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需要走直线》是一本由萨布瑞亚•田贝肯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不需要走直线》读后感(一):作者的事迹曾经很有名
曾经在很多杂志上和电视上看过很多关于作者的事迹,时尚芭莎还有中央电视台都进行过采访。
当时真的很羡慕她,一个人,大学刚毕业,眼睛什么都看不到,但是很坚定的从德国走到西藏,而且决定在西藏做一件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她让人感动的是无视所有的困难,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回头,甚至目不斜视,直到走到自己想要到的地方。
这本书除了写了萨布瑞亚建立学校的整个过程,还写了很多关于西藏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关于西藏孩子们的现状。
其实我感觉她还是有一些偏颇的地方,整本书中有很多从她出发的观点,让她的人不再像是甘地那样的神化,而是活生生的,有自己的喜怒,有自己的偏好,也好,很多人将自己描写的很美好,将所有关于人类的欲望撇开,活像在看一个佛像,也是不好的。
《人生不需要走直线》读后感(二):一往相决绝
【我怀念旅行时的那种独立自主。在德国这里,好像每个人都知道什么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不论是朋友们友善的建议,或是教授们信心满满的推荐。但是,我却有一种感觉,我再也没有可以呼吸的空气。我想把一切抛在身后,于是着手计划新的旅行。】[德]萨布瑞亚·田贝肯
人们常常歌颂“母性”的伟大,也常常因而默认母亲比起父亲要更在乎孩子一些。但遗憾的是,我们能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只是出乎意料有责任感的父亲,还有更多的没有“母性”母亲!当然,不可否认的,在当地那种生存条件下把一个健全的小孩从小拉拔到大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更何况是这样不健全的孩子。这的确是会对他们的家庭造成更大负担的。而且,在我们这个深深地浸淫了“因果报应”思想的国度里,人们一般遭遇到了什么不幸,自己的第一反应都是“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也说不得其他的人可能会有的“只不好是做了没良心的事儿遭了报应了”的议论了。所以,作者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不只是她有一对好父母对她竭尽所能的怜爱照拂,更是因为在她出生成长的地方,作为西方主流宗教的天主教文化,可从来都不讲究这个。
也不知道,是看到过后再失明,还是失明了从来也没有看到过,前者与后者间哪个要更残酷一些?但作者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不甘心,大抵也是因为前者的关系,事实上,她直到12岁才彻底失明。所以她知道什么是空间感,即使在曾经的她那视力微弱的眼中,是无法清晰的分辨出空间的距离,所能看到的也只是大大小小颜色不一的色块。在彻底失明后的日子,即使一直被困锁在黑暗狭小的世界中只能摸索前行,但是她内心中还有着以前所收藏的那么多丰富多姿的色彩陪伴。那是斑斓的梦幻,帮助她编制出想象中美丽。闭上眼睛,便再看不到现实是否危险,却能够拥有更多想象出的美好。于是,她才能够说出,“不论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你,我们都有对现实的想象力,它多多少少都和所谓的真实相符。”这样充满了乐观精神的话来。
作者萨布瑞亚·田贝肯,生于德国,幼年失明,是西藏盲童学校的创始人,更是藏语盲文的发明者。为了克服自己的学业,她迫切需要藏文点子法,终于作者在以传统的盲人点字法为方向,并借鉴了拉丁文中逐字转写的几种常用规则后,自己研究出了这种方法。甚至,靠着这种方法,她还用小张的索引卡片自制了一本德藏—藏德点字词典来用,不只是方便了自己,也造福了同学。
作者一直期望着自己能够在西藏建立起一座盲人学校,【我一直想要到西藏去,凭自己的力量做些有意义的事。而有什么比身为盲人的我,用自己的阅读和写字方法授课更接近这个更接近这个理想的呢?】话说,貌似正是越贫困穷苦的地方越容易出成绩,因为那样的地方稍微一点的改变就很明显的缘故,那些西方人才会愿意也乐于在西藏地区搞慈善了。刻薄点的说,这的确是西方社会需要的那种书,书中的中国“脏、乱、差”,西藏和内地城市的贫富差距极大,就好像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一样。但是,作者女士本身而言确实是位值得尊重的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她受过别人的帮助,体会过别人对她的付出,于是也想要能够帮助别人,能够让别人体会到她的付出。终于,她去她认为最需要她的地方,或许对于那些因她而受惠的人们来说,她就像个童话里不可思议的神仙教母,带给了那些需要的人们能够改变自身本来注定了命运的礼物!
更重要的是那些被错待了的孩子,他们是那么可爱,却也是同样的无助……他们是多么殷切的期待着外面广大的世界,可是他们所能够拥有的只是置身于黑暗中的自己。他们是不幸的,上天没有给他们一个健全的身体,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比起他们的那些个过往的先代而言,他们已经能够走进属于自己的教室学习知识了。看完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只能是说希望天下好人都能够有好报吧,如果做了这么多好事还没个好结果,就真心让人心寒了!
或许是看的更少,所以想的更多。于是,本书的主题不再局限于某个个体群体简单的成就理想,在素净的文字背后还有着更深刻的对社会对世情的冷静剖析。这一切的一切,都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展现的淋漓尽致。那些透彻后的无奈抉择,苦涩但是真实。在作者的笔下,西方不是天堂,东方不是地狱,艰难困苦总能想办法克服,但是官僚主义却是无处不在!但至少她在这片土地上是真实的做了些什么,带来了改变和益处的。或许,在这里也不是从没有过后悔软弱的时候,但还是硬挺着坚持了下来。也正是因为她的这种不放弃,她才最终收获了令自己振奋的成就感,也拥有了那么多宝贵的纯真感情。
当然,就算单从作品的文学性来评估,这也是本不错的消遣读物。优美的文字,生动有趣的叙述,折跌宕起伏的故事,加上爱情、自由与梦想的点缀,可以说具有了成功小说的所有基础。而“这个自娱娱人的小鬼发展成了一个极度的懒散鬼兼梦想家”“那些仰慕者就像害羞的公猫常常围绕在校舍周围”这样的诙谐而不失犀利的人物描摹,在书中也并不鲜见。或许,正是源自于作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在不曾目睹的前提下,书写出这样鲜活的场景吧。
其实,就个人而言,多少是有些无法恭维作者的好强了,每每读及此处【总是在那样的时刻,我深深地了解到,这个社会是多需要盲人“非自主而值得同情”的假象。从前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被认真对待的人,人们把我当做一个需要别人监护的小女孩,我也常常因此感到气愤、沮丧而放声大哭】的时候,心中总会翻涌上种名为腻味的感觉。当然,或许也是因为我无法切身体会到作者那种被保护过度的生活状态,所以才会感觉无法理解作者的想法吧。就像作者在德国的前男友斥责的那样“你到底想用它证明什么?到底有谁逼你要独自完成这所有的事?”,她来西藏后遇到的保罗也同样的愤懑“你难道不明白,你不可能一个人做所有的事!你不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上——该死,也有喜欢和你一起生活工作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你没有办法,也不是因为他们同情你,而是因为他们爱你。”
所以,在这篇评论的末尾顺口提上一句,刻薄点的说——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时候都不会缺少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你对他好是让他感觉没自由了,对他放养则是对他漠不关心了。说到底,对于这样的人,他自身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轻也不好重也不行,干脆等未来了给他置办一个家用机器人,记录下了他所有可能的需求整理成数据,时时处处的隐蔽着对他关心,也就满足了他的需求了!
.【】内摘自原书,非原创。
《人生不需要走直线》读后感(三):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看着作者的文字并没有一丝丝痛苦,一丝丝抱怨,我很佩服他,他的勇气,他的毅力,当然还有她的斗志。此刻的我面临着毕业实习单位,各种换届,忙得不可开交加上迷茫的情形,读这本书是及时的,至少我知道我比他们幸运,我比其他同学优秀,太多的不自信把我折磨的头疼,现在的我一步一步走自己的路,它不需要是捷径,也不需要是直线,最美的景色在弯道上。
《中国梦想秀》最美笑容的晚期癌症患者李娜,她都在走属于自己的弯道,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看过之后特别想去西藏,以后肯定会去的,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怎样,也走一下属于自己的弯道之旅。擦干眼泪,继续奋斗,自己的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
《人生不需要走直线》读后感(四):人生因爱而微笑
萨布瑞亚.田贝肯,出生于德国。她两岁的时候就因视网膜病变失明。在德国,她接受了系统教育,并在波恩大学主攻中亚学。二十六岁那年,她不愿自己一生在安逸中度过,她选择去西藏了解、帮肋那些失明的孩子。
萨布瑞亚觉得没有谁能象她那样了解这些失明孩子们要的是什么,她想让这些孩子也能如她一般享受正常的生活。在她的努力下,创建了西藏第一所盲童学校。也正是因为她无私付出,她成为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由她本人根据自己这段人生经历所写的《人生不要走直线》这本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萨布瑞亚是一个人背着行李从德国飞到北京来到成都,最后到达西藏。西藏,是她第二次来。第一次,是她的母亲陪她一起来的。她虽然看不到,但却可以从周围的微风、饮食和阳光感受到身边的一切。和她同行的一些西方旅游者也给了萨布瑞亚帮助,所以,尽管她是独自一个人来到拉萨,但她并不孤独。
一天,她在拉萨认识了一个西藏女人多玛,也就是这个多玛,让萨布瑞亚第一次接触到西藏的盲人群体,也让萨布瑞亚知道在西藏,绝大多数盲人只能选择待在家里,有的家庭甚至会让失明的孩子到街上乞讨。多玛还向她介绍在西藏街头唱歌的盲人塔西,这个塔西用歌声获取报酬。相比较,萨布瑞亚更喜欢如塔西这样会改变自己生活的盲人,而更多的盲人却选择听天由命。知道这个情况后,萨布瑞亚希望自己能帮助这些盲人开始不一样的人生。
萨布瑞亚通过媒体报道了西藏盲人的情况,同时也介绍了她的计划。可资金的筹备一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历经半年,她才到德国筹集到她所需的款项。半年后,她回到了西藏。在西藏,她终于办起了她一直想办的那所盲人学校。她并为这所学校选择了愿意了解、体谅盲人生活的老师,她要让她的学生受到平等的对待。
萨布瑞亚要用她的方法来教育这些孩子——就是让这些孩子在寄宿于学校,等他们有了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之后再各自回到家庭。她的这种教育方法受到了国外援助专家的质疑,在这些专家看来,盲人应该和父母待在一起。可是,专家们并不懂得盲人的生活,盲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平等与接纳,还需要属于他们的那个相同群体,只有在相同群体里,才能学到最适合盲人的交往、生活方法。萨布瑞亚显然是非常了解这一点的,因为她知道这所特殊学校可以给这些盲人孩子们提供类似保护的区域,孩子们在这里能建立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信任,从而变得自信与独立。
萨布瑞亚并没有教学的经验,凭借的是她对这些孩子们真诚的爱。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认盲文、书写、计算,她想了很多办法。当她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快乐成长一天天变化时,她觉得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尽管她筹集的款项很长时间才到帐,发现用于盲校的资金被学校合伙人乱用,还有无法在西藏得到签证的困难。为了这所学校,她甚至用完了她自己的存款,但是,不管遭遇什么,她都没有选择放弃这所学校,因为在她心里,她爱那些西藏的盲童,也正是因为这份爱,萨布瑞亚的人生获得了最圆满的答案——感动与感谢。
人生其实不需要走直线,成功不是人生终点,而是要听从内心的声音,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影响他人,让世间因爱而微笑。
《人生不需要走直线》读后感(五):关于梦想 藏地和盲人世界
难得的空闲,找出了哥哥几个月前给我寄的这本书。一位视障的德国女人的中国之行。刚开始我很担心,我看到了书中描述的匆忙的北京燥热的成都怕这会让她失望,直到后来我看到了一群了不起的西藏孩子。当然这本书并不只是去了解藏地生活,更是让我们了解了盲人世界。盲人是孤独的,正如阿多尼斯所说,他们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其中只有一棵树,因为自身的不同花园里的花从没有真正了解树。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完全的去了解过盲人,正如书中所写,明眼人一下就断定了盲人会什么和不会什么。这个世界的确有太多的盲人需要我们的帮助,一部分人选择不去帮助,而还有一部分人的帮助太过刻意,过多的“热心”并不是保护,而是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并且那种帮助可能也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满足。
这本书和市面上的许多其他旅行感悟类书籍不一样,它讲述的不是文艺女青年遇到重重困难一个一个解决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这个外国视障朋友想要在藏地建盲人学校,她需要面对太多的困难,她最后做到了,其实是因为她的思维和很多人不一样,她懂得变通,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她不会选择放弃也不会选择白白浪费时间,而是绕过它继续走,毕竟解决眼下的困难不是最终的目标。真的懂得变通不是放弃你以为达不到的梦想,而是想出另外的方法换一条路走下去。人生不必非要走直线,灵活应对,绕个曲线反而看到更多美景。
《人生不需要走直线》读后感(六):我并不羡慕别人的生活
这本书关于西藏,关于西藏的孩子们,也关于一位德国盲女大学生。大家可以在内容简介或书中看到一个不同侧面的西藏,看到一个了不起的德国盲女孩,也可以看到非常多个了不起西藏孩子,这是我爱这本书的原因,但却绝对不是唯一和最重要的原因。
我还有我周围的很多人都在工作家庭的小稳定中,备受空虚和无意义的折磨,于是一心想要一个想走就走的旅行,想要一次深山礼佛不理世事来改变这种现状。
我只是想要让我自己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人,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在崇山峻岭之中篝火叫花鸡炭火埋土豆, 也从容出现在一片西装革履之中争取自己与理想的生存缝隙。
这些人踏实而努力,从不为生命流逝而焦虑,也不会担心老去的自己如何生活,他们一步步为现在的自己而活。
这些人的生活严肃可以成为宗教仪式,轻松可以是一个实现自己成全别人的美妙小事集。
我爱这本书,并不是我羡慕别人的生活,我只是想要更多的人活的不空虚,不焦虑。
选读内容:
简介
第5章选读 盲人的眼前只是一片漆黑吗?
第13章选读 为盲童学校挑选老师
第14章选读 萨布瑞亚的读书经历
《人生不需要走直线》读后感(八):真·心灵鸡汤,美味、温暖且有营养。
讲述盲人姑娘只身一人在西藏为盲童带来基础教育的故事。在普及孩子算数及读写能力的同时,重要的是也带去了无尽的关怀与爱,也为孩子带来了自信与活力。过程中姑娘自己也享受了冒险与执念,挑战着他人的恶意与怀疑,当然一路上也有不少支持和关爱。
西藏盲童的遭遇曾是不幸的-与他人的对话常被有形或无形的墙所封闭,孤独且被歧视,不受教育更无从谈及自立。而作者重点提及的六个孩子,在避难所般的校园里,欢笑玩耍、求学并自强自立。让我相信他们最终会成为作者一样,受教育,正视个体的差异,快乐成长、照顾自己及他人。虽然在建立、维系这个避难所的过程中,充满挑战与艰辛。然而孩子们的快乐与成长证明了作者在内的天使们的努力的正确与珍贵价值。
中文译名很吸引人。西藏也一直是都市白领的逃离繁忙的目的地。可描述作者的行为是非直线做法,并不准确。她想做这件事,于是她就去做了,过程中排出万难。我想不到更直线的处事思路了。虽然这并不是追名逐利的直线方式,但可以想见,追名逐利也并不是作者的首要目的。因此,如果你逐利路上疲惫不堪,本书不应该让你得出唱圣歌避世、曲线求安福的结论;恰恰相反,作者感人的故事告诉我要为了内心最美的目标,一往无前。
《人生不需要走直线》读后感(九):迈开双腿走这生命路
每一个人都是离不开路的,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在路上走。上学路上、上班路上、度假路上、回家路上……正是人在路上的行走,让我们学会,也让我们实现;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也让我们知道应该到哪里去。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走一模一样的路。你瞧,萨布瑞亚•田贝肯的生命路哲学是这样的:人生不需要走直线。
她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写了一本书,也就是此刻摆在我眼前的这本《人生不需要走直线》。在一开始,萨布瑞亚说:“我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于是,尽管她是个盲人,依然毅然决然去行走在了路上,因为,内心有种东西在召唤。
作为一个盲女孩,想孤身一人去异国他乡做一番事业,可想而知有多艰难。在出发前,自然有形形色色的人站出来怀疑她,规劝她,阻止她,甚至免不了也嘲笑她。但是她是一个特别尊重自己的决定的人,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原本四平八稳的人生道路,执意前行,艰难走遍了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这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路上的每一步都需要自己一点点去探索,去尝试。万水千山,路阻且长。走这样一条路,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我发自内心地为萨布瑞亚心中无尽的勇气和力量而感动。
她的故事里讲的是全程的坚持。是的,正是因为她的坚持探索和前行,才有西藏第一所盲童学校的创办,才有藏语盲文在西藏的推广和普及,才有后来“盲人无国界”组织的创立。她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那些盲童重拾做人的尊严和自信,让盲童从内心深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勇气和梦想,开启懵懂心灵的光明。
“我是失明了,但我可以向世界证明,我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她的艰难行走和呼吁没有白费,她得到了西藏和中国人民的肯定和爱戴。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授予萨布瑞亚总统勋章。2006年,萨布瑞亚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国际友谊奖”。2009年,萨布瑞亚获得了“让政府更美丽”的称号,也在同一年,萨布瑞亚成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如果不是下了决心后便不再回头,那么怎么可能有后来的收获呢?
萨布瑞亚用自己的选择和所走的路,告诉了每一个人,她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我们在读的时候同样受到了启发,知道了人终究是不能永远卧在沙发上打发和等候日子的,每个人都需要迈开双腿,要行动着度过,这样,走在生命路上,才有属于自己的意义。
《人生不需要走直线》读后感(十):没有理由不坚强
一句俗语“吃饱撑的没事找事”道尽了无聊人生的无聊事,可能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生活,很多人都逐渐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梦想,忘记了当初的希望,于是生活中就多了很多抱怨埋怨,然后不信任、争吵,最后伤身伤情,却忘记去发现美好,拥抱温暖,是想要的太多么,也许真的就是没有了生活的目标,让自己陷入空虚焦躁的情绪当中。
我很佩服萨布瑞亚田贝肯,不只是因为虽是盲人,却完成了身体健全人完成不了的事情,也不是因为她为西藏做了什么,只是因为她的坚持与坚强,《人生不需要走直线》,初看到书名,感觉是一本励志散文,读了之后才了解这是一本关于梦想的书,一个盲女孩实现梦想的艰辛历程,虽然经历失明,但是她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梦想,她在所有人的质疑当中,放弃安稳的生活,在雪域高原中艰难行走,不但自己完成梦想,还帮助了西藏盲童,带他们进自己创办的学校,自己坚强,同时也帮助别人坚强,帮助孩子们完成自己的梦想,这何止是伟大,何止是不平凡,我相信,不用读者的祝福,田贝肯会一直活得精彩而有意义。而我们只能仰望,然后学习。
其实人最怕的不是没钱,而是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每天的生活枯燥乏味,没有一点激情,或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维持温饱,没有了追求,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不能轰轰烈烈,至少也要踏实而努力的活着,有为之奋斗的目标,生活才会有意义,生命才能不虚度,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还是把握当下,珍惜时间,希望你可以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