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只小猪》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只小猪》读后感(一):那么年轻......
第一个反转我已经猜透了,包括女教师目击到的事情也猜到了。但我就知道阿婆肯定还设置了二重反转。果不其然。真精彩!
读完再看封面那幅画,再想想波洛对画的描述,毛骨悚然呀!怪不得如此活力四射,欢欣鼓舞,一股胜利者不可一世的姿态。然而正如阿婆在文中对年轻的描述“那么年轻...几分天真无邪、几分令人心动、几分柔弱无力。但青春并非如此!青春是原始的、坚定的、强壮有力的,也是残酷无情的。还要加上一点,青春是脆弱的。”
整篇文章包括诡计核心思想和叙事结构,都太完整了太巧妙了,读起来酣畅淋漓,读完了心中震撼!令人感叹年轻的可怕,和所谓艺术追求的肆无忌惮。
五个叙事人除了家教和妹妹外都在隐瞒事实,有些事情甚至他们连自己都瞒住了,人心真是可怕。everybody lies.
从他们的叙事中建立起来的两个人从未正式出现的人物形象,真的好生动呀!感觉历历在目!而且五个人虽然叙事角度不同,但是内容上阿婆却能把他们在性格是完整统一,从不同角度是多方面达到一致。牛!而且五个叙事人的形象也很分明,都很有特色。
阿婆究竟是在哪里遇到的这些人呢,构思出来,并在笔下令他们栩栩如生。太厉害啦!我又要跪下拜女王啦!
《五只小猪》读后感(二):我杀了他,死的人却是我
个人不太偏向欧美,原因人名多而难记,以奎因作品最突出,但阿婆的作品一直很喜欢,毕竟通俗一点而且对话比较接近生活,而且波洛本人的气质颇为吸引。次作品结构很清晰,先是一段委托前因后果开篇,然后对尘封16年的案件的涉案人一一拜访询问,然后再针对每个人的供词再提供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最后最终解答。总体逻辑很棒,因为场景只涉及在一个贵族庄园,没有列车没有地形没有不在场证明什么的一大堆繁琐的东西要过滤,思考内容仅仅涉及人的对话,动作,然而凶手设定仍然颇为巧妙。我当初看书时不小心看到书背的注脚“我杀了他,但死的人却是我”顿时菊花一震深感被剧透,然而看完书终于豁然开朗深觉此注脚的意思,顿时有强烈共鸣。佳作。
《五只小猪》读后感(三):阿婆早就提醒我们——做小三是不得善终的(含剧透,请看完原著后入)
这是我最爱的阿婆小说,不仅是因为推理简洁明了、艺术性强,而且此故事的立意很高,几乎在百年前就作为先锋女性为同胞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你可以在推理中间穿插的描述与评论中看出阿婆的立场。
原景重现: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管家的口供中,她隐瞒了当年亲眼看到女主人在男主挂掉后偷摸擦去啤酒瓶上的指纹的事实。那么破绽来了。男主中毒源自啤酒杯里的毒,而瓶子里丝毫未呈现有毒迹象。如果女主是谋害者,她怎么会不知道这一点?
同理也可知,大多数读者会想到的妹妹也不可能下毒,因为她只碰了啤酒瓶。
而善良的姐姐以为是妹妹从冰箱里拿酒瓶时下的毒,妹妹对姐夫积怨已深,况且姐夫花心移情更激起妹妹的愤恨。自然让女主误解了真相。为保护妹妹,她主动承担罪责,并立马送妹妹离开当地,并在一封信里透露她的用心“不要自首,不要为我担心,一切都好!”
1、两位因为小三介入吵到不可开交的人,下一个话题居然谈起给妹妹收拾行李这点琐事?
2、男主主动说“我会替他收拾行李的”;试问贤惠能干的姐姐和女管家都在,何须动劳一个男人呢?
所以这场情景真实还原了夫妻的情感,两人已经重归于好,打算把小三扫地出门。这恰恰揭露了真正凶手的动机。
这也是阿婆的一贯首法。让读者看到的是A,开脑洞想到的是B,最后事实是C。
当然穿插了两个干扰视线,隐瞒真实情感的男性,不做累述。爱上这样一位温婉知性,体贴柔情的女主也是常请。
人物解析:
虽然男主并非省油的灯,身为艺术家天性多情,但当他依靠生动鲜活的小姑娘激发完灵感后,就兴趣索然。当小三听到夫妻你侬我侬的真情告白后,她内心的愤恨与屈辱战胜了一切。正如波洛所言,她只单纯地懂得爱与恨,而不懂成人世界里的怜悯、共情等情感。
立意深华:
阿婆创造的这部三角恋小说不禁让我想起最近追的英剧《福斯特医生》,小三也是有钱有颜,对男主有极强的占有欲。但是婚后得知自己只是个替身,自己老公不仅依旧爱着前妻,还抱着坐享齐人之福的心理与人家重温了旧梦。这种屈辱让她果断地扫地“倒插门”老公。
这两位小三的举动都符合当初她们飞蛾扑火缠上已婚男的劲头,当初的爱有多么炽热,结局的恨就有多么彻底。
所有被这类不见光的爱情毁灭的女孩都是纯真的, 因为她们轻信男人“我的婚姻不幸福““你才是我的今生挚爱”这种鬼话。
剑桥才子阿兰德波顿在《爱情笔记》中对男性的爱做了很好的阐述——已得的女人对于男人来说缺乏渴望所要求的神秘感。一张瞥过而消失的脸是男人们无法成形的梦想的催化剂。是一个虚无的空间,一个不可估量的欲望,无法攻克,不可诠释。背叛与当初爱的表达没有冲突。“我爱你”只能理解为“我当时爱你”,而女人们忘了表白是有时间限制的诺言。即使男人们被新鲜的人勾去了魂魄,但这不影响他依旧爱着枕边人。
青春是一场盛大的烟火,然而有人却烧尽了自己。故事的最后,披着皮草尊贵美艳的女人说“他俩都逃开了,去了一个我无法找到他们的地方。但他们没有死,死的人是我。”她离开了这个故地,背影像一具幽灵。
最后,谨以阿婆的此文告诫女孩/女士们——
婚内需清醒,婚外勿动情!
《五只小猪》读后感(四):这只小猪有故事
不得不承认这本小说有点不讨好我这样的读者,读起来自然很精彩,算得上是跌宕起伏悬念丛生了,结构上也很新颖,不过它让读者找错方向的原因竟然是埋了这样一条暗线,我怎么可能发现?而波洛,作为一个自以为是的直男癌侦探,竟然能细致入微的得出结论,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我感觉这本小说把侦探换成马普尔小姐更合适,毕竟按道理来讲女性才应该心思缜密到这种地步。
还有一点,阿加莎奶奶,作为一个闻名世界的女性侦探小说作家,她的胜券是另辟蹊径,她笔下的案件并不是很离奇,而破案的手段也大都是从心理上入手,心理这个东西,真是太玄了。不过我首先佩服阿加莎奶奶的一点是她描写人物是很成功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很鲜明,从不千篇一律,可贵的是她总能将每个人的语言对应到各自的性格上,而这些人就是典型的英国市民形象了,真是市井百态无所不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小说另一个价值在于并不仅仅局限于“侦探”二字。
能侦破这个案子——时隔十六年,说实话从传统意义上讲真的难度很大,但是波洛从心理学的角度下手就没有太大影响了,这当然很不同凡响。五个人各有各的特点,菲利普是典型的商人形象,物质,效率,自以为是,自负到蔑视一切;梅瑞迪斯和他的弟弟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慵懒,无所事事,典型的吃家族老本形象;埃尔莎,暴发的资本家生出的独生女形象,很明显没有什么教养,喜欢挑战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只要想要得到的,没有得不到的道理,我觉得作者对她进行了很深的讽刺;塞西莉亚,维多利亚家庭教师的形象,中规中矩,有自己一整套的是非善恶观;安吉拉,算是很有成就的了,在这五只小猪里,我觉得作者对她的好感值最大了,不过由于描写角度问题,我一度怀疑真凶是她,在我顺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的时候,竟然发现被欺骗了,我太年轻了!如果不是背后有这个故事的话,很难将矛头指向真凶······
顺便,阿加莎奶奶在其中注入了好多爱情元素,玩世不恭的埃米亚斯,那样自私,竟然还是始终离不开克雷尔夫人,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对艺术家最大的讽刺,克雷尔夫人的爱情是至高无上的,同时她对丈夫玩弄别人感情的做法表示不满还是说明她很有正义感的。我从这本书里读出了太多讽刺······
第一次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开始是被简介和午夜文库推荐语“最感伤的故事和最意外的结局”吸引,但读着读着就沉醉在故事本身了。
《五只小猪》的故事结构很有意思,全书似乎都围绕5这个数字展开,5代表着故事推理的完整和圆满。五位案件受理人、五位当事人,也就是五只小猪,还有五个问题。最后,是对案件的整理和分析。但是,当真正的杀人凶手浮出水面,一切就尘埃落定了吗?如侦探波洛所言“一切的推论,只不过是说辞的不一致”罢了,并不能作为证据,读到这里我想,多么感伤和意外的结局!面对凶手,看似一切不幸的始作俑者,没有“惩恶扬善”,却只有荒唐的姑息!但我转念想,真是这样吗?凶手当真没有受到“命运的惩戒”?我看着结尾那句“我杀死了他们,但他们没有死,死的人是我”,若有所感。这个案件的真相中缠绕了太多人性,明与暗交织,有放纵,有悔恨,有隐忍,有激情。善恶的报偿仿佛也如证据一样,不仅仅存在于表象了。薄薄的一本书,记载的故事本身是圆满的,然而五只小猪因谎言,因失去,因命运的种种不堪被打碎的生活却注定再不能圆满。其实,人性的光芒和宿命的晦暗并不能相互抵消。
《五只小猪》中也有一首童谣,跑去市场的小猪,呆在家中的小猪,以及吃烤牛肉、一无所有和呜呜哭泣的小猪。本以为真相暗示其中,却实是五只不明就里的小猪。和波洛一样,刚开始卡罗琳的女儿卡拉勒马钱特表达希望找回真相的愿望时,我是拒绝的。那么多年,那么有说服力的证据,那么充足写信的理由!况且十六年过去了,当事人还会记得这起案件吗?还会愿意去回忆吗?然而随着波洛走访的步步展开,我发现,原来那个遥远夏日发生在巴特利花园那些事,那些人,都深深刻在五只小猪的脑海中,甚至案件受理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每个人出于各种理由,都同意去回忆这件往事。为什么呢?除去真相,也许更多是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曾经义无反顾的热情的追忆,对无常的命运的追忆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波洛找到当事人,渴望他们再现案发当日的情景时,他们会欣然同意的原因吧。五个人,五个不同的角度。既是对案情“尽我所知”的陈述,也仿佛是对年轻生命的再一次塑造,而真相,就夹杂在这安逸又惊心动魄的庄园记忆的缝隙间!然而,当和波洛一起,再次踏入奥尔德伯里时,却发现原来回忆中,真相已经模糊了,真正栩栩如生的是那些动人或晦涩的情谊,连同巴特利花园萋萋的草木,古老的城垛口,平静的海,以及一切蓬勃正盛的九月之景一同镌刻在了五只小猪混沌、遥远、清晰的记忆中。
十六年过去,故人已逝,光景已变,唯一永恒的留存这段记忆的,恐怕只有死去的埃米亚斯的画了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小猪们对他的画印象深刻,甚至梅瑞迪斯家中收藏那幅“被害人为凶手画的画”。他们对那些画的理解,恰如对曾经的生活一样,不曾看懂,却心怀向往。
茫然的小猪,决绝的命运,一场注定激烈的冲突。
当波洛坐在汉考斯庄园梅瑞迪斯的实验室,说出当年真相时,我着实吃了一惊。但让我震惊的并非凶手本身,而是卡罗琳那句“太残忍了”背后真实的含义,卡罗琳的谎言、给安吉拉沃伦信中赎罪与释然竟原是误解!一个女人在误解中放弃了抗争,坚称她深爱的丈夫是自杀,颤抖着以并不高明的手段伪造了假象。。。我想到了福格的回忆“她就那样看着他,落落大方,楚楚动人,说'哦,不,不,我没有'”,在当事人看来苍白无力的辩白,现在想来,是多么悲伤多么无奈!这是怎样一种复杂的情感呢?因为猜错了凶手,她放弃了为她挚爱的埃米亚斯寻回公道,任由情人指责,任由舆论铺天盖地的渲染本不属于她的罪恶!这又是怎样的包容,让她叹出了“太残忍了”却也间接导致了丈夫被毒杀!微妙奇特的人性光辉与弱点都在这一刹那展露无遗,不禁感叹生活对个人的不自知的影响,这就是宿命的由来吧!有时,我们哀叹命运,痛恨如同埃尔莎格里尔这样热情危险的年轻女人或种种其他因素撕碎了本应平静的生活,然而仔细想想,谁又是真正的凶手?热情大胆的埃尔莎?风流自我的埃米亚斯?默默深爱的卡罗琳?还是喜欢制草药的梅瑞迪斯?抑或童年被镇纸砸中的小安吉拉?生活的因果链环环相扣,既说不清谁是开端,又该去怨恨谁呢?我们很难看清变幻莫测的命运,也许这就是面对黑暗中的光明,我们感慨万分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