分裂你累不累。
更叫人不解的是,他从不刻薄,也绝少幽默,描述的明明是一个浮华绚烂的世界,文字却永远冷冽,有距离感,严肃过头。对于各种大小明星,他总是下笔留情,温柔蕴藉。唯一一次下了狠手刻薄了一两句,还是针对凤姐。
那感觉,就像费心费力给每个明星都打上一轮柔光还做了一次PS。
就这么一路吐槽下来,直到看到倒数第二篇,给柏邦妮的书《见好》写的一篇书评,才终于自觉有点理解他的写法了。
见好,就是相见好,相见欢,也是“见到对方的好”。了解一个人的出发点,不是找他的漏洞和不堪,而是抱着发现美好闪光点为目的。这种出发点,也许是出于刻意迎合,也有可能是源于性格上的圆融和良善,不过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这种做法的可操作性。
娱乐报道和时政社会新闻当然是不一样的,你去揭开一个明星光鲜的画皮,拿着放大镜去发现他的瑕疵,不但关掉柔光,抹掉妆容,使其素颜出镜,还要聚焦于他脸上的斑点,可这有什么意义呢?是有助于公共利益,还是彰显社会正义?退一万步讲,就算这么揭底是为了追求真相保卫读者知情权,可你如何保证在短短一两个小时的采访里,在外围的道听途说中,去确定他的那些瑕疵和不堪?如何保证自己掌握到的就是他的真面目,而不是偏见和中伤?
要抹黑一个人太容易,可要抹得问心无愧却太难,想凭借采访和搜集资料去完全了解一个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件可以整理出来龙去脉,人物却画不出完整面目,不管是中伤还是溢美,都会失之偏颇。
既然左右都是不准确的,都是没底气的,那你要往哪边偏呢?
最后我的结论就是,与其质疑,不如理解。特别是对于一篇人物稿来说,理解更是至关重要。再说一遍,这跟为人之道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因为这是最可操作的。能理解一点就是一点,一点点一步步地靠近,这样可能会流失掉一些趣味,但避免了滥杀无辜的风险。
《窃美记》读后感(六):雨枫试读 文字如此“嗨”
雨枫试读
《窍美记》是一本文字很嗨的书。
透过表面的“色彩”,看到内在的“魅力”。
即使表面是美丽的,不代表内在的精神实质也是健康的,欢悦的。
松落兄的文字让我们揭开事物的表象,看到了事物的内在,这种内在是我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亏有你,让我们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地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
要么说,文字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呢。
作为天使的文字,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不断遇见,从一二三四五到山海日月星,哪一件不是美好的,哪一件不是雅净的。
但是,作为魔鬼的文字,的确需要在有一番世间阅历后才能得到,得到的是将内心深处不欲告人的地方在无人的时间与空间,向或许无关的人暴露。
爱,总是让我们捉摸不定,那美呢,人人以为心中皆有,但笔下未免都能生花如玉。
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恶搞,但恶搞需要政治的开明,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包容,估且说这些都不难以达到,那么最初的一笔一划对文字的积累却是很辛苦的。
窃,可以让我们在自己没有的时候,从别人、别处那儿轻而易举地获得,这里不要说什么法律,也不要说什么道德,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快感,特别是在人人喊累叫苦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窃”。
窃来的,和拿来主义的拿来,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细,那么,我们对于美的窃取,就当从一分一毫地出发,直至水到渠成。
是以评也!
《窃美记》读后感(七):没关系,这就是八卦啊
非常不好意思,抄袭了目前最火韩剧的标题。虽然这部热火朝天的剧我看了一集就弃了,但还是不妨碍我很喜欢它的题目。感觉就像正失恋抑郁的坐在路边,一抬头看到刚放学穿着白裙子的女学生,一脸纯真的笑容对我说了这句:没关系,这就是爱情啊。很清澈的语调,很天真的笑容,瞬间就豁然开朗了。
我身边不少人对八卦非常嗤之以鼻,对某数字周刊非常唾弃,认为那些视觉效果堪比平面版小苹果的图文简直玷污了自己的智商。
可是,再次非常不好意思,我真的很喜欢八卦。总要有点“腥风血雨”的故事才能觉得这个世界其实还是很刺激的嘛。
我很喜欢看台湾一些娱乐新闻节目恨不得把祖宗十八代也研究一遍的较真劲。从《新闻深呼吸》到《TVBS哈新闻》,看到许圣梅姐姐在节目里打鸡血般讲故事的时候,我也经常打了鸡血一样目不转睛的盯着看。其实这些是是非非,真也好,假也罢,我喜欢的就只是故事本身而已。明星能够叫自己明星,说明他们已经准备好成为一般人欲望投射的目标,他们需要接受普罗大众的审视甚至窥视,你都自己躺在手术台上了,你不挨刀,谁挨刀?
《窃美记》完全符合了我看故事的心愿。想想,自己跟几百年前喜欢听说书的老百姓没有任何区别。而且标榜文青的我们,怎么还受得了知音类的故事体,我们需要的,是更高级的讲故事方式。一直以来我都很害怕励志类的书籍。看这些书感觉就是像在银行进行开门红会议。“你必须要XXXX!”“你一定要XXX!”“没有XXX,就不会有XXX!”我就差把这些宝典放在心口握拳发誓了。一本书如果强行灌注它想表达的情绪我是很排斥的。我喜欢的是润物细无声,其实故事的字里行间就表达了作者的爱恨嗔痴,这种和文字间的软性交流,我很喜欢,也很享受。《窃美记》就是一本很享受的书。
韩松落的文笔功力很厉害,看似只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但讲着讲着就升华到了另一种境界。大话西游开片有这样一个桥段,紫霞仙子遇到二郎神和四大金刚,开打了一段时间不分胜负,紫霞仙子索性扔下宝剑,玉手轻轻一摇,二郎神们就被紫霞仙子铃铛的铃声彻底迷惑了。看《窃美记》也有这样的幻觉,韩松落好像就是那个手拿神奇铃铛的紫霞仙子(虽然性别不符啦),读他的文字,会经常发出”我也是这样想的啊“”说的真的很对啊。”“分析的真的好到位啊”……的感慨。我会陷入深深地思考,他的每一句话看似简单,但写出来真的着实不简单。合上书本,不同于二郎神们清醒后的恼羞成怒,我会露出很欣慰的微笑,最后喊出这句话:这就是功力!
讲故事很简单,但把故事讲好很难。讲故事的人需要有很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把故事讲的吸引人。亦舒写了将近300本书,每一本讲白了无非是他爱她,她爱他,他不爱她,她不爱他。但写的本本都好看,没有几十年的功力真的不行。了解过亦舒的人都知道,她原来为爱情疯狂过,也为爱情绝望过。有过如此的大喜大悲,才能有如此冷静的笔触吧。亦舒迷叫她师太,也是真的意蕴深刻呢。
我对韩松落了解不多,知道他之前做过很多行业,知道他并没有生活在大都市,看他的豆瓣知道他看很多很多的书。能有这样文笔功力的,想来一定很传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虚实之间,字里字外,韩松落给我搭建了一个太虚幻境。行万里路,不如读一卷书。浪费鞋底,不如听有趣的人娓娓道来。这世界没什么好看的,韩松落才好看。叶三真的讲的很对。
《窃美记》其实聊的就是八卦啊,但人家就是有质地的八卦。
希望你们都会喜欢。
《窃美记》读后感(八):"种草单"
这几年我读的书太少了,长篇大论没耐心看完,就连微博上140字以内的小段子都是跳着快速浏览。好在这本书每小章篇幅都比较短,也能随时拿起放下。这个作者之前没有接触过,看到他是专门写杂志影评书评专栏的,怪不得感觉自己有种在逛豆瓣的感觉了。
无功无过吧,对于我这种文化层次较低的是可以一读的,但这类书和杂志报刊大体一致,都是看过就算了的。我看杂志的时候很少会看专栏,除非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作者。
有些地方和作者观点不能苟同,看了一下出版日期,2014年9月。那就难怪了,娱乐圈更新替代很快,明星的正负面新闻有时候出现就在下一秒,那民众可能对人对事件的定义又有了新的看法。
作者比较喜欢写早些年代的香港娱乐圈,对这些也比较熟悉,对我来说就像是科普贴一样的存在。挺好的,不过14年之后娱乐圈又是一副新面貌了。说实话,挺想看看新媒体人对现在的娱乐圈一些简介看法的。70后的韩松落叔叔毕竟隔辈了(没有不尊重的意思,只是觉得父母辈的可能对娱乐圈新星了解的比较片面)。
边看边记了些书名和作者名,所以说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份种草单。
《窃美记》读后感(九):与美狭路相逢
网上买的韩松落新作《窃美记》还没到手的时候,看微博有人转载他给《南方人物周刊》“梦中情人”专栏结集《最好的时光不再》写的序,忽然读到这么一句:“所谓‘一见狄姜误终身’、‘一顾惜朝误终身’,大致如此——见到他们的那一瞬间,我们都死定了。”
这篇序言的题目是:《美哉,少年》,和他的新书书名《窃美记》一样,都提到了“美”这个概念。
有时候觉得,对于美,韩松落的态度多少是有点矛盾的,一方面他斩钉截铁地下过论断:“而一件事物,真正取得合法性的标志,是已经取得了美学上的合法性。不美,就不合法,还不够美,就不够合法。”
另一方面,他又写下《越美丽的东西越不可碰》这样的文章:“这些过分美丽的东西,一旦和我们的生命发生联系,总是有着过分强悍的撞击力,潜意识里,我们总害怕它们会改变我们生命的部分或者全部。在它们面前,我们总要绕道走,就像在质量过大的天体附近,连光线都要拐弯。”
真正的美,本来就是如此。
同时美又是独立存在的,不属于任何人,甚至不属于曾经拥有过它的人。亦舒小说《玫瑰的故事》里有个例子:超级美女黄玫瑰婚后归宁,在她大哥看来:“毫无疑问,在别人的眼中,她仍然是一个漂亮的少妇,但玫瑰!玫瑰以前拥有的美丽,是令人窒息的……”令人窒息的美消失了,只留下不痛不痒的“漂亮”。
韩松落十年来写下的几十万字,大多题材来自美人云集的娱乐界,这本《窃美记》仍然如此,只瞄一眼目录就可以看到林青霞、张国荣这些熟悉的名字,翻开正文,字里行间有更多美丽的面孔。韩松落面对美的态度正是:凝视、书写。美劈面而至又从身旁呼啸而过,能体验的,只有不断流逝的当下和渐行渐远的回忆。留不住美,就用精雕细琢的文字留下一点美的倒影或反光。这也许就是书名《窃美记》的一种诠释方式:用文字“窃取世间之美”。
有时候,文字是比照片或影像更能让美彰显和强化的手段。面对影像时模糊的感觉有人用准确的白纸黑字表达出来,读者仿佛在3D电影的银幕前戴上眼镜——眼前一切顿时对准了焦距变得无比明晰,一些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也呼之欲出。譬如韩松落是这样写周迅的:“如果周迅是音符,一定不是C或A,而是F或B,不能做一个乐句的落脚点,永远处在通向稳定结构的过程中;如果周迅是颜色,应该是LOMO式的淡绿、灰蓝、浅紫、矿石红。”
说起“美”的化身,华人绝对不能漏掉的名字是林青霞。韩松落曾经在《直到春天过去》一文中写她:“春有春的好,春天过去,有过去的好。”这是站在林青霞自身角度的感慨。而在《窃美记》中,他站到了观众的立场上:“‘林青霞’其实是一种遗产,是往日世界留给我们的无法再生的资源……而对这个世界,仅仅四十年,我们已经怀有乡愁。”
半个世纪以前,沈从文写过这样的句子:“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其实,从千年前的“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开始,美就是如此令人手足无措、惶惑不安却又苦苦追寻的存在。
而所谓的“一见某某误终身”,其实意思正是:与美狭路相逢的瞬间犹如雷霆,“雷霆过后,生命就已进入漫长的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