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刀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5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刀锋》读后感10篇

  《刀锋》是一本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得救之路唯自心坚强方能坚持

  比起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人物故事更多,讲述方式角度也更多样。毛姆讲故事的能力语言词汇运用能力还是让人赞叹,阅读体验非常不错。不过翻译一般,通俗却并不雅致

  封面一句话是“剃刀的锋刃不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路困难重重”,虽然毛姆在结尾说他发现他写了一个圆满的故事,每个人物都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在过程中每个人确实是经历了很多痛苦波折。也许这几个人物都能代表普通人比较明显需求名声财富工作,个人的安全感爱情性欲,上流社会生活精神愉悦等。尽管所有的人物故事都不是正面描写,仅从侧面也能感受到无论是追求什么,都非常不容易,每个人都需要作出选择,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未来充满了未知,只有坚持与信心才能走到最后。

  但更深一层想,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就是真正的快乐,求仁得仁是否就是最圆满的结局作者并未再深入讨论。也许对普通人来说,能求仁得仁就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而到底哪种幸福,哪种需求更高贵,更值得赞叹,对普通人来说还不到有可以选择的余地吧。毕竟对很多人来说,实现基础渴望,就已经必须竭尽全力了。

  不过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还是女画家苏珊的故事和结局。即使是需要靠跟男人同居养活自己,也依旧保持乐观理智,懂得为自己争取幸福,也明白需要改变放弃的东西。我一度以为拉里会干件大事,成为圣人,或者彻底失败,被现实打败,然而他成了获得精神极乐的最最普通的人,我佩服拉里对自由和精神的追求,却觉得他太过理想主义;我以为索菲会在格雷破产后离开他,却看到他们一直相伴都最后,我佩服索菲对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的追求意志,却不喜欢这种追逐,更深觉自己不具备这样的毅力;我难以想象追求上流社会的艾略特会对家人那么真挚,这让我意识人性复杂综合的。或许我看到的,我所感受到的,也是我内心投影小说里的人物能求仁得仁,现实中的我们有时候可能连自己的目标都找不到。

  得救之路困难重重。唯有自心坚强才能走到最后。

  《刀锋》读后感(二):读《刀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刀锋》——2018年看的第一本书,实在是一个很不激励人心开始。这本书3日晚上就启封了,却一直拖到7日下午才开始认真看,连看了五天才看完。实际上昨天下午就看完了,哦,不,此刻来说已经是前天了;只是拖延症已严重病入膏肓地步了,几句话没说总觉得一本书没看完,无法开始另一段新阅读。

  继《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之后,这是我看的毛姆作品的第三部了,我越来越发现我迷上他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是文艺青年崇拜的众多伟大作家之一,究其原因是其擅长于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分享类似这样的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该如何探索得救之路?说到这,我好像突然对封面上“剃刀的锋刃不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路困难重重”这句话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人生,方式、轨迹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达到都是不容易的,横在你面前的终究会有一把“剃刀的锋刃”,且不易越过。

  《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一样采用第一人称语气叙述,作者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一位旁观者,本书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飞行员的美国青年拉里因战友为救自己而在战争牺牲缘故,在战后,既不像其他人一样进入大学深造,也不想从事任何工作,而是以自己的且不被绝大部分人理解的方式去向内心追问、去探索答案,甚至解除了与恋人伊莎贝尔的婚约。他在书籍中寻找答案、也试图通过冥想等较为神秘的方式去探索真理,他用二十年的时间寻找,似乎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即“极乐只能在精神生活中获得”,在信念的火花下他认为“靠平静、克制、热情无私和节欲”的生活方式去获得平静与幸福、并臻于完美

  对于拉里,作者赞赏这样一个罕见的人所散发出的光辉。但必须强调,对于伊莎贝尔、艾略特等他也并不评判,他说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凡人,而普通人的生活模式千千万,没有孰优孰略,若定是要分类一下,只能是说有些人更注重物质、有些人则更注重精神享受。出生富足家庭习惯享受物质的伊莎贝尔她有自己的人生设想——“我年轻。我要找乐子。我要做别人都做的事情。我要参加宴会,参加跳舞会,我要打高尔夫球和骑马。我要穿好衣服。你可懂得一个女孩子不能穿得跟她一起的那些人一样好,是什么滋味?拉里,你可知道买你朋友穿厌了的旧衣服,人家可怜你送你一件新衣服穿,那是什么滋味?我甚至于连去一家象样的理发店做做头发也做不起。我不要坐电车和公共汽车到处跑;我要有我自己的汽车。你想,你在图书馆里看书,我成天干什么呢?逛马路,看橱窗,还是坐在卢森堡博物馆花园里留心自己孩子不要闯祸?我们连朋友都不会有。”注重物质享受,这再正常不过了,因为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不仅仅是一战后的欧美如此,此刻的中国社会也是,大部分人整天忙忙碌碌、拼命工作,活着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积攒更多的房子车子票子?当然,还有另外的追求存在,那就是当伊莎贝尔想要劝导拉里跟她一起回芝加哥去过正常的日子时,拉里说“我多希望你能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让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感到那样的极度幸福,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荣誉都视若敝屣。前几天,我读了笛卡儿,那样的痛快文雅流畅。天哪!”显然,一切物质享受在拉里看来都不是必须的,因为他坚信“极乐只能在精神生活中获得”。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烦恼孤独恐惧如影随形;而这,即便是拥有足够财富的人似乎也难以完全摆脱。也许,唯有精神上的丰富多彩才能收获更多的欢笑。那么,读书吧。当我偶尔沉醉于书的海洋里,忘记了外界的一切烦恼,那一刻我是多么地满足

  《刀锋》读后感(三):读《刀锋》

  2018.6.22 北京

  读完了《刀锋》,对毛姆的又多了一分喜爱,也多了一分了解。图书馆的午后,醒来读完了最后一个章节,这本书算读的很慢了,篇幅并不算长,但是却舍不得读完,总觉得后面会更精彩,更吸引我,可终于读完之后,所想看到的好像没有看到,但又仿佛所有想知道的都知道了。

  这本书是毛姆用第一人称来诉说,诉说着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他们从年少到中年,对人生产生改变的一些经历,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鲜活,每个人都是主角,只不过拉里是小说里的主角,其他人是我们生活中我们自己这样的主角而存在着。拉里的存在我甚至都会产生怀疑,一个真实存在着的人真的会如此追求着心中想要的东西吗,那种精神的追求,甚至最后连最后的物质需求都不需要了,这样的人要有怎么样的意志才会坚持如此,不被环境、不被任何身边的人所影响。开始的拉里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清秀的、安静的、温柔的、全心全意爱着伊莎贝尔的、经历过战争的一个少年,后来他不想被世俗所影响,去做着普通人需要做的工作,去赚钱,去结婚生子,去这样过着自己的一生。他想去流浪。我很难想象,如果伊莎贝尔如果不是一个被世俗影响的普通女孩子,她跟着他流浪的话,拉里是否还会是后来的拉里,但是我想会的,伊莎贝尔终会离开,如拉里所说,“一个人要想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人们喜欢他、羡慕他、敬佩他,可是他们不敢成为他或是敢于和他一样的生活。

  我们也知道,拉里那么容易让人爱上,而爱上他,就如苏珊的观点,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他是不会爱上你的,最后伤心的只会是那个爱上他的人,而这样的在身边怎么可能不爱上的,伊莎贝尔就算之后嫁给了格雷,有了两个孩子,过着很幸福的日子,可拉里始终在她的心里,哪怕她并不懂他,或许不懂,才吸引人吧,连毛姆也如普通人一般,到最后也没有看透拉里的想法,但是知道自己是很喜欢拉里的,我们又何不是个普通的人呢,只是被他吸引,而却无法懂得。

  书中的其他人物就是像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一样,一生中追求着看得见的东西,艾略特追求在上流社交圈里有着影响力、伊莎贝尔追求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小时候热爱写诗的索菲为爱而疯狂、苏珊为温饱的生活而附着一个又一个画家…读的过程中我一直想知道每个人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呢,毛姆也说,最后的故事是圆满的,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如此圆满,是啊,每个人在那个节点至少都是达到了自己的心里预期,哪怕有遗憾失落,但是总的都是圆满的不是吗。

  我们在生活中总追求着一些东西,或许是一个社会地位、或许是财富、或许是一个伴侣、又或许是上帝…但是没有哪一个追求是正确错误的,或许追求的东西会有高低上下之分,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快乐就好,知足着自己所拥有的,去追求着我们看到的,只要心里快乐,那便是对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刀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