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7 05: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我的简史》是一本由史蒂芬·霍金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44+30P插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简史》读后感(一):关于霍金少有人知的11件小事

  看过他自己写的自传和几本第三方的传记,整理了11件跟霍金相关的小事:

  霍金最重要贡献黑洞蒸发理论宇宙生理论,在物理学家中距离伟大还有些差距,但他在科普方面是所有科学家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他的《时间简史》卖了3000万本,是有历以来成绩最好的科普著作。

  1、霍金在小学表现还行,但算不上杰出。(他当时读的学校会把学生按成绩A、B和C组,他在A组),本来他父亲打算让他去考西敏学校(英国的私立学校),但霍金在奖学金考试时生病了,所以没有考。他在班级的成绩从未列在前面一半(A组),而且作业写的很草,老师对他的字感到绝望

  2、霍金的父亲是在牛津读的医学,后来从来医热带研究母亲也是在牛津上的学,但后来成为一名秘书。他的父亲一直在鼓励引导霍金在科学上的兴趣,经常把霍金带到自己的试验室里。

  3、在中学毕业时候,打算专攻数学物理,但他父亲极力反对,希望让他去学医,认为数学除了,做教师,找不到任何工作用处不大。

  4、霍金从17岁离开圣奥尔本斯学校起,从未上过正式的数学课。他的数学全都是在研究自学的,后来成为一名数学教授。他在剑桥指导本科生时,只比他们提前一周看下课程,然后再讲课。

  5、17岁时考入牛津,并得到了奖学金。他们的同学都比他大几岁,霍金在大学时前两年,基本没交到朋友。第三年时为了交到更多朋友,去参加作为掌舵手加入赛船俱乐部。成绩很差,但结识了不少的朋友,也算是达成目的

  6、霍金在牛津待了三年基本上都在玩,他在自传写到这段经历计算过一次,我在那里的三年期间大约只用功一千小时平均每天一小时。结果毕业考试时,考得不是很好,成绩在一等和二等之间,差一点去找工作了,那样的话就不会后来科学发现了。

  7、霍金在剑桥读的研究生,21岁时发现自己患了渐冻症ALS(就是冰桶挑战的那个),当时这个病属于绝症,被认为只能活上几年。在被诊断为为ALS时,邂逅了一个叫简·王尔德的姑娘,不久就订了婚。这时,他突然有了动力。一是因为病的原因,另一个是因为生活压力。想结婚就必须要有工作,要得到工作就必须完成博士论文。然后在简·王尔德的帮助下动力满满的完成了论文,并找到了工作。

  8、霍金在加州理工学院时,跟索恩打了一个赌,天鹅座X-1双星系统不包括一颗黑洞,后来输了。给索恩订一年的《阁楼杂志(这是比花花公子还要色情的杂志),使索恩的妻子非常不高兴

  9、霍金在1985年的时候,在去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旅行中得了肺炎,差点死了,进行了一次气管切开手术才救活他,但后果是从此失去了的讲话能力。后来一名瓦特·沃尔托兹的电脑专家听说的他事情送了他一套程序,可以通过开关来在屏幕上选取词汇,从这次之后,他的轮椅开始不断被最新科技改造,用各种方式来帮助他跟外界进行沟通

  10、简·王尔德在那个时候非常担心霍金的健康,认为他会很死掉,希望找到一个人在他死后养活她和孩子认识了一个教会的风琴演奏师乔纳森,并跟他在一起了。霍金对这种情况非常不高兴,跟照顾他的护士伊莱恩·梅森搬了房间,后来跟这个护士结婚了。9个月后简也嫁给乔纳森·琼斯。

  11、霍金写《时间简史》的部分目的实际是为了给女儿学费。早期选择出版社的原因,是因这个出版社的书能在机场书店容易买到。初期原始书名是《从大爆炸到黑洞:时间短史》后来编辑修改了一个字。

  《我的简史》读后感(二):就算拿了最差的牌,也打出了最精彩的结果

  最近许多名人被点名参加一个叫冰桶挑战赛的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关注“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罕见病症,这个病症简称为ALS。史蒂芬.霍金就是ALS患者,他在21岁那年患病,这时生命才刚刚露出鲜亮颜色,就要被慢慢开始的肌肉萎缩所吞噬。但令人惊奇的是,当霍金70岁写这部自传时,回忆当年患病的经历,他竟然用了轻描淡写语气,仿佛讲一个毫无相关的故事

  在这本回忆录中,霍金更多的讲了童年、求学经历、生活及后来的研究,而对患病的经历及带来的痛苦,他几乎很少着墨,仅写了一件和生病有关的事。他的病情一再恶化,第一任妻子简担心他离世后无人照顾她和子女的生活,就请了一位音乐教师来家里住,把这位老师当成后备人选,久而久之两人产生感情,后来霍金提出离婚。霍金在叙述这件事时,也几乎平静,而且也只是客观地记述了事情经过,并没有加入主观评判。这实在难得。或许,只能站在科学和思想顶端人才能把事世看透,才能看得如此云淡风清。

  这本书有很多篇幅讲了霍金的求学经历和他的研究,对于我来说,他的研究太过深奥,看得似懂非懂复杂公式专业语言,都非常陌生。但是霍金的求学经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少年。他17就考入牛津大学,并获得了奖学金。患病后,死亡的威胁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他专注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就是这样的心无旁贷才让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所以,就像许多人说的那样,命运为你关上一扇门,紧接着又为你打开一扇窗,这窗户需要那些肯努力的人才看到窗外的风景

  患病后,霍金的科学研究要付出常人多人的努力。他身体不便,到后来语言和书写能力的丧失,这些无疑给他造成了巨大困难,但这些霍金都轻松化解,任何阻碍都不会让他停下研究的脚步。所以,成功向来眷爱那些有着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人。

  书中附了大量照片真实记录了霍金的成长史。其中有一张照片是他在天坛前面的留影,这让中国读者看来格外亲切,在有限的篇幅中给在中国的访问留下了一席之地,可见,中国对霍金的印象深刻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有个疑问存在心头:霍金所说的时间黑洞是指什么呢?

  《我的简史》读后感(三):《飞向无限》

  电影万物理论》改编自霍金前妻简所写《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526608/

  《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由简·霍金所著,对于这位轮椅上的物理学家人们对他充满敬意同时,更想知道他成功背后的故事。简·霍金,他的前妻,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披露了她与这位伟大天才婚姻中那些从未为外人了解秘密

  简·霍金是物理学大师斯蒂芬·霍金的前妻,她陪伴他走过30多年的岁月又不得不离开。当世界目光都在注视着霍金的时候,有没有人注意过霍金身边这个女人的生活?

  《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作者史蒂芬霍金以一系列的科普畅销书出色公众演讲,成功跨越了科学与人文艺术之间的障碍时,他又能否跨越与妻子之间的情感鸿沟

  《我的简史》读后感(四):我的简史 简评

  这本书更多描述的是他的专业研究的历程,对于自己的生活心路历程只是大概的带过,也许其中有其不想回忆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他的精力全都集中在工作和研究上,正如《球状闪电》中的一句话美妙人生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而这个令其着迷的东西便是物理学,他为之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追求,获得了充实而满意的人生。虽然普通人很难弄懂他的理论(本书理论部分我都是略过没看),但仍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物理学家。

  霍金走的一生,虽然有缺憾,但他的一生正如自己所说的那样充实而满足。他是物理学家,同时他也是人,具备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他有两次婚姻和三个孩子,他面对绝症时的恐惧无助,面对感情背叛嫉妒伤心,面对荣誉崇拜享受,面对误解和侵犯的愤怒,一点也不会比普通人少。

  他全身肌肉萎缩,以至最后全身只有眼睛和几个手指能动,但这并没有阻碍去实现他的人生,他说:残疾人应专注于障碍不能阻止他们做的事,而不必对他们不能做的事徒然懊丧。书中的一段领我感触颇深 “我现在的电脑是英特尔提供的。这个系统使我比以前交流得更好,而我能每分钟处理3个词。我可以要么说出我已写的,要么将其存在盘里。然后我能将其打印出来,或者把它找出并一句一句地说出来。我已经用这个系统撰写了七部书和一些科学论文。我还做了一些科学和普及的演讲。它们都很受欢迎,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语音创造的语音合成器的高质量。”

  普通人别说是著书立论,就连写个百十来字的日记都很困难,这种区别根源就在于思想的贫瘠

  《我的简史》读后感(五):一座世界的矿山

  如今市面上有许多版本的霍金传记,终于等到了这本自传,这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历史人物任何传记都无法取代自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不可能被另一个人知道的,无论他们的关系有多亲密。而这本书无疑是霍金的一个缩影,是无比珍贵财富。我看过很多自传,有作家写的,有导演写的,有军事家写的,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科学家写的自传。他是当代最著名的健在的科学家。 或许很多人不理解不喜欢,但我还是要说这个身体残病,可思维却伫立在世界顶端的男人。很多人说他只是猜测只是空谈,可是你们谁又知道他的计算?无论怎样当你失去行动能力坐在椅子上一天试试,我试过接近崩溃。当你试图去嘲笑辱骂他人时,记住一句话。辱人者,人恒辱之。身体的痛苦有人说远不及精神来的可怕,不可置否的是精神是无法描述的。可是肺炎瘫痪的折磨肉体还能怎样?日复一日他并没有放弃,这种常人在就短见的身体下,他现在了世界顶端,可谁有又知道他付出了多少? 对于黑洞的了解足够他拿几个诺贝尔了。可是这奖需要实践验证。究极物理有事这么容易可以证实?他身体几乎没有行动能力,实验基本靠传达给助理或者电脑。想的太多也只能慢慢翻译出来。他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搞其他不是究极物理的理论和实践,诺贝尔奖我敢说早就是他的囊中之物。可是他的眼光怎么会拘泥于这种东西,他看的是整个人类未来探索的是宇宙的规律,整个宇宙在他的脑海。 他征服读者的是他无与伦比的思想,也是人类最前沿的思想。早在2004年《霍金的故事》就得到空前好评——1963年,霍金21岁的人生发生了一悲一喜两个重大事件。这一年他被确诊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使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只剩下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最后连心肺功能也会丧失,当时大夫预言他只能再活两年。这一致命的打击几乎使霍金放弃学业,但生日舞会一个女孩出现神奇改变了一切,她就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简。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奋发努力,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 个人感觉霍金是一座我们人类的矿山,没有他我们还是会生活,但是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透彻,让我们能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有所了解。

  《我的简史》读后感(六):无边界的宇宙 无边界的人生

  霍金的《我的简史》,一如书名所言,是将其广袤复杂的思想光芒四射的一生浓缩在了薄薄的128页、不足6万字的字里行间。“简”,是该书装帧设计上的特点黑色封面、黑色的插页与穿插在其中的珍贵的黑白照片,同时也表明这是浓缩的历史中的浮光掠影。在这些光影中,霍金对他那众所周知病痛轻描淡写,而把笔墨与情感挥洒在童年、少年以及求学、科学研究中的许多不为人知点滴细节中。

  与传记相比,自传更容易带入私人的情感和思想,因而显得更加具有私密性、更加鲜活,也更贴近传主的真实生活。在《我的简史》中,有许多细节是其他霍金传记书籍看不到的,比如关于童年,他说:“我最早的记忆是站在海格特的拜伦宫学校的托儿所嚎啕大哭”;回忆自己经常和邻居小伙伴霍华德一起玩,而且他“通晓足球拳击,这都不是我父母梦寐以求地追随的运动项目”;在学校,我的同学给我起了“爱因斯坦”的绰号,并拿我是否将一事无成进行打赌;到了牛津大学,为了交到更多朋友,我参加了赛船俱乐部,并成了掌舵手等等。也许有读者会觉得,将这些与他的科学成就毫无关联微不足道的事情写入“简史”没有必要。只是,我们不妨想一想,霍金在提笔写《我的简史》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七十多年的人生旅途,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他数次徘徊在鬼门关,忍受病痛的折磨;也多次站上人生的领奖台,风光无限。可是这些,并不足以构成整个人生。生命中那些细小、温馨、值得回忆的甜蜜的事情,犹如晶莹剔透的珍珠,必然在他回顾往昔的时候闪闪发光,让他情不自禁去采撷,去回味,进而以诙谐、轻松的笔触去描绘,这些饱含情感的细节让《我的简史》这部自传也有别于其他的霍金传记,仿佛有了皮肤般的温度和生命的质感,让人感觉霍金更加真实、亲近。

  当然最重要的,也是其绕不开的,就是他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成果。在《我的简史》书中,我们也可以勾勒出霍金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大概的脉络。无疑,从小他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对拜伦宫学校,他“对父母抱怨说,这所学校从未教我任何东西”;他喜欢火车玩具,尤其想要电动火车,十几岁时,学着建造飞机模型和船模型,并和学友一起发明了一系列复杂的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我以为这些游戏,还有火车、船舶和飞机都是来自要了解系统如何运行和如何控制它们的强烈愿望。”这点也与他后来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从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我对宇宙学的探索满足了这个需求”。从这些细节来看,霍金走上科研之路有一定的必然性。只是,科学的探索是对许多未知世界的探问,即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未知和黑暗,需要不断的试错和纠正才有可能到达真理的彼岸。在剑桥大学念研究生时,霍金本来是申请跟随稳态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弗雷德·霍伊尔做研究,可是“霍伊尔已收有足够多的学生,我很失望地被分配给我从没听说过的丹尼斯·西阿玛”。只是后来,他发现,“这也许是最好的。”一方面是西阿玛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给予其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1963年,稳态理论就很难解释实际观测到的天文现象,确切的说,理论与实际并不相符,“我不是霍伊尔的学生倒也不是坏事,否则我必须去捍卫稳态理论”,相信霍金在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十分庆幸的。另一个值得庆幸的地方是,他和盖瑞曾经申请建造检测引力波暴理论的检测器,但因为已经有研究这一项目的其他小组,所以他们收回了申请。而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可谓因祸得福,逃过一劫”。因为不仅他的身体无法适应做实验的需要,而且从实验本身而言,个人很难出成绩,因此霍金走上了理论家的道路。而从后面的发展来看,这条道路对他而言,也是正确的。

  可见,一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事情,与所取得的成就,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由性格、智力等因素影响所致;但更多的,是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从大的角度来说,与所处的时代、环境、教育与科学技术水平相关,从小的方面来讲,与父母、身边的人也有很大的关系。而这种偶然性,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是无边界性。

  这种无边界性,在霍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中得到了统一。众所周知,霍金著名的科学成果一个是黑洞蒸发理论,另一个就是无边界理论。他认为:宇宙是无边界的,它不是一个可以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这样的认识也反映在他的人生观中,正如《我的简史》第十三章标题:无边界。这一章阐述的不是他的无边界理论,而是他回顾自己一生所获得的一切。他21岁患上疾病,身体萎缩不能动弹,医生曾预言他活不过两年。可是,50多年过去,他依然健在。并结了两次婚,有“三个漂亮并卓有建树的孩子”,取得了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不仅如此,他还突破生理的局限,“游遍天下”,乘潜水艇下到海里,也曾乘气球和零重力飞行器上到天上,还向“维珍银河”预订了太空飞行。相信在他活跃的思维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思想,是他能够在数次病危却能在好转后,抓住一切机会继续科学研究之路的动因。这样的思想也使他不仅获得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璀璨。而这些,无疑是他的辉煌的科学成就之外,另一个让我们赞叹的地方。

  “我相信残疾人应专注于障碍不能阻止他们做的事,而不必对他们不能做的事徒然懊丧”。“在我的情形下,我尽力做我要做的大多数事情”。这样的信念,不仅是对残疾人而言,也与芸芸众生中的你我共勉。

  《我的简史》读后感(七):《我的简史》第一章 童年

  霍金父亲出生于英格兰的佃农世家,祖父用微薄的收入送他入牛津学医,成为了一名小有成就的医生。霍金母亲生于苏格兰一个贫困家庭医生的家庭,同样是收入微薄的家庭也把她送进了牛津,在二战期间,她邂逅了霍金的父亲。霍金是两位牛津生爱情的结晶,出生于伽利略去世三百周年祭日的那天——1942年1月8日。

  霍金对早期童年的深刻回忆是一组火车玩具。父亲试图给他做一辆木头火车,但他想要的是“某种自己能运动的东西”,于是父亲从美国出差带回了一列上发条的火车,稍大后,他自己用积攒的零用钱买了一列经常要维修的电动火车。

  十几岁后,霍金与伙伴开始建造飞机模型和船模型,他目标总是“建造一个我能控制的运行的模型”。再稍后,他与学友创造一系列复杂的游戏,如制造业游戏、战争游戏和封建游戏。

  在《我的简史》第一章童年的最后,霍金是这样自述的,“我以为这些游戏,还有火车、船舶和飞机都来自要了解系统如何运行和如何控制它们的强烈愿望。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我对宇宙学的探索满足了这个需求。”

  《我的简史》读后感(八):不太阅读传记的人

  史蒂芬·霍金 对于阅读前的我来说,他就是一个轮椅上的巨人,身残志坚的典范,尽管我不是很了解他的伟大和坚强。在阅读之前,在我脑海里他依然是一个“从小到大都是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的形象,虽然听起来不契实际。原来,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小时候也和我们一样呵。小巧俊俏的模样,白白净净不染世俗,长大以后也是一副英国地地道道绅士的样子。会跑会跳,会哭会笑,也会嫉妒和去爱。然而在21岁患上ALS后,也已是半身入土了。然而他仅用半身就获取了这些如此难以想象的成就。想来,今年他已有七十有余,而人类却还是一无所知一如从前。这书里运用了许多专业术语,尽管我以前有看过《时间简史》普及版的,但我可悲的发现我连大众水平的智力都达不到,无法理解书中绝大部分的词汇内涵(笑cry)。但是基本义理上还是能理清楚的_(:△」∠)_。我想,如果霍金先生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很满意那么其他人就不用持有什么异议了,而且他在书中确实说明了这一点。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得一点还得是其中的一句话:人类从原始野人到我们现在的状况仅需区区一万五千年……。怎么说呢,我意识到霍金先生在说这话的基础是,他没把时间放眼里。区区一万五千年??!一万五千年啊,我不知道对别人来讲是个什么概念,但对于我来讲,这已经超出了我思考的范围。也就是说,在我现有人生这短短的20年以外发生的事,别说是一万五千年,就是十年后的事儿我都没有考虑过,因为那些事儿存不存在都还是个问题。我想,霍金先生作为一个研究时间空间领域杰出的研究者,他应该不会对时间没有宏观的概念,即是知道人类的发展对于时间物质的宏观概念是没有卵用的。那么为何他还坚持了那么久呢?通过这本书,我意识到,应该是 热情 这种东西吧。而我,则是缺乏激情的那一类,所以不太能理解也是应该的吧。会来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是外貌协会的,看书的颜值我就决定了要读这本书,是不是很随便(笑)。非常庄重的装帧,就像是英国绅士特有的气质一样,简洁优雅。书内设计也是别有心裁。隔页的黑色画面原以为是无聊的增页插画,直到快看完整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是宇宙的模糊化画面。我其实对天文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初中开始,上课无聊就会抬头看着天空假想宇宙(并不是45°那种),感受人类的渺小,然后产生了无法抗拒的厌世感。所以这本书真的很合我心意,能谈得上喜欢。

  《我的简史》读后感(九):就算拿了最差的牌,也可以打出了最精彩的结果

  初读到"现存"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的自传《我的简史》,心中为之一振。

  成长在一个普通但希望子女有所成就的家庭,作为家中的长子,他聪明活泼,拥有快乐的童年;青少年时代就显示出超群的智慧,牛津剑桥毕业高材生,羡煞旁人。

  但命运却给这个年轻人重重一击——21岁的他竟然换上了ALS(渐冻人),他有抱怨,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他靠努力与才华,结了婚,生了两儿一女,原本以为很快就会湮灭的生命,却一直坚强地撑到现在,已经74年[强]

  大师的生命哲学告诉我:就算拿了最差的牌,也可以打出了最精彩的结果!

  《我的简史》读后感(十):极简霍金

  在《时间简史》的冲击波渐渐漾开的时刻,霍金本人自传《我的简史》浮出水面。同样以“简”呈现。但在极简的背后是绵长的暗流,正如这本书的装帧,黑色的封面,黑色的插页,再配以全书多幅黑白照片,凝重简约,恰如一位科学家素朴的样貌。一本极简的人生史,无论是内容还是叙述,一以贯之的素朴严谨。但即便这样,轻松与诙谐仍时时扑面而来。

  萎缩的肢体与奔放的思维构成了霍金强烈的人生冲突。而《我的简史》中,霍金对于自己几乎在轮椅上度过的一生没有铺张的描述,没有刻意的煽情,仿佛患病这件事对于他而言,只是自己生存的一个形态,并不是如人们所想的苦痛的深渊。理性与平和统整了霍金的一生。

  所有的回忆自童年始,从对父亲的祖父开始交待家庭的简单背景,当然,父母皆与牛津有缘。温情的画面从父母手捧这个婴儿的照片开始,以及霍金与两个妹妹的天真微笑、嬉戏玩耍,“我最早的记忆是站在海格特的拜伦宫学校的托儿所嚎啕大哭”,这样轻松调侃的词句在书中随处可见,但也只是限于客观描述,没有一丝多余的渲染。制造飞机和船的模型的尝试,使霍金认识到所有这些游戏,都“来自要了解系统如何运行和如何控制它们的强烈的愿望。于是,之后,对宇宙学的探索满足了他的需求。这一点,应当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人的行为原始的驱动,而这一点,也为霍金倾尽一生的对宇宙的思索奠定了基础。

  年少时期的霍金生活得还是很惬意的。父亲只要能省钱,对外表毫不在乎的习性,让人忍俊不禁。甚至“我为父母感到难为情,但是他们毫不在乎”。在吉普赛大篷车上兄妹三人快活的神情透过林间的阳光留在了底片上。

  十几岁的时候,霍金的成绩从未居于班里的前列,作业不整洁,老师对他的书写感到绝望。但有意思的是,大家给他起的绰号居然是“爱因斯坦”。而献身热带病研究的父亲带来的影响,使霍金认为自己作科学研究是非常自然的。父亲希望他从事的是医学,但霍金认为生物学似乎太描述性了,并且不够基本。“最聪明的孩子学数学和物理,不太聪明的学生物学。”尽管霍金认为学校里物理是枯燥的学科,化学有趣得多。“但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给了我们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和我们为何在此的希望。”捧读这样的思想,让人不禁觉得这样一个聪慧的大脑真是太棒了!

  在牛津学习的霍金并不用功,参加赛船俱乐部的活动让他欢乐无比。因为那时在牛津主导的看法中,要么不费力地卓越,要么能力不行地顺其自然,因为用功得到好成绩会被冠以“灰人”的标志,是最坏的诨名。尽管21岁开始发病,但确诊后霍金不仅认识到自己“反正都要死,不妨做一些好事”,还收获了爱情与婚姻。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他对于黑洞的研究瞬间开始(我想出来了!)第三个孩子出世后,第一段婚姻结束了。第二段婚姻又维系了十几年。当你看到坐在轮椅上的霍金和妻子相视而笑的会心时,你会觉得那是一个心态非常阳光的正常人的表情,这样的心态同样反映在霍金对于时间旅行的讨论上,“如果你回到过去,在你父亲被孕育之前就把你的祖父杀死,将会发生什么?”读到这段话时,相信你同样会有会心的微笑——即使最后结果是时间旅行不可能,我们理解为何它是不可能的也很重要。即使在将来发现了某种不同理论,我认为时间旅行将永不可能。如果那是可能的,时到如今,我们早就该备受来自未来的旅客的蹂躏了。

  回顾自己的一生,霍金不无幽默地表示对自己的一生表示满意。从21岁患上ALS病,觉得上天不公,到50年后,结了两次婚,有三个漂亮并卓有建树的孩子,还有成功的科学生涯。他认为自己的残疾在某些方面反而是财富,可以使自己不用分心地投入研究。同时,他也坦然承认自己之所以出名,还因为“我切合残疾人天才的定型。”“我的一生是充实而满足的。”

  阅读霍金的《我的简史》,我想,我们不仅要明白他“从何而来”,并且更应知道他“怎样走来”。当我们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指向霍金对残疾人的忠告:“我相信残疾人应专注于障碍不能阻止他们做的事,而不必对他们不能做的事徒然懊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