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岛集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4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孤岛集经典读后感10篇

  《孤岛集》是一本由毛丹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岛集》读后感(一):了解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智慧

  比较平实中肯地说了说日本,从几个侧面(一些人,几个作家)来描述日本。挺好的。

  几个印象比较深的点:

  灰色:描述的日本女人“洋子”,结婚离婚,每次婚姻对象的大跨度,让人觉得人的一生不确定性,以及无限的可能。还是蛮有冲击力的。

  《自性》:作者翻译的三浦友和的自传,没有一张照片明星的自传,真的是一股清流。作者谈到和山口百惠结婚的表述是“我已经意识到了她在演艺界的价值很快就要被我摧毁。”,何等的诚实。“平常日子永远是平常的,无论是明星,还是被媒体穷追不舍的一个家庭,作者保持了泰然处之姿态,不喧不闹,不厌不弃。但与此同时,三浦友和书中所描述的他与爱妻山口百惠之间的相契相安却非常清新,犹如一条溪流碧水,读后让人心静”。想把这本书找来看看。(作者把书的版税全部捐给地震灾区)

  村上春树:通过作者的描述,以及与李长声的对话,比较认可对村上的一个标签写作工程师

  大致了解了几个作家的特性: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

  日本突出的两个特点工匠性格仪式场面,保持的非常好;

  毛丹青说“了解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智慧”

  是啊,过去的遣唐使,明治维新,日本还一直持续地向比他们优秀的人学习,我们现在了解日本也是如此吧。先放下恩怨,先承认别人比我们的强,好好学习。

  《孤岛集》读后感(二):人生是孤岛,生命是丹青

  《孤岛集》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素简的封面,拆开腰封,简笔画三角和椭圆,形象生动绘出一座汪洋中的孤岛,遥远神秘,这会不是一本生涩难咽的书?我的心底少有些嘀咕,再加上作者毛丹青的学者身份让我实在担心它会成为乏味学术讨论书,或者满纸荒唐言,不知所云

  中秋节前接到的此书,本想借着假期看完,工作生活烦躁却少了安静的心,很难静下心来顺利看完,好在还有上下班见缝插针阅读习惯,也算是陆续得将它一一翻阅完毕。《孤岛集》分为A、B、附录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颜色主题贯穿讲述了作者在日本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人们,他们来自方方面面,有商人、出版家、僧人邻家老婆婆……从所谓的中产富人再到平常小人物,每个人都因为与作者有了或长或短的结缘,发生一段温馨温情故事,在有心的作者这里都一一归纳为日本辞海里注记的颜色。

  旅居二十多年的生活,会将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发生很大的改变,他所看到的人事自然走马观花旅行者自然不同。作者毛丹青很是巧妙利用颜色在日本生活政治情感等多方面寓意传达,通过普通人物方方面面折射出来。每一篇短小而有深意,让我这个喜欢利用上下班阅读的人,随时可以随机翻开读着一个故事,等到了站,关于一个人的故事结束了,而我却会为故事中的人物唏嘘感叹许久。在我而言,这便是好的作者写出的好的文章

  喜欢关于“灰色”的故事,那个多次离婚执意让大家喊她“洋子”的女人。在日本,结婚是需要妻随夫姓的,本是通过第二任丈夫认识作者的洋子通过交往渐渐也成了作者的朋友总会偶尔写信,可是每次写信都会在不久之后离婚,姓氏又要随着再嫁改一次,以至于作者再见她不知如何称呼为好。率性的洋子很是坦荡地说,喊我名字好了呀,不用管姓的。她就是她,和夫家没有关系。在银座开了酒吧的洋子依然喜欢穿着灰色和服,却是最亮的那种灰色,此色在日本字典里的解说,灰色是物体燃烧后留下的灰粉,如烟如雾,像极了洋子敢爱敢恨的性恪,在看似清冷素然的外面下有一颗跳动炙热的心,粉身碎骨化为灰烬,依然不妨碍她以更浓烈热情去生活去恋爱

  在这里题外话一下,曾经在豆瓣看到一组图片,是关于日本颜色的标注,想不到他们将颜色的名称依然叫的如此优美典雅,同时有着更深的含义。这是取自百度的一段资料:“一般地说,日本大约是在平安时代公元764~1185)达到了其传统艺术特别诗词文学顶峰。我们会发现,很多日本颜色的名称就是在平安时代被赋予的。日语中,颜色也象别的语言一样结合上一些名词,便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举例子来说,比如白波(しらなみ)(*小偷)、白眉(はくび)(*很出色的人或物)、腹黒い(はらぐろい)(*奸诈)、青二才(あおにさい)(*年轻,黄毛小子)、青春(せいしゅん)、赤っ耻(あかっぱじ)(脸涨红,快哭出来的样子)。 ”关于颜色的名称,我们早已抛弃了原有的古典韵味,只会用香槟金、翡翠绿、宝石蓝,庸俗到家的词来形容了。反而是日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沉淀继承,也就难怪常有人说:“现在的日本人是中国的唐朝人。”这是时代变迁后的沉淀,作为文化发源地的我们不得不反思,文化之根,生命之源到底被丢在何处,能否寻找回来。

  读完前半部分,你会记住一个又一个关于颜色的故事,水色、蓝色、银朱、樱色……不同的颜色折射出不同的人情事故。那为何此书不叫《和色集》?(和色,日本传统颜色名称表)当我读完《银朱》,关于樱花枫叶,春与秋的对话我想我明白为何本书叫《孤岛集》了。何而为岛?一面临水为岸,两面为堤,三面为渚,四面为岛,当身陷汪洋淘淘海浪之时,孤的意味也就突显出来了。不只是那些生活在孤岛上的人们,只因我们人人皆是一座孤岛。需要芥蒂连接才能抵达对方内心。隔海而望不过浮华过眼,虚虎实实,境由心生。一如谷村新司的《昴》,“璀璨的群星,纵然无名也要闪晶莹。不沉寂从来不放弃,迸出华彩点燃生命!我也要出发,照着心的指引去远行……”人与人,近也远,是孤岛也是星辰,应该像作者一样,用心怀赤子与每位有缘人结缔,就算相隔遥遥银河也有了温暖闪光过往,哪怕瞬间擦肩,也值得珍惜

  《孤岛集》的下半部分,讲了日本文学论坛近况变化,讲了《知日》,特别讲了知名作家村上春村与日本文坛的过往,尽管谈不上是村上春村的粉丝,对于他远离日本文坛,自写自话,很少在媒体面出现,不屑于宣传造势,这才是一个安心写作的作家本应该的状态,与当前国内纷纷吵着出书到处签名的所谓名家根本不是一个境界,也更看出国内文化的浮躁喧嚣

  谢谢毛丹青先生文笔,带进一个别样的日本。也因此书,让我更深一步感知《知日》,也许我应该再把把《知日》这套书败来一看。最后,我想说,丹青,看似素然其实更加斑斓多彩,国画本色,也最难写意。人生是孤岛,生命是丹青,人生当如此。

  《孤岛集》读后感(三):知日者,智也

  未读《孤岛集》这本书之前,我对日本的印象很不好,大约是停在了小时候看抗日战争剧的情绪里,一直用敌对眼光去看待日本,始终觉得这个国家国民正在虎视眈眈计划着下一场掠夺。

  正是以这种偏见,所以多年来对其书籍动漫影视剧等避之不及,就算偶尔了解日本的一些浅显的文化知识,也是即刻即忘。直到拜读了毛丹青先生的这部作品,读过之后才惊觉自己错过了很多关于日本的别样精彩

  其实这部作品并没有花太多笔墨介绍日本的光辉形象,而是从小角度着笔,用平淡口吻记录自己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全书可分为A部分,B部分以及附录。其中A部分写了日本12种不同色彩的人,B部分主要介绍日本文学界的故事,附录是作者的访谈记录。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很优秀随笔集,让读者彻底了解日本。

  关于色彩和性格的关系,前段时间乐嘉的新书《色界》对此解释地很为巧妙:“虽然性格色彩并不是万能钥匙,但为我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有效方法。通过剖析自己,理解他人,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

  作者在A部分所描写的12种色彩的人,虽不能说囊括了芸芸众生,但大多数人日本人的身影也有迹可循。无论是离婚后又结婚,如是反复多次,喜欢穿灰色和服的洋子,还是对佛教怀有虔诚之心,总是挎着代表高贵华丽紫色大布包的老婆婆,亦或是用死亡拯救公司和家庭,略为刻板有着青葱色色彩的草壁先生……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

  其中令我印象颇深的要属作者笔下的广田美香,当她表示要学歌舞伎的时候,受到了周围人的反对。哪怕是亲密男友,也开始鄙弃她的想法。广田美香不是甘于屈服命运女子,她暗暗花了很多心思硬是学了一些歌舞伎,和男友分手了在身上刻下红黑两色的刺青。红色对于她来说,或许是本命色,不仅暗藏了消除痛苦的可能,也带给她无尽的痛苦。一方面代表了她独立的自我,一方面又带给她无尽的病痛——红斑狼疮症,她对红色过敏。

  提起“赤”“朱”“丹”这些和红有关词语,大约会想到火焰艳阳或是鲜血等,所以拥有这种色彩的人,往往有着骄阳般的热忱,但没想到广田美香的结局竟是那样悲烈。这也许是日本当下最为不公平的一面,因为某些习俗或是传统的养成,造就了很多人拥有梦想,却只能遥遥相望。

  毛丹青笔下所刻画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生活在那孤独的岛上,被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制约,被生活的压力拖累,心中却怀有希望,认认真真地生活着,哪怕很微小,但用心中最深处的信念,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B部分,毛丹青先生几乎都是在记录村上春树的故事。很显然,村上春树已是日本的一个符号象征,他的文学作品在日本文学界的地位无可撼动,其影响力独具风骚,但却不受青睐

  村上春树很神秘,不上电视极少接受采访,甚至跟别人一同出席宴会都不让别人拍照。他也有独特的爱好,喜欢长跑,在别人采访的时候,如果问他:“您今天早上跑步了吗?”哪怕村上的情绪不佳,也会马上扭转过来,回答问题

  综合以上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村上也是一位孤独的人,他的作品受到大家的喜爱,但也有不尽如意地方。他用笔墨刻画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角色,却难以扭转历史,给自己的童年还原一个美好画面。从他一人身上来推及当下日本人的生活背景,也难免会令人生发感慨

  读《孤岛集》的心情有些沉重,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日本文化的随笔记录。更多方面,投射了很多中国当下所需要推崇及改进的地方,就是毛丹青先生所说的“知日者,智也。”通过了解日本,真的能够萌发很多智慧。

  《孤岛集》读后感(四):历者弥新

  收到《孤岛集》后我正巧要坐火车,从等待启程火车站翻开第一页,到返程的列车上读完后记过程与封面一样是沉静的。忽略列车穿越隧道的轰隆音与乘客嘈杂声,这会儿耳机里响起宇多田ヒカル的《Keep Tryin’》,茫茫人海中只属于的一个人的专注时刻在众多细节的无限延伸完成

  毛丹青先生将这本集子装成一盒录音带:side A是关于日本人的一部“色彩”连载,side B是关于日本文学、文化的一系列栏目文章,最后附录了宛如Bound track的两篇访谈对话实录。当翻开这本灰色的硬皮小书,如同将录音带放入以思绪为电的读者播放器中,从千人千面的角度分享着毛先生真实行走后的一部分日本世界

  在《孤岛集》中,毛先生融入了他本人在日本旅居多年的所见所遇所思所悟,以一个介入日本文化的异乡人角度为读者一解渴望知日的好奇心值得一提的是,毛先生也反复在文章中指出自己在日本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在祖国中国的时间,正是这一微妙的逆转,让作为生长在帝都的毛先生在文字感上无比接近一个地道的日本人。每一段记叙都有一段亦近亦远的距离,因同时拥有两种文化背景而在拿捏上呈现出自然流露恰当好处

  在side A的“色彩”十二章中,以不同颜色贯穿起作者在日本遇到的人和故事,用统一形式贯穿起主题内核。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和对话,都来自一双凝视真实日本的眼睛平凡的生活之味,散发出的日本气息在文字间悠悠升起。其中我很喜欢《紫色》和《土色》,用紫色布包敬畏神明房东婆婆、用紫色名字致敬挖沟机的北海道的他(比起名字更喜欢这个婆婆对他的称号)、把甲子园的土带回老家的渡边兄。他们的故事都是很微小的一粟,却在跃然纸上后跳脱了空间和时间,距离感零,近在眼前的无法触碰,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ide B和附录是一些段文章和访谈记录,更多是围绕日本文学展开,其中对提到当代日本文学就绕不过去的村上春树有较多的着墨。本人非村上爱好者,在村上读者毛先生的普及下,对村上在作品外的个人性格等等多了些许认识。毛先生在对村上的经历进行漫游式的实地体验后,也提出了村上能在他生活的时代功成名就的两个原因:思维和时势。村上本人的英文水平了得,写作时已能炉火纯青地运用英文进行思考和写作,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他在英语文学界的脱颖而出功不可没;在童年和成年转折经历的共同作用下,他的小说一直写个人,却包含对社会和时代的隐喻与还原,建立在虚构人物身上的真实群体。而近年来一直保持高产和多元类型的作品与读者见面,称得上一名顺应时势的文坛人物。

  全书每一页的文字都显得琐碎,当你读完合上书封,却感觉并不冗长,丝毫未觉乏味,反倒有种咀嚼雨后青草的甘甜。这样的阅读,收获的不止是一个锦句,永远有新的感受,源自内容中真实的经历。

  《孤岛集》读后感(五):孤岛一帆

  第一次知道毛丹青这个名字,是2013年的9月5日。那是无意中在网络上读到《李长声 毛丹青:狠美的川端康成》。看到这样的题目,第一个念头便是:毛丹青是谁?和陈丹青有没有关系?大概不少从未听说过他的朋友也会产生同样的疑问。

  记得那时带着问号读完全文,才了解到那篇文章本身是为了新经典文化最新出版的川端康成的书《雪国》、《山音》、《千只鹤》做宣传,而毛、李两位先生都是长居日本,熟悉日本文化和社会的中国作家、学者。

  由于本身大学时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川端康成的小说,加之后来准备考研时选择的也是相关专业,对于有关川端康成的研究文章有种不自觉的亲切感,所以当即把这篇文章复制保存,希望留作资料备用。之后也第一次知道了还有《知日》这样一个专门介绍日本文化、艺术的创意生活类丛书。而毛丹青先生正是这本刊物的主笔。

  时隔整整一年,毛先生《孤岛集》问世,自己又一次与之相遇,不得不说既是机缘巧合又是命中注定。而且翻看书中文章,有不少内容都是《李长声 毛丹青:狠美的川端康成》一文的源出处,更觉得自己找对了方向,选对了书。

  《孤岛集》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描写日本人的12篇文章(目录的SideA),有关日本文学现象的12篇文章(目录的SideB),还有以川端康成·新感觉——《雪国》《山音》《千只鹤》分享会全文实录和《让我们彻底了解日本》两篇访谈录作为的附录部分。这样一本小册子,采用小开本精装的装帧形式,与作者洁净淡雅的文风十分契合,内容方面既有个人的随笔,又有可供参考的研究性文章,还附上了两篇内容丰富、言语生动的对谈录,还是非常有内涵和分量的。

  ideA:知日——12种色彩,12种人生

  2012年8月出版的片山恭一作品《留下静的鸟儿》中,以白、青、黑、赤、黄五色给人物命名;2013年10月出版的村上春树作品《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以“赤”、“青”、“白”、“黑”(多崎作的姓名中没有色彩,可以称之为”无“)五色为人物命名。《孤岛集》中,同样选取颜色作为切入点描绘真实的日本人与日本风物、生活,不知是巧合,还是多少受到了某些方面的影响,不得而知。但之上提到的两篇都是小说,而毛先生的属于随笔。用色彩随笔的手法来描写日本人,在国内毛先生大概是第一人。

  个人认为从色彩角度选题,虽不新颖,但很独特,也很恰当。因为早年间谈起日本,粉色的樱花,蓝色的富士山,白雪皑皑的山顶积雪总是不自觉的浮现眼前。而当今的日本,动漫、料理、宅文化等等,都已深入中国青年一代的生活。这样给人感觉五彩斑斓,目不暇接的日本,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究竟又是怎样的呢?毛先生决定用色彩贯穿下来,每一个色彩表达一段经历或者是几个经历,从日常的现场出发,描写周边的情景与人物,目的是为了了解日本人。

  要想了解一个国家,那么首先要接触的就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正是因为有着长期居住在日本的经历,才能从他看似随意的文字中流露出真实的”现场感“,如同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推至读者眼前。作为一个喜欢色彩的人,我是非常喜欢这样的角度的。在一个地方生活得久了容易产生乏味,但学着如何变换角度,从新的视角去观察,或许是一种智慧。更何况我们本身就对现今的日本缺乏足够的了解,应该尝试跟随旅居日本的中国文人去探究一下。正如毛先生自己所言,“了解日本社会,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智慧。”

  ideB:知己——川端康成、村上春树、莫言,中日文学的对照与思考

  自从高中时代钟情于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树两位伟大的作家之后,或许在潜移默化之中我早已习惯从川端康成的文字之中体味日本传统的东方之美、古典之美、物哀之美;从村上春树的小说之中感受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后在其身上产生的巨大裂变与新生。然而村上春树本人却对川端康成从不感冒,这一点不看《孤岛集》还真是不知道。

  同样,村上居住19年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其文学上的大转舵是如何形成的;大江健三郎曾访问莫言的家乡高密,把莫言的文学称为“世界文学”,希望探索其产生机制;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译者的功劳最大,把日料店当成“澡堂子”,等等这些文学家的真实趣事,如果不是通过毛先生的讲述,也很难从别处获知。

  书中多次提及作者在日本居住27年,已经超过了在北京居住的时间。从他坐飞机到达日本的傍晚,到大学中与老师的探讨,再到弃学从商做起鱼虾生意,而后进入商社工作,从商社辞职后开始尝试日语写作,最后又回归大学成为老师。这样的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现身说法: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必须要融入他们真正的社会生活,而非从象牙塔之中观望,从其他人的口中听说。

  27年之间想必作者经历的事情很多,能写得也很多,但他紧紧扎根于“人”,选取日常生活片段,从周遭人们的经历与变化表现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随意所致的笔触读起来既自然亲切又不乏引人深思的对日本文化精髓思考,宛如聆听一堂又一堂生动的人文讲座。

  文学的事说到底是“人”的事。村上春树的小说之所以经久畅销,就是因为他“摸到了这个时代的脉搏以及人的灵魂”,他一直都在坚持写人。而这样的“人”,是日本人,是东方人,也是世界上每一个人。毛先生说五台山的禅师告诉他:在你的眼睛里看到的永远是自己。而这句话就是他们现在在做的事情——从日本借镜。的确,我们在别人的文字中看到的往往正是自己,而从日本借镜也正是为了反观自身。

  酣畅淋漓的读完孤岛集,总感觉意犹未尽。毕竟这本书太小了,又太大了,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值得玩味。后记中提到的“孤岛”一词的由来,源于作者“有一段被选择的人生经历”,而这样的经历和由此历练出的精神特质,恰恰与日本是岛国的本质契合,于是就找到了这样的视角。我只想说:这个视角很棒!曾经,我非常期待着能有个合适的切入口去了解日本文学以及日本社会,而今,《孤岛集》和毛丹青,是一个好开始。

  《孤岛集》读后感(六):孤岛看日本

  《孤岛集》

  ——毛丹青

  毛丹青应该是对日本有深刻理解、体会与感受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学者与文人之一了,现在很少能看到像鲁迅那样从日本留学回来又真的学会了某些思维并运用恰当的作家和文人。日本是一个具有“师从强大”特性的国家,他的学习能力让全世界震惊;像商业上成功的本田宗一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和优衣库的柳井正等等,都没有太多的精彩求学经历,都是通过自己观摩、学习、发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终生事业,进而学习到了世界顶尖级的道理和方法。日本是一个学习能力强的民族,继承唐的礼仪与文化,经过时间与岁月的洗礼,让这个民族异常活跃起来。

  毛丹青对日本的理解,恐怕国内无人出其右。在经济学界,研究日本较为深入的一个学者是白益民,他在《三井帝国在行动》、《三井帝国启示录》等书籍中深入研究和发现了日本企业成长的轨迹,但仅限于经济、企业管理和商业行为发现上的对日本的理解;毛丹青则更多的是从社会角度、文学角度、普罗大众层次去了解与揭示日本的生活状况、团结学习现象等问题。这本《孤岛集》虽是一个故事性隐射,但更多的是通过对日本社会的思考,来阐述一种生活状态与方式;如若你生活在孤岛,恰会是怎样的光景?

  书中讲述较多中国人对日本的理解、观点和方式与作者看到的日本的比较,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小学课文里有篇文章讲述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后来才知道这个故事最好的总结便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所以,你的Hamlets是什么样子,可以拿到这本书里面来对比一下;Hamlets没有好坏、优劣、对错,你的心决定了你认识的Hamlets是什么样子,从而也就揭示了你喜欢的的内容、拥有的才识、态度是否虔诚。

  当然,我喜闻乐见的还是看到书中大量讲述文学方向、文化发展的问题。大家还算熟悉的村上春树、川端康成等一众作家,多少看过他们的几本著作,算是有了基础的感知。作者本书作为一个文化人,对这些异国文学文人的描述,就显得非常的有意思;同行相轻、文人相轻的毛病在许多作家的作品里书写的淋漓尽致,但毛丹青的文章里面很少见。蒋勋说,客观的描述至于散文是必不可少的,在散文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之后便自然而然的能从客观的描述里见到作者的情绪、观点与态度了。用这个角度去思考,毛丹青的这本散文集也算上乘之作——即没有太多主观性辩解与描述内容,没有太多情绪性色彩去渲染;你跟着文字走,带着简单的思维和想法,便会将日本看的清澈。

  研究日本文学、社会和文化发展,毛丹青的著作绕不开。

  《孤岛集》读后感(七):认知日本文学

  光看书名,如果不了解作者,很难会想到此书的内容。

  随手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上春树,好熟悉的作家,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热门作家,顿有亲切之感。

  赶紧翻到这部分内容,流畅的文字、幽默的语言、亲切的文字,述说着村上春树,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他的笔风。让读者很快从随笔中了解到这位作家,这位使用美国风格写作习惯的作家、这位与日本文坛交恶的作家。

  看着图书,暗自分析着,村上春树的写作与莫言的作品相比,或许少了些乡土的气息和风俗习惯。从作品翻译的便捷性来看,村上春树的作品很容易翻译,其有着全球化的写作风格;而莫言的作品,则拥有着鲜明的家乡特色、口语、方言等等,这些文字翻译起来很是拗口。这会是村上春树获诺贝尔奖的障碍么?

  图书的内涵很丰富,于是从头认真阅读起此书,也慢慢了解到《知日》原来是向读者介绍日本各个领域的窗口。

  而此书的作者,旅居日本多年的学者,《知日》的专栏作家,自然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写作向读者介绍日本的风土文化、介绍日本的文学。在这部随笔的合集中,众多的日本文学家先后登场,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也出现在了图书,再加上热门候选人村上春树,挺热闹的文学圈。

  很赞的图书!

  《孤岛集》读后感(八):【专访】毛丹青:镜鉴观日本 孤岛话人生

  受访者:毛丹青

  采访者:李唐

  地址:http://book.sina.com.cn/zt/maodanqing.html

  导语

  《孤岛集》浓缩了毛丹青在日本二十七年的人生经历,以十二味色彩串联,呈现出了最富感官体验的异国生活。受到不同文化的侵染与融合,毛丹青的文字有其独特的魅力,轻松,安静,又有些近乎可爱的庄重。

  “色彩虽然斑斓绚丽,但最美的色彩恰恰是无色”

  新浪读书:在这本书中,每一篇的结构都很散,很多情节都是随着写作的念头自然过渡的,似乎并没有一个规划。这是您所追求的写作风格吗?

  毛丹青:也许有点儿意识流吧,不过,整体以“色彩”串起来,还是有一个规划的。描写日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我选择了两个角度,一个是气味,另一个是色彩。这回选择了后者,也是因为平时的积累,在《知日》上的连载很重要,每回都是到了截稿的前一天开始写,而且写得很快,记忆中的形象,包括人物与情景犹如井喷一样,非常猛的感觉。

  新浪读书: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很多人物所做的事情都接近“修禅”,比如料理店老板、喜爱白色的教授、虔诚的老婆婆等,甚至还有那个开挖掘机的男人,他们的举动似乎都有一种信念在里面。您认为这种信念从何而来?

  毛丹青:所谓“信念”,其实来自于日本人所崇尚的仪式感,从这些芸芸众生之中,不难发现有一种互通的元素,这就像色彩虽然斑斓绚丽,但最美的色彩恰恰是无色一样。写人比写景难,因为写景可以融入人的心境,但写人却不那么容易把景致直接拉进去,于是,我只能探求这些人灵魂深处的所居所在。日本人所推崇的文化有很多部分是隐型的,这就像日语一样,总是排斥主语的出现。川端康成的名著《雪国》第一句话是:“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这句话没有主语,不知道是火车穿过隧道,还是人,或者是马,但仪式感很强,隧道与雪,以及白茫茫的夜,很像一幅空灵的工笔画。

  新浪读书:在“紫色”这篇中,您写到了一些对宗教信仰十分虔诚的人,这在中国似乎很难看到。您认为宗教信仰在当代日本处于什么样的角色?

  毛丹青:直接说,是个泛滥的脚色。日本的宗教人口多于他们的实际人口,这是说一个人可以信好几个宗教。在很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教堂,寺院和神社都在一块方寸之地当中,相互之间的距离很近,没有任何违和感。一个日本人出生,大部分会先去神社庆生祈愿,然后大了,结婚去教堂,死后的葬礼大部分又会到寺院举办。这么看下来,日本人的一生至少要走过三个完全不同的信仰,而且都很虔诚。

  新浪读书:您在文章中写道:“我喜欢阅读日本文学中的细节,甚至超过阅读整个文学本身。”您认为细节对于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毛丹青:排除歧义,最接近被描写体的真实,质感超强,这是我喜爱日本文学中的细节的最大理由。细节对于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为读者的理解与想象能够提供大量的最真实的元素。

  “村上春树是位勇敢的作家”

  新浪读书:您在这本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村上春树,那么村上春树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您还记得第一次读到村上的作品是什么感受吗?

  毛丹青:他是位勇敢的作家,一直坚持描写现代都市,有全球意义,而且还有一种脱离日本的感觉,比如;他的小说有很多威士忌,但没有日本酒没有清酒,他的小说有很多古典交响乐和美国爵士乐,但没有演歌没有三味线,所以,有不少日本学者批评他的文学没有日本,是逃避本国文化的隐居写作。我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是《听风的歌》,读的是原文,因为其中很多场景与神户相关,而我住过这座美丽的城市,住了很多年,所以有很强大的亲近感,甚至超过了阅读作品本身的意义。对我来说,阅读村上春树,就像获得了一个人文印记一样。

  新浪读书:很多人喜爱村上,除了作品外,他洒脱的人生态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相比较而言,您更欣赏村上的文学作品本身,还是他的生活态度?

  毛丹青:两方面都有。了解一位作家有两条路,一条是作品,另一条是作家的经历,而经历往往从作家本人的生活态度中能表达出来,他在众多的日本作家中是个奇葩,很孤高的那种。我挺欣赏这种风格的作家。

  新浪读书:国内有很多人认为村上只是一个小资作家或青春文学作家,您同意这个看法吗?您认为他的文学价值是否被“低估”了?

  毛丹青:他的文学创作经历过一个巨大转折,这也许是导致读者只认为他是小资青春作家的缘故吧。《孤岛集》有一篇《村上春树的文学大转舵》专门解释了我的这一看法。简单说,1995年是他写作的一个分水岭,之前他不参与社会的宏观走向,只维系他所追求的男女情爱以及灵魂慰籍,但后来,他开始投入了社会,用他的话说,就是从Detachment的观念转变成Commitment,正所谓从“超脱”的D转变成“承担”的C。换句话说,他从过去的超脱社会变成了承担社会。1995年,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村上春树老家的房子被震塌了,他称自己是“阪神少年”,在这个地方曾经渡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另外,同一年,东京发生了沙林毒杀事件,造成了众多伤亡。这两件事对村上春树的震撼很大,并使他改变了写作的方向。

  新浪读书:您最喜欢村上哪部作品,为什么?

  毛丹青:喜欢他早期作品《听风的歌》,因为跟我现在居住的阪神地区很有带感,我10多年前从神户搬家搬到了西宫市,最重要的理由是因为村上春树在这个城市居住了19年,整个少年时代都在这里渡过,而他上过的小学,包括《挪威的森林》里面的医院的原型建筑就在我家的附近,我大概算他的文学的铁粉吧。

  “日本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新浪读书:您在序言中说,这本书源于《知日》杂志的约稿。在当下,您认为“知日”的意义是什么?

  毛丹青:知道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多了解别人应该大于表达我们自己。日本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新浪读书:如今中日关系持续紧张,您在写作时,会受到民族、政治因素的困扰吗?

  毛丹青:这个至今都没有过,这也许跟我写作风格有关,因为我坚持私人叙述,而不是参与宏观叙述的那种,再者,我谈民族谈的很少,可以忽略不计,政治的几乎不涉及,包括用日语写连载,但凡希望我写写两国政治关系的,我都谢绝,并向对方介绍能写的人和愿意写的人。我喜欢写周边的小事小人物小故事,由此而能为大时代提供一些现场可思考的元素的话,我就满足了。

  新浪读书:您在日本待的时间比中国还要长,那么您自身的某些方面是否被这个国家所改变?最显著的改变体现在哪里?

  毛丹青:与其说这个国家,不如说被日文这个语言改变了一些,尤其是行文的风格,甚至包括思维。因为我16年前是以日文作家出道的,当时外国人用日文写作好像不是那么多,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形成目前这个样子。最显著的改变是行文,包括文思以及构想。

  新浪读书: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会学习、借鉴的民族,而民族的交流往往是相互的,那么您认为中国需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有哪些?

  毛丹青:最需要学的是细节,凡事不马虎,一板一眼,细节决定一切。

  新浪读书:您在文章中反复提及《叹异抄》这部佛家著作,您也曾将它翻译成中文出版。我对此很感兴趣,可是现在国内已经很难买到。您是否有将它再版的打算?

  毛丹青:打算出一个升级版,包括很多年前我翻译过一本与之有关的剧作,叫《出家与其弟子》,其实这是本非常有意思的老书,也是本很有名的老书,版权期都过了。遗憾的是在国内鲜为人知。这本剧作10多年前是由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万有文库出的,今年出了台湾版,我想在国内再出版下。它讲了一个僧侣与艺妓的逆天爱情,史诗般的台词挺精彩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岛集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