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弦理论》是一本由(日)大栗博司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弦理论》读后感(一):On the Way Home
一天一本書不是沒可能啊,誰叫我是在過年回家的火車上讀的呢。1. 數量級的表述/翻譯太操蛋了(現在小學就已經學過科學計數法了,謝謝);2. 湯川在晚年能想到李白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算他可愛;3. 圖表的文字說明先右後左,看著真特麼噁心;4. 有膽引用自己想到的高級公式,卻沒膽給讀者備註說明,這是幾個意思~單純是過來顯擺的咯?5. 歐拉的e^(iπ)+1=0是第一次見,而1+2+3+4+5+6+7+8+…=-1/12剛在8日自己推導過,還挺好玩;6. 乾貨略少,略微科普坑人向;7. 如果以孟子的立論文為基準,這作者寫的至多也就在及格線上浮動;8. 扯了一堆逼,啥實質性結論也給不了——蜻蜓點水、飛蝗亂竄,呵呵;9. 比霍金的《時間簡史》還#%&…;10. 手機沒電陣亡中,好走不送。
第一次仔细的去了解弦理论是什么,超弦理论是什么,去了解他们的区别和共通点。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机会从最简单的,我已经看过的其他理论入手,慢慢往弦论这棵树上爬。大栗的前两本书《引力是什么》,《强力与弱力》我也都看了,加上这本书一起,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翻译。我自己也是学过一点日语的,我知道日语那些拐弯抹角有时候难以用中文尽情表达,但是我也看过很多优秀的日文翻译作品,完全没有这三本书那样的“硬”。以至于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还能好好做笔记,偶尔停下来思索,但到了后半部分,就只剩下大部分的思考了。当然,这里面有我自身的原因,我对弦论这方面了解太少,所以即便前两本书看得比较轻松,这本书也让我有点吃力,这其中也有我自身的水平原因。但是就事论事,翻译真的不咋地。而且这样的翻译有损于作者的幽默趣味性。
所以给这本书我的一个总结吧,大家可以参考参考:内容比较丰富,语言大体平实,讲解稍微啰嗦,翻译实在不好。
《超弦理论》读后感(三):先读了一半儿,让我缓一缓
读了一半儿多,放弃。其实通过书的前一半已经大体了解了超弦理论是怎么回事儿,再往后面的内容过多的涉及到多纬空间,与我生活的世界有点脱节,以至于我在接收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时出现了一些些小隔阂,所以失去了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其实就是看不懂了。。。。)果然看正经科学家写的科普还是有些费劲(要看不正经的),虽然我知道作者在写作时已经很照顾像我这样的读者了。。。不得不再次感慨一下曹天元的《量子物理史话》写的是那么“平易近人”,但可惜成书时间早了点,没涉及到最新的超弦理论,于是按捺不住求知欲的我就被这本书虐了。其实书还是不错的,放在那里,如果哪天突然觉得自己变聪明了就拿起来看一下让自己回到现实。
《超弦理论》读后感(四):我们找到万物理论吗
20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们都试图解决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寻找描述整个宇宙的万物理论。超弦理论虽然还未得到实验的验证,然而它是合乎数学逻辑并包含引力和量子力学的唯一理论,是终极统一理论的最有力备选。
《超弦理论:探究时间、空间及宇宙的本原》是关于超弦理论的科普读物,作者大栗博司是国际弦理论领域的杰出专家,也一直致力于把深奥的物理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非物理专业的普通读者。在本书中,他向读者介绍了理论物理学最前沿的超弦理论知识,并通过亲身经历向读者讲述了两次超弦理论革命的情况。此前,作者已出版了《引力是什么》和《强力和弱力》,它们是关于引力理论和量子力学的科普著作,《超弦理论:探究时间、空间及宇宙的本原》正是上述前两部著作的总结篇,合称宇宙世界的三部曲。
超弦理论既是关于物质的理论,又是关于空间和时间的理论。基本粒子理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17种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而超弦理论则认为,物质的基本单元不是粒子,而是弦,弦以不同的振动方式,来表现各种各样的基本粒子。
超弦理论早期并没受到物理学界的重视,那时的物理学热门研究课题是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和量子场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约翰•施瓦茨(John H. Schwarz)是超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格林(Michael Green)在1984年确定了超弦理论的唯一维度是九维,并存在三十二维的旋转对称性。这个重大发现引发了第一次超弦理论革命。此后,超弦理论成为超级热门的研究课题。物理学家戴维•格罗斯(David Jonathan Gross)说:“在我的经历中,还从未见过对一个理论有过如此的狂热。”
超弦理论认为,我们其实生活在九维空间里,但为什么我们能感觉到的空间只有三个维度呢?原因是额外的六个维度紧紧蜷缩起来。超弦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威腾(Edward Witten)和他的共同研究者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对此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我们假设有个小丑正在走钢丝。对于只能沿着钢丝前后移动的小丑来说,钢丝是一维的。但是,我们将钢丝放大后发现,有蚂蚁在它的表面上爬行。对于渺小的蚂蚁来说,钢丝的表面是二维的面。不过,这个“第二维度”由于渺小和蜷曲,因此小丑并不知道。也就是说,本来应该具有两个维度的表面,从远处看上去是一维的曲线。
由于空间的方向,也就是维度的一部分过于渺小,实质上维度降低的现象叫作“紧化”。这就是紧化额外的维度。
第一次超弦理论革命也启发了本书的作者,他进入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基本粒子研究室后不久,第一次超弦理论革命来临。他在超弦理论方面成绩卓越。十年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聘请他当教授,并将在伯克利创立研究室。此时,第二次超弦理论革命悄然临近。
第一次超弦理论革命后,超弦理论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五种九维的超弦理论,并且它们都不存在矛盾。物理学家喜欢“统一理论的唯一性”,存在五种超弦理论的理论不够“美”。
1995年,威腾掀起第二次超弦革命理论。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举办的超弦理论国际会议上指出,五种超弦理论其实是一个理论的五种化身。
例如,虽然用化学符号表示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相同的H₂O,但是只要改变温度和压力,就会出现气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的变化。……
威腾发现,五种超弦理论与超引力理论互相结合在一起,形成“对偶网”,随着弦之间的作用强度(耦合常数)变大,九维的II A型超弦理论将会变为十维的超引力理论,空间将增加一个维度,这说明空间维度并非固定不变的。统一五种超弦理论的是“M理论”。威腾没有为它具体命名,他表示:“M的意思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理解为Mystery(谜)、Master(统治者)或者Mother(母亲)都没有关系。”在M理论中,物质的基本单元不再只是一维的“弦”,它可以是零维的“点”、一维的“弦”、二维的“膜”、三维的“立体”等等P维的东西(P是从0到9的任意整数)。那么,“空间”到底是什么呢?既然空间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从九维变成十维,那就说明空间并非是基本的东西,而只是某种更加基础东西的呈现。为了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这个概念,作者用温度和分子运动的关系作为例子来加以说明。
例如,我们平时感受到的热和冷,测量冷热的是“温度”这个概念。19世纪的物理学家通过研究热和温度,开创了热力学这个领域。但是,到了19世纪后半叶,因电磁学闻名的麦克斯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路德维希•玻尔兹曼(Ludwig Edward Boltzmann),用分子运动解释了气体的热和温度。他们发现,研究到分子层面,“温度”的概念就消失了。温度是分子所带能量的平均量度。因为分子是随机运动的,所以能量的值也经常摇摆不定,无法严密地确定。但是,数量庞大的分子聚集在一起后,就可以取到一个与能量的平均近似的值。我们只不过是将其作为温度来感觉罢了。温度并不是根本的概念,它是通过分子运动这一更基本的东西导出来的次级概念。
就像“温度”这个概念一样,“空间”也不是一个次级概念。关于空间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物理学家们至今还没有答案,而这也是今后超弦理论研究的一大课题。
与空间相对应,“时间”又是什么?为什么时间有方向,它只能向前流逝而不能后退?为什么咖啡杯摔到地板上变得粉碎,而不是粉碎的咖啡杯从地板上跳起来然后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杯子?作者说“这是因为与变成碎片掉在地板上的状态相比,破裂前的咖啡杯处于高秩序状态。从概率上讲,容易发生高秩序状态变成低秩序状态的现象,难以发生相反的现象。”而且,宇宙也是从高秩序状态向低秩序状态的方向发展。然而,为什么宇宙的开端是高秩序状态?这些疑问,也在超弦理论研究的课题之中。
书中还提到一个有趣的“人择原理”,这个原理认为,正是因为人类的存在,才能观察和解释宇宙的种种现象。例如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就是一个人择原理的论述:人类测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1.5亿千米。如果太阳离地球太近,地球温度太高,水就会变成水蒸气;如果太阳离地球太远,地球温度太低,水就会结成冰;无论是哪种情况,地球上都不存在液态水,也就不能诞生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而正因为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当,气候适宜,才会有生命降生,然后进化出人类这种智慧生物,也才能够测量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1.5亿千米。人择原理认为,“在没有智慧生命的宇宙中,也没有观测者。宇宙不是只有一个,存在很多自然常数不同的宇宙,只有慧观测者的宇宙,才能观测自然常数”。这是颇有哲学意味的一个原理,不过包括威腾在内的很多物理学家都不认同这个原理,他曾开玩笑般说道:“我个人更乐意认为它是错的,宇宙被创造出的时候,谁也没有与我商量。”
2015年9月14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物理学的一个历史性突破。它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并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宇宙提供了珍贵的数据。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物理学家们将会找到万物理论,为我们解开宇宙的诞生、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等谜题。
对于科技科普类的图书,我最担心的就是副标题和腰封,可惜这本书依旧无法幸免。
这一条黄色的腰封,配上一堆噱头和名人,成功的拉低了我对本书的期待。再加上副标题“探究时间、空间及宇宙的本原”,彻底的让我无语。
uperstring Theory,这么言简意赅的一个题目,变成了《超弦理论:探究时间、空间及宇宙的本原》,档次掉了不知道多少个台阶。时间、空间及宇宙的本原,可能就像Superstring这个单词这么简单,可惜被腰封和副标题给毁了。
吐槽结束,还是推荐大家阅读此书,从一个更加基本的层次去了解Superstring,尤其是作者的举例(甚至还把金融与超弦理论相结合),更是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在我看来,弦理论更像是一个数学方面的理论,正如作者所言,就算最后的最后弦理论还是无法作为宇宙的基础和本原,但研究它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弦理论我们在另外一个层次更深入的了解了黑洞的表面,通过弦理论我们发现包含引力维度与量子场之间的等价,通过弦理论我们开始思考空间和时间的本质。这就已经足够。
作者写此书时引力波还没有观察到,很期待作者现在如果能补充此书的话会怎么说。虽然还是无法观测到宇宙大爆炸本生引力波,但也是狠狠的一大步。
《超弦理论》读后感(六):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1. 大栗博司(Hirosi Ooguri,https://www.ooguri.caltech.edu)宇宙世界三部曲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引力是什么》和《强力与弱力》。日文原版,这是从日文版翻译过来的。整体翻译的还不错,读起来并没有明显的突兀。这两年国内翻译国外新著作的速度明显变快了。
2. 整本书基本算是弦论+超弦理论+M理论的历史,亦或者简介。里面有不少是作者自己的亲身见闻,所以也算是夹杂了一些回忆录的成分。开头由无穷大问题引起,接着提出重整化的解决方案,之后再由重整化之所不能过渡到弦论的引出。整本书基本回避了具体的计算和方程,是一本完完全全针对非专业性读者的科普读物。
3. 由于作者是日本人,书里引用事例时明显有偏向日本本国物理学家工作的倾向,比如外村彰团队的干涉实验。此外,对于日本物理学家的描述也格外详细并添加了诸多评论,比如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南部阳一郎,甚至是米谷民明。这可能和这本书本就是用日文写成并面对日本读者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的确说明日本在二十世纪主流物理学界做出的贡献。
4. 和数学家比起来,物理学家明显更加胆大,自信并着眼于全局。这一点似乎和画家更像,而数学家则和音乐家更心有灵犀一些。物理学家有时甚至会为了消除一个问题而引入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之后再慢慢填补别的解释让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慢慢变得有可能。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在这样孤注一掷之后,还能够不断增加这种匪夷所思性而只是为了让理论自洽。比如那个最开始的二十五维空间。这似乎与物理学之前那种实验科学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驰,而这似乎也是弦论最让人诟病的地方。这就好像挖一个坑,填一个坑,然后再挖一个别的坑来填刚才新挖的坑一样……
5. 日本的科普做得真是好,每次去日本逛书店时都会由衷地发这种感慨。这一点比国内强了不止一点半点。国内倒也不是没有顶级的专家,再不济,华人教授NB的一抓还是一大把,但是鲜有像Ooguri这样热衷于科普的。除了Ooguri,纽约城市大学的加来道雄(Michio Kaku)似乎也是写科普的一把好手(亦或者超弦理论专家喜欢跟大众科普超弦?)。反观国内专家写的科普,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于专业,能够把一些专业内容写的通俗易懂的屈指可数,更不用谈文采。印象中,只有曹天元的那本《上帝掷骰子吗》算是精品。
6. 目前(2017年)弦论似乎并不被大多数其他物理学家所在意和关心,而弦论学家似乎和数学家中的数学物理学家重合度较高。换言之,做辛几何或者复几何的人可能会因为Calabi-Yau或者Mirror symmetry更加关心一些Witten,Vafa等人的工作。在美国,选择弦论拿PhD去找工作,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除非是抱有普朗克那种“我只是好奇,并不指望能对物理学做出什么贡献”那样的想法……)。也许学成归国内会好一点。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超弦理论专家那么喜欢写科普~
7. 1+2+3+4+......=-1/12
《超弦理论》读后感(七):很有意思的,很好读的牛书。
读起这本书是因为我看< The big bang theory>, 而买这本书是读了网上那些九维空间和二十五维空间,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它不吓人的厚度。
这本书是我个人读过最好的理科通俗读物之一。之所以有之一,就说还有另一本是在我五六岁时,读的一本关于数字和数学的起源。我一点都不夸张,先说说那本,里面都是图画,由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子穿越回苏格拉底的时代,走访阿拉伯、印度、中国等国家,用一个孩子的眼光介绍了数学中许多著名的定律和起源,可惜那本书被老爸清理书架的时候,应该是送人或者卖了。
回到这本“之一”的书,我觉得这本书成人和青少年都应该读下。这本书用普通人的思维和好奇的眼光,在学者系统的思路下,慢慢带入这个连接和带领现代物理学导向的理论书籍。当然五六岁的孩子就读不了了,但是如果十五六岁读来,一定会影响甚至改变孩子对大学学习专业的选择和对人生的理解。真滴:)
这本书给我一种类似于宗教的醍醐灌顶。其实本身有过基本中学理科学习的人都会好奇一个问题:如果宇宙有界限,那么界限以外是什么?另外,任何一个成长于近几十年的人,也都听说过时间穿梭,并且看过许多以之为背景的科幻电影,对爱因斯坦这个大牛人所提及的时空概念,都是望尘莫及但好奇无比。如果你是这样,我觉得真的应该买来这本书,痛痛快快的读一下。尽管读完了,对于暗物质、夸克什么的,你还是不明白。但是就好像,韦小宝闯入了几大民间黑社会组织,虽然几个大佬到底究竟干什么的不知道,但好像知道几个大佬之间的八卦、几个大佬老婆之间的恩怨一样。哈哈
读来这本书,我觉得对心理的疏导也是很有裨益的。尤其是有过一些教育背景,但是离“参透”生活这种境界还很遥远的我们。读来以后,更加感谢生命的奇迹和所谓现在”高秩序“的世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倒真是想起原来他们讲那些上帝造世界,呵呵。
其实,说了这么多,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本书很有意思“。我很佩服写这本书的作者——学术上的牛人,通达凡人的心境,对这个世界好奇和热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