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24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精选10篇

  《我愿生命从容》是一本由沈奇岚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4-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一):匆匆,从容

  那天,提前到达慢书房,提前把书买了,提前翻了一下。

  突然谁拍拍我的肩膀,噢,是羊毛(店长)。

  “奇岚来了,你可以让她先给你签个名噢!”

  坐在窗边的,那个穿着黑色衣服,系着红色围巾女生,就是沈奇岚噢。

  我从来没想过《那个姐姐教我们的事》里的姐姐是长什么样子的。现在看到的她,一直面带微笑,在阳光下,显得温暖极了。

  坐在我对面的妹子,手里拿着的似乎也是《我愿生命从容》。一起吧,一起找奇岚签名。

  我和妹子Anson犹豫了许久,一会担心奇岚会不会刚到,让她先歇一下吧,一会又愁着,要不要用别的颜色,如蓝色,让奇岚再签一个呢……

  鹿茸(店长)就跑过来说:“奇岚有自己专门签字的笔啦!”

  哈哈~

  找到奇岚,她分别给我和Anson在书扉页上写上祝福语和现场签名,还附送了合照

  意犹未尽地就走了……

  我好想跟她聊聊天啊……

  Anson一鼓励,我就蹭上去了。

  “我可以跟你聊一下吗?”

  “可以呀!”很温柔欢迎

  哎呀,就匆匆地想靠近,结果坐下来就尴尬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就是忍不住向美好的人事物靠拢啊!

  随后,就是聊了我所热爱儿童教育,还有我的如何游走的小小经历,还有她的公众号想法……

  偶尔尴尬地不知道说啥,她还是会温柔地鼓励一下。

  囧。

  印象深刻的是,她说:你回家就好好休息好玩,别找工作了。你肯定还会到处跑。

  是这样吗?

  ——————————

  奇岚给我们分享了许多她在德国和欧洲的一些经历。

  我记录了些我觉得有意思地方

  ☆ 广场

  原来,第一篇文章里的亚洲少女,就是奇岚本人噢。

  ☆ 广场2

  广场上除了鸽子多,另外,行为艺术家特别多。他们用自己的表演行动才能来赚钱。

  其中有位有向日葵的行为艺术家,看见路过的漂亮少女,直接赠送葵花一朵。

  很温暖。

  ☆ Social Plastik

  明斯特,德国的一座小城,整座城市,都作为雕塑原型

  什么是艺术呢?

  不是远远地非得跑到博物馆欣赏的大作。

  而是就在你的身边,随处可见,随处可感受。这才是艺术的意义

  (这让我想到在国外街头看见的行为艺术者和小舞台。有个表演丘比特的老头,一直闭着眼睛等待硬币声音。偶尔,睁开眼睛,对你抛媚眼。他的眼睛,红红的……而小舞台,经常为中小学生提供街头展示机会同时又可以陶冶市民性情。)

  ☆ 欧洲的墓碑

  波恩十字架山的一边,是高级别墅住宅区,一边是全城最大的墓地

  奇岚在此感受到生与死的接近。我的亲人,所爱的人,就算死去,也是离我接近的。

  (我也想到有一次是晚上的教会活动,我一个人走在墓地间,心里一点都不害怕。心中有光……)

  ☆ Paula For Real

  “我就是我。”

  艺术,求真。

  ☆ 皮娜 · 鲍什的舞蹈

  “逼近极限。”

  艺术,为人

  ——————————

  奇岚推荐书目

  《想念你的陌生人

  《我的视觉日记》王小慧

  ——————————

  我所理解的从容,或许是一张看上去是轻描淡写的温柔与善良,但是在背后,是对梦想信念坚定,嗯,如奇岚的狮子守护一般,强大

  ——————————

  小彩蛋:鹿茸介绍羊毛的时候,说,这位是我女儿妈妈

  羊毛害羞地说,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感动XD

  ——————————

  书会结束后,我和Anson奔向大儒巷的王小慧艺术馆。可惜,闭馆了。

  再次回到慢书房,人潮已退。

  我坐下来看书。

  “ZY,再见!” 是奇岚!

  她还没走噢,她还记得我的名字噢,还是那般温柔地,与我道别噢。

  ——————————

  生命匆匆,愿你从容。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二):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我愿生命从容

  文/笑然

  人生过瘾的就是因为它有很多转角,有的转角很惊险;有的转角充满惊喜。是惊喜?还是惊险?不走过去,当然就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你会遇到什么?转角充满了故事,不管是人生旅途上还是拥挤的街头,也许是你的,也许是我的......

  人有时候远离既定的轨道,是为了更好的找到自己。我们日常的行为,多是出于期待,而不是无造作的真诚生活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软弱,成为自己与别人期待的牺牲品。从容的投入生活,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身姿挺拔

  在这本书中,作者选择忘记自身,处离地观察世界。鸽、明信片玩具,17世纪的女画家都可以是他她,笔下的她,让我们唏嘘不同的人生起伏,对照失意得意时的忘形失态,抖落掉束缚自己的患得患失

  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里,从容是一件奢侈事情。有时候我们总想快进时间,看看最终的结果是不是值得,而没有耐心体味生而为人可以享受的生活滋味

  其实这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写照吗?他们劳碌一生时刻为生命而忧心忡忡,为未来做着准备,一心一意计划着以后发生的事情,却忘了生命应该从容应该着眼于今时今日。

  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解决掉明天的烦恼,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交,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根本没有重播的可能,所以,我们还不如让今天踏着从容的步调走向不可未知的明天。

  大城市里人们你争我夺,就犹如广场鸽子的命运。虽然鸽子表面光鲜亮丽,其实他们的苦痛谁人可知呢?城市里充满着唾手可得的食物,广场上尽心讨好我们的游客数不胜数,他们不过是想把我们骗到手上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而已,他们慷慨的撒着谷粒,看着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扑向食物甚至彼此争抢,得意的微笑就浮现在了他们的脸庞上—控制别人的生活让他们有上帝快感

  就像城市的外来者很辛苦,鸽子也不例外。虽然广场上尽是花大价钱饲料的游客,但他们只是想引诱我们,并不真的爱我们。爱是容易分辨的,就好像真心朋友普通朋友之间的区别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来得及时来得自在来得美妙

  生活的真意就在从容的啄食过程中,悠闲快乐是多么的可贵!纵使千金散尽也难以买到那一抹淡淡的幸福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三):一本不讲道理的书

  走过一些路,吃过一些盐,知道很多事情过不去,并不是一句《习惯就好》就能让自己释怀。那些看似极其有效的道理,多半苍白无力,让你成为别人眼中的强者,自己心中的忍者

  面前的这本《我愿生命从容》,并不是一本关于道理的书,它只是用另外一种视角告诉你,生活的另一种维度。如同一个魔术师,艺术的浪漫真实生活的交汇,宛若回到中世纪去做焦虑的女画家贝尔特,然后跑到法国去做个马上被情人遗弃的小女人,最后乖乖地回到罗马做个静静吃食的鸽子。真实而有趣,过瘾而回味。当然,对生活与情感中的纠结,书里的人会怎么处理,最值得回味。

  比如,穿越到歌剧《微笑的国度》做那个来自异域的丽莎,和中国王子苏崇,一起经历场浪漫而悲剧爱情。两个自私的人,都想保持自己,不愿妥协,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分离。所不同的是,他们是王室婚姻,不是你觉得想分就可以分,关乎皇家威严礼仪。但德国人最后还是让他们为自由而分。乍然你明白,虽然你很讨厌他们的自私,但于他们自己而言,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表达和做到了真实的自己。

  想起曾经看过的很多书,不停地用干瘪的话告诉你:你要放下,要看淡,要接受。这的确是真理,但往往难以做到。当每次被困住,我也试着告诉自己要放下,可最后无比绝望发现臣妾做不到。当胸怀配不上你的人生指南时,你真的会马上想把那本指南踩到脚下,然后拿推土机让它碎尸万段。所以,真应了韩寒那句话,知道了无数个干瘪的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一生,你需要的是生活深层的艺术。不是放下,放过,接受,而是无造作的真诚。

  这就宛若5岁打针,我总会鬼哭狼嚎,妈妈说:大孩子了,要坚强。但我还是会哭,因为确实很疼。妈妈会指指旁边的小男孩:你看,人家就不哭。可我看看,还是会继续哭。最后,妈妈发出通牒:你再哭就不要你了。我终于止住了,只是抽噎。

  岂止打针忍着不哭,还有很多。我记得有次手指感染,需要拔指甲盖。那时我已经15岁,早就过了大人所谓该哭的年龄,但是打完麻药,医生拔出指甲,我还是哭了。爸爸在旁边说:分明不痛啊,你怎么还哭。是啊,是不痛,可是我不喜欢血爬满我的手,所以我要哭。

  直到恋爱失去,再恋爱,再失去,我才发现,即使把忍耐的忍字刻在手腕上,我依然做不到不哭,坚强。

  后来,我发现,坚强不是不哭,而是不倒。要想不倒,就像奇岚在书中说的,要明白,“一段关系中只有爱是不够的”。放进世界你的痛便不是痛,你会为自己曾经的泪发笑,至此,失恋只是场生活的历练,而不是泪淌过的跑道

  打针、失恋会有痛,可以忍,但也可以哭。单凭坚强这个词,淌不过失落。

  哭并不丢人,因为那是你心底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如果强忍,会让自己更疼。这种疼痛带给人的伤痛远远胜过生理上的哭泣。

  不哭也不是坚强,哭泣也不意味着不坚强。生活本来就会有痛。只要哭着打完了针,也是条好汉。真正的胆小鬼是那些不敢打针的人。即使恋爱失败,痛哭三天,做个雨中奔跑的海鸟,也还是女汉子,沉溺其中,不给自己期限的,才是弱者

  生活不需要你给自己贴很多标签,坚强不坚强都无所谓,做真实的自己,淌过沟坎是王道。如此,快乐而自由。

  生活的狗血有时也需要遮蔽自己真实的另一面,比如工作,比如社交。就像沈奇岚在写卡夫卡时说,他有两个自己,一个自己渴望得到真实幸福的生活,另一个自己害怕失去孤独

  在社交时强忍秃头的恶心勾魂媚笑,千万不要忘记在闺蜜面前恢复小女人的本态。这听起来有些分裂,但未尝不是一种狗血生活里的明智之举。就像奇岚在《总有一间小屋亮着》所说的,“脆弱的时候的确需要有人接着自己”。如此,心中的柔软才不会崩溃。

  在微信微博盛行的年代,读几句干瘪的道理不难,随手拈来,可是凭借道理淌不过雨季,更跨不过生活的泥潭,奇岚这本书提供的是让你自由一生的生活艺术,这远比道理更实用

  对生活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软弱,成为自己与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四):只愿生命从容

  这本书大多写的是行走中的见闻,沈奇岚用鸽子的口吻来表达对于追寻自由自在生活的想法,我们何尝不像鸽子,缓慢平静的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不必再在意别人的看法;你的心是怎么形状?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真正需要的释放,“心事广场”真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多情城市看了最多遍,黑天鹅爱上了白天鹅船。它后来与真正的白天鹅在一起时还会想起那只船么?卡夫卡带着笼子鸟儿,我们的里面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笼子里的自己,一个是追求自我的自己。

  安静与文艺。行走中思考。还有一些文化与旧历史。到处弥漫着欧洲文化气息,加上那些精美的暗色配图,恍惚间仿佛也走进了那些城市之间,与她共同享受着那份美好。

  从寂寞的人在洗衣房的小情绪写到战争之间的胜利与死亡,无论是小情绪还是关于生死话题,沈奇岚都很平静的讲诉着,她好像已经修炼足够好,才可以在文字表现出这样的从容。

  她所写出来的一些人物的命运大多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慕夏、卡夫卡、皮娜·鲍什、比尔特……这些人物,文艺青年、画家、舞蹈家都被沈奇岚提到。很喜欢看关于人物的故事的,况且沈奇岚是十分细腻讲解字里行间散发出一份寂寞,却又有淡淡的温柔,就叫作温柔的寂寞吧。看着很舒服、心静。

  我们在城市里生存,开始一天忙碌的生活,总是这样快节奏方式,过着过着难免觉得日子太忙碌单调,整个人亦会逐渐变得浮躁。这时候急需要这样一本书让心绪平静下来,给予自己一些正能量

  我愿生命从容。从容是一种状态甚至心境,是淡定。我们不是总爱对于急躁的朋友说“你要淡定”么,从容就是不急躁,遇事平静,自然而然的去面对。不要让不好的情绪使自己不开心,能做的事情也因为自己的狂躁产生适得其反效果

  如若你现在有些心神不宁,就翻开这本书吧,这是一本能够让你的内心变得平静的书。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五):生命从容是多么难的修炼

  上次,沈奇岚来到慢书房做分享,有事耽搁没能参加。后来听到鹿茸哥和蓑衣高度赞美她,生了些遗憾。有一天,同桌给我发来《我愿生命从容》的照片,向我极力推荐这本书,同桌的品味向来不错。有了她的推荐,我放心地买了回来。

  整本书写的都是沈奇岚在欧洲各地的见闻和感受,像是旅行日记,但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攻略似的旅行笔记,而是更多地写进了作者细微的观察、思索和感受。但是怎么说呢,我读罢只有一个感受,当然这个感受只是结合我自身的经历作为我这个读者而言,就是:太不接地气了。这是我个人的喜好,我喜欢阅读那些来自于生活,挣扎于生活之上而写出的文字,是那些与衣食住行相关、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字,是源自于生活但又能超出生活之外对生命的思考。而不仅仅是行走在国外的大街上,看到一只鸽子、一只鸟、一幅画而来的思绪翻飞和感春伤秋。

  当然,这本书中很多内容也是关于艺术的。可能是这个原因,就是觉得整本书脱离于生活之外,浮在空中,不接地气。我想起来了,向我推荐此书的同桌,我们都来自于最市井的生活,她却一直渴望过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日子。太过渴望理想的生活,有的时候连普通生活最基本的小纰漏、小缺陷都不能包容。沈奇岚描述的“生命从容”的日子,应该就是她所追求的生活,所以才向我高度推荐此书。

  生命从容也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不要大富大贵,不需波澜壮阔,只如涓涓细流从容流淌着就好了。但我知道,生命的从容不是我每天对着书本、看着鸽子就能产生的从容。尤其是这些天,我和老公遇到了婚姻生活中不可避免,但是又非常难以调和的矛盾。我想要生命从容,但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矛盾。而此时此刻,我更需要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一种欢迎生活苦难的豪迈气魄。当这一切迎刃而解之日,才是我的生命从容之时。我不想以柔软易碎的心来面对世界,而是历经磨练、经历沧桑,带着厚厚的茧的保护的强大内心来面对世界,当然,在这保护之下的内心,仍然能感受这世界的柔软和美好。

  我想要的从容是经历过生活沧桑之后的平静、经历过生活艰难后的平和、经历过生活弯路后的顿悟。我想要像溪流一样,但希望是一条流过高峰、流过谷底、流过草原、流过山涧的溪流。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六):人生何其广阔

  “旅行久了,就能明白人生何其广阔,不必计较眼前的一时一地。”

  虽然没能有机会旅行,但是也许只要走出去,就不会局限在自己的生活里了。每天和病友们在小花园不约而同的相聚,有时候能看到回来复诊的老病号,有时候是刚刚准备移植的新病友。羡慕着那些移植时间长的人,还没移植的病友也羡慕我这样的。别人是我的信仰和希望,我也是别人的向往。曾经的五雷轰顶,终究成为过去。有多少苦痛还不是都过来了,想起来甚至还会笑呢。那么,就对生活葆有生生不息的希望,相信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读书无用,读书不急,读书为如此一份明朗心境吧。

  “其实你可以这样烤蛋糕,可以更有效率。”

  “我为什么要有效率呢?”

  “有了效率就可以更快地干完手上的事情,有时间做其他事情。”

  “可我有了时间就想烤蛋糕啊。我不想更快地结束这件事情。”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七):一本不讲道理的书

  走过一些路,吃过一些盐,知道很多事情过不去,并不是一句《习惯就好》就能让自己释怀。那些看似极其有效的道理,多半苍白无力,让你成为别人眼中的强者,自己心中的忍者。

  面前的这本《我愿生命从容》,并不是一本关于道理的书,它只是用另外一种视角告诉你,生活的另一种维度。如同一个魔术师,艺术的浪漫与真实生活的交汇,宛若回到中世纪去做焦虑的女画家贝尔特,然后跑到法国去做个马上被情人遗弃的小女人,最后乖乖地回到罗马做个静静吃食的鸽子。真实而有趣,过瘾而回味。当然,对生活与情感中的纠结,书里的人会怎么处理,最值得回味。

  比如,穿越到歌剧《微笑的国度》做那个来自异域的丽莎,和中国的王子苏崇,一起经历场浪漫而悲剧的爱情。两个自私的人,都想保持自己,不愿妥协,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分离。所不同的是,他们是王室婚姻,不是你觉得想分就可以分,关乎皇家威严和礼仪。但德国人最后还是让他们为自由而分。乍然你明白,虽然你很讨厌他们的自私,但于他们自己而言,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表达和做到了真实的自己。

  想起曾经看过的很多书,不停地用干瘪的话告诉你:你要放下,要看淡,要接受。这的确是真理,但往往难以做到。当每次被困住,我也试着告诉自己要放下,可最后无比绝望地发现臣妾做不到。当胸怀配不上你的人生指南时,你真的会马上想把那本指南踩到脚下,然后拿推土机让它碎尸万段。所以,真应了韩寒那句话,知道了无数个干瘪的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一生,你需要的是生活深层的艺术。不是放下,放过,接受,而是无造作的真诚。

  这就宛若5岁打针,我总会鬼哭狼嚎,妈妈说:大孩子了,要坚强。但我还是会哭,因为确实很疼。妈妈会指指旁边的小男孩:你看,人家就不哭。可我看看,还是会继续哭。最后,妈妈发出通牒:你再哭就不要你了。我终于止住了,只是抽噎。

  岂止打针忍着不哭,还有很多。我记得有次手指感染,需要拔指甲盖。那时我已经15岁,早就过了大人所谓该哭的年龄,但是打完麻药,医生拔出指甲,我还是哭了。爸爸在旁边说:分明不痛啊,你怎么还哭。是啊,是不痛,可是我不喜欢血爬满我的手,所以我要哭。

  直到恋爱,失去,再恋爱,再失去,我才发现,即使把忍耐的忍字刻在手腕上,我依然做不到不哭,坚强。

  后来,我发现,坚强不是不哭,而是不倒。要想不倒,就像奇岚在书中说的,要明白,“一段关系中只有爱是不够的”。放进世界你的痛便不是痛,你会为自己曾经的泪发笑,至此,失恋只是场生活的历练,而不是泪淌过的跑道。

  打针、失恋会有痛,可以忍,但也可以哭。单凭坚强这个词,淌不过失落

  哭并不丢人,因为那是你心底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如果强忍,会让自己更疼。这种疼痛带给人的伤痛远远胜过生理上的哭泣。

  不哭也不是坚强,哭泣也不意味着不坚强。生活本来就会有痛。只要哭着打完了针,也是条好汉。真正的胆小鬼是那些不敢打针的人。即使恋爱失败,痛哭三天,做个雨中奔跑的海鸟,也还是女汉子,沉溺其中,不给自己期限的,才是弱者。

  生活不需要你给自己贴很多标签,坚强不坚强都无所谓,做真实的自己,淌过沟坎是王道。如此,快乐而自由。

  生活的狗血有时也需要遮蔽自己真实的另一面,比如工作,比如社交。就像沈奇岚在写卡夫卡时说,他有两个自己,一个自己渴望得到真实幸福的生活,另一个自己害怕失去孤独。

  在社交时强忍秃头的恶心勾魂媚笑,千万不要忘记在闺蜜面前恢复小女人的本态。这听起来有些分裂,但未尝不是一种狗血生活里的明智之举。就像奇岚在《总有一间小屋亮着》所说的,“脆弱的时候的确需要有人接着自己”。如此,心中的柔软才不会崩溃。

  在微信微博盛行的年代,读几句干瘪的道理不难,随手拈来,可是凭借道理淌不过雨季,更跨不过生活的泥潭,奇岚这本书提供的是让你自由一生的生活艺术,这远比道理更实用。

  对生活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软弱,成为自己与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八):在旅行中寻找生命的真意

  第一次接触沈奇岚的作品是她在《女友》的专栏【对她说】。那是我的喜欢大学时代,是一个会留下喜欢的杂志内容切页的年代,那是沈奇岚去德国明斯特大学进修哲学博士的期间。2009年,她将这些专栏内容集结成《那个姐姐教我们的事》。

  《我愿生命从容》这本书记录的主要是沈奇岚在德国读书时,在欧洲旅行的所见所感随笔。与其说是需找生命真意的作品,更多的是需找旅行真意。

  在后记【远方的远方】里,沈奇岚也写道,“旅行是为了什么呢?”

  “感受一个城市的气质是一个旅行者的基本功课。去看那些标志一游’性建筑往往是为了证明‘到此一游‘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那些所谓的地标建筑关系并不到,城市的气质写在了走在街头的人们的脸上”。

  在不莱梅、在维也纳、在明斯特、在阿姆斯特丹、在布拉格、在柏林、在每一个沈奇岚她走过的城市,她用心记录下的是历史给每个城市留下的每一笔,是每个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从容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也想去欧洲,去阅读这些有着悠久历史和孕育着无限可能性的城市。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九):人文主义大餐

  作者时而化身鸽子,时而化身玩具,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这个世界。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的《我是猫》。换个角度来看事物,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远离了约定俗成的轨迹,反倒看到了自己的内心。这也是我们常常喜欢旅行的原因。总是在陌生的环境空间里,寻找自我,寻找一路上丢失了的灵魂。这本书有艺术,有生活,有生活的艺术。有游记,有感悟,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本书图片优美、高雅,艺术氛围很浓,有名家大作,有影视插图,每一幅图都很有品味。

  看了太多的鸡汤类小文,早就有了抵抗力,甚至有些排斥了。大道理谁都能说出一堆,真正能起到促进作用的还是自己。而这本书则不同,看似鸡汤的名字,但却是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探寻和自我的完善。没有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是正确。而是另辟蹊径,让你自己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收获自己的感动。从容的生活和工作,才能不辜负生命最初的期望。

  作者时而讥讽、时而隐喻。正如作者所说“生活总是这样,即使当你愿意展示自己的时候,愿意看的人也不多。当你隐藏自己的时候,身后总是跟着许多双眼睛。” 曾经你所珍视的一切,在别人的眼中也许一文不值。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可是曾经你视为珍宝的买回来的东西,就一定得到好的珍惜了吗?既然选择了爱,就要珍惜。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弃猫弃狗,主人买它的时候满心欢喜,当不喜欢的时候,就一脚踢出门外。爱瞬间转变成憎恶,不负责任。对一个活着的生物尚且如此,更何况对于玩具、衣物了。如此冲动不理性的消费,后果必然是一地鸡毛。我对书中作者所作的报告很有感触的。现在虽然通讯和网络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是外国对我们的了解还是停留在80年代。这个结果有点太悲哀。还好有越来越多作者这样的学者在一直做着弘扬中华文化的事情,功德无量。

  这本书更偏向于游记,和边芹的《沿途漫步的镜子》有异曲同工之效。边芹写的是法国,本书作者的是欧洲大部。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读,才能体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都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宁静。而这书又不单单是游记。作者时刻都在寻找自我,寻找人生的真谛,一路前行,一路高歌,追寻着自由的灵魂。作者更注重的人文景观,文人的心境总是如此,更看中的是一座城市的内涵。有个灵气的城市必然临水,仿佛水给城市注入了灵魂,有了生机和活力。而一个个的人文奇迹就这样依水而生。

  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走来,感慨颇多。“生命的真意就在从容的啄食过程里。我愿生命从容。”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十):生而从容

  《我愿生命从容》

  ——沈奇岚

  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听一听《蒋勋细说红楼梦》,才能睡的安稳。不知不觉之间,通过利用上下班路上的空闲时间和各种碎片时间,已经听完了二十回的红楼梦故事。在蒋勋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的认识《红楼梦》、了解《红楼梦》,以前索然无味的“四大名著”在名家的带领阅读下开始有了兴趣;一回头才发现走了很远的路,再看前方,也似乎“上穷水复疑无路”了的迷茫。《红楼梦》的特点是什么?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大胆前卫的思想编织?高超精彩的文学演绎?独特人物个性描述?其实还不清楚一个人的知识丰富到如此地步的曹雪芹,是否真实存在于历史、于人间。通过名家的带领,我读到了一些书本中不曾理解过的故事和细节,蒋勋在讲解《红楼梦》的时候用了许多心思,也带领着我用美学的观点去解释人性、名著、人心、技巧、文学和美,这便是一个作者通过自我解读产生的巨大能量。

  在生活中,我们常能感受到很多思维活跃、智商超群的人:他们谈吐间接,做事干练,遇事不慌不忙,有时候当你特别心急如焚的时候,他们从容不迫,慢慢悠悠。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从容?还是他们本性憨厚不急不争,不怨不露?或许都有吧,但当事情过去之后静下心来细想,你火急火燎的去匆忙应对,其实于事情无益,于自身无益。记得在上一个项目上的惆怅,惆怅的故事情节开始与一次吃饭。一个客户总是在各种工作会议、总结和交流的时候刻意刁难、不配合,公司老板和同事都已厌烦,甚至产生想要放弃这个客户和生意的想法了。在了解各方面情况下,与客户沟通了无数次后终于知道了客户的心结——他不过是想要一些好处,哪怕吃饭,或者送个什么东西,他都会开心不已。熟悉这个人,是在一次忙碌的加班后的聚餐上;劝酒和抱怨一同而来,客户喜好和特性在饭桌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跳出客户和工作关系,只把他当个朋友或者共事的人,从容面对他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你要急急忙忙的开展工作,我便要随你朝九晚五的忙碌,何必呢?一口气吃不下个胖子,一步一步来,慌什么?在饭桌上,客户这样说我们。在公司老板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个项目是有时间要求的哇,一个几十万的项目托了三两个月了,再这样下去公司不得被拖垮了么?于是,协调客户的慢与老板的急便成了工作的一部分。你若从容面对,一切急迫的事情都可以完美如初;解决客户的心结和担心,了却老板的收入期待,事后再从容的看这个事情,收获颇多。事物本来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你若拔苗助长就很容易事与愿违,你若能静心分析、了解情况,便能合理处理各方压力,取得预期想要的效果。从容是一种生命态度,不急是静心的前提条件;一步步的完成事情本应该的样子,让期望成为现实更为可能。

  回到这本《我愿生命从容》,这是一本读完能让人心静的书。前三四个月的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的囫囵吞枣让我明白了一些事情,读书的快与慢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读书的目的、想法和成本受益。那个时候非常匆忙,一本书可能一天就读完,可能一个下午就能粗读一遍,我着急的是知识的匮乏,担心的是时间的流逝。通过这些读书,充实了生活,写了一些文字的书评。很多人反馈书评比较没有质量,但说给我的理由都被我忽视了,因为心急如焚的时候是听不进去任何意见和建议的。读到这本《我愿生命从容》,心一下子静了下来;是看这本《我愿生命从容》才明白,我的书评的问题有多严重。

  蒋勋说,《红楼梦》的美很大程度在于她的不争和不急。从从容容的写出三百多个人物的生活、个性、着装、思维变化和人生脉络,如果是一个非常急于展现的人,恐怕很难在一本书中活灵活现的表现这三百多个人物的生命特征。不急是《红楼梦》交给我的很重要的一个知识技能,而在《我愿生命从容》里,则窥斑见豹的更加理解不急的深度。似乎《我愿生命从容》的每一篇都是单独成文的美文,从一个细小的事物由点及面的展开,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读完之后会遐想,会思考,会沉寂在作者构造的美感里咀嚼。生命本该从容,从细小的事物中观察出众多有道理的故事,描写并展现出来以飨读者,是非常功德无量的事情;读这样的文章,收获于思考和见识,非常快乐。

  《我愿生命从容》是我感觉读完之后让人心静的一本书,她从很多个角度在观察人类生活、社会和事物,通过鸽子、玩具等的视角去书写人类情感和生命状态,通过一些故事编织生命哲学在每一篇文字里,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思考,给人想象。如果你是一只鸽子,是否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如果你是一个玩具,又是否看得到自我的真身?这些角度非常深刻,静心之后去思考,从容悠然自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愿生命从容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