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者》是一本由[英]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游者》读后感(一):现代启示录
所以,打算看一章归纳一次。(严肃脸严肃脸)
首先,是护封内页,吊炸天,瞬间以为是中土地图有木有。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06562580/large
推荐序:
塞尔维亚(凤凰男):我出身贫苦我家人口多,我好不容易出息了,当上了村长承包了全村二十亩鱼塘和所有山林,让全家人都在村里当上官儿了,MB邻村破落户老要我转让鱼塘来抵以前的债。看我过得会比他好不爽是吧,宰了你个狗日的。
奥匈帝国(破落户):不过是个微型暴发户,就这么瞧不起我,还叫你们村的小2B杀了我们村长。虽然我们村长不是个好东西,也不能就这么算了。不端了你们村子,以后还要骑到我们头上呢!
俄国(黑老大):抱歉啊破落户,虽然我们俩不是完全没交情但你打我小弟,我不能不和你翻脸。
德国(逆袭中的屌丝):我有钱了我有能力了,我得在他们的撕逼大战中参一脚来显示下自己的实力顺便捞一笔。我帮破落户去。hi,英国表兄,跟不跟我一起干?
法国(打酱油):黑老大找我我就去了。
英国(傲娇帝):你个屌丝不过是个穷亲戚,当年我被班上底层逆袭打败时你特么去恭喜他,特么还跟我秀肌肉。我和老法是相爱相杀几百年的老基友了,你觉得我会帮谁呢?
前言:
所有交战国:我没有错,都是XX的错,我是正当防卫/惩罚犯法者,你说证据,有啊,有很多啊,你说关键证据,不知道哎,当时的笔记/日记有很多不见了耶,有些只说说没记耶。反正不是我的错,基本上都是屌丝的错。
第一章:塞尔维亚
自中世纪以来,塞尔维亚便出现有扩张主义构想。但面对两大陆上强国: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在夹缝中求存,以及本国资源匮乏等事实,让其实现“只要有塞尔维亚人居住的地方便是塞尔维亚”这一塞尔维亚共荣圈的蓝图长期难以实现。本地贵族阶层的缺失,人口的狂增,小农生产者对森林的滥伐,让这个国家自19世纪中叶到战前的经济一路下滑。同时农民议会轻视教育,甚至征收“教科书税”。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的缺失,使得极端民族主义成为唯一的,最有力的政治工具和文化传统。
在1903年,军队谋反者残杀了当时专政的亚历山大国王与德加拉王后,另立傀儡国王。这一极端事件引起了欧洲大国们的不满,也在塞尔维亚内部酝酿了反对军事独裁的民间组织,其中由选举产生的人民激进党最具规模,其领袖帕希奇长期位居内阁之首。1906年,帕希奇解除了谋反者中最杰出的人的职务,但无法抑制谋反者组织在国内造成的影响,支持他们的民众甚至持有更极端的观点。而谋反者中一位被称为阿匹斯的人招募了一群极端分子,成立了类似法西斯的组织:黑手会,并与临近小国的泛塞尔维亚激进组织相交织,组织了几起不成功的暗杀事件。
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塞尔维亚领土得到扩张,而基督教的塞族人残酷压迫新土地上的穆斯林,并大肆破坏奥斯曼帝国的建筑。在对新土地的管理模式问题上,人民激进党的帕希奇内阁与军方终于决裂。而阿匹斯认为斐迪南大公将通过改革使奥匈帝国成功转型,会阻碍塞尔维亚的大统一。于是乎,他们招募了几个年轻,理想主义,父权家庭出身的相关组织的男孩作为刺客,接受训练并潜入奥匈帝国。这时,帕希奇内阁已无法控制阿匹斯领导的军事力量了。而帕希奇本人的作风又是无为而治,等矛盾自行消去的鸵鸟政策。他通过塞尔维亚驻维也纳公使含含糊糊向奥匈帝国财政大臣转达刺客消息,但表达出来的更像是恫吓。作者推测,作为相对平和一点的民族主义者,可能帕希奇在考虑,当时,一场战争对塞尔维亚的独立很有必要。他小心翼翼几近怠惰的行事风格使其丧失了阻止刺杀行动的机会。
《梦游者》读后感(二):被“解放“的梦游者们
“战争开始了。谁也不知道在哪里又是怎样打起来的,但事情就是这样。它就在人们的脑袋后面,如今,它在人的脑袋后面张开了嘴,正喘着气。战争,就是种种罪恶、声声诅咒,是狂怒的目光,是脑海迸发的思想。战争就在这里,展现在世界面前,使其笼罩在它设置的那张电网下。战争时刻在扩展,只要抓住什么,就将之碾为灰烬。“
——勒•克莱齐奥《战争》
从一战开打,直到它之后已有一百年时光,这一百年,人类可以见证一次登月壮举,可以选举16位美国总统,可以发明&改进无数产品,却始终无法解释摸清发生在1914-1918年间这一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历史学家尝试过,人类学家费心过,社会学家努力过,甚至脱口秀主持人也试图理解过,可,不管他们的讲解多么吸引人,似乎总有这样那样的反对声音在告诉着世人:他们不是标准答案。也许,这就是历史这门学问的独特之处吧,可以见仁见智,却又莫衷一是。
作为剑桥大学现代欧洲史的权威,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教授关于这场战争自然也是十分关注,为此他写作了《梦游者》,和以前诸多同类书籍一样,虽然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关于这场战争的标准解释答案,阅读它却也不失为对一战史的一种有趣的探索,在这里,我们读到了欧洲如何走向“一战”,以及一种未曾有人提过的观点——带领走向一战的各国首脑,其实都是“梦游者“,他们悬着一颗心,但又视而不见,他们被自己的梦困扰着,却没有一个人睁着眼去看看他们将给这个世界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越是细读这本书,你越是会发现克拉克教授“梦游者“观点之价值所在,从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观点来看,所谓梦游,其实是是一种潜意识压抑的情绪在适当的时机发作的表现,毫无疑问,”适当时机“就是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的遇刺,那么被”潜意识压抑的情绪“呢?
在塞尔维亚,它是一种左右为难:一方面是渗透着国家政治文化中理想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是巴尔干复杂而棘手的种族问题,加之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特殊联系,军队已难免成为主角,而民政系统,则变得不堪一击;在奥匈帝国,它是不同种族和派系在山河日下的帝国中争夺语言权和官僚影响力的斗争;而在其它大国中发生的故事,我们的各类历史书中已有详细著述,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如果我们今天回头来看,以上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又是再正常不过的国内矛盾或国际博弈问题,换言之,这是一场并非不可避免,而是“未必会发生的”事故,作为一群成熟的政客,他们是完全可以忍耐着继续斡旋下去的,可结果,大家已然见到,显然并不能如人意。
一战之出现,至今让世人摸不着头脑,克拉克教授虽然没有一战爆发原因的最终解释权,却好在用他的著述告诉了我们:冲突并非长期恶化积累,乃是短期爆发之偶然,一战的参与者们在其中的角色,就是被“解放“的梦游者,对于一个注定是悬而不决的问题,这点启发,实在是太重要的。
0p “一战”是一场悲剧,而非一桩罪行。战争的所有参与者,无论是领导人、外交官还是将军,在一触即发之际,都莽撞自负、懦弱多变。他们不是狂徒,也不是谋杀犯,而是一群懵懵懂懂,不知未来走向的“梦游者”。
0p 约翰·基根:短视和贪婪、自私加软弱、平庸与激情,所有要素糅合起来,突然产生了剧烈的人化学反应。在最晴朗的艳阳天,陡然来了一场暴风雨。
0p 这些梦游者们悬着一颗心,但又视而不见,他们被自己的梦困扰着,却没有一个人睁开眼去看看,他们将带给这个世界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0p 何帆:在转折点上,历史确实是由少数人决定的,但他们不总是英雄伟人,更可能只是一群缺乏智慧和胆识,既没有责任心,又没有牺牲精神,只是出于巧合和偶然被放在舞台中央的平庸者。
12p 对于一个长期浸淫于暴力和弑君传统的国家来说,冷酷是稀松平常的—城市悄无声息,人们也普遍无动于衷。
13p 政变革除了积弊,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
19p 由于过于错综复杂,以至于任何的假设和猜想都能够自圆其说。而研究资料的过剩也等于是在为历史研究的“世界大战”提供军火。
23p 理想中的民族建构以及种族现实之间的不匹配,使得国家目标的实现注定是充斥着暴力的过程。
23p 对历史的解读,不应仅仅建立在满足现代需要的基础上,而是利用现代的优势去认可过去以及历史中的人物。
24p 单一的、象征性的事件(不管它陷入历史洪流的程度有多深),确实能以类似于“9·11”的方式不可逆转地改变时局,它能以你始料不及的紧迫感摒弃旧的观点,催生新的观点。
25p 只要我们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便不由自主地聚焦到罪责的问题上。于是,从“如何发生”的理解基础上,反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26p 脆弱的借方只有在同意财政控制特许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理想数额的贷款,这意味着主权国家职能的部分的担保契约,不可避免地涉及外交手段和强权政治。
33p 对政府的愤怒和失望,会使民族主义者的思想变得更加激进。
41p 事实上,这场刺杀阴谋的参与者都习惯于保守秘密。这些幸存者或者使出浑身解数摆脱干系,或者拒绝透露内幕,或者夸大其词、轻描淡写以及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掩盖事实真相,导致证据的混乱和相互矛盾。
42p 需要在冗杂、失真和充满偏见的材料和二手文献中披沙拣金,做着详尽而充满分歧的研究,总结出一个具有“最大合理性”的结果,拨云见日。
43p 虽然没有沾染上恶习,在阴郁的环境中长大但年轻气盛,颇有理想主义又缺乏经验,这些品质正是现代恐怖活动滋生所需要的养分。
61p 在响应地区的物质需求后,管理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03p 地缘政治体系由多极向两极的分化,是“一战”爆发极为关键的前提。
137p 政治家们出版的“回忆录”和“日记”让我们以为,通过结局能够推断十几年前甚至更早之前发生的事情,但这不过是一种扭曲,这种事后的杜撰赋予了决策者(尤其是其本人)能够预测战争的超自然能力。
139p 君主是国家和政治的象征,是获得和维系集体情感的纽带、桥梁。
139p 将国家人格化是政治漫画的惯用手法,这也同样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将国家概念化为复杂的个人意图—国家被当作是个体的复合,这些个体由条约的执行机构统领,而其背后则由一个不可分割的意愿支撑。
140p 其实,即便是浮皮潦草的研究也能发现,产生政策的管理机构远远没有达到内部统一,政策的制定并不是个人统治者的特权,相反,在国家政策的选择上,人们的考量事实上来自于政治结构中非常边缘的地带。政府内部派系的划分和职能冲突,经济和财政限制,以及舆论的摇摆不定…这些都为决策过程添入了源源不断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政策的论调和方向都是不确定的。
145p 独裁的负面干涉(打压任何具有主动权的政治组织)并不能强迫人们接受君主的意愿,而是在谁拥有权力这个问题上增添了持续的不确定性。这种状态滋长了党派勾结,严重损害国家决策的连续性。
148p 过分热衷表达自己的现有成见或得意计划、对陌生人也滔滔不绝自己的生活琐事、言辞虚浮的恐吓、无法让自己的行为合乎别人对他的要求…这些都是未成年人的表现,而非君主的样子。
159p 外交政策的形成来自政治体系内不同权力的交锋。虽然大使们在资历和经验上具有权威,但中央的人却拥有制度和机构优势,能够干预媒体报道,控制官方文件传输,此外,还能干涉部长职务。
182p 正如政府间沟通的其他领域,其各自体系中军事和民事关系的变易性被认知错误虚假陈述扩大了。
183p 舆论通常是“放肆的言论和微缩的行动”的结合体,媒体是公众情绪和态度的发泄渠道,而公众意见是狂躁而容易引起恐慌的。换言之,风波基本都是爆炸性的—这些短期的煽动和狂暴不久之后就会绝尘而去。公众情感由相反的刺激产生,对政府的要求也很少具有现实性。
185p 官方对媒介对控制是不分国界的,比如以半官方性质的报纸以及“具有导向性”的文章来检测舆论情况,就是常见的政治手段。这些文章在独立报刊的自由言论的乔装下诞生,也可以是以国外政府的视角来写,但其效果却首先取决于读者的怀疑程度,即它们是否出于权力的要求。
186p 一旦某个特别的刊物经常刊登具有某种导向性的文章,该刊物就会被认为是轻浮的、具有偏见的、充满谬误的,其被认为表达的是政府的意向。
187p 媒体是政策可利用的工具,而非其决定性因素,但这并没有阻止政策制定者将媒体真心视为舆论的风向标。
188p 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引导舆论的努力强化了媒体监督的重要性,因为这里有一种可能性:即使不是舆论的关键,媒体至少也会成为政府的观点和意图表达的关键。
192p 公众舆论和公共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的互动,其中,决策者时不时地寻求引导舆论,使之走向同一种声音,但他们也只不过是在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自治性、保护决策过程的统一性而已。
234p 没有中间选择,决策就没有那么多细微差别,只有和平或站在的区别。
235p 联盟就像宪法一样,对政治现实充其量只能起到大概的引导作用。
253p 过于生动的表达,会将正式场合下的礼仪完全抛诸脑后。
256p 缓和政策的发展受到了集团思维的局限,收到联盟内部反弹的约束,而这一思维方式仍被认为是国家安全不可缺少的根基。缓和政策或许可以成为集团式或联盟式策略的补充方案,却永远无法代替它。
260p 缓和政策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在并不稳定的联盟内部起着作用,掩盖了主要政治人物怼危机的警觉,从而使局面更加危险。
288p 过度膨胀的男性气质却在压力下存在着,因为服从、谦恭、有教养和慈悲的理想特质仍被看作“绅士”的象征,这也加重了角色的疲惫:情绪起伏、神经紧张、、优柔寡断、心理疾病和逃避现实。
289p 崇尚坚强不屈,而非上一代政治家身上可见的能屈能伸、战术灵活和诡计多端的行为准则,增加了冲突的可能性。
341p “选择性决定”充满了非客观之下的贡献,并且会受个人情绪左右,因为其表面看起来遵从民意而具备一定的市场。
356p 再言辞委婉的公报,也被媒体扭曲报道,变成挑衅和轰炸的借口,成为推动军事行动的催化剂。
437p 关于道德与政治的争端,磨灭了各国间的共识和信任。
440p 对批判对象的探索使得人们容易将决策者的举动看作有计划而为之,并有着连贯的意图,甚至诞生阴谋论,从而传递出道德满足感。
440p 强硬的做法不应该回应问题。人们如果只是为了责备而责备,并不能最终达到责备错误一方的目的。围绕责备而进行的解释则能够构成假设。人们普遍倾向于首先假设在冲突中一方是正确的,另一方是错误的。
《梦游者》读后感(四):他们都是梦游者
1871年,雄图大略的俾斯麦击败了拿破仑三世,攫取了莱茵河对岸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留下了法国人的眼泪和我们中学课本中震撼人心的《最后一课》,也播下了德法两国世仇的种子。
20多年后,俾斯麦苦心经营的针对法国的大陆联盟体系逐渐走向瓦解。总是在极度悲观与极度乐观之间游走的德皇威廉二世一边鄙视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一边抛出“世界政策”的主张,到底何为“世界政策”,没有人知道。我们后人知道的是,德国在这条战线上越走越窄,最后只剩下日薄西山的奥匈帝国勉强算是其铁杆兄弟。
山河日下的不只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也在民族主义愈演愈烈的历史浪潮中逐步退出巴尔干半岛。随着奥斯曼的退守,巴尔干这片交织着民族、种族于宗教矛盾土地上留下来的权力真空由谁来填补?奥匈帝国算一个,沙俄也算一个。
或许是想重振当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威风吧,哈布斯堡兼并了亚得里亚海岸边的波斯尼亚地区,这将俄国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妥协摧毁殆尽。因为,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让沙俄意识到远东没有便宜可占,使其将目光投回到黑海战线。这也难怪,虽然有着辽阔的疆土,但俄国一直没有自己的出海口。控制连接爱琴海与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海峡是不错的选择,无奈大佬英国总是从中作梗,誰让俄罗斯与英国在波斯与阿富汗和这个老牌帝国有那么多得利益冲突呢?
就这样,巴尔干成了大国博弈的漩涡,没人能够全身而退。
如此看来,一战是不可避免的了。是这样吗?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最早提出“软实力”的约瑟夫.奈在《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中指出,历史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随着时间推移,博弈各方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但领导人所面对的选择漏斗有可能变大,选择的余地也有可能增多。
克里克这本《梦游者》正是从类似约瑟夫.奈这一观点的角度解读了一战爆发的原因。
政府内部的派系划分和智能冲突、经济和财政的制约、军事与民事的权衡以及舆论的摇摆不定……,这些都遮挡了所有参与者—领导人、外交官,还是将军—的实现,使得他们在“一战”一触即发之际莽撞自负、怯弱多变。他们不是狂徒,也不是谋杀犯,而是一群懵懵懂懂、看不清未来走向的“梦游者”。
《梦游者》读后感(五):差評是給翻譯,不是內容。
去年一戰百年,中信就出了這本《夢遊者》,查了一下,原文版出了一段時間而且頗受好評,而且內容是筆者更感興趣的戰前外交關係跟各國政局的介紹,所以就買了下來,拖到最近繁體版出了才閱讀。
就歷史題材來說,一戰應該算是數一數二殺死最多紙張油墨的,中文也出了不少,各式各樣的切入點都有,而本書作者把他的心力著重在參戰主要各國的內政局勢,到外交目標上面,好解釋他的書名《夢遊者》的意思。像這樣一場大戰爆發的原因不可能如表向那樣的單一,早已經是學界共識,實際上多重的要件同時湊齊之後,最後再點燃那個導火線才是有說服力的見解。對於Christopher Clark來說,他的主張是,不管參戰各國內政怎樣惡鬥動盪,外交怎樣機關算盡,變化多端,導致大戰爆發的最終原因,還是各個執政者“明知後果很嚴重,但卻依然如同夢遊者般,糊塗的把大眾向一場災難推過去”。
他這個解釋,倒勾起了過去閱讀銀英時,田中芳樹常假楊之口所痛斥的,當權者草菅人命,隨意把民眾往戰火推去以逞一己之快的指責。之前讀《哈布斯堡的滅亡》或其他的戰史,總見到將領無腦的命令小兵往機關槍的火線上去送死等等的橋段,忽然就在想:人命何價?軍功何價?國家又有何價?想起格雷那句經典名言:「全歐洲的燈火都熄滅了,我們這輩子再也看不到他重新亮起。」既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
Clark的批評,確實是擲地有聲。
慶幸的是,兩次大戰換來了歐洲人深刻的反省,至少我們很難想像西歐會再見到戰火(另外一邊就難講了....),只是時局瞬息萬變中,近來的難民潮跟經濟壓力,會不會再引起什麼災難,就要看人們對於歷史記得多少了。
最後我要說的是,本書原作是個好作品,Clark把千頭萬緒的事情有調理的敘述分析,時而加入深刻的見解,例如他關於賽爾維亞這個常被忽略的國家的分析就值得一讀。但悲劇的是,翻譯之差也是令人搖頭。句子不通順,搞的語意前後矛盾,甚至跑出法蘭西第三帝國這種讓人不知所云的錯誤來,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讓人失望的是,台灣雖然也出了繁體版,卻只是轉個碼就上市了,我是沒有一一比對,估計也不可能更改什麼。
總之,《夢遊者》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但是,有能力的就看原文吧。
《梦游者》读后感(六):很不错的一本书
作者在400页的篇幅中,以巴尔干半岛的内部局势为引子,逐渐将漩涡扩大到德法俄英四个大国的外交。同时对于孤立事件做到多方面陈述,使得国内纠纷与国际形势很好的结合起来。
一战作为近现代社会第一场大战,诱发的因素很多。虽然萨拉热窝加速了整体进程,但是并不能由此将其作为主要因素。事实上随着工业化进程导致的快速扩张,大国之间利益冲突在所难免。而从国内政治上来看,政治制度的改革也随着发生改变。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而往前追溯,则是奥匈帝国日薄西山引发巴尔干半岛风云突变,恰逢此时民族主义的兴起。谋求独立和民族大一统成为巴尔干半岛的无法破解的主导思想,这也导致几十年前南斯拉夫开始不断独立直到现在科索沃还在寻求内部独立。如果没有这股思潮,我觉得仅仅是奥斯曼、奥匈帝国、德法英俄几个大国有可能形成一种利益均衡的态势,至少是在欧洲地区。在亚洲虽然大家打得火热,终究不是本土作战。大国之间形成盟约,最后当猪队友引发战火的时候,只有梭哈一条道路可以走,每个国家都没有退路。
同现在相比,其实形式几多相似。大国之间当达到一定规模后只会陷入均衡掣肘的状态,因此不会主动引发战火,局部冲突不会陷入全面战争。但是许多边缘因素并不是大国可以操纵的,因此当某些边缘因素打破了均衡的时候,战争不可避免。这也是为啥中国面对以前的小弟朝鲜,一直要让他克制克制。如果真的不长眼睛揍了韩国,中国要不就是舍弃自身军事利益放弃朝鲜,要不就是开战,显然都不是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