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的战争》是一本由[法]埃曼努埃尔·吉贝尔(Emmanuel Guibert)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全三册),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兰的战争》读后感(一):阿兰的战争,阿兰的一生。
2018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从拿到书到读完全部三册,只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准确的说,几乎3个小时一本就能读完。不能因为阅读轻快而用“轻松”来形容阅读体验,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读完这套书的感受,我想是应该是“平和”。
从18岁的阿兰被征召入伍开始,从一个一个的小故事里,听阿兰慢慢的讲述,配上恰到好处的漫画场景,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看见那些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像是自己是驻扎在阿兰脑子里的一个小人,不仅可以看到故事的发生,也能听见阿兰跟自己的对话。
看完全书后,心里对阿兰产生了感激之情,很想感谢这么乐观、善良的阿兰带我们感受到他的这些经历。
《阿兰的战争》读后感(二):相遇过的人还会再相遇
这本书以不那么紧凑的法式调子讲述了一个美国加州人参与二战,直到二战结束后回到美国,又搬到欧洲生活的真实故事。作者前后用了十四、五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本书,非常之用心。
遇见过的人,后来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再相遇。 这是我读完本书后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地方。书中主人公在大时代与很多人有过交集,比如他的挚友卢,比如他曾经想要收养的战争孤儿科亚,可是生活总是带你到意象不到的地方,总有无数的错失与意外的相遇。主人公与这些战友、其他朋友的友谊让人感动。
这套漫画有一些特别真实而美的地方。比如阿兰在欧洲(可能是德国,记不清了)郊外的一处无人的别墅里,晚上透过窗子看到院子里散乱躺倒的雕塑,在月光下美丽的不真实。还有部队到巴黎时,主人公对于巴黎的最初印象是墙上刷的“巴黎”的白漆字体。再比如因为与邻居家的不和,家人居然没有去火车站送主人公,而这也可能是最后的相送,由此主人公对于亲情的反思和愤怒等,真的是非常个人的经验,也是最最真实的。我想每个人生命里可能都有类似的吉光片羽。也有一些幽默的地方,比如和一个可能不是巴顿的将军队合影,而照片上那个人也可能不是主人公,最后变成了:一个非巴顿将来和一个非主人公的合影,被当成了巴顿和主人公的合影。
此外,主人公个人对于他个人生活的选择和对于如何生活的思考,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我想在不光是在战乱年代,恐怕是在任何时代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事业或者是追求而去做选择,或痛苦或重生。阿兰是一个普通人,如你我,但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阿兰的战争》读后感(三):伟大心灵与残酷世界相碰,迸发出这样的奇迹
有些读者在阅读这套漫画时可能会遇到我这样的情况——越向后读,越无法认可书名。某某的某某,这种形式太简单、随意、直白,好像承载不了太多东西。尤其读到这套书的第二本时,我觉得书名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无法达到原先期待的地方。从广度看,这套书一共三本,第一本叙述阿兰响应号召从军,在部队接受训练时发生的种种,第三本说阿兰退伍直到晚年的境况。严格来说,只有第二本正面讲述了我所认知的那个所谓“战争”——阿兰随着装甲师开进欧洲战场,从法国途经德国、奥地利一直抵达布拉格。但就篇幅,直接描写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场面几乎为零,正如阿兰自己在文中说的:“我屡屡遇险,但都跟战斗本身没多大关系”。因此,从广度上看,延续阿兰一生的这个故事被命名为“阿兰的战争”就有点狭隘了。再说深度,这个故事首先是根据一个真实存在的、在文后甚至附有大量照片记录的活生生的人的经历改编,因此不会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经典战争主题故事那样,出现过分或夸张、或浪漫、或英雄式的情节,书里确实有很多有趣的事,但不会走极端。另一方面,在广度部分也说过,关于战争的叙述在这个漫长的故事里只占极少分量,那种我们对战争所产生的固有印象导致的压抑、阴郁、沉重和悲痛的情绪就不那么能被激发出来。因此,书名也并没有背负如想象中那般应有的关于战争的重负。综上,若先从名字产生思维定势,再用自己的想象去校对故事本身,一定会越走越远,最后完全和全书主旨偏离。不过请耐心些,既然故事如此迷人,为何不接着跟阿兰一路走下去呢?我忘掉书名带来的烦恼,继续阅读,翻到正文最后一页,没有料到故事的主人公阿兰自己解释了书名取得的缘由——终于,仿佛一根线不经意延伸,最后却意外连成一个完美的圆,我突然领悟到作者的用心,不禁对这个系列三本书,对阿兰漫长又传奇的一生产生由衷的钦佩。
描述一个人大半辈子的故事,无论虚构了多少,总能吸引我。这样的故事需要深厚的笔力、严谨的构思,轶事太散像流水账,高潮太密又难令人触动。更重要的,这类故事的关键是需要一个真正值得书写其一生的主角。主角就像一位睿智沉稳的陪跑员,能至始至终和读者并肩浏览沿途景致,在关键的地方予以点拨,而且始终保持合适距离。《阿兰的战争》在这样的标准下完全合格,甚至达到优秀,究其原因,还得感谢主人公阿兰清晰的记忆和迷人的人格魅力。明知是不同时代相异经历,阅读阿兰时却很容易产生代入感,仿若身临其境。我想这是阿兰这位主角独一无二的特点——积极、乐观、坚韧、博爱,同时又朴实、随和、谦逊。事实上,阅读中我发现阿兰有许多可以称之为了不起或难得的经历,有些事情真是既需要极大的运气,更需要过硬的实力,但阿兰每次都用一种愉快而淡然的语气叙述,仿佛功劳并不在他,他之所以能顺利渡过难关,正在于上天的偶然和友人的帮助。这给人一种感觉,似乎叙述者本身兼具孩童的纯真大胆和老人的虔诚宽容。阿兰刚入伍时,和同龄人一样,担忧着具体的问题,在意教官,对各种训练感到新奇又兴奋。随着在战区度过自己二十岁生日,阿兰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有了某种使命感,当然,也被行军的快节奏拖得有些疲累。战争结束后,阿兰更多将关注点投放在人上,想象自己的未来,结识不同的人,企图给自己定位。阿兰在全书最后总结自己一生,有两个转变,一次在工作的运输车上,他意识到自己活的是“别人的生活”,从而辞职寻找“自己的路”;另一次是在和迟暮的挚友通信时,意识到人类由于“教条繁多,价值观恶劣,观念虚伪”,以及“一种心理疾病,不知该如何利用好自己的生命。坏习惯。对地球大肆挥霍。困于对自我的过分关注,而无法发掘生命真正的精神层面”。一路陪着阿兰走过他的回忆,能清晰见证阿兰从个人到集体,再到自身,最后到人类的认识转折,是很受启发的。阿兰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伟大恰恰体现在他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平凡”。
阿兰也是个极幸运的人,幸运到能结识如此多对其影响颇大、同样也非常值得尊敬的朋友。可以说,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正是这些人接连不断给他能量,给他勇气。所以,这也可以看成一个叙述不同人物的丰富多彩的群像故事。给我印象深刻的阿兰的朋友有很多——最早出现、直到生命的末尾都一直和阿兰保持纯正友谊的,坚韧又大胆的卢;拥有高尚情怀,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视野,正义,又儒雅风度的格哈特和薇拉夫妇;思想自由,不受拘束的兰迪斯;异常聪明,引领阿兰迈入古典音乐大门并兼当哲学启蒙的特斯拉;有些执着,一板一眼,但因为虔诚而散发出炽热魅力的牧师;年轻乐观,充满可能性的艺术家兄妹;神秘的吉普赛姑娘……这些人有些和阿兰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联系,有些人只是匆忙过客,还有一些因为战事戛然音讯全无,另一些时而和阿兰产生争执以致疏于联系但最后又写信和解。无论是怎样的人,在阿兰眼中总是值得学习、介绍。在整本书里我读到阿兰用来描述人们的句子是“他/她是一个好人”,这个细节让我感触很大。阿兰眼中,战争年代和其他时代并没有太多不同,战区内外,依然有非常多的好人,热爱和平与生活的人无论在哪里都能获得最真挚的友谊。这一点上,阿兰似乎是一个博爱主义者。正是这份包容,让他见识到其他人难以看到的风景。
阿兰对战争本身的态度也值得我思考。以前读到的很多关于战争的文学作品总会有很明确的主旨和定性,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毁灭性的,是一种绝对的恶,当然作品表达这些主题的方式各异,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反讽甚至以童话的形式。阿兰眼中的战争呢,确实有其痛苦、残忍的一面,这在第二册很多细微但刻骨铭心的事情里就可以体会到,不过更多的,阿兰将自己代入战争中,产生一种罕有的积极乐观的想法。阿兰说:“我要把这当成一场冒险来面对,我是不会害怕的,我不要把这看做一场个人的悲剧,我跟大家一样……该来的,就让它来吧。”由于这样的心境,整个故事有了一种异于以往的基调,就好像战争只是阿兰日常的一部分,一个小小的不幸,和我们考试不及格、失恋、被老板责骂也没太大不同,既然来了,就坦然接受。这是一种很难得的想法,是很多和平年代的人难以理解、进而逐渐丧失的信念。我想,阿兰那么多次在各种意外中化险为夷,或许也是这股信念在背后默默支撑。
现在具体说说阿兰所经历的战争到底是怎样的。从系列简介就能得知,第二本书是重点叙述战争的。但是阿兰是从个人的角度进行叙述,因此我并不清楚他参加的那个主要任务到底是什么名称,就连阿兰自己也说,可能他们的任务在历史上根本没有留下痕迹。但是,感谢阿兰优秀的记忆,我能稍微追溯一下他们在欧洲战场行动的时间。按照书中的记录,阿兰是跟随一个师的兵力于1945年2月中旬在法国勒阿弗尔市(Le Havre)登录,之后坐火车途经巴黎到达诺曼底的古尔奈昂布赖,按兵不动驻扎了两个月。之后突然快速开拔,由于是装甲师,阿兰和三个战友组成一辆装甲车的基本配置,沿途向德国进发。这段“在路上”的时间是从4月中旬开始,但过莱茵河直到穿越德国的时间都没有明确说。之后的信息是,他们接到“上面”的命令,继续东进,进入捷克境内,参与了解放比尔森市的行动。这个事件是能查到的,一是因为解放捷克的大背景作为二战的收尾战役很有名,而来比尔森的啤酒使得这个城市受到关注。我大致查询,得到如下信息:On 6 May 1945, nea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Plzeň was liberated from Nazi Germany by the 16th Armored Division of General Patton's 3rd Army.日期吻合,而且阿兰确实提到过这是巴顿将军的指令,“他甚至想让我们走得更远,他意在跟俄军竞争,占领尽可能多的领地”。这之后,阿兰到达了布拉格,文中提到美军和德军谈判,想要和平劝降顽抗的德军,并提到一次阿兰参与的行动:迎接并护送一个德国将军回布拉格。这是5月8日的事,当然,这就是很有名的布拉格战役了。里面也提到苏军,但没有刻意着笔。书里这一段有个趣事我想特别提一下,阿兰完成任务后,和战友一起和一位“将军”依次拍照,但是后来分发照片时出了问题,阿兰得到的照片上并不是自己。后来,由于误会,阿兰的弟弟一直以为那是阿兰和巴顿将军的照片——尽管那张照片实际是一个不是巴顿将军的上级和一个不是阿兰的士兵在交谈。这张照片的布局我总觉得眼熟,可惜没能坚持搜索下去。我也很遗憾自己不是一个军事迷或二战迷,不然一定能非常详细地追查出阿兰的行军路线。不过,即使对战争毫无了解,也能从阿兰引人入胜的叙述中体会到那种紧张、忧虑和恐惧,这第二本书的精彩可见一斑。
最后,我想稍微扯远一点,谈谈这套漫画。我身边的很多人仍然抱有一种成见,认为漫画是一种消遣,一种低龄人的乐趣,一种只图一乐毫无营养的表现形式。我认为这套书能极好地回应他们的这种偏见。每个人都应该读读阿兰的故事,与其说这是一套漫画,更像是具现化一个人的一生。经过漫画作者埃曼努埃尔·吉贝尔仿若水彩笔触的勾勒,漫画的魅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整个系列像小说、电影、纪录片的混合,翻着书页,脑海里总会跳出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阅读阿兰,更像是在反思自己,自己能否像阿兰一样,以一颗赤子之心,以一双纯净的眼来面对一无所知的土地上陌生的人群。
动荡年代使阿兰拥有了诗人的敏感、音乐家的浪漫、哲学家的深思,以及牧师的宽容和怜悯。没有战争,阿兰可能一辈子是加州帕萨迪纳市的普通公民。有时候,奇迹和日常本是一体,关键在于审视自我及世界的那双眼睛。
阿兰读过很多作家的作品,在他就要一头陷入战后碌碌无为的运输司机的生活时,他接触到兰波的诗,从而产生了改变自己,过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所是的那种人的信念。作为结尾,我想到兰波的一首诗,恰好能用来形容阿兰·科普这个人,也适于形容这个漫长却饱含睿智的故事,以及漫画家与阿兰老兵的那段纯粹的友谊,就让这一小句诗作为稍显唐突的结束吧:
“纯净如水,恰如婴儿泪中的盐。”
《阿兰的战争》读后感(四):阿兰的战争之旅,站在炮塔上看风景
三部一气呵成的看完,挺羡慕这样的人生,活的多姿多彩,虽然经历过战争,阿兰却还是热爱生活,或许阿兰也比较幸运,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投入进去。 不管做哪份工作,都可以看得出阿兰很聪明,也懂得放弃跟选择,很果断的一个人,活的也很洒脱,这点深深的触动了我,羡慕这样的态度,然而现在的我不敢轻易走出熟悉区,犹豫不果断,更多的在患得患失,活的心累不洒脱,当代人也许很多都是这样,虽然也在学习,也在追求人生,却不洒脱,不懂得放弃,有时候放弃了才会获得更多。
还有一方面,阿兰的朋友都挺有趣,有才,然而在生活中却很少发现,大家更多的聚焦如何赚钱,如何玩乐,缺少追求艺术,追求本真,追求不一样的东西的心态,当然我也是,希望未来会学会如何去生活。毕竟生活不仅仅是油盐酱醋,还有诗和远方。
《阿兰的战争》读后感(五):一个人的战争
本书讲了一个二战老兵的人生回忆录。不同于其他的战争书籍,本书没有鲜血,没有炮火,反而充满了温情和诙谐。炮火和鲜血是那个战争年代的标签,在这套书里,战争仅仅是一个背景。比起战争,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时代下每个个体的追求和变迁。
全套书总共分为三部,第一部讲了主人公阿兰服兵役期间的一些事,第二部讲了二战最后两年,阿兰随军在欧洲大陆的一些见闻,第三年讲了阿兰老年时期的个人生活。
阿兰是一个勇敢开朗的小伙子,他就像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和很多人相处的来,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喜欢。所以每到一个新的环境,阿兰总能认识很多朋友。同时他非常聪明,服兵役期间,他在很多考试中取得很棒的成绩,所以做了很多轻松有趣的差事,也在机缘巧合之下发展了许多爱好,认识更多朋友。年轻时的经历真是为一个人的后半生打基础,更多的兴趣爱好更多的尝试不一定会让你以后的生活过的轻松惬意,但是会让你的人生过的更有趣。
兵役结束后,阿兰被二战的浪潮卷进了欧洲。在战争期间,他看到了很多生死和荒诞,有被坦克压死的小兵,有靠洗衣维生的知名艺术家,有被残酷杀害的战俘,有混乱的军事指挥行为等等。对一个士兵来说,他们不明白战争的意义,他们的眼中只有布满伤口的大地和不断伤亡的同伴,对一个士兵而言,他们看到的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残杀,一种最真是质朴的现实。
我们常常为现实包装上各种意义,政治的,宗教的,以此来蛊惑大众为这些虚无的意义卖力。所有的意义从来都只是服务于一部分人的,当你不属于这部分人的时候,就不会得到庇护,就会有纷乱有战争。
阿兰在晚年的时候,脱离了基督教,成了异教徒。阿兰说,我从来不认为基督教会跟耶稣的教会是一回事。基督教不是耶稣创立的,也不是彼得,也不是福音使徒中的任何一位,而是保罗。而保罗是一个鄙视女性的道学家,是个反爱欲的基要派。他不再为各种主义而活。他不在过,”别人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的生活,而要过“我所是的这个人“的生活。他要在这个世界存在过,重新生活,也就是要过出自己的意义。
他开始做更多自己热爱的事情,联系更多从前与自己的生活有交集的人,
《阿兰的战争》读后感(六):美国小兵的二战心语路
这是一本关于二战的漫画:浅黄色的封面上,一位身着帅气军服的士兵站立着,他稚气未脱、白皙、柔弱,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阿兰。第二本书封面上的阿兰,头戴钢盔,一副作战时的模样,透露出一股自信与洒脱;最后一本上的主人公,头发微卷,明显成熟了许多,显得更加稳重大方,依然身着制服。阿兰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士兵?他如何走上戎马生涯?立下多少战功?
带着不少疑问与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以往描绘二战的影视、文学、绘画作品往往营造出一种惨烈、残酷、压抑的感觉,与我们年轻人阳光、活力、开放的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与当今生活有着巨大的鸿沟与隔阂。年轻人中,除了少数的军迷、历史迷外,几乎无人对二战有兴趣,或深入的了解。
“18岁那年,山姆大叔跟我说,小伙子,披上制服,去跟一个人打架吧,那小子叫阿道夫。我就这么去了。”开篇第一句话,阿兰就用调侃的语调道出了自己参军的原因。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张经典的海报:头戴礼帽、长着一对老鹰般犀利的双眼、山羊胡、穿着礼服的“美国象征”——山姆大叔,他手指着注视他的人:我要你加入美国军队。于是,年轻的男孩脱下便服、穿上了军服,与过往的日子彻底告别,走上了改变一生的道路。
本书的画风非常特别,有别于一般的欧洲漫画非常写实的风格,这是一种基于水墨的画风,有着深褐色的调子,除了用自然而随性的墨线勾勒人物轮廓,使我不由联想起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漫画,运用毛笔勾画,线条有粗有细,饶有趣味。
与丰子恺不同的是,法国漫画家吉贝尔运用了阴影、虚化等西洋绘画的手法处理画面背景及部分人物。这样一来,尽管是平面的漫画,却有了明暗对比关系,虚实相结合,营造了画面与人物的立体感。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视觉方面,更在于烘托故事的氛围,制造矛盾与冲突,产生戏剧化的作用。
故事之初,阿兰坐上开往诺克斯堡的火车,诺克斯堡是何许地方?网上一查,原来这是个只有3.6万人的小镇(在阿兰当兵的1940年代,有10万人口),不过却是美国装甲力量最重要的军事训练基地。火车开到芝加哥时,意外停车了,长官不允许士兵们下车。不一会儿士兵就饿了,而火车上没有提供干粮。结果,阿兰大胆地跟随几个士兵下车去买吃的。费了一番功夫,买好吃的,再赶回来,却发现他们的火车已经开走了。刚参军,就遇到如此戏剧性的开头。
还好有惊无险,阿兰一伙新兵周折一番,最终赶到了目的地。阿兰被分到坦克连。开始了一系列高强度的训练,谁料陆陆续续遭遇了多种突如其来的意外,甚至危及性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战友,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日复一日的训练使一位战友打了退堂鼓,阿兰耐心地花了6小时劝导他,终于使他打消了做逃兵的念头。从不少事例上看出,阿兰为人心地善良、待人真挚、乐于助人,具有多种优良品质。从来没有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智商高达132的阿兰,不久进了无线电学校学习,学习如何收发电码,还学习密码术,我联想到了《模仿游戏》等电影中的情景(果然没有高智商,做不了这样的工作)。阿兰这名默默无闻的小兵在300人的班上脱颖而出,考试成绩第一名,不仅当上了无线电通信兵,更是被军官赏识,当上了无线电老师。
安定的日子过了一阵,上面发来一道命令:在美国待过18个月或以上的士兵,从未到过战区的军人,必须被分配到备战单位。于是阿兰又恢复了小兵身份,当了一名巡逻步兵。后来成为一名坦克炮手。不知等待了多久,终于接到命令,士兵们登上大船驶向欧洲。
巧合的是阿兰20岁生日的那天,他踏上了法国的土地,从此与法兰西结下不解之缘。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就是漫画的第二本,讲述了阿兰在欧洲战区时的经历,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小伙会与欧洲擦出怎样的火花。
阿兰是幸运的,他到欧洲时,已近二战的尾声,他随军先后去了法国、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地,期间只发射过一次大炮,炸掉一间空屋。当不了战斗英雄,依然是一名小兵。
“我想,我的战争,大概就是这样的。有人愿意花大钱出国看风景,我呀,我站在炮塔上看风景,虽说是战时,但每一天都是一趟真正的旅程。”阿兰如是说。
三言两语中透露出阿兰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从来没有怨声载道。作为一名没有作过战的小兵,阿兰还是负过伤的,有一次从窗口跌落,摔得很惨。由于负过伤,后来还是获得了一枚勋章。
在外驻扎时,美军征用了一些民宅。其中有一个大花园,阿兰默默地走近,发现了一幢美丽的大房子。走进去,发现一位中年女子在洗衣妇,她有着贵族的容貌与气质,却干着粗活。阿兰得知了女子的身世,非常同情她。战争会压垮人们的生活,摧残一个人的心灵。阿兰热爱一切与美有关的事物,热爱音乐、诗歌。阿兰与这位女子有着心灵上的契合。
作为一名小兵,没有什么壮举,却敢在无人帮忙的情况下,耐心地劝导手握一把锋利长刀的醉酒军官,他试图伤害无辜的人,最终在阿兰的努力之下,没有动真格,仅凭只言片语,醉酒的军官默默地离开了。这是阿兰在二战期间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更加体现了一位普通而平凡的小兵,也有着巨大的闪光点。无人敢见义勇为,而阿兰挺身而出。
到了漫画的第三本,战争渐渐地远去。阿兰退伍了,回到美国,经历更为丰富。他进入一所名校,原本想做一名牧师,后来对信仰产生了怀疑的态度,退出了该校。发现自己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重返欧洲,其实是为了一位法国女孩。
阿兰首先学习法语,后来进入巴黎工艺学院学习陶艺,可是日后没能成为陶艺师。阿兰的最后一份工作是运钞员。不知是命运的嘲弄,还是自己不够坚定,总之我为战后的阿兰感到些许惋惜,尽管来到法国开启了新生活,可是没能沿着自己想要走的轨迹前行,或许他能成为诗人、艺术家,他与众多名人有着交集,尤其是格哈特夫妇直接影响了他放弃做牧师。
是机缘巧合,也是百般努力之下,阿兰后来陆续找到了过去的好友。甚至在年近古稀,意外邂逅了本漫画的作者吉贝尔,发展了一段忘年的友谊。于是才有了这套漫画。尽管阿兰放弃了当一名圣职人员,但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充满了“爱”,正是有了这份无私、博大、真挚、诚恳的爱,才使得阿兰有如此的好人缘。越看到后面,我越是情难自已,看着18岁的阿兰渐渐老去,一个个朋友都陆续离世,阿兰活到74岁去世了。不禁感慨时光如梭,青春一下子就逝去了。而我们不经意间(比如打打游戏)就浪费了宝贵的青春。
阅完全书,丝毫没有隔阂感,漫画这样的形式更加平易近人。让我们深入了二战时期青年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的世界。战争剥夺了很多人的生活,更是没有梦想可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却战争,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人类不能重蹈覆辙。
阿兰的故事结束了,而和平年代青年人的故事将继续,立足于一片坚实的沃土之上,展翅高飞吧!
《阿兰的战争》读后感(七):我们中的“普通者”
正好今天看了电影老炮儿,观影感受其实挺压抑,那肯定是个悲剧结尾了,虽然说这时代有点礼失求诸野的调调,但终归时代在嗖嗖的向前,乡野之人终归不会有太好的结局。只有看着六爷和三儿骑自行车去车辆改装厂那段自行车在冰印上闪闪发光,及茬架那天早上六爷骑车看到那只鸟终于从笼子里出来一阵快赶追着它叫它快跑时,我的那点小心脏才浮上来偷口气,泪中带笑。
“但虽然咱是小老百姓,有些事咱还是得干。”
噢,貌似好像扯远了。
阿兰,也是这样吧。“十八岁那年,山姆大叔跟我说,小伙子,披上致富,去跟一个人打架吧,那小子叫阿道夫,我就这么去了。”
这不也是时代裹挟下的小人物么,本来也是一普通小老百姓。
正是小老百姓,写的没有那么宏大叙事,也没有各种炫技似的道理可讲。连图带文字,倒也是描述了一次长途旅行。
是啊,“有人愿意花大钱出国看风景,我啊,我站在灯塔上看风景,虽说是战时,但每一天都是一趟真正的旅程。”
真的,真正的旅程。虽然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战争和大场面,也没有真刀实枪的血淋淋。
有些地方也让我看着揪心难受。比如,那个孩子气的德国坦克引路士兵,在非战时的路上,他在前面引路,因为坐在坦克里的人其实看不到前面。然后,在美军经过(德军已经在那个城市投降,好像是捷克斯洛伐克)时,那个少年看着美国人,惊呆了,睁大眼睛看着,阿兰夸张的打手势,但还是来不及了,德军的坦克将自己的小士兵生生压扁了。
还好,这种场面很少。更多的是战争中的平凡的/普通的小温暖。比如,他想收留战争中那个没有家人的小孩,可惜未被批准(后来那小孩长成了那么粗俗的一个人)。那个波兰司机在国外遇到的老乡--一只狗,说英语德语给它听,一点反应都没有,但偶然他用波兰语骂了一句,那狗就跳起来了。
还有战后,阿兰寻找那些战时的小伙伴们,如他一样普通的他们,简单画了人生素描像,有人赚到钱了,有人得病去世了,普通人的生老病死/悲喜无常,真切的就如同我们身边的人。
而遇见故人,是那么亲切,战后,在巴黎,他在报纸上看到战时在法国认识的演奏家最新演奏会的消息,他当然前往,“她弹了《月光奏鸣曲》,就跟四年前一样,但弹得非常好,一气呵成。”
真为他高兴,我喜欢这样的重逢。
但生活并不总这样美好,服役结束后他在大学认识的那个伙伴,家里非常有钱,连每间客房都备齐各式各样的书写工具。他们联系着联系着,他突然就去了,因为他是同性恋,阿兰推测他是得了那种病,他说,这样的结局,想起来就“很悲伤”。
这本书说是写二战,其实也不是,他并没有真刀实战参战,就是执行巴顿将军的任务,一直在赶路,然后做军中牧师的助理,然后是打字啊等等,大多与战斗无关。
说这是部个人史好像也可以。像阿兰说的,叫什么,“你来决定”。
但故事的结尾很有意思,他想到自己在陶艺学校时,被要求扮成原始人,身上脸上涂满油菜,去地铁站里,张牙舞爪/大喊大叫/四处乱跑,把乘客们吓了一跳。
“就这样,我的故事讲完了。”
《阿兰的战争》读后感(八):人生呀
拿到这边书的时候,是把它当做一本战争记录去看的。想了解一下美国人眼中的二战。结果读完第二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完全错了。阿兰的战争,更是阿兰的一部人生史。
当兵结束后去进修神学,想做一名神职人员。学到一半,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重回欧洲,并在欧洲度过了一生。年轻就是这样,寻寻觅觅,寻找人生的方向,寻找生命伴侣,可是找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书最动容的一个细节就是,阿兰在55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活明白了。55岁,已经是人生的后半段,才发现自己活明白。可是这个时候,有多少物是人非。韶光已逝,斯人已去,才活明白。
55岁,也不算太晚,想补救还是有机会的。可惜有些人活一辈子都没有活明白。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说最幸福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野兽,因为他混沌对生命不知不觉,无所谓痛苦,无所谓幸福。还有一种死神明,早已看破一切,痛苦、幸福,一切都是空。只有人类最痛苦,处于半知半觉中,一切纠结复杂。
阿兰的战争,一点也不战争,更多的是生命的思考。
:画风太美。
《阿兰的战争》读后感(九):二战改变了一个人,他变得宽容、仁慈、超凡脱俗……
· 源起 ·
1994年的一天,有两个人因为问路而相识了,一切都缘于这次偶遇……
指路的开始向问路的讲述自己的故事,滔滔不绝,活像个话唠。
问路的用心聆听,碰巧他是个漫画家。
漫画家心想,这个人的经历真有趣,如果能画出来,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14年后,一本名叫《阿兰的战争》的漫画出版了,描述的正是那个话唠的人生……
这个话唠就是阿兰,全名叫阿兰·英格拉姆·科普,美国人,二战老兵。
漫画家名叫埃曼努埃尔·吉贝尔,法国人。
阿兰最终没有等到自己的漫画单行本出版,1999年去世了。
然而阿兰也是幸运的,在去世前的4年,与吉贝尔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若不是吉贝尔,阿兰的一生将不会被描绘在纸上,让全世界的人知晓……
· 故事 ·
若是你认为在阿兰身上一定发生过许多壮举,才会让漫画家决定画出来,那么你就错了。
阿兰并不是战斗英雄,虽然参加过二战,但他只发射过一次炮弹,炸毁了一间空的小木屋,战争退役时,他毫发无伤。
整部漫画所描绘的,就是一部流水帐,从阿兰应征入伍,一直到退役后的一段平凡经历……
与你之前所看到的二战电影、小说、戏剧完全不同,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云淡风轻……
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作者,愿意花去14年的时间,描绘一个人平凡的一生?
是真实!
真实的战争、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生、真实的感受……
没有作家在生活之上的艺术加工,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情节……
阿兰对漫画家坦诚自己的一生,以他真实的感受、独特的观察角度、闪光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吉贝尔……
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人的生命,一切都是在地球上真实发生过的,正是这种真实感超越了故事情节,让他发现了比故事情节更大的魅力……
相信读过这本书,你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 阿兰 ·
你一定很好奇阿兰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简单来说吧,阿兰出生在美国加州,日军突袭珍珠港后应征入伍。
他先后做过坦克通信兵、无线电教员、巡逻步兵、装甲侦察车炮手、打字员、随军牧师助理、美军民职员工、医院护工、口笔译员、运钞员。两度进大学,学习过传教、制陶。
他是个很容易相处的人,喜欢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结识了许多朋友,了解了他们的故事。
他的记忆力惊人的好,对四五十年前发生过的事,连细节也记得很清楚。
他经历过许多幸运的事,比如说修理工把热水接到马桶上,于是坐在马桶上拉动链子冲水的人全部严重烫伤了,而他幸免于难。
他也看到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比如目睹一个德国小兵被自己的坦克从脚到头一点一点碾压过去(系因坦克驾驶员视线盲点)……后来他也曾因类似情形差点送了命……
他最勇敢的事,是面对一个醉鬼拔刀相向时没有退步,用意志力迫使对方软化安静下来…
战争中也有艳遇,他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吉卜赛女郎,女子想要委身于他,可是被他下意识地拒绝了,等他回转心意想要尝试这份爱情时,这个女子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读整本书,就象是在与阿兰聊天,聆听他认真讲述自己有趣的一生,这是与读小说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会因某种目的而存在,每件事的发生会有伏笔,每个角色的性格都要够鲜明。
而《阿兰的战争》不是这样,你完全猜不到将要发生什么,每个人的命运是什么,很多人的性格也很模糊。有的人忽然出现在你的人生里,然后又突然消失了,永远……
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
· 吉贝尔 ·
接下来聊聊漫画家——吉贝尔。
其实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不过吉贝尔的画风与我所熟知的埃尔热(1907—1983)非常相近。
这是属于欧洲独有的一种简约写实风格,如果你看多了美国、日本的风格,你会狂热地爱上这种画风,特别是年纪稍长以后……
然而吉贝尔的画风还有一点特别之处,他使用了水墨……
人物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一种淡淡的水墨灰色。人物线条也不是那么干净清晰,却非常自然流畅。人物面孔也有点模糊不清,就象是隔着历史的面纱在观看一段表演。
不知道作者是否针对这部作品刻意为之,总之画风与故事达到了高度契合,相得益彰。
我看到有人说,这种风格好比中国的丰子恺。在中国、日本都有使用水墨作画的人,然而都不多,毕竟接受的人很有限,但在欧洲也出现了这种风格,的确很少见。
摘录一点吉贝尔的简介:
1964年生于法国巴黎,在20世纪90年代“法国新漫画”运动中崛起,成为少有的既受广大读者欢迎,又得到专家、评委青睐的漫画家。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心动奖”“年度漫画奖”、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评论大奖、布卢瓦 漫画节大奖、美国艾斯纳最佳国际漫画奖等诸多重要奖项。另有《阿兰的童年》《摄影师》等重要作品。
· 最后 ·
在新华书店与这套书邂逅多次,然而一直没有下决心入手,系因价格有点偏高。
终于下决心购买并利用国庆假期阅读过后,又觉得收获很大,第一次阅读这种毫无雕饰的人生故事。
在出版后记中写道,这套书的原出版社是法国社团出版社,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独立漫画出版社之一,在这套书引进的过程中,对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检查。
国内出版社是后浪,从书的包装、设计、用色、用纸、印刷上都能感受到严谨细致。
这样一看,价格也算是值的。
看过后浪出版的另一本书《画的秘密》,也是一本欧洲的漫画杰作。
最后用媒体的推荐语来结束这篇文字:
“怎样画出一个人的记忆?吉贝尔给出了巧妙而又适度的回答。读者就在阿兰的身边,认识他、懂得他、欣赏他……像当年的作者一样,听到了他。”
——法国漫画批评家Alexis Laballery
“《阿兰的战争》中的人物生动传神……对风景的表现有种东方味道,尤其能使人联想到中国五代时期的水墨画。”
——比利时漫画研究家、漫画史教师Erwin Dejasse
“引人入胜……一部独一无二的、趣味盎然的‘二战’文学作品。”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令人心碎的、诚恳的图像回忆:一个年轻人应征去服务祖国,他的一生永远地被改写了。”
——《出版人周刊》(明星推荐)
“故事讲的是战争改变了一个人……他往好的方向改变了:宽容、世界主义者、善于观察、仁慈……超凡脱俗。”
——BoingBoing网站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唯一的人生故事。
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遇见一个“漫画家”,
更不必期望每个人都读懂你的故事,
重要的是你自己要认真面对自己的人生,
当有一天你可以向别人谈及自己的过去时,
会以豁达、自信、风趣地态度说起……
《阿兰的战争》读后感(十):时代和命运所决定的一个人的人生
我喜欢这种由小小故事组成的传记,一开始我的聚焦点在于由阿兰这个普通美国小士兵视角带来的二战描述,后来聚焦点逐步放到阿兰这个人身上。他有很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他的命运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时代和性格共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
阿兰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士兵了,家境普通的乐天派,喜欢结交朋友,略有些才华,因此自傲而又自卑着,喜欢结交朋友,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有着强大人格魅力的人物旁边,并且会因为这些人而不断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他幸运在于因为出生迟并没有因为战争而见到太多的残酷,反而因此得到了作为普通美国人难得的见到更广阔世界的机会。作为普通士兵他到达真正战场时一切已经接近尾声,所以他也没有杀过人,甚至没怎么见过伤亡,对于战争时局的变化他尽管身在其中,却在完全不懂自己在战争中行动的目的。
但我们还是因为他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的性格而见到了,战争尾声战胜国和战败国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也从他朋友口中略微嗅出了战争的残酷。最明显的是艺术家的沦落,艺术是和平时代值得珍惜的产物,在没有秩序,无法生存时,钢琴家只能用娇嫩的双手去替人洗衣服糊口。此外,士兵因为敌人的骚扰因此去德国普通市民家偷抢东西同时号称自己从不这样,大概是所有战场的常态了,这还是没有伤亡的情况。以及牧师说的被集中营关押的犹太人饥饿难耐的吃马的腐尸……
回到阿兰这个人,他喜欢结交朋友,尤其是能强势输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朋友,比如那些艺术家们,他意识到了这种更为高雅的兴趣,并且在他们的影响和推荐下看读那些作品,尽管阿兰本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作品是当那些作品提到了他自己朋友的时候……而有些他会很努力去找来读,但真正读的时候又读不下去……而且他深受周围的人的影响,这一点他后来也提到了,他的人生是他人期望的人生,而不一定是自己期望的人生。
但阿兰拥有很强的包容性,他总能够和各式各样的人成为朋友。富有冒险精神。这也是他能成为这样一本传记主角的原因不是么。
另外让我注意的一点是,阿兰对于自己1958年以前,也就是33岁人生描述无比详细,但1958年以后边直接快进至了尾声,也许是作者刻意为之,这也是大概为什么此书被称为阿兰的战争的原因吧。
但我有点害怕,因为我马上也要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我害怕一个人的一生最值得说和回忆的过去都在33岁之前,而从这个孩子的降生开始,我突然将意识到自己经历的这二十多年,加上妈妈给我的回忆的二十多年,再加上奶奶给我回忆的这二十多年,大概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了,而我切实的意识到自己即将经历的人生和与之必然而来的死亡,人生对于我而言最后一项未知除了死亡就是这个孩子的诞生了吧。尽管仍带有恐惧,我仍然热切的期望着他平安健康的诞生,同时饱含着我对未来的期许。
我喜欢地心引力女主角的那句话,思考生活的意义并不能帮我们改变世界,但是可以帮我们认识自己。而我对自己以前的人生感到非常幸运非常幸福,对于马上要经历的妈妈那二十多年,我希望自己能坦然面对。