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27 04: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精选10篇

  《告白与告别》是一本由韩寒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一):告白与告别

  《告白与告别》

  韩寒的最新书籍,打着电影《后会无期》的内容同时间推出来与电影呼应,也属炒炒冷饭,但翻炒过后的饭并不好吃。这本书,本质上与文学无关,更多的是韩寒自我纪念的一本文集,他在拍了人生第一部电影后的珍藏文记,好像是他自己需求,与读者无关。从这个意义上,我想说这是一本无足重轻的书本,没有什么营养读物,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本书出得不应该。但对娱乐观众,对关注韩寒的粉丝,这本书也有看头,比如电影成形的过程拍摄的一些心路历程,一些好看图片,一些其他人对导演韩寒的看法,可进一步的了解最近最新的韩寒动向,但真的与文学无关。一个作者,我不知道会否因为转行去做了导演,影响创作,当然,作家多一种体验总是好的,只是在体验了以后,是否是一种坏的影响呢,这没有定论。一个人精力有限,按照的自己的兴趣出发,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你成功的人生,但既然出书,品质保证是基本的,在混蛋傻逼都横行的时代,韩寒更应该把持好自己的贞操。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二):你能让大家高兴就行

  昨天早上书刚到,收完快递拆开包装扫了几眼,纸质不错,就是留白有点多虽然感觉是为了充页数,不过排版倒是挺文艺范的。一个晚上看完,这电影周边又能捞一笔感觉岳父无耻,不过我就喜欢 :D

  电影看过了感觉虽然一般,但是当时看到这本书还是忍不住买了。看完后感觉还是不错,能了解到一些电影另一面比较喜欢的就是前面几个部分韩寒自己写的记录,还有后面部分由剧组其他成员写的记录,能侧面了解韩寒。人嘛,果然都还是那样子

  摘抄了几个部分,挺喜欢,说的挺有感触

  “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到最后告别一个人,对我来说事一个痛苦的过程。我总是希望自己尽量少地认识人,尽量少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建立在其他人身上。无论对感情和朋友都是如此。我会非常礼貌,虽然我进场迟到,我也希望能照顾到大家的情绪感受,但我不希望和他们太过交心。从小到大的很多经历告诉我,这世界上,除了自己,除了至亲,没有人在乎你的痛苦。你能让大家高兴就行了,或者无感地存在也是个好方式。但如果你太在意自己的痛苦,或者太想让他人在意你的痛苦,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忽略的痛苦,甚至是表演痛苦的痛苦。”

  “靠粉丝的支撑是走不远的,会越来越式微,只有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甚至背弃所谓的那些粉丝,才能走得更远。我不拍给谁看,但希望自己能满足。我的满意点很高的,我满意的东西不会差。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我觉得它是哪的出手的。虽然它不会拍第二部,但我希望大家都期待等着它拍第二部。”

  其实这感觉平时自己去看些小型的live演出时候,演出要最后结束演完最后喊encore一样尴尬,虽然我不是表演者,但作为台下的观众多少感觉到一点尴尬,因为encore完之后又突然冷掉后散场对我来说挺怪的。当然,我也会很臭不要脸地去跟着喊encore,虽然有点像交功课,但我能确信表演者也是会因为被喊encore而开心的

  还有《关于当导演/创作就是在绝对千寻学习之后/实施绝对的独裁》,这篇我也挺喜欢的,但太多就不打出来了。自己写个评论马克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就入本看看吧。

  eace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三):别再去看别人的故事了,你应该有自己的故事

  1没有什么是横空出世

  拍电影是韩寒从小的四个梦想之一,如今已为人父的他终究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不知道现在人的梦想是否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殆尽。一些人会把想法天天挂在嘴边,然后逐渐忘记;一些人会把想法浸在心底。然后此生不移。且不论《后会无期》拍成什么样子,先为韩寒的执着勇敢画上一个大大的星号。

  其次,电影的团队绝对能算得上业内精英,无论制片人、剪辑师、拍摄者、演员都是在国内首屈一指的。电影筹备工作一共持续了一年多,时间算不上富裕,后期制作有些赶,要不是工作人员敬业精益求精态度,估计电影不会达到现有高度

  2拍电影不是拍马屁

  现在中国电影发展趋势良好,上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票房是衡量电影成功的重要标准,对于电影来说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帝, 但是韩寒告诉我们,这并不意味着他需要迎合观众。韩寒的电影并没有过多的去研究观众的口味,他知道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不知道自己究竟表达什么。只要作品好,会有人欣赏的,就像你是一个好男人总会有妞泡你一样,所以别着急你还是单身提升自己才是王道。真正的人脉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真正的作品首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3获得更大的自由

  如果你观看过电影《后会无期》,不难发现它带有强烈的韩式风格,抖了一地的小机灵。做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能拍出自己的风格并不容易。不要认为导演就是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毕竟一部电影的制作有一个庞大的团队,而且就算皇帝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他下边还有一帮大臣呢,是不?

  如果没有进取的团队,电影很难拍出导演想要的效果。韩寒的自由建立在他以及团队的努力之上。

  4一句话总结

  本书的内容:电影重要人物重要日记的合集

  读后最大的感悟:。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四):有错别字,是我误会了吗

  已经不看韩少的书好多年,对他的创作路线一无所知,风格变换倒何处也无法辨识。对《后会无期》倒是很有兴趣,八月初的时候去看了一场。面对两极分化的评论,我持中立态度,电影并不能算很好,但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大部分时间花在塞车上的作家——韩寒来说,应该还是过得去的。《告白与告别》这本书,本身就是《后悔无期》的衍生物强迫症的人注重完整性,于是就开看了。

  此书并没有想象中的要死很多脑细胞,一个晚上的就看完了。韩寒延续了一贯的幽默风格,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未拍之前,用星座迁徙消遣自己,顺便调侃了一下剧组,开玩笑说大家用嘴拍了数百部电影。整本书中韩寒的部分,《岛屿》最将他的风格发挥淋漓尽致,什么取名字最重要,朋友发现3G信号这种梗,都是他的调调。那个自己杜撰的新闻标题——《少年作家不自量力参加专业汽车比赛,撞死六人撞树身亡最终一弯未拐》,反面励志。调侃贾樟柯出煤矿而不染,一针见血说明了贾导的籍贯文人气质,看着不禁莞尔一笑。

  韩寒深谙自己写作特点,自言不能忍受两三页没有闪光点起伏跌宕,收尾相扣也不是他的长处。这样的创作风格,看过《后悔无期》的人都深有体会大概是我太久没看过韩寒写的东西,对他写的一本正经的文字诧异不已。赶鸭子上架式的开拍,他感慨永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准备,最好的准备意味着你已经错过一切。我眉毛一挑,脑海里有一道圣光闪过的感觉怎么回事。再来他说自己鲜有发脾气的时候,因为那不是真性情,是不负责任,难道说做了爸爸的人会不一样吗?后来想想网上说韩寒亲和者众,想来他生性就是如此洒脱不羁吧。他坦言自己也有表达过得到不易,但世人皆忽视这些表达,选择相信他的成功得来容易,到最后自己也只好无奈的说,就是这么潇洒,没有办法

  以上,是我看到《告白与告别》积极的一面。它有好的一面,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在两者的拉锯中,不好的那面占据了大部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并不高,正如某一豆瓣友邻评价的那样,漫不经心和不用心两码事,这本书属于后者。

  韩寒对《侏罗纪》《生死时速》等他的启蒙电影描述,在书中重复出现了四次,最后一次是电影的文学策划魏君写的,在本来字数少的情况下重复如此多次,实在有凑字数之嫌。对于第一镜第一条,无线信号端了导致黑屏这件事,同样出现两次描写,好吧,因为出席不同的访谈,这个情有可原。文字的排版本身比较疏松,大量的照片留在了空白页上,使得整本书更不紧凑了。也许有人会说,这本书本来就是电影的衍生物,大量插图无可避免,插图满足了死忠粉丝的需求,不想看别看,没人哭着喊着要你看。好吧,这个也理所当然

  可是,有错别字是怎么回事?P55,天秤座处女座综合征(症)发了几次;P151,分镜师的文,我工作室的同人(仁)对草图的喜爱程度……我从广州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出来,看到错别字时第一反应时自己借到盗版书了。第二天中午一整个中午泡在方所书店求证,看完方所里的那本《告白与告别》,与我手上那本是一模一样的,方所应该不会卖盗版书吧。我到现在还在怀疑,是不是自己误会了,出版社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人家本来就是这样,不是错别字。谁能站出来给我个痛快~

  我最喜欢分镜师王溥,就是把同仁写成“同人”的那位童鞋。我想,我猜,他的工作室应该是接了不少耽美的活,呵呵,这是玩笑话。韩寒称赞分镜师,如果把他的分镜画贴在酒店外墙上,跳个楼就能看明白整个故事。我以为韩寒在吹捧,但当我看到书末的分镜图时,瞬间被惊艳了。分镜师说,在一个由外行人指挥内行人已成风气的大环境中,无数设计师被迫做了多少自己不忍再看的东西,能在一项工作中体会到正确创意交流,与一个思路清晰的导演合作设计出一个满意的作品,这就是值得怀念的一刻。我作为一个正在为设计奔走的AE,若能遇到这样的客户,简直是通体顺畅,别无所求。可惜,从未遇过,所以更为他高兴。

  整本书,宣传统筹张冠仁的《少年光》,剪辑指导肖洋的《互相吹捧的日子》是我最喜欢的两篇。特别是张冠仁,用光贯穿全篇,期间夹杂少年青衫磊落驾车行,简直了。更加映衬出韩寒好像是被赶鸭子上架写了前面的几篇。总的来说,这本书确实只是电影的衍生物,制作过程的各种喜怒哀乐都历历在目。只是,略显敷衍,诚意不足是硬伤啊。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五):告白与告别

  毕竟一段时间是韩寒的粉丝,可这本书并没有全部看看完,大致看了一些字就不想再看下去了。或许以后有机会还会再看吧。我只是想说一下这个标题。

  告白与告别这几个字在几年前早已看到过,可那时并没什么特别的感受,是无所谓的觉得。现在则觉得这几个字有些意思,有点意思,我要慢慢的说出来。

  如字面意思,告白之后,剩下的就是告别了,我要和你拜拜了您哪,自此陌路

  好了,想说的也就这点字,可还要说些别的。

  大概六年前又或者是五年前,那时一个女孩在某个地方说:一见如故,再见陌路。她还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之后她又说了许多的话,有时是自说自话,有时是无病呻吟,有时是与人聊天,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算了,要有度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六):奇怪笑点

  我深知这只是后电影产品链条中的一环,所以只是在亚马逊买99送畅销书中选了他,虽然还和万万没想到激烈斗争了一番,我果然还算不上是脑残粉。

  书也完全算不上是诚意之作,包含了许多公开演讲和访谈的文稿,关键是那个讲话我还是在电视上看的CCTV6的直播,一直印象深刻,几乎是一个字都没变啊~

  期望不大,所以看完有一两处收获就觉着还不错了。就像他说的,不能忍受电影或文字的一个片段中没有亮点出现,偶尔闪现的调侃之句好像很能击中我的笑点。最好笑的就是关于分镜那个,“如果把他的分镜画贴在酒店外立面上,跳个楼就能看明白整个故事”。与《青春》里在上海高速公路上看连环画一个路数的哏,可我就还是喜欢。我想我是有点怀念和我一起看《青春》、聊韩寒、为连环画的笑点笑到哭的姑娘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七):第一次写书评

  看完《后会无期》,从台词镜头语言,再到灯光,后期调色,结尾冯绍峰潇洒转身离去上路的背影,106分钟的电影内容和画面呈现给我们韩寒式的独有风格,让我这个路人忍不住去买了他的同名书《告白与告别》。

  《告白与告别》是他与摄制组一起制作的一本幕后书,花了一个晚上看完,对里面的两段话印象极有感触:

  (1)“人要通过很多努力,让自己更厉害,比起那些大嗓门企图压制世界的人来说,全世界安静下来听你说话的人更可畏。”

  (2)“无论你怎样与人控制距离,你依然会失去控制,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能让你乖乖交心和伤心。”

  想起在很久之前,买过他的小说《1988》,看过一些关于他的访谈,当时对他的印象是一喜欢YY的文艺叛逆青年。然而事隔多年,坐在电影院中看完《后会无期》和《告白》,文字间不经意流露出的心路及拍片的心得,不由察觉他已比之前成熟了很多,他的生活理念包括对自己喜爱的事物一股执着的专注让我很欣赏。无论是言辞还是为人处世,已然不是N多年前那个叛逆大男孩。然而,他个人极重的男权主义思想,却始终无法让我成为他忠实的粉丝。

  所以至今我都只愿作那个小小路人,在某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为《后会无期》这部不错的作品点个赞。

  足矣。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八):80后的伴手礼

  作为一个80后,好像没有韩寒的书都很难被称作文艺青年,不过说真的,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韩寒的书。 我觉得我就是一个特别拧掰的人,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韩寒大哥因为一场新概念大赛、一篇杯中窥人和一种桀骜不驯的“我就是这样你想怎样”的气质迅速走红,有段时间周围的人都疯狂在讨论那一大群人,大致就是韩寒、郭敬明,后来还有张悦然什么的,现在也记不太清了。 为什么说我拧掰呢?我当时就特看不起他们,我当时一股脑在看张爱玲、三毛、红楼梦、老舍、巴金、鲁迅什么,以及各种中外名著,总觉得他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洗礼,如此还保留下来的才是我们要看的内容,新概念这些哗众取宠的戏法,这些唯我独尊的人,简直了,不知道成天在傲娇什么。我小小年纪心态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老化,无怪乎现在我妈还说我想法都接近中年妇女了。 我的小学同桌塞给我《三重门》硬要我看,说你看过就明白了,我勉为其难地看完了,没有任何印象,除了几首恶搞的打油诗。后来上初中,同学又硬塞给我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说你看完一定会哭,我又勉为其难地看完了,结果比《三重门》的印象更差,他俩当时在我心中就是一个类别的,所以相互影响着我再也不愿意看他们的任何一本小说了。 接着在我的人生中就是一大段对于他们的空白期,对于不感兴趣的人和事物,即使有消息和新闻我也都忽略了。 后来感觉大概是在大学的时候,韩寒开了新浪博客,摇身成为一名公知,期间似乎是投身入赛车手身份,偶然了解了一些他赛车的事迹后,我开始对他改观了,觉得至少这件事儿他做的稳妥和上进,我一向不喜欢一夜成名,即使一夜成名我也觉得后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消化那突如其来的名和利,在赛车这件事儿上,我自己是感觉韩寒一直在努力和钻研,然后一步一步地上升,所以后来他得了七届总冠军,如果突然知道一个作家搞到这种荣誉可能会有些吃惊,但在我看来,这是他应得的,甚至还感觉比写作更讨我的敬佩。 不过他作为公知的态度我依旧不怎么感冒,针砭时事还是那么锋利、自言自话,隐隐间还透露着自己永远是对的此类思想,不是说这样的思想和人不好,只是刚好我不太喜欢,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一些低调沉默、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对这个社会、这种政治太过评头论足、并在最后掏出一个对得起自己的成果的人。所以大学的时候就是改良了我对他的印象而已。 直到工作了一两年后,我发现韩寒也不继续承担公知的角色了,似乎又沉浸在赛车比赛中,也不怎么出书了。后来有段时间发现网上开始开韩寒和郭敬明的玩笑,有次看到别人转发的韩寒的微博,对于那些玩笑,他一点儿也没生气,还参与到自嘲中,我一下就开始喜欢了,还让我发现了他和郭敬明其实是不一样的,关注了他的微博。 刚开始他也没怎么发微博,开始大量发微博应该是从需要为电影做宣传开始,我每次看到他发的剧场照片,比如特殊防晒手段、艰苦不忘自嘲的剧场条件什么,都觉得特别逗。看了看他的访问,发现他的话语也不那么犀利了,语速缓慢,声音平静,脸上也波澜不惊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男孩儿成长为一个男人了,但确实现在的韩寒充满了让我热爱的闪光点。 他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并且能够把他发扬光大,写作,就写着,赛车,就比着,电影,就拍着,闷不做声自己该干啥干啥,最后掏出一个大礼包呈现给大家,告诉大家,我不是什么都没做,这么多时光,最后汇成了它。可是我能想象得到,这些成功都有多么得来之不易,都需要自己一天一天不断汇聚而成河,其中的酸楚和不甘,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明白,也只有这样才会充满让人敬佩和欣赏的气质。 工作三年的我第一次买了韩寒的书,还是电影的记录本,因为自从我爱上他后他只写了这么一本。这本书里韩寒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的读者和受众与一般的粉丝不太一样,他们的眼光、判断非常独立,会很客观冷静地去审视你的作品,并不盲目。他们的智商和想象力也是让我蛮自豪的一件事,我也根本忽悠不了他们。所以我相信,如果我得电影票房很好,那么口碑也一定不会差,不会出现票房口碑两极分化的情况。 我能说这段马屁听起来非常恰到好处吗?偶像。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九):告白与告别

  关于韩寒。即使现在,我也对他说退学就退学的桀骜态度钦佩不已。虽然从他当时的成绩看来,即使不退学也是前景堪忧,但是绝大多数人处在他的境地上,恐怕还是会选择苦苦挣扎到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个审判日。我在高中时代一样对教学体制充满了疑问,整天都在质疑数理化对我以后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实用性,事实证明确实没有,但我还是在堆积如山的练习题中时而崩溃时而奋战,从来没有妄想过扔下书本离开校园。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承受住因此产生的压力,也没有足以维持生计的后续手段。韩寒的成功当然不仅仅是运气使然,他有勇气,也有才华。韩寒的作品有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到了现在,他仍然是一个喜欢耍贫嘴的少年,没什么可较真的,很多事情笑一笑就过去了,再笑一笑就忘记了。他的书我读得多,忘记得更多。发自内心的喜欢,也许就因为发自内心的羡慕吧。

  关于《后会无期》和《告白与告别》。去年看了《后会无期》。看的时候异常欢乐,看过之后印象最深的却是朴树的一首《平凡之路》。印象中,影片的色调褪成了黑白色,在公路上、隧道中、沙漠里穿行的每个人都显得那么孤独。电影拍得很随性,像他写的书一样,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我看过电影最大的感慨是,把演过兰陵王的冯绍峰、演过李大仁的陈柏霖,甚至演过顾惜朝的钟汉良都弄成孤岛逃生的造型,韩寒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告白与告别》是《后会无期》的随笔纪实录,和韩寒那些思维跳跃的小说相比,这本已经可以算作平实了。他在书里讲了电影筹拍的过程,拍摄地点的选定,讲了和他一起为影片奋战的工作人员和演员,点到为止地回应了一些质疑,轻描淡写地作了一些宣传。照片里的韩寒笑得一脸灿烂,但现实必然没有那么简单,他说得很对,写作也好,赛车也好,拍电影也好,现在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因为喜欢。如果他再拍电影的话,我应该还是会去看。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十):就当他是纪念吧

  韩寒的书看了不少,他的反现行教育体制事迹也在坊间广为流传,为广大官老爷所不屑亦为广大迷途青少年标榜为谢霆锋版的切格瓦拉。他早年的小说,杂文多不羁,尖锐甚至偏激,毕竟年轻有为难免恃才傲物,傲娇浮躁。现在的文字虽难改逗比本色但明显冷静了许多,可以平静的讲述这一路走来,经过山河大海,跨过人山人海,最终发现平凡才是唯一答案。

  他说他希望跟自己喜欢的事物在一起,写作,赛车,终于拍电影也被写在了清单上。有多少人能如此洒脱的只与喜欢的事物一起,又有多少人能把一件自己倾注精力完成并满意的事情如此清晰的记录下来,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只是个纪念。他,做到了,就像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遍遍的背着课本上画着红线,狗屁不通的范文却无力吐槽时,他毅然甩开了校长温暖的手“小爷不跟你们玩儿啦”,我们当初想的,现在想的,他都做了。

  电影情节接近尾声,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伸展酸痛而僵硬的肢体,做跃跃欲试状,瞄准安全出口的同时在大脑中已经规划好最佳撤离路线,大家都急着离场,生怕人多打不到车,怕出口拥挤发生踩踏,怕一会儿厕所人多还要排队。哪儿还有人会去注意大屏幕上滚动的那些名字,那些同样为这部作品熬过夜,大把的掉过头发,吃了无数冷掉的盒饭,汗湿过T恤,甚至滚下过热泪的人呢。

  当谈论起电影是导演名气大就是“某导演的某某电影”,主演胸大这电影就是“某某女神的某某电影”,但罗马不是一个人修成的,韩老师通过这样一个记录告诉我们,一部电影是怎样从一个想法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又是怎样慢慢丰富,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最终映在放映厅的大荧幕上的,告诉你他比皮影戏复杂得多。这些人都是谁,他们在做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怎样解决的。这是有这样种种的因才有了后会无期的果。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觉得自己就是江河或是浩汉抑或马达,whatever,that's it,是记录也是纪念,他就是这样,就这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告白与告别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